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3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氧化石墨烯-DNA纳米探针用于三磷酸腺苷的检测与药物递送
1
作者 张越 梁蕊 +1 位作者 赵灿男 李春梅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8-127,共10页
癌细胞内三磷酸腺苷(ATP)浓度异常与肿瘤发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快速、准确地检测细胞内外ATP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盐酸阿霉素(DOX)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抗癌药物,能嵌入DNA碱基对,并通过抑制DNA复制和转录诱导细胞凋亡。氧化石墨烯(Graph... 癌细胞内三磷酸腺苷(ATP)浓度异常与肿瘤发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快速、准确地检测细胞内外ATP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盐酸阿霉素(DOX)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抗癌药物,能嵌入DNA碱基对,并通过抑制DNA复制和转录诱导细胞凋亡。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 GO)由于具有毒性低、比表面积大和易功能化,可以有效、稳定地负载DNA纳米探针进入细胞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然而,复杂环境中的生物分子容易通过物理吸附竞争性结合到GO表面,导致假阳性信号。基于此,提出了一种新型的GO-DNA纳米探针,并将其应用于ATP的检测与抗癌药物DOX靶向递送。以ATP的核酸适配体与其互补链杂交形成双链DNA(dsDNA),并通过G-C碱基对负载DOX,利用互补链延伸的poly A序列吸附到GO表面构建了GO-dsDNA-DOX纳米探针,能极大程度地降低复杂环境中物理吸附引起的干扰,减少假阳性信号产生。ATP与适配体特异性结合会导致DOX释放,根据其荧光“off-on”实现ATP的定量分析,DOX荧光强度与ATP含量在0.08~8.0 mmol/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IF=3.0897c+129.08,检测限(3σ/k)为0.059 mmol/L,且方法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抗干扰能力。细胞毒性及荧光成像结果表明,负载DOX的纳米探针在人乳腺癌细胞(MCF-7)内有明显的药物释放,显著诱导细胞凋亡。该研究建立了一种免修饰、简单和快速的ATP含量检测分析方法,并利用癌细胞内高浓度ATP实现靶向药物递送,降低了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为癌症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磷酸腺苷 DNA纳米探针 氧化石墨烯 荧光检测 盐酸阿霉素 药物递送
下载PDF
刺激响应型光声纳米探针的构建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研究
2
作者 袁茜 李一荣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6-173,共8页
光声成像技术是一种集光学成像与声学成像技术优势为一体的无创成像手段。这种成像手段具有高的空间分辨率及深层组织穿透性能,在生物医学研究及临床应用领域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近年来,为提高光声成像的实时诊断能力,研究者们开... 光声成像技术是一种集光学成像与声学成像技术优势为一体的无创成像手段。这种成像手段具有高的空间分辨率及深层组织穿透性能,在生物医学研究及临床应用领域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近年来,为提高光声成像的实时诊断能力,研究者们开发了一系列刺激响应型光声成像探针,用于体内特定生物学事件的动态可视化示踪。该综述从刺激响应型光声探针的设计策略出发,并以内源性刺激源(如pH、酶、自由基等)及外源性刺激源(如光、温度、超声等)为分类,重点介绍当前光声成像在体内的研究进展。同时,对激活型光声成像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为光声成像探针的开发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声成像 纳米探针 刺激响应型 生物医学
下载PDF
新型一氧化氮比率型纳米探针的构建及性能研究
3
作者 王晓丽 刘浩 +3 位作者 杜龙啸 吴可馨 张雨婷 周楠迪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7-253,共7页
该文首先通过两步化学反应合成NO识别分子3,4-二氨基苯硫醇(DABT),然后制备具有强表面拉曼增强散射(SERS)效应的银包金纳米星(AuNSs@Ag)材料,并通过Ag—S键对其进行DABT修饰,制备了比率型SERS纳米探针AuNSs@Ag-DABT。利用透射电子显微... 该文首先通过两步化学反应合成NO识别分子3,4-二氨基苯硫醇(DABT),然后制备具有强表面拉曼增强散射(SERS)效应的银包金纳米星(AuNSs@Ag)材料,并通过Ag—S键对其进行DABT修饰,制备了比率型SERS纳米探针AuNSs@Ag-DABT。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水合粒径、Zeta电位以及紫外吸收光谱对纳米探针进行表征,并开展了NO的定量检测。结果表明:构建的AuNSs@Ag-DABT纳米探针表面有尖锐突出的星状结构,尺寸约为80 nm。NO存在时,DABT与NO发生反应并在541 cm^(-1)附近出现一个新的拉曼峰(三唑环),而在1078 cm^(-1)处的拉曼峰(C—S离面弯曲峰)强度保持不变,因此可以根据I_(541)/I_(1078)的比值定量检测NO。在最优条件下,I541/I1078的比值与NO浓度在10~60 nmol/L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响应,检出限为3.89 nmol/L。选择性实验表明该比率型SERS纳米探针对NO响应具有良好的专一性和抗干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表面拉曼增强散射 纳米探针 定量检测
下载PDF
靶向Rho激酶1纳米探针联合MRI可视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实验研究
4
作者 杨雅雯 夏敏 +1 位作者 宋梦星 马占龙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6-112,共7页
目的评估Rho激酶(Rho-kinase,ROCK)1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斑块中的表达,合成ROCK1靶向探针,并探索其可视化AS斑块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ROCK1抗体与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偶联制备靶向探针(Fe3O4@PEG-ROCK1)并表征。... 目的评估Rho激酶(Rho-kinase,ROCK)1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斑块中的表达,合成ROCK1靶向探针,并探索其可视化AS斑块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ROCK1抗体与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偶联制备靶向探针(Fe3O4@PEG-ROCK1)并表征。高脂喂养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lipoprotein-Edeficient,ApoE^(-/-))小鼠,在10、16、22、28、34周随机取小鼠(n=5)测量体质量。主动脉免疫染色切片及蛋白印迹实验观察ROCK1的表达及活性。将34周ApoE^(-/-)小鼠分成两组,一组尾静脉注射Fe3O4@PEG(n=10),一组尾静脉注射Fe3O4@PEG-ROCK1(n=10),注射探针前及注射后8、16 h进行MRI。Image J软件计算斑块信号。病理分析腹主动脉标本。结果Fe3O4@PEG和Fe3O4@PEG-ROCK1在水溶液中均匀分散,水合粒径分别为(27.06±1.52)nm及(30.52±2.95)nm,Zeta电位分别为(−35.18±0.31)mV及(−16.60±3.26)mV。Fe3O4@PEG-ROCK1可降低巨噬细胞的吞噬清除,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无毒,且保持免疫活性。Fe3O4@PEG-ROCK1饱和磁化强度为0.0868 T及T2弛豫率为162.3 mM^(-1 )s^(-1)说明探针磁敏感性较好。随着AS进展,ApoE^(-/-)鼠体质量明显增加,ROCK1在斑块中的表达逐渐增多(r=0.959,P<0.001)。ApoE^(-/-)鼠腹主动脉ROCK1活性高于健康C57BL/6鼠(0.30±0.02 vs.0.24±0.02,P<0.001)。平扫时Fe3O4@PEG和Fe3O4@PEG-ROCK1组斑块信号分别为8.25±1.39和7.81±3.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注射探针后两组斑块信号均减低,与Fe3O4@PEG组相比,Fe3O4@PEG-ROCK1组的斑块信号减低更明显(8 h,5.37±1.79 vs.3.91±2.26,P=0.001;16 h,6.68±2.39 vs.4.61±2.80,P=0.001)。普鲁士蓝染色显示的铁纳米沉积区域与免疫组化的ROCK1阳性区域对应。结论ROCK1在AS斑块中表达高和活性高。ROCK1靶向探针(Fe3O4@PEG-ROCK1)是有效磁共振对比剂,有助于实现风险斑块的无创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动脉粥样硬化 RHO激酶 纳米探针 分子影像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荧光纳米探针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5
作者 侯可心 丁晟 +2 位作者 杨焜 王在玺 李钒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8,共18页
近年来涌现的荧光纳米探针独特的尺寸及结构赋予其优异的光稳定性、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可调的激发发射波长等众多优势,引起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荧光纳米探针作为一类重要的光响应性纳米材料在小分子及生物大分子检测、细胞成像、... 近年来涌现的荧光纳米探针独特的尺寸及结构赋予其优异的光稳定性、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可调的激发发射波长等众多优势,引起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荧光纳米探针作为一类重要的光响应性纳米材料在小分子及生物大分子检测、细胞成像、活体诊断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有望成为传统有机荧光染料的理想替代物。该文针对目前研究较多的量子点、金属纳米簇及金属-有机框架及其他纳米荧光探针,介绍了其结构组成、物理化学性质等基本性质,并着重阐述其主要合成方法以及在化学传感、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及研究进展,最后对目前该领域的发展前景做出总结及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纳米探针 光响应性 量子点 金属纳米 金属-有机框架
下载PDF
制备近红外光响应性仿生纳米探针及在乳腺癌光热诊疗中的应用
6
作者 李文兰 王文渊 +4 位作者 任文秀 张玉佩 杨小燕 王志刚 夏纪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69-675,共7页
背景:光热疗法是一种新兴的肿瘤治疗手段,利用光热剂将光能转化为热能来实现肿瘤的无创消融。光热疗法与纳米技术的兴起为乳腺癌的治疗开辟了新视角。目的:制备一种乳腺癌细胞膜修饰的新型近红外仿生纳米探针,探究其体外近红外荧光/超... 背景:光热疗法是一种新兴的肿瘤治疗手段,利用光热剂将光能转化为热能来实现肿瘤的无创消融。光热疗法与纳米技术的兴起为乳腺癌的治疗开辟了新视角。目的:制备一种乳腺癌细胞膜修饰的新型近红外仿生纳米探针,探究其体外近红外荧光/超声显像效果,观察其体外对同源肿瘤细胞的靶向能力和光热治疗效果。方法:以具有A-D-A结构的有机小分子ITIC-4CI作为光热剂、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纳米载体、小鼠乳腺癌细胞4T1细胞膜为纳米颗粒表面修饰剂,并核心负载全氟己烷,采用双步乳化法与超声法制备新型近红外仿生纳米探针(4T1m/ITIC-4CI/PFH),对纳米探针进行基本表征,并验证其对同源肿瘤细胞的靶向性;探究纳米探针的光热性能及光热稳定性,观察激光照射下纳米探针的近红外荧光/超声成像效果;采用CCK-8法和钙黄绿素/碘化丙啶染色法评估纳米探针的光热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①制备的纳米探针4T1m/ITIC-4CI/PFH尺寸均一、稳定性好,平均粒径为(92.7±2.3)nm,与乳腺癌4T1细胞膜具有相似的蛋白图谱;体外细胞摄取实验证实,该纳米探针可靶向同源乳腺癌4T1细胞;②纳米探针4T1m/ITIC-4CI/PFH具有红移吸收光谱和延伸到近红外Ⅱ区的尾部发射,在激光辐照下可发出明亮的近红外Ⅱ区荧光信号;③经激光照射,纳米探针4T1m/ITIC-4CI/PFH可相变为微气泡,增强超声显像;CCK-8和钙黄绿色/碘化丙啶染色结果显示,纳米探针4T1m/ITIC-4CI/PFH对乳腺癌4T1细胞具有明显的光热杀伤效果;④结果表明,纳米探针4T1m/ITIC-4CI/PFH具有靶向同源肿瘤的能力,并可增强近红外Ⅱ区波段荧光/超声显像和光热疗法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细胞膜 近红外荧光成像 双模态成像 光热治疗 A-D-A结构 纳米探针 纳米技术
下载PDF
^(19)F磁共振成像引导的化学动力学/饥饿/化疗协同治疗纳米探针构建及应用
7
作者 刘晓彤 马景晶 胡高飞 《化学试剂》 CAS 2024年第2期28-38,共11页
利用油胺和赖氨酸铜共修饰的聚琥珀酰亚胺两亲高分子(PSI_(Lys-Cu-Lys/OAm)),实现对全氟冠醚(PFCE,作为氟源)、阿霉素(DOX)的自组装包封,并进一步通过聚赖氨酸(PLL)调节表面静电作用负载葡萄糖氧化酶(GOx),获得DOX/F@PSI_(Lys-Cu-Lys/OA... 利用油胺和赖氨酸铜共修饰的聚琥珀酰亚胺两亲高分子(PSI_(Lys-Cu-Lys/OAm)),实现对全氟冠醚(PFCE,作为氟源)、阿霉素(DOX)的自组装包封,并进一步通过聚赖氨酸(PLL)调节表面静电作用负载葡萄糖氧化酶(GOx),获得DOX/F@PSI_(Lys-Cu-Lys/OAm)@PLL-GOx(DFPPG)多功能纳米探针,成功将^(19)F磁共振成像(MRI)引导的化学动力学(CDT)/饥饿(ST)/化疗(CT)联合治疗整合于一个纳米平台。体外及活体实验结果表明,探针基于类GOx酶活性有效地催化消耗细胞内葡萄糖转化为H_(2)O_(2)和葡萄糖酸,不仅可以“饿死”肿瘤,而且原位自供应H_(2)O_(2)及酸性增强进一步促进了Cu介导的类芬顿反应,增强了CDT。与此同时,探针在肿瘤微酸性环境下响应性释放DOX,解决了化疗药物的生物利用率低问题且降低了探针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优异的^(19)FMRI实现了探针(药物)代谢过程的示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功能纳米探针 ^(19)F磁共振成像 化学动力学/饥饿/化疗联合治疗 肿瘤
下载PDF
一种钨金属纳米探针的制备方法
8
作者 陆畅 杨冰(指导) 《物理通报》 CAS 2024年第3期159-161,共3页
金属探针在半导体芯片性能测试及生物医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基于电化学腐蚀方法,设计搭建了一套简易制备探针针尖的装置,利用电化学腐蚀的方式实现了钨探针针尖的制备.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了腐蚀电压与时间对钨探针的影响.该方法简单便... 金属探针在半导体芯片性能测试及生物医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基于电化学腐蚀方法,设计搭建了一套简易制备探针针尖的装置,利用电化学腐蚀的方式实现了钨探针针尖的制备.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了腐蚀电压与时间对钨探针的影响.该方法简单便捷实用,能满足科研实验室快速制备钨探针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腐蚀 钨丝 纳米探针 交流电
下载PDF
基于双功能纳米探针的免疫层析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冷远逵 黄诗锦 +1 位作者 陈樨蕊 熊勇华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00-307,共8页
免疫层析技术在基层食品安全监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探针材料是决定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性能的关键。大量研究表明,基于功能集成化策略的双功能纳米材料作为探针可极大地提升免疫层析方法的性能。基于双信号探针的免疫层析方法、... 免疫层析技术在基层食品安全监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探针材料是决定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性能的关键。大量研究表明,基于功能集成化策略的双功能纳米材料作为探针可极大地提升免疫层析方法的性能。基于双信号探针的免疫层析方法、基于磁性光学纳米探针的免疫层析方法和基于探针催化信号放大的多级比色免疫层析方法因优异的分析性能和巨大的应用潜力而备受关注。该文详细阐述了这三类免疫层析技术的原理、发展现状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的应用,并讨论了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主要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功能纳米探针 免疫层析 食品安全监测 双信号探针 磁性光学纳米探针 催化信号放大
下载PDF
DNA调控金纳米探针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诗睿 李露婧 +1 位作者 罗童匀 程楠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451-2459,共9页
近年,食品安全问题逐渐受到重视,食品安全检测方法除了常用的简单化学分析、仪器分析,还发展出一些新兴检测方法如纸基微型分析系统等,但均有一定局限性。本研究综述了DNA介导的金纳米材料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研究进展,DNA作为一种覆盖... 近年,食品安全问题逐渐受到重视,食品安全检测方法除了常用的简单化学分析、仪器分析,还发展出一些新兴检测方法如纸基微型分析系统等,但均有一定局限性。本研究综述了DNA介导的金纳米材料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研究进展,DNA作为一种覆盖剂,被应用于介导金属纳米粒子种子形态的转变和性能的增强,其中金纳米性质最为优良;介绍了其形成机制,系统地总结了由物理吸附和硫代DNA介导的具有不同形态的金纳米材料,并介绍了这些材料的稳定性、识别特性、光学特性、催化特性、生物相容性及其生物传感应用。本研究为DNA介导的纳米材料的生长及其在生物传感等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 纳米探针 食品安全检测
下载PDF
HClO激活型近红外荧光聚合物纳米探针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
11
作者 李静雯 邹柔 +5 位作者 潘赫汝 郝远强 陈建 陈述 曾荣今 张培盛 《胶体与聚合物》 CAS 2023年第4期180-184,189,共6页
本文通过采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RAFT)和共沉淀法相结合的策略,基于光敏分子亚甲基蓝设计合成了次氯酸(HClO)可激活的“off-on”型近红外荧光聚合物纳米探针MB-NP。实验结果表明,MB-NP对HClO的检测限低(<13.28 nM)、响应时间短... 本文通过采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RAFT)和共沉淀法相结合的策略,基于光敏分子亚甲基蓝设计合成了次氯酸(HClO)可激活的“off-on”型近红外荧光聚合物纳米探针MB-NP。实验结果表明,MB-NP对HClO的检测限低(<13.28 nM)、响应时间短(<10 s)、选择性好、抗干扰性强,且激活后的MB-NP具有近红外发射和良好的单线态氧(1O2)释放能力。MB-NP的优异性能为推进光动力治疗的诊疗一体化发展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ClO 亚甲基蓝 荧光 聚合物纳米探针
原文传递
荧光纳米探针在肝癌早期诊疗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熊彦凌 李菁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3期543-547,共5页
肝癌的早期诊疗一直是医学领域试图攻克的难题,而纳米技术的发展为肝癌早期诊疗带来新的机遇。目前,荧光纳米探针凭借其良好的靶向性及高敏感度等优势已广泛应用于肝癌成像与诊疗领域。本文将分别从特异性靶向肝癌探针、近红外荧光成像... 肝癌的早期诊疗一直是医学领域试图攻克的难题,而纳米技术的发展为肝癌早期诊疗带来新的机遇。目前,荧光纳米探针凭借其良好的靶向性及高敏感度等优势已广泛应用于肝癌成像与诊疗领域。本文将分别从特异性靶向肝癌探针、近红外荧光成像及多模态荧光成像、诊疗一体化三个方面归纳总结荧光纳米探针在肝癌早期诊疗领域的研究进展,提出纳米探针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诊疗一体化纳米体系在肝癌中的应用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纳米探针 荧光成像 诊疗一体
下载PDF
同源靶向性多模态成像纳米探针在光热-化疗协同治疗中的应用
13
作者 李雪铭 王芝娜 +9 位作者 罗明芳 吕奕洁 阚俊楠 孙振博 李涵 宋军影 王落箫 李玉萍 刘岩 李祥林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2期187-194,共8页
目的制备同源靶向性诊疗一体化纳米探针MnO2@DOX@ICG@CM(MDIC),观察MDIC纳米探针的同源靶向能力,探讨其多模态成像价值以及光热联合化疗的协同治疗作用。方法通过化学裂解和超声匀浆法获取乳腺癌4T1细胞膜,以脂质体挤压法制备细胞膜包... 目的制备同源靶向性诊疗一体化纳米探针MnO2@DOX@ICG@CM(MDIC),观察MDIC纳米探针的同源靶向能力,探讨其多模态成像价值以及光热联合化疗的协同治疗作用。方法通过化学裂解和超声匀浆法获取乳腺癌4T1细胞膜,以脂质体挤压法制备细胞膜包被的同时载有化疗药阿霉素和光敏剂吲哚菁绿的MnO2纳米探针;对MDIC的外观形态、粒径和表面电位等性质进行基本表征,并研究其光声成像及磁共振成像的能力;观察不同浓度的MDIC纳米探针的光热升温性能,评估其对4T1细胞的光热-化疗协同治疗的抗肿瘤效果。结果成功制备MDIC纳米探针,呈花状结构,平均粒径为183.3 nm,表面电位为-20.6±0.77 mV。透射电镜下观察到细胞膜成功包被;MDIC经激光照射后,溶液温度随着纳米探针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具有较好的光热升温效果;光声和磁共振成像结果显示MDIC具有良好的成像对比能力;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MDIC具有良好的同源靶向性;细胞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光热-化疗协同治疗具有更好的癌细胞杀伤作用。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了一种同源靶向性的光声/磁共振多模态成像对比探针MDIC,该探针具有良好的光热升温效能和体外抗肿瘤效果,并且可以显著增强光声成像效果和磁共振T1增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细胞膜 纳米探针 光声成像 磁共振成像 光热-化疗协同治疗
下载PDF
基于J-聚集效应的近红外发射纳米探针及其光动力治疗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梦梦 《广东化工》 CAS 2023年第1期59-62,共4页
文中合成、表征了D-A型近红外荧光分子TPAAP,并将其用作水溶性纳米粒子的发射体。制备的纳米颗粒TPAAP NPs显示出近红外荧光发射(λ_(max)=700 nm)和180 nm的大斯托克斯位移,有利于减少背景干扰。此外,TPAAP NPs具有高度均匀的尺寸(~18 ... 文中合成、表征了D-A型近红外荧光分子TPAAP,并将其用作水溶性纳米粒子的发射体。制备的纳米颗粒TPAAP NPs显示出近红外荧光发射(λ_(max)=700 nm)和180 nm的大斯托克斯位移,有利于减少背景干扰。此外,TPAAP NPs具有高度均匀的尺寸(~18 nm)和40%的高单线态氧产率。体外生物学实验证明,TPAAP NPs可被细胞快速内化,IC_(50)为4μg/mL,具有强而稳定的光动力治疗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聚集 小分子 纳米颗粒 光动力治疗 纳米探针
下载PDF
基于脂质体与双硫腙自组装的水溶性纳米探针的制备
15
作者 陆雯沁 金彤彤 +2 位作者 左小玉 陈炯明 户新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309-310,共2页
通过冻融循环和超声法制备均一的脂质体悬液,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所制备的脂质体进行微观样貌的表征,脂质体内部包载对pH变化敏感的荧光指示剂(HPTS),并监测HPTS的荧光强度变化来表征脂质体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冻融循环与超声法所制... 通过冻融循环和超声法制备均一的脂质体悬液,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所制备的脂质体进行微观样貌的表征,脂质体内部包载对pH变化敏感的荧光指示剂(HPTS),并监测HPTS的荧光强度变化来表征脂质体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冻融循环与超声法所制备的脂质体均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相比之下,冻融循环所制备的脂质体稳定性更好,在11 min内脂质体的稳定性高达99.15%。在恒温震荡水浴的过程中引入不易溶于水的双硫腙染料,利用双硫腙与脂质体磷脂双分子层的疏水性构建自组装水溶性纳米探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硫腙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脂质体 水溶性纳米探针
下载PDF
纳米探针芯片技术用于微量乙肝病毒DNA的检测 被引量:12
16
作者 汪毅 毛红菊 +3 位作者 臧国庆 张宏莲 金庆辉 赵建龙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133-1138,共6页
利用两组探针修饰的微粒:(1)表面标记有可与待测乙肝病毒(HBV)DNA另一端结合的纳米金探针1(信号探针)以及可与信号探针部分结合的纳米金探针2(检测探针);(2)表面标记有可与待测HBVDNA一端结合的磁珠探针(捕捉探针1)。检测靶HBV DNA时,... 利用两组探针修饰的微粒:(1)表面标记有可与待测乙肝病毒(HBV)DNA另一端结合的纳米金探针1(信号探针)以及可与信号探针部分结合的纳米金探针2(检测探针);(2)表面标记有可与待测HBVDNA一端结合的磁珠探针(捕捉探针1)。检测靶HBV DNA时,磁珠探针与信号探针在液相中可分别与HBV DNA靶序列一端结合最终形成三明治样结构。再以磁场将三明治样复合物从反应液中分离,以DTT溶液将信号探针从纳米金颗粒上洗脱。洗脱后的信号探针数量反映靶基因的多寡,信号探针一段与预先点样的基因芯片上的捕捉探针2结合,检测探针与信号探针另一段相结合,最后用银染液将检测探针显色从而得到靶目标DNA相对定量信息。结果表明,本检测方法的检测灵敏度达到10-15mol/L水平。检测时间少于1.5h,检测结果与HBV DNA水平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且无假阳性结果;本方法有望用于乙肝病人血清中HBV DNA的快速筛测及其它微生物基因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DNA 纳米探针 生物条形码扩增 纳米探针芯片
下载PDF
基于G-四联体的纳米探针比色检测铅离子 被引量:10
17
作者 莫志宏 高应梅 +1 位作者 温志渝 范艳萍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181-2183,共3页
基于纳米探针和G-四联体建立了简便快速检测铅离子的方法.纳米探针采用金纳米粒子自组装修饰富G寡核苷酸制得,在铅离子存在下,纳米探针上的富G寡核苷酸形成G-四联体,导致纳米探针凝聚变色.在优化条件下,比色检测铅离子的线性范围为48~4... 基于纳米探针和G-四联体建立了简便快速检测铅离子的方法.纳米探针采用金纳米粒子自组装修饰富G寡核苷酸制得,在铅离子存在下,纳米探针上的富G寡核苷酸形成G-四联体,导致纳米探针凝聚变色.在优化条件下,比色检测铅离子的线性范围为48~480 nmol/L,检出限为20 nmol/L;大多数金属离子无明显干扰,而有明显干扰的汞离子可采用与之特异结合的寡核苷酸有效消除.将该法成功用于环境水样中铅离子的检测,重现性(RSD<3.0%)与回收率(98.4%~101.5%)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探针 G-四联体 比色检测 铅离子
下载PDF
分子印迹荧光纳米探针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秀英 梁维月 +4 位作者 苏丽红 朱力杰 汤轶伟 高雪 励建荣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69-374,共6页
荧光纳米材料因具有独特的发光性质,已成为分析检测等领域中极具应用前景的标记材料。分子印迹聚合物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对特定模板分子具有较强特异识别能力"仿生"材料。分子印迹荧光纳米探针是将分子印迹技术的高选择性和荧... 荧光纳米材料因具有独特的发光性质,已成为分析检测等领域中极具应用前景的标记材料。分子印迹聚合物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对特定模板分子具有较强特异识别能力"仿生"材料。分子印迹荧光纳米探针是将分子印迹技术的高选择性和荧光纳米材料的发光特性相结合,进而将微观分子识别过程转化为可读的荧光信号,具有识别选择性高、稳定性好、制备过程简单、灵敏度高、实用性强等特点。该类探针的研究对分析检测技术的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本文概述了分子印迹荧光纳米探针的检测原理及优点,重点介绍了该技术的分类及其近几年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的应用,并对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聚合物 荧光纳米探针 食品安全检测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磁性荧光多功能纳米探针的研制及分析应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欣 郑成志 +1 位作者 梁建功 韩鹤友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5-239,共5页
磁性荧光多功能纳米探针由于具有磁性分离、靶向识别、荧光成像及磁共振成像等优势,受到化学、生物及医学等领域研究者的高度关注。本文就近年来磁性荧光多功能纳米探针的研究进展作简要评述。引用文献38篇。
关键词 磁性荧光多功能纳米探针 制备 应用 综述
下载PDF
IgG免疫纳米探针凝聚反应压电传感检测 被引量:4
20
作者 莫志宏 黄红稷 +1 位作者 钱俊臻 朱丽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49-651,共3页
A piezoelectric immunoassay based on nanoprobe immunoagglutination was proposed for rapid and sensitive detection of IgG. The nanoprobes were prepared by labeling gold nanoparticles with anti-IgG antibody. And a piezo... A piezoelectric immunoassay based on nanoprobe immunoagglutination was proposed for rapid and sensitive detection of IgG. The nanoprobes were prepared by labeling gold nanoparticles with anti-IgG antibody. And a piezoelectric sensor was used to monitor the changes in solution density and viscosity caused by the immunoagglutination of IgG and anti-IgG nanoprobes. The effects of pH and ionic strength were investigated. It is found that the developed immunoagglutination assay is sensitive to IgG with the detection limit of 1.12, 0.72, 0.70 nmol/L to the detection time of 10, 20, 30 min, respectively, and it is unnecessary for immobilization of immunoactive ent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电免疫传感 纳米探针 凝聚反应 IGG检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