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离体红细胞ATP含量与死亡时间和环境温度的关系 被引量:1
1
作者 韩玮 于明鑫 +5 位作者 唐晖 李常兰 贺敏 任素萍 焦章平 于群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35期8-11,共4页
目的研究通过红细胞ATP含量推断早期死亡时间的适用温度范围和时间范围。方法采集12名健康捐血者全血各40mL,分装后分别保存于15、20、25、30℃的恒温箱中,以4h间隔取血样,采用生物发光法检测ATP含量,各组进行统计学分析,推导线性... 目的研究通过红细胞ATP含量推断早期死亡时间的适用温度范围和时间范围。方法采集12名健康捐血者全血各40mL,分装后分别保存于15、20、25、30℃的恒温箱中,以4h间隔取血样,采用生物发光法检测ATP含量,各组进行统计学分析,推导线性回归方程,计算各时间点的偏离时间。结果4组平均偏离时间差距较大,15、20、25、30℃组平均偏离时间分别为4.80、2.04、1.77、5.71h,而30℃组随着统计时间段的缩短平均偏离时间从5.71h缩短至1.67h。结论红细胞ATP含量这一参数最佳适用温度范围为20.30℃,有效评估时间20℃为64h.25℃为40h.30℃为28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时间 红细胞atp含量 环境温度
下载PDF
尸体心血红细胞ATP降解规律与早期死亡时间的相关性 被引量:2
2
作者 赵伟 张敏 +4 位作者 刘旭丹 闫磊 唐晖 韩玮 徐华 《中国法医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观察早期死亡时间(PMI)与血液红细胞ATP含量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具有确切死亡时间的尸体30例,在死亡后6、8、10、12、14、16、18、20、22、24h分别于第4肋间进行心脏穿刺取血,利用生物发光法检测血液样本红细胞ATP含量(μmol/... 目的观察早期死亡时间(PMI)与血液红细胞ATP含量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具有确切死亡时间的尸体30例,在死亡后6、8、10、12、14、16、18、20、22、24h分别于第4肋间进行心脏穿刺取血,利用生物发光法检测血液样本红细胞ATP含量(μmol/gHb),并观察红细胞ATP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关系。结果尸体心血红细胞ATP含量在死亡后1~24h之内呈现非匀速下降趋势,与死亡时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71(P=0.000);尸体心血红细胞ATP含量与死亡时间的回归方程及尺。值为:Y=-0.096X+2.872(x为死亡时间),R2=0.936,P=0.000。结论尸体心血红细胞ATP含量在死后1—24h之内的变化与死亡时间具有相关关系,可以作为法医学死亡时间推断的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死亡时间推断 红细胞atp含量
原文传递
六种血常规项目联合应用推断死亡时间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韩玮 马原 +5 位作者 唐晖 李伟静 李常兰 任素萍 焦章平 于群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36期28-31,共4页
目的 探讨通过多个血常规项目简便推断死亡时间的可行性。方法 采集12名健康捐血者全血各40 m L,分装后保存于25℃的恒温箱中,以4 h间隔取血样,使用血液分析仪测定平均红细胞体积等6种血常规项目,同时采用生物发光法检测红细胞ATP含量,... 目的 探讨通过多个血常规项目简便推断死亡时间的可行性。方法 采集12名健康捐血者全血各40 m L,分装后保存于25℃的恒温箱中,以4 h间隔取血样,使用血液分析仪测定平均红细胞体积等6种血常规项目,同时采用生物发光法检测红细胞ATP含量,各项目进行统计学分析,推导线性回归方程,同时6种项目合并推导联合方程,然后计算各回归方程和联合方程在各时间点的偏离时间。结果 6种血常规项目其r2为0.7-0.8,明显低于ATP指标的0.9126和联合方程的0.9663;6种血常规项目的平均偏离时间均在2.5 h以上,远高于ATP项目的1.86 h和联合方程的1.35 h。结论 6种血常规项目联合使用可以简便准确地推断死亡时间,提示多指标联合应用是研究死亡时间推断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时间 联合方程 血常规项目 红细胞atp含量
下载PDF
模拟尸体降温过程对死亡时间推断的影响
4
作者 韩玮 张嘉川 +5 位作者 唐晖 张敏 李常兰 任素萍 焦章平 于群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34期27-29,37,共4页
目的评估尸体降温过程对死亡时间推断的影响。方法采集12名健康捐血者全血各40 m L,保存于可调式水温箱中,初始温度为37℃,此后每1小时调节水浴温度下降1℃,10 h后每1小时调节水浴温度下降0.5℃,24 h水浴温度降至20℃后不再调节。分别在... 目的评估尸体降温过程对死亡时间推断的影响。方法采集12名健康捐血者全血各40 m L,保存于可调式水温箱中,初始温度为37℃,此后每1小时调节水浴温度下降1℃,10 h后每1小时调节水浴温度下降0.5℃,24 h水浴温度降至20℃后不再调节。分别在0、2、4、6、8、10、12、16、20、24、28、32、36、40、44、48 h取血样,采用生物发光法检测ATP含量。将实验过程划分成3个时间段(全程、降温段、恒温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按3个时间段进行计算,其决定系数(r^2)差距较大,分别为0.898、0.940和0.982,说明全程回归方程的精确度低于分段计算的回归方程;全程计算的平均偏离时间(6.86 h)明显高于分段计算(3.47 h),说明全程计算误差高于分段计算。结论尸体降温过程对死亡时间推断有明显影响,应对这一阶段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尸体降温 死亡时间推断 红细胞atp含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