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纳米驱油剂体系的制备与性能评价
1
作者 王博 邓舒元 +2 位作者 冯青 佘跃惠 张凡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76-683,703,共9页
为了实现油田的绿色高效开发,通过芽孢杆菌3096-3(Bacillus sp. 3096-3)代谢产物脂肽类表面活性剂与希瓦氏菌CD-8(Shewanella sp. CD-8)还原产物纳米铁颗粒进行复配,形成一种绿色、环保、高效的新型生物纳米驱油体系。通过液相色谱-质... 为了实现油田的绿色高效开发,通过芽孢杆菌3096-3(Bacillus sp. 3096-3)代谢产物脂肽类表面活性剂与希瓦氏菌CD-8(Shewanella sp. CD-8)还原产物纳米铁颗粒进行复配,形成一种绿色、环保、高效的新型生物纳米驱油体系。通过液相色谱-质谱分析(HPLC-MS/MS)、红外吸收光谱分析(FT-IR)、X射线粉晶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粒径与Zeta电位分析等方法对菌株的代谢产物、还原产物以及复配体系的分散稳定性进行了表征,并探究了复配体系的乳化性能与提高采收率的能力。实验结果表明,由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和纳米铁颗粒复配而成的生物纳米驱油剂体系具有良好的分散稳定性,乳化性能与纳米铁颗粒浓度呈正相关关系;在实验条件范围内,渗吸采收率随纳米颗粒浓度与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温度为70℃下纳米铁颗粒浓度为100 mg/L时的生物纳米驱油剂体系渗吸采收率最高可达56.80%,渗吸采收率效果优于单一的生物表面活性剂与纳米铁流体。所研制的生物纳米驱油剂体系为油田的绿色开发提供了一种可行性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纳米驱油剂 纳米颗粒 乳化性能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纳米驱油剂提高原油采收率效果及作用机理分析
2
作者 李鸿儒 卢祥国 +3 位作者 王晓燕 殷庆国 李毓 曹豹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5-311,共7页
为高效开发大港油田低渗致密储层,通过纳米驱油剂CN-1的粒径分布、界面张力、润湿性和乳化性测试研究了纳米驱油剂CN-1的物化性质,针对大港致密油田开展静态渗吸实验和常规驱替实验,并对CN-1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N-1是一种非... 为高效开发大港油田低渗致密储层,通过纳米驱油剂CN-1的粒径分布、界面张力、润湿性和乳化性测试研究了纳米驱油剂CN-1的物化性质,针对大港致密油田开展静态渗吸实验和常规驱替实验,并对CN-1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N-1是一种非均相驱油剂,它由纳米颗粒与携带液组成,颗粒粒径分布10~100 nm。驱油剂CN-1和携带液与原油间界面张力均高于3.69 mN/m,它们浸泡岩心后致使油水接触角升高,岩石表面亲水性减弱。与注入水相比较,CN-1驱油剂渗吸采收率增幅较高,说明纳米驱油剂具有提高洗油效率的作用。与CN-1驱油剂相比较,尽管表面活性剂BHS溶液洗油效率较高,同时乳化作用引起“贾敏效应”也产生了扩大波及体积效果,但其注入压力明显低于CN-1驱油剂的水平,扩大波及体积效果较差,最终采收率增幅较低。纳米颗粒在岩石孔隙内滞留引起渗流阻力和注入压力升高,进而造成中低渗透部位(孔隙)吸液压差和吸液量增大,因而扩大波及体积是CN-1驱油剂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机理。纳米驱油剂注入时机愈早,采收率增幅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驱油剂 粒径分布 界面张力 滞留能力 采收率 物理模拟 机理分析
下载PDF
近十年纳米驱油剂研究进展
3
作者 杨超岚 庞少聪 +4 位作者 赵洛 李天乐 周鑫雨 谢海龙 安玉秀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50-1156,共7页
化学驱作为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方法,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各大油田,取得了良好的原油增产稳产效果,但现有化学驱油技术受限于油藏地质条件、成本效益及技术水平,部分油田的原油开采率并不理想。研究证明,纳米驱油剂引入了纳米材料独特的物化性... 化学驱作为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方法,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各大油田,取得了良好的原油增产稳产效果,但现有化学驱油技术受限于油藏地质条件、成本效益及技术水平,部分油田的原油开采率并不理想。研究证明,纳米驱油剂引入了纳米材料独特的物化性质,可通过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改变岩石表面的润湿性等更有效地剥离原油,达到增产的目的。纳米驱油剂大多在复杂油藏条件下稳定性好,部分驱油剂可重复使用,在提高采收率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该文以纳米驱油剂的存在状态分为纳米粉剂、纳米Pickering乳液及纳米乳液三类,着重论述了基于纳米SiO_(2)的纳米粉剂和纳米乳液的研究进展,对纳米驱油剂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做了详细总结,解析了纳米驱油剂的驱油机理并展望了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驱油剂 界面张力 纳米粉剂 纳米乳液
下载PDF
纳米驱油剂扩大水驱波及体积机理 被引量:26
4
作者 雷群 罗健辉 +6 位作者 彭宝亮 王小聪 肖沛文 王平美 贺丽鹏 丁彬 耿向飞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37-942,共6页
采用低场核磁共振(LF-NMR)岩心驱替实验测试iNanoW1.0纳米驱油剂扩大特低渗透岩心水驱波及体积的效果,并通过氧谱核磁共振(17O-NMR)和毛细作用分析实验分析其扩大水驱波及体积的机理。LF-NMR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iNanoW1.0纳米驱油剂... 采用低场核磁共振(LF-NMR)岩心驱替实验测试iNanoW1.0纳米驱油剂扩大特低渗透岩心水驱波及体积的效果,并通过氧谱核磁共振(17O-NMR)和毛细作用分析实验分析其扩大水驱波及体积的机理。LF-NMR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iNanoW1.0纳米驱油剂能够在常规水驱的基础上增加10%~20%的波及体积,使水分子进入常规水驱不能波及的低渗小孔隙区域。17O-NMR实验和毛细作用分析证实iNanoW1.0纳米粒子能够减弱水分子间的氢键缔合作用,有效改变水分子网络结构,从而使普通水进入常规水驱不能波及的低渗小孔隙区域,增加波及体积;其减弱氢键缔合作用的能力随iNanoW1.0纳米粒子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强,且在达到0.1%后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粒子 纳米驱油剂 水驱波及体积 水分子氢键缔合作用 毛细作用
下载PDF
特低/超低渗油藏纳米驱油剂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23
5
作者 贺丽鹏 罗健辉 +4 位作者 丁彬 王平美 彭宝亮 耿向飞 李莹莹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1-84,90,共5页
特低/超低渗油藏具有渗透率低、毛细阻力大等特点,因常规注水困难,水驱难以有效波及,仍有大量剩余油存在。本文以自制的纳米SiO_2硅溶胶为载体,创新建立了SiO_2的亲水/亲油改性方法,研发出分别具有长链烷基、羟基、短链烷基结构的亲油... 特低/超低渗油藏具有渗透率低、毛细阻力大等特点,因常规注水困难,水驱难以有效波及,仍有大量剩余油存在。本文以自制的纳米SiO_2硅溶胶为载体,创新建立了SiO_2的亲水/亲油改性方法,研发出分别具有长链烷基、羟基、短链烷基结构的亲油、亲水、憎水改性纳米SiO_2系列样品。采用光散射、红外表征了改性SiO_2的尺寸与基本结构。通过自主研发的毛细作用分析系统考察了不同类型SiO_2样品的注入性能并分析了纳米颗粒改善水注入性能、扩大注水波及体积机理。结果表明:纳米SiO_2可以有效改善水的注入性能,纳米SiO_2的粒径对水注入能力影响不大。亲水改性的纳米SiO_2能够进一步提高水的注入能力,具有提高水驱波及体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潜力。通常情况下水是以分子团簇结构存在,水分子间依靠氢键形成团簇结构,相互水团簇之间存在动态结合可能是造成特低/超低渗油藏常规注水困难的主要原因。改性纳米SiO_2硅溶胶具有胶体溶液的典型特征,硅溶胶中的纳米粒子不断地做不规则布朗运动,改变水分子的运动状态,影响氢键网络的重排机理,从而实现水分子团簇结构的改变,增加了水的注入能力,使纳米驱替液能够进入常规水难以注入的特低/超低渗油藏,扩大了波及体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驱油剂 提高采收率 纳米SiO_2 改性纳米SiO_2
下载PDF
功能性纳米驱油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6
作者 吴景春 石芳 +2 位作者 赵阳 张淼鑫 蔡丽媛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0-75,I0004,I0005,共8页
分析不同种类纳米驱油剂的物理化学特性,探讨纳米驱油剂的驱油机理,以及智能微纳米胶囊、磁性Janus纳米材料、荧光Janus纳米颗粒三种功能性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纳米材料功能性的叠加将使纳米驱油剂愈加智能化,为油气田开发工程领域提... 分析不同种类纳米驱油剂的物理化学特性,探讨纳米驱油剂的驱油机理,以及智能微纳米胶囊、磁性Janus纳米材料、荧光Janus纳米颗粒三种功能性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纳米材料功能性的叠加将使纳米驱油剂愈加智能化,为油气田开发工程领域提供支持,纳米材料分子功能化设计将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驱油剂 功能特性 智能驱油 驱油机理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纳米驱油剂在增注驱油中的作用 被引量:5
7
作者 任晓娟 王睿 +3 位作者 潘谦宏 齐银 阿斯亚·巴克 罗向荣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7-151,共5页
为分析纳米驱油剂在低渗储层增注驱油中的作用,评价了以硅烷偶联剂改性的纳米SiO_(2)为主要成分的纳米驱油剂的基本性能,通过枣湾区块长6储层天然岩心和微观模型驱替实验研究了纳米驱油剂的流动特征和驱油特征。结果表明,纳米驱油剂中... 为分析纳米驱油剂在低渗储层增注驱油中的作用,评价了以硅烷偶联剂改性的纳米SiO_(2)为主要成分的纳米驱油剂的基本性能,通过枣湾区块长6储层天然岩心和微观模型驱替实验研究了纳米驱油剂的流动特征和驱油特征。结果表明,纳米驱油剂中的纳米颗粒粒径较小,具有较低的油水界面张力、良好的亲水性及一定的静态吸附能力。30℃下,0.1%纳米驱油剂的油水界面张力为0.784 mN/m,在亲水和亲油载玻片上的润湿接触角分别为22.5°和16.2°,在长6岩心表面的平均静态吸附量为0.0033 mL/g。纳米驱油剂可以驱替常规水驱波及不到的圈闭在小孔隙中的残余油,且能剥离吸附在孔隙表面的油,对片状集中分布残余油的驱替效果好于网状分散分布的残余油。在微观模型和天然岩心中注入1 PV 0.1%纳米驱油剂后,水驱渗透率分别提高55.2%~56.7%和34.3%~55.4%,驱油效率分别提高10.9%~21.6%和6.1%~10.1%,增注驱油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储层 纳米驱油剂 采收率 渗透率 增注驱油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实验的纳米驱油剂驱油效果——以大庆外围油田特低渗致密储层为例 被引量:7
8
作者 董献宇 祖琳 +4 位作者 杨正明 李海波 郑宪宝 骆雨田 赵新礼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7-115,共9页
特低渗透油藏具有渗透率低、毛细管阻力大等特点,常规注水开发较为困难,采出程度较低,开发过程中剩余油仍大量存在。作为一种较新的驱油手段,纳米驱油剂驱油机理尚未明确,与特低渗致密岩心结合的驱油效果研究较少。为了进一步提高采收率... 特低渗透油藏具有渗透率低、毛细管阻力大等特点,常规注水开发较为困难,采出程度较低,开发过程中剩余油仍大量存在。作为一种较新的驱油手段,纳米驱油剂驱油机理尚未明确,与特低渗致密岩心结合的驱油效果研究较少。为了进一步提高采收率,需探索纳米驱油剂等新的注入介质,揭示其驱油机理。以大庆外围油田特低渗透储层岩心为研究对象,将核磁共振技术与水驱油物模实验、渗吸实验相结合,对储层水驱油与纳米驱油剂驱油后微观剩余油分布特征进行研究,从而为储层开发方式选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纳米驱油剂的驱油效果和渗吸效果都比水驱要好,纳米驱油剂更适合渗透率为0.4×10~1×10μm的储层;纳米驱油剂能改善储层的润湿性,提高原油的采出程度;纳米驱油剂的驱替效果随着渗吸时间延长效果会更好。在现场使用纳米驱油剂时要注意减缓注入速度与延长驱替时间,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 纳米驱油剂 水驱油 核磁共振 剩余油分布
下载PDF
GX-S型纳米驱油剂的性能评价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刘璐 唐凡 +3 位作者 徐春梅 王庆 李辉 姚瑞清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7-142,共6页
鄂尔多斯盆地油田是典型的低渗透油藏区,存在渗透率、孔隙度低、采收率低等特点,纳米驱油剂进行驱油解决了这类问题。文章在驱油剂的性能分析基础上,对自主开发的GX-S型纳米驱油剂的粒径改变、降低界面张力、改变岩石润湿性、吸附量以... 鄂尔多斯盆地油田是典型的低渗透油藏区,存在渗透率、孔隙度低、采收率低等特点,纳米驱油剂进行驱油解决了这类问题。文章在驱油剂的性能分析基础上,对自主开发的GX-S型纳米驱油剂的粒径改变、降低界面张力、改变岩石润湿性、吸附量以及降低毛细管力性能进行了分析评价,重点对其驱油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矿化度30000 mg/L、模拟地层温度60℃、驱油剂的质量浓度为0.3 wt%时,可以将界面张力降低至0.113 mN/m、接触角变为109.8°,达到使界面润湿性改变、降低界面张力以及毛细管力的效果;可在水驱油基础上提高采收率11.25%。研究结果对GX-S型纳米驱油剂在油田中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驱油剂 低渗透油藏 驱油剂性能 驱油效果
下载PDF
纳米微球驱油剂化学分析及在低渗透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10
作者 李辰 武思拓 +2 位作者 曾立祥 章洋阳 吕涛 《当代化工》 CAS 2023年第11期2645-2648,共4页
利用聚合物纳米微球的远井封堵特性与改性纳米SiO_(2)近井调驱特性,在实验室内研制出了二者的纳米微球驱油体系。基于反相微乳液理论制备了性能良好的聚合物纳米微球及硅烷偶联剂改性纳米SiO_(2),分析了其化学作用机理。结合岩心驱替实... 利用聚合物纳米微球的远井封堵特性与改性纳米SiO_(2)近井调驱特性,在实验室内研制出了二者的纳米微球驱油体系。基于反相微乳液理论制备了性能良好的聚合物纳米微球及硅烷偶联剂改性纳米SiO_(2),分析了其化学作用机理。结合岩心驱替实验及现场井组试验评估了二者在低渗油田的驱替效果。结果显示:聚合物纳米微球与硅烷偶联剂改性纳米SiO_(2)先后注入会产生正向协同效应,实现高渗地层有效封堵的同时也能提高低渗区域的洗油效率,最终提高原油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微球驱油剂 低渗油藏 聚合物 采收率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优化纳米智能驱油剂提高采收率的研究
11
作者 张娜 吕艳军 +1 位作者 姚瑞清 李稳红 《能源化工》 CAS 2020年第6期73-80,共8页
针对低渗透油田的采收率较低的问题,利用长庆油气院研发的纳米智能驱油剂,在室内驱油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地层水矿化度、纳米智能驱油剂质量分数、温度、注入量及渗透率对采收率的影响,并通过SPSS软件的单因素和多重因素显... 针对低渗透油田的采收率较低的问题,利用长庆油气院研发的纳米智能驱油剂,在室内驱油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地层水矿化度、纳米智能驱油剂质量分数、温度、注入量及渗透率对采收率的影响,并通过SPSS软件的单因素和多重因素显著性检验,筛选出显著性因素,进一步采用软件Design Expert 8.0中Box-Behnken法进行响应面试验设计。结果表明,各因素显著性由大到小依次为:渗透率、纳米智能驱油剂质量分数、地层水矿化度、注入PV数。各因素最优条件为:矿化度30968.57 mg/L,纳米智能驱油剂质量分数0.37%,注入PV数3.14,渗透率1.81×10^3μm^2。在该条件下,采收率提高预测值为14.1606%,与重复性验证试验值误差仅为0.0677个百分点,吻合度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智能驱油剂 提高采收率幅度 响应面法
下载PDF
分子膜驱油剂的室内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凤香 许建华 +2 位作者 杨杰 许振波 王鲁鑫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CAS 2004年第10期9-11,共3页
分子膜驱油剂是一种新型纳米膜驱油剂,它主要是使岩石表面亲油性转为亲水性,从而剥离油膜,通过自发吸附作用驱替出孔隙内的残余油。试验结果表明,分子膜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基本不随溶液浓度而改变,说明分子膜不具有表面活性。柴油和分子... 分子膜驱油剂是一种新型纳米膜驱油剂,它主要是使岩石表面亲油性转为亲水性,从而剥离油膜,通过自发吸附作用驱替出孔隙内的残余油。试验结果表明,分子膜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基本不随溶液浓度而改变,说明分子膜不具有表面活性。柴油和分子膜水溶液间的界面张力基本上也不随溶液浓度而改变。静态脱油和动态驱油试验结果表明,分子膜驱油剂含量为1 000×10-6时,分子膜水溶液的驱油效果最好,可提高采收率1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膜 驱油剂 室内研究 纳米驱油剂 驱油效率 采收率 亲水性 吸附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修饰SiO_2纳米颗粒增强油/水界面活性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建荣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86-392,共7页
中高渗透率老油田进入高含水开采期后,剩余油分布零散,提高采收率难度大。纳米颗粒在老油田提高采收率方面优势明显:它在水中形成纳米尺度的小颗粒,大幅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使孔隙中的原油易于被驱替出来;同时,纳米颗粒对小孔道有暂时堵... 中高渗透率老油田进入高含水开采期后,剩余油分布零散,提高采收率难度大。纳米颗粒在老油田提高采收率方面优势明显:它在水中形成纳米尺度的小颗粒,大幅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使孔隙中的原油易于被驱替出来;同时,纳米颗粒对小孔道有暂时堵塞作用,通过扩大波及提高采收率。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SiO_2纳米颗粒接枝各类表面活性剂的溶液分散性和界面活性。首先筛选得到羧酸链修饰的SiO_2体系,考察了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能力(从50.880 m N/m降低至37.956 mN/m)。引入Janus结构(双子结构),设计了烷烃和羧酸表面活性剂混合修饰的SiO_2纳米颗粒。研究结果表明,该结构能够进一步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从37.956 mN/m降低至32.028 mN/m),表明了纳米颗粒表面修饰表面活性剂体系与界面活性之间的构效关系,为高效纳米驱油剂的设计与实验合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采收率 表面活性剂 分子动力学模拟 纳米驱油剂 SiO2纳米颗粒 分散性 油水界面张力
下载PDF
纳米流体驱油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余文可 冯茹森 +2 位作者 林凌 王国静 闫翔峰 《中外能源》 CAS 2022年第7期29-36,共8页
在油田化学中纳米技术也开始进入学者的视线,即包括了将纳米材料用于三次采油(EOR)当中。在该领域中纳米驱油已被多次研究,其中驱油机理也多种多样,但仍然没有系统地对驱油机理进行研究。目前涉及纳米流体驱油的机理主要可以概括为界面... 在油田化学中纳米技术也开始进入学者的视线,即包括了将纳米材料用于三次采油(EOR)当中。在该领域中纳米驱油已被多次研究,其中驱油机理也多种多样,但仍然没有系统地对驱油机理进行研究。目前涉及纳米流体驱油的机理主要可以概括为界面张力的降低、润湿性转变和结构分离压力。这三种机理分别从油水界面、固液界面和微观动态过程解释了纳米流体是如何起到提高采收率的作用。界面张力的降低促使黏附功降低和油滴颗粒的减小,但油水界面被饱和后作用减弱;纳米流体中的颗粒覆盖原始岩壁,使得岩壁发生润湿性转变,进一步降低黏附功;在油水固三相接触线的楔形区内产生的结构分离压力为解释原油剥离的微观动态过程提供了全新的概念。但这三种机理的协同作用还有待研究。此外,局部黏度的增加和Pickering乳液的原位形成等潜在机理也需深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驱油剂 界面张力 润湿性转变 结构分离压力 纳米流体
原文传递
致密油藏高起泡强渗吸驱油剂的构建及性能研究
15
作者 张利伟 谢虎 +3 位作者 王瑞 付高峰 徐金山 郑存川 《现代化工》 CAS 2024年第5期155-162,共8页
针对致密油藏经“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改造开发后井间流体发生窜流及致密油采收率偏低的问题,研制了一种高起泡强渗吸纳米驱油剂。以自研双子表面活性剂BD-2、CHSB、LAB为纳米驱油剂的主剂,通过三元相图法得出纳米驱油剂的配方为:25%B... 针对致密油藏经“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改造开发后井间流体发生窜流及致密油采收率偏低的问题,研制了一种高起泡强渗吸纳米驱油剂。以自研双子表面活性剂BD-2、CHSB、LAB为纳米驱油剂的主剂,通过三元相图法得出纳米驱油剂的配方为:25%BD-2+10%LAB+4.5%CHSB+5%油溶性增效剂+15.5%小分子醇。对纳米驱油剂界面性能、润湿调节性能、渗吸性能、起泡性能、耐温抗盐性能、增容性能、静态洗油性能进行评价,同时研究了驱油剂对岩心中致密油动用情况。结果表明,在2000 mg/L下,纳米驱油剂YYC-2与玛湖原油的界面张力可达6.318×10^(-3)mN/m,可将接触角降低至20.36°,渗吸采出程度达到21.37%;在90℃、10×10^(4)mg/L NaCl和5×10^(3)mg/L CaCl_(2)矿化度下均能达到超低界面水平,最大增容粒径可达593.6 nm,静态洗油效率最大可达80%左右。高压压汞曲线与核磁共振曲线的转换系数C为791 nm/ms,能启动岩心最小孔隙直径为20.0304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双子表面活性剂 渗吸驱油 三元相图 纳米驱油剂
原文传递
特低渗透油藏2+3纳米膜驱强化采油矿场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席建桢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13年第17期148-150,共3页
延长油田是典型的低渗、低压、低饱三低特征油田,大多油井都依靠压裂投产,加上油层的天然裂缝十分发育,层间和平面矛盾十分突出,为了提高注水驱波及体积,改善水驱油效果,适量注入变形虫调驱剂(聚丙烯酰胺预聚颗粒)和聚丙烯酰胺交联体... 延长油田是典型的低渗、低压、低饱三低特征油田,大多油井都依靠压裂投产,加上油层的天然裂缝十分发育,层间和平面矛盾十分突出,为了提高注水驱波及体积,改善水驱油效果,适量注入变形虫调驱剂(聚丙烯酰胺预聚颗粒)和聚丙烯酰胺交联体封堵油水井之间高渗透带,在注入水中加入NDO纳米膜驱油剂,该驱油剂首先是大分子聚合物分子体积1nm(10-9m)~10nm可以在微米级孔隙内自由渗流。通过矿场实验和室内实验对采收率的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靖边油田NDO纳米驱油剂 变形虫调驱剂 实验 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