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藜芦醇通过SIRT1/PGC-1α影响牛肌管细胞线粒体生物发生和肌纤维类型转化
1
作者 张静月 董鹏程 +6 位作者 左惠心 梁荣蓉 毛衍伟 张一敏 杨啸吟 罗欣 朱立贤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共9页
以牛肌管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白藜芦醇探究其对牛肌管细胞肌纤维类型转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通过噻唑蓝法和比色法对细胞活力和相关代谢酶活力进行测定,对成肌调节因子、肌球蛋白重链(myosin heavy chains,MyHCs)以及线粒体生物... 以牛肌管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白藜芦醇探究其对牛肌管细胞肌纤维类型转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通过噻唑蓝法和比色法对细胞活力和相关代谢酶活力进行测定,对成肌调节因子、肌球蛋白重链(myosin heavy chains,MyHCs)以及线粒体生物发生相关分子的基因和蛋白表达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白藜芦醇处理显著提高了Myf5、Myf6、MyoG和MyoD的基因表达水平(P<0.05),促进了牛肌管细胞分化。白藜芦醇处理显著提高了慢肌纤维蛋白(slow MyHC)的表达,降低了快肌纤维蛋白(fast MyHC)表达,同时上调了MyHC I和MyHC IIa基因表达水平,下调了MyHC IIx和MyHC IIb基因表达水平(P<0.05)。白藜芦醇还能显著提高牛肌管细胞中的琥珀酸脱氢酶和苹果酸脱氢酶活性,降低乳酸脱氢酶活性(P<0.05),此外,白藜芦醇显著提高了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SIR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gamma coactivator-1α,PGC-1α)、核呼吸因子(nucleus respiratory factors,NRF)-1、线粒体转录因子A(mitochondrial transcription factor A,TFAM)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P<0.05)。添加SIRT1抑制剂6-氯-2,3,4,9-四氢-1H-咔唑-1-甲酰胺(1H-carbazole-1-carboxam,EX527)后,显著削弱了白藜芦醇诱导的肌纤维类型转化(P<0.05),白藜芦醇对SIRT1、PGC-1α、NRF-1和TFAM的基因和蛋白表达的促进作用被EX527显著削弱(P<0.05)。综上所述,白藜芦醇通过激活SIRT1/PGC-1α信号通路促进线粒体生物发生,进而促进牛肌管肌纤维类型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牛肌管细胞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 肌纤维类型转化 线粒体生物发生
下载PDF
冷应激下褐色脂肪细胞线粒体生物发生研究进展
2
作者 张学凯 姜敏 +1 位作者 邢仲耘 金晓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37-746,共10页
褐色脂肪组织(BAT)主要由褐色脂肪细胞(BA)组成,普遍存在于哺乳动物体内,是冷应激环境下非颤栗产热(NST)的主要能量来源,可以通过线粒体生物发生产热过程调节机体能量平衡,对维持体温至关重要。为更深层次地了解冷应激下BA线粒体生物发... 褐色脂肪组织(BAT)主要由褐色脂肪细胞(BA)组成,普遍存在于哺乳动物体内,是冷应激环境下非颤栗产热(NST)的主要能量来源,可以通过线粒体生物发生产热过程调节机体能量平衡,对维持体温至关重要。为更深层次地了解冷应激下BA线粒体生物发生过程,本文综述了冷应激下BA产热的作用、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诱导线粒体生物发生机理等以及线粒体生物发生与线粒体自噬之间对BA线粒体生物发生产热影响的研究进展,可为通过降低家畜机体维持能量提高寒冷地区家畜生产性能和生产效益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应激 非颤栗产热 线粒体生物发生 线粒体自噬
下载PDF
白藜芦醇腹腔注射对神经管畸形大鼠胚胎脊髓组织中线粒体生物发生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3
作者 赵璐 张雅琳 刘竹溪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9期14-18,共5页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RSV)腹腔注射对神经管畸形(NTDs)模型大鼠胚胎脊髓组织中线粒体生物发生调节因子及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方法30只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致畸组和RSV组,受孕后第10天,致畸组和RSV组大鼠全反式维甲酸(atRA...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RSV)腹腔注射对神经管畸形(NTDs)模型大鼠胚胎脊髓组织中线粒体生物发生调节因子及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方法30只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致畸组和RSV组,受孕后第10天,致畸组和RSV组大鼠全反式维甲酸(atRA)灌胃建立NTDs大鼠模型,受孕后第8~17天,RSV组大鼠每天腹腔注射一次RSV。受孕后第18天,各组大鼠剖宫产取出胚胎,分离脊髓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胚胎脊髓组织中线粒体生物发生标志物沉默调节蛋白1(SIRT1)、转录因子EB(TFEB)、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的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mRNA,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胚胎脊髓组织中线粒体生物发生标志物SIRT1、TFEB、PGC-1α、TFAM蛋白和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结果致畸组SIRT1、TFEB、TFAM mRNA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RSV组SIRT1、TFEB、PGC-1α、TFAM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致畸组(P均<0.05)。致畸组大鼠胚胎脊髓组织中SIRT1、TFEB、PGC-1α、TFAM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RSV组大鼠胚胎脊髓组织中SIRT1、TFEB、PGC-1α、TFAM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致畸组(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致畸组大鼠胚胎脊髓组织中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Bax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均<0.05);与致畸组相比,RSV组大鼠胚胎脊髓组织中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结论RSV腹腔注射可升高NTDs模型大鼠胚胎脊髓组织中线粒体生物发生调节因子和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神经管畸形 线粒体生物发生 抗凋亡蛋白
下载PDF
周期性高张应变通过下调PGC1α表达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线粒体生物发生
4
作者 张守敏 李之音 +3 位作者 田文浩 陶雨婷 齐颖新 韩悦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6-163,共8页
目的 探讨高血压背景下病理性高张应变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线粒体生物发生的影响,以及PGC1α蛋白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Flexcell-5000T体外细胞张应变加载系统对VSMCs施加频率为1.25 Hz、幅... 目的 探讨高血压背景下病理性高张应变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线粒体生物发生的影响,以及PGC1α蛋白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Flexcell-5000T体外细胞张应变加载系统对VSMCs施加频率为1.25 Hz、幅度分别为5%和15%的周期性张应变,模拟正常生理情况和高血压病理情况下的力学环境;通过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和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检测正常生理和高血压病理力学条件下VSMCs的PGC1α蛋白表达,以及柠檬酸合酶和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拷贝数变化情况;应用PGC1α特异性激活剂ZLN005和有效干扰片段siRNA检测PGC1α表达上调或下调对柠檬酸合酶和mtDNA拷贝数的影响。结果 与5%生理性周期性张应变相比,15%病理性高张应变显著抑制VSMCs的PGC1α和柠檬酸合酶的表达,mtDNA拷贝数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对VSMCs转染PGC1α干扰片段siRNA或孵育PGC1α特异性激活剂ZLN005,分别下调和上调PGC1α蛋白表达,VSMCs的柠檬酸合酶表达和mtDNA拷贝数也相应地降低和增加。在加载生理性周期性张应变条件下,对VSMCs转染PGC1α干扰片段siRNA显著下调其蛋白表达;对VSMCs施加PGC1α特异性激活剂ZLN005显著上调PGC1α蛋白表达,柠檬酸合酶表达和mtDNA拷贝数也被增加。结论 高血压背景下病理性周期性高张应变通过抑制VSMCs的PGC1α蛋白显著下调VSMCs的柠檬酸合酶表达和mtDNA拷贝数,进而导致VSMCs线粒体功能障碍。PGC1α可能是缓解高血压病理进程的潜在治疗靶向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期性张应变 血管平滑肌细胞 线粒体生物发生 PGC1α 线粒体DNA拷贝数 柠檬酸合酶
原文传递
大麻素受体1高选择性激动剂ACEA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生物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江涛 魏海东 +3 位作者 郭钒 高琴琴 翟茜 王强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76-480,共5页
目的观察大麻素受体1(CB1R)高选择性激动剂ACEA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生物发生的影响。方法 24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组),生理盐水组(C组)和ACEA 1mg/kg组(A组)。C组和A组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 目的观察大麻素受体1(CB1R)高选择性激动剂ACEA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生物发生的影响。方法 24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组),生理盐水组(C组)和ACEA 1mg/kg组(A组)。C组和A组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在脑缺血-再灌注后1h腹腔注射生理盐水(C组)或ACEA 1mg/kg(A组)。脑缺血-再灌注后4h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核呼吸因子-1(Nrf-1)与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蛋白含量,并于脑缺血-再灌注后4h应用电镜方法观察线粒体体积与数量变化。结果与C组比较,在脑缺血-再灌注后4hA组Nrf-1和Tfam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脑缺血-再灌注4h后A组线粒体体积占细胞质的百分比明显增加(P<0.05)。结论在脑缺血-再灌注后CB1R高选择性激动剂ACEA通过诱导线粒体生物发生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 脑缺血-再灌注 线粒体生物发生 脑保护
下载PDF
电针足三里对小鼠术后肠麻痹及线粒体生物发生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袁伟 李岩松 +3 位作者 杨亚男 张广建 刘昌 王强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1年第36期4012-4017,共6页
目的探究电针足三里对术后肠麻痹小鼠肠动力减低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3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模型组和电针组采用挤压法进行术后肠麻痹造模,电针组于术后24 h开始连续电针足三里5 d。干预结束后,检... 目的探究电针足三里对术后肠麻痹小鼠肠动力减低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3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模型组和电针组采用挤压法进行术后肠麻痹造模,电针组于术后24 h开始连续电针足三里5 d。干预结束后,检测3组小鼠肠动力(结肠排珠时间、肠运输时间、粪便干重及干湿比);取小鼠结肠组织,透射电镜观察肠神经元线粒体形态、数量和体积,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线粒体膜电位变化,采用萤火虫荧光素酶催化荧光素发光法检测线粒体ATP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线粒体生物发生相关蛋白Nrf-1、TFAM、COX-Ⅳ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结肠排珠时间、肠运输时间均明显延长(P均<0.05),粪便干重明显降低(P<0.05),粪便液体百分比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小鼠结肠排珠时间、肠运输时间明显缩短(P均<0.05),粪便干重增加(P<0.05),粪便液体百分比减少(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线粒体数量明显减少(P<0.05),线粒体体积明显增大(P<0.05),线粒体膜电位、线粒体ATP含量及Nrf-1、TFAM、COX-Ⅳ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小鼠线粒体形态明显改善,线粒体数量明显增加(P<0.05),线粒体体积明显缩小(P<0.05),线粒体膜电位、线粒体ATP含量及Nrf-1、TFAM、COX-Ⅳ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增高(P均<0.05)。结论电针足三里可明显改善术后肠麻痹小鼠的肠动力,其可能通过上调肠神经元线粒体生物发生相关蛋白Nrf-1、TFAM、COX-Ⅳ的表达,从而增加线粒体数量,抑制线粒体肿胀,提高线粒体的膜电位和ATP含量,改善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肠麻痹 电针 足三里 线粒体生物发生
下载PDF
津力达颗粒对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发生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7
作者 刘超 朱亚军 +1 位作者 刘颐轩 宋光耀 《北京中医药》 2019年第1期30-34,共5页
目的探讨中成药津力达颗粒对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发生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随机将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饲养组12只、高脂饲养组24只,6周后每组选取6只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鉴定造模成功后,分别测定体重、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目的探讨中成药津力达颗粒对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发生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随机将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饲养组12只、高脂饲养组24只,6周后每组选取6只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鉴定造模成功后,分别测定体重、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腹腔注射葡萄糖耐量实验(IPGTT)、葡萄糖输注率(GIR)等。余造模成功高脂喂养的18只大鼠进一步分为模型组、吡格列酮干预组、津力达颗粒干预组,继续喂养8周,分别测定体重、血脂、IPGTT、GIR等,并检测骨骼肌组织中Toll样受体2(TLR2)蛋白,以及线粒体生物发生指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α(PGC1α)、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核呼吸因子1(NRF-1)和胰岛素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等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①喂养6周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体重、HOMA-IR均显著升高,IPGTT各时点血糖显著升高,GIR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喂养14周后:与模型组相比,吡格列酮干预组和津力达颗粒干预组大鼠体重及血脂水平明显下降,IPGTT各时点血糖显著下降,GIR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喂养14周后:与模型组相比,津力达颗粒干预组和吡格列酮干预组上调了线粒体生物发生指标PGC1α、MFN2、NRF-1以及胰岛素信号通路PI3K、P-AKT、GLUT4等蛋白表达水平,并且下调了骨骼肌组织中TLR2蛋白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津力达颗粒与吡格列酮类似,可能通过促进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发生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津力达颗粒 吡格列酮 骨骼肌 线粒体生物发生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敏感性 大鼠
原文传递
乳酸菌诱导线粒体生物发生对绵羊肌纤维特性和肉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白艳苹 侯艳茹 +6 位作者 苏琳 孙冰 窦露 赵丽华 刘瑞军 敖特恒格日乐 靳烨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69-276,共8页
为了研究乳酸菌对苏尼特羊肌纤维特性和肉品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选择12只、3月龄健康无病的纯种苏尼特羊,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基础日粮)和乳酸菌组(基础日粮、2 g/只(植物乳杆菌添加量为3×1010 cfu/g)),进行为期90 d的饲喂试验... 为了研究乳酸菌对苏尼特羊肌纤维特性和肉品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选择12只、3月龄健康无病的纯种苏尼特羊,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基础日粮)和乳酸菌组(基础日粮、2 g/只(植物乳杆菌添加量为3×1010 cfu/g)),进行为期90 d的饲喂试验。屠宰后取其背最长肌,利用ATPase组织化学染色法和实时荧光定量技术对肌纤维特性、肌球蛋白重链(Myosin Heavy Chains,MyHCs)和线粒体生物发生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量进行测定,此外测定代谢酶活力、生长性能和肉品质,探究肌纤维特性存在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乳酸菌显著提高了肌肉排酸24 h的pH值(P<0.01),降低肉的黄度值(P<0.05)和蒸煮损失(P<0.01)。肌纤维分析结果显示乳酸菌显著提高了ⅡA型肌纤维的数量比例(P<0.01),降低了ⅡB型肌纤维的数量比例(P<0.01),同时MyHCⅠ(P<0.05)、MyHCⅡa(P<0.01)、MyHCⅡx(P<0.01)mRNA表达量均显著提高。乳酸菌显著提高了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的酶活力(P<0.05),降低了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的酶活力(P<0.05)。此外,乳酸菌显著提高了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1(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α1,AMPKα1)(P<0.01)、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uin1,SIRT1)(P<0.01)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Ⅳ(Cytochrome c oxidase,COXⅣ)(P<0.05)mRNA表达量。综上所述,日粮添加乳酸菌可能通过提高AMPKα1、SIRT1和COXⅣmRNA表达量促进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发生,增强肌肉的氧化代谢能力,促进苏尼特羊的肌纤维类型发生转化,进而改善肉品质,研究结果为改善绵羊的肉用品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质控制 乳酸菌 线粒体生物发生 肌纤维特性 苏尼特羊
下载PDF
乳酸菌调控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发生的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白艳苹 侯艳茹 +5 位作者 侯普馨 孙冰 赵丽华 巴吉木色 靳烨 苏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259-266,共8页
作为高度动态化的细胞器,线粒体处于持续动态变化中,其生物发生对维持线粒体网络稳态至关重要,亦是调控肌纤维转化的新介质。乳酸菌可以通过诱导骨骼肌细胞内激酶活化、增强活性氧的信号诱导作用以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 作为高度动态化的细胞器,线粒体处于持续动态变化中,其生物发生对维持线粒体网络稳态至关重要,亦是调控肌纤维转化的新介质。乳酸菌可以通过诱导骨骼肌细胞内激酶活化、增强活性氧的信号诱导作用以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信号转录促进线粒体生物发生,进而影响肌纤维类型的转化。肌纤维类型与肉品质密切相关,因此,通过添加乳酸菌调控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发生从而影响肌纤维类型的转化是未来改善肉品质的重要途径。本文综述了乳酸菌调控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发生的分子机制,以及线粒体生物发生与肌纤维转化和肉品质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今后通过补充乳酸菌调控线粒体生物发生、促进肌纤维类型转化进而改善肉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骨骼肌 线粒体生物发生 肌纤维类型 肉品质
下载PDF
运动对心肌线粒体生物发生及SIRT3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丁晓青 马春伟 高炳宏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52-560,共9页
心肌线粒体作为能量产生的重要场所,可有效应答外界应激,满足心脏能量代谢需求。线粒体生物发生作为供能途径之一,对于维持线粒体网络稳态,促进线粒体能量代谢至关重要。目前研究发现,SIRT3是心肌线粒体生物发生的重要调节因子,参与调... 心肌线粒体作为能量产生的重要场所,可有效应答外界应激,满足心脏能量代谢需求。线粒体生物发生作为供能途径之一,对于维持线粒体网络稳态,促进线粒体能量代谢至关重要。目前研究发现,SIRT3是心肌线粒体生物发生的重要调节因子,参与调控线粒体能量代谢过程。而运动不仅促进心肌线粒体生物发生,还提高心肌中SIRT3的表达水平。本文综述运动对心肌线粒体生物发生及SIRT3的调控作用并探讨SIRT3影响心肌线粒体生物发生的机制,为运动促进心肌线粒体生物发生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线粒体生物发生 SIRT3 运动
原文传递
大麻素受体1抑制剂促进线粒体生物发生改善脓毒症小鼠肠麻痹的机制研究
11
作者 杨亚男 刘英 +2 位作者 冯安琪 马磊 殷敏 《医学研究杂志》 2022年第2期137-140,136,共5页
目的观察大麻素受体1(cannabinoid receptor 1,CB1)抑制剂AM251是否可以促进肠神经元线粒体生物发生,改善脓毒症小鼠肠动力。方法60只C57小鼠随机分sham组、LPS组和AM251组,每组各20只。LPS组在腹腔注射LPS 30mg/kg建立小鼠脓毒症模型。... 目的观察大麻素受体1(cannabinoid receptor 1,CB1)抑制剂AM251是否可以促进肠神经元线粒体生物发生,改善脓毒症小鼠肠动力。方法60只C57小鼠随机分sham组、LPS组和AM251组,每组各20只。LPS组在腹腔注射LPS 30mg/kg建立小鼠脓毒症模型。AM251组在建立脓毒症模型后30min腹腔注射AM2513mg/kg。48h后按分组分别测定小鼠肠动力变化、线粒体生物发生相关蛋白的变化及结肠神经元线粒体数量和体积的变化。结果与sham组比较,CB1受体抑制剂AM251可明显改善小鼠肠动力,降低肠运输时间(325.0s vs 187.5s,P=0.006),增加小肠推进率(47%vs 70%,P<0.001),缩短结肠排珠时间(375s vs 82s,P<0.001);同时增加结肠线粒体生物发生相关蛋白Nrf-1(0.414 vs 0.807,P=0.003)、TFAM(0.739 vs 0.332,P=0.003)、COX-Ⅳ(0.371 vs 0.817,P=0.001)的表达;增加结肠肠神经元线粒体的数量(P=0.015)和体积(P=0.004)。结论CB1受体抑制剂可以促进肠神经元线粒体生物发生,改善脓毒症小鼠肠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肠神经系统 大麻素受体1 肠麻痹 线粒体生物发生
下载PDF
运动通过介导PGC-1α影响线粒体生物发生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罗玉珍 《拳击与格斗》 2020年第6期78-78,共1页
线粒体生物发生在机体适应运动变化中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对运动介导PGC-1α影响线粒体生物发生的具体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整合发现,运动锻炼能够对钙离子浓度、AMPK和SIRT1活性来调节PGC-1α作用,最终提高线粒体生物发生。
关键词 运动 线粒体生物发生 PGC-1Α
下载PDF
人参皂苷Re通过Nrf2/HO-1/PGC-1α通路调控线粒体生物发生减轻H9c2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研究
13
作者 辛高杰 陈原原 +8 位作者 刘子馨 胥淑娟 张会雨 郭帆 彭涵 李磊 韩笑 刘建勋 付建华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64-1072,共9页
该文探讨了人参皂苷Re通过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idase-1,HO-1)/过氧化物增殖体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调控线粒体生物发生减轻H9c2细胞缺氧/复氧(hy... 该文探讨了人参皂苷Re通过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idase-1,HO-1)/过氧化物增殖体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调控线粒体生物发生减轻H9c2细胞缺氧/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H/R)损伤的机制。将H9c2细胞缺氧培养4 h再复氧培养2 h构建心肌细胞H/R损伤模型。Re预给药干预后,首先检测细胞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细胞内活性氧(Cyto-ROS)和线粒体内活性氧(Mito-ROS)水平,评估Re通过抗氧化应激对H9c2细胞H/R损伤的保护作用。其次通过荧光探针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ΔΨ_(m))、线粒体膜通透性开放孔(membrane permeability open pore,mPTP)变化情况,通过免疫荧光检测TOM20表达水平,研究Re对线粒体的保护作用。进一步用免疫印迹检测caspase-3、cleaved caspase-3、Cyto C、Nrf2、HO-1、PGC-1α蛋白表达水平,探讨Re抗氧化应激保护线粒体减轻H/R损伤的具体机制。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Re有效减轻H9c2细胞H/R损伤氧化应激反应,Re可显著升高细胞中SOD活性,降低MDA含量,降低Cyto-ROS和Mito-ROS水平;Re对线粒体有较好保护作用,升高ΔΨ_(m),降低mPTP开放,升高TOM20表达;进一步研究表明Re促进Nrf2、HO-1、PGC-1α蛋白表达,降低凋亡相关调节因子caspase-3向cleaved caspase-3活化、Cyto C蛋白表达。综上所述,人参皂苷Re减轻H9c2细胞H/R损伤的具体机制与通过Nrf2/HO-1/PGC-1α通路促进线粒体生物发生,进而升高线粒体数量、改善线粒体功能,增强细胞抗氧化应激能力,减轻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苷RE 线粒体生物发生 Nrf2/HO-1/PGC-1α 缺氧/复氧损伤 氧化应激
原文传递
活化星形胶质细胞中线粒体生物发生增强
14
作者 王阳 陶少华 +1 位作者 陈志江 曾其毅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73-977,共5页
目的 观察星形胶质细胞(AS)活化后其线粒体生物发生的变化情况。方法 分离新生大鼠大脑皮质AS并纯化培养,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脂多糖(LPS)+干扰素-γ(IFN-γ)联合刺激6h组、12h组和24h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AS分泌肿瘤坏死因... 目的 观察星形胶质细胞(AS)活化后其线粒体生物发生的变化情况。方法 分离新生大鼠大脑皮质AS并纯化培养,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脂多糖(LPS)+干扰素-γ(IFN-γ)联合刺激6h组、12h组和24h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AS分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助激活因子-1α(PGC-1α)、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1fCOX1)、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2(COX2)、视神经萎缩1基因蛋白(OPA1)和动力相关蛋白1(DRP1)蛋白的表达情况,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AS线粒体DNA相对含量,透射电镜观察计算AS线粒体体积密度。结果 6h组、12h组和24h组TNF-α和IL-6浓度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h组和12h组PGC-1α、COX1、COX2、OPA1和DRP1蛋白浓度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h组和24h组AS线粒体DNA相对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组AS线粒体体积密度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线粒体生物发生在活化AS中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胶质细胞 炎症反应 线粒体生物发生
原文传递
白藜芦醇对氟致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线粒体生物发生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田致远 陈静雯 +5 位作者 周郭育 李佩 赵倩 罗晨 张舜 王爱国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721-727,共7页
目的探讨线粒体生物发生在氟神经毒性中的作用,以及白藜芦醇干预氟神经毒性的作用机制。方法不同浓度氟化钠(NaF)处理对数生长期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24h,并用20μmol/L白藜芦醇对60mg/L NaF组进行干预。NaF剂量染毒实验分组:对照... 目的探讨线粒体生物发生在氟神经毒性中的作用,以及白藜芦醇干预氟神经毒性的作用机制。方法不同浓度氟化钠(NaF)处理对数生长期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24h,并用20μmol/L白藜芦醇对60mg/L NaF组进行干预。NaF剂量染毒实验分组:对照组,20、40、60mg/L NaF组;白藜芦醇干预NaF染毒实验分组:对照组,60mg/LNaF组,20μmol/L白藜芦醇+60mg/LNaF组,20μmol/L白藜芦醇组。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线粒体生物发生关键调控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辅激活因子1α(PGC-1α)、核呼吸因子1(NRF1)及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线粒体生物发生关键调控因子及其下游呼吸链复合物亚基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1(CO1)和ATP合成酶亚基(ATP8)的mRNA表达水平与线粒体DNA(mtDNA)相对含量;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60mg/L NaF组SH-SY5Y细胞线粒体生物发生关键调控因子PGC-1α、NRF1、TFAM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亚基CO1和ATP8 mRNA表达水平以及mtDNA相对含量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0mg/L NaF组线粒体膜电位与对照组比较也明显降低(P<0.05)。经白藜芦醇干预后,与60mg/L NaF组比较,20μmol/L白藜芦醇+60mg/LNaF组SH-SY5Y细胞的线粒体生物发生关键调控因子PGC-1α、NRF1、TFAM蛋白与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增加,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亚基CO1和ATP8的mRNA表达水平、mtDNA相对含量和线粒体膜电位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藜芦醇干预可缓解氟导致的SH-SY5Y细胞线粒体生物发生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 线粒体生物发生 神经毒性
原文传递
软骨细胞线粒体生物发生在骨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周圣梁 斯海波 +1 位作者 彭琳博 沈彬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42-248,共7页
目的总结软骨细胞线粒体生物发生在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分析其应用前景。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线粒体生物发生在OA病程中的变化、在OA软骨细胞中主要信号分子的作用,以及在OA治疗中的应用前景进行... 目的总结软骨细胞线粒体生物发生在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分析其应用前景。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线粒体生物发生在OA病程中的变化、在OA软骨细胞中主要信号分子的作用,以及在OA治疗中的应用前景进行总结。结果近年研究发现线粒体是软骨细胞的重要能量代谢中心,其功能障碍被认为是OA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线粒体生物发生是维持线粒体正常数量和功能的关键生物过程之一,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gamma coactivator 1 alpha,PGC-1α)是该过程的关键调控因子。现已报道了以PGC-1α为中心,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3及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等为主要上游调控分子,核呼吸因子1、雌激素受体α、核呼吸因子2等为主要下游调控分子的线粒体生物发生调控网络。然而,软骨细胞线粒体生物发生在O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还需进一步深入探索。已有研究表明如葛根素、人网膜素-1等药物和活性物质可通过激活OA软骨细胞中受损的线粒体生物发生过程延缓OA发生、发展,为OA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结论软骨细胞线粒体生物发生在OA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进一步探索相关机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软骨细胞 线粒体生物发生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
原文传递
白细胞介素-6对活化星形胶质细胞线粒体生物发生的影响及机制
17
作者 陈笑兰 王阳 +4 位作者 张天楠 王平军 黄锦达 陈欣欣 曾其毅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13-217,共5页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IL)-6对活化星形胶质细胞(AS)线粒体生物发生的影响,并初步探讨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在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分离新生大鼠大脑皮质AS并纯化培养,将AS简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脂多糖(LPS)+干扰素-γ(IFN...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IL)-6对活化星形胶质细胞(AS)线粒体生物发生的影响,并初步探讨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在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分离新生大鼠大脑皮质AS并纯化培养,将AS简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脂多糖(LPS)+干扰素-γ(IFN-γ)组(LPS+IFN-γ组)、LPS+IFN-γ+IL-6组(IL-6组)、LPS+IFN-γ+IL-6受体小干扰RNA(siRNA)+IL-6组(siRNA组)、LPS+IFN-γ+阴性对照(NC)+IL-6组(NC组)5组,处理时间均为6 h。处理结束后,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mRNA及IL-1β mRNA表达;荧光探针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荧光素酶法检测三磷酸腺苷(ATP)水平;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蛋白印迹法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α(PGC-1α)、核呼吸因子(NRF-1)、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磷酸化AMPK(p-AMPK)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LPS+IFN-γ组TNF-α mRNA、IL-1β mRNA相对表达量(2.548±0.154比1.000±0.001,P=0.000、2.912±0.102比1.000±0.001,P=0.000)、ROS[(245.307±13.379)相对荧光单位(RFU)比(69.460±7.257) RFU,P=0.000]及ATP水平[(1.558±0.008) nmol/mg蛋白比(1.016±0.025) nmol/mg蛋白,P=0.000]均显著升高,细胞存活率(0.840±0.013比1.000±0.001,P=0.000)下降,NRF-1(0.406±0.045比0.157±0.016,P=0.017)、TFAM(0.605±0.025比0.416±0.013,P=0.005)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与LPS+IFN-γ组相比,IL-6组ATP水平[(1.763±0.028) nmol/mg蛋白比(1.558±0.008) nmol/mg蛋白,P=0.000]、细胞存活率(0.910±0.024比0.840±0.013,P=0.008)及PGC-1α(0.724±0.027比0.586±0.039,P=0.000)、NRF-1(1.036±0.211比0.406±0.045,P=0.000)、TFAM(0.786±0.058比0.605±0.025,P=0.002)、p-AMPK(1.094±0.223比0.755±0.084,P=0.014)表达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与IL-6组相比,siRNA组ATP水平[(1.187±0.005) nmol/mg蛋白比(1.763±0.028) nmol/mg蛋白,P=0.000]及细胞存活率(0.680±0.040比0.910±0.024,P=0.000)均下降,PGC-1α(0.631±0.022比0.724±0.027,P=0.020)、NRF-1(0.386±0.066比1.036±0.211,P=0.000)、TFAM(0.593±0.022比0.786±0.058,P=0.009)、p-AMPK(0.365±0.063比1.094±0.223,P=0.002)表达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L-6可增加活化AS线粒体生物发生,可能是通过上调AMPK的表达,从而发挥细胞的自我修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化星形胶质细胞 白细胞介素-6 线粒体生物发生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原文传递
帕金森病相关线粒体功能障碍及运动对其潜在的改善作用
18
作者 孔健达 解瑛傲 +2 位作者 马雯 刘友涵 王清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7期4413-4420,共8页
背景: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线粒体功能障碍,运动对帕金森病相关线粒体功能障碍具有潜在的改善作用,但目前尚无综述对这一领域进行综合回顾和深入分析。目的:综合回顾并深入分析帕金森病相关线粒体功能障碍及运... 背景: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线粒体功能障碍,运动对帕金森病相关线粒体功能障碍具有潜在的改善作用,但目前尚无综述对这一领域进行综合回顾和深入分析。目的:综合回顾并深入分析帕金森病相关线粒体功能障碍及运动对其潜在的改善作用,旨在为帕金森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文检索词:“线粒体,线粒体功能,线粒体病,线粒体异常,帕金森病,帕金森,运动,体育活动,运动训练,运动治疗,线粒体功能障碍,线粒体损伤,线粒体缺陷,运动训练”;英文检索词:“Mitochondria,Parkinson’s disease,Parkinson disease,Physical exercise,Exercise,Physical activity,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Mitochondrial damage,Mitochondrial impairment,Athletic training,Exercise training,Rehabilitation”。最终纳入文献89篇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帕金森病与线粒体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包括帕金森病患者体内线粒体生物发生受阻、自噬减少、细胞凋亡增加、Ca2+浓度异常升高和氧化应激增加等现象。②运动对帕金森病相关的线粒体功能障碍有着正面的改善作用,通过促进线粒体生物发生、自噬和调节线粒体形态,改变线粒体呼吸链的可塑性,减少氧化应激,从而有助于改善帕金森病相关的发展和进展。③然而,目前线粒体功能障碍与运动对其的改善作用之间的详细机制仍不完全清楚,未来可开展临床研究验证动物模型结果,深入了解运动对帕金森病患者的益处及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线粒体 线粒体功能障碍 线粒体生物发生 线粒体自噬 氧化应激 运动 有氧训练 抗阻训练 耐力训练
下载PDF
线粒体自噬及生物发生与微血管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黄士蒙 李小妹 +4 位作者 蒋振雄 赵思玉 高渊博 王好 陶艾彬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4年第3期304-307,共4页
线粒体是细胞中制造能量的细胞器,是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其氧化磷酸化提供的能量可维持生命活动。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多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发生、发展相关。线粒体参与多种细胞功能的调控,控制细胞程序性死亡,对微血管内... 线粒体是细胞中制造能量的细胞器,是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其氧化磷酸化提供的能量可维持生命活动。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多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发生、发展相关。线粒体参与多种细胞功能的调控,控制细胞程序性死亡,对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存活起重要作用。线粒体质量控制系统调节线粒体的结构及功能,包括线粒体生物发生、线粒体分裂、线粒体融合及线粒体自噬。本文就线粒体生物发生、自噬相关的分子机制及其与微血管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自噬 线粒体生物发生 缺血再灌注损伤 内皮细胞 微血管损伤
原文传递
番茄红素缓解动物线粒体损伤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郝振芳 蔡子慧 +5 位作者 杜娟娟 陈云贺 陈凤娟 姜义宝 杨旭 张丛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5期736-743,共8页
从线粒体结构、线粒体氧化损伤、线粒体自噬、线粒体动力学及生物发生等分子机制角度,综述了番茄红素(lycopene,LYC)对动物线粒体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总结了现阶段LYC保护线粒体损伤的研究进展。今后应在提高LYC生物利用度、丰度... 从线粒体结构、线粒体氧化损伤、线粒体自噬、线粒体动力学及生物发生等分子机制角度,综述了番茄红素(lycopene,LYC)对动物线粒体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总结了现阶段LYC保护线粒体损伤的研究进展。今后应在提高LYC生物利用度、丰度及探究LYC缓解线粒体损伤的分子机制方面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为推进LYC在动物疾病治疗和预防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线粒体 番茄红素 线粒体损伤 线粒体自噬 线粒体动力学 线粒体生物发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