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6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室温贮藏对花果香红茶风味品质的影响
1
作者 宋振硕 卫聿铭 +4 位作者 李铁汉 项丽慧 张应根 陈林 宁井铭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8-267,共10页
为探明室温贮藏对花果香红茶风味品质和生化组成的影响,本研究比较了4种不同年份(0、1、2、3a)花果香红茶风味感官品质,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超高效液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对花果香红茶中挥发性化合... 为探明室温贮藏对花果香红茶风味品质和生化组成的影响,本研究比较了4种不同年份(0、1、2、3a)花果香红茶风味感官品质,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超高效液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对花果香红茶中挥发性化合物和非挥发性化合物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室温贮藏对花果香红茶的感官品质影响显著,室温贮藏3 a茶叶失去花果香品质特征,以陈酸等品质特征为主。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均可将供试茶样划分成不同年份的4个类群,基于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可从不同贮藏年份花果香红茶中筛选出芳樟醇、顺式-β-罗勒烯、己酸等15种挥发性差异化合物(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VIP)>1和P<0.05),茶氨酸、表儿茶素、葡萄糖酸等154种非挥发性差异化合物(VIP>2和P<0.05)。挥发性化合物中芳樟醇、己醛、顺式-β-罗勒烯、2-戊基呋喃等的含量随贮藏年份增加而减少,而己酸、二氢猕猴桃内酯、1-乙基-2-甲酰基吡咯、反式-β-紫罗兰酮等的含量随贮藏年份增加而增加。非挥发性化合物中大部分氨基酸类、核苷酸类、糖类、茶多酚等的含量随贮藏时间延长而减少,而有机酸和脂类化合物等的含量多呈增加趋势。研究结果可为阐明花果香红茶贮藏过程的风味品质变化提供科学依据,也有利于引导市场理性存茶和科学消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果香红茶 贮藏 感官品质 代谢组学 生化成分
下载PDF
抗战时期宜红茶复兴计划与国营体系的建立
2
作者 李超 许胜男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41,共9页
晚清以来,在国际市场需求的带动和自身发展优势的基础上,宜红茶贸易兴起,区域茶业逐渐兴盛,并形成了“宜红茶”品牌。抗战时期,在国际国内局势和“中国茶业复兴计划”的影响下,“宜红复兴计划”被提出。中国茶叶公司、湖北省平价物品供... 晚清以来,在国际市场需求的带动和自身发展优势的基础上,宜红茶贸易兴起,区域茶业逐渐兴盛,并形成了“宜红茶”品牌。抗战时期,在国际国内局势和“中国茶业复兴计划”的影响下,“宜红复兴计划”被提出。中国茶叶公司、湖北省平价物品供应处茶叶部先后在宜红茶区投资设厂,推动了宜红茶区国营茶厂的建立与国营体系的发展,体现了传统商品经济在近代全球化趋势中的生存境遇与抉择,奠定了区域茶业社会经济的历史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 国营茶厂 抗战时期
下载PDF
红茶在水醇复合体系中的浸提规律研究
3
作者 蒋玉兰 于馨玥 +5 位作者 吕杨俊 潘俊娴 叶丽伟 王霈菲 张士康 朱跃进 《农业与技术》 2024年第2期5-8,共4页
为阐明红茶在水醇复合体系中的溶出规律,本文研究红茶在45%vol白酒和不同浓度乙醇溶液中的溶出规律,结果表明:浸提率方面,室温条件下,红茶在45%vol白酒中浸提,随着浸提时间的延长,不同料液比对应的总浸提率均逐渐增大,浸提时间为60min时... 为阐明红茶在水醇复合体系中的溶出规律,本文研究红茶在45%vol白酒和不同浓度乙醇溶液中的溶出规律,结果表明:浸提率方面,室温条件下,红茶在45%vol白酒中浸提,随着浸提时间的延长,不同料液比对应的总浸提率均逐渐增大,浸提时间为60min时,料液比1∶20(g·mL^(-1))、1∶30(g·mL^(-1))和1∶40(g·mL^(-1))对应的总浸提率分别为26.91%、28.50%和28.00%,浸提时间50min和60min对应的总浸提率间无显著性差异,产业上可采用浸提时间40~50min、料液比1∶30(g·mL^(-1))进行产业化生产。红茶在不同浓度的乙醇溶液中浸提,随着浸提用溶液中乙醇浓度的增大,总浸提率逐渐减少,乙醇浓度0%~30%时的总浸提率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乙醇浓度10%时总浸提率最大为29.23%,乙醇浓度80%时的总浸提率为13.19%、90%时下降到只有3.86%、100%时仅有1.31%;色差方面,红茶在45%vol白酒中浸提,随着浸提时间的延长,不同料液比的浸提液L^(*)逐渐降低,a^(*)和a^(*)值逐渐升高,红茶在不同浓度乙醇溶液中浸提,随着乙醇浓度的升高,浸提液的L^(*)先下降后升高,a^(*)和a^(*)值均先升高后急剧降低,乙醇溶液浓度40%时浸提液的颜色最深,呈现红色。本文为红茶的产业化浸提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 茶色素 水醇复合体系 浸提规律 茶食品
下载PDF
外源酶在红茶加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杨丽娟 王伟伟 +1 位作者 许勇泉 江和源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44-351,共8页
红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茶类之一,颇受世人欢喜。我国夏秋季茶资源广茂,加工成红茶或深加工产品是其重要的利用途径,过程中添加具有良好功能特性的外源酶进行辅助加工,能够有效提升夏秋季红茶和深加工产品的品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外源酶... 红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茶类之一,颇受世人欢喜。我国夏秋季茶资源广茂,加工成红茶或深加工产品是其重要的利用途径,过程中添加具有良好功能特性的外源酶进行辅助加工,能够有效提升夏秋季红茶和深加工产品的品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外源酶在红茶加工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常用外源酶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外源酶在红茶加工重要工艺萎凋、揉捻及发酵中促进茶叶内含物质的有益转化,利用外源酶促进红茶特征成分茶黄素的合成及其含量提升,以及外源酶在红茶深加工中带来的品质变化。探索茶资源的酶法加工利用途径,可以为今后利用外源酶调控改善夏秋红茶的风味品质及深加工产品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酶 红茶 加工 深加工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与GC-MS融合技术的优质红茶和缺陷红茶香气品质评价
5
作者 王立磊 杨艳芹 +6 位作者 谢佳灵 缪伊雯 王启威 江用文 邓余良 童华荣 袁海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4-282,共9页
依据专家感官审评结果将14个红茶样本按香气品质的优劣划分为优质红茶与缺陷红茶2组,基于快速气相电子鼻(fast gas chromatography-electronic-nose,GC-E-Nose)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融合技术结... 依据专家感官审评结果将14个红茶样本按香气品质的优劣划分为优质红茶与缺陷红茶2组,基于快速气相电子鼻(fast gas chromatography-electronic-nose,GC-E-Nose)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融合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对2组茶样进行判别分析,筛选影响两类茶样分类的关键差异组分。结果显示:GC-E-Nose(44维)和GC-MS(73维)相融合可以得到117维融合数据集,用其建立的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模型可以实现两类红茶的准确分类,其模型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R_(Y)^(2)=0.976,Q^(2)=0.959)较单一的GC-E-Nose或GC-MS数据模型更优。基于变量投影重要性>1.6和P<0.05双变量原则,共筛选出二甲基硫醚(B3、B25)、β-紫罗酮(A59)、(3E)-4,8-二甲基壬-1,3,7-三烯(A20)、二氢猕猴桃内酯(A64)、芳樟醇(A17)、苯乙醇(A19)、δ-辛内酯(A41)和γ-壬内酯(A45)8个关键香气组分对分类起重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GC-E-Nose与GC-MS融合技术可以实现缺陷红茶和优质红茶的快速、准确分类,该方法可作为传统感官审评方法的补充,为红茶品质控制和质量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融合技术 红茶 香气 快速气相电子鼻 气相色谱-质谱
下载PDF
十里香夏季花香型红茶加工工艺优化及其品质分析
6
作者 黄燕兰 杨丕琼 +5 位作者 刘琨毅 韩利艳 徐亚文 刘娜 沈雪梅 李家华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8期117-124,共8页
为优化十里香夏季花香型红茶的加工工艺,提升其品质,该研究采用感官审评、化学品质分析、聚类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对不同工艺加工的茶样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6个... 为优化十里香夏季花香型红茶的加工工艺,提升其品质,该研究采用感官审评、化学品质分析、聚类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对不同工艺加工的茶样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6个工艺加工的十里香夏季花香型红茶的感官品质得分为88.3~93.8,其中有8个产品的得分超过90,整体表现较优;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咖啡碱含量以及儿茶素总量范围分别为30.39%~43.38%、9.69%~22.68%、1.55%~2.96%、0.06%~0.66%、0.86%~6.71%、0.29%~8.93%、5.18%~5.96%、5.79%~12.72%;系统聚类以欧式平方距离为15时可将16个茶样聚为3大类;PLS⁃DA可通过品质成分得分图、拟合曲线、载荷图及其变异权重参数预测型将不同茶样进行区分。十里香夏季花香型红茶的最优加工工艺为萎凋时间12 h、发酵时间2 h、足火温度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里香红茶 工艺优化 品质分析 聚类分析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下载PDF
“金花”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紫娟红茶发酵品质的影响
7
作者 周祎炜 燕飞 +6 位作者 曲东 李新生 谢侗 闫瑞瑞 习林杰 陈小华 赵璇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5期44-52,共9页
为探究泾阳散装茯砖茶中“金花”菌的种类及其对紫娟红茶品质的影响,从泾阳散装茯砖茶中分离得到谢瓦曲霉(Aspergillus chevalieri),并用其对紫娟红茶进行固态发酵。结果表明,紫娟红茶经发酵后,“金花”菌数量极显著增加,茶汤色泽由亮... 为探究泾阳散装茯砖茶中“金花”菌的种类及其对紫娟红茶品质的影响,从泾阳散装茯砖茶中分离得到谢瓦曲霉(Aspergillus chevalieri),并用其对紫娟红茶进行固态发酵。结果表明,紫娟红茶经发酵后,“金花”菌数量极显著增加,茶汤色泽由亮黄色变为橙红色;同时茶多酚、儿茶素、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茶黄素和茶红素均整体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而花青素、总黄酮含量整体呈升高的变化趋势。经谢瓦曲霉发酵后的紫娟红茶不仅能有效改善其茶汤色泽滋味,还可以促进紫娟红茶发酵过程中抗氧化物质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娟红茶 谢瓦曲霉 散茶发花 茶叶品质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机器发酵与传统发酵红茶的生化成分与感官品质分析
8
作者 张景池 刘琨毅 +6 位作者 赵飞翔 范家坤 王兴华 崔廷宏 韩利艳 蒋勋 赵明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1期11-18,共8页
为评价一种红茶发酵机器的适用性,以云抗10号、雪芽100号、矮丰、长叶白毫4个云南大叶种茶树品种的一芽三叶鲜叶为原料,分别应用发酵机和传统方式发酵,制作滇红茶,通过茶叶生化成分的测定和感官审评,比较两种发酵方式红茶的品质特征。... 为评价一种红茶发酵机器的适用性,以云抗10号、雪芽100号、矮丰、长叶白毫4个云南大叶种茶树品种的一芽三叶鲜叶为原料,分别应用发酵机和传统方式发酵,制作滇红茶,通过茶叶生化成分的测定和感官审评,比较两种发酵方式红茶的品质特征。结果发现,机器发酵红茶各项品质数据与传统发酵红茶无显著性差异,且机器发酵红茶各项指标变异系数普遍低于传统发酵红茶,品质更为稳定。相比传统发酵红茶,机器发酵红茶品质略高,且机器发酵用时短,叶温稳定,更适合批量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 感官品质 生化成分 机器发酵 传统发酵
下载PDF
萎凋叶含水量对南川大树茶红茶品质的影响
9
作者 杨杰 张绍绒 +3 位作者 张琦 张成 罗理勇 曾亮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69,共16页
南川大树茶是重庆的特色茶树资源,所制红茶滋味甘醇甜爽,甜香浓郁.由于其叶大节间长、表皮蜡质厚等特点,很难在萎凋过程中科学把控萎凋叶的含水量.为明确南川大树茶红茶萎凋时的最佳含水量,以南川大树茶春季1芽2叶为原料,经相同加工工... 南川大树茶是重庆的特色茶树资源,所制红茶滋味甘醇甜爽,甜香浓郁.由于其叶大节间长、表皮蜡质厚等特点,很难在萎凋过程中科学把控萎凋叶的含水量.为明确南川大树茶红茶萎凋时的最佳含水量,以南川大树茶春季1芽2叶为原料,经相同加工工艺将含水量为68%,62%和56%的萎凋叶制成红茶,通过感官审评和熵权TOPSIS评价成品茶的品质特征,并测定加工过程中的滋味、色泽和酶活变化.结果表明:加工过程中萎凋叶含水量与POD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r=-0.571),萎凋叶含水量为56%时酶活性最强,此时茶多酚、儿茶素和茶色素的变幅最大,滋味浓厚度下降.感官审评结果表明:62%含水量萎凋叶所制成品红茶与68%和56%相比,干茶色泽黑润亮,滋味甜醇浓厚,香气持久纯正.其游离氨基酸总量(6.21%)、茶红素(3.37%)、L^(*)和a^(*)值均高于68%和56%含水量萎凋叶所制红茶.成品茶中共检测出79种香气物质,62%含水量萎凋叶所制红茶香气质量分数(3119.61μg/kg)高于68%和56%,其中赋予茶汤花香和果香的香叶醇、芳樟醇、橙花醇和苯乙醇质量分数高于68%和56%.进一步通过熵权TOPSIS法对检测到的滋味、香气成分进行综合评价,验证表明62%含水量萎凋叶所制红茶综合品质最佳.综上,62%含水量是南川大树茶适宜的萎凋含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川大树茶红茶 萎凋叶含水量 品质 香气成分
原文传递
红茶菌发酵液对大鼠不完全性肠梗阻模型保护作用的研究
10
作者 霍星宇 冯巧巧 +4 位作者 蓝雅琪 张春蓉 孙梦英 杨拯 曾俊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248-252,共5页
目的 探究红茶菌发酵液对不完全性肠梗阻大鼠回肠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高浓度红茶菌发酵液组、中浓度红茶菌发酵液组和低浓度红茶菌发酵液组5组,每组8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无菌引流... 目的 探究红茶菌发酵液对不完全性肠梗阻大鼠回肠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高浓度红茶菌发酵液组、中浓度红茶菌发酵液组和低浓度红茶菌发酵液组5组,每组8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无菌引流管套环法制备不完全性肠梗阻模型,高、中、低浓度红茶菌发酵液组分别灌胃54.0%、27.0%、13.5%浓度的红茶菌发酵液,给药剂量均为1 mL/(100 g·d),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用同等体积的0.9%氯化钠注射液连续灌胃4 d。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观察大鼠回盲部黏膜形态学改变;检测大鼠血浆白细胞介素1α(IL-1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8(IL-18)、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浆中IL-6、IL-1α、IL-18、MDA含量水平明显升高,SOD活性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浓度红茶菌发酵液组大鼠血浆IL-6、IL-1α、IL-18、MDA含量水平均不同程度降低(P<0.05),SOD活性水平则有不同程度提高(P<0.05)。结论 红茶菌发酵液可改善不完全性肠梗阻模型大鼠肠道受损情况,下调大鼠血浆中IL-1α、IL-18、IL-6和MDA的含量,并提高SOD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完全性肠梗阻 红茶 肠道黏膜损伤 炎症因子
下载PDF
红茶菌发酵对天麻活性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影响
11
作者 王迎 董明盛 +1 位作者 张国强 韩月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32-238,共7页
利用传统红茶菌菌群液态发酵天麻,研究发酵过程中其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变化,并进一步分析红茶菌发酵天麻液的感官品质。结果表明,经红茶菌发酵5 d,天麻发酵液的总酸质量浓度显著上升,导致pH值下降,其中乙酸、琥珀酸有机酸质量浓度增加最... 利用传统红茶菌菌群液态发酵天麻,研究发酵过程中其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变化,并进一步分析红茶菌发酵天麻液的感官品质。结果表明,经红茶菌发酵5 d,天麻发酵液的总酸质量浓度显著上升,导致pH值下降,其中乙酸、琥珀酸有机酸质量浓度增加最为明显。红茶菌发酵也显著提高天麻多酚、总黄酮以及对羟基苯甲醇等活性成分的含量。通过电子鼻结合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天麻发酵液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红茶菌发酵产生多种风味物质;经感官评价得出,红茶菌发酵能够明显减少天麻不愉快气味并赋予其果香味。研究结果可为天麻食品深度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 红茶 发酵 对羟基苯甲醇 感官品质
下载PDF
红茶菌菌膜的特性及应用
12
作者 赵育 苏乔 +1 位作者 张悦 张宝善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2,共12页
红茶菌菌膜是漂浮在红茶菌饮料表面的由细菌和酵母菌在胞外形成的纤维素生物膜,具有高持水性、高机械强度、良好的热稳定性、生物相容性及可降解性等优良特性,因此在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作者综述了红茶菌菌膜中微生物的组成和... 红茶菌菌膜是漂浮在红茶菌饮料表面的由细菌和酵母菌在胞外形成的纤维素生物膜,具有高持水性、高机械强度、良好的热稳定性、生物相容性及可降解性等优良特性,因此在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作者综述了红茶菌菌膜中微生物的组成和共生关系、合成机制、红茶菌菌膜的结构和性质,以及红茶菌菌膜在食品、医疗、纺织和废水处理等领域的应用,并对红茶菌菌膜的未来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 菌膜 细菌纤维素
下载PDF
红茶发酵影响因素及品质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13
作者 刘亚兵 冉乾松 +6 位作者 蒲璐璐 段学艺 王敏 戴宇樵 张拓 刘忠英 潘科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红茶是我国主要的消费茶类之一,其加工步骤为萎凋、揉捻、发酵和干燥,其中发酵是红茶品质特征形成的关键环节。关于红茶发酵过程中影响因素及品质调控技术,已有文献表明,多酚类物质含量及组成比例、酶种类及其活性、温度、湿度、pH,以... 红茶是我国主要的消费茶类之一,其加工步骤为萎凋、揉捻、发酵和干燥,其中发酵是红茶品质特征形成的关键环节。关于红茶发酵过程中影响因素及品质调控技术,已有文献表明,多酚类物质含量及组成比例、酶种类及其活性、温度、湿度、pH,以及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等内部及环境因素均会影响红茶品质特征化合物的形成,从而影响其品质。目前常用的品质调控技术主要包括新发酵技术、冷冻萎凋技术、外源酶技术以及光质。未来研究重点将是优化红茶适制品种培育、环境因子间的交互作用机制、微生物对红茶发酵品质的影响机制和加工设备智能化等方面,因此本文通过对红茶发酵影响因素及品质调控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提升红茶的滋味品质和推进红茶新研究进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 滋味 影响因子 品质调控 光质 微生物
原文传递
乳提技术对红茶产品风味物质的影响及工艺放大可行性
14
作者 徐军 马真 +3 位作者 徐海军 邬娟 何剑 敬璞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6期124-132,136,共10页
本文以斯里兰卡红茶为原料,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以稀奶油为介质提取红茶香气物质的最佳工艺参数,并比较不同脂肪体系(稀奶油、脱脂奶、全脂奶、黄油、椰子油)与传统水提介质对红茶香气物质和滋味物质的影响,进一步分... 本文以斯里兰卡红茶为原料,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以稀奶油为介质提取红茶香气物质的最佳工艺参数,并比较不同脂肪体系(稀奶油、脱脂奶、全脂奶、黄油、椰子油)与传统水提介质对红茶香气物质和滋味物质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在最佳工艺条件下中试生产的红茶冻干粉产品品质。结果表明:以稀奶油为提取介质提取红茶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脂肪含量3.8%、料液比1∶20、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30 min。相较于传统水提技术,采用稀奶油和全脂奶为提取介质的乳提技术更有利于红茶中香气物质的提取,如体现斯里兰卡红茶特征冬青味的水杨酸甲酯,其含量分别提高了151%和172%。稀奶油提取的红茶水溶性滋味成分含量与水提方式相近,而全脂奶和脱脂奶提取的红茶总单宁含量显著增加(P<0.05)。不同动植物油脂来源的油脂体系影响红茶提取液香气物质含量,采用稀奶油提取红茶的香气物质含量高于黄油和椰子油,均质乳化能显著提升3种油脂体系对红茶香气物质的提取率。按照最佳试验工艺参数进行中试生产,发现以稀奶油为提取介质的乳提红茶冻干粉香气物质含量显著高于水提红茶冻干粉。综合以上结果认为,采用稀奶油为提取介质的乳提技术相较于传统水提能更有效地提升红茶产品的风味,同时中试生产证明乳提技术的工艺放大具有可行性。本试验结果可为制备具有独特风味和较高营养价值的含乳茶饮品提供实际生产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 稀奶油 乳提技术 香气物质 滋味成分 工艺放大
下载PDF
红茶酥加工工艺优化及品质评价
15
作者 廖珺 苏有健 +4 位作者 陈琴 张永利 孙宇龙 方雅各 陶涛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9-198,共10页
【目的】优化红茶酥加工工艺,并对其品质进行评价,为红茶酥及红茶中式糕点产业化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超微红茶粉为原料制作红茶酥,采用感官评定法通过单因素试验结合正交试验优化工艺条件,并对加工的红茶酥进行功能成分、贮藏... 【目的】优化红茶酥加工工艺,并对其品质进行评价,为红茶酥及红茶中式糕点产业化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超微红茶粉为原料制作红茶酥,采用感官评定法通过单因素试验结合正交试验优化工艺条件,并对加工的红茶酥进行功能成分、贮藏性能和消化特性方面的品质评价。【结果】影响红茶酥感官评分的主次因素排序:超微红茶粉添加量>烘烤温度>烘烤时间,3个因素对红茶酥感官评分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红茶酥最佳加工工艺条件:超微红茶粉添加量为面粉质量的4%、烘烤温度175℃、烘烤时间16 min,在此优化条件下加工的红茶酥感官评分达92.84分,具有红茶独特的口感风味和外观色泽。加工后红茶酥中功能成分保留率均在80.00%以上,且保留率由高到低排序为咖啡碱>茶褐素>茶红素>茶黄素>氨基酸>茶多酚。与普通酥饼相比,红茶酥具有更强的抗氧化活性,当贮藏至第16 d时,过氧化值(0.26 g/100 g)和酸价(5.1 mg/g)才超国家标准规定的上限值[过氧化值(以脂肪计)≤0.25g/100g、酸价(以脂肪计)(KOH)≤5mg/g];同时,红茶酥体外抗淀粉消化能力明显增强,其中抗消化淀粉含量升高68.57%,快消化淀粉含量降低7.49%,慢消化淀粉含量降低20.29%;红茶酥血糖生成指数(66.98)明显降低,比普通酥饼(79.81)降低16.08%。【结论】通过优化后的加工工艺研制的红茶酥感官品质和功能成分保留率均较高,且具有较强的贮藏性能和消化特性,该工艺可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 加工工艺 感官评定 功能成分 贮藏性能 消化特性
下载PDF
花香型金萱红茶加工过程中主要理化成分动态变化
16
作者 吴玲玲 梁光志 +4 位作者 冯红钰 覃仁源 王云仙 赵云雄 罗莲凤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4期74-80,共7页
在传统红茶工艺基础上增加晒青、摇青工序,对关键加工工序样品中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黄酮、蛋白质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鲜叶至揉捻阶段,水浸出物含量呈上升趋势。茶多酚、可溶性糖与蛋白质含量在鲜叶... 在传统红茶工艺基础上增加晒青、摇青工序,对关键加工工序样品中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黄酮、蛋白质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鲜叶至揉捻阶段,水浸出物含量呈上升趋势。茶多酚、可溶性糖与蛋白质含量在鲜叶中均是最高的,分别为21.68%、31.56 mg/g、22.65 mg/g。整个加工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相对稳定,茶多酚含量逐渐降低,蛋白质含量变化不规律。晒青与摇青茶样中黄酮含量较高且差异不显著,分别为153.36、148.99 mg/g。茶样中儿茶素类物质以酯型儿茶素为主,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含量最高,其次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ECG)。鲜叶至摇青阶段,EGCG含量增加,摇青结束后,其含量逐渐减少。咖啡碱是主要的嘌呤生物碱成分,揉捻工序中含量最高(4.17%),鲜叶中含量最低(3.63%)。根据相关性分析可知,金萱红茶加工过程中主要理化成分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加工过程中水浸出物含量的变化主要是由嘌呤生物碱含量的变化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萱红茶 花香型 理化成分 加工过程 动态变化
下载PDF
基于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中国名优红茶中特征香气成分
17
作者 曹雪颖 牛云蔚 +2 位作者 张超 朱建才 马一玮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24年第2期272-282,共11页
以三种中国名优红茶(祁红、金骏眉和滇红)为研究对象,采用溶剂辅助蒸发萃取(SAFE)对三种红茶的香气进行萃取,并分别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和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GC-MS)对三种红茶中的香气物质进行鉴定。结果表明,... 以三种中国名优红茶(祁红、金骏眉和滇红)为研究对象,采用溶剂辅助蒸发萃取(SAFE)对三种红茶的香气进行萃取,并分别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和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GC-MS)对三种红茶中的香气物质进行鉴定。结果表明,GC×GC-MS共检测出92种香气化合物,包括17种醇类、17种酸类、15种醛类、13种酯类、12种酮类等及18种其他香气物质。其中GC-MS和GC×GC-MS共同检测出的物质有51种,GC×GC-MS新检测出的物质有41种。将新检出的物质加入到香气重构组,通过感官分析、绘制S曲线法可分析物质之间的协同作用。S曲线法表明,通过添加呋喃酮、异佛尔酮等OAV≥1的GC×GC-MS检测出的新香气物质,香气重构组的阈值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降低,证明这些香气物质是红茶中重要的特征香气物质。通过香气重组感官分析结果表明GC×GC-MS的检测结果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出红茶的香气组成。因此,GC×GC-MS可以达到充分鉴定红茶特征香气物质组成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 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法(GC×GC-MS) 香气重组 香气活力值
下载PDF
花香型红茶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18
作者 莫珩 《农技服务》 2024年第4期37-40,共4页
红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在传统功夫红茶加工工艺基础上,创新性引进乌龙茶的做青工艺,从而让花香型红茶具备乌龙茶浓郁的花香和红茶甜醇的滋味。近年来花香型红茶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花香型红茶的加工技术对红茶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 红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在传统功夫红茶加工工艺基础上,创新性引进乌龙茶的做青工艺,从而让花香型红茶具备乌龙茶浓郁的花香和红茶甜醇的滋味。近年来花香型红茶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花香型红茶的加工技术对红茶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为花香型红茶加工技术的提升提供理论参考,综述了花香型红茶的茶树品种适制性研究进展、花香型红茶加工技术中的鲜叶处理技术研究进展、发酵技术研究进展和干燥技术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 加工 技术 研究
下载PDF
桑叶红茶二次发酵工艺优化
19
作者 王一迪 孙闻 +1 位作者 王雅妮 袁怀波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2期47-51,共5页
为探索桑叶红茶的二次发酵工艺条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检测桑叶红茶中脱氧野尻霉素(DNJ)、多酚等含量变化及滋味品质,确定发酵混合菌液配方及发酵温度和时间的优化区间,进行响应面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改善桑叶茶综合品质的最优发... 为探索桑叶红茶的二次发酵工艺条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检测桑叶红茶中脱氧野尻霉素(DNJ)、多酚等含量变化及滋味品质,确定发酵混合菌液配方及发酵温度和时间的优化区间,进行响应面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改善桑叶茶综合品质的最优发酵条件为棘孢曲霉、青霉、日本根霉的配比为2∶1∶1,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4.6 h,接种量3.1×10^(7)CFU/100 g。在此条件下发酵桑叶茶能获得较高的滋味品质和营养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叶红茶 发酵 菌种 DNJ
下载PDF
江西省红茶产业现状与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20
作者 江新凤 李琛 +4 位作者 王礼献 曹挥华 张贱根 黎小萍 赖仁友 《蚕桑茶叶通讯》 2024年第1期16-22,共7页
为提高江西省红茶加工科技水平,促进江西省红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梳理了近十年来江西省红茶的生产现状和加工技术进展,分析了江西省红茶产业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深化加工理论研究、加速新技术创新、加快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对江西省红... 为提高江西省红茶加工科技水平,促进江西省红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梳理了近十年来江西省红茶的生产现状和加工技术进展,分析了江西省红茶产业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深化加工理论研究、加速新技术创新、加快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对江西省红茶产业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 技工技术 现状 精准化加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