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温可调钠联合线性超滤模式对预防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作用 被引量:2
1
作者 蒙兰芬 罗学文 +3 位作者 张大成 黄荣贵 吕静 关建国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3期477-479,共3页
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其发生率约为20%-30%。低血压的发生常使透析不能顺利进行,影响透析质量,还可诱发心律失常、心绞痛,甚至危及生命。我院对在维持性透析中易发生低血压的患者,采用... 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其发生率约为20%-30%。低血压的发生常使透析不能顺利进行,影响透析质量,还可诱发心律失常、心绞痛,甚至危及生命。我院对在维持性透析中易发生低血压的患者,采用低温、可调钠与线性超滤模式相结合的透析方案,有效地预防了低血压的发生,提高了血液透析的耐受性,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低血压 低温可调钠 线性超滤模式
下载PDF
低温可调钠联合线性超滤模式对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蒙兰芬 张大成 +4 位作者 罗学文 徐宏 黄荣贵 关建国 吕静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2期72-76,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血液透析(血透)模式对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影响。方法选取在血透中容易发生低血压的20例患者,采用4种透析模式(标准常温常规组、低温可调钠组、可调钠+超滤模式组和低温可调钠+超滤模式组)治疗,观察4组不同透析模式中低血压... 目的探讨不同血液透析(血透)模式对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影响。方法选取在血透中容易发生低血压的20例患者,采用4种透析模式(标准常温常规组、低温可调钠组、可调钠+超滤模式组和低温可调钠+超滤模式组)治疗,观察4组不同透析模式中低血压发生率、心率、平均动脉压、超滤量、电解质、毒素等的改变,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标准常温常规组比较,低温可调钠组、可调钠+超滤模式组、低温可调钠+超滤模式组可不同程度地降低血透中低血压发生率,稳定动脉压,并且透析前后毒素均可得到有效清除,低温可调钠+超滤模式组尤其可显著降低血透中低血压发生率,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温可调钠+超滤模式组能显著提高患者的心血管稳定性,有效降低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可调钠 线性超滤 血液透析 低血压
下载PDF
线性超滤模式联合左卡尼汀对维持性血液透析低血压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3
作者 胡兆雄 吴小燕 +1 位作者 肖厚勤 郑璇 《四川医学》 CAS 2013年第3期399-401,共3页
目的探讨线性超滤模式联合左卡尼汀对维持性血液透析低血压的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6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在线性超滤模式下透析,仅观察组加用左卡尼汀。分析两组治疗前、治疗1、6个月的血压指标(透析... 目的探讨线性超滤模式联合左卡尼汀对维持性血液透析低血压的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6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在线性超滤模式下透析,仅观察组加用左卡尼汀。分析两组治疗前、治疗1、6个月的血压指标(透析前血压和透析中的最低血压)并记录低血压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的最低血压高于治疗前,低血压及不良反应率均低于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两组的以上指标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1、6个月的透析中最低血压均高于对照组,除治疗6个月的收缩压(P<0.01),治疗1个月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线性超滤模式联合左卡尼汀对维持性血液透析低血压的治疗和预防效果均较好,不仅提高透析中最低血压,而且还可降低低血压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性超滤模式 左卡尼汀 维持性血液透析低血压 疗效
下载PDF
可调钠联合线性超滤用于透析症状低血压的观察
4
作者 胡薇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63-64,共2页
目的:探讨可调钠联合线性超滤对于透析症状低血压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透析中连续2次发生低血压反应的规律血液透析患者20例,以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例。对照组采用标准透析模式(SD);观察组采用内置的sodium and UF profli... 目的:探讨可调钠联合线性超滤对于透析症状低血压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透析中连续2次发生低血压反应的规律血液透析患者20例,以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例。对照组采用标准透析模式(SD);观察组采用内置的sodium and UF proflie系统,选择Na-3,UF-3方案,比较两种模式的透析间期平均体重增加量及实际超滤量,低血压的发生率及在透析中血压的变化。结果:两种模式的透析间期平均体重增加量及实际超滤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模式透析前及透析1、2h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透析3、4h血压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模式低血压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可调节钠联合线性超滤透析模式,减少了低血压的发生,确保了超滤目标的实现,对于透析低血压患者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调节钠 线性超滤 透析症状低血压
下载PDF
二水平阶梯超滤量及时间比值确定对于血液透析过多水潴留患者的临床效果
5
作者 姜振华 任玉卿 +3 位作者 杨喜荣 梁捧元 史官茂 杨俊丽 《中国实用医刊》 2012年第18期52-55,共4页
目的探讨二水平阶梯超滤量及时间比值确定对于血液透析过多水潴留患者产生的临床效果。方法①将不同超滤量及时间形成的高、低水平阶梯超滤方式分成A、B、C三组,通过比较确定最佳组合。②将最佳组合形成的二水平阶梯超滤模式与线性、... 目的探讨二水平阶梯超滤量及时间比值确定对于血液透析过多水潴留患者产生的临床效果。方法①将不同超滤量及时间形成的高、低水平阶梯超滤方式分成A、B、C三组,通过比较确定最佳组合。②将最佳组合形成的二水平阶梯超滤模式与线性、匀速两种超滤模式进行比较。①、②透析液钠浓度设置为140mmol/L。结果三组组合中,A组高水平超滤量占总超滤量的1/3,设置时间为1h,余下超滤量在低水平时间段完成,透析超滤效果最好。三种透析超滤模式中透析1h平均动脉压(MAP)测定,二水平阶梯低于线性、匀速超滤(P〈0.05),但很少发生症状性低血压。透析2h二水平阶梯高于线性(P〈0.05),透析3h、4h或4.5h,二水平阶梯高于线性、匀速超滤(P〈0.05),线性高于匀速超滤。透析1h生化检测,二水平阶梯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浆渗透压高于线性、匀速超滤(P〈0.05)。透析全程中症状性低血压发生率以及相应的临床处置与线性超滤、匀速超滤相比较,P〈0.05。线性超滤合并症发生情况少于匀速超滤。结论在透析中采用二水平阶梯超滤设置能减少超滤合并症,可较好地完成预设超滤目标值,对于大多数透析间期过多水潴留患者是适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水平阶梯超滤 血液透析 过多水潴留 线性超滤 匀速超滤 临床比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