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4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木六道沟气候及地面组成物质特征对侵蚀产沙影响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查轩 王斌科 唐克丽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1993年第2期67-74,共8页
在野外调查与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六道沟及其相邻流域降雨、径流、气温、风力等气候因素及地面组成物质特征对侵蚀产沙的影响。认为暴雨强度大,疾风多、植被少,地面组成物质复杂松散,以及不良的土壤理化特性,是该区侵蚀产沙特别强... 在野外调查与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六道沟及其相邻流域降雨、径流、气温、风力等气候因素及地面组成物质特征对侵蚀产沙的影响。认为暴雨强度大,疾风多、植被少,地面组成物质复杂松散,以及不良的土壤理化特性,是该区侵蚀产沙特别强烈的根本原因,该区的侵蚀具有复杂多样的特殊性,在时间与空间上差异较大,分布不均;地面物质粗、产沙量大、是粗沙的主要产区;掌握侵蚀特点,控制风沙直接入沟,入河及坡耕地的改造,防治沟头,沟壑崩塌,扩大草灌,发展多样性农业为治理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道沟 气候因素 地面组成物质 风蚀与水蚀
下载PDF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的教学素材选择研究
2
作者 陈欢 《实验教学与仪器》 2023年第6期13-17,共5页
以“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为例,参考课程标准分析教学定位,剖析教材确定教学内容的内涵与外延,分类分项多渠道丰富教学素材。立足于化学观念确立元素的概念,立足于化学发展确定化学元素的表征形式,立足于史实研究分析元素周期表的规律... 以“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为例,参考课程标准分析教学定位,剖析教材确定教学内容的内涵与外延,分类分项多渠道丰富教学素材。立足于化学观念确立元素的概念,立足于化学发展确定化学元素的表征形式,立足于史实研究分析元素周期表的规律特点。化学理论的教学须关注化学史素材选择,教学目标的达成须关注适切性素材选择,教学内容的设置须关注学科发展性素材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素材 物质组成 选择策略 实践研究
原文传递
贵州省地面组成物质对土壤机械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高华端 刘应明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9年第6期58-62,共5页
通过对贵州省主要的几类地面组成物质发育的土壤进行调查,利用统计分析的手段,对比研究地面组成物质与土壤机械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地面组成物质明显地影响土壤机械组成,不同类型地面组成物质发育的土壤,在石砾、砂粒及黏粒含量方面... 通过对贵州省主要的几类地面组成物质发育的土壤进行调查,利用统计分析的手段,对比研究地面组成物质与土壤机械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地面组成物质明显地影响土壤机械组成,不同类型地面组成物质发育的土壤,在石砾、砂粒及黏粒含量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而粉砂粒含量差异不显著;整体上,碳酸盐岩形成的土壤砂粒含量低(17.84%),而粉砂粒含量(43.93%)与黏粒含量(38.24%)较高,紫色砂页岩与砂页岩土壤均表现为砂粒含量高而粉砂粒和黏粒含量较低,而煤系地层土壤比较接近于碳酸盐岩土壤,板岩组土壤适中。研究结果可为贵州省的土壤侵蚀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组成物质 土壤机械组成 土壤侵蚀 贵州省
下载PDF
贵州省地面组成物质对地表侵蚀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高华端 刘应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72-175,共4页
流域地貌的水道结构是地表侵蚀地形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区域土壤侵蚀研究中的重要因子之一。利用野外实测与地形图量测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贵州省不同空间尺度下的水道发育参数统计分析,研究表明贵州省地面组成物质对地表侵蚀形态的影响... 流域地貌的水道结构是地表侵蚀地形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区域土壤侵蚀研究中的重要因子之一。利用野外实测与地形图量测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贵州省不同空间尺度下的水道发育参数统计分析,研究表明贵州省地面组成物质对地表侵蚀形态的影响极为显著,不同类型地面组成物质发育的水道在水道频度与水道密度方面均表现出差异。同时,碳酸盐岩组所占的面积比例对地表水道发育有明显的影响并存在一定相关性。结论对该类地区区域土壤侵蚀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组成物质 地表侵蚀形态 贵州省
下载PDF
黄河龙门—三门峡段河漫滩组成物质的粒度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志清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08-315,共8页
本文分析了河漫滩组成物质的粒度组成特征,并与河床质粒径级配与悬移质粒径级配进行了比较,研究了河漫滩宽度及物质组成对河槽几何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使黄河产生游荡的首要条件是河道的强烈堆积以及要有能够满足其大幅度游荡的宽... 本文分析了河漫滩组成物质的粒度组成特征,并与河床质粒径级配与悬移质粒径级配进行了比较,研究了河漫滩宽度及物质组成对河槽几何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使黄河产生游荡的首要条件是河道的强烈堆积以及要有能够满足其大幅度游荡的宽广的河漫滩,如果河漫滩组成物质中细颗粒物质含量低,抗冲性能小,则更能进一步促使河道变得宽浅,游荡程度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河漫滩 物质组成 粒度特征 泥沙 沉积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化学复习教学设计——以一轮复习课“物质的组成、性质和转化”为例
6
作者 徐伟 《化学教与学》 2024年第16期77-80,96,共5页
本文探讨高中化学一轮复习的创新策略,强调深度学习在提升复习效率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中的关键作用。针对传统复习模式的不足,提出整合复习内容、深化复习本质、凸显化学学科思维及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旨在有效促进学生成绩与学科... 本文探讨高中化学一轮复习的创新策略,强调深度学习在提升复习效率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中的关键作用。针对传统复习模式的不足,提出整合复习内容、深化复习本质、凸显化学学科思维及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旨在有效促进学生成绩与学科能力的全面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物质组成 物质的性质和转化 学科思维
下载PDF
桂东南风化花岗岩中铁锰夹层物质组成及微观结构
7
作者 于江涛 王晨 王志兵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4-20,34,共8页
铁锰夹层是桂东南风化花岗岩稳定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利用扫描电镜(SEM)、高分辨率CT、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XRD)、差热-热重分析(DSC-TG)、X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XPS)等测试手段,对花岗岩中铁锰夹层的微观结构及组成进行了研究。铁锰夹层... 铁锰夹层是桂东南风化花岗岩稳定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利用扫描电镜(SEM)、高分辨率CT、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XRD)、差热-热重分析(DSC-TG)、X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XPS)等测试手段,对花岗岩中铁锰夹层的微观结构及组成进行了研究。铁锰夹层土体颗粒根据风化程度不同,表现出球形、不规则块状、片状等形态;铁锰夹层光滑面内孔隙较小以孤立孔为主,连通孔主要分布于铁锰夹层与全风化土过渡层中,样品总体大孔隙占比超过90%;铁锰夹层主要组成元素为:O、Si、Al、Fe、Mn、C等元素,并且Fe、Mn元素明显高于同地区全风化土,Fe、Mn含量比接近1∶2,在夹层中分别以+3、+4价的较高价态存在;铁锰夹层主要成分为:高岭石、石英、水钠锰矿、水铁矿、针铁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锰夹层 花岗岩风化土 微观结构 物质组成 边坡稳定性
下载PDF
依据物质组成分布特征的堰塞坝溃决特征
8
作者 王小军 谢湘平 +1 位作者 黄宏鑫 刘珍珍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9-198,共10页
通过模型试验,考虑堰塞坝内部物质分布特征的不同,探讨均匀混合型堰塞坝(UM)、上粗下细型堰塞坝(TCBF)、叠瓦堆积粗叠细型(PCPF)堰塞坝和叠瓦堆积细叠粗型(PFPC)堰塞坝的溃决特征。结果表明:在坝体材料整体颗粒级配相同的情况下,具有不... 通过模型试验,考虑堰塞坝内部物质分布特征的不同,探讨均匀混合型堰塞坝(UM)、上粗下细型堰塞坝(TCBF)、叠瓦堆积粗叠细型(PCPF)堰塞坝和叠瓦堆积细叠粗型(PFPC)堰塞坝的溃决特征。结果表明:在坝体材料整体颗粒级配相同的情况下,具有不同内部物质分布特征的堰塞坝溃决过程基本可分为渗流侵蚀阶段、溯源侵蚀阶段、溃口发展阶段及粗化平衡4个阶段,但不同坝体在不同阶段呈现明显的差异性。PCPF型堰塞坝渗流侵蚀历时最短,TCBF型堰塞坝渗流侵蚀阶段最长,后者是前者的2.5倍。UM型和TCBF型堰塞坝的溃决过程早于PFPC和PCPF型堰塞坝,UM型堰塞坝溃口下切速率最小,下切过程较匀速;PFPC型堰塞坝在溯源侵蚀阶段形成的侵蚀槽窄而深,在溃口发展初期下切速率最大,可观察到频繁的岸壁崩塌-堵塞溃口-溃决现象;PCPF型堰塞坝在溯源侵蚀阶段形成的侵蚀槽宽而浅,溃口发展阶段后期下切速率最大,下游坡面局部区域易产生滑移。不同堰塞坝条件下溃决洪峰流量放大系数也不同,大小顺序为PCPF<TCBF<UM<PFPC。研究成果表明堰塞坝内部物质组成分布特征对堰塞坝的溃决时间、溃决过程、溃决流量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稳定性分析时需要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堰塞坝 溃决 物质组成 分布特征
下载PDF
“思维进阶”目标下的深度学习实践——以“物质组成的计算”复习课为例
9
作者 李彬 《化学教与学》 2024年第15期60-64,共5页
课堂教学应该关注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从低阶到高阶,从记忆理解到知识重构再到迁移运用,逐步实现思维进阶的目标。本文以“物质组成的计算”为例,借助“揭秘小麦底肥”这条线索,将原有知识进行转化和调整,进行深层次思考和方法构建。通... 课堂教学应该关注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从低阶到高阶,从记忆理解到知识重构再到迁移运用,逐步实现思维进阶的目标。本文以“物质组成的计算”为例,借助“揭秘小麦底肥”这条线索,将原有知识进行转化和调整,进行深层次思考和方法构建。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是思维进阶的良好开端;通过搭建微观模型对物质组成计算进行模型表征化,以模型作为思维进阶的载体,推演微观本质实现“模型认知”,是思维进阶的动力源泉;通过“同伴互助”,促进不同层次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是思维进阶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组成 计算本质 模型推演 思维进阶
下载PDF
大概念统领下的初中化学单元复习教学设计与实践——以“物质的组成与结构”为例
10
作者 庄露露 李小静 《化学教与学》 2024年第13期76-81,共6页
本文基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以“物质的组成与结构”为例,梳理主题内容、重构主题复习大单元、凝练单元复习概念层级结构图,结合中考复习教学现状与学生学情,设定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整理每课时的教... 本文基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以“物质的组成与结构”为例,梳理主题内容、重构主题复习大单元、凝练单元复习概念层级结构图,结合中考复习教学现状与学生学情,设定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整理每课时的教学流程,进行大概念统领下的“物质的组成与表示”单元复习教学实践,引导学生从“宏观-微观-符号”等多角度认识并表征物质及其变化,帮助学生构建测定纯净物组成的一般模型,引领学生挖掘化学学科本质、体悟化学价值,从而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概念 初中化学 单元复习 物质组成与结构
下载PDF
基于“证据推理”建构“物质的元素组成检测”模型的教学探索——以“乙醇的元素组成检测”教学为例
11
作者 陈女婷 毛海红 《中学理科园地》 2024年第5期46-49,共4页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实验探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高阶思维品质,物质的元素组成检测是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中发展“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的典型主题单元。“乙醇的元素组成检测”安排在蜡烛、水、甲烷等物质的元素组成检测之...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实验探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高阶思维品质,物质的元素组成检测是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中发展“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的典型主题单元。“乙醇的元素组成检测”安排在蜡烛、水、甲烷等物质的元素组成检测之后,以之为逻辑起点,进一步发展“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值得进一步研究。在“乙醇的元素组成检测”教学中,尝试通过“烧杯倒扣收集法检测乙醇中的C、H元素”“锥形瓶收集法检测乙醇中的C、H元素”“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法检测乙醇中的C、H元素”“进一步检测检测乙醇中的O元素”等四个子任务探索基于“证据推理”建构“物质的元素组成检测”模型的教学实施。该案例的设计及实施基于“证据推理”视角设计实验方案,使结论推理更严谨;基于“证据严谨”视角改进实验方案,使思维提升更深入;基于“可视化”视角改进实验结果输出,使结果呈现更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推理 模型建构 物质的元素组成检测 实验探究
下载PDF
沙漠化过程中地表形态及组成物质变化分析
12
作者 于蕾 《新农业》 2023年第5期98-99,共2页
沙漠化的不断加剧,给经济建设造成了重大阻碍,治理沙漠化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从沙漠化过程中地表形态的变化分析了沙漠化发展过程中地表组成物质的变化、地表物质中盐分的变化、地表矿物组成的变化特点。
关键词 沙漠化 地表形态 组成物质 分析
下载PDF
煤基超硬质沥青的物质组成与沥青改性效果 被引量:2
13
作者 申全军 魏慧 +2 位作者 杨耀辉 樊亮 魏建明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6-55,共10页
为保证煤基超硬质沥青(SHA)在沥青改性中的应用效果,利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化学组分分析等方法检测了SHA的物相组成;利用沥青针入度、软化点、黏度和老化试验方法检测了SHA改性沥青的性能指标;并结合前期研究,将SHA与3种天然沥青进... 为保证煤基超硬质沥青(SHA)在沥青改性中的应用效果,利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化学组分分析等方法检测了SHA的物相组成;利用沥青针入度、软化点、黏度和老化试验方法检测了SHA改性沥青的性能指标;并结合前期研究,将SHA与3种天然沥青进行对比,探讨SHA物相组成及其沥青质结构参数特点,分析了SHA作为沥青改性剂的优势与不足,总结SHA物质组成与改性沥青性能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SHA由与沥青、天然沥青相同的4组分组成,沥青质质量分数偏低(19.7%),胶质质量分数高(23.1%)。SHA分子结构上的不饱和度远高于石油沥青,极性大;其沥青质芳香化程度较高,是缩合度较高的芳香结构;沥青质的芳香层间距、饱和部分间距与石油沥青、天然沥青基本相同。SHA作为沥青改性剂时,与天然沥青改性沥青的性能变化规律较一致,均属于以调整沥青组分为途径的改性行为;随SHA改性剂的掺量提高,改性沥青的针入度降低、软化点提高、延度衰减,沥青的温度敏感性降低,但改性沥青的抗老化性能得到提高;其沥青改性效果与改性剂的4组分含量、不溶物含量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基超硬质沥青 物质组成 改性沥青性能 改性剂
下载PDF
物质组成特征对碎石土斜坡变形破坏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周翔 蔡静森 +1 位作者 马伟成 肖皓文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31-540,共10页
为研究物质组成空间分布特征对降雨下碎石土斜坡变形破坏的影响,以不同成因碎石土斜坡的特点为依照,进行了4种物质组成空间分布的碎石土斜坡模型及1种均质斜坡模型试验。结果表明,物质组成空间分布特征对降雨下碎石土斜坡变形破坏所发... 为研究物质组成空间分布特征对降雨下碎石土斜坡变形破坏的影响,以不同成因碎石土斜坡的特点为依照,进行了4种物质组成空间分布的碎石土斜坡模型及1种均质斜坡模型试验。结果表明,物质组成空间分布特征对降雨下碎石土斜坡变形破坏所发挥的作用与降雨入渗方向和应力调整方向有重要关系。当土料变化方向与入渗方向大角度相交且与应力调整方向相同时,斜坡渗透性为土料各自的渗透性,斜坡力学性质偏向于组成土料力学性质的最大值。当土料变化方向与入渗方向相同且与应力调整方向大角度相交时,斜坡渗透性接近组成土料渗透性的最小值,斜坡变形破坏受控于其中的软弱土料。降雨下斜坡各处均发生变形,且变形向周围调整并产生影响。破裂面更易发于软弱土料中。该研究有助于斜坡灾害勘察、预测评价及防治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石土斜坡 室内模型试验 物质组成空间分布 应力调整 降雨入渗 变形破坏规律
原文传递
问题链:促进学生深度理解--以科教版九年级化学“物质组成的表示式”为例
15
作者 罗芳 叶燕珠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第4期108-110,共3页
从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视角分析了“物质组成的表示式”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呈现了结合化学史、利用问题链、通过整合教材促进学生深度理解的教学过程,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及学习质量反馈,发现在化学用语的教学中采用问题链的方式,不仅... 从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视角分析了“物质组成的表示式”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呈现了结合化学史、利用问题链、通过整合教材促进学生深度理解的教学过程,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及学习质量反馈,发现在化学用语的教学中采用问题链的方式,不仅能让学生思维外显,还能促使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理解 问题链 教学设计 物质组成 化学式
下载PDF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单元教学实践——以初中化学“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单元为例
16
作者 魏鸿 《教育与装备研究》 2023年第10期8-14,共7页
化学是从分子层次认识物质,并注重“宏观—微观—符号”表征间的转化。以建构和形成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思维方式为目标,分别从宏观视角看水的组成、从微观角度看水的结构、从宏微结合视角看水的变化、基于真实情境从多个视角看水等... 化学是从分子层次认识物质,并注重“宏观—微观—符号”表征间的转化。以建构和形成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思维方式为目标,分别从宏观视角看水的组成、从微观角度看水的结构、从宏微结合视角看水的变化、基于真实情境从多个视角看水等方面设计单元教学内容并进行教学实践。帮助学生初步学会从元素、原子、分子的视角分析、解释和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形成利用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探究物质组成的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方式 物质组成与结构 单元教学
下载PDF
核桃油风味物质与生物活性关联分析
17
作者 李述刚 霍嘉颖 +3 位作者 周琦 王萍 陆超群 余雄伟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1,共11页
核桃油是我国核桃资源良好的深加工产品。核桃油的挥发性风味变化及其生物活性呈现均受到核桃油原料属性、加工方式和贮运条件等影响,其核心是内在物质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从某种层面上核桃油的挥发性风味变化是评判其生物活性的重要显... 核桃油是我国核桃资源良好的深加工产品。核桃油的挥发性风味变化及其生物活性呈现均受到核桃油原料属性、加工方式和贮运条件等影响,其核心是内在物质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从某种层面上核桃油的挥发性风味变化是评判其生物活性的重要显性指标。在客观评价核桃油主要挥发性风味特性的基础上,分析了核桃油风味物质的组成,醛酮类、醇类、杂环类、酸类和酯类是赋予核桃油独特风味的关键成分。介绍了核桃油主要生物活性,如抗炎、抗氧化、抗肿瘤、降血脂、降血糖和免疫调节等。剖析了核桃品种和产地、采收期、加工工艺、贮存条件等因素对核桃油风味物质及生物活性物质组成的影响。最后重点探讨了核桃油挥发性风味与生物活性变化间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不仅体现在具有生物活性的挥发性风味成分上,还表现在氧化裂变产物等,它们间接反映了核桃油生物活性的变化。研究旨在解析核桃油在营养与风味关联上的科学内涵,为核桃油的品质调控与高值化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油 生物活性 挥发性风味 物质组成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前胡治疗“痰热壅肺”症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的探讨
18
作者 赵雅 李运 +2 位作者 杨华 石晓峰 周德来 《甘肃医药》 2024年第5期439-442,454,共5页
目的:采用血清药物化学与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究前胡治疗“痰热壅肺”症的药效物质成分及作用机制。方法:将SD雄性大鼠分成空白组和给药组,给药组给予前胡水提物,腹主动脉取血,离心制备血清样品;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技术对前胡水提... 目的:采用血清药物化学与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究前胡治疗“痰热壅肺”症的药效物质成分及作用机制。方法:将SD雄性大鼠分成空白组和给药组,给药组给予前胡水提物,腹主动脉取血,离心制备血清样品;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技术对前胡水提物、大鼠空白血清和含药血清进行检测,依据相对保留时间、精确相对分子质量、二级质谱裂解碎片等二级质谱信息对化合物进行鉴定,筛选入血物质组成。基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STITCH、Swiss Target Prediction等数据库,收集前胡入血成分作用靶点,同时参照《中医内科学》中有关“痰热壅肺”的辨证标准,通过SymMap数据库建立症候及其辨证条目靶点数据库。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入血成分-靶点网络图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寻找关键靶点,利用DAVID数据库对关键靶点进行GO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以阐述其作用机制。结果:从前胡水提物及含药血清中共鉴定出705种次生代谢产物,从中筛选出入血成分15种,其中原型入血组分11种、代谢产物4种;入血成分共涉及464个靶点,以甲状腺素转运蛋白(TTR)、磷脂酰肌醇3-激酶(PIK3A)、酪氨酸激酶受体(KIT)、含缬酪肽蛋白(VCP)、磷酸肌醇3激酶调控亚基1(PIK3R1)、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的核激素受体β(THRB)等为PPI中的核心基因,通过调节Rap 1信号通路、癌症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和磷脂酶D信号通路等多种通路发挥对“痰热壅肺”症的治疗作用。结论:前胡中的香豆素、黄酮类等入血成分可能是前胡治疗“痰热壅肺”证的药效物质基础,可为其质量控制标准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胡 血清药物化学 网络药理学 药效物质组成 作用机制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
下载PDF
炼铝工业固体废料(赤泥)的物质组成与工程特性及其防治利用研究 被引量:32
19
作者 曲永新 关文章 +4 位作者 张永双 吴芝兰 王秀兰 陈月娥 徐晓岚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0年第3期296-305,共10页
据保守估算 ,我国每年排放的铝工业固体废料赤泥至少在 5 0 0万 t以上。由于赤泥对生态环境的严重危害 ,赤泥坝、赤泥库的安全已成为令人关注的环境问题。各类固体废弃物 (包括生活垃圾 )储存、处理和利用的研究不仅是当代环境科学的重... 据保守估算 ,我国每年排放的铝工业固体废料赤泥至少在 5 0 0万 t以上。由于赤泥对生态环境的严重危害 ,赤泥坝、赤泥库的安全已成为令人关注的环境问题。各类固体废弃物 (包括生活垃圾 )储存、处理和利用的研究不仅是当代环境科学的重要任务 ,亦是当代环境工程地质学、环境岩土工程学最重要、最迫切的研究任务之一。本文利用工程岩土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 ,系统地研究了赤泥的化学、矿物成分、不良工程特性及其形成变化机理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赤泥的储存、加固 (处理 )和综合利用的原理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泥 物质组成 工程特性 综合利用 炼铝 废物
下载PDF
南海颗粒物质的通量、组成及其与沉积物积累率的关系初探 被引量:20
20
作者 陈建芳 郑连福 +4 位作者 陈荣华 郑玉龙 陈文斌 M.G.Wiesner H.K.Wong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4-19,共6页
通过大孔径时间系列沉积物捕获器的多年测量及对样品的多学科综合分析表明:南海北部与中部深海区1000m左右水深颗粒通量大约为90mg·m-2·d-1,在多数情况下,季风期间的颗粒通量有比较明显的增高。颗粒物主要... 通过大孔径时间系列沉积物捕获器的多年测量及对样品的多学科综合分析表明:南海北部与中部深海区1000m左右水深颗粒通量大约为90mg·m-2·d-1,在多数情况下,季风期间的颗粒通量有比较明显的增高。颗粒物主要组成为钙质生物来源的CaCO3、生物硅、岩源物质及海洋生物来源的有机质。颗粒通量与组成在水柱中的垂向变化表明,生源组分中CaCO3及有机质随深度具有较为明显的减少。颗粒物侧向运动可能是造成某些时段南海中部深层颗粒通量增加的主要原因。颗粒物质在进入深海沉积物之前,CaCO3、生物硅均在深层水与沉积物界面之间发生大量的溶解作用。有机质在沉降过程中的减少,一方面是由于硅质与钙质壳体的溶解而使结合在壳体内部的有机质随之溶解造成;另一方面可能与生物及生物地球化学作用有关。岩源物质除水柱沉降之外,还可以通过浊流等底层搬运机制进入南海北部及中部海盆,其中在南海北部这种搬运作用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通量 物质组成 沉积速率 南海 沉积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