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钢-混凝土组合梁截面组合抗剪性能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付果 赵鸿铁 +1 位作者 葛鸿鹏 薛建阳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66-68,共3页
对4根密实截面钢-混凝土组合梁的组合抗剪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试件全部采用简支,跨中两点对称单调静力加载,考虑抗剪连接程度及正负弯矩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组合梁负弯矩区的界面滑移规律与正弯矩区的不同,其大小对组合梁的抗剪承载... 对4根密实截面钢-混凝土组合梁的组合抗剪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试件全部采用简支,跨中两点对称单调静力加载,考虑抗剪连接程度及正负弯矩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组合梁负弯矩区的界面滑移规律与正弯矩区的不同,其大小对组合梁的抗剪承载能力影响较小。不论混凝土翼板是处于组合梁截面的受压区还是受拉区,其对组合梁截面的抗剪承载能力均有明显的贡献,目前规范仅计算钢梁腹板的抗剪作用偏于保守。按叠加法建立了计算组合梁抗剪承载能力的计算式,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混凝土组合 组合抗剪性能 滑移 连接程度 负弯矩
下载PDF
钢-混凝土组合梁正弯矩区截面的组合抗剪性能 被引量:29
2
作者 聂建国 陈林 肖岩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835-838,共4页
为研究钢混凝土组合梁正弯矩区的复合抗剪能力 ,对 16根密实截面钢混凝土组合梁的组合抗剪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试件全部简支 ,跨中两点对称单调静力加载。试验结果表明 ,钢混凝土组合梁截面的组合抗剪承载力为现行有关规范计算值的 1.... 为研究钢混凝土组合梁正弯矩区的复合抗剪能力 ,对 16根密实截面钢混凝土组合梁的组合抗剪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试件全部简支 ,跨中两点对称单调静力加载。试验结果表明 ,钢混凝土组合梁截面的组合抗剪承载力为现行有关规范计算值的 1.0 6~ 2 .88倍 ;为同剪跨比 (剪跨比为 1.0和 2 .0时 )纯钢梁的 1.2 6~ 1.72倍。混凝土翼板对组合梁的抗剪承载力有明显的贡献。组合梁的破坏形态不仅与组合梁的剪跨比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混凝土组合 正弯矩截面 组合抗剪性能
原文传递
钢-混凝土组合梁抗剪研究中的塑性分析方法 被引量:14
3
作者 聂建国 陈林 肖岩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8-51,共4页
为了研究钢-混凝土组合梁正弯矩区的组合抗剪性能,本文对16根密实截面钢-混凝土组合梁的组合抗剪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在试验研究中,为了分离组合梁各抗剪部分承担的剪力,需要计算钢梁腹板所承担的剪力。本文介绍一个钢梁腹板在塑... 为了研究钢-混凝土组合梁正弯矩区的组合抗剪性能,本文对16根密实截面钢-混凝土组合梁的组合抗剪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在试验研究中,为了分离组合梁各抗剪部分承担的剪力,需要计算钢梁腹板所承担的剪力。本文介绍一个钢梁腹板在塑性流动阶段的剪应力计算方法,并且该方法还能判断钢材是否进入强化阶段。为了验证这一方法的正确性,作者还进行了2个纯钢梁试件的抗剪试验,试验结果与计算值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混凝土组合 组合抗剪性能 应力 塑性分析 应变硬化
下载PDF
混凝土翼缘板及板托对组合梁抗剪能力的影响
4
作者 王勇 《安徽建筑》 2016年第4期121-122,142,共3页
抗剪能力是组合梁很主要的一个力学性能,现行有关组合结构的设计规范和教材中往往只考虑钢梁腹板的抗剪作用,忽略了混凝土翼缘的作用,得出的计算公式虽然简便但是无形中安全储备过大,使得钢梁的设计强度远大于所需的强度。通过分析所做... 抗剪能力是组合梁很主要的一个力学性能,现行有关组合结构的设计规范和教材中往往只考虑钢梁腹板的抗剪作用,忽略了混凝土翼缘的作用,得出的计算公式虽然简便但是无形中安全储备过大,使得钢梁的设计强度远大于所需的强度。通过分析所做的组合梁抗剪试验,并对比分析两种通过试验拟合得出的计算公式,得出组合梁的抗剪承载力为各国规范计算值的1.06-2.88倍,为同剪跨比纯钢梁的1.26-1.7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混凝土组合 组合抗剪性能 混凝土翼板 托板 跨比
下载PDF
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试验 被引量:15
5
作者 胡吉 石启印 李爱群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57-460,共4页
针对普通钢-混凝土组合梁存在的跨度不大、混凝土与型钢之间滑移、横向稳定性差等问题,提出一种新型的组合梁——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为研究其抗剪性能,进行了三根足尺简支梁的试验,通过对构件静载试验结果的分析,认为外包钢-混凝土组... 针对普通钢-混凝土组合梁存在的跨度不大、混凝土与型钢之间滑移、横向稳定性差等问题,提出一种新型的组合梁——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为研究其抗剪性能,进行了三根足尺简支梁的试验,通过对构件静载试验结果的分析,认为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比同跨度普通组合梁具有更大跨高比及抗剪能力.基于组合梁弹性理论和简化塑性理论,提出新型组合梁的正截面承载力的建议计算公式,计算值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根据试验结果,提出适于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的一些工程构造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混凝土组合 组合抗剪性能 受弯承载力 塑性理论
下载PDF
Shear resistance performance of steel-concrete-steel composite shear wall 被引量:3
6
作者 韦芳芳 查斌 +1 位作者 赵海波 马欣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12年第1期73-78,共6页
For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hear resistance performance of the steel-concrete-steel composite shear wall, the main influence factors such as the thicknesses of the steel plates and the concrete, the strength gr... For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hear resistance performance of the steel-concrete-steel composite shear wall, the main influence factors such as the thicknesses of the steel plates and the concrete, the strength grades of the concrete and the span-depth ratios of the composite wall, which have impacts on the shear resistance performance of the composite shear wail, are analyzed by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Meanwhile, the simplified calculation formulae of the initial elastic lateral-resisting stiffness and the shear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composite shear wall are also proposed.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thicknesses of the steel plates and the concrete and the increase in the strength grades of the concrete, the shear performance of the shear wall improves obviously; the span-depth ratios of the composite wall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initial elastic lateral- resisting stiffness, but a small effect on the shear bearing capacity. Comparing the results of the simplified calculation formulae with those of the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method, it is obvious that the presented formulae are reasonable and meet the real force state of the structure. These conclusions can serve as a preliminary design reference for the steel-concrete- steel composite shear wa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el-concrete-steel composite shear wall shearresistance performance influence factor calculation formul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