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Fe_(3)O_(4)在煤微生物降解产CH_(4)过程中的催化作用
1
作者 赵发军 邓奇根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50,共9页
目的为了研究纳米Fe_(3)O_(4)在微生物降解煤产甲烷(CH_(4))过程中的催化作用,方法采用晋城矿区矿井水和中原油田土壤中的两种菌群(厌氧消化菌,义马矿区)的煤样,考查温度和纳米Fe_(3)O_(4)添加量对反应体系产CH_(4)摩尔浓度的影响,分析... 目的为了研究纳米Fe_(3)O_(4)在微生物降解煤产甲烷(CH_(4))过程中的催化作用,方法采用晋城矿区矿井水和中原油田土壤中的两种菌群(厌氧消化菌,义马矿区)的煤样,考查温度和纳米Fe_(3)O_(4)添加量对反应体系产CH_(4)摩尔浓度的影响,分析产CH_(4)过程中伴随气体CO_(2)和H_(2)的摩尔浓度变化及其对CH_(4)摩尔浓度的影响,评估厌氧消化产CH_(4)反应体系中铁的作用和最大负载量。结果通过分析厌氧性产CH_(4)古菌和多环芳烃分解菌共营降解煤的生物化学过程,认为煤降解产CH_(4)厌氧反应由两个主要步骤组成:一是稠环芳烃活化的羧化反应,该反应使煤被多环芳烃分解菌降解为甲苯酚和2-萘甲酸等化合物;二是产甲烷古菌利用煤分解产生的有机酸、甲基和气体等,通过辅酶的生物化学反应生成CH_(4),该过程CH_(4)产气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起始反应需要大量CO_(2)气体。在产甲烷古菌和多环芳烃分解菌共营系统中添加纳米Fe_(3)O_(4)后,产CH_(4)量增加了39.6%~50.8%。纳米Fe_(3)O_(4)对生物化学过程的催化作用表现在促进中间产物(H_(2)和CO_(2)等)的生成,同时生物化学反应通过消耗H_(2)和含氧有机物并生成液态水以降低密闭实验系统的气体总压力,使催化反应持续正向进行。结论纳米Fe_(3)O_(4)对微生物降解煤产CH_(4)的催化作用需要多菌种互营环境,催化过程中存在最佳负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遗煤 纳米fe_(3)o_(4) 产甲烷古菌 细菌共营 煤层气 催化
下载PDF
纳米Fe_(3)O_(4)增强硅橡胶与铁氧体的界面黏结特性试验研究
2
作者 王功起 黄西成 万强 《装备环境工程》 CAS 2024年第4期126-134,共9页
目的探究纳米Fe_(3)O_(4)增强硅橡胶与铁氧体的界面黏结特性。方法分别开展准静态拉伸试验、界面法向和切向黏结强度试验。采用超弹性理论,分析纳米Fe_(3)O_(4)增强硅橡胶材料的拉伸行为,采用双线性和指数内聚力模型,分析纳米Fe_(3)O_(4... 目的探究纳米Fe_(3)O_(4)增强硅橡胶与铁氧体的界面黏结特性。方法分别开展准静态拉伸试验、界面法向和切向黏结强度试验。采用超弹性理论,分析纳米Fe_(3)O_(4)增强硅橡胶材料的拉伸行为,采用双线性和指数内聚力模型,分析纳米Fe_(3)O_(4)增强与铁氧体的界面破坏行为。结果通过拉伸试验获得了不同纳米Fe_(3)O_(4)含量的硅橡胶的工程应力应变曲线及两参数Mooney-Rivlin模型,小变形范围的模型误差在1%以内,大变形范围的最大误差为3.8%。通过界面强度试验,获得了不同纳米Fe_(3)O_(4)含量的硅橡胶和铁氧体界面的法向和切向力-位移曲线、黏结强度和界面断裂能,得到了界面法向和切向黏结强度内聚力模型参数。结论随着纳米Fe_(3)O_(4)含量增加,硅橡胶的拉伸强度增加,界面法向黏结强度和断裂能增大,而切向黏结强度和断裂能变化不显著。双线性内聚力模型更适合作为纳米Fe_(3)O_(4)增强硅橡胶与铁氧体的界面黏结强度表征模型,界面法向和切向黏结强度变化规律与实测值的吻合程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fe_(3)o_(4)增强硅橡胶 界面模型 黏结强度 超弹性 内聚力模型
下载PDF
耐盐性PAM-AMPS/Fe_(3)O_(4)纳米减阻剂流变性
3
作者 秦文龙 李璐 +2 位作者 李国庆 李晗晰 秦国伟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7-145,共9页
采用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AMPS)共聚物接枝纳米Fe_(3)O_(4)合成了一种PAM-AMPS/Fe_(3)O_(4)纳米减阻剂,并利用动态流变仪研究了PAM-AMPS/Fe_(3)O_(4)减阻剂的剪切稀释性,分析了纳米Fe_(3)O_(4)、盐含量及剪切作用对... 采用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AMPS)共聚物接枝纳米Fe_(3)O_(4)合成了一种PAM-AMPS/Fe_(3)O_(4)纳米减阻剂,并利用动态流变仪研究了PAM-AMPS/Fe_(3)O_(4)减阻剂的剪切稀释性,分析了纳米Fe_(3)O_(4)、盐含量及剪切作用对其流变行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PAM-AMPS/Fe_(3)O_(4)纳米减阻剂的粒径为100~500 nm、黏均分子质量为4.99×10^(6)g/mol;在30℃下,剪切速率大于0.3 s^(-1)时PAM-AMPS/Fe_(3)O_(4)减阻剂表现出显著的剪切稀释特征,该减阻剂具有更复杂的微观结构,其超临界质量分数为0.035%,相比空白聚合物表现出更优良的增黏性能和黏弹性;由于AMPS含有耐温耐盐基团,在NaCl和CaCl2质量分数分别为10%和5%的条件下,PAM-AMPS/Fe_(3)O_(4)减阻剂黏度保留率分别为69%和53%,表现出了较强的耐盐性;同时,该减阻剂在剪切速率1000 s^(-1)条件下剪切3600、7200 s后的黏度回复率分别为100%和94%,表现出良好的耐剪切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阻剂 聚丙烯酰胺 纳米fe_(3)o_(4) 黏弹性流体 耐盐性 耐剪切性 流变行为
下载PDF
Fe_(3)O_(4)纳米颗粒的共沉淀法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4
作者 徐舒婷 梁燕霞 +3 位作者 江莉 陶铸 琚文涛 卫国英 《中国计量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60-166,共7页
目的:开发高效、清洁、经济的磁性纳米颗粒,进一步推动磁絮凝法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四氧化三铁(Fe_(3)O_(4))纳米颗粒,研究了n(Fe^(3+))∶n(Fe^(2+))配比及反应温度对颗粒形貌、粒径、结构、表面官能团、Zeta... 目的:开发高效、清洁、经济的磁性纳米颗粒,进一步推动磁絮凝法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四氧化三铁(Fe_(3)O_(4))纳米颗粒,研究了n(Fe^(3+))∶n(Fe^(2+))配比及反应温度对颗粒形貌、粒径、结构、表面官能团、Zeta电位等的影响,并测试了样品的磁性能。结果:n(Fe^(3+))∶n(Fe^(2+))配比为1.75∶1,反应温度为50℃时,共沉淀法制备Fe_(3)O_(4)纳米颗粒粒径为10~80 nm,晶型稳定,表面基团-OH较多,Zeta电位绝对值小;其饱和磁化强度为67.18 emu·g^(-1),矫顽力为3242.00 A·m^(-1),剩余磁化强度为4.47 emu·g^(-1)。结论:采用共沉淀法制备获得Fe_(3)O_(4)纳米颗粒,可作为优良的磁絮凝材料促进水中的絮凝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絮凝 fe_(3)o_(4)纳米颗粒 共沉淀法 尺寸调控
下载PDF
Fe_(3)O_(4)@SiO_(2)磁性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对Er(Ⅲ)和Ho(Ⅲ)的吸附性能
5
作者 周键 昝苗苗 +1 位作者 肖燕飞 刘嘉铭 《江西冶金》 2024年第1期53-57,共5页
稀土资源的开采伴随着稀土离子排放,对水资源造成了严重污染。吸附法是处理水相稀土离子污染的一种高效技术,磁性吸附剂能够加速固液分离,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本研究以FeCl_(3)·6H_(2)O、甘醇、醋酸钠、聚乙二醇(PEG2000)等为原料... 稀土资源的开采伴随着稀土离子排放,对水资源造成了严重污染。吸附法是处理水相稀土离子污染的一种高效技术,磁性吸附剂能够加速固液分离,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本研究以FeCl_(3)·6H_(2)O、甘醇、醋酸钠、聚乙二醇(PEG2000)等为原料,采用溶剂热法在200℃的条件下制备粒径约为230 nm的Fe_(3)O_(4)磁性纳米颗粒,将其加入正硅酸乙酯中,利用氨水水解聚合,即可形成粒径约为300 nm的Fe_(3)O_(4)@SiO_(2)磁性吸附剂材料。此复合材料为核壳结构,包含Fe_(3)O_(4)和SiO_(2)两种晶型结构。SiO_(2)的包覆未对Fe_(3)O_(4)物相结构产生较大影响,在包覆的同时能够显现出一定的磁性性能。此复合材料对Er(Ⅲ)和Ho(Ⅲ)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达到10.03 mg/g和5.25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 fe_(3)o_(4)@Sio_(2) 核壳结构 Er(Ⅲ) Ho(Ⅲ)
下载PDF
交联羧甲基-β-环糊精聚合物修饰的Fe_(3) O_(4)磁性纳米粒子对盐酸阿霉素的负载和释放研究
6
作者 弓韬 王晓宇 +5 位作者 朱惠瑞 牛雨婷 李晓宁 李美宁 常冰梅 郭睿 《广州化工》 CAS 2023年第15期36-38,52,共4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交联羧甲基-β-环糊精聚合物修饰的Fe_(3) O_(4)磁性纳米粒子(MNPs@CDP),将其作为药物载体负载抗癌药物盐酸阿霉素(DOX),通过MTT实验来评估MNPs@CDP的生物相容性和吸附DOX后复合物(MNPs@CDP/DOX)的细胞毒性,并通过荧...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交联羧甲基-β-环糊精聚合物修饰的Fe_(3) O_(4)磁性纳米粒子(MNPs@CDP),将其作为药物载体负载抗癌药物盐酸阿霉素(DOX),通过MTT实验来评估MNPs@CDP的生物相容性和吸附DOX后复合物(MNPs@CDP/DOX)的细胞毒性,并通过荧光成像技术观察了MNPs@CDP/DOX中DOX在HepG2肝癌细胞中的释放情况。结果表明MNPs@CDP在小于30 mg/mL的浓度范围内表现出了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并且MNPs@CDP/DOX和HepG2细胞共培养4 h后能够在细胞中释放大量药物,并能够有效杀死癌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 阿霉素 药物载体
下载PDF
乳液聚合法制备聚(苯乙烯-丙烯腈)/Fe_(3)O_(4)磁性微球及对亚甲基蓝吸附性能研究
7
作者 巩士霖 董鑫洁 +3 位作者 吕依婷 周月圆 孙韵笛 赵治巨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4年第7期66-68,共3页
本文以苯乙烯(St)、丙烯腈(AN)原料,采用乳液聚合法在Fe_(3)O_(4)磁流体存在下进行双层表面活性剂的修饰制备了聚(苯乙烯-丙烯腈)/Fe_(3)O_(4)磁性高分子微球。进行了红外光谱(IR)、X-射线衍射仪(XRD)、粒径分析等手段表征磁性微球的组... 本文以苯乙烯(St)、丙烯腈(AN)原料,采用乳液聚合法在Fe_(3)O_(4)磁流体存在下进行双层表面活性剂的修饰制备了聚(苯乙烯-丙烯腈)/Fe_(3)O_(4)磁性高分子微球。进行了红外光谱(IR)、X-射线衍射仪(XRD)、粒径分析等手段表征磁性微球的组成成分,探究了不同比例的微球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最后,对比了不同乳液聚合体系中磁流体的添加量、聚合温度、单体加入方式等因素对聚(苯乙烯-丙烯腈)磁性微球粒径、分散度的影响及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乳化温度30℃,磁流体添加量30 mL,采用逐一加入摩尔比为1:1的单体时得到的微球粒径最小(为1417.6 nm),且粒径分布均匀;乳化温度30℃,磁流体添加量40 mL,采用逐一加入摩尔比为1:1的单体对亚甲基蓝吸附效果最好去除率可以达到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fe_(3)o_(4) 亚甲基蓝 表面改性 乳液聚合法
下载PDF
纳米Fe_(3)O_(4)对沼液MFC产电特性与有机物降解的影响
8
作者 李思煜 张全国 +5 位作者 王芳 邸璐 张德俐 张志萍 易维明 付鹏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762-2771,共10页
为了提高微生物燃料电池(MFC)对沼液中有机质的降解和产电效率,将纳米Fe_(3)O_(4)与MFC结合,考察了纳米Fe_(3)O_(4)以Fe_(3)O_(4)@生物炭和Fe_(3)O_(4)@碳毡两种不同介入方式对MFC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方式均可成功启动MFC,且产电... 为了提高微生物燃料电池(MFC)对沼液中有机质的降解和产电效率,将纳米Fe_(3)O_(4)与MFC结合,考察了纳米Fe_(3)O_(4)以Fe_(3)O_(4)@生物炭和Fe_(3)O_(4)@碳毡两种不同介入方式对MFC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方式均可成功启动MFC,且产电效率远高于无纳米Fe_(3)O_(4)介入的空白实验,最高电压分别为699和707 mV,最高电压持续时间均可长达10 d。Fe_(3)O_(4)@碳毡与Fe_(3)O_(4)@生物炭介入下,MFC最大功率密度分别为700和578 mW/m^(2),比未使用纳米Fe_(3)O_(4)的MFC提高了43%和31%。将Fe_(3)O_(4)@碳毡作为阳极电极得到的化学需氧量(COD)降解率最高,为51.76%;直接投加Fe_(3)O_(4)@生物炭对NH_(4)^(+)-N的降解影响最大,投加Fe_(3)O_(4)@生物炭后NH_(4)^(+)-N含量由(6800.14±57.86)mg/L降至(689.14±37.29)mg/L,NH_(4)^(+)-N降解率达到89.87%。纳米Fe_(3)O_(4)参与的MFC微生物群落结构合理,两种介入方式均刺激了主要水解细菌梭菌纲(Clostridia)的生长富集。随着纳米Fe_(3)O_(4)的位置变化,Clostridia的相对丰度在以Fe_(3)O_(4)@生物炭和Fe_(3)O_(4)@碳毡介入的MFC中分别达到61.11%、50.98%。二者的电活化细菌中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含量最高,并且在反应后碳毡上发现了反硝化细菌芽孢八叠球菌属(Sporosarc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液 MFC 纳米fe_(3)o_(4) 有机物降解 菌群结构 水处理技术
原文传递
不规则形貌纳米Fe_(3)O_(4)介导的磁场机械力杀伤肿瘤细胞
9
作者 李霁 黄雨乔 +1 位作者 牛文鑫 储茂泉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38-345,共8页
目的考察Fe_(3)O_(4)纳米颗粒在低频振动磁场(low-frequency vibrating magnetic field,VMF)驱动下通过磁场机械力杀伤肿瘤细胞的效果。方法通过共沉淀法合成一种磁性强、具有不规则形貌的立方相Fe_(3)O_(4)纳米颗粒。将其置于本课题组... 目的考察Fe_(3)O_(4)纳米颗粒在低频振动磁场(low-frequency vibrating magnetic field,VMF)驱动下通过磁场机械力杀伤肿瘤细胞的效果。方法通过共沉淀法合成一种磁性强、具有不规则形貌的立方相Fe_(3)O_(4)纳米颗粒。将其置于本课题组自制的VMF中,研究其介导的磁场机械力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结果单纯施加VMF对细胞活力无影响;加入Fe_(3)O_(4)纳米颗粒后,细胞活力随VMF处理时间和Fe_(3)O_(4)纳米颗粒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受损细胞释放的乳酸脱氢酶也随磁场处理时间延长而增加。结论不规则形貌Fe_(3)O_(4)纳米颗粒在VMF下可将机械力转移到肿瘤细胞,破坏细胞结构,导致细胞死亡;所采用的VMF装置结构简单、使用安全、操作方便。所采用的磁性粒子及其杀伤肿瘤细胞的方法,有临床转化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规则形貌纳米fe_(3)o_(4) 低频振动磁场 磁场机械力 肿瘤细胞杀伤
原文传递
纳米Fe_(3)O_(4)颗粒对离子液体润滑减摩及电控增摩性能的影响
10
作者 李重阳 王高琦 +3 位作者 韩庆国 冯国玉 王立虎 王守仁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3-244,281,共13页
目的提高离子液体在常态环境下的润滑减摩能力及电场条件下的电控增摩响应特性。方法将合成油酸改性后的Fe_(3)O_(4)纳米颗粒分散添加到离子液体中,制备了不同浓度的离子液体基铁磁流体,通过利用自制载流摩擦磨损试验机,分别模拟测试了... 目的提高离子液体在常态环境下的润滑减摩能力及电场条件下的电控增摩响应特性。方法将合成油酸改性后的Fe_(3)O_(4)纳米颗粒分散添加到离子液体中,制备了不同浓度的离子液体基铁磁流体,通过利用自制载流摩擦磨损试验机,分别模拟测试了常态环境与电场环境下纯离子液体与离子液体基铁磁流体摩擦因数的变化,同时利用白光干涉仪、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和X射线衍射(XRD)对比分析了磨损形貌。结果在常态环境下,Fe_(3)O_(4)纳米颗粒的“滚珠减摩效应”显著提高了离子液体在常态环境中的润滑效果。随着纳米Fe_(3)O_(4)颗粒质量分数的增加,磨痕逐渐变得光滑平整,剥落和磨粒聚集现象也逐渐消失,尤其是当质量分数为30%时,试样磨痕内部仅有较浅的犁沟和轻微的划痕,此时的摩擦因数也展现出了极低的水平,约为0.04,远低于纯离子液体润滑时的0.085。同时纳米颗粒的“电致沉积效应”增强了离子液体在电场环境中的电控增摩响应能力,当电流强度达到20 A时,对于质量分数为30%的离子液体基铁磁流体,摩擦因数瞬时提高了近1倍,增幅达到了0.039,是相同条件下纯离子液体摩擦因数增长幅度的4倍。结论将合成改性后的Fe_(3)O_(4)纳米颗粒分散添加到离子液体中,成功制备了离子液体基铁磁流体,并且通过调控纳米颗粒含量,显著提高了离子液体的润滑性能和电控增摩响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fe_(3)o_(4) 离子液体 铁磁流体 润滑 载流 电控增摩
下载PDF
聚乙二醇和二乙二醇对溶剂热法合成Fe_(3)O_(4)纳米粒子的尺寸及形貌调控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朱良 关舒萍 +2 位作者 张敏 杨杰 李永继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82-890,共9页
采用溶剂热法,通过改变反应体系中聚乙二醇(PEG)用量、PEG分子量、二乙二醇(DEG)体积分数,实现了对Fe_(3)O_(4)纳米粒子的尺寸和形貌调控。利用SEM、TEM、XRD和VSM对制备的Fe_(3)O_(4)纳米粒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核桃状的Fe_(3)O_(4... 采用溶剂热法,通过改变反应体系中聚乙二醇(PEG)用量、PEG分子量、二乙二醇(DEG)体积分数,实现了对Fe_(3)O_(4)纳米粒子的尺寸和形貌调控。利用SEM、TEM、XRD和VSM对制备的Fe_(3)O_(4)纳米粒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核桃状的Fe_(3)O_(4)纳米微球由细小的纳米晶粒组成,随着PEG-4000用量的增加,从0.1 g至1.5 g,有利于生成小的Fe_(3)O_(4)纳米晶粒。适当增加PEG链的长度,当分子量从200增加到4000,有利于促进Fe_(3)O_(4)纳米晶粒的生长;但进一步增加PEG链的长度,PEG分子量为20000时,Fe_(3)O_(4)纳米晶粒变小。改变溶剂中DEG的体积分数,Fe_(3)O_(4)纳米粒子的形貌实现了从表面粗糙的核桃状大微球到表面光滑的小微球,再到规则的长方体晶粒的转变。基于PEG、DEG的吸附、桥连和空间位阻等作用,提出了利用PEG、DEG调控Fe_(3)O_(4)纳米尺寸和形貌结构的可能机理。所制备的Fe_(3)O_(4)纳米粒子饱和磁化强度约为80 emu/g,表现为超顺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_(3)o_(4)纳米粒子 聚乙二醇 二乙二醇 溶剂热法
下载PDF
Fe_(3)O_(4)@COOH纳米酶比色检测食用纯植物油的过氧化值
12
作者 栗鑫 罗磊 +3 位作者 熊蓥姿 王玲 李脉泉 刘霞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352-359,共8页
利用Fe_(3)O_(4)@COOH纳米酶的类过氧化物酶催化活性,建立比色法检测食用植物油过氧化值(peroxide value,POV)的方法。在0~0.3 g/100 g的POV范围内,5种食用纯植物油(玉米油、花生油、葵花籽油、菜籽油、大豆油)的POV与其吸光度呈现良好... 利用Fe_(3)O_(4)@COOH纳米酶的类过氧化物酶催化活性,建立比色法检测食用植物油过氧化值(peroxide value,POV)的方法。在0~0.3 g/100 g的POV范围内,5种食用纯植物油(玉米油、花生油、葵花籽油、菜籽油、大豆油)的POV与其吸光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该方法能准确检测出3种不同方式(紫外灯照射、烘箱加热、自然放置)氧化处理的食用纯植物油的POV。应用所建立的比色法和国家标准方法,测定5种食用纯植物油(25个样品)的POV,两种方法测定的POV差值均小于0.05,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6.13%、5.84%、6.82%、3.62%、5.75%,表明所构建的比色法对食用纯植物油POV测定具有良好的实用性。本研究为检测食用纯植物油的POV提供了一种快速便捷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_(3)o_(4)@CooH纳米 食用植物油 过氧化值 比色检测
下载PDF
中空磁性Fe_(3)O_(4)纳米球/MXene复合棉织物的制备及其电磁屏蔽性能
13
作者 郑贤宏 唐金好 +1 位作者 李长龙 王炜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42-150,共9页
为优化导电织物对电磁波的阻抗匹配性,减少电磁波的二次污染,在棉织物中引入磁损耗材料中空Fe_(3)O_(4)纳米球,并通过层层组装的方法将其与过渡金属碳化物/氮化物(MXene)结合制备中空磁性Fe_(3)O_(4)纳米球/MXene复合棉织物,探究中空磁... 为优化导电织物对电磁波的阻抗匹配性,减少电磁波的二次污染,在棉织物中引入磁损耗材料中空Fe_(3)O_(4)纳米球,并通过层层组装的方法将其与过渡金属碳化物/氮化物(MXene)结合制备中空磁性Fe_(3)O_(4)纳米球/MXene复合棉织物,探究中空磁性Fe_(3)O_(4)纳米球对复合棉织物电磁屏蔽性能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制。借助超景深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矢量网络分析仪对中空磁性Fe_(3)O_(4)纳米球/MXene复合棉织物的形貌结构和电磁屏蔽性能进行表征与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水热合成制备的Fe_(3)O_(4)具有中空球状形貌和尖晶石晶体结构,颗粒尺寸较为均匀,为(271.9±4.6)nm;随着Fe_(3)O_(4)/MXene负载循环次数的增加,复合棉织物的方阻逐渐减小,最低为(10.5±1.7)Ω/,并展现出较好的透气性;复合棉织物的电磁屏蔽性能也逐渐增强,最高电磁屏蔽效能可达(29.03±0.3)dB,且织物的屏蔽机制由吸收为主逐渐向反射为主转变,其优异的电磁屏蔽性能主要归因于MXene纳米片和中空磁性Fe_(3)O_(4)纳米球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渡金属碳化物/氮化物 fe_(3)o_(4)纳米 复合棉织物 层层组装 电磁屏蔽 屏蔽机制
下载PDF
磁性Fe_(3)O_(4)纳米粒子在农学领域应用研究进展
14
作者 尚文学 张斌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67-72,共6页
磁性Fe_(3)O_(4)纳米粒子由于体积小、比表面积大、具有表面效应和超顺磁性等优良特性在农学相关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综述了磁性Fe_(3)O_(4)纳米粒子在磁性固相萃取、食品工业、控释农药、农药增效及光催化降解等农学相关领域的应用... 磁性Fe_(3)O_(4)纳米粒子由于体积小、比表面积大、具有表面效应和超顺磁性等优良特性在农学相关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综述了磁性Fe_(3)O_(4)纳米粒子在磁性固相萃取、食品工业、控释农药、农药增效及光催化降解等农学相关领域的应用,比较了磁性Fe3O4纳米粒子不同制备方法的优缺点,探讨了磁性Fe3O4纳米粒子在应用中存在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_(3)o_(4)纳米粒子 农药检测 控释农药
下载PDF
磁性Fe_(3)O_(4)纳米颗粒的生物合成及其在提高采收率中的应用
15
作者 刘宇龙 姚俊虎 +1 位作者 舒闯闯 佘跃惠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464-2474,共11页
纳米Fe_(3)O_(4)具有独特的性质,如超顺磁性、尺寸小和低毒性,且易在外磁场下分离,近几年来在石油开发领域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综述了磁性Fe_(3)O_(4)纳米颗粒(NPs)的生物合成及其在提高采收率(EOR)的应用,首先介绍了微生物、植物提取... 纳米Fe_(3)O_(4)具有独特的性质,如超顺磁性、尺寸小和低毒性,且易在外磁场下分离,近几年来在石油开发领域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综述了磁性Fe_(3)O_(4)纳米颗粒(NPs)的生物合成及其在提高采收率(EOR)的应用,首先介绍了微生物、植物提取液和动物合成磁铁矿:微生物的合成主要包括两个过程,一是对金属离子的吸附,二是还原矿化作用;植物提取液的合成依赖水溶性的一些代谢物,如多酚、生物碱和柠檬酸等的作用;动物体中也发现了磁铁矿,可以感应地磁场从而判断方向。然后阐述了Fe_(3)O_(4)NPs的EOR机理和应用:Fe_(3)O_(4)NPs可以将油滴包裹形成稳定的乳液,降低界面张力,改变润湿性,通过增加驱替流体的黏度和降低重油的黏度来提高波及效率以及楔形结构产生分离压力。在此作用下,总结了磁性Fe_(3)O_(4)在EOR方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fe_(3)o_(4)纳米颗粒 生物合成 提高采收率 环境友好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花青素/Fe_(3)O_(4)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工艺及其体外消化研究
16
作者 牛芸 王晴 +1 位作者 韩彬 彭晓莉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167-175,共9页
为了提高花青素的生物利用率,本研究采用共沉淀的方法制备花青素/Fe_(3)O_(4)纳米复合物。利用响应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RSM)优化花青素/Fe_(3)O_(4)纳米复合物的合成,并对花青素/Fe_(3)O_(4)纳米复合物进行粒径分析、Zeta电... 为了提高花青素的生物利用率,本研究采用共沉淀的方法制备花青素/Fe_(3)O_(4)纳米复合物。利用响应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RSM)优化花青素/Fe_(3)O_(4)纳米复合物的合成,并对花青素/Fe_(3)O_(4)纳米复合物进行粒径分析、Zeta电位测定、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以及体外模拟消化实验。结果表明花青素/Fe_(3)O_(4)纳米复合物的最佳制备条件为花青素与Fe_(3)O_(4)的质量比为1:46,反应时间为19.6 h,反应温度为47℃,此工艺条件下花青素的包封率为87.51%。该纳米复合物粒径分布集中在100~1200 nm,且分布均匀,Zeta电位为-48.15 mV。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到花青素与Fe_(3)O_(4)纳米粒子间形成了表面光滑的球状颗粒。花青素/Fe_(3)O_(4)纳米复合物在1635、1083 cm^(-1)处出现花青素C=O和C-H特征峰。体外消化实验得出花青素在胃液和肠液中的保留率为91.99%和46.23%,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在肠液中均提高(P<0.05)。因此,共沉淀法能够提高花青素的生物利用率,为花青素的高效使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青素/fe_(3)o_(4)纳米复合物 响应面 体外消化 抗氧化活性 结构表征
下载PDF
以纳米Fe_(3)O_(4)为硬模板制备多级孔Y型分子筛
17
作者 张少卿 王爱雪 +2 位作者 宫凡 张国中 李嘉伟 《广州化工》 CAS 2023年第5期96-98,共3页
以纳米Fe_(3)O_(4)为硬模板剂合成了多级孔Y型分子筛。在结晶过程中,纳米尺寸的Fe_(3)O_(4)可以被封存于Y型分子筛的孔道中。通过乙酸去除Fe_(3)O_(4)纳米颗粒,可以在晶体中产生晶内孔。使用XRD、SEM、IR和N 2吸附等表征技术表明合成的... 以纳米Fe_(3)O_(4)为硬模板剂合成了多级孔Y型分子筛。在结晶过程中,纳米尺寸的Fe_(3)O_(4)可以被封存于Y型分子筛的孔道中。通过乙酸去除Fe_(3)O_(4)纳米颗粒,可以在晶体中产生晶内孔。使用XRD、SEM、IR和N 2吸附等表征技术表明合成的Y型分子筛含有多级孔结构。Y型分子筛中的次生孔完美地对应于纳米Fe_(3)O_(4)的形态,这证实了纳米Fe_(3)O_(4)的硬模板效应。Y型分子筛有很高的热稳定性和水热稳定性。因此,使用纳米Fe_(3)O_(4)作为硬模板剂是合成多级孔分子筛材料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fe_(3)o_(4) 硬模板剂 Y型分子筛 晶内孔 多级孔
下载PDF
Fe_(3)O_(4)/MXene/WPU复合膜的制备及其电磁屏蔽性能 被引量:1
18
作者 陶美洁 李志伟 +1 位作者 杨科 李衡峰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230-4236,共7页
实现高电磁屏蔽性能的同时降低反射是目前电磁屏蔽材料所追求的。采用一步水热法合成直径为30~40μm,厚度为70~200 nm的Fe_(3)O_(4)纳米片,利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发现结晶度良好。改变Fe_(3)O_(4)纳米片含量,... 实现高电磁屏蔽性能的同时降低反射是目前电磁屏蔽材料所追求的。采用一步水热法合成直径为30~40μm,厚度为70~200 nm的Fe_(3)O_(4)纳米片,利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发现结晶度良好。改变Fe_(3)O_(4)纳米片含量,喷涂制备的Fe_(3)O_(4)/MXene/WPU复合膜的反射值能低至4.3 dB,反射功率(R)从0.81降至0.63,透射功率(T)仅为10^(-3)数量级。同样,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直径为180~200 nm、分散性良好的Fe_(3)O_(4)纳米微球。同等Fe_(3)O_(4)含量下纵向对比发现,含Fe_(3)O_(4)纳米片的复合膜电磁屏蔽性能稍高于含Fe_(3)O_(4)纳米球的复合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屏蔽 fe_(3)o_(4)纳米 fe_(3)o_(4)纳米 纳米复合材料 喷涂
下载PDF
Fe_(3)O_(4)负载Ti_(3)C_(2)T_(x)对Pb(Ⅱ)的吸附性能研究
19
作者 王世怡 冯爱虎 +1 位作者 李晓燕 于云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21-528,I0005-I0007,共11页
Ti_(3)C_(2)T_(x) MXene材料具有二维层状结构及丰富的表面官能团,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重金属离子吸附材料,但其层间距较小,且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较差。本工作探索了Ti_(3)C_(2)T_(x)的改性策略,提高其化学稳定性与离子吸附容量,利用一... Ti_(3)C_(2)T_(x) MXene材料具有二维层状结构及丰富的表面官能团,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重金属离子吸附材料,但其层间距较小,且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较差。本工作探索了Ti_(3)C_(2)T_(x)的改性策略,提高其化学稳定性与离子吸附容量,利用一步水热方法制备出不同Fe_(3)O_(4)掺杂量的Fe_(3)O_(4)-Ti_(3)C_(2)T_(x)(FeMX)复合吸附剂材料。研究结果表明:FeMX吸附剂对Pb(Ⅱ)的理论饱和吸附量可达到210.54 mg/g。研究进一步揭示了FeMX材料对Pb(Ⅱ)离子的吸附机理,Fe_(3)O_(4)纳米颗粒均匀分散、插层在Ti_(3)C_(2)T_(x)纳米片层间,有效增加了Ti_(3)C_(2)T_(x)纳米片的比表面积与层间距,提高了对Pb(Ⅱ)的去除能力。本研究可为发展优异重金属离子吸附特性的MXene基复合材料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xene fe_(3)o_(4)纳米颗粒 重金属离子吸附 稳定性
下载PDF
纳米Fe_(3)O_(4)-PO_(4)^(3-)/ZrO_(2)催化制备文冠果生物柴油 被引量:2
20
作者 郝一男 薛振华 +1 位作者 王喜明 颉鹏飞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74-978,984,共6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纳米Fe_(3)O_(4)-PO_(4)^(3-)/ZrO_(2)固体酸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XRD)、N_(2)吸脱附、红外光谱(FTIR)和热重分析(TG)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表征,探讨了纳米Fe_(3)O_(4)加入量、焙烧温度和时间对固体酸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纳米Fe_(3)O_(4)-PO_(4)^(3-)/ZrO_(2)固体酸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XRD)、N_(2)吸脱附、红外光谱(FTIR)和热重分析(TG)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表征,探讨了纳米Fe_(3)O_(4)加入量、焙烧温度和时间对固体酸催化剂性能的影响。考察了纳米Fe_(3)O_(4)负载量、醇油摩尔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制备文冠果生物柴油的影响。结果表明,当Zr(OH)4与纳米Fe_(3)O_(4)摩尔比为3∶1,焙烧温度为750℃,焙烧时间为3 h时,纳米Fe_(3)O_(4)-PO_(4)^(3-)/ZrO_(2)固体酸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最佳,生物柴油酯化率达85.4%。当催化剂的用量为油重的1%,醇油摩尔比为9∶1,反应温度为80℃和反应时间为4 h时,文冠果生物柴油的转化率可达到9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冠果 生物柴油 纳米fe_(3)o_(4)-Po_(4)^(3-)/Zro_(2)固体酸催化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