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梗死患者的胰岛素抵抗与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活性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杜小平 李旻 +2 位作者 张乐 杨期东 许宏伟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4年第6期403-405,共3页
目的 探讨动脉硬化性脑梗死 (ACI)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的胰岛素抵抗 (IR)与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抑制物 1(PAI 1)活性的关系。方法 分别测定 91例ACI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糖、胰岛素水平和血浆t PA和PAI 1的活性。血糖与... 目的 探讨动脉硬化性脑梗死 (ACI)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的胰岛素抵抗 (IR)与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抑制物 1(PAI 1)活性的关系。方法 分别测定 91例ACI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糖、胰岛素水平和血浆t PA和PAI 1的活性。血糖与胰岛素乘积之倒数的自然对数作为胰岛素敏感性指数 (ISI) ,并与4 0名健康同龄人对照。结果 ACI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的血糖、胰岛素水平及PAI 1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 1~ 0 0 5 ) ,ISI和t PA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 0 0 5 ) ;PAI 1活性与胰岛素水平显著正相关(r=0 .6 7,r=0 .6 6 ,均P <0 0 1) ,与ISI显著负相关 (r=- 0 .85 ,r=- 0 .6 6 ,均P <0 0 1) ;t PA活性与这些参数不相关 ;脑梗死体积与ISI负相关 (r=- 0 .19,P <0 .0 5 ) ,与PAI 1活性正相关 (r=0 .5 6 ,P <0 .0 5 ) ;体重指数与ISI负相关 (r=- 0 .4 9,P <0 .0 5 ) ,与PAI 1活性正相关 (r=0 .5 3,P <0 .0 5 )。结论 IR提高ACI患者的血浆PAI 1活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 胰岛素抵抗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下载PDF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复合物判断脓毒症性凝血病患者预后的价值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念清 宋景春 +3 位作者 何龙平 林青伟 钟林翠 曾庆波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1年第8期590-594,共5页
目的研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复合物(t-PAIC)用于判断脓毒症性凝血病(SIC)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第九〇八医院重症医学科在2018年5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收治的91例SIC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入院后90天预后... 目的研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复合物(t-PAIC)用于判断脓毒症性凝血病(SIC)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第九〇八医院重症医学科在2018年5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收治的91例SIC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入院后90天预后将患者分为生存组(n=49)和死亡组(n=42),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常规凝血指标与新凝血四项的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SIC生存组患者相比,SIC死亡组患者的血栓调节蛋白(TM)和t-PAIC均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PAIC是SIC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t-PAIC、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t-PAIC+SOFA及t-PAIC+APACHEⅡ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2、0.677、0.647、0.740及0.713。当t-PAIC界值为18 ng/mL时,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8.6%、59.2%、63.1%、75.3%。生存分析结果显示,t-PAIC>18 ng/mL患者的死亡风险是t-PAIC≤18 ng/mL患者的3.236倍。结论t-PAIC对SIC患者预后判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酶原激活物-酶原激活抑制-1复合 脓毒症 凝血功能紊乱 预后
下载PDF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抑制剂-1在兔深静脉血栓模型股静脉壁中的表达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海平 赵学凌 +4 位作者 吴雪梅 周如丹 李宏昆 李兴国 郑宏宇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14-518,I0001,共6页
目的观察静脉壁中纤溶相关因子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在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及消退过程中的动态表达变化,揭示t-PA、PAI-1在DVT成和消退中的作用。方法50只体质量为2.0-2.5kg的13... 目的观察静脉壁中纤溶相关因子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在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及消退过程中的动态表达变化,揭示t-PA、PAI-1在DVT成和消退中的作用。方法50只体质量为2.0-2.5kg的13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4)和模型组(n=46)。模型组采用钳夹双侧股静脉+石膏固定双下肢建立兔DVT模型,建模后每24h行B超监测血栓形成状况。根据建模后预设的时间点及血栓状态的不同,再将模型组分为8个亚组:建模后4h、8h、12h、1d(无血栓形成)、1d(有血栓形成)、3d、5d、7d;在各相应的时间点取4只兔处死切取股静脉壁,用SYBR@GreenI核酸凝胶染液荧光实时定量PCR及ELISA检测股静脉组织中t-PA、PAI-1mRNA、蛋白在兔DVT模型建模后的表达。结果模型组有1只兔因麻醉过量死亡,49只进入实验组。创伤后24h,经B超监测,模型组血栓形成率为72.73%(24只);血栓栓子随造模后时间延长逐渐缩小机化;从第5天开始经B超监测模型组血栓形成的血管腔有断续m流信号。与对照组相比,t-PAmRNA、蛋白在造模后4、8、12h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12h下降到最低点(P〈0.01),在血栓形成后1d升高至对照组水平(t9〉0.05),3、5d继续升高(P〈0.05),5d达到高峰(19〈0.01),7d再次回落至对照组水平(P〉0.05);与t-PA变化相反,PAI-1mRNA、蛋白在造模后4、8、12h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12h达到最高点(P〈0.01),血栓形成后1、3、5d逐渐下降(P〈0.05),3d下降至对照组水平(P〉0.05),5d到最低点(P〈0.01),7d再次升高至对照组水平(19〉0.05)。结论t-PA、PAI-1参与了DVT形成过程;在血栓形成后,t-PA、PAI-1参与了血栓的溶解、机化再通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DVT) 组织酶原激活物(t-PA)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
下载PDF
健脾补土法组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t-PA、PAI-1、Col Ⅳ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钟银玲 李花 +1 位作者 刘旺华 彭智远 《中国中医急症》 2016年第12期2213-2215,2267,共4页
目的观察健脾补土法组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t-PA、PAI-1、ColⅣ的影响,探讨其保护神经细胞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依达拉奉组、健脾补土方小剂量组、健脾补土方中剂量组、健脾补土方大剂量... 目的观察健脾补土法组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t-PA、PAI-1、ColⅣ的影响,探讨其保护神经细胞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依达拉奉组、健脾补土方小剂量组、健脾补土方中剂量组、健脾补土方大剂量组,每组12只。采用线栓法制备MCAO模型,治疗7 d后处死,并在大鼠处死前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变化,运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胶原蛋白Ⅳ(ColⅣ)的含量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健脾补土小、中、大剂量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评分减少(P<0.05);健脾补土方小、中、大剂量组t-PA表达明显降低(P<0.05或P<0.01);健脾补土方小、中、大剂量组PAI-1表达明显升高(P<0.05或P<0.01);健脾补土方小、中剂量组Col IV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健脾补土法组方能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缺损,可能与其下调t-PA及上调PAI-1的表达,从而减少细胞外基质(ECM)的降解,上调ColⅣ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 健脾补土法 组织酶原激活物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胶原蛋白Ⅳ
下载PDF
联合检测tPA、PAI-1、uPA及uPAR对急性脑梗死诊治及预判的价值 被引量:3
5
作者 单平囡 卢志勇 +4 位作者 孔园珍 侯韬 宣国红 茹金城 许德顺 《医学研究杂志》 2012年第5期156-158,共3页
目的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进行血浆tPA、PAI-1、uPA及uPAR水平的联合检测,探讨其治疗观察及预后判定的临床价值。方法急性脑梗死病人(36例)及对照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进行血浆tPA、PAI-1、uPA及uPAR的联合检测(ELISA法)。结果 36例脑梗... 目的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进行血浆tPA、PAI-1、uPA及uPAR水平的联合检测,探讨其治疗观察及预后判定的临床价值。方法急性脑梗死病人(36例)及对照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进行血浆tPA、PAI-1、uPA及uPAR的联合检测(ELISA法)。结果 36例脑梗死病人治疗前与对照组相比tPA、PAI-1、uPA和uPAR水平均有明显增高(均P<0.01);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tPA又有明显升高(P<0.05),而PAI-1,uPA and uPAR则在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P<0.01),PAI-1及uPAR降至接近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血浆tPA、PAI-1、uPA和uPAR水平的变化与脑梗死病人的治疗状况密切相关,联合检测有利于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观察和预后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酶原激活物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尿激酶酶原激活物 急性脑梗死 预后判定
下载PDF
PAI-1、t-PA/PAI-1比值与急性血管事件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钟远 杨庆良 +1 位作者 李蔚 金俊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06年第4期27-29,共3页
目的了解血浆t-PA、PAI-1和t-PA/PAI-1比值在急性血管事件中的变化和意义。方法对于健康对照组、陈旧性和急性血管事件组分别采用ELISA法检测t-PA和PAI-1活性,计算t-PA/PAI-1比值。结果急性血管事件组血浆t-PA、PAI-1明显增高、t-PA/PA... 目的了解血浆t-PA、PAI-1和t-PA/PAI-1比值在急性血管事件中的变化和意义。方法对于健康对照组、陈旧性和急性血管事件组分别采用ELISA法检测t-PA和PAI-1活性,计算t-PA/PAI-1比值。结果急性血管事件组血浆t-PA、PAI-1明显增高、t-PA/PAI-1比值明显降低,与其它两组相比P<0.01;陈旧性血管事件组血浆PAI-1增高,与对照组相比P<0.05;t-PA升高和t-PA/PAI-1比值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血浆t-PA和PAI-1水平与血管内皮稳定性密切相关。PAI-1增高和t-PA/PAI-1比值降低的程度在急性血管事件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监测PAI-1和t-PA/PAI-1比值这两项指标,在心脑血管事件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组织酶原激活物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血管事件
下载PDF
NF-κB PAI-1血沉在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智海 《河北医学》 CAS 2022年第4期594-599,共6页
目的:探究核因子κB(NF-κB)、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血沉(ESR)在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21年4月我院245例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冠状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 目的:探究核因子κB(NF-κB)、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血沉(ESR)在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21年4月我院245例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冠状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观察组(并发冠状动脉损伤,n=42)与对照组(未并发冠状动脉损伤,n=203)。比较两组临床资料、NF-κB、PAI-1、ESR水平,分析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发病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ROC)曲线,评价NF-κB、PAI-1、ESR水平对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诊断价值,比较不同冠状动脉扩张程度患儿NF-κB、PAI-1、ESR水平,分析NF-κB、PAI-1、ESR水平与冠状动脉扩张程度的关系。结果:观察组男性比例、血小板计数、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始用时间、发热持续时间、NF-κB、PAI-1、ES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血小板计数、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始用时间、发热持续时间、NF-κB、PAI-1、ESR水平均为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发病独立影响因素(P<0.05);以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为阳性样本,未并发冠状动脉损伤为阴性样本,绘制NF-κB、PAI-1、ESR水平对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诊断价值的ROC曲线,结果显示NF-κB、PAI-1、ESR水平对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诊断价值的AUC分别为0.814、0.656、0.726,应用Logistic二元回归拟合,构建各指标联合诊断的AUC,结果显示,各指标联合的AUC为0.882;随着冠状动脉扩张程度增加,患儿NF-κB、PAI-1、ESR水平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患儿NF-κB、PAI-1、ESR水平与冠状动脉扩张程度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患儿NF-κB、PAI-1、ESR水平明显升高,且与冠状动脉扩张程度呈正相关关系,临床检测其水平,有助于疾病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损伤 核因子ΚB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血沉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纤溶系统及血小板功能的研究——附68例报告 被引量:1
8
作者 姜云发 谷新顺 +2 位作者 郝国贞 范卫泽 傅向华 《新医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661-663,共3页
目的:探讨ACS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纤溶系统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的变化。方法:256例ACS患者,根据其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68例)及非糖尿病组(188例),并将100名同期在本院行体检的正常志愿者设为对照组。测定所有人员的组织型纤溶... 目的:探讨ACS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纤溶系统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的变化。方法:256例ACS患者,根据其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68例)及非糖尿病组(188例),并将100名同期在本院行体检的正常志愿者设为对照组。测定所有人员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含量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比较组间差异。结果:糖尿病组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含量[(5.5±1.7)μg/L]较非糖尿病组[(8.8±1.5)μg/L]低,而两组均较对照组[(9.7±2.8)μg/L]低(P<0.01~P<0.05)。糖尿病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含量[(45±3)μg/L]较非糖尿病组[(35±3)μg/L]高,而两组均较对照组[(17±7)μg/L]高(P<0.01~P<0.05)。糖尿病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78±14)%]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66±11)%],而两组均较对照组[(56±14)%]高(P<0.01~P<0.05)。结论:ACS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与单纯ACS患者比较,其纤溶系统异常更明显,血小板凝聚性更强,提示此类患者应加强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2糖尿病 组织酶原激活物酶原激活物抑制-1 血小板最大聚集率
下载PDF
miR-222调控PARP-1在高糖致人肾脏系膜细胞tPA/PAI-1紊乱中的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朱恒梅 祝胜郎 +2 位作者 陈结慧 杨芸 李金艳 《新医学》 2018年第7期502-506,共5页
目的探讨微小RNA-222(miR-222)调控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PARP-1)在高糖诱导人肾脏系膜细胞(HM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tPA/PAI-1)紊乱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HMC,实时定量PCR分别检测正常糖(5 mmol/L)及... 目的探讨微小RNA-222(miR-222)调控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PARP-1)在高糖诱导人肾脏系膜细胞(HM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tPA/PAI-1)紊乱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HMC,实时定量PCR分别检测正常糖(5 mmol/L)及高糖(25 mmol/L)刺激下miR-222表达;另将体外培养的HMC分为正常糖组、25 mmol/L高糖组、高糖+miR-222 mimics阴性对照组、高糖+miR-222 mimics组4组,运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PARP-1蛋白表达,ELISA法测定细胞上清液tPA、PAI-1的分泌蛋白。结果实时定量PCR显示,高糖组HMC在24 h时miR-222mRNA表达水平是正常糖组的2.537倍。高糖组HMC中PARP-1蛋白表达高于正常糖组(P<0.05),高糖+miR-222 mimics组HMC中PARP-1蛋白表达低于高糖组(P<0.05),而高糖+miR-222 mimics阴性对照组与高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糖组比较,高糖组的tPA和tPA/PAI-1降低、PAI-1升高(P均<0.05);与高糖组比较,高糖+mimics组的tPA和tPA/PAI-1升高、PAI-1降低(P均<0.05)。高糖+miR-222 mimics阴性对照组与高糖组tPA、PAI-1及tPA/PAI-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高糖可增强HMC PARP-1及分泌型PAI-1的蛋白表达、减弱分泌型tPA的蛋白表达,下调tPA/PAI-1比值。miR-222可有效下调靶蛋白PARP-1的表达,并有效改善高糖诱导的tPA/PAI-1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核糖核酸-222 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 组织酶原激活物/低酶原激活物抑制-1
下载PDF
老年急性脑梗死病人凝血系统变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钟远 张允平 +2 位作者 陆燕 孙宜萍 王荣升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26-227,共2页
目的 探讨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及其抑制物 (PAI- 1)和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 - 14 0 (CD6 2p)在老年人急性脑梗死发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5 6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采用ELISA法检测t-PA和PAI- 1活性 ,计算t-PA/PAI- 1比值 ;流... 目的 探讨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及其抑制物 (PAI- 1)和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 - 14 0 (CD6 2p)在老年人急性脑梗死发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5 6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采用ELISA法检测t-PA和PAI- 1活性 ,计算t-PA/PAI- 1比值 ;流氏细胞仪测定CD6 2p ,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急性脑梗死发病急性期 (<1周 )血浆t-PA水平和t-PA/PAI- 1比值明显下降 (P <0 0 1) ,血浆CD6 2p、PAI- 1明显增高 (P <0 0 1)。 3周后 ,急性脑梗死组血浆t-PA水平和t-PA/PAI- 1比值上升 ,与急性期相比P <0 0 5 ;血浆CD6 2p、PAI- 1下降 (P <0 0 5 )。结论 血小板活化、纤溶系统失衡参与了老年人脑梗死的发病发展过程 ,CD6 2p、PAI- 1和t-PA/PAI- 1比值作为老年人脑梗死进展的预警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组织酶原激活物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脑梗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