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精神分析学家眼中的家庭治疗 |
邢宇
|
《大众心理学》
|
2020 |
1
|
|
2
|
一位探索生本能与死本能之冲突的精神分析学家——汉娜·西格尔 |
左亚洲
|
《大众心理学》
|
2015 |
0 |
|
3
|
反抗在男权世界里——女性精神分析学家凯伦·霍尼 |
宋怡
|
《大众心理学》
|
2003 |
0 |
|
4
|
从弗洛伊德到拉康——略论西方精神电影分析学的理论来源 |
陆莉莉
|
《美与时代(美学)(下)》
|
2010 |
8
|
|
5
|
精神分析维度中的实体概念浅析 |
孔明安
|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6
|
女性精神分析的先驱者——海伦妮·多伊奇 |
王礼军
|
《大众心理学》
|
2015 |
0 |
|
7
|
拉康“三界”理论下类型片母亲形象的主体建构--基于20世纪80年代后家庭情感类电影的视角 |
袁星洁
袁迪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8
|
开启拉康思想之门的三把“钥匙”——读《镜像、语言和无意识——从马克思到拉康》 |
任法
|
《云梦学刊》
|
2023 |
0 |
|
9
|
后殖民文化理论的精神分析意蕴及其限度——从法侬到萨义德 |
刘海静
|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10
|
“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
|
《环球财经》
|
2011 |
0 |
|
11
|
大学生就业负性心理的援助模式 |
彭松波
陶进
|
《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1
|
|
12
|
文化女性主义视野下的教育性别平等 |
周小李
胡修银
|
《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8
|
|
13
|
荣格与中国文化 |
申荷永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7
|
|
14
|
能指与主体间性的辩证法——拉康对《被窃的信》的另类解读 |
严泽胜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4
|
|
15
|
拉康:“回归弗洛伊德”或回归主体的真理 |
严泽胜
|
《国外理论动态》
CSSCI
|
2003 |
4
|
|
16
|
荀况的道德社会化思想 |
刘丽
|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
2001 |
1
|
|
17
|
心灵的“互文”--评东西长篇小说《回响》 |
彭雨晴
|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1
|
|
18
|
巴林特小组在全科医师中的运用 |
陈丽英
|
《中国卫生人才》
|
2016 |
2
|
|
19
|
黑暗昭昭:“镜像”折射出的光亮与黑暗 |
张少文
|
《潍坊学院学报》
|
2002 |
1
|
|
20
|
从客体关系理论理解咨询关系中的移情与反移情--《妈妈的心灵课--孩子、家庭和大千世界》读书笔记 |
朱晓鹂
|
《江苏教育》
|
2020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