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荒漠草原表层土壤有机碳粒径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特征
1
作者 张义凡 陈林 +1 位作者 张蚌蚌 李学斌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83-290,共8页
以探讨荒漠草原表层土壤粒径分布分形、不同粒径有机碳含量、碳库管理指数特征及其关系为目的,通过野外调查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花马池镇荒漠草原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短花针茅(Stipa b... 以探讨荒漠草原表层土壤粒径分布分形、不同粒径有机碳含量、碳库管理指数特征及其关系为目的,通过野外调查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花马池镇荒漠草原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4种典型植被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典型植被冠下和丛间2种生境下表层(0—5 cm)土壤,分析不同植被表层土壤不同粒径有机碳含量、土壤碳库动态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1)4种典型植被土壤粒径呈“单峰”型分布趋势,土壤颗粒主要集中分布于2~250μm粒径,分形维数(D)为2.56~2.63,100~500μm颗粒含量是植被间差异显著的主要原因。(2)4种典型植被冠下有机碳含量大于丛间有机碳含量,>250μm粗砂粒组分有机碳含量最高,不同粒径组分有机碳含量在灌丛和草本植被间差异显著(p<0.05)。(3)4种典型植被土壤TOC、AOC含量均表现为冠下大于丛间,TOC在不同群落间差异显著,灌木群落冠下碳库活度(A)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相对大于丛间,各指标在不同群落间因生境不同差异较大,表明不同典型植被在碳库循环机制中扮演不同角色,不同程度增强土壤碳汇功能。(4)土壤粒径分形与碳库稳定性关系复杂,2~50μm细粉粒是土壤有机碳无机胶体,其含量增多明显提高土壤颗粒与有机碳形成有机—无机胶结体的机会,对维持土壤结构和有机碳库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的植被恢复措施对维持荒漠草原土壤颗粒及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土壤粒径分布分形 粒径组分有机碳 碳库管理指数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壤环境质量与修复研究Ⅲ.农业土壤不同粒径组分中菲和苯并[a]芘的分配特征 被引量:18
2
作者 倪进治 骆永明 张长波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17-722,共6页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有机质对它们的吸附作用,粒径分组通常用来区分具有不同有机质组成和周转速率的有机质库。本研究利用菲(Phe)和苯并[a]芘(Bap)作为多环芳烃(PAHs)低、高环组分的代表...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有机质对它们的吸附作用,粒径分组通常用来区分具有不同有机质组成和周转速率的有机质库。本研究利用菲(Phe)和苯并[a]芘(Bap)作为多环芳烃(PAHs)低、高环组分的代表物质,研究了它们在污染区9个农业表层土壤(0~20cm)不同粒径组分(粘粒、细粉粒、粗粉粒、细砂粒和粗砂粒)中的分配特征。结果表明,Phe在不同粒径组分中的平均含量大小顺序为粗砂粒〉细砂粒〉粘粒〉细粉粒〉粗粉粒,Bap为粗砂粒〉细砂粒〉粗粉粒〉细粉粒〉粘粒。Phe和BaP在不同粒径组分中的含量与粒径组分中有机质的含量均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不同粒径组分中的有机质对Phe富集能力的大小顺序为粗粉粒〉细粉粒〉细砂粒〉粗砂粒〉粘粒,对Bap的富集能力为粗粉粒〉粗砂粒〉细粉粒〉细砂粒〉粘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土壤 粒径组分 分配特征
下载PDF
土壤不同粒径组分对菲的吸附解吸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秀华 倪进治 骆永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84-590,共7页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主要取决于它们与土壤不同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土壤不同粒径组分中有机质的含量和结构特征以及矿物组成不同,它们对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影响也不同。本研究用物理方法将两种不同类型土壤水稻土(SEBC-0...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主要取决于它们与土壤不同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土壤不同粒径组分中有机质的含量和结构特征以及矿物组成不同,它们对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影响也不同。本研究用物理方法将两种不同类型土壤水稻土(SEBC-07)和红壤(SEBC-13)分成粒径大小不同的土壤组分(〈2μm、2~20μm、20~54μm、54~105μm、105~280μm、〉280μm),研究了它们对菲的吸附解吸行为。SEBC-07土样不同粒径组分对菲的吸附容量(Kf)从大到小顺序为:2~20μm、20~54μm、54~105μm、〈2μm、〉105μm:SEBC-13土样不同粒径组分的所值从大到小顺序为:20~54μm、〈2μm、2~20μm、54~105μm、105~280μm、〉280μm。除〈2μm和20-54μm的粒径组分外,有机质含量较高的水稻土不同粒径组分对菲的吸附容量都明显高于有机质含量较低的红壤。两种土壤20~54岬组分的Koc值都最大,然后向粒径增大和减小的方向都逐渐降低。不同粒径组分的坼和心。值与它们的理化性质(有机碳含量、比表面积)都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两种土壤的不同粒径组分对菲的解吸都有不同程度的滞后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径组分 吸附解吸 滞后现象 土壤
下载PDF
棕壤不同粒径组分对阿特拉津吸附-解吸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高敏苓 宋文华 依艳丽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2-98,共7页
采用批平衡实验,研究阿特拉津在棕壤不同粒径组分上的吸附一解吸行为.结果表明,阿特拉津在不同粒径组分上的Kf值从大到小顺序为:5~10μm≈2~5μm≈<2μm>10~50μm>50~250μm.其中,当粒径为<2,2~5和5~10μm,其吸附作... 采用批平衡实验,研究阿特拉津在棕壤不同粒径组分上的吸附一解吸行为.结果表明,阿特拉津在不同粒径组分上的Kf值从大到小顺序为:5~10μm≈2~5μm≈<2μm>10~50μm>50~250μm.其中,当粒径为<2,2~5和5~10μm,其吸附作用与土壤颗粒的有机质含量和游离氧化铁铝的量无明显相关性,这种现象可能与土壤有机质的组分、结构特征及有机质与矿物结合的方式有关.阿特拉津在不同粒径组分上的解吸作用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作用,且均为正滞后现象.其中,尤以在5~10μm粒径上的滞后现象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壤 粒径组分 阿特拉津 吸附-解吸 滞后性
下载PDF
城市土壤不同粒径组分PAHs污染特征 被引量:6
5
作者 王欣 杨毅 +4 位作者 陆敏 刘敏 汪青 于英鹏 武子澜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76-182,共7页
利用湿筛法,将采自上海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表层土壤分成〈63、63-125、125-250、250-500和〉500μm 5种粒径组分,测定其16种美国环境保护署优控的多环芳烃(PAHs)含量。∑16PAHs浓度范围为5.2-125.6μg/g,金山石化区污染物浓度最... 利用湿筛法,将采自上海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表层土壤分成〈63、63-125、125-250、250-500和〉500μm 5种粒径组分,测定其16种美国环境保护署优控的多环芳烃(PAHs)含量。∑16PAHs浓度范围为5.2-125.6μg/g,金山石化区污染物浓度最高。不同粒级污染物浓度差别较大,最高值集中在〉125μm的粗砂粒部分,最低值出现在〈63μm粒径组分。除商业中心区外,各粒级组分中多环芳烃均以4环及以上多环芳烃为主。低环(2-3环)、中环(4环)、高环(5-6环)PAHs和∑16PAHs与土壤中总有机碳(TOC)、黑碳(BC)均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有机碳标准化PAHs浓度表明,有机质结合PAHs能力在125-250μm粒径组分最强,在〈63μm粒径组分最低。源解析表明样品土壤中PAHs主要来源于燃烧,住宅区虎丘、商业区金茂大厦地区土壤中PAHs部分可能源于石油泄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表层土壤 粒径组分 总有机碳 黑碳
原文传递
苯系物在红壤不同粒径组分上的吸附-解吸行为 被引量:4
6
作者 张雪丽 马福俊 +2 位作者 伍斌 李发生 谷庆宝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0-215,共6页
根据粒径将红壤组分分为4种(〈0.002 mm、0.002~0.05mm、0.05~0.25 mm、0.25~2 mm),研究了苯系物(邻二甲苯、对二甲苯和乙苯混合物,BTEX)在不同粒径组分上的吸附-解吸行为。结果表明,两区非平衡模型可以很好地拟合红壤不同粒径组分... 根据粒径将红壤组分分为4种(〈0.002 mm、0.002~0.05mm、0.05~0.25 mm、0.25~2 mm),研究了苯系物(邻二甲苯、对二甲苯和乙苯混合物,BTEX)在不同粒径组分上的吸附-解吸行为。结果表明,两区非平衡模型可以很好地拟合红壤不同粒径组分对BTEX的吸附动力学,吸附量随红壤粒径减小而增大。红壤不同粒径组分对BTEX的吸附-解吸过程接近于线性(R2〉0.98),Kd随粒径减小而增大,表明红壤粒径的差异极大地影响了BTEX的吸附行为。同时,BTEX在红壤不同粒径组分上的解吸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现象,滞后系数HI随粒径减小而增大。BTEX的解吸滞后现象比多环芳烃和石油烃明显,可能是由于BTEX的分子较小,易进入颗粒孔隙内部成为不可逆吸附部分而不容易解吸。通过XRD及FTIR分析了红壤不同粒径组分吸附BTEX前后的特征。XRD的分析结果表明,BTEX主要吸附于高岭石和伊利石表面;FTIR的结果表明,BTEX主要与羧酸酯、酚式羟基等官能团相结合而吸附于土壤颗粒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苯系物 红壤 粒径组分 吸附 解吸
原文传递
福州市街道灰尘粒径组分中多环芳烃的分配及健康风险评估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子淳 倪进治 +1 位作者 陈卫锋 魏然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2年第2期52-59,共8页
采集了福州市区4条街道灰尘并将其分成5个粒径大小不同的组分,分析了原灰尘及其粒径组分中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和组成,并采用苯并[a]芘(BaP)毒性当量浓度(TEQ_(BaP))和终生致癌风险(ILCR)模型对原灰尘和粒径组分中PAHs的毒性和人体健... 采集了福州市区4条街道灰尘并将其分成5个粒径大小不同的组分,分析了原灰尘及其粒径组分中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和组成,并采用苯并[a]芘(BaP)毒性当量浓度(TEQ_(BaP))和终生致癌风险(ILCR)模型对原灰尘和粒径组分中PAHs的毒性和人体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4条街道灰尘中PAHs总量范围为560~1323μg·kg^(-1),PAHs组成中4环含量最高,占比为40.3%~52.6%。不同粒径组分中的PAHs总量都按2~20μm、<2μm、20~53μm、53~250μm和>250μm的顺序递减。粒径组分中PAHs的总量与其比表面积显著正相关(P<0.05,n=20),与总碳含量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虽然灰尘中<53μm组分的质量百分比只有3.10%~9.65%,但其富集的PAHs量却占灰尘中PAHs总量的80.11%~83.65%,其中2~20μm组分的贡献率最大,均超过40%。2~20μm组分中总TEQ_(BaP)值显著高于其他粒径组分(P<0.01),且其总致癌风险值也最大(1.40×10^(-6)~6.04×10^(-5))。原灰尘及其各粒径组分中PAHs对成人和儿童暴露的总致癌风险值均小于10^(-4),属于无风险或有潜在人体健康风险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街道灰尘 粒径组分 分配特征 健康风险评估
下载PDF
剥谱方法解析海洋沉积物粒径谱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冬梅 刘广山 杨世纶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10-814,共5页
建立了剥谱解析沉积物粒径谱方法,该方法用高斯函数表示每个组分的粒径谱,由总谱数据确定高斯函数参数.应用该方法对胶州湾沉积物粒径谱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胶州湾不同站点沉积物的细粒径组分比较相似,显示其来源一致性;粗粒径组... 建立了剥谱解析沉积物粒径谱方法,该方法用高斯函数表示每个组分的粒径谱,由总谱数据确定高斯函数参数.应用该方法对胶州湾沉积物粒径谱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胶州湾不同站点沉积物的细粒径组分比较相似,显示其来源一致性;粗粒径组分则随着采样站点的不同存在显著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沉积物 剥谱 粒径组分
下载PDF
过机泥沙粒径分形维数变化特征研究
9
作者 卢卓卓 王继保 +3 位作者 刘超凡 夏伟 陈和春 周喜凤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81-184,173,共5页
泥沙磨损和空蚀破坏是影响水轮机安全运行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中泥沙粒径组成成份至关重要。为此,基于采集的水轮机过机泥沙颗粒样品,采用激光粒度仪分析过机泥沙粒径级配分布,结合分形理论探究过机泥沙粒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形变化特征... 泥沙磨损和空蚀破坏是影响水轮机安全运行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中泥沙粒径组成成份至关重要。为此,基于采集的水轮机过机泥沙颗粒样品,采用激光粒度仪分析过机泥沙粒径级配分布,结合分形理论探究过机泥沙粒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形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过机泥沙分形维数值在时空尺度上的变化由过机泥沙各组分体积百分含量的变化引起。通过相关性分析,过机泥沙分形维数值与粘粒百分比含量呈正相关,与粉粒百分比含量呈负相关,砂粒体积百分含量与分形维数略呈负相关;过机泥沙分形维数值与入库流量间相关性较过机泥沙粒径的分形维数与泥沙各组分体积百分含量的相关性差;过机泥沙分形维数值与泥沙浓度存在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机泥沙 分形维数 时空间尺度 泥沙粒径组分 泥沙浓度 入库流量
原文传递
不同悬沙组分对潮流的响应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子晨 胡泽建 +3 位作者 刘建强 张莞君 张永强 黄炳智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3-112,共10页
通过建立一维水深平均悬沙模型,对典型潮流控制的海湾内不同悬沙组分对潮流的响应关系进行了研究。模型以泥沙的水平输运、再悬浮和沉降为主要物理过程,以M2,S2分潮及余流为主要动力因素,反演了湄洲湾支水道内粉砂、淤泥组分含量的时间... 通过建立一维水深平均悬沙模型,对典型潮流控制的海湾内不同悬沙组分对潮流的响应关系进行了研究。模型以泥沙的水平输运、再悬浮和沉降为主要物理过程,以M2,S2分潮及余流为主要动力因素,反演了湄洲湾支水道内粉砂、淤泥组分含量的时间序列,采用2007-08潮位、潮流、悬沙、底质同步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和验证。通过三角傅里叶分析,将悬沙的时间序列分解为12个主要的谐波分量,模型分解得到的主要傅里叶分量具有M2分潮两倍的角速度与1/4日潮周期,该分量粉砂组分振幅6.1 mg/L,淤泥组分振幅1.5 mg/L;次主要傅里叶分量具有M2分潮的角速度,振幅受水平输沙、余流、M2分潮流共同影响,粉砂组分振幅4.9 mg/L,淤泥组分振幅1.2 mg/L。由于粉砂组分单位起动能力强、沉降速度高,且淤泥组分由于粘结力等因素起动条件较高,粉砂组分振幅高于淤泥组分。测站位置余流与涨潮流方向一致,余流致使涨潮过程中粉砂组分含量所占百分比上升,而落潮过程下降,淤泥组分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泥沙 M2分潮 S2分潮 傅里叶分析 粒径组分 湄洲湾
下载PDF
铅污染不同粒径土壤的重金属地球化学行为与风险 被引量:19
11
作者 吴婷 李小平 +3 位作者 蔡月 艾雨为 孙薛梦 Hongtao Yu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4212-4221,共10页
通过湿法提取铅污染土壤中的细砂粒、粉粒、粗粘粒和细粘粒组分,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重金属形态连续提取的BCR方法,研究不同粒径细砂粒、粉粒、粗粘粒和细粘粒组分的重金属含... 通过湿法提取铅污染土壤中的细砂粒、粉粒、粗粘粒和细粘粒组分,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重金属形态连续提取的BCR方法,研究不同粒径细砂粒、粉粒、粗粘粒和细粘粒组分的重金属含量分布、矿物组成、形态分布与化学活性、迁移累积特征、生态健康风险等.结果表明,铅污染土壤中细砂粒、粉粒、粗粘粒和细粘粒组分随着颗粒物粒径的减少,总有机碳和重金属含量升高,其累积因子、活性系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也相对增大,特别是重金属铅的可氧化态含量显著升高.而可交换态重金属Cr、Cu、Zn则在大粒径组分中的含量较高.从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来看,铅污染土壤重金属元素在不同粒径细颗粒组分中,具有极强的潜在生态风险,在粒径特别小的纳米级天然细粘粒组分中重金属Pb和Cu具有更大的累积因子、活性系数和潜在生态风险,应采取有效措施对铅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修复与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污染土壤 不同粒径天然颗粒组分 重金属 形态 风险评价
下载PDF
亚热带不同林分土壤表层有机碳组成及其稳定性 被引量:33
12
作者 商素云 姜培坤 +2 位作者 宋照亮 李永夫 林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16-424,共9页
在浙江临安玲珑山选取了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板栗林和雷竹林4种林分,采用传统的化学方法与固态13C核磁共振(NMR)技术研究其土壤有机碳在不同粒径土壤颗粒中的分布规律和结构特征,探讨林分类别和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结构的影... 在浙江临安玲珑山选取了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板栗林和雷竹林4种林分,采用传统的化学方法与固态13C核磁共振(NMR)技术研究其土壤有机碳在不同粒径土壤颗粒中的分布规律和结构特征,探讨林分类别和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结构的影响,为亚热带地区森林固碳和土壤碳库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1)土壤表层(0—20 cm)有机碳含量按以下次序递减:雷竹林>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板栗林,且板栗林以粉黏粒结合态碳为主,其他林分土壤则以粗砂结合态碳为主;(2)13C NMR结果表明,阔叶林和马尾松林土壤有机碳中烷基碳所占比例最大,而雷竹林和板栗林则是烷氧碳比例最大,表明人工经营措施改变了土壤有机碳的成分组成;(3)随着土壤颗粒变细,有机碳中烷基碳比例增加,烷氧碳比例减少,A/O-A值和疏水碳/亲水碳值逐渐增大,表明颗粒越细,其结合的有机碳结构稳定性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 土壤有机碳 粒径组分 固态13C核磁共振(NMR) 亚热带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土壤有机质的稳定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5
13
作者 朱书法 刘丛强 +2 位作者 陶发祥 王中良 朴河春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1-58,共8页
以喀斯特地区二种主要的土壤类型石灰土和黄壤为例,对三种植被类型下土壤及土壤不同粒径组分中有机质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值)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石灰土剖面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大于1.0%,最大值为表层土的7.1%,而三个黄壤剖面中土... 以喀斯特地区二种主要的土壤类型石灰土和黄壤为例,对三种植被类型下土壤及土壤不同粒径组分中有机质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值)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石灰土剖面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大于1.0%,最大值为表层土的7.1%,而三个黄壤剖面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在0.3%~4.6%之间;石灰土剖面中土壤有机质δ13C值的变化范围仅为-24.1‰~-23.0‰,土壤不同粒径组分中有机质的δ13C值变幅也较小;而黄壤剖面中土壤有机质δ13C值的变化范围较大,在-24.5‰~-21.1‰之间,土壤不同粒径组分中有机质的δ13C值变幅也较大。对比研究表明,不同土壤类型中有机质的深度分布特征具有显著差异,土壤有机质的稳定碳同位素地球化学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土壤有机质 稳定碳同位素 粒径组分
下载PDF
稳定碳同位素示踪农林生态转换系统中土壤有机质的迁移和赋存规律 被引量:29
14
作者 刘启明 王世杰 +1 位作者 朴河春 欧阳自远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89-92,共4页
为了探讨土壤有机质在降解过程中的迁移、赋存规律 ,利用C3植物与C4 植物明显的δ13C值差异 ,选取贵州茂兰保护区内农林生态系统发生转换生长的地域 ,分析土壤的不同粒径组分和比重组分中土壤有机质的δ13C值 .结果表明 ,粗砂中的土壤... 为了探讨土壤有机质在降解过程中的迁移、赋存规律 ,利用C3植物与C4 植物明显的δ13C值差异 ,选取贵州茂兰保护区内农林生态系统发生转换生长的地域 ,分析土壤的不同粒径组分和比重组分中土壤有机质的δ13C值 .结果表明 ,粗砂中的土壤有机质年代最新 ,细粉中的土壤有机质年代最老 ,有机质在降解过程中 ,在土壤各粒径组分中的迁移次序是 :粗砂 <细砂 <粗粉 <粘土 <细粉 ;土壤重组分中的有机质年代较老 ,以降解充分、稳定的有机无机复合体为主 ,相对而言 ,轻组分中的有机质含有更多的降解尚不充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示踪 农林生态转换系统 迁移 赋存规律 生态系统 δ^13C值 土壤有机质 粒径组分 比重组分
下载PDF
植被恢复中坡地土壤颗粒有机碳分布特征和δ^13C值组成 被引量:22
15
作者 刘涛泽 刘丛强 张伟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031-2036,共6页
以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典型坡地为研究对象,对坡地各个地形剖面土壤及土壤不同粒径组分中有机碳含量和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δ13C值)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坡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向下坡方向逐渐降低,上坡位两个剖面土壤砂粒(50~2... 以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典型坡地为研究对象,对坡地各个地形剖面土壤及土壤不同粒径组分中有机碳含量和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δ13C值)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坡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向下坡方向逐渐降低,上坡位两个剖面土壤砂粒(50~2000μm)中有机碳含量占50%以上,处于不稳定状态,易受到侵蚀作用破坏;而下坡位两个剖面中有机碳主要储存在粉粒(2~50μm)和粘粒(<2μm)土壤中,属于高度腐殖化的稳定有机碳。土壤有机质的δ13C值是评估SOC周转的一个良好指标,因粒径组成、剖面深度、植被和成土环境而不同。坡地各个土壤剖面中δ13C值的组成差异,较好地反映作物残体输入和土壤累积特征;输入土壤中的植物有机体由于分解程度不同而储存在不同粒径土壤中,因此各粒径中δ13C值对土层中有机质的储存和变化趋势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土壤有机质 坡地 稳定碳同位素 粒径组分
下载PDF
Soil Organic Carbon Pools in Particle-Size Fractions as Affected by Slope Gradient and Land Use Change in Hilly Regions,Western Iran 被引量:10
16
作者 Parisa Mokhtari KARCHEGANI Shamsollah AYOUBI +1 位作者 Mohammad Reza MOSADDEGHI Naser HONARJOO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2年第1期87-95,共9页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topography and land use changes on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particulate total nitrogen(PTN),organic carbon(OC) and total nitrogen(TN)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topography and land use changes on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particulate total nitrogen(PTN),organic carbon(OC) and total nitrogen(TN)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ize primary particle fractions in hilly regions of western Iran.Three popular land uses in the selected site including natural forest(NF),disturbed forest(DF) and cultivated land(CL) and three slope gradients(0-10 %,S1,10-30 %,S2,and 30-50%,S3) were employed as the basis of soil sampling.A total of 99 soil samples were taken from the 0-10 cm surface layer in the whole studied hilly region studi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OC in the forest land use in all slope gradients was considerably more than the deforested and cultivated lands and the highest value was observed at NF-S1 treatment with 9.13%.The values of PT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forest land use and in the down slopes(0.5%) than in the deforested and cultivated counterparts and steep slopes(0.09%) except for the CL land use.The C:N ratios in POC fraction were around 17-18 in the forest land and around 23 in the cultivated land.In forest land,the silt-associated OC was highest among the primary particles.The enrichment factor of SOC,EC,was the highest for POC.For the primary particles,EC of both primary fractions of silt and clay showed following trend for selected land uses and slope gradients:CL> DF> NF and S3 > S2> S1.Slope gradient of landscap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OC and TN contents associated with the silt and clay particles,whereas higher OC and TN contents were observed in lower positions and the lowest value was measured in the steep slopes.Overall,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ative forest land improves soil organic carbon storage and can reduce the carbon emission and soil erosion especially in the mountainous regions with high rainfall in west of Ir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有机碳 土地利用变化 丘陵沟壑区 西部山区 土壤取样 坡度 伊朗 粒径组分
原文传递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dolomite with different size fractions on hematite flotation using sodium oleate as collector 被引量:6
17
作者 罗溪梅 印万忠 +3 位作者 王云帆 孙传尧 马英强 刘建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3期529-534,共6页
The effect of dolomite with different particle size fractions on hematite flotation was studied using sodium oleate as collector at p H of about 9. The effect mechanism of dolomite on hematite flotation was investigat... The effect of dolomite with different particle size fractions on hematite flotation was studied using sodium oleate as collector at p H of about 9. The effect mechanism of dolomite on hematite flotation was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solution chemistry, ultraviolet spectrophotometry(UV),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ICP-AES)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 It is observed that dolomite with different size fractions has depressing effect on hematite flotation using sodium oleate as collector, and dolomite could be the "mineral depressant" of hematite using sodium oleate as collector. The reasons for that are concerned with sodium oleate consumption and the adsorption onto hematite of dissolved species of dolomi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选捕收剂 粒径组分 赤铁矿 油酸钠 白云石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 机制 X射线光电子能谱
下载PDF
各国人工尘标准的比较 被引量:1
18
作者 安爱明 王智超 《洁净与空调技术》 2006年第1期44-47,53,共5页
介绍了人工尘的用途、人工尘和大气尘之间的联系。分析了国外五个标准中有关人工尘的部分,并对五个标准中人工尘的组成和各成分的质量百分数、粒径分布以及化学成分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详细列出了国内人工尘在粒径... 介绍了人工尘的用途、人工尘和大气尘之间的联系。分析了国外五个标准中有关人工尘的部分,并对五个标准中人工尘的组成和各成分的质量百分数、粒径分布以及化学成分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详细列出了国内人工尘在粒径分布、化学成分及研究制备方面尚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人工尘 大气尘 人工尘组分粒径分布 化学成分
下载PDF
洪泽湖湿地植被类型对土壤有机碳粒径分布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3
19
作者 季淮 韩建刚 +4 位作者 李萍萍 朱咏莉 郭俨辉 郝达平 崔皓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1-150,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植被覆盖下湿地土壤有机碳组成、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特征,为合理开发利用、恢复和保护湿地生态功能提供依据。【方法】以江苏洪泽湖与淮河交汇区湿地自然植被类型(湖草滩、芦苇滩)和人工植被类型(杨树林、柳树林)的土壤... 【目的】研究不同植被覆盖下湿地土壤有机碳组成、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特征,为合理开发利用、恢复和保护湿地生态功能提供依据。【方法】以江苏洪泽湖与淮河交汇区湿地自然植被类型(湖草滩、芦苇滩)和人工植被类型(杨树林、柳树林)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应用物理分组的方法研究土壤不同粒径(<2μm、≥2~63μm、≥63~200μm、≥200~2000μm)组分分布、有机碳含量与分布情况,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表征,运用聚类分析、冗余分析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土壤中微生物物种丰度相似性、微生物群落结构与不同粒径组分土壤有机碳及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①洪泽湖与淮河交汇区湿地人工植被类型林地中土壤粒径≥200~2000μm组分分布最少,土壤粒径≥2~63和≥63~200μm组分分布显著高于其他粒径组分;人工植被类型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自然植被类型,其中各植被类型各粒径组分(除粒径≥2~63μm组分)土壤有机碳含量大小顺序均为柳树林>杨树林>湖草滩>芦苇滩;粒径<2μm组分的土壤有机碳分布比例显著高于其他粒径组分的,粒径≥200~2000μm组分的土壤有机碳分布比例低于其他粒径组分的。②各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Shannon指数)大小顺序均为芦苇滩>湖草滩>柳树林>杨树林,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是样地土壤细菌的主要优势种群(50.21%~66.12%);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是土壤真菌的主要优势种群(68.32%~95.11%)。土壤细菌群落聚类分析相似性系数最高的是湖草滩和芦苇滩,这个聚类和杨树林的土壤细菌群落相似性较远;真菌群落聚类分析中,湖草滩和芦苇滩的真菌群落自成一族群;杨树林和柳树林的真菌群落聚为另一族群。③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含水量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细菌中的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真菌中的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受粒径<2μm、≥2~63μm、≥63~200μm组分的土壤有机碳分布影响很大。【结论】洪泽湖湿地4种植被覆盖下不同粒径组分土壤的质量和有机碳含量数值呈现两头小中间大趋势,不同粒径组分中有机碳分布比例随粒径的增加而降低。种植人工植被(柳树林、杨树林)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含量,但人工植被类型未增加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粒径<200μm组分的土壤有机碳分布可能影响特定的优势微生物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植被类型 土壤有机碳 粒径组分 微生物群落 高通量测序 洪泽湖
原文传递
Removal of heavy metals and arsenic from a co-contaminated soil by sieving combined with washing process 被引量:19
20
作者 Xiaoyong Liao You Li Xiulan Y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3期202-210,共9页
Batch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with a heavy metals and arsenic co-contaminated soil from an abandoned mine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of a remediation technology that combines sieving with soil washing.Leaching of ... Batch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with a heavy metals and arsenic co-contaminated soil from an abandoned mine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of a remediation technology that combines sieving with soil washing.Leaching of the arsenic and heavy metals from the different particle size fractions was found to decrease in the order:< 0.1,2–0.1,and > 2 mm.With increased contact time,the concentration of heavy metals in the leachate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for small particles,probably because of adsorption by the clay soil component.For the different particle sizes,the removal efficiencies for Pb and Cd were75%–87%,and 61%–77% for Zn and Cu,although the extent of removal was decreased for As and Cr at < 45%.The highest efficiency by washing for Pb,Cd,Zn,and As was from the soil particles > 2 mm,although good metal removal efficiencies were also achieved in the small particle size fractions.Through SEM-EDS observation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the leaching regularity of the heavy metals and arsenic was found to be closely related to Fe,Mn,and Ca contents of the soil fractions.The remediation of heavy metal-contaminated soil by sieving combined with soil washing was proven to be efficient,and practical remediation parameters were also recommen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土壤 重金属浓度 洗涤法 SEM-EDS 粒径组分 修复技术 浸出规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