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9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强脉冲光不同脉宽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后红斑毛细血管扩张疗效分析
1
作者 王英 李咏 《四川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276-279,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强脉冲光的不同脉宽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后红斑毛细血管扩张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皮肤性病科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后红斑毛细血管扩张患者资料57例,根据治疗方案进行分组,采用... 目的探讨采用强脉冲光的不同脉宽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后红斑毛细血管扩张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皮肤性病科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后红斑毛细血管扩张患者资料57例,根据治疗方案进行分组,采用较长脉宽治疗的患者为A组(29例),较短脉宽治疗的患者为B组(28例)。采用临床红斑评定量表(CEA)评价红斑改善情况,毛细血管扩张7点评分标准(TGS)评价毛细血管扩张改善情况,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组间比较,两组CEA评分治疗后均降低,但A组CEA评分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GS评分均增加,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比较,随着治疗次数增加,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CEA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S评分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后红斑毛细血管扩张患者,两种脉宽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均得到较好改善;长脉宽较短脉宽红斑改善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增加治疗次数可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脉冲光 红斑 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 疗效 脉冲宽度
下载PDF
误诊为持久性隆起性红斑的海分枝杆菌感染一例
2
作者 于越乾 暴芳芳 +1 位作者 刘红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年第6期425-427,共3页
患者,女,48岁。左膝结节16个月。患者曾在外院接受伊曲康唑及氨苯砜治疗9个月,无效。患者在我院通过皮肤组织分枝杆菌培养和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测序技术诊断为海分枝杆菌感染,口服利福平和克拉霉素治疗4个月,皮损明显好转。患者从... 患者,女,48岁。左膝结节16个月。患者曾在外院接受伊曲康唑及氨苯砜治疗9个月,无效。患者在我院通过皮肤组织分枝杆菌培养和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测序技术诊断为海分枝杆菌感染,口服利福平和克拉霉素治疗4个月,皮损明显好转。患者从出现皮肤症状到诊断为海分枝杆菌感染的时间为16个月,提醒皮肤科临床医生应注意海分枝杆菌感染的非典型临床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分枝杆菌感染 持久性隆起性红斑 误诊
下载PDF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致大面积红斑1例及文献分析
3
作者 孙海宁 曹建英 苏秀贞 《中国药业》 CAS 2024年第4期125-128,I0001,共5页
目的为临床安全使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潍坊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例肌肉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致注射部位大面积(26 cm×25 cm)红斑药品不良反应(ADR)的案例,并结合文献分析其发生原因。结果患者... 目的为临床安全使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潍坊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例肌肉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致注射部位大面积(26 cm×25 cm)红斑药品不良反应(ADR)的案例,并结合文献分析其发生原因。结果患者出现的注射部位大面积红斑与使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的因果关系为“很可能相关”(Naranjo量表评分为8分)。文献显示,该ADR可能与药品因素(辅料苯甲醇及成分氨丁三醇)、给药方式(肌肉注射)及个体差异[高龄(>30岁)、肥胖(体质量>70 kg)、顺产]等有关。结论该ADR属该药新的ADR,临床应加强用药安全监测及风险识别,保障患者安全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 大面积红斑 药品不良反应 安全用药 文献分析
下载PDF
大理地区慢性光化性皮炎患者最小红斑量和光斑贴试验分析
4
作者 杨成林 胡婕 +2 位作者 王静 黄玲 王敏华 《大理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51-54,共4页
目的:检测大理地区慢性光化性皮炎(CAD)患者最小红斑量(MED)及光斑贴试验,探讨CAD患者致病光谱差异及可能的致敏物质。方法:采用日光模拟器对25例CAD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MED检测,应用瑞敏标准光斑贴试剂盒进行光斑贴试验。结果:CA... 目的:检测大理地区慢性光化性皮炎(CAD)患者最小红斑量(MED)及光斑贴试验,探讨CAD患者致病光谱差异及可能的致敏物质。方法:采用日光模拟器对25例CAD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MED检测,应用瑞敏标准光斑贴试剂盒进行光斑贴试验。结果:CAD患者的长波紫外线最小红斑量(UVA-MED)为25.63 J/cm^(2),中波紫外线最小红斑量(UVB-MED)为20.56mJ/cm^(2),健康志愿者UVA-MED为49.92 J/cm^(2),UVB-MED为38.80 mJ/cm^(2),CAD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相比MED值均显著降低(P<0.05);CAD患者光斑贴试验阳性率为44%,常见的光变应原为:2-(4-二乙氨基-2-羟基苯甲酰基)-苯甲酸己酯、盐酸异丙嗪和2-羟基-4-甲氧基苯酮。结论:CAD患者对UVA、UVB均敏感,光接触变应原的暴露可能是CAD的诱发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光化性皮炎 最小红斑 贴试验
下载PDF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环状红斑1例
5
作者 张肖雅 徐晨琛 崔炳南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74-176,共3页
患者女性,64岁,全身环状红斑1个月余。皮肤科情况:全身多发大小不等的环状和半环状水肿性红斑,边缘色红,轻度隆起,红斑中心遗留淡褐色色素沉着,少量脱屑,表面无破溃、无萎缩。实验室检查:嗜酸粒细胞比例19.9%,嗜酸粒细胞数量2.05×1... 患者女性,64岁,全身环状红斑1个月余。皮肤科情况:全身多发大小不等的环状和半环状水肿性红斑,边缘色红,轻度隆起,红斑中心遗留淡褐色色素沉着,少量脱屑,表面无破溃、无萎缩。实验室检查:嗜酸粒细胞比例19.9%,嗜酸粒细胞数量2.05×10^(9)/L。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网篮状角化过度,棘细胞间轻度水肿,真皮浅层小血管周围可见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嗜酸粒细胞浸润。诊断: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环状红斑(EA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状红斑 嗜酸粒细胞增多 WELLS综合征
下载PDF
调Q激光联合氨甲环酸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疗效观察
6
作者 萧瑜晔 宋继权 谢君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83-87,共5页
目的:观察调Q激光联合氨甲环酸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Erythematous telangiectasia rosacea,ETR)的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9月-2023年6月武汉中南医院收治的90例ETR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30例。对照1组采用修护... 目的:观察调Q激光联合氨甲环酸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Erythematous telangiectasia rosacea,ETR)的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9月-2023年6月武汉中南医院收治的90例ETR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30例。对照1组采用修护保湿霜,同时予以氨甲环酸湿敷治疗;对照2组采用强脉冲光(Intense pulsed light,IPL),同时予以氨甲环酸湿敷治疗;实验组采用调Q激光,同时予以氨甲环酸治疗。比较三组持续性红斑评估量表(Clinician’s erythema assessment,CEA)、丘疹脓疱研究者整体评估分级量表(Investigator’s global assessment,IGA)、临床疗效、皮肤屏障功能、生活质量[痤疮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Acne-Quality of Life,Acne-QoL)]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三组CEA和IGA评分均降低,实验组<对照2组<对照1组,两两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6.67%)>对照2组(80.00%)>对照1组(53.33%),两两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三组皮肤含水量、表皮皮脂含量均增加,实验组>对照2组>对照1组,三组经皮水分流失量均减少,实验组<对照2组<对照1组,两两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三组Acne-QoL评分中的自我感知、情感功能、社会功能和痤疮症状等各维度评分均升高,实验组>对照2组>对照1组,两两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调Q激光联合氨甲环酸治疗ETR可提高临床疗效,并能够减轻皮损症状,修复皮肤屏障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Q激光 强脉冲光 氨甲环酸 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
下载PDF
SCN9A基因突变引起原发性红斑肢痛症1例及文献复习
7
作者 孙翠翠 杨赛 +3 位作者 郑航 梁云生 林志淼 陈永锋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4年第1期15-21,共7页
目的 报告1例以双小腿、双足灼痛伴潮红、皮温升高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原发性红斑肢痛症(PEM),并寻找其致病基因和突变位点,探索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集患者及亲属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进行遗传皮肤病基因二代测序,并用... 目的 报告1例以双小腿、双足灼痛伴潮红、皮温升高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原发性红斑肢痛症(PEM),并寻找其致病基因和突变位点,探索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集患者及亲属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进行遗传皮肤病基因二代测序,并用Sanger测序验证可疑致病基因突变。对该患者予以阿司匹林抗炎,苯甲酸利扎曲普坦片、盐酸美西律片、卡马西平片、局部注射肉毒毒素镇痛,外用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等以及冷却疗法进行综合治疗。结果 在患者外周血基因组DNA中检测到SCN9A:NM_002977.3:c.688+142G>A或SCN9A:ENST00000375387.4:c.626G>A(p.Gly209Asp)杂合变异,其姐姐、叔叔2、堂兄检测出相同突变。结合致病基因及临床表现,患者被诊断为PEM。治疗后,患者疼痛明显缓解。结论 SCN9A基因的NM_002977.3:c.688+142G>A内含子突变或c.626G>A(p.Gly209Asp)错义突变是本例PEM的致病原因。阿司匹林、苯甲酸利扎曲普坦片、盐酸美西律片、卡马西平片及局部治疗的联合应用可有效控制PEM症状,减少急性发作频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红斑肢痛症 SCN9A基因 Nav1.7通道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治疗玫瑰痤疮持久性红斑2例并文献复习
8
作者 韩娜娜 郎小乔 +1 位作者 隋秀林 郭丙辰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69-71,共3页
患者女性,50岁,面部红斑、丘疹、脓疱伴潮红、灼热、瘙痒3年。诊断:玫瑰痤疮。共给予2次20 U/mL浓度A型肉毒毒素治疗后明显好转(首次:两侧面颊各注射25 U,1周后第2次注射:每侧面颊各10 U)。病例2:患者女性,48岁,面部红斑、丘疹伴潮红、... 患者女性,50岁,面部红斑、丘疹、脓疱伴潮红、灼热、瘙痒3年。诊断:玫瑰痤疮。共给予2次20 U/mL浓度A型肉毒毒素治疗后明显好转(首次:两侧面颊各注射25 U,1周后第2次注射:每侧面颊各10 U)。病例2:患者女性,48岁,面部红斑、丘疹伴潮红、灼热、瘙痒感2年。诊断:玫瑰痤疮。给予1次注射20 U/mL浓度A型肉毒毒素治疗后明显好转(两侧面颊各注射20 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痤疮 红斑 A型肉毒毒素
下载PDF
持久性隆起性红斑合并多系统损害一例
9
作者 胡名玉 徐薇薇 +1 位作者 周朋朋 唐俊婷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年第2期124-126,共3页
本文报道一例持久性隆起性红斑合并多系统损害。患者因四肢、臀部斑块结节伴痛2年余入院。病程中出现眼部疼痛、视物模糊、四肢关节疼痛、脐周隐痛等症状。经组织病理确诊。给予糖皮质激素、羟氯喹等治疗后皮疹、腹痛、关节痛好转。
关键词 持久性隆起性红斑 多系统损害 治疗
下载PDF
盐酸米诺环素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结节性红斑的临床研究
10
作者 江志强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4年第2期206-208,共3页
目的探讨盐酸米诺环素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结节性红斑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我院诊治的68例结节性红斑患者,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观察组采用盐酸米诺环素联合复方... 目的探讨盐酸米诺环素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结节性红斑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我院诊治的68例结节性红斑患者,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观察组采用盐酸米诺环素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主要症状评分、生活质量、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7.06%,高于对照组的7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主要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GQOLI-74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2.9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82%,与对照组的5.8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结节性红斑患者使用盐酸米诺环素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减少复发,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良好,对患者生活质量提升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性红斑 盐酸米诺环素 复方甘草酸苷
下载PDF
强脉冲光联合甘醇酸治疗痤疮后红斑的疗效分析
11
作者 陈雪琴 李垚莹 +2 位作者 肖艳 宋志强 葛兰 《中国医疗美容》 2024年第1期34-38,共5页
目的探讨观察强脉冲光联合甘醇酸治疗痤疮后红斑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3年5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行强脉冲光、强脉冲光联合30%甘醇酸治疗痤疮后红斑患者共141例,其中强脉冲光治疗组77例,强脉... 目的探讨观察强脉冲光联合甘醇酸治疗痤疮后红斑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3年5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行强脉冲光、强脉冲光联合30%甘醇酸治疗痤疮后红斑患者共141例,其中强脉冲光治疗组77例,强脉冲光联合30%甘醇酸治疗组64例。间隔4周治疗1次,总治疗3次。治疗3次后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临床医生红斑评估量表(CEAS)评分、满意度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强脉冲光联合30%甘醇酸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0.94%,显著高于强脉冲光治疗组的44.16%(P<0.05)。治疗3次后,两组患者的红斑程度显著改善,强脉冲光联合30%甘醇酸治疗组患者CEAS评分为(1.78±1.133)分,显著低于强脉冲光治疗组CEAS评分(2.18±1.180)分(t=2.045,P=0.043)。强脉冲光联合30%甘醇酸治疗组满意度81.25%高于强脉冲光治疗组满意度71.43%。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强脉冲光联合甘醇酸治疗痤疮后红斑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红斑程度,安全性高,患者满意度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脉冲光 甘醇酸 痤疮后红斑 痤疮
下载PDF
耳尖放血联合羟氯喹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临床观察
12
作者 史思怡 王建锋 +2 位作者 卢晨 张玉波 张虹亚 《山西中医》 2024年第5期48-49,共2页
目的:观察耳尖放血联合羟氯喹对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予硫酸羟氯喹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耳尖放血治疗,两组均治疗6... 目的:观察耳尖放血联合羟氯喹对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予硫酸羟氯喹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耳尖放血治疗,两组均治疗6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DLQI)、皮肤镜下表现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和DLQ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皮肤镜检查两组患者皮损背景颜色较治疗前更规律正常,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耳尖放血疗法联合羟氯喹治疗玫瑰痤疮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痤疮 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 耳尖放血 外治法
下载PDF
双波长强脉冲光联合小剂量异维A酸治疗中重度痤疮及痤疮红斑的疗效观察
13
作者 陈辉 巫晓芬 陈晓芬 《医师在线》 2024年第4期63-66,共4页
目的 探讨双波长(420 nm+560 nm)强脉冲光联合小剂量异维A酸治疗中重度痤疮及痤疮红斑的疗效.方法 70例中重度痤疮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 例)和观察组(35 例),分别接受小剂量异维A酸治疗 12 周及小剂量异维A酸联合双波长(420 nm+560 nm... 目的 探讨双波长(420 nm+560 nm)强脉冲光联合小剂量异维A酸治疗中重度痤疮及痤疮红斑的疗效.方法 70例中重度痤疮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 例)和观察组(35 例),分别接受小剂量异维A酸治疗 12 周及小剂量异维A酸联合双波长(420 nm+560 nm)强脉冲光治疗,每次间隔3周,共5次.评估两组患者痤疮治疗效果及痤疮红斑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在治疗第3周及第6周的有效率分别为37.14%和60.00%,优于对照组的14.29%和3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第9周和第12周时,两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两组痤疮红斑分析结果,红色区分值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双波长强脉冲光联合小剂量异维A酸治疗中重度痤疮较单独使用小剂量异维A酸起效更快,且对痤疮红斑有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 痤疮红斑 强脉冲光 双波长 异维A酸
下载PDF
“吓人”的新生儿毒性红斑
14
作者 杨春艳 聂明翠 《健康向导》 2024年第2期45-45,共1页
新生儿毒性红斑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通常在出生后2周内发病,患病率介于30%~70%之间。由于该病常出现在出生28天以内的新生儿身上,且可表现为局部脓疱,较为“吓人”,致使许多不了解该病的父母担心害怕。病因新生儿毒性红斑好发于经阴... 新生儿毒性红斑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通常在出生后2周内发病,患病率介于30%~70%之间。由于该病常出现在出生28天以内的新生儿身上,且可表现为局部脓疱,较为“吓人”,致使许多不了解该病的父母担心害怕。病因新生儿毒性红斑好发于经阴道分娩的新生儿和非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高温天气为本病的可能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毒性红斑 经阴道分娩 皮肤疾病 高温天气 患病率 脓疱 非纯母乳喂养 害怕
下载PDF
85例结节性红斑患者复发因素分析
15
作者 赖忆玲 廖明意 +2 位作者 温燕华 郑威 叶小英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244-247,254,共5页
目的:探讨结节性红斑(Erythema nodosum,EN)复发的有关因素。方法:将2016年1月—2022年6月在赣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EN的患者分为复发组(26例)和未复发组(59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采用χ^(2)检验及t检验比较2组... 目的:探讨结节性红斑(Erythema nodosum,EN)复发的有关因素。方法:将2016年1月—2022年6月在赣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EN的患者分为复发组(26例)和未复发组(59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采用χ^(2)检验及t检验比较2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验指标,并对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EN患者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 of tuberculin,PPD)试验与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 cell spot test of tuberculosis infection,T-SPOT.TB)的结果。结果:EN的复发与发病部位(χ^(2)=8.137,P=0.004)、C反应蛋白(χ^(2)=5.412,P=0.020)、中性粒细胞数目(χ^(2)=8.485,P=0.014)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部位(OR=5.394,95%CI=1.744~16.689)、C反应蛋白偏高(OR=3.383,95%CI=1.006~11.375)为EN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T-SPOT.TB结果阳性时抗结核治疗的复发率(10%)比PPD试验结果阳性的复发率(81.4%)低(P<0.05)。结论:EN的复发与发病部位、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数目有关;影响EN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发病部位、C反应蛋白;T-SPOT.TB与PPD试验联合应用有助于发现EN患者的结核感染,2项结果阳性时抗结核治疗的EN复发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性红斑 结核 复发 结核感染T细胞点试验 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试验
下载PDF
裸花紫珠片结合羟氯喹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萍 姚倩 +4 位作者 徐琳 瓦庆彪 何梅 龚亚莉 刘立凡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3年第4期88-91,共4页
目的:探究裸花紫珠片结合羟氯喹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疗效。方法:纳入2019年6月-2021年6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09例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5例)和观察组(54例),对照组采取羟氯喹... 目的:探究裸花紫珠片结合羟氯喹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疗效。方法:纳入2019年6月-2021年6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09例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5例)和观察组(54例),对照组采取羟氯喹治疗,观察组采取裸花紫珠片联合羟氯喹治疗。观察两组疗效、毛细血管扩张缓解时间、红斑好转时间、皮肤敏感及潮红好转时间,观察患者主客观症状评分、美学效果评分及皮肤红斑指数E值、血清白介素-37(IL-37)水平变化,采用痤疮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Acne-QoL)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患者毛细血管扩张缓解时间、红斑好转时间、皮肤敏感好转时间及皮肤潮红好转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主观、客观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患者美学效果评分均升高,皮肤红斑指数E值、IL-37水平均降低,观察组改善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cne-QOL评分均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较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采用裸花紫珠片结合羟氯喹治疗效果显著,美学效果佳,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 裸花紫珠片 羟氯喹 疗效 美学效果
下载PDF
夏季金银花水浴治疗新生儿皮肤中毒性红斑及黄疸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7
作者 吴波 李聪慧 郭爱英 《光明中医》 2023年第1期32-34,共3页
目的 探讨夏季金银花水浴对新生儿皮肤中毒性红斑及黄疸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0年8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产科住院且孕期未忌口的剖宫产孕妇所分娩的足月新生儿1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均80例。对照组... 目的 探讨夏季金银花水浴对新生儿皮肤中毒性红斑及黄疸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0年8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产科住院且孕期未忌口的剖宫产孕妇所分娩的足月新生儿1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均80例。对照组予以清水浴,观察组用金银花水浴,其余皮肤护理及室温一致。统计分析2组新生儿皮肤红斑、脓疱及新生儿经皮胆红素值情况。结果 试验组新生儿皮肤红斑发生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脓疱发生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新生儿经皮胆红素值比较:除出生1 d试验组均值与对照组比较,P>0.05,试验组3 d、5 d及7 d经皮胆红素均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夏季金银花水浴对新生儿皮肤中毒性红斑具有保护作用且减轻新生儿黄疸,预防症状发生、促进症状改善、降低炎症反应及新生儿黄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银花 新生儿 中毒性红斑 黄疸 小儿药浴
下载PDF
界线类偏瘤型麻风伴结节性红斑一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韩丹丹 徐月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年第2期71-72,共2页
临床资料患者,男,31岁,出生于云南。因“眉毛稀疏并面部红斑1年余,注射新冠疫苗后加重1周”就诊。患者1年前发现双侧眉毛逐渐脱落,稀疏,继而出现面部红斑,无明显自觉症状。未予治疗。1周前注射“新冠疫苗”后双小腿出现红斑、结节,略感... 临床资料患者,男,31岁,出生于云南。因“眉毛稀疏并面部红斑1年余,注射新冠疫苗后加重1周”就诊。患者1年前发现双侧眉毛逐渐脱落,稀疏,继而出现面部红斑,无明显自觉症状。未予治疗。1周前注射“新冠疫苗”后双小腿出现红斑、结节,略感疼痛,于2021年7月8日来本院就诊,1周后双小腿皮损逐渐消退。自发病以来,无劳累及精神紧张、无发热、四肢关节疼痛等不适。既往体健,3年前携妻女来本地打工,无烟酒史,否认家族遗传性疾病及麻风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性红斑 面部红斑 双小腿 周前 临床资料 家族遗传性疾病 四肢关节疼痛 自觉症状
下载PDF
红斑性狼疮病证结合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秦万章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026-1028,共3页
红斑性狼疮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一,按其病情轻重度波谱,可分为慢性盘状红斑狼疮(DLE),深部红斑狼疮(PLE),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重叠型红斑狼疮(OLE)及其亚型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等。轻者损害... 红斑性狼疮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一,按其病情轻重度波谱,可分为慢性盘状红斑狼疮(DLE),深部红斑狼疮(PLE),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重叠型红斑狼疮(OLE)及其亚型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等。轻者损害主要局限于皮肤,很少全身症状,重者除皮损外,尚可累及肾、心、肝、肺、神经系统等内脏器官,常伴有发热、乏力、关节疼痛等全身症状,病情缠绵,多见于年轻女性,常有光敏感,血液中有很多自身抗体等为本病特征。近年来本病有日渐增加的趋势,国内外颇为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性狼疮 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 临床研究 病证结合 慢性盘状红斑狼疮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致冻疮样红斑
20
作者 薛磊 梁超 高磊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45-346,共2页
报告1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致冻疮样红斑。患儿男,5岁。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后17d双足出现红斑。皮肤科检查:双足掌发红,边界清,压之褪色,偶有疼痛,局部无破溃及肿胀等情况。诊断:冻疮样红斑。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冻疮样红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