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5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组织蛋白酶D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心血管事件中的作用
1
作者 蔡琳琳 马晶茹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29-933,共5页
目的探讨全血组织蛋白酶D(CTSD)表达量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肌损伤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6个月心血管事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22年11月至2023年7月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96例STEMI患者作为ST... 目的探讨全血组织蛋白酶D(CTSD)表达量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肌损伤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6个月心血管事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22年11月至2023年7月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96例STEMI患者作为STEMI组,另选20例同期住院的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2组均抽取冠状动脉血,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动脉血CTSD的相对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再根据CTSD表达量三分位数将STEMI组分为低、中、高CTSD组,随访PCI治疗后6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STEMI组动脉全血CTSD表达量[1.31(1.03~1.75)]高于对照组[1.02(0.67~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中、高CTSD组患者血小板计数、肌钙蛋白T、N末端B型利尿钠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中、高CTSD组间MACE发生率呈递减趋势,低CTSD组MACE发生率(65%)高于高CTSD组(10%,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TSD预测STEMI患者PCI治疗后6个月内MACE的截断值为1.214,灵敏度为75.0%,特异度为70.8%,ROC曲线下面积为0.765(95%CI:0.658~0.872,P<0.001)。结论STEMI患者全血CTSD表达异常。CTSD可能成为判断STEMI预后的指标及防治STEMI的药物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蛋白酶D 急性心肌梗死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下载PDF
内镜下胃癌活检组织中组织蛋白酶D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6
2
作者 韩少静 郭永泽 +3 位作者 郑扬 陈旭峰 宗静 向正国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9期1249-1253,共5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胃癌活检组织中组织蛋白酶D(CTSD)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行内镜活检的胃癌患者81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癌活检组织中CTSD、HER2的表达,并进行随访。分析两者表达与胃癌患者... 目的:探讨内镜下胃癌活检组织中组织蛋白酶D(CTSD)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行内镜活检的胃癌患者81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癌活检组织中CTSD、HER2的表达,并进行随访。分析两者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绘制Kaplan-Meier曲线分析两者表达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CTSD和HER2在胃癌活检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91%、20.99%。CTSD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均P<0.05)。HER2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Lauren分型、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均P<0.05)。CTSD表达阳性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CTSD表达阴性患者5年生存率(26.32%与55.81%,P<0.05)。HER2表达阳性患者5年生存率与阴性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41%与45.31%,P>0.05)。Lauren分型、HP感染、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CTSD表达为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胃癌活检组织中CTSD和HER2的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相关,且CTSD表达可作为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组织蛋白酶D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下载PDF
组织蛋白酶D有助于SRBSDV在白背飞虱体内复制
3
作者 付亚亭 郭冬阳 吴清发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0-23,共4页
在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获毒过程中,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与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借助网格蛋白依赖型内吞作用进入宿主细胞。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 D,CathD)是一种天冬氨酸蛋... 在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获毒过程中,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与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借助网格蛋白依赖型内吞作用进入宿主细胞。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 D,CathD)是一种天冬氨酸蛋白酶,参与细胞内体/溶酶体内蛋白降解和病毒释放进入细胞质过程,但CathD在SRBSDV侵染其介体白背飞虱时是否发挥作用目前尚不明确。通过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沉默白背飞虱体内CathD基因的表达,发现沉默表达CathD基因的白背飞虱在饲喂SRBSDV后的存活率与对照组白背飞虱相比无明显差异,但会降低白背飞虱的带毒比率和带毒量;在果蝇细胞中敲低CathD同源基因的表达并感染果蝇C病毒(Drosophila C virus,DCV),细胞内DCV的复制水平与对照组相比也有明显下调。研究结果提示CathD可能通过一种保守的机制协助病毒在昆虫细胞内增殖,可以作为防控SRBSDV病害的潜在靶标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背飞虱 RNA干扰 内吞作用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组织蛋白酶D
下载PDF
组织蛋白酶D在脑卒中后炎性反应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4
作者 王少岩 王美琳 +1 位作者 栾欣 田力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23年第3期275-279,共5页
组织蛋白酶D是在溶酶体中起作用的天冬氨酸蛋白酶,并在细胞质中广泛地参与自噬这一过程,参与蛋白质的降解以及诱导细胞凋亡。脑卒中后的炎性反应在脑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组织蛋白酶D参与自噬及脑卒中后炎症的级联反应。研究显示,组织蛋... 组织蛋白酶D是在溶酶体中起作用的天冬氨酸蛋白酶,并在细胞质中广泛地参与自噬这一过程,参与蛋白质的降解以及诱导细胞凋亡。脑卒中后的炎性反应在脑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组织蛋白酶D参与自噬及脑卒中后炎症的级联反应。研究显示,组织蛋白酶D通过增强脑卒中后炎性反应而参与脑卒中后的病理损伤过程。组织蛋白酶D在脑卒中后损伤中的具体机制可以为进一步探索炎性脑损伤治疗措施奠定基础,组织蛋白酶D有望成为临床干预和治疗脑卒中的新靶点,但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究。本文从组织蛋白酶D的功能及结构、与自噬的关系、组织蛋白酶抑制剂、脑卒中病程中的研究进展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蛋白酶D 脑卒中 炎性反应
下载PDF
酶联免疫吸附下血清组织蛋白酶d和细胞因子对诊断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褚庆华 洪娟 +1 位作者 郑晓颉 王茜青 《贵州医药》 CAS 2023年第6期860-861,共2页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下血清组织蛋白酶d(CTSD)和细胞因子对诊断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本院及社区医院收治的30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设为NAFLD组,另选取同时间段内来本院和社区医院健康体检者300例作为对照组,收...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下血清组织蛋白酶d(CTSD)和细胞因子对诊断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本院及社区医院收治的30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设为NAFLD组,另选取同时间段内来本院和社区医院健康体检者30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各组患者的血液样本,检测血清CTSD及其他实验室指标水平,分析其对NAFLD的诊断效能。结果NAFLD组血脂指标中TG、TC和肝功能指标中AST、ALT和GGT、CTSD均高于对照组,细胞因子12项中TNF-α、IL-6同样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NAFLD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TG、TC、AST、ALT和GGT、CTSD、TNF-α、IL-6均呈上升趋势,各组上述指标相比差异有意义(P<0.05),根据ROC曲线分析显示,两项指标在NAFLD诊断中以联合预测诊断的价值最高,曲线下面积(AUC)(95%CI)为0.765(0.686~0.843);其中CSTD诊断价值稍高于IL-6,AUC(95%CI)为0.700(0.614~0.787)。二者P值均<0.05,说明CSTD与IL-6联合的诊断效能最优。结论血清组织蛋白酶d和细胞因子联合检测可以有效提高预测诊断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临床诊断价值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联免疫吸附 血清组织蛋白酶d 细胞因子 非酒精性脂肪肝
下载PDF
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组织蛋白酶D和糖类抗原125检测对宫颈鳞癌诊断及预测转移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6
6
作者 王攀 蒋智钢 +3 位作者 郑家深 杨昌伟 陈大勇 王东红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2-47,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组织蛋白酶D(Cath-D)、糖类抗原125(CA125)联合检测对宫颈鳞癌诊断及预测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SCCAg和CathD水平,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CA125... 目的探讨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组织蛋白酶D(Cath-D)、糖类抗原125(CA125)联合检测对宫颈鳞癌诊断及预测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SCCAg和CathD水平,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CA125。收集2009年1月30日-2012年4月1日宫颈鳞癌患者(ⅠA2~ⅡA期)60例为研究组;宫颈上皮内瘤变组(CIN组)60例为对照组1;慢性宫颈炎组60例为对照组2。研究组在术前检测血清SCCAg、Cath-D、CA125水平,分析血清SCCAg、Cath-D、CA125水平与宫颈鳞癌、临床病理特征、转移及复发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宫颈鳞癌组手术前的SCCAg、Cath-D和CA125水平分别为(1.41±0.26)ng/ml、(19.14±1.52)ng/L和(17.42±0.90)u/ml,明显高于CIN组和慢性宫颈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05、0.000、0.000、0.000和0.000);SCCAg、Cath-D水平与宫颈鳞癌临床分期、肿瘤体积、分化程度、间质浸润深度、脉管癌栓、宫旁转移、盆腔淋巴结转移有不同程度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125水平变化与宫颈癌间质浸润深度密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应用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SCCAg、Cath-D和CA125诊断宫颈鳞癌的临界值分别为1.03 ng/ml、13.58 ng/L和8.16 u/ml,预测转移临界值分别为3.21 ng/ml、21.20 ng/L和12.45 u/ml,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54、0.905和0.718。结论血清SCCAg和Cath-D水平对宫颈鳞癌的诊断、临床分期、预判复发具有很高的临床诊断价值;SCCAg、Cath-D和CA125 3项指标联合使用,可明显提高预测宫颈鳞癌转移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鳞癌 鳞状细胞癌抗原 组织蛋白酶D 糖类抗原125 诊断 转移
下载PDF
企鹅珍珠贝组织蛋白酶D的cDNA克隆、序列特征分析和应激表达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潘俐玲 黄桂菊 +2 位作者 成书营 王晓宁 喻达辉 《南方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2-29,共8页
笔者初步研究了企鹅珍珠贝(Pteria penguin)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 D,CTSD)的基因克隆和功能,通过同源克隆方法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获得了企鹅珍珠贝组织蛋白酶D基因(命名为pgCTSD)。该基因cDNA全长1 767 bp,其中5'UTR为38... 笔者初步研究了企鹅珍珠贝(Pteria penguin)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 D,CTSD)的基因克隆和功能,通过同源克隆方法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获得了企鹅珍珠贝组织蛋白酶D基因(命名为pgCTSD)。该基因cDNA全长1 767 bp,其中5'UTR为38 bp,3'UTR为553 bp,ORF为1 176 bp,编码392个氨基酸,包括信号肽(Met1-Ala18)、前体域(Leu19-Lys47)和成熟域(Tyr48-Ser392)三部分,分子量为42.3 kDa,等电点为8.04。pgCTSD氨基酸序列与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pmCTSD的相似性最高(79%),与其他物种的相似性为59%~75%。荧光定量分析表明,空白对照组中pgCTSD mRNA在闭壳肌、性腺、肝胰脏、外套膜和鳃组织中都有表达,且在闭壳肌中表达量最少,肝胰脏中最高。与试验对照组相比,脂多糖(LPS)刺激6 h后性腺和肝胰脏显著下降,闭壳肌的表达量虽不大但增加显著,外套膜和鳃组织变化不显著;哈维弧菌(Vibrio harveyi)刺激6 h后肝胰腺和外套膜显著下降,闭壳肌和鳃显著上升,性腺无显著变化。肝胰腺中pgCTSD对LPS和弧菌刺激的应答反应表明pgCTSD可能参与了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鹅珍珠贝 组织蛋白酶D LPS刺激 弧菌刺激 组织表达模式
下载PDF
家蚕组织蛋白酶D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其表达谱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杨远萍 刘春 +2 位作者 王子龙 王根洪 夏庆友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2-178,共7页
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D,CtD)是溶酶体内天冬氨酸内切蛋白酶,参与机体多种生理病理过程,尤其在昆虫的发育变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利用NCBI上登录的组织蛋白酶D基因核酸序列和家蚕Bombyxmori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sequencetags,EST)... 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D,CtD)是溶酶体内天冬氨酸内切蛋白酶,参与机体多种生理病理过程,尤其在昆虫的发育变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利用NCBI上登录的组织蛋白酶D基因核酸序列和家蚕Bombyxmori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sequencetags,EST)数据库,进行电子克隆获得家蚕组织蛋白酶D(BmCtD)基因的全长cDNA(DQ010007)。该cDNA大小为1543bp,其中ORF长1152bp,同源性分析表明BmCtD与其他物种的CtD具有较高的相似性。BmCtD的mRNA存在选择性拼接,另外一种mRNA形式命名为BmCtDⅠ。RT-PCR实验表明该基因在本实验所调查的家蚕不同发育时期和组织中都有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组织蛋白酶D 克隆 序列分析 表达谱
下载PDF
微管相关蛋白LC3和组织蛋白酶D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3
9
作者 贺淑芳 万小云 +3 位作者 谢幸 吴琼燕 周彩云 陈晓端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0-102,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微管相关蛋白LC3、组织蛋白酶D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2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12例子宫内膜增殖症以及51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LC3和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并分析... 目的:探讨微管相关蛋白LC3、组织蛋白酶D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2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12例子宫内膜增殖症以及51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LC3和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并分析。结果:LC3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的表达强度显著低于正常增生期内膜和子宫内膜增殖症(P<0.001,P<0.001) LC3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强度与组织学分级以及手术病理分期呈明显的负相关(r=-0.390,P<0.001;r=-0.312,P<0.05)。组织蛋白酶D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增生期内膜(P<0.05)。结论:自噬活性相关的LC3、组织蛋白酶D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下降,自噬活性的改变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生和演进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肿瘤 自吞噬 免疫组织化学 微管相关蛋白LC3 组织蛋白酶D
下载PDF
组织蛋白酶D表达与乳腺癌的关系 被引量:9
10
作者 袁建达 邵志敏 +1 位作者 韩企夏 沈镇宙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68-72,共5页
目的研究组织蛋白酶D(Cath┐D)对乳腺癌侵袭、转移和预后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SABC)法,检测105例乳腺癌石蜡切片中肿瘤细胞(实质)和间质细胞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结合临... 目的研究组织蛋白酶D(Cath┐D)对乳腺癌侵袭、转移和预后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SABC)法,检测105例乳腺癌石蜡切片中肿瘤细胞(实质)和间质细胞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结合临床和病理资料分析其作用。结果组织蛋白酶D主要定位于细胞浆,部分增生的细胞可见定位于细胞核,间质细胞与实质细胞的Cath┐D的定位基本相似。间质细胞以肿瘤周围的间质细胞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量为高。Cath┐D在乳腺癌实质和间质中总的表达率分别为49.5%(52/105),56.2%(59/105)。实质Cath┐D的表达与肿瘤细胞组织浸润、肿瘤大小、腋淋巴结转移、随访结果有关(P<0.05);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类、组织学分型、分级、年龄、ER、PR状态、局部复发、远处转移无关。间质Cath┐D的表达与乳腺癌肿瘤大小、腋淋巴结转移、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年龄、ER、PR状态、局部复发无关。实质与间质Cath┐D的表达和乳腺癌患者的无瘤生存率有关(P<0.05);实质Cath┐D表达与总生存率无关(P>0.05),而间质的Cath┐D与总生存率有关(P<0.05)。结论实质和间质乳腺癌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都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组织蛋白酶D 表达 肿瘤转移
下载PDF
骨肉瘤组织蛋白酶D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1
11
作者 肖华亮 王东 +1 位作者 李增鹏 陈俐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09-112,共4页
目的:探讨骨肉瘤组织蛋白酶D表达与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及骨肉瘤预后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85例骨肉瘤细胞增核抗原(PCNA)及组织蛋白酶D(Cath-D)的表达,计算其标记指数(Labelinginde... 目的:探讨骨肉瘤组织蛋白酶D表达与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及骨肉瘤预后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85例骨肉瘤细胞增核抗原(PCNA)及组织蛋白酶D(Cath-D)的表达,计算其标记指数(Labelingindex即LI)。结果:Cath-DLI在6%~98.5%之间,PCNALI在9%~98%之间,Cath-DLI与骨肉瘤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大小及Dahilin分型无关,而与WHO1993年新分型,Price分级及PCNALI密切相关。生存率分析显示Cath-DLI<62.5%的骨肉瘤预后较好,>62.5%的骨肉瘤预后较差。结论:骨肉瘤Cath-D表达与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及生存率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组织蛋白酶D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间质细胞的组织蛋白酶D表达的预后意义 被引量:8
12
作者 林汉良 程嘉骧 +1 位作者 梁小曼 侯景辉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6-28,共3页
用免疫组化 LSAB 法检测组织蛋白酶 D(CD)在8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间质细胞和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间质细胞和癌细胞的阳性率分别为66.2%(57/86)和54.6%(47/86)。CD 在间质细胞中的表达强度高于癌细胞,差别有显著性意义。统计学... 用免疫组化 LSAB 法检测组织蛋白酶 D(CD)在8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间质细胞和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间质细胞和癌细胞的阳性率分别为66.2%(57/86)和54.6%(47/86)。CD 在间质细胞中的表达强度高于癌细胞,差别有显著性意义。统计学分析表明,间质细胞的 CD 高表达与乳癌的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小于5年生存期呈正相关,而癌细胞的 CD 表达与上述预后指标无关。说明间质细胞的 CD 表达可作乳癌预后的一种指标。本文还就 CD 在间质细胞的阳性率和表达强度高于癌细胞的意义作了讨论。本研究提示,间质细胞可能在乳癌的局部浸润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组织蛋白酶D 预后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c-erbB-2、VEGF和组织蛋白酶D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敏 陈健 +2 位作者 蒋敏 骞爱荣 赵俊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65-68,共4页
目的 :探讨癌基因c erbB 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组织蛋白酶D(Cath D)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 P)法 ,检测了 10 2例胃癌手术标本中c erbB 2、VEGF及Cath D的表达 ,同时观察了网状... 目的 :探讨癌基因c erbB 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组织蛋白酶D(Cath D)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 P)法 ,检测了 10 2例胃癌手术标本中c erbB 2、VEGF及Cath D的表达 ,同时观察了网状纤维分布与c erbB 2、Cath D之间的关系 ,并将检测结果与跟踪随访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 :10 2例胃癌组织中c erbB 2表达阳性率为 38 2 4 % (39/ 10 2 ) ,与胃癌浸润深度 (P <0 0 5 )、淋巴结转移 (P <0 0 5 )密切相关 ;VEGF表达阳性率为 5 0 %(5 1/ 10 2 ) ,与胃癌浸润深度 (P <0 0 1)、生长方式 (P <0 0 1)、淋巴结转移 (P <0 0 1)密切相关 ;Cath D表达阳性率为81 37% (83/ 10 2 ) ,与胃癌浸润深度 (P <0 0 5 )、生长方式 (P <0 0 5 )、淋巴结转移 (P <0 0 5 )及脉管内有无癌栓 (P <0 0 5 )有关。对生存期分析显示 :Cath D、VEGF、c erbB 2阳性患者预后差 ,5年生存率低于阴性表达患者。结论 :c erbB 2、VEGF及Cath D与胃癌的生长、浸润、转移、预后有密切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内皮生长因子 原癌基因 C-ERBB-2 VEGF 组织蛋白酶D 淋巴转移 浸润深度 预后
下载PDF
癌基因c-erbB-2、组织蛋白酶D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11
14
作者 骞爱荣 赵俊生 +3 位作者 商澎 赵建业 陈建 陈志南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5期289-291,I079,共4页
目的 探讨癌基因c erbB 2、组织蛋白酶D(Cath D)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发展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10 2例胃癌组织的c erbB 2、Cath D蛋白表达 ,分析其与胃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 c erbB 2阳性率 38 2 % ,... 目的 探讨癌基因c erbB 2、组织蛋白酶D(Cath D)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发展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10 2例胃癌组织的c erbB 2、Cath D蛋白表达 ,分析其与胃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 c erbB 2阳性率 38 2 % ,Cath D阳性率 81 4 %。c erbB 2阳性者Cath D的阳性率明显高于c erbB 2阴性者 ,c erbB 2和Cath D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而与组织学分型无关。Cath D表达还与肿瘤的生长方式及脉管内癌栓有关 ;c erbB 2和Cath D表达阳性的胃癌患者 5年生存率较表达阴性者低。结论 c erbB 2和Cath D对胃癌的生长、浸润和转移有促进作用 ,c erbB 2和Cath D可作为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基因 C-ERBB-2 组织蛋白酶D 胃癌 基因表达 临床意义
下载PDF
食管癌组织CD15抗原和组织蛋白酶D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14
15
作者 谷化平 尚培中 +1 位作者 苏红 李志钢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0年第3期259-261,共3页
目的 探讨CD15抗原和组织蛋白酶D(Cath-D)在食管癌的表达意义及其相互关系。 方法 应用微波-LSAB免疫组化法,观察65例食管癌组织(男46例,女19例;平均年龄54岁;均为鳞癌)中CD15和Cath-D的表达阳性率及其相互关系。 结果 食管癌CD15和CD... 目的 探讨CD15抗原和组织蛋白酶D(Cath-D)在食管癌的表达意义及其相互关系。 方法 应用微波-LSAB免疫组化法,观察65例食管癌组织(男46例,女19例;平均年龄54岁;均为鳞癌)中CD15和Cath-D的表达阳性率及其相互关系。 结果 食管癌CD15和CD阳性率分别为58%(38/65例)和65%(42/65例);食管癌CD15和Cath-D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大体类型及肿瘤大小无关(P>0.05)。CD15和Cath-D表达阳性率:鳞癌Ⅲ级(88%,14/16 vs 100%,16/16)均显著高于鳞癌Ⅰ级(43%,6/14 vs 50%,7/14)和鳞癌Ⅱ级(51%,18/35 vs 54%,19/35,P<0.05);外膜层浸润(74%,20/27 vs82%,22/27)显著高于肌层浸润(47%,18/38 vs 53%,20/38,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72%,26/36 vs 78%,28/38)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41%,12/29 vs 48%、14/29,P<0.025);死亡组(70%,31/44 vs 77%,34/44)显著高于五年生存组(33%,7/21 vs 38%,8/21,P<0.01)。CD15阳性的肿瘤Cath-D阳性率显著高于CD15阴性者(82%,31/38 vs41%,11/27),CD15表达与Cath-D表达呈正相关(r=0.42,P<0.01)。 结论 检测CD15和Cath-D表达对判断食管癌恶性程度、预测其侵袭转移趋势和预后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食管癌CD15与Cath-D表达具有相互协同作用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代谢 CD15抗原 组织蛋白酶D
下载PDF
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组织蛋白酶D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段亚飞 刘萍 +5 位作者 李吉涛 李健 陈萍 高保全 徐文斐 王有昆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99-605,共7页
采用RACE技术获得了总长为1853bp的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组织蛋白酶D基因全长cDNA序列。该基因5′和3′非编码区分别为120bp和572bp,开放阅读框为1161bp,推测编码386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42.36kDa,理论等电点为7.54,命名... 采用RACE技术获得了总长为1853bp的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组织蛋白酶D基因全长cDNA序列。该基因5′和3′非编码区分别为120bp和572bp,开放阅读框为1161bp,推测编码386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42.36kDa,理论等电点为7.54,命名为EcCatD基因。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EcCatD基因与斑节对虾、美洲螯龙虾的相似性分别为86%和80%,与斑节对虾和美洲螯龙虾紧密聚为一支。荧光定量RT-PCR结果表明,EcCatD基因在血细胞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其次为肝胰腺。该基因在鳗弧菌和WSSV感染后的脊尾白虾血细胞和肝胰腺中的表达量显著增加,并具有不同的时空表达趋势。结果表明EcCatD基因在脊尾白虾免疫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尾白虾 组织蛋白酶D 基因克隆 表达
下载PDF
腋淋巴结无转移乳腺癌组织内脉管密度及癌栓与组织蛋白酶D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叶学正 刘思齐 +2 位作者 杨家祥 彭玉梅 李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66-269,共4页
对105例ANN乳腺癌的研究,发现癌组织及癌旁脉管内癌栓检出率为31.4%,用UEA-1及CD34显示脉管密度,在有癌栓组平均每200倍视野为143.2±48.7个,在无癌栓组为97.5±37.6个,其差异有... 对105例ANN乳腺癌的研究,发现癌组织及癌旁脉管内癌栓检出率为31.4%,用UEA-1及CD34显示脉管密度,在有癌栓组平均每200倍视野为143.2±48.7个,在无癌栓组为97.5±37.6个,其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Cath-D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为64.8%,其阳性表达在有癌栓组显著高于无癌栓组(P<0.05)。而间质细胞Cath-D阳性表达程度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按预后好坏的组织学类型及脉管内癌栓等病理组织学指标均有显著相关性。结果提示,乳腺癌细胞及间质细胞Cath-D阳性表达代表了肿瘤的侵袭性生物学行为,其中间质细胞Cath-D阳性表达更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腋淋巴结 乳腺癌 脉管密度 癌栓 组织蛋白酶D
下载PDF
C—erbB—2、PCNA和组织蛋白酶D在食管癌中的表达意义 被引量:7
18
作者 谷化平 尚培中 +2 位作者 李志钢 李全华 苏红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1999年第4期266-267,F004,共3页
目的 研究C—erbB—2、PCNA和组织蛋白酶D(Cath—D)表达与食管癌分级、浸润、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微波—SP免疫组化法,检测65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erbB—2、PCNA和Cath—D表达水平。结果 在食管癌中C—erbB—2、PCNA和Cath... 目的 研究C—erbB—2、PCNA和组织蛋白酶D(Cath—D)表达与食管癌分级、浸润、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微波—SP免疫组化法,检测65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erbB—2、PCNA和Cath—D表达水平。结果 在食管癌中C—erbB—2、PCNA和Cath—D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0.8%、69.2%和64.6%。C—erbB—2、PCNA和Cath—D表达均与肿瘤分级、浸润、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相关。结论 C—erbB—2、PCNA和Cath—D是食管癌高度恶性和预后不良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PCNA 组织蛋白酶D C-ERBB-2蛋白
下载PDF
胃癌组织中c-erb B-2和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及其与胃癌生物学行为间的关系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敏 陈健 +2 位作者 蒋敏 骞爱荣 赵俊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108-111,共4页
目的 观察癌基因c erbB 2及组织蛋白酶D(Cath D)在胃癌中的表达 ,探讨二者的关系及其与胃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了 10 2例胃癌手术切除标本的c erbB 2及Cath D的表达 ,同时观察了网状纤维分布与c erbB 2... 目的 观察癌基因c erbB 2及组织蛋白酶D(Cath D)在胃癌中的表达 ,探讨二者的关系及其与胃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了 10 2例胃癌手术切除标本的c erbB 2及Cath D的表达 ,同时观察了网状纤维分布与c erbB 2和Cath D之间的关系 ,并将检测结果与跟踪随访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  10 2例胃癌组织中c erbB 2表达阳性率为 3 8.2 4% (3 9/ 10 2 ) ,与胃癌浸润深度 (P<0 .0 5 )及淋巴结转移 (P<0 .0 5 )密切相关 ;Cath D表达阳性率为 81.3 7% (83 / 10 2 ) ,与胃癌浸润深度 (P<0 .0 5 )、生长方式 (P<0 .0 5 )、淋巴结转移 (P<0 .0 5 )及脉管内有无癌栓 (P<0 .0 5 )有关。生存期分析显示 :Cath D和c erbB 2表达阳性患者预后差 ,5年生存率低于表达阴性患者。结论 c erbB 2及Cath D与胃癌的生长、浸润、转移及预后有密切关系 ,可作为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为临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C-ERBB-2基因 组织蛋白酶D 淋巴结转移 浸润深度 预后 生物学行为
下载PDF
大珠母贝组织蛋白酶D的cDNA克隆、序列特征分析及应激表达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潘俐玲 黄桂菊 +2 位作者 喻达辉 成书营 王晓宁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4-9,共6页
通过同源克隆方法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获得了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组织蛋白酶D基因(命名为pmCTSD)的cDNA全长序列1 742 bp,其中5’非翻译区(UTR)38 bp,3’UTR 534 bp,开放阅读框1 170 bp,编码390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41.9... 通过同源克隆方法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获得了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组织蛋白酶D基因(命名为pmCTSD)的cDNA全长序列1 742 bp,其中5’非翻译区(UTR)38 bp,3’UTR 534 bp,开放阅读框1 170 bp,编码390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41.9 ku,等电点约为7.57。序列特征分析表明,pmCTSD蛋白由信号肽(Met1-Ala18)、前体域(Leu19-Lys47)和成熟域(Thr48-Asn390)3部分组成。同源性分析表明,pmCTSD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高度保守,相似性介于64%~70%之间。进化分析表明,pmCTSD与栉孔扇贝亲缘关系最近,与传统分类结果基本一致。组织表达荧光定量分析发现,pmCTSD在闭壳肌、性腺、肝胰脏、外套膜和鳃组织中都有表达,但在性腺中表达量最高,肝胰脏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珠母贝 组织蛋白酶D 序列特征分析 哈维式弧菌刺激 组织表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