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吡虫啉胁迫对红光熊蜂抗氧化酶系与解毒酶系的影响
1
作者 王丹丹 王星 +1 位作者 张晓婉 刘丹梅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5-132,共8页
为探究亚致死剂量吡虫啉胁迫对红光熊蜂工蜂的存活率、解毒酶活力与解毒基因表达量的影响,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克隆红光熊蜂工蜂(21日龄)解毒基因,检测其表达量变化与抗氧化酶的活性,并通过饲喂外源褪黑素以提高熊蜂的抗药性... 为探究亚致死剂量吡虫啉胁迫对红光熊蜂工蜂的存活率、解毒酶活力与解毒基因表达量的影响,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克隆红光熊蜂工蜂(21日龄)解毒基因,检测其表达量变化与抗氧化酶的活性,并通过饲喂外源褪黑素以提高熊蜂的抗药性.结果表明: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吡虫啉处理组(IMI组)存活率显著下降,但始终低于吡虫啉+褪黑素处理组(IMI+MT组);IMI组4种抗氧化酶的活性均随吡虫啉胁迫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始终低于IMI+MT组;IMI组8种解毒基因的表达量除AChE,DDTase和GLD基因外,其余表达量均随吡虫啉胁迫时间的延长呈先激活后抑制的状态,且明显高于对照组(CK组)而低于IMI+MT组;IMI组DDTase基因的表达量与CK组差异不明显,但始终低于IMI+MT组,说明吡虫啉对DDTase的作用不明显,而褪黑素诱导DDTase表达效果较显著(P<0.05);IMI组AChE和GLD基因的表达量均低于CK组,随吡虫啉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呈下降趋势,但IMI+MT组二者的表达量始终高于IMI组.短期亚致死剂量吡虫啉胁迫对红光熊蜂影响不显著,长期胁迫则影响其存活率,红光熊蜂对吡虫啉的代谢解毒是一个多酶系、多基因协同参与的理化过程,褪黑素可提高红光熊蜂的抗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光熊蜂 吡虫啉 抗氧化酶 解毒酶 克隆 基因表达
下载PDF
短舌熊蜂及红光熊蜂耐寒力的测定 被引量:4
2
作者 程尚 耿金虎 +2 位作者 和绍禹 王凤鹤 徐希莲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89-293,共5页
以过冷却点和冰点为评价指标,对短舌熊蜂Bombus terrestris的幼虫,蛹,成年工蜂,成年雄蜂,处女蜂王,越冬后的蜂王及红光熊蜂Bombus ignitus的成年工蜂,成年雄蜂,处女蜂王的耐寒力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短舌熊蜂幼虫期耐寒力最低,其次是蛹,... 以过冷却点和冰点为评价指标,对短舌熊蜂Bombus terrestris的幼虫,蛹,成年工蜂,成年雄蜂,处女蜂王,越冬后的蜂王及红光熊蜂Bombus ignitus的成年工蜂,成年雄蜂,处女蜂王的耐寒力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短舌熊蜂幼虫期耐寒力最低,其次是蛹,工蜂和雄蜂,处女王较高。耐寒力最高的是越冬后的蜂王,其含水量也最低。将短舌熊蜂与红光熊蜂的成年工蜂,成年雄蜂和处女蜂王三型蜂分别进行对比,结果显示,红光熊蜂成年雄蜂与处女蜂王的耐寒力要比短舌熊蜂高。样本的湿重和含水量与过冷却点和冰点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舌熊蜂 红光熊蜂 耐寒力 过冷却点 冰点
下载PDF
甘肃麦积山风景区红光熊蜂的生物学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缪正瀛 安建东 +1 位作者 黄家兴 祁文忠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11-316,共6页
红光熊蜂(Bombus ignitus Smith)是甘肃东南部山地植物的主要传粉昆虫之一。2007-2010年在甘肃麦积山风景区的调查结果表明:红光熊蜂在该景区的石门山、仙人崖和净土寺等地分布较多;该种熊蜂在该景区1年1代,早春3月中旬越冬蜂王开始出... 红光熊蜂(Bombus ignitus Smith)是甘肃东南部山地植物的主要传粉昆虫之一。2007-2010年在甘肃麦积山风景区的调查结果表明:红光熊蜂在该景区的石门山、仙人崖和净土寺等地分布较多;该种熊蜂在该景区1年1代,早春3月中旬越冬蜂王开始出蛰,5月初第一批工蜂出房,随后蜂群逐渐发展壮大,雄蜂和子代蜂王的出房时间主要在7月初到8月底之间,初秋时节蜂群开始衰败,10月底天气变冷,交配过的蜂王又进入休眠状态;在该景区,红光熊蜂年采访植物涉及到17科59种,在不同季节,红光熊蜂主要访问对象有所不同;该种熊蜂人工繁育成群率较高,蜂群群势强大,具有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光熊蜂 生物学特性 麦积山风景区 甘肃
下载PDF
红光熊蜂触角感受器扫描电镜观察及气味受体基因BiOr119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王丹丹 陈子乾 王星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727-1734,共8页
旨在克隆红光熊蜂气味受体基因、分析蛋白质结构特性与理化性质,确定其在工蜂不同组织、不同发育阶段表达量的差异。以红光熊蜂工蜂为材料,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其触角感受器,RT-PCR技术扩增获得气味受体基因cDNA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 旨在克隆红光熊蜂气味受体基因、分析蛋白质结构特性与理化性质,确定其在工蜂不同组织、不同发育阶段表达量的差异。以红光熊蜂工蜂为材料,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其触角感受器,RT-PCR技术扩增获得气味受体基因cDNA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编码蛋白质的结构特性,MEGA7.0软件邻接法构建氨基酸同源性系统进化树;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分析红光熊蜂气味受体基因BiOr119在工蜂不同组织(触角、头、胸、腹、足和翅)、不同发育阶段的差异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工蜂触角具4种感受器,即板型感受器、锥状感受器、毛型感受器和腔型感受器;BiOr119基因开放阅读框(ORF)长1077 bp,编码358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41.48 ku,理论等电点(pI)7.04,是一种稳定的碱性疏水蛋白;含有6个跨膜结构(7tm-6),蛋白氨基端位于膜内;氨基酸同源性分析,BiOr119与地熊蜂BtOr9a一致性高达96.2%;BiOr119基因在同日龄下触角的基因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1),腹部表达量最低。综上所述,BiOr119具有昆虫气味受体的典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光熊蜂 工蜂 电镜扫描 气味受体基因 荧光定量 生物信息学分析
下载PDF
红光熊蜂GS、Akt2基因克隆与低温胁迫表达 被引量:1
5
作者 王丹丹 王星 周翘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5-123,共9页
【目的】探究红光熊蜂低温胁迫不同时间、不同温度下GS、Akt2基因的表达差异,为研究红光熊蜂抵御低温胁迫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方法】以RT-PCR结合RACE技术,克隆、测序红光熊蜂GS、Akt2基因,通过ORF Finder、Prot Param和TBtools等生... 【目的】探究红光熊蜂低温胁迫不同时间、不同温度下GS、Akt2基因的表达差异,为研究红光熊蜂抵御低温胁迫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方法】以RT-PCR结合RACE技术,克隆、测序红光熊蜂GS、Akt2基因,通过ORF Finder、Prot Param和TBtools等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红光熊蜂GS和Akt2蛋白的结构、理化特性以及染色体定位等信息;设计GS、Akt2基因特异性引物,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不同温度、不同处理时间下GS、Akt2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差异。【结果】红光熊蜂GS基因全长1417 bp,开放阅读框(ORF)1020 bp,编码339个氨基酸;GS蛋白二级结构包括无规则卷曲(51.92%)、α-螺旋(23.89%)、延伸链(12.09%)和β-转角(12.09%),具有12个Ser、6个Thr、2个Tyr,可能为GS蛋白激酶磷酸化位点。Akt2基因全长926 bp,ORF为837 bp,编码278个氨基酸;Akt2蛋白二级结构包括α-螺旋(34.89%)、无规则卷曲(33.45%)、延伸链(23.74%)和β-转角(7.91%),具有7个Ser、8个Thr、5个Tyr,可能成为Akt2蛋白激酶磷酸化位点。亚细胞定位GS、Akt2蛋白均存在于线粒体中,为亲水性蛋白,且无信号肽序列,故均为非分泌蛋白。GS、Akt2基因分别位于红光熊蜂1H和3H号染色体上。5~25℃时,红光熊蜂GS基因相对表达量随温度降低而显著下调,而Akt2基因相对表达量则随温度降低呈明显上升趋势,且15℃时其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5℃达到峰值。8℃低温胁迫不同时间,随胁迫时间延长,GS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而Akt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且胁迫12 h达到峰值,随后其相对表达量随胁迫时间延长而缓慢恢复。【结论】红光熊蜂GS、Akt2基因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或Mtor/FoxO通路以抵御低温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光熊蜂 基因克隆 低温胁迫 基因表达
下载PDF
红光熊蜂线粒体CoI基因的克隆与特性分析
6
作者 王丹丹 卢建璋 王星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7-83,共7页
通过对NCBI数据库的搜查,获得熊蜂CoI基因部分序列;设计引物,采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了红光熊蜂CoI基因cDNA全长序列.采用DNAMAN 8.0,MEGA 7.0,Protparam和Automatic Modeling Mode等软件对该cDNA序列、基本理化性质、3-D结构、跨膜... 通过对NCBI数据库的搜查,获得熊蜂CoI基因部分序列;设计引物,采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了红光熊蜂CoI基因cDNA全长序列.采用DNAMAN 8.0,MEGA 7.0,Protparam和Automatic Modeling Mode等软件对该cDNA序列、基本理化性质、3-D结构、跨膜结构域及其系统进化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红光熊蜂CoI全长cDNA序列含1050 bp,编码349个氨基酸,对应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38350,预测其分子式为C_(1789)H_(2724)N_(422)O_(463)S_(25),理论等电点(pI)5.79,偏酸性,半衰期为30 h;蛋白质平均亲水系数0.706,不稳定性指数39.98,脂溶性指数110.92.该蛋白质具8个α-螺旋、8个跨膜结构域,为稳定的疏水性蛋白质.系统发育显示红光熊蜂CoI氨基酸序列与同属地熊蜂的进化关系较近,表明红光熊蜂线粒体CoI基因序列保守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光熊蜂 线粒体 COI基因 克隆 RACE技术
下载PDF
中国红光熊蜂(Bombus ignitus Smith)的饲养与观察
7
作者 於文俊 王冬生 +2 位作者 茅洪新 赵京音 袁永达 《华东昆虫学报》 2004年第2期96-101,共6页
通过室内外饲养 ,观察了我国红光熊蜂蜂群的建立和发展动态。结果表明 ,在温度 2 8± 0 .5℃ ,相对湿度 70± 5 %和无光照的环境条件下 ,平均 84 .85 %越冬红光熊蜂蜂王在饲养后 11.83± 6 .13天开始产卵 ;加入欧洲熊蜂的... 通过室内外饲养 ,观察了我国红光熊蜂蜂群的建立和发展动态。结果表明 ,在温度 2 8± 0 .5℃ ,相对湿度 70± 5 %和无光照的环境条件下 ,平均 84 .85 %越冬红光熊蜂蜂王在饲养后 11.83± 6 .13天开始产卵 ;加入欧洲熊蜂的幼工蜂能够刺激蜂王产卵 ,促使产卵期明显提前 ;健康且已受精的越冬蜂王一般在 2周内产卵 ;在开始饲养后 1个月左右开始出现工蜂 ,2月左右开始产生雄峰 ,雄峰出现后 7d左右产生蜂王。在采集并饲养的蜂王中 ,平均 78.79%的蜂王建立了蜂群 ,每群平均有蜂 180 .2 9± 80 .2 6头 ,其中工蜂 10 5 .90± 4 1.83头 ,雄蜂 6 5 .5 2± 4 5 .33头 ,蜂王 8.86± 1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红光熊蜂 饲养 蜂群发育 产卵率 产卵
下载PDF
红光熊蜂蜂毒蛋白酶的基因克隆和表达
8
作者 鲁炜 李光植 +2 位作者 王东 崔征 陈炳来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9-73,共5页
目的克隆表达序列标签(ESTs)中筛选出的红光熊蜂蜂毒蛋白酶(BiVP)基因,在草地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细胞Sf-9中进行表达。方法利用ESTs从红光熊蜂cDNA文库中获得BiVP基因,以PCR技术扩增出BiVP的完整cDNA,并构建病毒表达载体PBac1-... 目的克隆表达序列标签(ESTs)中筛选出的红光熊蜂蜂毒蛋白酶(BiVP)基因,在草地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细胞Sf-9中进行表达。方法利用ESTs从红光熊蜂cDNA文库中获得BiVP基因,以PCR技术扩增出BiVP的完整cDNA,并构建病毒表达载体PBac1-BiVP,通过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在Sf-9昆虫细胞中进行表达,表达产物用快速蛋白液相色谱(FPLC)系统进行纯化。结果成功克隆BiVP基因并在Sf-9昆虫细胞中得到表达,表达产物纯化后经SDS-PAGE检查为单一条带。结论首次在红光熊蜂中克隆到蜂毒蛋白酶基因,在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进行了表达,并对表达产物进行了纯化,为深入研究BiVP的生物活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光熊蜂 蜂毒蛋白酶 克隆 表达 杆状病毒
原文传递
应用微卫星标记分析野生红光熊蜂蜂王的一妻多夫水平
9
作者 彭文君 罗其花 +3 位作者 安建东 李长春 刘晓东 马玉珍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25-1131,共7页
为了摸清自然条件下红光熊蜂Bombus ignitus Smith的一妻多夫水平,本实验采用B118、B11、B96、B124和B126微卫星位点,对来自5群野生红光熊蜂(A、B、C、D和E)的工蜂和雄蜂样本进行了分析。结果推导出:在A、B、C、D和E群体的工蜂基因型中... 为了摸清自然条件下红光熊蜂Bombus ignitus Smith的一妻多夫水平,本实验采用B118、B11、B96、B124和B126微卫星位点,对来自5群野生红光熊蜂(A、B、C、D和E)的工蜂和雄蜂样本进行了分析。结果推导出:在A、B、C、D和E群体的工蜂基因型中,来自父本的基因型分别有3、2、3、4和3种,即与母本蜂王交配的雄蜂数量分别是3、2、3、4和3只。表明在自然条件下,红光熊蜂同其他蜜蜂科的蜂种一样,也存在一妻多夫现象,且与蜂王交配的雄蜂数量平均为3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卫星 红光熊蜂 一妻多夫水平
原文传递
5种设施农业常用农药对2种熊蜂的毒效评价 被引量:7
10
作者 廖秀丽 刘佳霖 +1 位作者 罗术东 吴杰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91-195,共5页
为合理保护和利用熊蜂,采用连续饲喂法测定5种常用农药对小峰熊蜂和红光熊蜂的毒力。小峰熊蜂48h生物测定结果表明,毒死蜱的毒性最强,其LC50值为1.982mg/L,其次为代森锰锌(3.167mg/L)、百菌清(263.319mg/L)、氟虫脲(297.480mg/L)和甲基... 为合理保护和利用熊蜂,采用连续饲喂法测定5种常用农药对小峰熊蜂和红光熊蜂的毒力。小峰熊蜂48h生物测定结果表明,毒死蜱的毒性最强,其LC50值为1.982mg/L,其次为代森锰锌(3.167mg/L)、百菌清(263.319mg/L)、氟虫脲(297.480mg/L)和甲基托布津(745.357mg/L)。红光熊蜂48h生物测定结果表明,毒力最强的是代森锰锌(1.039mg/L),其次是氟虫脲(137.780mg/L)、毒死蜱(177.992mg/L)和百菌清(224.256mg/L),甲基托布津(707.915mg/L)最低。借鉴中国现行农药对蜜蜂的毒力划分标准可知:代森锰锌对两种熊蜂均为高毒;毒死蜱对小峰熊蜂为高毒,对红光熊蜂为中等毒性;氟虫脲对红光熊蜂为中等毒性,其他药剂对两种熊蜂均为低毒。这说明不同药剂对不同熊蜂的毒力并不一致,杀虫剂对熊蜂的急性毒性不一定强于杀菌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峰熊蜂 红光熊蜂 农药 毒力测定 致死中质量浓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