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96篇文章
< 1 2 16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QT的红外探测器特性参数测试方法
1
作者 刘博文 邱晨 +3 位作者 王晓龙 邢艳蕾 王亮 陈彦冠 《红外》 2025年第2期26-35,共10页
受红外探测器广泛应用的影响,对红外探测器性能数据分析的需求呈多样性和复杂性。针对部分不可直接测得或者获取难度大的特性参数(如暗电流、量子效率等),提出了一种基于QT的红外探测器特性参数集成测试方法,包括传统测试系统以及自主... 受红外探测器广泛应用的影响,对红外探测器性能数据分析的需求呈多样性和复杂性。针对部分不可直接测得或者获取难度大的特性参数(如暗电流、量子效率等),提出了一种基于QT的红外探测器特性参数集成测试方法,包括传统测试系统以及自主开发的计算软件。计算软件使用QT及C++语言开发。独立自主完成底层算法设计开发,使其具备全波段任意温度黑体辐射光子数、暗电流、量子效率等多种特性参数计算功能。现有计算软件仅支持单一性能参数计算功能,且参数计算过程中存在普适性差、容错性低等问题。所提出的软件对底层计算原理采取封包处理,综合了多个性能参数计算功能。经多种阵列尺寸红外探测器验证,该软件具有准确、便捷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探测器 特性参数 集成计算 QT C++
下载PDF
ICP刻蚀对超晶格红外探测器电极制备的控制
2
作者 任昂 刘铭 李景峰 《红外》 2025年第3期1-7,共7页
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通常利用台面结实现对红外辐射的探测,其中金属电极的制备工艺至关重要。深入研究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ICP)刻蚀系统中物理刻蚀与化学刻蚀对超晶格探测器电极孔形貌的控制以及对刻蚀速... 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通常利用台面结实现对红外辐射的探测,其中金属电极的制备工艺至关重要。深入研究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ICP)刻蚀系统中物理刻蚀与化学刻蚀对超晶格探测器电极孔形貌的控制以及对刻蚀速率的影响。通过调整ICP离子源功率、射频功率、刻蚀气体流量等参数,打破了刻蚀系统中物理刻蚀与化学刻蚀之间的平衡,实现了电极孔侧壁倾角从70°到90°的工艺控制。该方法可以获得平滑的电极孔侧壁以及合适的倾斜角度,为金属电极的生长提供最佳沉积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探测器 ICP刻蚀 超晶格 电极孔 侧壁倾角
下载PDF
倍增层Si浓度对β-FeSi_(2)/Si红外探测器性能的影响研究
3
作者 朱朝阳 叶伟 +1 位作者 彭慧龙 陈昱坤 《河南科技》 2025年第1期73-77,共5页
【目的】为降低暗电流,改善器件性能,对不同的倍增层Si掺杂浓度在电场分布、暗电流和响应度等性能方面的影响进行探讨,以获得掺杂浓度的最优值。【方法】利用半导体仿真软件Silvaco-TCAD深入探讨了倍增层Si掺杂浓度对β-FeSi_(2)/Si近... 【目的】为降低暗电流,改善器件性能,对不同的倍增层Si掺杂浓度在电场分布、暗电流和响应度等性能方面的影响进行探讨,以获得掺杂浓度的最优值。【方法】利用半导体仿真软件Silvaco-TCAD深入探讨了倍增层Si掺杂浓度对β-FeSi_(2)/Si近红外探测器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随着倍增层掺杂浓度的提升,倍增层内部电场强度峰值逐渐增加,暗电流密度与电容值也将相应提高,光响应度基本保持不变。进一步研究表明,当倍增层掺杂浓度为1×10^(15) cm^(-3)时,器件获得良好的性能,暗电流密度为9.93×10^(-6) A/cm^(2),在波长为1.5μm时,光响应度和比探测率分别为0.4452 A/W和1.77×10^(11) cm·Hz^(1/2)W^(-1)。【结论】研究结果对制备高性能的β-FeSi_(2)/Si红外探测器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杂浓度 倍增层 暗电流 红外探测器
下载PDF
多谱段红外探测器组件的光学工程化设计
4
作者 张璐 李冬冰 付志凯 《红外》 2025年第4期20-26,共7页
在多谱段红外探测器设计中,多谱段滤光片是实现焦平面集成分光的关键器件。其谱段拼缝越宽、贴装位置距离探测器越远,组件响应度非均匀性越差、谱段间串扰越大。基于某6谱段512×3×6组件开展研究,通过光线模拟计算提出多谱段... 在多谱段红外探测器设计中,多谱段滤光片是实现焦平面集成分光的关键器件。其谱段拼缝越宽、贴装位置距离探测器越远,组件响应度非均匀性越差、谱段间串扰越大。基于某6谱段512×3×6组件开展研究,通过光线模拟计算提出多谱段滤光片参数和探测器尺寸的设计方法。基于光线模拟计算逻辑设计了一套可迭代计算、优化上述参数的计算程序。提出了滤光片贴装工艺方法,为后续相似组件的光学设计提供了有益的解决方案。本文设计的多谱段红外探测器滤光片的拼缝宽度为30 m,厚度为0.6 mm,距离探测器0.9 cm;探测器像元尺寸为40 m×40 m,中心间距为900 m。组件完成制备验证,降温时间为416 s,6谱段响应率非均匀性分别为10.9%、12.5%、11.8%、11.9%、12.3%和10.9%,相邻谱段间无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谱段红外探测器 光线模拟 参数设置 光学设计
下载PDF
低热负载红外探测器渐变壁厚冷指结构设计
5
作者 岳晨 闫杰 +1 位作者 王冠 方志浩 《红外》 2025年第4期27-32,共6页
随着制冷型红外探测器研制水平的提高,对杜瓦结构提出了低漏热的需求。通过力学仿真与传导热负载理论分析,提出了一种低热负载红外探测器渐变壁厚冷指结构设计,并探究了渐变壁厚冷指的外径渐变位置对力学可靠性与传导漏热的影响。结果表... 随着制冷型红外探测器研制水平的提高,对杜瓦结构提出了低漏热的需求。通过力学仿真与传导热负载理论分析,提出了一种低热负载红外探测器渐变壁厚冷指结构设计,并探究了渐变壁厚冷指的外径渐变位置对力学可靠性与传导漏热的影响。结果表明,若采用大量级振动条件,则渐变壁厚冷指的外径渐变位置可适当上移,以增强结构的稳定性;若采用小量级振动条件,则外径渐变位置可适当下移。在满足力学可靠性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热负载,并进行了组件优化验证。该结构在保证力学可靠性的前提下,可将杜瓦静态热负载降低15%~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探测器 冷指 传导热负载
下载PDF
低轨星座红外探测器对临近空间高超声速目标的可探测性分析
6
作者 田浩 胡海飞 +2 位作者 蔡盛 王久龙 徐伟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17-624,共8页
以STSS LEO红外探测平台为例,分析其对AGM-183A类空射式高超声速目标的可探测性。为了直观比较不同条件下目标的光电探测特性,将其量化为焦平面上输出信噪比超过阈值的像元数量。首先计算目标气动温度及光谱辐射强度,再利用探测器模型,... 以STSS LEO红外探测平台为例,分析其对AGM-183A类空射式高超声速目标的可探测性。为了直观比较不同条件下目标的光电探测特性,将其量化为焦平面上输出信噪比超过阈值的像元数量。首先计算目标气动温度及光谱辐射强度,再利用探测器模型,计算在不同探测方向、距离和角度下,焦平面的信噪比峰值以及超过信噪比阈值的像元数量。分析结果表明,星下点模式下信噪比峰值最高(335),且超过信噪比阈值(6)的像元数最多(54×54),此像元数代表LEO星座对AGM-183A目标的最大可探测性。在临边探测模式下,给出目标可探测性随探测角度和目标温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目标温度接近800 K且探测方位角ψ小于10°(或大于170°)时,焦平面上超过信噪比阈值的像元数量为4×4,说明此时目标可探测性已经接近探测器的理论极限(3×3)。对比来看,温度的改变对目标可探测性的影响更为显著。在临边探测模式下,目标在飞行中段采用主动冷却手段降低表面气动温度以逃脱LEO探测的概率更高。从提高预警能力角度,要提高探测器在最不利角度对温度接近800 K目标的信噪比阈值(方位角ψ小于10°或大于170°时焦平面像元数量不低于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 低轨星座 红外探测器 信噪比 探测
下载PDF
拼接红外探测器技术研究
7
作者 闫继伟 袁羽辉 王冠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9-573,共5页
红外探测器作为空间红外预警卫星的核心部件,随着红外探测器性能的不断提升,采用更大规模,更多谱段的红外探测器焦平面阵列是未来预警用红外探测器的发展趋势。通过多芯片,多谱段集成拼接制备出线列规模更长的红外探测器,以满足红外预... 红外探测器作为空间红外预警卫星的核心部件,随着红外探测器性能的不断提升,采用更大规模,更多谱段的红外探测器焦平面阵列是未来预警用红外探测器的发展趋势。通过多芯片,多谱段集成拼接制备出线列规模更长的红外探测器,以满足红外预警卫星大视场、高分辨率以及多光谱探测的能力。本文对国内外多芯片,多谱段拼接红外探测器组件发展现状以及技术路线进行对比,对小型化拼接探测器在其他领域的使用前景展望,最后点出大尺寸拼接红外探测器研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拼接技术 多谱段拼接红外探测器 大面阵拼接红外探测器
下载PDF
大幅宽多谱段高光谱红外探测器研究
8
作者 王经纬 王晓龙 +2 位作者 付志凯 张智超 孟令伟 《红外》 CAS 2024年第4期1-6,共6页
报道了基于分子束外延(Molecular Beam Epitaxy,MBE)碲镉汞(Mercury Cadmium Telluride,MCT)技术的大幅宽、多谱段、大像元高光谱红外探测器的最新研究进展。采用MBE技术制备出高质量MCT材料;采用成熟的n-on-p技术路线制备探测芯片,并... 报道了基于分子束外延(Molecular Beam Epitaxy,MBE)碲镉汞(Mercury Cadmium Telluride,MCT)技术的大幅宽、多谱段、大像元高光谱红外探测器的最新研究进展。采用MBE技术制备出高质量MCT材料;采用成熟的n-on-p技术路线制备探测芯片,并针对特殊形状的大像元进行了优化;高光谱专用读出电路设计针对短波、窄谱段、小信号等典型特征进行了优化,并针对光谱应用加入行增益可调等功能设计。测试结果表明,组件基本性能良好,有效像元率大于99.5%,平均量子效率优于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 红外探测器 碲镉汞 分子束外延
下载PDF
制冷型红外探测器杜瓦辐射热的角系数计算 被引量:1
9
作者 曾昌行 陈军 +3 位作者 黄一彬 王明伟 任海 甘游宇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9-49,共11页
随着大面阵、长线列、双/多色、数字化红外探测器技术的不断发展,杜瓦的尺寸和结构复杂程度逐步增加。计算辐射漏热时,传统的方法一般将杜瓦简化为同轴圆筒模型,导致计算误差较大。为提高杜瓦辐射漏热的计算精度,对主要的角系数计算方... 随着大面阵、长线列、双/多色、数字化红外探测器技术的不断发展,杜瓦的尺寸和结构复杂程度逐步增加。计算辐射漏热时,传统的方法一般将杜瓦简化为同轴圆筒模型,导致计算误差较大。为提高杜瓦辐射漏热的计算精度,对主要的角系数计算方法进行分析,基于蒙特卡洛原理,采用3D Studio Max(3ds Max)建模,提取模型信息编写程序,得到了一种适用性较强的杜瓦结构通用角系数计算程序。为了检验计算程序的正确性,计算了三种典型模型的角系数和相对误差,计算结果表明随着能束数量的增加,相对误差可控制在1%~-1%之间。最后,计算了某型杜瓦的角系数并给出了其中的12个,对于紧凑结构的杜瓦,蒙特卡洛法是一种高效的计算方法,当能束数量达到万条的量级就可以得到有统计意义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辐射 角系数 蒙特卡洛法 杜瓦 红外探测器
原文传递
高工作温度碲镉汞红外探测器杜瓦结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利明 李艳红 +4 位作者 冯志攀 宋淑芳 付志凯 王冠 张磊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81-1085,共5页
随着第三代红外探测器技术的快速发展,高工作温度红外探测器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本文报道了在高工作温度碲镉汞红外探测器杜瓦结构小型化、低功耗、高可靠性方面的研究进展。通过杜瓦结构的优化设计,搭配旋转整体式低温制冷机K562S sho... 随着第三代红外探测器技术的快速发展,高工作温度红外探测器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本文报道了在高工作温度碲镉汞红外探测器杜瓦结构小型化、低功耗、高可靠性方面的研究进展。通过杜瓦结构的优化设计,搭配旋转整体式低温制冷机K562S short,制备出组件体积为80 mm×61 mm×39 mm,重量为212 g,启动时间为2.5 min,工作温度达到150 K的高工作温度中波碲镉汞红外探测器,并初步完成了组件可靠性试验验证,为高工作温度碲镉汞红外探测器的工程化应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对高工作温度碲镉汞红外探测器的小型化、低功耗、高可靠性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工作温度 碲镉汞 红外探测器 小型化 低功耗 可靠性
下载PDF
锑化物超晶格红外探测器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杰 黄敏 +3 位作者 党晓玲 刘益新 陈颖超 陈建新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71,共11页
锑化物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具有均匀性好、暗电流低和量子效率较高等优点,其探测波长灵活可调,可以覆盖短波至甚长波整个红外谱段,是实现高均匀大面阵、长波、甚长波及双色红外探测器的优选技术,得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的关注和重视,近... 锑化物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具有均匀性好、暗电流低和量子效率较高等优点,其探测波长灵活可调,可以覆盖短波至甚长波整个红外谱段,是实现高均匀大面阵、长波、甚长波及双色红外探测器的优选技术,得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的关注和重视,近年来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文中从锑化物超晶格的基本技术原理出发,梳理总结了超晶格红外探测器的发展历程和当前进展,结合超晶格技术特点的分析,初步探讨了超晶格红外焦平面后续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锑化物超晶格 红外探测器 焦平面
原文传递
冷光学用大口径2 k×2 k红外探测器组件封装技术
12
作者 朱海勇 曾智江 +6 位作者 孙闻 赵振力 范广宇 季鹏 张启 庄馥隆 李雪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3-82,共10页
大面阵和长线列红外探测器已成为下一代红外探测器的发展方向之一,针对于大面阵探测器低温封装的难点,提出了一种大面阵探测器组件封装结构。对组件低形变窗口支撑结构、低噪声冷平台结构以及低漏热兼高可靠性的引线键合工艺等方面进行... 大面阵和长线列红外探测器已成为下一代红外探测器的发展方向之一,针对于大面阵探测器低温封装的难点,提出了一种大面阵探测器组件封装结构。对组件低形变窗口支撑结构、低噪声冷平台结构以及低漏热兼高可靠性的引线键合工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中波红外2 k×2 k探测器组件为研究对象,通过200 K窗口低温光学设计和低形变窗口帽支撑方式实现组件低背景杂散光抑制设计和窗口形变控制。采用SiC基板实现探测器工作温度波动控制和噪声抑制,5 min内探测器温度波动小于0.1 K,噪声等效温差(NETD)小于20 mK。为了降低引线漏热和增强引线可靠性,采用铂铱丝键合工艺,引线漏热相较于金丝和硅铝丝下降至1/10,制冷机功率由72 W降至39 W。引线随组件通过随机和正弦力学试验考核。解决了大面阵探测器封装中杂散光、大口径窗口形变、探测器噪声、引线漏热和强度等一系列问题,该组件已成功运用于某项目2 k×2 k探测器封装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探测器 2 k×2 k 铂铱丝 杜瓦组件
原文传递
红外探测器芯片高可靠性键合工艺研究
13
作者 李峻光 王霄 +1 位作者 乔俊 李鹏 《半导体光电》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7-121,共5页
金丝键合工艺广泛应用于红外探测器的封装环节。实验选用25μm金丝,基于正交试验法,根据键合拉力值确定键合的最佳工艺参数。通过优化超声压力、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及接触力等工艺参数组合,改善了键合引线的电气连接性能和连接强度,从... 金丝键合工艺广泛应用于红外探测器的封装环节。实验选用25μm金丝,基于正交试验法,根据键合拉力值确定键合的最佳工艺参数。通过优化超声压力、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及接触力等工艺参数组合,改善了键合引线的电气连接性能和连接强度,从而提高芯片系统的信号传输质量。提出的引线键合工艺参数组合适用于红外探测芯片的键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丝键合 红外探测器 超声功率 接触力
原文传递
一种红外探测器胶封工艺及其空间适应性研究
14
作者 李慧 李连升 +4 位作者 杨宇 田广 徐庆安 邵逸恺 刘旭力 《航天器环境工程》 CSCD 2024年第6期766-773,共8页
红外探测器作为红外地球敏感器的核心元件之一,其性能直接影响卫星姿态控制精度。为保证探测器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探测器密封性要求较高。选取几种空间常用密封胶进行参数比对和挥发性检测,优选出8361M-UV胶,并基于紫外(UV)光固化... 红外探测器作为红外地球敏感器的核心元件之一,其性能直接影响卫星姿态控制精度。为保证探测器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探测器密封性要求较高。选取几种空间常用密封胶进行参数比对和挥发性检测,优选出8361M-UV胶,并基于紫外(UV)光固化原理和特点进行密封工艺试验,试验内容包括密封胶固化参数选择、壳体密封工艺确定以及空间环境适应性验证等。结果表明,使用该密封胶及密封工艺,可以使红外探测器漏率≤5.0×10^(-5)Pa·L/s,经过力学、热循环、真空等空间环境试验考核后,达到漏率≤5.0×10^(-5)Pa·L/s的样品比例高达100%,可以满足该类型红外探测器的任务要求。另外,经过加严环境试验考核后,达到漏率≤5.0×10^(-5)Pa·L/s的样品比例仍高达96%。证明该密封胶及其工艺在满足任务需求前提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设计安全裕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探测器 密封胶 挥发性检测 密封工艺试验 空间环境试验
下载PDF
可变冷光阑红外探测器研究进展和关键技术分析
15
作者 孙鸿生 陈晓屏 +4 位作者 夏明 陈军 黄一彬 甘游宇 李淑芬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6-383,共8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红外变焦光学系统的性能,兼顾其空间分辨率和灵敏度的要求,基于可变冷光阑技术的制冷型变F数红外探测器需求迫切。相较于传统的红外变焦光学系统,变F数红外变焦光学系统可在大视场和小视场切换时保持分辨率和灵敏度的平衡... 为了进一步提高红外变焦光学系统的性能,兼顾其空间分辨率和灵敏度的要求,基于可变冷光阑技术的制冷型变F数红外探测器需求迫切。相较于传统的红外变焦光学系统,变F数红外变焦光学系统可在大视场和小视场切换时保持分辨率和灵敏度的平衡,提高光学系统的孔径利用率,进而缩小光学系统的径向尺寸,有利于红外光学系统成像质量的提升和小型化设计。本文对变F数与变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概述了国内外在可变冷光阑红外探测器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主流技术路线的关键技术难点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探测器 可变冷光阑 变F数 变焦
下载PDF
可对信号再处理的拼接红外探测器封装电学设计
16
作者 马静 闫杰 +2 位作者 李金健 张磊 刘伟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1-415,共5页
随着线列型红外探测器技术的发展,对超大视场扫描的需求是线列型红外测器应用的重要方向,超大视场扫描通常需要由多片线列型红外探测器拼接完成,而拼接设计的核心主要是封装结构设计。如何将探测器信号完整的引出到封装体外,就是封装结... 随着线列型红外探测器技术的发展,对超大视场扫描的需求是线列型红外测器应用的重要方向,超大视场扫描通常需要由多片线列型红外探测器拼接完成,而拼接设计的核心主要是封装结构设计。如何将探测器信号完整的引出到封装体外,就是封装结构设计中电学设计需要做的工作。文章介绍了一种线列型红外探测器拼接结构的封装电学设计,首先介绍该拼接结构的拼接方式,然后介绍为满足该种结构的电学结构设计方案,尤其是对信号二次处理部分的电学结构设计方案,最后介绍针对该种电学结构方案进行的电学布线设计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拼接结构 电学设计 PCB设计 线列型红外探测器
下载PDF
基于纳米金属阵列天线的石墨烯/硅近红外探测器
17
作者 张逸飞 刘媛 +3 位作者 梅家栋 王军转 王肖沐 施毅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1-208,共8页
金属纳米颗粒低聚体不仅具有等离激元共振效应实现光场亚波长范围内的局域化和增强,还可以通过泄漏光场相互干涉实现法诺共振和连续态中的束缚态,从而使得电磁场更强的局域和增强.本文采用金纳米低聚体超构表面作为石墨烯/硅近红外探测... 金属纳米颗粒低聚体不仅具有等离激元共振效应实现光场亚波长范围内的局域化和增强,还可以通过泄漏光场相互干涉实现法诺共振和连续态中的束缚态,从而使得电磁场更强的局域和增强.本文采用金纳米低聚体超构表面作为石墨烯/硅近红外探测器的天线,实现了光响应度2倍的增强;通过调节纳米金属低聚体间夹角,发现当该夹角为40°时,光电流达到最大值,对应法诺共振最大的透射率,此时天线不仅汇聚光场能量还定向发射给探测器;当该夹角为20°时,光电流出现一个低谷,此时能量局域于低聚体内,金属损耗减弱了等离激元增强效果.该工作通过时域有限差分法仿真和实验相结合研究了低聚体超构表面光电耦合效率的动态过程,为提高光电探测效率提供了一种重要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天线 等离激元 硅近红外探测器 石墨烯
下载PDF
腔体型超表面非制冷红外探测器
18
作者 杨君 杨春丽 +4 位作者 方辉 袁俊 鄢善入 李华英 黎秉哲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21-627,共7页
随着非制冷红外探测器像元尺寸的逐步缩小,提高探测器吸收率变得越来越重要。该文章基于现有的制备工艺,提出了一种IMIAM(Insulator-Metal-Insulator-Air-Metal)腔体型超表面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结构,在增强探测器吸收的同时有效改善了光... 随着非制冷红外探测器像元尺寸的逐步缩小,提高探测器吸收率变得越来越重要。该文章基于现有的制备工艺,提出了一种IMIAM(Insulator-Metal-Insulator-Air-Metal)腔体型超表面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结构,在增强探测器吸收的同时有效改善了光敏层受热的均匀性。通过系统的仿真优化,其在长波红外波段(8~14μm)的平均吸收率超过了97%,使器件几乎实现了百分百的完美吸收,同时在中红外波段也表现出了优异的吸收特性。该文章还通过工艺验证了该结构的可靠性,对于改进现有非制冷红外探测器工艺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制冷红外探测器 VOx微测辐射热计 超表面 光吸收增强
下载PDF
芯片级节流制冷器实验及红外探测器应用研究
19
作者 童欣 夏明 +3 位作者 李淑芬 李家鹏 槐阳 邱杰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30,共13页
芯片级节流制冷器(Micro Miniature Refrigerator, MMR)是一种新型节流制冷器,其轴向尺寸大幅短于传统节流制冷器,能够显著降低与之适配的红外探测器体积。然而,目前的芯片级节流制冷器的红外探测器应用仍存在较多困难。为提升MMR的性能... 芯片级节流制冷器(Micro Miniature Refrigerator, MMR)是一种新型节流制冷器,其轴向尺寸大幅短于传统节流制冷器,能够显著降低与之适配的红外探测器体积。然而,目前的芯片级节流制冷器的红外探测器应用仍存在较多困难。为提升MMR的性能,使其满足红外探测器应用需求,建立了MMR计算模型以研究制冷器的流动换热以及工作特性并指导样机制造,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符合良好;制造了MMR样机,并根据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提出了针对制冷器结构、材料、流道布置等优化方案,显著提升了制冷性能;进一步提出了能够适配红外探测器的MMR实验样机,该样机能够显著缩短红外探测器轴向尺寸,实现了高温60℃环境下38 s达到126 K制冷温度(使用200 mL气瓶常压下充注50 MPa氩气并将气瓶和样机放入60℃环境下保温2 h),能够满足320 pixel×256 pixel,像元间距15μm的中波红外探测器降温性能需求,并且较国外同类型探测器产品也具有一定技术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芯片级节流制冷器 性能优化 实验研究 红外探测器
原文传递
红外探测器振动噪声自动采集系统设计
20
作者 石佳节 张研 +3 位作者 李进武 石英 赵楠 许富翔 《红外》 CAS 2024年第1期20-26,共7页
红外探测器应用时受环境影响或外力作用会产生机械振动,从而引起振动噪声。噪声电压干扰会极大地降低探测器的跟踪能力和探测距离。因此振动噪声引起广泛关注,它是评价探测器的重要参数,也是剔除不合格探测器的重要手段。随着国内与国... 红外探测器应用时受环境影响或外力作用会产生机械振动,从而引起振动噪声。噪声电压干扰会极大地降低探测器的跟踪能力和探测距离。因此振动噪声引起广泛关注,它是评价探测器的重要参数,也是剔除不合格探测器的重要手段。随着国内与国际市场对红外探测器的需求日益增加,传统人工监测并记录的测试方法已不能满足目前的产能需求。研究了一款支持不同规格红外探测器的振动噪声自动采集系统,主要介绍了系统设计原理、系统组成、各模块功能等。该系统的成功应用有效解决了红外探测器振动噪声测试效率低、准确率低的问题。以一款多元探测器为例,测试效率提高3倍,准确率为100%。该系统实现了振动噪声测试自动采集、无人值守,节约了人力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探测器 振动噪声测试 控制器 传感器 数据采集卡 设计原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