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6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茶菌发酵液对大鼠不完全性肠梗阻模型保护作用的研究
1
作者 霍星宇 冯巧巧 +4 位作者 蓝雅琪 张春蓉 孙梦英 杨拯 曾俊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248-252,共5页
目的 探究红茶菌发酵液对不完全性肠梗阻大鼠回肠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高浓度红茶菌发酵液组、中浓度红茶菌发酵液组和低浓度红茶菌发酵液组5组,每组8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无菌引流... 目的 探究红茶菌发酵液对不完全性肠梗阻大鼠回肠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高浓度红茶菌发酵液组、中浓度红茶菌发酵液组和低浓度红茶菌发酵液组5组,每组8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无菌引流管套环法制备不完全性肠梗阻模型,高、中、低浓度红茶菌发酵液组分别灌胃54.0%、27.0%、13.5%浓度的红茶菌发酵液,给药剂量均为1 mL/(100 g·d),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用同等体积的0.9%氯化钠注射液连续灌胃4 d。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观察大鼠回盲部黏膜形态学改变;检测大鼠血浆白细胞介素1α(IL-1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8(IL-18)、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浆中IL-6、IL-1α、IL-18、MDA含量水平明显升高,SOD活性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浓度红茶菌发酵液组大鼠血浆IL-6、IL-1α、IL-18、MDA含量水平均不同程度降低(P<0.05),SOD活性水平则有不同程度提高(P<0.05)。结论 红茶菌发酵液可改善不完全性肠梗阻模型大鼠肠道受损情况,下调大鼠血浆中IL-1α、IL-18、IL-6和MDA的含量,并提高SOD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完全性肠梗阻 红茶菌 肠道黏膜损伤 炎症因子
下载PDF
红茶菌发酵液宏基因组分析
2
作者 赵平 刘庆静 +2 位作者 杨光 郭莹莹 邹积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9期71-78,106,共9页
对3个发酵批次的红茶菌发酵液进行宏基因组序列分析,采用数据库进行比对,发现红茶菌发酵液中存在短乳杆菌、植物乳杆菌、食窦魏斯氏菌、发酵乳杆菌、戊糖乳杆菌、融合魏斯氏菌、罗伊氏乳杆菌、柠檬明串珠菌、类植物乳杆、副干酪乳杆菌... 对3个发酵批次的红茶菌发酵液进行宏基因组序列分析,采用数据库进行比对,发现红茶菌发酵液中存在短乳杆菌、植物乳杆菌、食窦魏斯氏菌、发酵乳杆菌、戊糖乳杆菌、融合魏斯氏菌、罗伊氏乳杆菌、柠檬明串珠菌、类植物乳杆、副干酪乳杆菌、乳酸片球菌等具有益生功能的细菌。宏基因组注释到的功能基因共有76512个,其中与代谢过程注释到的功能基因数最多,且这些代谢途径上注释得到的菌株多数是益生菌株,主要参与了与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的三羧酸循环、柠檬酸循环、磷酸戊糖途径、糖酵解等;与氨基酸代谢相关主要有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途径、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等代谢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菌 益生菌 宏基因组 分析
下载PDF
红茶菌发酵对天麻活性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影响
3
作者 王迎 董明盛 +1 位作者 张国强 韩月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32-238,共7页
利用传统红茶菌菌群液态发酵天麻,研究发酵过程中其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变化,并进一步分析红茶菌发酵天麻液的感官品质。结果表明,经红茶菌发酵5 d,天麻发酵液的总酸质量浓度显著上升,导致pH值下降,其中乙酸、琥珀酸有机酸质量浓度增加最... 利用传统红茶菌菌群液态发酵天麻,研究发酵过程中其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变化,并进一步分析红茶菌发酵天麻液的感官品质。结果表明,经红茶菌发酵5 d,天麻发酵液的总酸质量浓度显著上升,导致pH值下降,其中乙酸、琥珀酸有机酸质量浓度增加最为明显。红茶菌发酵也显著提高天麻多酚、总黄酮以及对羟基苯甲醇等活性成分的含量。通过电子鼻结合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天麻发酵液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红茶菌发酵产生多种风味物质;经感官评价得出,红茶菌发酵能够明显减少天麻不愉快气味并赋予其果香味。研究结果可为天麻食品深度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 红茶菌 发酵 对羟基苯甲醇 感官品质
下载PDF
红茶菌功能性微生物开发与利用研究进展
4
作者 刘思琪 樊璐瑶 +2 位作者 王硕 王莹 袁磊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88-395,共8页
红茶菌(Kombucha)是一种以糖茶水为主要发酵基质,经酵母、醋酸菌和乳酸菌组成的共生菌群代谢所形成的天然保健饮料,因其抗氧化、降血糖、抑菌等生理活性而深受国内外学者关注和消费者喜爱。现有研究结果表明,红茶菌的感官品质和功能性... 红茶菌(Kombucha)是一种以糖茶水为主要发酵基质,经酵母、醋酸菌和乳酸菌组成的共生菌群代谢所形成的天然保健饮料,因其抗氧化、降血糖、抑菌等生理活性而深受国内外学者关注和消费者喜爱。现有研究结果表明,红茶菌的感官品质和功能性组分差异与红茶菌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变化密切相关。因此,本综述总结了红茶菌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发酵机理、红茶菌中促进特征风味和益生物质生成和细菌纤维素合成的功能性微生物,以及当前红茶菌研究的局限性,以期为更好地挖掘和探索我国特色红茶菌微生物资源对产品风味和益生功能的作用,并为我国红茶菌高价值产品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主要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菌 菌群结构 功能性微生物 风味物质 益生物质
下载PDF
红茶菌菌膜的特性及应用
5
作者 赵育 苏乔 +1 位作者 张悦 张宝善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2,共12页
红茶菌菌膜是漂浮在红茶菌饮料表面的由细菌和酵母菌在胞外形成的纤维素生物膜,具有高持水性、高机械强度、良好的热稳定性、生物相容性及可降解性等优良特性,因此在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作者综述了红茶菌菌膜中微生物的组成和... 红茶菌菌膜是漂浮在红茶菌饮料表面的由细菌和酵母菌在胞外形成的纤维素生物膜,具有高持水性、高机械强度、良好的热稳定性、生物相容性及可降解性等优良特性,因此在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作者综述了红茶菌菌膜中微生物的组成和共生关系、合成机制、红茶菌菌膜的结构和性质,以及红茶菌菌膜在食品、医疗、纺织和废水处理等领域的应用,并对红茶菌菌膜的未来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菌 菌膜 细菌纤维素
下载PDF
桑椹红茶菌发酵饮料的制备及其活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建芬 柯薇 陈虹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4-181,共8页
为缓解桑椹难以储藏的问题,丰富红茶菌功能饮料种类,以新鲜桑椹、茶糖水为主要原料,通过红茶菌发酵研制桑椹红茶菌功能饮料。发酵饮料兼具浓郁果香和清新茶香,口感酸甜适宜,色泽鲜亮,感官评分为90.2分。25℃发酵12 d,制备的桑椹红茶菌... 为缓解桑椹难以储藏的问题,丰富红茶菌功能饮料种类,以新鲜桑椹、茶糖水为主要原料,通过红茶菌发酵研制桑椹红茶菌功能饮料。发酵饮料兼具浓郁果香和清新茶香,口感酸甜适宜,色泽鲜亮,感官评分为90.2分。25℃发酵12 d,制备的桑椹红茶菌发酵饮料菌体浓度低,还原糖质量浓度为3.04 mg/mL,pH为2.65,总酸质量浓度为22.8 mg/L。发酵12 d时总多酚、总黄酮和花色苷含量趋于稳定。抗氧化活性研究表明,桑椹红茶菌饮料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和·OH自由基的清除活性较好,且具有一定的还原力。抑菌活性试验表明,发酵12 d时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达到(1.34±0.05)cm和(1.35±0.14)cm。体外酶抑制试验表明,发酵12 d时其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达到60.6%,对脂肪酶抑制活性达到82.2%。该结果可为桑椹红茶菌发酵功能饮料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菌 桑椹 发酵饮料 抗氧化 酶抑制
原文传递
以藜麦为基质的红茶菌发酵液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肖萍 赵可欣 +1 位作者 蔡倩倩 吕晴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7-44,共8页
藜麦营养丰富,适合微生物生长,该文以藜麦作为红茶菌发酵的新型基质,对发酵过程中pH值、总酸含量、总酚含量、黄酮含量、微生物总数和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发酵第2天时,以藜麦为基质的红茶菌发酵液(quinoa kombucha fermenta... 藜麦营养丰富,适合微生物生长,该文以藜麦作为红茶菌发酵的新型基质,对发酵过程中pH值、总酸含量、总酚含量、黄酮含量、微生物总数和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发酵第2天时,以藜麦为基质的红茶菌发酵液(quinoa kombucha fermentation broth,QFB)总酚、黄酮含量和微生物总数均达到最高值且显著高于传统红茶菌发酵液(traditional kombucha fermentation broth,TFB)(p<0.05);其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力分别是传统红茶菌发酵液的1.43、1.85、1.68倍和1.24倍,2种发酵液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具有显著差异(p<0.05)。在此基础上,建立酿酒酵母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在紫外辐射150 s的条件下,添加QFB的酵母细胞存活率最高为(25.43±0.73)%,添加TFB的酵母细胞存活率最高为(20.62±1.22)%;在2.5%的H2O2溶液处理下,添加QFB的酵母细胞的存活率最高为(19.39±0.57)%,显著高于添加TFB的酵母细胞存活率[(15.45±0.86)%](p<0.05)。综上,QFB在各项指标上均优于TFB,研究结果为藜麦资源的深加工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菌 藜麦 理化指标 体外抗氧化活性 酵母细胞氧化损伤模型
下载PDF
红茶菌菠萝苦荞果醋在发酵过程中的营养价值分析
8
作者 潘玉婷 肖沙 +3 位作者 李心怡 唐艺文 曹扬 徐敏 《现代食品》 2023年第1期214-217,共4页
鉴于目前市面上果醋产品同质化相对严重,本文以菠萝和苦荞为原料,通过红茶菌发酵开发一种新型红茶菌菠萝苦荞果醋,对其发酵过程中基本理化指标(微生物活菌数、pH、总酸、维生素C)和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红茶菌菠萝苦荞果醋... 鉴于目前市面上果醋产品同质化相对严重,本文以菠萝和苦荞为原料,通过红茶菌发酵开发一种新型红茶菌菠萝苦荞果醋,对其发酵过程中基本理化指标(微生物活菌数、pH、总酸、维生素C)和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红茶菌菠萝苦荞果醋的最佳发酵工艺下果醋中醋酸菌、酵母菌及乳酸菌总活菌数为137.5×10^(3)CFU·mL^(-1),pH为2.75,总酸含量为4.52 g CH_(3)COOH/L,维生素C浓度为0.17 mg·mL^(-1),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97.22%和55.51%。综合表明红茶菌菠萝苦荞果醋具有风味独特、维生素C含量丰富以及抗氧化活性强的特点,是一种适于大众的健康饮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菌 苦荞 果醋 发酵 抗氧化 菠萝
下载PDF
红茶菌发酵枸杞果醋饮料工艺研究与品质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冀权 罗正勇 +1 位作者 勉海荣 田晓菊 《饮料工业》 2023年第5期41-48,共8页
以宁夏枸杞干果为原料,经浸泡、打浆、酶解、过滤等一系列工序后接种红茶菌进行发酵制备果醋。以总酸含量和感官评分为指标,探究红茶菌的接种量、初始糖度(均是以待发酵液质量比计算)和发酵温度对枸杞果醋品质的影响。经过单因素实验和... 以宁夏枸杞干果为原料,经浸泡、打浆、酶解、过滤等一系列工序后接种红茶菌进行发酵制备果醋。以总酸含量和感官评分为指标,探究红茶菌的接种量、初始糖度(均是以待发酵液质量比计算)和发酵温度对枸杞果醋品质的影响。经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确定发酵的最优条件是:红茶菌接种量为6%、初始糖度为20%、发酵温度为30℃。在最优条件下得到的发酵液有机酸的种类丰富,必需氨基酸有7种,香气成分共检出32种,各项指标均符合相关标准。最后将发酵液经过调配,得到一款红茶菌发酵的枸杞果醋饮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菌 果醋饮料 宁夏枸杞 有机酸 香气成分
下载PDF
红茶菌水蜜桃酒的发酵工艺优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鹤 刘晓媛 +2 位作者 汪雅馨 张士博 张阳阳 《粮食加工》 2023年第4期56-63,共8页
以红茶菌发酵液、信阳水蜜桃为生产原料,拟开发一种新型发酵型水蜜桃酒。以酒精度和感官评分为响应值,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法进行三因素三水平响应面优化设计试验,对红茶菌水蜜桃酒的发酵工艺进行探究。结果表明红茶... 以红茶菌发酵液、信阳水蜜桃为生产原料,拟开发一种新型发酵型水蜜桃酒。以酒精度和感官评分为响应值,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法进行三因素三水平响应面优化设计试验,对红茶菌水蜜桃酒的发酵工艺进行探究。结果表明红茶菌发酵液1 L,水蜜桃汁500 mL,初始糖度21°Brix,SO_(2)添加量45 mg/L,发酵时间9 d,在此条件下得到红茶菌水蜜桃果酒的酒精度为12.7±0.02%(体积分数),感官评分为80±0.4分。采用SPME-GC-MS技术对此条件下发酵的果酒进行主要挥发性成分分析,测得果酒具有乙酸乙酯、正丁醇等8种物质,此条件下制得的红茶菌水蜜桃果酒具有浓郁的水果香气,酒体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蜜桃酒 红茶菌 发酵 响应面 挥发性成分
下载PDF
红茶菌生物面料的特性及创新运用
11
作者 留隆宇 甄超 蔡涛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23年第5期28-31,共4页
文章通过对红茶菌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调研以及对红茶菌生物膜培养进行实验及特性分析,分别从视觉、嗅觉、味觉方面研究菌膜的特点,并从材料特性角度出发,研究红茶菌生物膜在服装上应用的可能性。通过调研及工艺手法实验创新,提高红茶菌生... 文章通过对红茶菌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调研以及对红茶菌生物膜培养进行实验及特性分析,分别从视觉、嗅觉、味觉方面研究菌膜的特点,并从材料特性角度出发,研究红茶菌生物膜在服装上应用的可能性。通过调研及工艺手法实验创新,提高红茶菌生物膜服用性能,探讨红茶菌生物膜在未来服装中的创新运用,以期为有效地减少时尚产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现象提供可行性实践,对可持续发展设计及新材料的开发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膜 红茶菌 生物面料培养 服装面料
下载PDF
枇杷红茶菌饮料发酵工艺研究
12
作者 姜薇 杨皖松 +4 位作者 李梦蝶 王更新 袁雅楠 王娜 潘雅燕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3年第8期78-84,共7页
以三潭枇杷和祁门红茶为主要原料,研究乳酸菌粉添加量、蔗糖添加量、发酵时间和发酵温度四种因素对枇杷红茶发酵饮料品质的影响,根据单因素试验所得结果,通过正交试验进行工艺优化,最优发酵工艺参数为:乳酸菌粉添加量为0.4%、蔗糖添加量... 以三潭枇杷和祁门红茶为主要原料,研究乳酸菌粉添加量、蔗糖添加量、发酵时间和发酵温度四种因素对枇杷红茶发酵饮料品质的影响,根据单因素试验所得结果,通过正交试验进行工艺优化,最优发酵工艺参数为:乳酸菌粉添加量为0.4%、蔗糖添加量为25%、发酵时间为3 d、发酵温度为32℃.在此条件下,感官评分为89分,pH值3.35、糖度14.8、DPPH自由基清除率83.8%、多酚含量464 mg/L.产品香气浓郁,酸甜适中,为枇杷发酵饮料的研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菌 三潭枇杷 祁门红茶 发酵工艺
下载PDF
可持续发展视域下的生物纺织设计应用研究——以红茶菌材料为例
13
作者 冼颖瑶 王少斌 敖景辉 《化纤与纺织技术》 CAS 2023年第6期13-15,49,共4页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可持续思潮的影响,相继产生了诸如生物设计等新兴学科,其中就包括应用生物材料的生物纺织设计。近年来,国内外设计者都开始关注一种名为红茶菌的生物材料,并对其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因此,文章在可持续发展视域下分...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可持续思潮的影响,相继产生了诸如生物设计等新兴学科,其中就包括应用生物材料的生物纺织设计。近年来,国内外设计者都开始关注一种名为红茶菌的生物材料,并对其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因此,文章在可持续发展视域下分析红茶菌在纺织设计领域的应用实例,提出有关生物纺织设计智能化发展的展望,探究其在形式与应用上带给人类的影响。以期为未来国内智能生物设计研究提供一定参考,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纺织设计 红茶菌 细菌纤维素 智能化
下载PDF
黄芪提取物-壳聚糖-红茶菌纤维素膜对草莓保鲜效果的研究
14
作者 韩炙轩 张琦 +3 位作者 王子龙 李子俊 刘艳 冯印 《食品安全导刊》 2023年第17期149-151,156,共4页
目的:探讨黄芪提取物(Astragalus membranaceus Extract,AME)-壳聚糖(Chitosan,CH)-红茶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BC)膜对新鲜草莓果实采后常温贮藏品质的影响。方法:以腐烂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响应面实验研究AME-CH-BC膜最佳配方。... 目的:探讨黄芪提取物(Astragalus membranaceus Extract,AME)-壳聚糖(Chitosan,CH)-红茶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BC)膜对新鲜草莓果实采后常温贮藏品质的影响。方法:以腐烂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响应面实验研究AME-CH-BC膜最佳配方。结果:AME-CH-BC膜最佳配方为BC用量57.9%、AME用量5.88%、CH用量1.34%、膜厚度0.135 cm;与CK组相比,该配方下的AME-CH-BC膜能够显著降低草莓的腐烂率和失重率,延缓草莓硬度的降低。结论:AME-CH-BC膜对草莓具有良好的保鲜效果,在草莓保鲜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红茶菌纤维素膜 黄芪提取物 草莓
下载PDF
浅析红茶菌醋饮工艺及营养功能研究进展
15
作者 杨玉霞 《现代食品》 2023年第18期118-120,共3页
红茶菌醋饮作为一种传统的发酵饮品,因含有丰富的益生菌和抗氧化物质而备受消费者青睐。近年,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不断追求,红茶菌醋饮的市场前景广阔。本文通过分析近年对红茶菌醋饮工艺的研究,探究了红茶菌醋饮的促消化功效、抗氧... 红茶菌醋饮作为一种传统的发酵饮品,因含有丰富的益生菌和抗氧化物质而备受消费者青睐。近年,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不断追求,红茶菌醋饮的市场前景广阔。本文通过分析近年对红茶菌醋饮工艺的研究,探究了红茶菌醋饮的促消化功效、抗氧化功效和降压功效,以及其与机体免疫力的关系,旨在为推动红茶菌醋饮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菌醋饮 发酵工艺 营养功能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红茶菌类产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艳 张丽薇 +1 位作者 张金叶 徐淼 《现代食品》 2017年第20期44-46,共3页
红茶菌类产品不仅局限于饮料类,在酒类、乳类、焙烤、酱菜、糖果类食品中也有应用,利用红茶菌发酵可有效改变原料的风味、质构和营养成分,从而赋予产品新的品味与功能。加强红茶菌的应用研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关键词 红茶菌 红茶菌类产品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红茶菌和中草药红茶菌体外抑制霍乱弧菌的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蒋小强 邱红辉 +6 位作者 符乃方 蒋盛军 董志超 何际禅 阚飙 闫梅英 梁未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7期4-6,共3页
[目的]研究红茶菌和中草药红茶菌在体外对霍乱弧菌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试管稀释法(MIC),研究红茶菌与中草药红茶菌对霍乱弧菌的体外抑制作用。[结果]红茶菌与中草药红茶菌对霍乱弧菌都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尤其是中草药红茶菌原液对... [目的]研究红茶菌和中草药红茶菌在体外对霍乱弧菌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试管稀释法(MIC),研究红茶菌与中草药红茶菌对霍乱弧菌的体外抑制作用。[结果]红茶菌与中草药红茶菌对霍乱弧菌都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尤其是中草药红茶菌原液对高浓度的霍乱弧菌具有显著的抑菌作用。[结论]与红茶菌相比,中草药红茶菌对霍乱弧菌具有显著的抑菌作用,在临床上可用于对霍乱弧菌感染的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菌 中草药红茶菌 霍乱弧菌 抑制
下载PDF
芦荟红茶菌复合发酵饮料工艺研究 被引量:23
18
作者 王冬梅 郭书贤 +1 位作者 王庆洁 乔木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2-85,共4页
以芦荟和红茶为主要原料,有益微生物为菌种,结合民间红茶菌的制作方法,研制出具有芦荟风味的复合型发酵茶饮料,通过对芦荟加量、接种量、发酵时间和温度的正交试验和方差分析,确定出发酵过程中的最佳配比组合:芦荟汁20%,红茶菌接种量15%... 以芦荟和红茶为主要原料,有益微生物为菌种,结合民间红茶菌的制作方法,研制出具有芦荟风味的复合型发酵茶饮料,通过对芦荟加量、接种量、发酵时间和温度的正交试验和方差分析,确定出发酵过程中的最佳配比组合:芦荟汁20%,红茶菌接种量15%,发酵时间5d,温度30℃。发酵液略带芦荟清香,酸甜适中,菌膜呈透明胶状膜,碳水化合物利用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荟 红茶菌 正交试验 复合饮料 发酵工艺
下载PDF
红茶菌枣饮料的研制及副产物的利用 被引量:16
19
作者 王春霞 路福平 +2 位作者 王敏 张黎明 杨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26-128,共3页
以红枣为原料,采用红茶菌(酵母菌Saccharomycess.p、胶醋酸杆菌Acetobacterxylinum、植物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plantarum组成的混合菌液)对其发酵,研制红茶菌枣饮料,利用其副产物含菌枣渣开发枣纤维片。结果表明,发酵培养基的枣水最佳... 以红枣为原料,采用红茶菌(酵母菌Saccharomycess.p、胶醋酸杆菌Acetobacterxylinum、植物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plantarum组成的混合菌液)对其发酵,研制红茶菌枣饮料,利用其副产物含菌枣渣开发枣纤维片。结果表明,发酵培养基的枣水最佳配比为1∶4(W/W),总接种量为5%(酵母菌1%、醋酸杆菌1%、乳酸杆菌3%),发酵温度(30±2)℃,发酵时间50~60h,经过分离、灭菌可得到酸甜可口的红茶菌枣饮料;含菌枣渣经过混合造粒、烘干,压制成枣纤维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菌 红枣饮料 副产物 枣纤维片
原文传递
红茶菌混合菌种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37
20
作者 吴薇 盖宝川 籍保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5-58,共4页
本文对来自北京的某个红茶菌进行了菌种分离和鉴定,作者从该红茶菌中分离得到了五个菌种,经鉴定分别为巴斯德酵母(SaccharomycespastorianusHansen)、粟酒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pombeLindner)、醋化醋杆菌木质亚种(Acetobacterxy... 本文对来自北京的某个红茶菌进行了菌种分离和鉴定,作者从该红茶菌中分离得到了五个菌种,经鉴定分别为巴斯德酵母(SaccharomycespastorianusHansen)、粟酒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pombeLindner)、醋化醋杆菌木质亚种(Acetobacterxylinum)、甲醇酸单胞菌(Acidomonasmethanolica)、乳杆菌科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菌 混合菌种 分离 鉴定 巴斯德酵母 粟酒裂殖酵母 醋化醋杆菌木质亚种 甲醇酸单胞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