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南红层地貌区不同利用方式土壤质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南雄盆地为例 被引量:9
1
作者 陈金凤 余世钦 +6 位作者 符加方 徐国良 于波 赖晓群 胡思源 张开渠 刘家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18-930,共13页
红层地貌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有广泛的分布。以往对红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因、分布和地貌特征等方面,但对于红层区土壤在不同土地利用下的质量变化缺乏了解。为了研究华南典型红层地貌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质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在粤... 红层地貌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有广泛的分布。以往对红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因、分布和地貌特征等方面,但对于红层区土壤在不同土地利用下的质量变化缺乏了解。为了研究华南典型红层地貌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质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在粤北韶关南雄红层盆地,选择红层强蚀岗地、红层裸岩岗地、草丛地、灌木地、乔木地、农用地6种土地利用类型,采集94个土壤样品并测试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微量元素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铁、有效锰等土壤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计算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及土壤退化指数。研究结果表明,南雄盆地红层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质量差异显著,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影响。(1)南雄红层区土壤质量特征明显受到红层母岩的影响。由于红层区土壤主要是由紫红色砾岩、砂岩和泥质岩等发育而成,土壤总体上呈中性或弱碱性,土壤速效钾含量较高。(2)植被覆盖差异对土壤质量有显著影响。红层强蚀岗地是研究区土壤退化的极端表现,其表层缺乏植被覆盖,土壤质量综合指数最低;乔木地土壤综合质量最高,有效锌、有效铁和有效锰的含量最多,但pH值最低,可能是受到凋落物分解酸化和南方暴雨淋洗等的作用。不同乔木林地土壤质量的差异可能与凋落物类型、产生和分解能力的差异有关。(3)人类活动对红层区土壤质量具有深远影响,历史上人类开荒和农耕活动造成连片的红层荒漠化;近年农户的拾薪、踩踏和收胶也使马尾松林地出现大面积的地表裸露,导致土壤质量退化;农用地人为输入养分一定程度也可以明显提升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层地貌 土地利用类型 土壤质量 土壤退化 主成分分析 南雄盆地
下载PDF
中国南方湿润区红层地貌及相关问题探讨 被引量:38
2
作者 彭华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739-1752,共14页
我国红层出露面积广大,但地学界对红层关注不足,各学科对红层问题的研究缺乏融合,存在着"多张皮"的问题;尤其是对红层这个特殊的脆弱地理单元的土地退化及生态环境问题缺少关注。南方湿润区是我国红层集中分布区之一,大部分... 我国红层出露面积广大,但地学界对红层关注不足,各学科对红层问题的研究缺乏融合,存在着"多张皮"的问题;尤其是对红层这个特殊的脆弱地理单元的土地退化及生态环境问题缺少关注。南方湿润区是我国红层集中分布区之一,大部分红层区存在着严重的地貌灾害和水土流失问题,甚至分布着许多"红层荒漠"。红层区的土地退化虽与人的不合理利用关系密切,但其机理仍然是岩石地貌发育的自然演变问题。本文认为自然过程是一种多因子的综合作用过程,是互为因果的系统问题。本文分析了红层地貌及其红层区坡面侵蚀机理的研究现状,提出了红层地貌研究面临的科学问题,认为应该以系统动力学的思想方法,用跨学科的方式对红层与地貌发育-自然灾害-水土流失-生态退化-综合地理环境-生产和生活之间相互关系进行综合研究,以寻求国土治理和环境优化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润区 红层 红层地貌 生态环境 土地退化
原文传递
兰州周边红层地貌地质特征及旅游前景展望 被引量:4
3
作者 李通国 刘明强 +3 位作者 任文秀 李小强 刘延兵 王军 《甘肃地质》 2020年第1期85-95,共11页
兰州周边分布大量的红层,其地层时代有早白垩世河口群、新近纪甘肃群。本文从红层的分布特征、红层地貌的产出类型等方面对兰州周边的红层地貌进行了论述,代表性地貌为丹霞地貌、彩色丘陵等;并对各时代地层的地质特征、岩石学特征、岩... 兰州周边分布大量的红层,其地层时代有早白垩世河口群、新近纪甘肃群。本文从红层的分布特征、红层地貌的产出类型等方面对兰州周边的红层地貌进行了论述,代表性地貌为丹霞地貌、彩色丘陵等;并对各时代地层的地质特征、岩石学特征、岩石组合及沉积环境等进行了论述,提出了红层地貌的旅游价值及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 红层地貌 地质特征 旅游开发前景
原文传递
HSE管理在丹霞地貌资源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4
作者 陈佳欣 孙永兴 +2 位作者 刘亚莲 乔恒忠 郭剑英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73-77,共5页
我国丹霞地貌类型多样,独特性强,丹崖文化等资源丰富,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但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及管理上存在的不足,很多文化遗产,正遭受或者已经遭受人为及各种自然灾害破坏;同时,在开发、运营过程中,对景观的健康、安全、环保研... 我国丹霞地貌类型多样,独特性强,丹崖文化等资源丰富,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但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及管理上存在的不足,很多文化遗产,正遭受或者已经遭受人为及各种自然灾害破坏;同时,在开发、运营过程中,对景观的健康、安全、环保研究欠缺,造成了一系列的潜在破坏。为此,文章将HSE(Health、Safety、Environment)管理理念、安全保护措施及做法,应用到丹霞地貌(丹崖文化遗产)景观、景区管理中,以便为相关旅游企业制定出适合保护红层丹霞地貌资源和文化景观管理办法及应急处理措施等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已开发和将开发的红层丹霞地貌文化景观的保护提供有效保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层丹霞地貌 HSE管理 景区管理
下载PDF
国内外红层与丹霞地貌研究述评 被引量:92
5
作者 彭华 潘志新 +1 位作者 闫罗彬 Scott SIMONSON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170-1181,共12页
在中国丹霞地貌走向世界,开始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时候,回顾并评述国内外红层和丹霞地貌的研究进展十分必要。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长期集中在红层特性、工程地质、丹霞地貌特征及发育的基本问题等方面,但对红层的地质和地貌融合研究不足,... 在中国丹霞地貌走向世界,开始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时候,回顾并评述国内外红层和丹霞地貌的研究进展十分必要。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长期集中在红层特性、工程地质、丹霞地貌特征及发育的基本问题等方面,但对红层的地质和地貌融合研究不足,对不同红层的岩性差异及其在外动力条件下的地貌表现和地貌发育过程缺乏深度研究;国外还没有红层地貌和丹霞地貌的专门研究,学者们主要关注红层形成的地质背景,有关红层地貌的研究多分散在砂岩地貌中,但其在微观、定量、实验研究方面值得借鉴。本文认为当前有关红层和丹霞地貌的研究大多为单因子研究,缺乏系统的思想方法,各学科研究存在多张皮的问题。提出应明确红层和丹霞地貌的学科归属,深化基础研究,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融合,并推动国际交流和对比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层 红层地貌 丹霞地貌 砂岩地貌 国际对比研究
原文传递
走向世界的中国丹霞 被引量:2
6
作者 彭华 《地图》 2011年第6期114-121,共8页
丹霞陆相红层地貌在中国广泛分布;丹霞地貌与全球大陆红层地貌具有可比性;丹霞地貌展现了绝妙的景观、重要的美学价值以及巨大的旅游价值丹霞地貌在中国和全球范围内都具有自然遗产价值;中国丹霞的利用体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我... 丹霞陆相红层地貌在中国广泛分布;丹霞地貌与全球大陆红层地貌具有可比性;丹霞地貌展现了绝妙的景观、重要的美学价值以及巨大的旅游价值丹霞地貌在中国和全球范围内都具有自然遗产价值;中国丹霞的利用体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我们认为,中国丹霞值得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丹霞宣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自然遗产 中国 丹霞地貌 遗产价值 红层地貌
下载PDF
以综合思维引领丹霞地貌与旅游地理研究创新——彭华先生的地理学思想与学术贡献 被引量:4
7
作者 翁时秀 闫罗彬 王华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411-2419,共9页
彭华先生长期从事丹霞地貌和旅游地理研究,为中国丹霞事业和旅游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学家的典范。作为中国丹霞地貌研究国际化阶段的代表人物,彭华先生在丹霞地貌分类系统、丹霞地貌发育过程、... 彭华先生长期从事丹霞地貌和旅游地理研究,为中国丹霞事业和旅游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学家的典范。作为中国丹霞地貌研究国际化阶段的代表人物,彭华先生在丹霞地貌分类系统、丹霞地貌发育过程、国内外红层分布及其地貌发育的对比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同时,针对中国南方湿润环境下红层区严重的地貌灾害和荒漠化问题,用跨学科的思维和方法,开展了红层区地质构造—岩石特性—地貌发育—自然灾害—水土流失—生态退化—综合景观—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地理学研究实践,将原来的红层地表研究拓展为"地下+地表+地上"(红层的地质问题+地貌与土地问题+生态问题)的一体化研究,为丹霞地貌的未来研究指明了方向。彭华先生在旅游开发实践中不断总结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理论,在旅游地开发、旅游文化、城市旅游、区域旅游发展和旅游规划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所提出的"大旅游"理念在学界有重要影响。在"大旅游"理念基础上提出的旅游系统及动力机制、旅游地发展阶段论、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一体化、市场分类研究法、产品—需求对应分析法等理论,创新意义显著。彭华先生的学术研究典型体现了地理学的综合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彭华 地理学思想 学术贡献 红层与丹霞地貌 旅游地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