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调Q激光联合氨甲环酸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疗效观察
1
作者 萧瑜晔 宋继权 谢君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83-87,共5页
目的:观察调Q激光联合氨甲环酸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Erythematous telangiectasia rosacea,ETR)的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9月-2023年6月武汉中南医院收治的90例ETR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30例。对照1组采用修护... 目的:观察调Q激光联合氨甲环酸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Erythematous telangiectasia rosacea,ETR)的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9月-2023年6月武汉中南医院收治的90例ETR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30例。对照1组采用修护保湿霜,同时予以氨甲环酸湿敷治疗;对照2组采用强脉冲光(Intense pulsed light,IPL),同时予以氨甲环酸湿敷治疗;实验组采用调Q激光,同时予以氨甲环酸治疗。比较三组持续性红斑评估量表(Clinician’s erythema assessment,CEA)、丘疹脓疱研究者整体评估分级量表(Investigator’s global assessment,IGA)、临床疗效、皮肤屏障功能、生活质量[痤疮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Acne-Quality of Life,Acne-QoL)]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三组CEA和IGA评分均降低,实验组<对照2组<对照1组,两两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6.67%)>对照2组(80.00%)>对照1组(53.33%),两两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三组皮肤含水量、表皮皮脂含量均增加,实验组>对照2组>对照1组,三组经皮水分流失量均减少,实验组<对照2组<对照1组,两两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三组Acne-QoL评分中的自我感知、情感功能、社会功能和痤疮症状等各维度评分均升高,实验组>对照2组>对照1组,两两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调Q激光联合氨甲环酸治疗ETR可提高临床疗效,并能够减轻皮损症状,修复皮肤屏障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Q激光 强脉冲光 氨甲环酸 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
下载PDF
裸花紫珠片结合羟氯喹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疗效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刘萍 姚倩 +4 位作者 徐琳 瓦庆彪 何梅 龚亚莉 刘立凡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3年第4期88-91,共4页
目的:探究裸花紫珠片结合羟氯喹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疗效。方法:纳入2019年6月-2021年6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09例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5例)和观察组(54例),对照组采取羟氯喹... 目的:探究裸花紫珠片结合羟氯喹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疗效。方法:纳入2019年6月-2021年6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09例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5例)和观察组(54例),对照组采取羟氯喹治疗,观察组采取裸花紫珠片联合羟氯喹治疗。观察两组疗效、毛细血管扩张缓解时间、红斑好转时间、皮肤敏感及潮红好转时间,观察患者主客观症状评分、美学效果评分及皮肤红斑指数E值、血清白介素-37(IL-37)水平变化,采用痤疮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Acne-QoL)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患者毛细血管扩张缓解时间、红斑好转时间、皮肤敏感好转时间及皮肤潮红好转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主观、客观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患者美学效果评分均升高,皮肤红斑指数E值、IL-37水平均降低,观察组改善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cne-QOL评分均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较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采用裸花紫珠片结合羟氯喹治疗效果显著,美学效果佳,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 裸花紫珠片 羟氯喹 疗效 美学效果
下载PDF
光电协同技术联合胶原蛋白贴敷料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赵思成 王丹 +2 位作者 吴婷妍 陆晓明 闵玮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3年第3期79-83,共5页
目的:探讨光电协同(Electro-opticalsynergy,ELOS)技术联合胶原蛋白贴敷料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Erythema telangiectasia rosacea,ETR)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9月-2021年9月苏州九龙医院收治的79例ETR患者,按... 目的:探讨光电协同(Electro-opticalsynergy,ELOS)技术联合胶原蛋白贴敷料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Erythema telangiectasia rosacea,ETR)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9月-2021年9月苏州九龙医院收治的79例ETR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39)给予局部治疗+口服药物,研究组(n=40)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ELOS技术联合胶原蛋白贴敷料治疗。比较两组皮损临床症状评分、皮肤无创生理指标检测结果、生活质量、炎性因子、安全性及复发率。结果:治疗后,两组的皮损相关指标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皮肤角质层含水量、表皮皮脂含量较治疗前升高(P<0.05),经皮水分丢失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的皮肤角质层含水量、表皮皮脂含量高于对照组,经皮水分丢失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DLQI量表各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IL-4、IL-8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4周,研究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Fisher精确检验,P=0.029)。结论:ELOS技术联合胶原蛋白贴敷料治疗ETR安全性高,可减轻皮损症状,修复皮肤损伤,降低血清IL-4、IL-8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协同技术 胶原蛋白贴敷料 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 修复作用 安全性
下载PDF
强脉冲光联合0.1%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疗效观察 被引量:6
4
作者 段鳕芸 张忠奎 +1 位作者 周舟 刘太华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3年第1期92-95,共4页
目的:观察强脉冲光(Intense pulsed light,IPL)联合0.1%他克莫司软膏外用治疗玫瑰痤疮的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1年2月笔者医院就诊的100例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Erythema telangiectasia rosacea,ETR)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 目的:观察强脉冲光(Intense pulsed light,IPL)联合0.1%他克莫司软膏外用治疗玫瑰痤疮的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1年2月笔者医院就诊的100例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Erythema telangiectasia rosacea,ETR)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0.1%他克莫司软膏治疗)50例,观察组(IPL联合0.1%他克莫司软膏治疗)5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程度、皮肤红斑指数(Erythema index,EI)、经皮水分丢失(Transepidermal waterloss,TEWL)、角质层含水量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64.00%,观察组总有效率84.00%,对照组无效5例,观察组仅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红斑、丘疹脓疱、瘙痒、毛细血管扩张评分低于对照组,角质层水含量高于对照组,TEWL、EI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患者13例(26.00%)、对照组15例(30.00%),治疗后两组均出现短暂红斑和疼痛,并于2 d内自行消退。结论:0.1%他克莫司软膏联合IPL治疗ETR效果较好,可明显改善面部皮损、促进皮肤屏障功能修复,无明显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脉冲光 0.1%他克莫司软膏 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 疗效
下载PDF
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生活习惯和临床特征分析
5
作者 刘成 张明海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1期0050-0056,共7页
通过对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生活习惯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究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临床特征及其发生发展与生活习惯之间的联系。方法 收集2021年10月1日至2023年5月1日至我院皮肤科门诊符合诊断标准的红斑毛细血管... 通过对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生活习惯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究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临床特征及其发生发展与生活习惯之间的联系。方法 收集2021年10月1日至2023年5月1日至我院皮肤科门诊符合诊断标准的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90例患者以及90例体检人员。收集并整理一般资料、生活习惯和临床特征资料。结果 生活习惯分析:吸烟、吃早餐、甜食和沐浴频次不是ETR影响因素(p>0.05);油腻食物、熬夜、化妆可能是ETR发病的影响因素(P<0.05)。临床特征分析:(1)ETR与年龄无相关性(p>0.05),与性别相关(P<0.05);与家族遗传病史相关(P<0.05);与皮肤性质无关(P>0.05)。ETR的多因素分析:性别(OR=0.323,95%CI 0.116~0.899)、家族史(OR=1.893,95%CI 1.102~40.020)、油腻食物(OR=0.013,95%CI 1.673~78.979)、熬夜(OR=0.048,95%CI 0.007~0.319)、化妆(OR=3.051,95%CI 1.031~9.027)。结论 ETR患者男女比例为:1:5.4,主要集中在30-50岁,普遍学历水平偏低。ETR与年龄、皮肤性质、吸烟、吃早餐、甜食和沐浴频次无相关性,与性别、家族遗传史、油腻食物、熬夜、化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痤疮 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 生活习惯 临床特征
下载PDF
强脉冲光联合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气压喷射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临床效果
6
作者 王娜 刘涛 +2 位作者 赵华 吴媛媛 林艺婷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32期17-20,共4页
目的观察强脉冲光(IPL)联合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气压喷射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90例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甲硝唑组、IPL组及联合... 目的观察强脉冲光(IPL)联合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气压喷射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90例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甲硝唑组、IPL组及联合治疗组,每组30例。甲硝唑组采用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气压喷射治疗,IPL组采用IPL治疗,联合治疗组给予IPL联合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气压喷射治疗。比较三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联合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甲硝唑组和IP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的红斑、毛细血管扩张、瘙痒评分均显著低于甲硝唑组和IP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的皮肤病生活质量量表(DLQI)评分显著低于甲硝唑组和IP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局部轻微红肿、紫癜、皮肤干燥紧绷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PL联合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气压喷射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安全、有效,起效迅速,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脉冲光 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 气压喷射 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
下载PDF
硫酸羟氯喹联合强脉冲光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7
7
作者 付黎影 赵琳 《临床研究》 2021年第4期96-97,共2页
目的探讨硫酸羟氯喹联合强脉冲光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人民医院2017年9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90例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42例,采用强脉冲光治疗... 目的探讨硫酸羟氯喹联合强脉冲光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人民医院2017年9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90例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42例,采用强脉冲光治疗)和研究组(48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硫酸羟氯喹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皮肤潮红、毛血管扩张、皮肤敏感、红斑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采用硫酸羟氯喹联合强脉冲光治疗,疗效显著,可缩短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羟氯喹 强脉冲光 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 临床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他克莫司软膏联合硫酸羟氯喹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效果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木仙 《基层医学论坛》 2021年第17期2392-2394,共3页
目的探讨他克莫司软膏联合硫酸羟氯喹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20年5收治的84例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双号抽签方式将患者按照1∶1比例平分至对照组与观察组,前者单纯给... 目的探讨他克莫司软膏联合硫酸羟氯喹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20年5收治的84例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双号抽签方式将患者按照1∶1比例平分至对照组与观察组,前者单纯给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后者联合硫酸羟氯喹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效果、各项症状好转时间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5.24%及76.19%,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症状缓解时间均更短(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7.14%与4.76%,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对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他克莫司软膏联合硫酸羟氯喹可缩短治疗时间,使得症状在短时间内得以缓解,且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 他克莫司软膏 硫酸羟氯喹 临床效果
下载PDF
IPL联合他克莫司及皮肤屏障修复精华乳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
9
作者 窦鹏 蔡瑶 杨枭萍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4年第5期90-93,共4页
目的:探讨强脉冲光(Intense pulsed light,IPL)联合0.03%他克莫司软膏及皮肤屏障修复精华乳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21年1月-2022年12月笔者医院收治的63例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Erythema telangiect... 目的:探讨强脉冲光(Intense pulsed light,IPL)联合0.03%他克莫司软膏及皮肤屏障修复精华乳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21年1月-2022年12月笔者医院收治的63例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Erythema telangiectasia rosacea,ETR)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0.03%他克莫司软膏涂抹联合皮肤屏障修复精华乳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IPL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症状评分、皮肤屏障功能以及随访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6.77%,高于对照组75.00%(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颜面部瘙痒、灼热、紧绷感等症状均明显缓解,面颊部持续红斑、毛细血管扩张显著消退;且观察组各临床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红斑指数和皮肤经皮水分流失量(Trans epidermal water loss,TEWL)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油脂及表皮含水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两组总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脉冲光联合0.03%他克莫司软膏及皮肤屏障修复精华乳治疗ETR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提高皮肤屏障功能,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 强脉冲光 他克莫司 临床效果
下载PDF
聚多卡醇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12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0
作者 丁语 赵海光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64-366,共3页
目的探讨聚多卡醇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局部注射聚多卡醇治疗12例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12例患者均达痊愈标准,治疗后局部无再出血、渗出、破溃、色素沉着及瘢... 目的探讨聚多卡醇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局部注射聚多卡醇治疗12例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12例患者均达痊愈标准,治疗后局部无再出血、渗出、破溃、色素沉着及瘢痕。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聚多卡醇局部注射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疗效显著,美容效果好,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痤疮 毛细血管扩张型 聚多卡醇 硬化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