基于室内物理模型试验和原位锚固试验,对基于高模数硅酸钾溶液-(粉煤灰+粉土)(PS-(F+C))浆液的木锚杆锚固系统在夯土介质中进行了拉拔测试与杆体-浆体界面应变监测,研究了该锚固系统的锚固性能与破坏模式、杆体-浆体界面剪应力...基于室内物理模型试验和原位锚固试验,对基于高模数硅酸钾溶液-(粉煤灰+粉土)(PS-(F+C))浆液的木锚杆锚固系统在夯土介质中进行了拉拔测试与杆体-浆体界面应变监测,研究了该锚固系统的锚固性能与破坏模式、杆体-浆体界面剪应力分布与传递特征。结果表明:该锚固系统室内试验极限锚固力(24~38 k N)远大于现场试验值(2.5~8 k N);锚固系统具有低弹性强塑性特征,表现出极强的延性;在荷载进程中杆体-浆体界面的应力分布与传递特征具有多峰值分布、高值往往出现在锚固末端、压应力出现等特征,表明该锚固系统兼有拉力型和压力型全长黏结性锚固系统的特点;该系统适合于夯筑土遗址锚固,与遗址具有良好的物理力学兼容性。展开更多
文摘基于室内物理模型试验和原位锚固试验,对基于高模数硅酸钾溶液-(粉煤灰+粉土)(PS-(F+C))浆液的木锚杆锚固系统在夯土介质中进行了拉拔测试与杆体-浆体界面应变监测,研究了该锚固系统的锚固性能与破坏模式、杆体-浆体界面剪应力分布与传递特征。结果表明:该锚固系统室内试验极限锚固力(24~38 k N)远大于现场试验值(2.5~8 k N);锚固系统具有低弹性强塑性特征,表现出极强的延性;在荷载进程中杆体-浆体界面的应力分布与传递特征具有多峰值分布、高值往往出现在锚固末端、压应力出现等特征,表明该锚固系统兼有拉力型和压力型全长黏结性锚固系统的特点;该系统适合于夯筑土遗址锚固,与遗址具有良好的物理力学兼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