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50篇文章
< 1 2 2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6及其配体激活的白细胞粘附分子水平变化临床价值研究
1
作者 刘恋 吉飞跃 陈诺儿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370-373,共4页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CD6阳性细胞百分比及其配体激活的白细胞粘附分子(ALCAM)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2020年3月~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AIH患者,均接受肝活检,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BMC CD6阳性细...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CD6阳性细胞百分比及其配体激活的白细胞粘附分子(ALCAM)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2020年3月~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AIH患者,均接受肝活检,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BMC CD6阳性细胞百分比,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ALCAM水平。结果本组AIH患者临床病情轻中度42例和重度18例,肝组织学检查发现<=1级肝组织炎症48例,≥2级12例,<=1期肝纤维化44例,≥2期16例;重度AIH患者血清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水平分别为(94.5±8.3)μmol/L、(215.4±17.2)U/L、(161.5±14.2)U/L和(83.6±16.3)U/L,均显著高于轻中度组【分别为(31.1±4.3)μmol/L、(58.2±9.4)U/L、(49.5±8.3)U/L和(61.6±3.5)U/L,P<0.05】;重度组PBMC CD6阳性细胞百分比、血清ALCAM、IgG和IgM水平分别为(65.4±7.8)%、(22.5±2.1)ng/mL、(18.6±2.6)mg/dL和(1.7±0.3)mg/dL,均显著大于轻中度组【分别为(36.7±4.2)%、(15.4±1.2)ng/mL、(13.7±2.3)mg/dL和(0.7±0.1)mg/dL,P<0.05】;≥2级肝组织炎症组CD6阳性细胞百分比和血清ALCAM水平分别为(71.4±8.3)%和(25.4±3.2)ng/mL,均显著大于<=1级组【分别为(36.2±4.3)%和(14.8±1.4)ng/mL,P<0.05】,≥2期肝纤维化组CD6和血清ALCAM水平分别为(69.3±7.8)%和(24.7±3.4)ng/mL,均显著大于<=1期组【分别为(36.4±4.4)%和(14.9±1.8)ng/mL,P<0.05】;应用PBMC CD6阳性细胞百分比和血清ALCAM水平预测AIH患者肝组织显著性炎症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和0.95,其敏感度分别为100.0%和91.6%,特异度分别为87.5%和97.9%,预测显著性肝纤维化的曲线下面积为0.98和0.90,其敏感度分别为93.7%和75.0%,特异度分别为95.5%和100.00%。结论随着病情加重,AIH患者PBMC CD6阳性细胞百分比和血清ALCAM水平逐渐升高,应用这两项指标可评估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严重程度,有利于指导临床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肝炎 CD6 激活的白细胞粘附分子 肝组织病理学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与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及丙二醛的关系 被引量:1
2
作者 魏栋辉 王阳 +1 位作者 吕智龙 袁洪钢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3年第5期112-115,共4页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IA)显微外科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CVS)的相关因素及与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及丙二醛(MDA)水平的关系。方法 2019年2月至2022年10月在我院接受IA显微外科夹闭术的...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IA)显微外科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CVS)的相关因素及与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及丙二醛(MDA)水平的关系。方法 2019年2月至2022年10月在我院接受IA显微外科夹闭术的147例患者,依照术后情况分为CVS组(n=45)和非CVS组(n=1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CVS发生的危险因素;依照脑血管直径将CVS患者分类,并对血清sVCAM-1、sICAM-1以及MDA水平进行检测,分析上述血清指标与CVS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unt-Hess分级Ⅲ~Ⅳ级、高动脉瘤直径以及血清sVCAM-1、sICAM-1和MDA的高表达均是导致CV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以上血清指标在严重CVS组中显著高于轻度和中度组(P<0.05);以上血清指标均与CVS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 血清sVCAM-1、sICAM-1及MDA水平是IA显微外科夹闭术后CVS独立危险因素,且与其形成密切相关,可作为CVS严重程度的评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 颅内动脉瘤 显微外科夹闭 脑血管痉挛 相关性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循环粘附分子的变化 被引量:24
3
作者 方臻飞 周胜华 +2 位作者 胡信群 沈向前 祁述善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2期215-217,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循环血浆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 5例冠心病患者(3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35例稳定型心绞痛)及2 7例对照者冠状动脉循环(冠状...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循环血浆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 5例冠心病患者(3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35例稳定型心绞痛)及2 7例对照者冠状动脉循环(冠状静脉窦—主动脉根部)血浆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水平,比较其水平变化与不同冠心病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冠状静脉窦和主动脉根部血浆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P <0 .0 5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冠状动脉循环(冠状静脉窦与主动脉根部的差值)血浆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P <0 .0 1)。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冠状静脉窦、主动脉根部和冠状动脉循环血浆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水平无明显差别(P >0 .0 5 )。血浆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受累支数无关。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血浆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浓度显著升高,冠状动脉循环血浆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变化反映冠状动脉炎症活动程度,细胞粘附分子参与斑块的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学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粘附分子的关系 酶联免疫吸附法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细胞间粘附分子1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下载PDF
维甲酸对小鼠骨髓基质细胞粘附分子表达和粘附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麦惠容 黄绍良 +1 位作者 魏菁 吴燕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6期499-502,共4页
探讨体外维甲酸 (RA)对小鼠骨髓基质细胞 (BMSC)粘附分子ICAM 1和VCAM 1的表达及人脐血单个核细胞 (UCBMNC)对BMSC粘附率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术方法检测 0 .1 ,1 .0和 1 0 .0 μmol/LRA处理后BMSC粘附分子ICAM 1和VCAM 1的表达 ,以MTT方... 探讨体外维甲酸 (RA)对小鼠骨髓基质细胞 (BMSC)粘附分子ICAM 1和VCAM 1的表达及人脐血单个核细胞 (UCBMNC)对BMSC粘附率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术方法检测 0 .1 ,1 .0和 1 0 .0 μmol/LRA处理后BMSC粘附分子ICAM 1和VCAM 1的表达 ,以MTT方法检测 3种浓度RA处理后UCBMNC对BMSC粘附率的改变。结果显示 ,1 .0和 1 0 .0 μmol/LRA能增加BMSC上ICAM 1的表达及UCBMNC对BMSC的粘附率。RA对VCAM 1的表达无明显影响 ;RA上调ICAM 1的表达与增加UCBMNC对BMSC的粘附率呈正相关 (r =0 .7883 ,P <0 .0 5)。结论 :体外RA能上调小鼠BMSC上ICAM 1的表达和增加UCBMNC对BMSC的粘附率 ,两者呈正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甲酸 小鼠 骨髓基质细胞 粘附分子 粘附功能 细胞间粘附分子-1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血清中E-选择素、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6
5
作者 车少敏 王燕妮 +1 位作者 马爱群 高路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395-1397,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血中粘附分子表达在识别不稳定冠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 80例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病人 4 0例 ,不稳定心绞痛病人 4 0例 ,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经治疗 4个月后进行随访 ,同时...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血中粘附分子表达在识别不稳定冠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 80例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病人 4 0例 ,不稳定心绞痛病人 4 0例 ,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经治疗 4个月后进行随访 ,同时选取正常对照 4 0例。采用酶联免疫法 (ELISA)测定血清中E -选择素、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 1(sICAM - 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 - 1(sVCAM - 1)的水平。结果 :外周血中E -选择素、sICAM- 1、sVCAM - 1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心绞痛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除sVCAM - 1外在随访时明显降低。结论 :外周血中E -选择素、sICAM - 1的水平可能作为诊断和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的敏感指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炎症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E-选择素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 可溶性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
下载PDF
粘附分子在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发病机制中作用的探讨 被引量:9
6
作者 孙睿 董玙 +1 位作者 晁海英 孙晓震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01-303,共3页
目的 :探讨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 (sVCAM 1)、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sICAM 1)在复发性口腔溃疡 (recurrentoralulceration ,ROU)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血清中的sVCAM 1、sICAM 1浓度。结... 目的 :探讨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 (sVCAM 1)、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sICAM 1)在复发性口腔溃疡 (recurrentoralulceration ,ROU)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血清中的sVCAM 1、sICAM 1浓度。结果 :ROU患者的sVCAM 1浓度高于健康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ROU患者的sICAM 1浓度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sVCAM 1、sICAM 1两者浓度在活动期与静止期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sVCA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口腔溃疡 发病机制 粘附分子 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下载PDF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和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与动脉粥样硬化 被引量:14
7
作者 朱彦琪 孙宝贵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5期618-620,共3页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是细胞间粘附分子 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的可溶形式 ,在动脉粥样硬化中有明显的变化。在动脉硬化的各个阶段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均高于正常 ,提示慢性炎症的持续存在 ;而可溶性...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是细胞间粘附分子 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的可溶形式 ,在动脉粥样硬化中有明显的变化。在动脉硬化的各个阶段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均高于正常 ,提示慢性炎症的持续存在 ;而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仅在病变初始形成 ,或是出现血管痉挛、斑块不稳定等炎症急剧变化时迅速而明显增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学 粘附分子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综述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 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通塞颗粒对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粘附分子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周庆伟 《陕西中医》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673-673,731,共2页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血清粘附分子的变化意义及通塞颗粒对其影响。方法:56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口服中药通塞颗粒。检测COPD治疗前后和20例健康...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血清粘附分子的变化意义及通塞颗粒对其影响。方法:56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口服中药通塞颗粒。检测COPD治疗前后和20例健康人血清中粘附分子的水平。结果: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E-选择素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P<0.01);治疗后,治疗组ICAM-1、E-选择素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上述指标的降低较对照组显著(P<0.01)。提示:粘附分子的变化参与COPD急性加重期病理过程,中药通塞颗粒降低粘附分子变化可能是该方治疗COPD的主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加重期 通塞颗粒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患者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血清粘附分子 西医综合治疗 ICAM-1 粘附分子变化 E-选择素 治疗组 对照组 口服中药 治疗前后 健康人群 病理过程 治疗后 人血清
下载PDF
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兔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变化
9
作者 麦友刚 林素暇 +1 位作者 吴燕云 苏浩彬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2期1251-1252,共2页
目的:观察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对新生兔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左颈总动脉后置于低氧状态容器中2h的方法制作HIE模型兔32只,分4组,每组8只,分别于模型制作成功后2h、12h、24h、48h测定中性粒细胞表面细胞粘附分子CD11b、... 目的:观察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对新生兔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左颈总动脉后置于低氧状态容器中2h的方法制作HIE模型兔32只,分4组,每组8只,分别于模型制作成功后2h、12h、24h、48h测定中性粒细胞表面细胞粘附分子CD11b、CD18,脑组织细胞粘附分子ICAM-1及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VCAM-1,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HIE组CD11b、CD18,ICAM-1、VCAM-1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缺氧缺血2h即见表达增强,在24h达到高峰,48h时稍下降,但仍在较高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兔中性粒细胞CD11b、CD18、脑细胞细胞粘附分子ICAM-1、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VCAM-1表达增强,细胞粘附分子的变化参与HIE的病理生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性脑病 粘附分子表达 新生兔 粘附分子VCAM-1 中性粒细胞CD11b 细胞粘附分子 ICAM-1 血管内皮细胞 CD18 病理生理过程 表达增强 左颈总动脉 HIE 对照组 低氧状态 模型制作 细胞表面 24h 脑组织 高水平 显著性 脑细胞
下载PDF
联合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P-糖蛋白检测评估肺癌的化疗效果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淑芳 姚启涛 张涛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3年第2期37-41,共5页
目的探讨联合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P-糖蛋白(P-gp)检测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效果,以及评估其对病情进展的价值。方法135例接受化疗的中晚期NSCLC患者(肺癌组),根据疗效不同分为有效... 目的探讨联合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P-糖蛋白(P-gp)检测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效果,以及评估其对病情进展的价值。方法135例接受化疗的中晚期NSCLC患者(肺癌组),根据疗效不同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另选取同期本院收治的60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对照组)与6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组)。比较不同人群SCC、sICAM-1、P-gp的表达情况,分析SCC、sICAM-1、P-gp对NSCLC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肺癌组SCC水平高于对照组与健康组(P<0.05)。连续治疗3个化疗周期后,有效74例,无效61例,有效组SCC、sICAM-1、P-gp表达均降低(P<0.05)。135例患者1年预后生存率34.07%(46/135),死亡率65.93%(89/135),死亡组SCC、sICAM-1、P-gp表达高于生存组(P<0.05)。IV期、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SCC、sICAM-1水平及P-gp阳性率高于III期、中+高分化、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三者联合检测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937、0.897,高于SCC、sICAM-1、P-gp单一检测(P<0.05)。结论联合检测可对病情进展和预后疗效有重要判断价值,有利临床尽早通过干预手段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 成纤维细胞 非小细胞肺癌
下载PDF
二苯乙烯苷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主动脉胞间粘附分子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6
11
作者 王玉琴 沈燕 +2 位作者 王春华 李锋 张伟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29-335,共7页
目的探讨二苯乙烯苷(TSG)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饲+维生素D37MU·kg-1ip1次制备大鼠AS模型。造模12周后治疗性ig给予TSG30,60和120mg·kg-1·d-1。给药6周后,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血清超氧化... 目的探讨二苯乙烯苷(TSG)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饲+维生素D37MU·kg-1ip1次制备大鼠AS模型。造模12周后治疗性ig给予TSG30,60和120mg·kg-1·d-1。给药6周后,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血清丙二醛(MDA)含量,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主动脉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主动脉ICAM-1和VCAM-1 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主动脉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AS模型组大鼠血清SOD活性明显降低,MDA水平明显提高,主动脉ICAM-1,VCAM-1及VEGF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增高。与模型组相比,TSG给药6周能明显提高大鼠血清SOD活性,降低MDA水平,对主动脉ICAM-1,VCAM-1及VEGF mRNA和蛋白表达均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TSG对大鼠实验性AS具有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和调节细胞因子分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苯乙烯苷 动脉粥样硬化 胞间粘附分子1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下载PDF
过氧化氢对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4
12
作者 陈槐卿 陈友琴 +3 位作者 张文胜 刘肖珩 雷松 毛咏秋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64-367,共4页
目的 研究 H2 O2 影响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的粘附机理。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 H2 O2(2 5 0 μmol/L)对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 VECs)表面粘附分子 ICAM- 1、VCAM- 1、E- selectin表达影响的时程变化 ,和不同浓度 H2 O2 (5 0... 目的 研究 H2 O2 影响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的粘附机理。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 H2 O2(2 5 0 μmol/L)对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 VECs)表面粘附分子 ICAM- 1、VCAM- 1、E- selectin表达影响的时程变化 ,和不同浓度 H2 O2 (5 0、15 0、2 5 0、35 0、45 0 μmol/L )作用下内皮细胞粘附分子 ICAM- 1、VCAM- 1、E- selectin表达的变化。结果  1用浓度为 2 5 0 μmol/L 的 H2 O2 处理内皮细胞 ,三种粘附分子表达的时间过程不完全相同 ,I-CAM- 1表达持续上调 ,VCAM- 1表达在 3小时达到峰值 ,而后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 ;E- selectin表达在 3小时才开始显著上调 ,5小时达到峰值 ,然后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 ;2用不同浓度的 H2 O2 处理内皮细胞 3小时后 ,介导三种粘附分子表达达到峰值的浓度不完全相同。ICAM- 1和 VCAM- 1表达在浓度为 2 5 0 μmol/L 时达到峰值 ,而 E- selectin表达的峰值在浓度为 35 0 μmol/L 时 ,当浓度继续增高时 ,其表达明显下调。结论  H2 O2 能引起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分子表达上调 ,在中性粒细胞对内皮细胞的粘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H2 O2 可能通过激活粘附分子的表达而加重炎症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 过氧化氢 细胞间粘附分子-1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E-选择素
下载PDF
子痫前期患者细胞间粘附分子-1K469E及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C373G的基因多态性 被引量:9
13
作者 何艳红 王志坚 +4 位作者 靳瑾 朱晓雯 陈玉英 陈淑滢 曹艳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52-555,559,共5页
目的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基因K469E多态性及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PECAM-1)基因C373G多态性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在子痫前期患者及健康孕妇中的分布频率,分析上述基因多态性与子痫前期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 目的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基因K469E多态性及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PECAM-1)基因C373G多态性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在子痫前期患者及健康孕妇中的分布频率,分析上述基因多态性与子痫前期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多态性(PCR-RFLP)方法和DNA序列测序法对110名子痫前期患者及110名健康足月孕妇ICAM-1基因K469E位点及PECAM-1基因C373G位点进行检测,同时比较两组人群中的相关的临床资料。结果 ICAM-1基因K469E位点及PECAM-1基因C373G位点基因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具有群体代表性。ICAM-1基因K469E位点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人群中均无显著差异(P>0.05)。PECAM-1基因C373G位点CC基因型和CG基因型在两组人群分布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CG基因型携带者患子痫前期的风险是CC基因型的1.959倍(OR=1.959,95%CI:1.090-3.520,P=0.024),且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该相关性独立于孕妇年龄、孕次、产次及孕前BMI。C等位基因频率和G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人群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CAM-1基因C373G位点CG基因型携带者可能与子痫前期患者较高的遗传易感性相关,而ICAM-1基因K469E多态性则与子痫前期的发病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 基因多态性 细胞间粘附分子 子痫前期 Hardy-Weinberg平衡 患者 Logistic回归分析 PECAM-1
下载PDF
尖锐湿疣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和血清可溶性粘附分子水平研究 被引量:30
14
作者 张谊之 张敏 李俸媛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555-556,共2页
为了解尖锐湿疣(CA)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和血清可溶性粘附分子水平,采用ELISA方法检测了33例CA患者血清中IL-2及其可溶性受体(sIL-2R)、IL-6、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水平。结果发现患者血清中IL-... 为了解尖锐湿疣(CA)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和血清可溶性粘附分子水平,采用ELISA方法检测了33例CA患者血清中IL-2及其可溶性受体(sIL-2R)、IL-6、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水平。结果发现患者血清中IL-2及IL-6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P<0.01),sIL-2R、sICAM-1、sVCAM-1明显高于对照(P<0.05),提示CA患者存在细胞免疫缺陷和血清高粘附分子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免疫功能 ELISA IL-2 尖锐湿疣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下载PDF
淫羊藿苷对高脂血症大鼠粘附分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3
15
作者 王茜 林焕冰 +1 位作者 程玉芳 徐江平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4-6,共3页
目的研究淫羊藿苷对高脂血症大鼠粘附分子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脂饮食组、高脂饮食+低剂量淫羊藿苷组、高脂饮食+高剂量淫羊藿苷组,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脂质水平及观察主动脉病理学改变。并采用荧光... 目的研究淫羊藿苷对高脂血症大鼠粘附分子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脂饮食组、高脂饮食+低剂量淫羊藿苷组、高脂饮食+高剂量淫羊藿苷组,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脂质水平及观察主动脉病理学改变。并采用荧光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法比较主动脉壁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基因的表达。结果与高脂饮食组比较,淫羊藿苷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P<0.05或0.01)降低,细胞间粘附分子1mRNA的表达显著减低(P<0.01),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mRNA的表达没有显著改变(P>0.05)。结论淫羊藿苷能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并抑制细胞间粘附分子1mRNA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理学 淫羊藿苷 高脂血症 动脉粥样硬化 细胞间粘附分子1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下载PDF
氟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及细胞粘附分子的影响 被引量:25
16
作者 舒春兰 周临生 +1 位作者 雷小勇 成元桂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62-64,共3页
为研究氟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的降脂作用及对细胞粘附分子的影响。选择高脂血症患者 5 8例 (男性 35例 ,女性 2 3例 ) ,予氟伐他汀 4 0mg口服 ,每晚一次 ,一周后改为 2 0mg ,每晚一次 ,疗程 6~ 8周。分别观测治疗前后血脂及细胞粘附... 为研究氟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的降脂作用及对细胞粘附分子的影响。选择高脂血症患者 5 8例 (男性 35例 ,女性 2 3例 ) ,予氟伐他汀 4 0mg口服 ,每晚一次 ,一周后改为 2 0mg ,每晚一次 ,疗程 6~ 8周。分别观测治疗前后血脂及细胞粘附分子的情况。结果发现 ,治疗后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和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明显降低 (P <0 .0 5 ) ,而高密度脂蛋白升高不明显。此结果提示 ,氟伐他汀不但能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 ,而且能降低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和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伐他汀 高脂血症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细胞间粘附分子1 血脂
下载PDF
流体切应力对内皮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友琴 陈槐卿 +3 位作者 刘肖珩 雷松 毛咏秋 张文胜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2001年第2期201-205,共5页
在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 ,As)的发生发展中各种白细胞 ,包括单核细胞对内皮细胞的粘附可能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在体内 ,血流切应力对内皮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有重要影响。为了阐明流体切应力对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 在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 ,As)的发生发展中各种白细胞 ,包括单核细胞对内皮细胞的粘附可能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在体内 ,血流切应力对内皮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有重要影响。为了阐明流体切应力对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本文研究了流体切应力 (2 .2 3~ 6 .0 8dyne/ cm2 )对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m an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 VECs)表达 ICAM- 1、VCAM- 1和 E- selectin的影响 ,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切应力作用下粘附分子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 :与静止状态细胞的基础水平相比 ,不同切应力 (2 .2 3、4.2 0、6 .0 8dyne/ cm2 )作用后内皮细胞表面 ICAM- 1表达显著上调 (P<0 .0 5 ) ,且与切应力作用时间有较强的相关性 (r=0 .992、0 .997、0 .997;P<0 .0 5 ) ,但其上调与切应力大小未见有明显的依赖关系 ;在切应力 2 .2 3dyne/ cm2作用后 VCAM- 1表达显著上调 (P<0 .0 5 ) ,且与切应力作用时间呈显著正相关 (r=0 .930 ,P<0 .0 5 ) ;而在切应力 (4 .2 0~ 6 .0 8dyne/cm2 )作用后 VCAM- 1表达显著下调 (P<0 .0 5 ) ,且与切应力作用时间呈显著负相关 (r=- 0 .975、- 0 .989:P<0 .0 5 ) ;在本实验范围的切应力作用对内皮细胞表面 E- selectin的表达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 流体切应力 细胞间粘附分子-1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E选择素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粘附分子ICAM-1、VCAM-1的表达与肝细胞癌侵袭性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16
18
作者 周文波 于昌松 +1 位作者 戴宗晴 袁房均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4期13-14,17,共3页
目的 :探讨粘附分子ICAM - 1、VCAM - 1在人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细胞癌侵袭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SABC)探讨二者在正常肝组织、肝海绵状血管瘤和 36例不同侵袭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 ,并分析其与HCC侵袭性的关系。结... 目的 :探讨粘附分子ICAM - 1、VCAM - 1在人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细胞癌侵袭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SABC)探讨二者在正常肝组织、肝海绵状血管瘤和 36例不同侵袭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 ,并分析其与HCC侵袭性的关系。结果 :ICAM - 1和VCAM - 1在正常肝组织无表达 ,在 6例肝海绵状血管瘤中仅 1例VCAM - 1呈弱阳性表达 ;在 36例肝细胞癌中 ,ICAM - 1、VCAM - 1分别有 2 5例 (6 9.4% )和2 3例 (6 3 .9% )表达 ,且多数呈强阳性表达 ,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阳性表达率 (33 .3%和 2 6 .7% )。高侵袭肝癌组 (2 1例 )中分别有 18例 (85 .7% )和 17例 (80 .9% )表达ICAM - 1和VCAM - 1,而非侵袭组仅分别有 7例(4 6 .7% )和 6例 (4 0 .0 % )表达 ,其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ICAM - 1、VCAM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细胞间粘附分子-1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肿瘤侵袭性
下载PDF
葛根素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可溶性粘附分子的影响 被引量:11
19
作者 严群超 莫木顺 +2 位作者 甘绍乃 温汉华 熊爱华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02年第6期340-341,共2页
目的 :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病程不同阶段循环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sVCAM 1)水平并分析葛根素对它们的影响。方法 :用ELISA法测定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入院后第1、3、5、7天和 2周后sICAM 1和sVCAM ... 目的 :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病程不同阶段循环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sVCAM 1)水平并分析葛根素对它们的影响。方法 :用ELISA法测定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入院后第1、3、5、7天和 2周后sICAM 1和sVCAM 1浓度 ,用常规治疗方法作为对照 ,观察葛根素静脉滴注对其sICAM 1和sVCAM 1水平的影响。结果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入院时血清sICAM 1和sVCAM 1浓度处于较高水平 ,且两组相近 (P >0 0 5 )。经治疗后两组病人血清sICAM 1和sVCAM 1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而静脉滴注葛根素可使sICAM 1和sVCAM 1水平下降得更快。结论 :静脉滴注葛根素可更快地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循环中升高的sICAM 1和sVCAM 1,说明葛根素的抗氧化特性在冠心病的治疗中起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血清可溶性粘附分子 抗氧化剂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细胞粘附分子
下载PDF
通心络胶囊对冠心病患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李星群 匡永东 王永光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期99-100,共2页
目的 观察通心络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含量的影响 ,以探讨通心络胶囊防治动脉硬化性疾病的机制。方法  7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被随机分为通心络治疗组和对照组 ,服药前及服药后... 目的 观察通心络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含量的影响 ,以探讨通心络胶囊防治动脉硬化性疾病的机制。方法  7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被随机分为通心络治疗组和对照组 ,服药前及服药后一个月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含量。结果 通心络组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含量由治疗前的 348.8± 12 5 .8ng/L下降到治疗后的 2 5 6 .8± 98.6ng/L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P <0 .0 1)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含量由治疗前的 6 79.7± 2 99.8ng/L下降到治疗后的 5 6 6 .8± 2 6 8.7ng/L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P <0 .0 1)。对照组治疗前后两种粘附分子的含量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治疗后通心络组两种粘附分子的含量都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P <0 .0 1)。结论 通心络胶囊能明显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含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学 通心络/药理作用 心绞痛 不稳定型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