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西北红牛—红山铜矿床成矿模式及找矿方向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陶兴雄 彭波 +4 位作者 张雄 周云满 刘学龙 郝培原 张兴 《矿产勘查》 2023年第1期40-51,共12页
红牛—红山铜矿床位于西南三江成矿带义敦岛弧南段格咱压性弧,目前已达大型规模。本文以“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及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成矿预测理论为指导,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近年来矿山地质工作,通过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理清矿区关键... 红牛—红山铜矿床位于西南三江成矿带义敦岛弧南段格咱压性弧,目前已达大型规模。本文以“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及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成矿预测理论为指导,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近年来矿山地质工作,通过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理清矿区关键控矿因素、矿化蚀变规律、找矿标志,建立了矿床成矿模式,即确定燕山期花岗岩为成矿地质体,岩性、褶皱和断裂构造组成了成矿结构面,在岩浆活动和交代作用后形成斑岩—矽卡岩—热液脉型铁铜多金属矿床,从岩体向外形成铜钼矿→铁铜矿→铜矿→铅锌矿→金银矿的矿化分布规律,依据找矿标志和该成矿模式,圈定了找矿预测靶区,为矿山下一步找矿工作提供直接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模式 找矿方向 红牛—红山铜矿 滇西北
下载PDF
滇西北红牛—红山铜矿床斑岩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及地球化学特征
2
作者 周杰虎 陶兴雄 +7 位作者 刘学龙 李守奎 周云满 魏志毅 曹振梁 李方兰 陆波德 刘雪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19-1740,共22页
滇西北格咱铜多金属矿集区是西南三江特提斯构造域重要的Cu—Mo多金属成矿带之一,燕山期伴随着构造—岩浆—热液作用形成了一系列的斑岩—矽卡岩型Cu(Mo)多金属矿床。其中红牛—红山铜矿床是区内代表性矿床。笔者等在系统的野外工作基... 滇西北格咱铜多金属矿集区是西南三江特提斯构造域重要的Cu—Mo多金属成矿带之一,燕山期伴随着构造—岩浆—热液作用形成了一系列的斑岩—矽卡岩型Cu(Mo)多金属矿床。其中红牛—红山铜矿床是区内代表性矿床。笔者等在系统的野外工作基础上对红牛—红山铜矿花岗斑岩—石英二长斑岩复式岩体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斑岩富硅(SiO_(2)=59.19%~72.20%)、富碱(K_(2)O+Na_(2)O=6.65%~12.33%),具有较高的稀土元素含量(ΣREE=163×10^(-6)~588×10^(-6),平均值为272×10^(-6)),轻重稀土元素分馏程度较高(LREE/HREE=17.2~31.7),负铕异常(δEu=0.64~0.84),相对富集Rb、Th、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而相对亏损Nb、Ti、Ta、P等高场强元素(HFSE),为一套准铝质—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高分异I型花岗岩,有向A型花岗岩演化趋势,具高锶低钇特征。3件花岗斑岩样品锆石LA-ICP-MS U-Pb年龄分别为80.11±0.63 Ma、76.59±0.53 Ma、76.49±0.63 Ma,2件石英二长斑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77.27±0.70 Ma、76.99±0.75 Ma,均属于燕山晚期。锆石ε_(Hf)(t)值为-10.3~-4.6,两阶段模式年龄T_(DM2)为1.277~1.582 Ga,峰值为1.35~1.40 Ga,揭示了红牛—红山花岗斑岩—石英二长斑岩源于中元古代地壳基底的深熔作用。综合认为红牛—红山花岗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的形成与早期形成的印支期格咱岛弧加厚地壳部分熔融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牛—红山铜矿 格咱岛弧 西南三江 地球化学特征 锆石U-PB年龄
下载PDF
滇西北香格里拉市红牛—红山铜矿勘查系统模型 被引量:6
3
作者 周云满 张长青 +5 位作者 付文超 刘欢 解通 彭惠娟 董文伟 陶兴雄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20年第3期259-272,共14页
滇西北红牛—红山铜矿床是义敦—沙鲁里岛弧上与晚白垩纪中酸性侵入体有关的典型的斑岩矽卡岩热液型铜矿床。本文通过对其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矿化富集规律及成矿模式、矿床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研究,建立了红牛—红... 滇西北红牛—红山铜矿床是义敦—沙鲁里岛弧上与晚白垩纪中酸性侵入体有关的典型的斑岩矽卡岩热液型铜矿床。本文通过对其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矿化富集规律及成矿模式、矿床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研究,建立了红牛—红山铜矿床的“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和综合研究+重力+激电和高精度磁测+土壤化探测+工程验证”组合勘查技术方法、“燕山晚期石英二长斑岩+接触带矽卡岩和层间破碎带矽卡岩+重力低异常+高磁异常+高视极化率和低视电阻率异常+Cu-Mo-Pb-Zn-Ag-Au等元素综合异常”组合勘查模型。地质调查研究确定矿床成矿地质体和找矿地质体、矿化类型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建立矿床“四位一体”的成矿模式和区域矿区地质找矿模型。区域中小比例尺的土壤化探测量确定区域找矿靶区,大比例尺土壤化探测量进一步缩小找矿靶区,逼近矿体赋存部位。矿区处于1∶5万土壤测量圈定的Cu-Pb-Zn-Mo-Au-Ag元素综合高异常区,1∶2.5万土壤测量圈出Cu-Pb-Zn-Ag-W元素综合异常面积较大、强度高、浓集中心明显、元素套合好,与矿区铜(铁)矿体赋存区域异常相对应。区域重力低异常区和正磁异常强度高区域是重要的找矿靶区,矿区大比例尺磁异常和激电异常区确定了矿体的空间位置和产状;矿区铜(铁)矿体赋存区为低视电阻率、高视极化率异常区,高精度磁测表现为正负磁异常相伴。矿区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综合勘查模型对矿区深边部找矿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牛—红山铜矿 斑岩矽卡岩型 综合研究 勘查系统模型 滇西北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