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双眼虚拟现实技术对6〜12岁近视儿童注视稳定性及精细立体视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陈玄之 全雄 +1 位作者 黄文婕 吴芸 《广东医学》 CAS 2020年第19期2050-2052,共3页
目的比较不同近视程度的6~12岁儿童近视患者注视稳定性及精细立体视的视感知觉缺损状况。方法选取眼科门诊接受检查的6~12岁近视儿童4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轻度近视组(-3.00D^-0.75D)及中度近视组(-6.00DS^-3.25DS)各200例,比较不同近... 目的比较不同近视程度的6~12岁儿童近视患者注视稳定性及精细立体视的视感知觉缺损状况。方法选取眼科门诊接受检查的6~12岁近视儿童4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轻度近视组(-3.00D^-0.75D)及中度近视组(-6.00DS^-3.25DS)各200例,比较不同近视程度患儿注视稳定性及精细立体视的视觉功能缺损情况。结果注视稳定性及精细立体视的视觉功能缺损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无相关关系(P>0.05),不同程度近视(轻度近视和中度近视)与注视稳定性缺损程度相关,双眼近视屈光度差值与注视稳定性及精细立体视的缺损程度相关。结论不同程度近视与注视稳定性缺损程度相关,双眼近视屈光度差值与注视稳定性及精细立体视的缺损程度均呈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觉 稳定性 精细立体视 双眼知觉学习
下载PDF
动静态视知觉训练联合RGPCL矫正眼球震颤合并屈光不正1例
2
作者 阳汐阳 徐莉 曾锦 《新医学》 CAS 2023年第6期457-460,共4页
通过分析总结1例眼球震颤合并高度屈光不正病例,探讨动静态视知觉训练联合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RGPCL)的应用价值,以指导临床治疗。回顾性分析1例应用视知觉训练联合RGPCL治疗眼球震颤伴高度屈光不正的患儿,治疗1年后患儿双眼视力提升... 通过分析总结1例眼球震颤合并高度屈光不正病例,探讨动静态视知觉训练联合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RGPCL)的应用价值,以指导临床治疗。回顾性分析1例应用视知觉训练联合RGPCL治疗眼球震颤伴高度屈光不正的患儿,治疗1年后患儿双眼视力提升至1.0,眼球震颤及屈光度得到有效控制,并出现精细立体视。对于眼球震颤合并高度屈光不正患者,动静态视知觉训练联合RGPCL具有一定潜在治疗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球震颤 屈光不正 知觉训练 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 精细立体视
下载PDF
7~14岁儿童双眼视知觉功能与近视发展的关联性分析
3
作者 丁嫱 刘金文 +3 位作者 黄彩莲 张世华 陈子林 褚航 《妇儿健康导刊》 2023年第6期57-59,共3页
目的探讨7~14岁儿童双眼视知觉功能与近视发展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22年1月至12月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门诊诊治的255例7~14岁儿童,根据是否出现近视及近视程度,分为低、中、高度近视组各65例、119例、37例和正视组34例,以上四组进行... 目的探讨7~14岁儿童双眼视知觉功能与近视发展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22年1月至12月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门诊诊治的255例7~14岁儿童,根据是否出现近视及近视程度,分为低、中、高度近视组各65例、119例、37例和正视组34例,以上四组进行临床层面和双眼视觉信息处理层面的检查和对照分析。结果低和高空间频率下,正视组的双眼知觉眼位水平偏差、垂直偏差在四组之中最低,高度近视组的低和高空间频率下的水平和垂直眼位偏差最高(P<0.05);低和高空间频率下,正视组双眼精细立体视平均视差最小,低、中、高度近视组中上述指标具有相应的变化趋势(P<0.05)。结论近视发生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双眼视觉信息处理异常的加重,这些异常在不同空间频率参数下有所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眼觉信息加工缺损 双眼精细立体视:双眼知觉眼位
下载PDF
虚拟现实的视感知觉平台治疗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应用研究
4
作者 刘宗顺 郝更生 +2 位作者 熊瑞 张燕 喻谦 《生命科学仪器》 2023年第S01期290-291,共2页
目的:探讨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采用虚拟现实的视感知觉平台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7月-202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遵循患者自愿选择原则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在屈光矫正和遮盖优势... 目的:探讨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采用虚拟现实的视感知觉平台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7月-202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遵循患者自愿选择原则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在屈光矫正和遮盖优势眼的基础上,再对双眼进行传统弱视治疗方法,而观察组则行基于虚拟现实的视感知觉训练,对两组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近视力与BCVA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BCVA和近视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高,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两组治疗前的屈光度和立体视锐度对比无区别(P>0.05);观察组的立体视锐度和屈光度均在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的P1波振幅和P100潜伏时间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的P100潜伏时间和P1波振幅均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的视觉敏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运用虚拟现实的视感知觉平台对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提高患者视力水平,获得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立体视 性屈光参差性弱 感知觉平台 虚拟现实
下载PDF
视感知觉学习结合遮盖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疗效 被引量:17
5
作者 闫春妮 曲晓瑜 +3 位作者 郅瑛 王昞 宋金鑫 阎丽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998-2000,共3页
目的:研究视感知觉学习结合遮盖对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视力和立体视功能的治疗效果,并比较视力和立体视功能提升程度的差异。方法:收集2016-06/2017-12于我院门诊治疗的47例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使用视感知觉学习系统结合遮盖进行弱... 目的:研究视感知觉学习结合遮盖对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视力和立体视功能的治疗效果,并比较视力和立体视功能提升程度的差异。方法:收集2016-06/2017-12于我院门诊治疗的47例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使用视感知觉学习系统结合遮盖进行弱视治疗,观察治疗前后47例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和随机点动态2阶粗糙立体视、随机点动态1阶精细与粗糙之间的立体视、随机点静态0阶近、远精细立体视的结果,比较视力提升与各级立体视提升是否不同。结果:治疗后视力提升是否有效分别与随机点动态2阶粗糙立体视、随机点动态1阶精细与粗糙之间的立体视、随机点静态0阶近、远精细立体视的提升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视力提升程度与立体视改善程度表现不同步,视力达到基本治愈的患者立体视功能并未达到基本正常,故应关注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立体视功能的训练与建立。立体视的测定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弱视分类方法及治疗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性弱 感知觉学习 粗糙立体 精细立体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