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57篇文章
< 1 2 16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长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艾贝格司亭α临床应用
1
作者 蒋媛 王美飒 史桂玲 《中国处方药》 2024年第3期163-166,共4页
艾贝格司亭α是第3代新型长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为国家一类新药,具有提升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谷值,缩短ANC恢复时间的作用,可用于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一级预防。本文就其发展历程、临床研究、适用条件、不良反应和新冠... 艾贝格司亭α是第3代新型长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为国家一类新药,具有提升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谷值,缩短ANC恢复时间的作用,可用于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一级预防。本文就其发展历程、临床研究、适用条件、不良反应和新冠感染期的合并用药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贝格司亭α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骨髓抑制 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
下载PDF
芪鹿升白方联合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肿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研究
2
作者 单魁中 黄辉 +1 位作者 陆婷婷 任渊 《河北中医》 2024年第4期566-569,共4页
目的观察芪鹿升白方联合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治疗肿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肿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5例予PEG-rhG-CSF治疗,治疗组45例在... 目的观察芪鹿升白方联合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治疗肿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肿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5例予PEG-rhG-CSF治疗,治疗组4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芪鹿升白方治疗。2组均治疗3个化疗周期后统计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1、3个化疗周期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变化情况,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化疗周期后症状(包括气短懒言、神疲乏力、心悸失眠、面色萎黄、自汗及头昏眼花,)评分及肝肾功能指标[包括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变化情况,并观察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1、3个化疗周期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均升高(P<0.05),且2组治疗3个化疗周期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均高于治疗1个化疗周期时水平(P<0.05),治疗组治疗1、3个化疗周期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后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3个化疗周期后症状气短懒言、神疲乏力、心悸失眠、面色萎黄、自汗、头昏眼花评分及总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3个化疗周期后各项症状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3个化疗周期后肝肾功能指标SCr、BUN、AST及ALT水平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3个化疗周期后SCr、BUN、AST及AL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7.78%(8/4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11%(5/4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鹿升白方联合PEG-rhG-CSF治疗肿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升高中性粒细胞水平,改善症状和肝肾功能,安全可靠,具有减毒增效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减少 化学疗法 中药疗法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下载PDF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生殖领域的应用
3
作者 杨梦洁 曾湘晖 《医学诊断》 2024年第1期33-38,共6页
胚胎植入的成功需要植入胚胎与宿主子宫内膜之间复杂的生物学相互作用,在这一复杂的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分子和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被证实在妊娠过程中发挥着多种生理作用,然而,目前对于G-CSF对妊娠的影响尚无统一定论。本... 胚胎植入的成功需要植入胚胎与宿主子宫内膜之间复杂的生物学相互作用,在这一复杂的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分子和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被证实在妊娠过程中发挥着多种生理作用,然而,目前对于G-CSF对妊娠的影响尚无统一定论。本文综述了G-CSF在生殖领域中应用的发展进程,并讨论其安全性,以期为G-CSF在临床的应用提供更为广泛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生殖 辅助生殖技术 妊娠
下载PDF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阿司匹林对不明原因不孕症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
4
作者 王振燕 李娅 麻莉 《中国性科学》 2024年第1期102-105,共4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联合阿司匹林对不明原因不孕症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河北燕达医院收治的97例不明原因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常规组(n=48,采用...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联合阿司匹林对不明原因不孕症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河北燕达医院收治的97例不明原因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常规组(n=48,采用阿司匹林治疗)和联合组(n=49,采用rhG-CSF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子宫内膜厚度、子宫血流灌注指标[子宫动脉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收缩期流速与舒张期流速比值(S/D)],比较两组的妊娠结局。结果治疗后,联合组子宫内膜厚度大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RI、PI及S/D值均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G-CSF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明原因不孕症患者,可提高其的子宫内膜容受性,改善子宫血流灌注,有效提高妊娠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明原因不孕症 子宫内膜容受性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阿司匹林 临床妊娠
下载PDF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生殖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5
作者 熊彩君 林暄 《妇儿健康导刊》 2024年第7期21-24,共4页
国内外研究显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可通过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促进母-胎界面血管重铸,调节母-胎界面免疫耐受,减少不良妊娠结局,故逐渐广泛用于生殖领域。但目前对于G-CSF的用法、用量无统一共识,本文总结其在生殖领域的复发性... 国内外研究显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可通过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促进母-胎界面血管重铸,调节母-胎界面免疫耐受,减少不良妊娠结局,故逐渐广泛用于生殖领域。但目前对于G-CSF的用法、用量无统一共识,本文总结其在生殖领域的复发性流产和反复种植失败中的应用,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复发性流产 反复种植失败 薄型子宫内膜 宫腔灌注 综述
下载PDF
玄胡索散通过下调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抑制脾脏髓源抑制细胞分化发挥抗乳腺癌作用
6
作者 毛幼儿 刘曦 +3 位作者 贺凯 林晨 何冰倩 高建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8-100,共13页
目的:探讨玄胡索散抑制乳腺癌小鼠脾脏髓源抑制细胞(MDSC)分化的作用机制。方法:4~5周龄BALB/c雌性小鼠48只,其中6只为正常对照组,其他42只采用小鼠左侧第二对乳腺皮下脂肪垫接种4T1细胞构建乳腺癌荷瘤小鼠模型,分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目的:探讨玄胡索散抑制乳腺癌小鼠脾脏髓源抑制细胞(MDSC)分化的作用机制。方法:4~5周龄BALB/c雌性小鼠48只,其中6只为正常对照组,其他42只采用小鼠左侧第二对乳腺皮下脂肪垫接种4T1细胞构建乳腺癌荷瘤小鼠模型,分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照组、G-CSF敲减组、模型对照组、玄胡索散小剂量组、玄胡索散中剂量组、玄胡索散大剂量组和环磷酰胺组,每组6只。其中G-CSF对照组和G-CSF敲减组分别采用shRNA慢病毒转染联合嘌呤霉素构建相应4T1稳转细胞模型。各组造模48 h后,玄胡索散小剂量组、玄胡索散中剂量组、玄胡索散大剂量组分别按2、4、8 g·kg^(-1)·d^(-1)玄胡索散灌胃,每天一次;环磷酰胺组按30 mg/kg腹腔注射环磷酰胺,隔天一次;其他组给予等体积0.5%羟甲基纤维素纳。各组连续给药25 d。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流式细胞术测定脾脏MDSC亚群比例,免疫荧光法检测脾脏CD11b、Ly6G共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外周血G-CSF浓度。在体外,建立荷瘤小鼠脾脏与4T1稳转株共培养体系,玄胡索散(30μg/mL)处理24 h,免疫荧光检测脾脏CD11b、Ly6G共表达;不同浓度的玄胡索散(10、30、100μg/mL)处理4T1细胞12 h,实时逆转录PCR检测G-CSF mRNA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鼠脾脏红髓增宽伴巨核细胞浸润,脾脏多形核细胞样MDSC(PMN-MDSC)比例增加(P<0.01),脾脏CD11b、Ly6G共表达增多,外周血G-CSF浓度上升(P<0.01)。玄胡索散干预后脾脏PMNMDSC比例减小(P<0.05),脾脏CD11b、Ly6G共表达减少,4T1细胞G-CSF mRNA水平下调(P<0.01),模型鼠外周血G-CSF浓度减少(P<0.05),肿瘤体积缩小,脾脏增大情况改善(均P<0.05)。结论:玄胡索散可能通过下调G-CSF,阻碍MDSC向PMN-MDSC分化,重建脾脏髓系微环境,从而发挥抗乳腺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胡索散 乳腺癌 脾脏 髓源抑制细胞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4T1细胞 小鼠
下载PDF
妇科恶性肿瘤放化疗期间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的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 被引量:3
7
作者 中国医院协会妇产医院分会妇科肿瘤专业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业委员会妇科肿瘤学组 +2 位作者 张英丽 张师前 王建东 《肿瘤药学》 CAS 2023年第1期1-10,共10页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妇科恶性肿瘤放化疗最常见的血液学毒性,可导致后续治疗延迟和剂量减少,并易引发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及严重感染,影响患者预后。重视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危害,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和规范性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聚乙二醇化...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妇科恶性肿瘤放化疗最常见的血液学毒性,可导致后续治疗延迟和剂量减少,并易引发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及严重感染,影响患者预后。重视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危害,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和规范性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作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的长效制剂,可预防和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使用便捷。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本共识制定小组以循证证据为基础,评估其在妇科恶性肿瘤放化疗期间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明确预防与治疗的临床路径及给药方式,形成妇科恶性肿瘤放化疗期间应用PEG-rhG-CSF的中国专家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科恶性肿瘤 放化疗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下载PDF
冻融胚胎移植使用阿托西班、子宫内膜搔刮、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宫腔灌注对反复移植失败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吕爱霞 秦红平 +4 位作者 莫少康 常飞 马晓艳 程耀萍 王玲 《中国性科学》 2023年第6期100-104,共5页
目的探讨阿托西班、子宫内膜搔刮、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宫腔灌注治疗对反复移植失败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妇产科生殖中心行冻融胚胎移植治疗的227个反复种植失败患者的临床资料及... 目的探讨阿托西班、子宫内膜搔刮、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宫腔灌注治疗对反复移植失败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妇产科生殖中心行冻融胚胎移植治疗的227个反复种植失败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周期资料。根据患者的治疗方式分为A组(阿托西班治疗)、B组(子宫内膜搔刮治疗)、C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宫腔灌注治疗)。比较三组临床妊娠率、活产率、足月产率及早产率、流产、异位妊娠率,并分析妊娠结局为活产的患者发生非足月产的风险因素。结果三组治疗后临床妊娠率、足月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高于B组和C组。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子宫调节方案、是否双胎妊娠是妊娠结局为活产的患者发生非足月产的独立风险因素。行子宫内膜搔刮、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宫腔灌注的患者发生非足月产的风险高于阿托西班治疗(OR=1.865,P=0.044);双胎妊娠患者发生非足月产的风险高于单胎妊娠患者(OR=3.203,P=0.035)。结论对于反复移植失败患者采用阿托西班治疗,不但妊娠结局优于子宫内膜搔刮、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宫腔灌注治疗,而且还可以减少非足月产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西班 子宫内膜搔刮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宫腔灌注 冻融胚胎移植 临床妊娠率
下载PDF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成人噬血细胞综合征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徐婷婷 熊莉娟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92-695,共4页
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又称成人噬血细胞综合征,是一种与异常免疫反应相关的全身性高炎症因子血症,主要为继发性HLH,病因包括感染、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能促进骨髓中粒细胞成熟和动员,常... 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又称成人噬血细胞综合征,是一种与异常免疫反应相关的全身性高炎症因子血症,主要为继发性HLH,病因包括感染、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能促进骨髓中粒细胞成熟和动员,常用于HLH相关粒细胞减少症的辅助治疗。该文回顾G-CSF治疗成人HLH的相关文献,强调成人HLH中G-CSF的使用需根据原发病因的致病特点谨慎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粒细胞减少症 噬血细胞综合征
下载PDF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重症酒精性肝炎患者疗效的Meta分析
10
作者 张龙玉 牟丹蕾 +2 位作者 李侗曾 张佳莹 梁连春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210-213,共4页
目的 评估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重症酒精性肝炎(SAH)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华医学会数字化期刊库自建库至2022年5月中、英文文献,... 目的 评估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重症酒精性肝炎(SAH)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华医学会数字化期刊库自建库至2022年5月中、英文文献,同时手检相关期刊和会议论文集,对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应用G-CSF治疗的SAH患者资料进行Meta分析,评估90 d生存率,应用RevMan 5.4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5项研究,包括198例患者,除了标准药物治疗外,其中98例接受了G-CSF治疗,另100例接受了安慰剂治疗;经Meta分析,G-CSF治疗组90 d生存75例(76.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8例(2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2.74,95%CI:1.96~3.83,P<0.01),各研究间无显著性异质性(P=0.61,I2=0%)。结论 应用G-CSF治疗SAH患者可显著提高短期生存率,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酒精性肝炎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治疗 Meta分
下载PDF
自体血小板富集血浆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宫腔灌注对反复着床失败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及临床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马宁 周知 +4 位作者 周璟 胡嘉嘉 赵立强 陈姣 卢伟英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3年第2期158-161,168,共5页
目的:探讨自体血小板富集血浆(PRP)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宫腔灌注对反复着床失败(RIF)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ER)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7月该院收治的RIF患者76例,按照冻融胚胎移植前是否进行宫腔灌注,分... 目的:探讨自体血小板富集血浆(PRP)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宫腔灌注对反复着床失败(RIF)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ER)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7月该院收治的RIF患者76例,按照冻融胚胎移植前是否进行宫腔灌注,分为PRP+G-CSF灌注组(n=38)和对照组(未灌注,n=38)。记录两组患者的胚胎种植率、化学妊娠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和异位妊娠率,比较胚胎移植日两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形态、内膜血流类型以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子宫动脉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并记录PRP+G-CSF组患者宫腔灌注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PRP+G-CSF组患者的胚胎种植率、化学妊娠率和临床妊娠率分别为46.88%(30/38)、60.53%(23/38)和60.53%(23/38),高于对照组的26.56%(17/38)、31.58%(12/38)和31.58%(12/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早期流产率分别为4.35%(1/23)、16.67%(2/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异位妊娠发生,且PRP+G-CSF组患者无宫腔灌注不良事件发生。胚胎移植日,PRP+G-CSF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为(10.20±2.02)mm,较对照组的(9.15±1.51)mm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血流类型GⅡ型及以上占比、C型内膜占比为86.84%(33/38)、89.47%(34/38),均高于对照组的65.79%(25/38)、71.05%(27/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胚胎移植日,PRP+G-CSF组患者的子宫动脉PI和RI分别为2.35±0.53和0.83±0.08,均低于对照组的2.69±0.49和0.87±0.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P联合G-CSF宫腔灌注能改善RIF患者子宫内膜厚度、血流灌注情况,进而改善其ER及妊娠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血小板富集血浆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宫腔灌注 反复着床失败 子宫内膜容受性 临床结局
下载PDF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不佳的健康供者使用普乐沙福的疗效与安全性
12
作者 林青青 叶佩佩 陆滢 《现代实用医学》 2023年第10期1340-1343,共4页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最常用的移植物来源,足量的CD34^(+)细胞是移植后造血功能重建的关键,目前普遍认为移植需要的最低CD34^(+)细胞数为2×10^(6)/kg理想CD34^(+)细胞数为5×10^(6)/kg。传统动员剂粒细胞集...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最常用的移植物来源,足量的CD34^(+)细胞是移植后造血功能重建的关键,目前普遍认为移植需要的最低CD34^(+)细胞数为2×10^(6)/kg理想CD34^(+)细胞数为5×10^(6)/kg。传统动员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广泛应用于健康供者造血干细胞动员,但仍有部分供者采集不到移植所需的最低CD34^(+)细胞数。普乐沙福是一种强效造血干细胞动员剂,目前有研究报道健康供者联合应用普乐沙福可提高CD34^(+)细胞的采集效率。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G-CSF动员不佳的健康供者使用普乐沙福的疗效与安全性,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乐沙福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动员不佳 健康供者
下载PDF
富血小板血浆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宫腔灌注治疗薄型子宫内膜对患者子宫螺旋动脉血流及IVF-ET结局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邱利娟 陈国平 李轶梅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3年第12期2967-2971,共5页
目的:分析富血小板血浆(PRP)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宫腔灌注对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薄型子宫内膜患者子宫螺旋动脉血流频谱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2年1月医院收治的行IVF-ET的薄型子宫内膜患者147例,根据治... 目的:分析富血小板血浆(PRP)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宫腔灌注对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薄型子宫内膜患者子宫螺旋动脉血流频谱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2年1月医院收治的行IVF-ET的薄型子宫内膜患者147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PRP组(n=72)和G-CSF组(n=75),分别予以宫腔灌注PRP或G-CSF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子宫螺旋动脉血流频谱、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形态分型和血流分型变化情况,统计两组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胚胎种植率、移植胚胎个数以及优质胚胎个数。结果:治疗后,两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峰值流速(EDV)、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期峰值流速(S/D)、阻力指数(RI)以及搏动指数(PI)均低于治疗前,子宫内膜厚度均大于治疗前,子宫内膜形态A型、B型占比升高,C型占比降低(P<0.05),子宫内膜血流分型Ⅰ型占比降低,Ⅱ型、Ⅲ型占比升高(均P<0.05),但两组比较未见差异(P>0.05);两组IVF-ET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胚胎种植率、移植胚胎个数以及优质胚胎个数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PRP与G-CSF宫腔灌注均可改善薄型子宫内膜患者子宫螺旋动脉血流频谱,促进子宫内膜生长,疗效相当且IVF-ET指标未见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薄型子宫内膜 宫腔灌注 富血小板血浆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下载PDF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复发性流产影响的Meta分析
14
作者 王晓萍 王芳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年第8期54-59,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Medline、MDConsult、Embase、OVID、Science、谷歌学术、JBJS、Infor... 目的系统评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Medline、MDConsult、Embase、OVID、Science、谷歌学术、JBJS、Informahealthcare、WOS-SCI、APA等数据库,获得G-CSF治疗复发性流产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相关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12月。两位评价员对相关文献独立筛选、提取资料并评价偏倚风险,采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评价。结果共纳入随机对照试验5篇,复发性流产患者480例,其中观察组265例,对照组215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皮下注射的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84,95%CI:[0.60,1.19],P=0.340。实验组采用宫腔灌注给药的流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R=0.33,95%CI:[0.18,0.63],P=0.001。确认妊娠后用药的活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1,95%CI:[0.71,1.17],P=0.480。排卵期用药的2篇文献活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48,95%CI:[0.76,2.88],P=0.240。纳入5篇文献均统计了流产率,其中妊娠后用药2篇,排卵期用药3篇,妊娠后用药的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84,95%CI:[0.60,1.19],P=0.340。排卵期用药的流产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33,95%CI:[0.18,0.63],P=0.001。结论G-CSF宫腔灌注用药和排卵期用药可降低流产风险,提高活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复发性流产 临床疗效 META分析
下载PDF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致休克1例
15
作者 肖莹 徐阳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3年第10期160-162,共3页
患儿,男,3岁3个月,近6个月头颅进性增大,3月前有头颅摔伤史,2021年2月10日头部再次摔伤后于武汉市儿童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2月13日头部MRI示双侧额颞顶部硬膜下积液,大脑纵裂区、小脑幕区及左侧额枕叶脑表面异常信号群,硬膜下出血多,... 患儿,男,3岁3个月,近6个月头颅进性增大,3月前有头颅摔伤史,2021年2月10日头部再次摔伤后于武汉市儿童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2月13日头部MRI示双侧额颞顶部硬膜下积液,大脑纵裂区、小脑幕区及左侧额枕叶脑表面异常信号群,硬膜下出血多,考虑左侧顶骨骨折可疑,给予输注红细胞及血小板、丙种球蛋白、止血、营养神经等治疗,过程中多次出现抽搐,给予丙戊酸钠及咪达唑仑泵治疗,未见抽搐发作后,咪达唑仑泵改为左乙拉西坦口服溶液口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休克 药物相关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1例健康供者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所致的弥漫性肺泡出血
16
作者 刘建影 宫国华 刘景娇 《临床肺科杂志》 2023年第11期1780-1782,共3页
本文报告了1名健康的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在移植前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stimulating factor,rhG-CSF)动员干细胞,用药2天后出现咯血及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胸部CT提示双肺弥漫性渗出性改变... 本文报告了1名健康的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在移植前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stimulating factor,rhG-CSF)动员干细胞,用药2天后出现咯血及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胸部CT提示双肺弥漫性渗出性改变,明确为弥漫性肺泡出血(diffuse alveolar hemorrhage,DAH),经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冲击及无创机械通气等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肺泡出血 无创机械通气 进行性加重 甲泼尼龙琥珀酸钠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胸部CT 健康供者 呼吸困难
下载PDF
基于AHP-TOPSIS法评价某院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使用合理性
17
作者 温嘉瑶 邓小莹 刘香芳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CAS 2023年第8期64-70,共7页
目的:建立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的合理评价体系,为其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参考相关药品说明书、临床指南、专家共识等,制定rh G-CSF合理性评价细则,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结合优劣解距离法(TOPSIS),对某院2021年1~6月... 目的:建立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的合理评价体系,为其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参考相关药品说明书、临床指南、专家共识等,制定rh G-CSF合理性评价细则,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结合优劣解距离法(TOPSIS),对某院2021年1~6月240例病例进行rhG-CSF的合理性分析。结果:本研究所建立的评价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240例病例中,用药完全合理的病例有7例(2.92%),基本合理的病例有33例(13.75%),不合理的病例有200例(83.33%)。结论:运用AHP-TOPSIS法对rhG-CSF使用合理性进行评价是合理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优劣解距离法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合理用药 药物合理性评价
下载PDF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羟基脲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疗效及Bcl-2、Bax、Smoothened蛋白表达的影响
18
作者 李彦卿 许晓炜 +3 位作者 曹宇峰 刘江 王磊 王莉丽 《转化医学杂志》 2023年第6期314-318,356,共6页
目的研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羟基脲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疗效及Bcl-2、Bax、Smoothened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粒系组、联合组,每组50例。粒系组给予重... 目的研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羟基脲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疗效及Bcl-2、Bax、Smoothened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粒系组、联合组,每组50例。粒系组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治疗,联合组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联合羟基脲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白细胞计数(WBC)、血清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环氧合酶-2(COX-2)、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以及Bcl-2、Bax和Smoothened蛋白表达量。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与粒系组相比,联合组血小板计数及血清TGF-β1水平较高,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平均体积、WBC以及血清IL-10、TNF-α、IL-8、COX-2水平较低(P<0.05)。治疗后,与粒系组相比,联合组Bcl-2及Smoothened蛋白表达量较低,Bax蛋白表达量较高(P<0.05)。与粒系组相比,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羟基脲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能够调节患者造血功能及免疫功能,降低炎症反应及WBC水平,有效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症状,从而改善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羟基脲 环氧合酶-2 转化生长因子-β1 细胞计数 血小板计数 SMOOTHENED
下载PDF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53
19
作者 杨晟 何小慧 +7 位作者 刘鹏 周生余 董梅 秦燕 杨建良 张长弓 韩晓红 石远凯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626-631,共6页
目的:比较每周期l剂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与每日1剂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预防癌症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方法:合并分析PEG—rhG—CSF的2期和3期临床研究中的单中心数据... 目的:比较每周期l剂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与每日1剂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预防癌症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方法:合并分析PEG—rhG—CSF的2期和3期临床研究中的单中心数据,比较疗效与安全性指标。两项研究均为随机、自身交叉对照试验。56例初治恶性肿瘤患者接受2个周期常用化疗方案治疗,且化疗方案相同,其中试验周期给予PEG—rhG—CSF100批舢g皮下注射,每个周期1次;对照周期皮下注射rhG—CSF5Ixg/kg,每日1次。结果:2个研究单中心共纳入56例患者,其中53例可进行疗效评价,PEG—rhG—CSF和rhG—CSF各使用53个周期。在使用PEG—rhG—CSF的周期和使用rhG—CSF的周期中,4度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减少未发生率均为94-3%(50/53),均未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抗生素使用率分别为7.5%(4/53)和3.8%(2,53,P=0.678)。全组患者中位应用rhG—CSF天数为10(3~14)天。此两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均为骨痛、注射部位疼痛、心悸、发热和乏力等。结论:1剂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与连续10剂常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化疗 中性粒细胞减少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不良反应
下载PDF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的应用效果研究
20
作者 高富存 韩一浩 +4 位作者 田娟 叶晖 李玉舟 张丽萍 赵淑婷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第22期1-5,共5页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的应用效果。方法40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采用抛银币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例。对照组在新辅助化疗48 h后接受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的应用效果。方法40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采用抛银币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例。对照组在新辅助化疗48 h后接受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治疗,实验组在新辅助化疗48 h后接受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粒细胞减少发生情况,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发热持续时间,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与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ANC)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骨髓抑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的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10%(2/20),低于对照组的40%(8/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0,P=0.028<0.05)。实验组的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发热持续时间分别为(5.31±2.41)、(6.71±1.40)d,均短于对照组的(7.14±2.93)、(10.47±2.5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生活质量评分(92.62±5.16)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12±3.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WBC/ANC恢复正常时间(4.26±0.58)d短于对照组的(7.98±1.02)d,WBC/ANC维持正常时间(10.29±2.74)d长于对照组的(6.18±2.8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0%低于对照组的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骨髓抑制发生率1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用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预后,减少不良反应,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