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12篇文章
< 1 2 2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铜调节的细胞死亡相关基因与前列腺癌关系分析
1
作者 李伟 程丰 +1 位作者 朱俊雷 王锁刚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46-50,68,共6页
目的基于美国癌症肿瘤基因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分析铜调节的细胞死亡相关基因与前列腺癌患者预后和免疫细胞浸润的关系。方法从TCGA数据库下载所有前列腺癌患者的基因数据,其中包括前列腺癌组织501例,正常组织52... 目的基于美国癌症肿瘤基因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分析铜调节的细胞死亡相关基因与前列腺癌患者预后和免疫细胞浸润的关系。方法从TCGA数据库下载所有前列腺癌患者的基因数据,其中包括前列腺癌组织501例,正常组织52例。运用R软件提取前列腺癌患者中铜调节的细胞死亡相关基因表达矩阵,进行差异分析、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预后基因,对预后基因进行生存分析,同时探讨预后相关基因与免疫细胞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甘氨酸裂解系统蛋白H(GCSH)与前列腺癌患者的预后显著相关,同时发现其与前列腺癌患者中的树突细胞、CD8^(+)T细胞、浆细胞也显著相关(P<0.05)。结论GCSH基因在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有望成为前列腺癌预后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铜调节的细胞死亡 肿瘤微环境 甘氨酸裂解系统蛋白H 美国癌症肿瘤基因图谱数据库 标志物
下载PDF
中医药调控程序性细胞死亡干预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黄良江 毛德文 +4 位作者 张荣臻 黄国初 王涵 秦伟彬 姚春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1-168,共8页
肝纤维化(HF)是一种由于慢性肝损伤导致的肝组织结构异常修复的病理过程,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相关研究表明,程序性细胞死亡可能与HF的发生有关,而中医药在调控程序性细胞死亡干预HF方面有着显著疗效。本文概述了程序性细胞死亡影... 肝纤维化(HF)是一种由于慢性肝损伤导致的肝组织结构异常修复的病理过程,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相关研究表明,程序性细胞死亡可能与HF的发生有关,而中医药在调控程序性细胞死亡干预HF方面有着显著疗效。本文概述了程序性细胞死亡影响HF的主要机制,并从中医角度出发探讨中医药调控程序性细胞死亡改善HF的可能机制,为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中药 程序性细胞死亡
下载PDF
针刺调节神经元程序性细胞死亡的机制研究进展
3
作者 席梦含 王路 +5 位作者 张微 郑倩华 秦海燕 鄢香芸 陈思珏 李瑛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2-369,共8页
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常伴随着异常的神经元程序性细胞死亡。针刺作为神经系统疾病的常用防治手段,其调控失衡的神经元程序性细胞死亡的作用值得深入探讨。针刺主要可通过调控神经元凋亡、焦亡、自噬、铁死亡来治疗脑缺血、... 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常伴随着异常的神经元程序性细胞死亡。针刺作为神经系统疾病的常用防治手段,其调控失衡的神经元程序性细胞死亡的作用值得深入探讨。针刺主要可通过调控神经元凋亡、焦亡、自噬、铁死亡来治疗脑缺血、脑出血、颅脑外伤、脊髓损伤、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故本文就针刺之于神经元程序性细胞死亡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挖掘针刺在多种神经系统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共同生物学机制,为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神经元 程序性细胞死亡 综述
原文传递
中医药对血管性认知障碍中调节性细胞死亡的调控作用研究进展
4
作者 钟奕 黄川 +3 位作者 孙乐 马培 许利嘉 肖培根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4年第2期412-424,共13页
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是由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明显或不明显脑血管病引起的,涵盖从轻度认知障碍到痴呆的一大类综合征,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威胁老年人生活质量。调节性细胞死亡(RCD)是可调控的细胞死亡方式,包括细胞程序性坏死... 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是由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明显或不明显脑血管病引起的,涵盖从轻度认知障碍到痴呆的一大类综合征,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威胁老年人生活质量。调节性细胞死亡(RCD)是可调控的细胞死亡方式,包括细胞程序性坏死、自噬、细胞焦亡等多种形式,拥有独特的生化、形态特征。研究表明,缺血条件下调控RCD可促进细胞生存、减少神经细胞死亡,在延缓VCI的发生发展中具有较大的作用。化学药治疗VCI主要对改善血管风险因素及对发展到痴呆阶段后的认知能力进行干预,使用临床已成熟的药物较多,用药安全,但药效一般,对神经细胞的RCD调控较少。临床上也广泛使用中医药治疗VCI,疗效较好,但尚未明确其具体机制,其与RCD的关系也缺少相关总结。综述VCI中铁死亡、细胞焦亡、线粒体自噬及依赖性细胞死亡等不同形式RCD的研究进展,中医药对RCD的调控、对VCI的治疗作用,以期为探索临床VCI治疗的潜在靶点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性细胞死亡 血管性认知障碍 脑血管病 中药
下载PDF
基于中医“虚、痰瘀、毒”理论探讨铜稳态失调诱导调节性细胞死亡在肝豆状核变性中的作用
5
作者 王谢 谢道俊 +4 位作者 张笑颜 张娟 陈宏 常泽 黄晓峰 《中医药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3-17,共5页
肝豆状核变性(WD)是一种铜代谢障碍的染色体隐性遗传代谢性疾病,其中医核心病机为“虚、痰瘀、毒”。铜稳态失调诱导调节性细胞死亡包括多种生物学途径,在WD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核心作用,也是WD“虚、痰瘀、毒”中医病机的微观体现。... 肝豆状核变性(WD)是一种铜代谢障碍的染色体隐性遗传代谢性疾病,其中医核心病机为“虚、痰瘀、毒”。铜稳态失调诱导调节性细胞死亡包括多种生物学途径,在WD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核心作用,也是WD“虚、痰瘀、毒”中医病机的微观体现。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以“补脾益肾治其本,化痰祛瘀,解毒通络治其标”为治则,从铜稳态失调诱导调节性细胞死亡机制出发,进一步探究中医药治疗WD的机制,为中西医结合治疗WD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虚、痰瘀、毒” 铜稳态失调 调节性细胞死亡 补脾益肾 化痰祛瘀
下载PDF
人参皂苷辛酸酯通过内质网应激诱导肝癌细胞免疫原性细胞死亡的机制研究
6
作者 戴珍珍 黄青昕 +4 位作者 胡淇睿 吴汉城 潘瑶 邓泽元 陈芳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7-771,779,共6页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辛酸酯(Rh2-O)能否诱导Huh-7肝癌细胞免疫原性细胞死亡及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uh-7细胞,设置空白对照组、Rh2-O药物组及阳性对照组(米托蒽醌处理),CCK-8、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细胞活力和凋亡,ELISA及化学发光法分...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辛酸酯(Rh2-O)能否诱导Huh-7肝癌细胞免疫原性细胞死亡及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uh-7细胞,设置空白对照组、Rh2-O药物组及阳性对照组(米托蒽醌处理),CCK-8、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细胞活力和凋亡,ELISA及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细胞上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和三磷酸腺苷(ATP)含量,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钙网蛋白(CRT)的膜外翻,荧光探针DCFH-DA检测细胞内ROS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Rh2-O可显著降低细胞活力,促进细胞凋亡,诱导细胞HMGB1分泌、ATP释放及CRT膜外翻,使细胞内蓄积大量ROS,提高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ERK、eIF2α、p-eIF2α表达(均P<0.05)。内质网应激抑制剂4-苯基丁酸(4-PBA)预处理可显著减弱Rh2-O诱导的CRT膜外翻(P<0.05)。结论:Rh2-O可诱导肝癌细胞发生免疫原性细胞死亡,其机制可能与Rh2-O激活内质网应激促进细胞CRT膜外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苷 辛酸酯衍生物 肝癌 免疫原性细胞死亡 内质网应激
下载PDF
拟南芥组织特异性表达FHY3对fhy3far1细胞死亡的影响
7
作者 徐云巧 朱凤晨 +1 位作者 马琳 秦晓春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9-375,共7页
为了探究植物光信号蛋白FHY3及其同源蛋白FAR1在叶片细胞死亡调控过程中的分子机制,在拟南芥fhy3far1双突变体背景下分别在维管束及叶肉细胞中表达FHY3。结果表明:在fhy3far1双突变体维管束中特异性表达FHY3可完全改善fhy3far1的细胞死... 为了探究植物光信号蛋白FHY3及其同源蛋白FAR1在叶片细胞死亡调控过程中的分子机制,在拟南芥fhy3far1双突变体背景下分别在维管束及叶肉细胞中表达FHY3。结果表明:在fhy3far1双突变体维管束中特异性表达FHY3可完全改善fhy3far1的细胞死亡表型,而在fhy3far1双突变体叶肉细胞中特异性表达FHY3仅可部分缓解fhy3far1叶片细胞死亡表型,揭示了FHY3调控细胞死亡过程主要是在维管束中行使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信号蛋白 维管束 叶肉细胞 细胞死亡 拟南芥
下载PDF
细胞死亡在脓毒症引起的肾损伤中的作用
8
作者 周文琛 何朝勇 《药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期60-66,共7页
脓毒症是一种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伴随着多个器官的急性损伤。脓毒症引起的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与脓毒症相关的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并可能转化为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其病理生理学涉... 脓毒症是一种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伴随着多个器官的急性损伤。脓毒症引起的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与脓毒症相关的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并可能转化为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其病理生理学涉及多种细胞,包括肾血管内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等。这些细胞死亡之间的联系与脓毒症引起的肾损伤密切相关。内质网应激、线粒体动力学失衡和氧化应激等都是细胞死亡的主要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肾损伤 细胞死亡
下载PDF
Oleandrin诱导肝癌细胞免疫原性细胞死亡
9
作者 苏楠 高晓馨 +2 位作者 陈诗 廖一鸣 张桂荣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10期1787-1791,共5页
目的:探讨夹竹桃苷(Oleandrin)诱导肝癌细胞免疫原性细胞死亡及潜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HuH-7和HepG2,设置空白对照组及Oleandrin组。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细胞上清高迁移率... 目的:探讨夹竹桃苷(Oleandrin)诱导肝癌细胞免疫原性细胞死亡及潜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HuH-7和HepG2,设置空白对照组及Oleandrin组。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细胞上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和三磷酸腺苷(ATP)的含量,免疫荧光法和流式技术检测细胞钙网蛋白(CRT)的膜外转位,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中PERK和eIF2α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水平变化。结果:Oleandrin作用肝癌细胞HuH-7和HepG2后,细胞活力显著降低。Oleandrin诱导肝癌细胞发生免疫原性细胞死亡,引起肝癌细胞ATP、HMGB1的释放及CRT的膜转位,同时提高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PERK、eIF2α和p-eIF2α等)的表达水平。结论:Oleandrin可能通过激活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诱导肝癌细胞发生免疫原性细胞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竹桃苷 肝癌 免疫原性细胞死亡 免疫疗法
下载PDF
N^(6)-甲基腺苷修饰在肿瘤程序性细胞死亡中的作用
10
作者 谈元郡 王霞 +1 位作者 黄静(综述) 张百红(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6-93,共8页
非突变表观遗传重编程是肿瘤的关键特征之一,抵抗程序性细胞死亡是肿瘤的另一关键特征。作为体内最丰富的转录后表观遗传修饰方式,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ne,m^(6)A)通过靶向调节程序性细胞死亡关键因子在肿瘤细胞凋亡、自... 非突变表观遗传重编程是肿瘤的关键特征之一,抵抗程序性细胞死亡是肿瘤的另一关键特征。作为体内最丰富的转录后表观遗传修饰方式,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ne,m^(6)A)通过靶向调节程序性细胞死亡关键因子在肿瘤细胞凋亡、自噬、焦亡、铁死亡、坏死性凋亡、铜死亡中发挥重要作用。现已有靶向异常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的表观遗传调节剂应用于临床,靶向m^(6)A修饰调控药物仍待探索。本文阐述了m^(6)A修饰调控肿瘤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机制,旨在为通过调节m^(6)A修饰水平介导肿瘤细胞死亡这一潜在肿瘤治疗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6)-甲基腺苷修饰 程序性细胞死亡 凋亡 自噬 焦亡 死亡 坏死性凋亡 死亡
下载PDF
调节性细胞死亡及其靶向治疗在炎症性肠病中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李娜 汪哲 +4 位作者 包云丽 唐海茹 郑英 李斌 于晓辉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51-57,共7页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累及胃肠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肠黏膜屏障受损是核心环节,各种病理刺激诱发肠上皮细胞异常死亡,为肠道细菌入侵肠壁并引发炎症反应提供病理基础。近年来,除凋亡、自噬、坏死性凋亡外,焦亡、...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累及胃肠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肠黏膜屏障受损是核心环节,各种病理刺激诱发肠上皮细胞异常死亡,为肠道细菌入侵肠壁并引发炎症反应提供病理基础。近年来,除凋亡、自噬、坏死性凋亡外,焦亡、铁死亡、铜死亡等新型调节性细胞死亡(RCD)均已被证实参与IBD的疾病进展。多种RCD方式可通过调控肠黏膜屏障、免疫反应及肠道微生物等影响IBD的疾病进展,通过靶向RCD治疗有效缓解结肠炎症。该文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各种RCD参与IBD的发病机制,旨在全面了解RCD调控IBD的相关机制,并为其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调节性细胞死亡 靶向治疗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乙醇致心肌细胞死亡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2
作者 张晨一 朱志勇 +1 位作者 孟妍 陈立勇 《老年医学研究》 2024年第2期65-69,共5页
乙醇(酒精)对心血管系统有多重影响,长期酗酒会引起明显的心脏毒性效应,乙醇及其代谢产物可能引发酒精性心肌病,甚至导致猝死。这种毒性作用可能与多种机制有关,包括线粒体功能缺陷、氧化应激损伤、蛋白质合成受损及分解代谢异常、脂肪... 乙醇(酒精)对心血管系统有多重影响,长期酗酒会引起明显的心脏毒性效应,乙醇及其代谢产物可能引发酒精性心肌病,甚至导致猝死。这种毒性作用可能与多种机制有关,包括线粒体功能缺陷、氧化应激损伤、蛋白质合成受损及分解代谢异常、脂肪酸代谢紊乱等。这些机制相互作用,最终导致细胞的死亡。细胞死亡是乙醇导致心肌损伤和功能障碍的重要机制之一,在急、慢性酒精动物模型和酒精性心肌病患者心脏标本中得到验证。本文通过对乙醇致心肌损伤过程中发生的凋亡、自噬、铁死亡、坏死性凋亡、焦亡等多种细胞死亡方式的分子作用机制进行阐述和归纳总结,旨在进一步探讨酒精性心脏损害的发病机制,以期为酒精摄入所致的心脏损害提供一些新的干预靶点和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 心脏损伤 酒精性心肌病 细胞死亡
下载PDF
晚期肝癌患者信号转导子和激活子3、微小核糖核苷酸-200表达与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关联性及在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抑制剂抵抗中的作用
13
作者 刘少卿 齐曼 《肝癌电子杂志》 2023年第4期55-59,共5页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信号转导子和激活子3(STAT3)、微小核糖核苷酸-200(miR-200)表达与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关联性及在PD-L1抑制剂抵抗中的作用。方法:根据入组标准选取2019年2月至2022年1月承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8例晚期肝癌患者...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信号转导子和激活子3(STAT3)、微小核糖核苷酸-200(miR-200)表达与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关联性及在PD-L1抑制剂抵抗中的作用。方法:根据入组标准选取2019年2月至2022年1月承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8例晚期肝癌患者,根据治疗反应性分为抵抗组75例、非抵抗组33例。比较两组肝癌组织STAT3 mRNA、miR-200、PD-L1表达情况,并比较不同PD-L1表达水平患者肝癌组织STAT3 mRNA、miR-200表达情况。以Pearson法分析STAT3 mRNA、miR-200的关系及与PD-L1关系。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PD-L1抑制剂抵抗的相关影响因素。使用交互作用系数γ分析STAT3 mRNA、miR-200的交互作用是否存在及其作用类型。结果:抵抗组肝癌组织STAT3 mRNA、PD-L1表达高于非抵抗组,miR-200表达低于非抵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D-L1强表达患者STAT3mRNA高于PD-L1低表达患者,而miR-200低于PD-L1低表达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TAT3 mRNA与miR-200呈负相关(P<0.05),与PD-L1呈正相关(P<0.05);miR-200与PD-L1呈负相关(P<0.05)。STAT3 mRNA、PD-L1是PD-L1抑制剂抵抗的相关危险因素,miR-200是PD-L1抑制剂抵抗的相关保护因素(均P<0.05)。单独STAT3 mRNA升高所致OR=21.000,单独miR-200降低所致OR=7.875,两者共存时所致OR=468.00;交互作用OR值大于单独STAT3 mRNA升高所致的OR值与单独miR-200降低所致OR值的乘积。STAT3 mRNA和miR-200对PD-L1抑制剂抵抗影响的模型为超相乘模型,γ=2.019>1,说明两者具有正向交互作用。结论:肝癌患者中STAT3表达升高,与PD-L1呈正相关;miR-200表达降低,与PD-L1呈负相关。STAT3、miR-200表达水平与PD-L1抑制剂抵抗密切相关,具有作为治疗靶点的潜在价值,并能为PD-L1抑制剂的精准化、个性化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STAT3 miR-200 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 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抑制剂抵抗
下载PDF
生物信息学预测铜离子载体诱导细胞死亡关键因子铁氧化还原蛋白1的特性
14
作者 关蕴良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8期1125-1131,共7页
目的通过对人铁氧化还原蛋白1(ferredoxin 1,Fdx1)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预测其蛋白结构、蛋白翻译后修饰以及组织表达等性质。方法利用各类数据挖掘工具,分析从UniProt中获取的人Fdx1蛋白氨基酸序列,从而预测其基本性质(ProtParam等)... 目的通过对人铁氧化还原蛋白1(ferredoxin 1,Fdx1)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预测其蛋白结构、蛋白翻译后修饰以及组织表达等性质。方法利用各类数据挖掘工具,分析从UniProt中获取的人Fdx1蛋白氨基酸序列,从而预测其基本性质(ProtParam等)、特征结构(SMART等)、空间结构(SOPMA等)、翻译后修饰(NetPhos 3.1等)、生物学功能(STRING等)以及组织表达(ProteomicsDB等)等各类生物学信息。结果基本性质:氨基酸序列全长有184 aa,分子质量是19 kDa,分子式为C819H1341N251O275S9。氨基酸组成中丙氨酸和甘氨酸占比最高(10.9%);属亲水性蛋白。未发现跨膜结构和信号肽;线粒体是定位几率最高的亚细胞结构。特征结构:第72~157位存在高度保守的结构功能域——Fer2。空间结构:人Fdx1蛋白二级结构最多的形式是α-螺旋(36.96%)。翻译后修饰:磷酸化、糖基化和甲基化等十种翻译后修饰预测出了位点。生物学功能:与铁硫簇组装酶等多个蛋白存相互作用(P=0.0008)。涉及超过二十种信号通路,与疾病和代谢的关系尤甚。组织表达:正常机体里蛋白表达前高的是内脏系统鼻腔呼吸上皮组织(log10650 ppm);模式生物细胞株中表达最高的为脑癌U251细胞(log10557 ppm)。结论对人Fdx1蛋白结构和功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为探究其在新的细胞程序性死亡——“铜死亡”的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 铁氧化还原蛋白1 生物信息学 细胞程序性死亡
下载PDF
银屑病与调节性细胞死亡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建 张致琴 尹志强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年第3期206-211,共6页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研究显示银屑病皮损中存在多种调节性细胞死亡方式。不同的细胞死亡方式发生机制不同且对银屑病影响各异,细胞凋亡异常参与银屑病表皮角化不全,而坏死性凋亡等细胞死亡方式则影响银屑病的炎症状态。本文...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研究显示银屑病皮损中存在多种调节性细胞死亡方式。不同的细胞死亡方式发生机制不同且对银屑病影响各异,细胞凋亡异常参与银屑病表皮角化不全,而坏死性凋亡等细胞死亡方式则影响银屑病的炎症状态。本文对不同的调节性细胞死亡方式与银屑病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调节性细胞死亡 角质形成细胞 炎症
下载PDF
变应性鼻炎中lncRNA-miRNA-mRNA网络构建与相关程序性细胞死亡基因的分析
16
作者 王宇婷 姜辉 王嘉玺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3期54-63,共10页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lncRNA介导的ceRNA网络在变应性鼻炎(AR)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在程序性细胞死亡(PCD)中的潜在调控功能。方法 纳入AR患者与正常人,取全血进行RNA测序分析,筛选差异表达的lncRNA、miRNA和mRNA用于构建基于ceRNA...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lncRNA介导的ceRNA网络在变应性鼻炎(AR)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在程序性细胞死亡(PCD)中的潜在调控功能。方法 纳入AR患者与正常人,取全血进行RNA测序分析,筛选差异表达的lncRNA、miRNA和mRNA用于构建基于ceRNA理论的ln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采用基因本体(GO)和KEGG富集分析来预测ceRNA网络中mRNA的潜在生物学功能。随后,将差异表达的mRNA与PCD相关基因相互取交集,并依据交集mRNA构建新的ceRNA网络,同时对ceRNA网络中mRNA进行靶器官定位网络分析。结果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共提取5个lncRNA、4个miRNA和46个mRNA,构建AR中lncRNA介导的上调及下调的ceRNA网络。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其在“钙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及“ERK1和ERK2级联”等中显著富集。并对AC008394.1及人类组织相容性白细胞抗原复合物P5(HCP5)2个lncRNA构建PCD相关ceRNA调控网络。在对ceRNA网络中mRNA进行靶器官定位分析中发现,它们多在神经免疫相关器官中表达。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AR中新的ceRNA网络,初步探索了HCP5介导的ceRNA网络可能通过影响细胞凋亡对AR发挥作用。为AR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见解和潜在的研究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鼻炎 lncRNA ceRNA网络 程序性细胞死亡 人类组织相容性白细胞抗原复合物P5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1-配体1在不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的一致性比较
17
作者 李东 邸吉廷 熊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39-342,共4页
目的:比较程序性细胞死亡1-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1-ligand 1,PD-L1,克隆号E1L3N、22C3、SP263)在不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的一致性。方法:第一步,筛选最优流程:采用PD-L1(克隆号E1L3N)抗体分别按推荐流程、自建流程①、自建流... 目的:比较程序性细胞死亡1-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1-ligand 1,PD-L1,克隆号E1L3N、22C3、SP263)在不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的一致性。方法:第一步,筛选最优流程:采用PD-L1(克隆号E1L3N)抗体分别按推荐流程、自建流程①、自建流程②与自建流程③,对5例扁桃体组织完成平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专科病理医生对全部切片进行质量评分(0~6分),筛选出评分最高的流程;第二步,用最优流程与两种标准流程的评分结果进行一致性比较:选取近两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病理最终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标本共32例,用筛选出的自建流程①、与SP263标准流程及22C3标准流程对32病例各自进行平行染色,全部染色片由专科病理医师行阳性肿瘤细胞比例评分(tumor proportion score,TPS)。评分结果按<1%,≥1%至<10%,≥10%至<50%,≥50%分组,分析PD-L1检测抗体克隆号E1L3N与22C3、SP263染色结果的一致性。结果:扁桃体染色切片质量评分(0~6分)如下:推荐流程为5、5、5、5、5分;自建流程①为5、6、6、5、6分;自建流程②为4、4、4、4、4分;自建流程③为3、3、3、3、3分。自建流程①的结果总体评分最高,选用自建流程①完成32例非小细胞肺癌病例的免疫组组织化学染色,TPS评分为:自建流程①,<1%共6例,≥1%至<10%共5例,≥10%至<50%共10例,≥50%共11例;22C3标准流程,<1%共5例,≥1%至<10%共3例,≥10%至<50%共13例,≥50%共11例;SP263标准流程,<1%共7例,≥1%至<10%共4例,≥10%至<50%共11例,≥50%共10例。一致性检验结果为:自建流程①和22C3标准流程,κ值为0.736(P<0.001),一致性好;自建流程①和SP263标准流程,κ值为0.914(P<0.001),一致性极好。结论:采用PD-L1(克隆号E1L3N)抗体,在罗氏Ventana Benchmark GX平台,通过自建染色流程①完成,可获得良好质量的染色切片;在非小细胞肺癌病例的检测中,自建染色流程①与22C3标准流程和SP263标准流程一致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程序性细胞死亡1-配体1 克隆号E1L3N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下载PDF
铁死亡在脊髓损伤后细胞死亡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肖伟平 李标鹏 +5 位作者 王顺谱 严玉明 汪涛 魏大贵 李乐 张宸 《江西中医药》 CAS 2023年第3期73-77,共5页
铁死亡是新发现的一种非凋亡形式的细胞死亡途径,其特征是压倒性的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导致多种病理表象。研究发现铁死亡在调控脊髓损伤(SCI)后神经细胞的死亡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铁死亡与SCI的继发性损伤之间具有强相关性... 铁死亡是新发现的一种非凋亡形式的细胞死亡途径,其特征是压倒性的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导致多种病理表象。研究发现铁死亡在调控脊髓损伤(SCI)后神经细胞的死亡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铁死亡与SCI的继发性损伤之间具有强相关性。因此,进一步发掘铁死亡过程的机制,探寻其与SCI后神经细胞死亡的关系,最终通过调控铁死亡机制治疗和促进SCI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可能是有效治疗SCI的突破点。现从铁死亡机制出发,对其在SCI中的作用机制及实验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从而为SCI的新型治疗方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细胞死亡 机制
下载PDF
肝细胞癌中调节性细胞死亡方式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玮钰 张荣臻 +3 位作者 舒发明 王涵 乐滢玉 毛德文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7期89-93,共5页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该病具有起病隐匿、恶化率高、预后极差等特点,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缺乏特异性分子标志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调节性细胞死亡(regulated cell death,RCD)方式逐渐被认识...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该病具有起病隐匿、恶化率高、预后极差等特点,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缺乏特异性分子标志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调节性细胞死亡(regulated cell death,RCD)方式逐渐被认识,研究者发现多种RCD在HCC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促癌和抑癌的双重作用,不同RCD之间能够相互作用、相互调控,早期阶段通过促进炎症反应、纤维化形成和血管侵袭以加重对肝细胞的损伤,但晚期阶段却能提高抗癌药物的敏感性以限制肿瘤生长。基于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的RCD靶向干预治疗也日趋成为研究热点,目前针对HCC不同阶段的治疗方案已有不同的RCD靶向抗癌药物。该文着重介绍了凋亡、坏死性凋亡、焦亡、自噬和铁死亡等不同类型RCD调控HCC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归纳总结了RCD对TME的靶向干预作用,以期为深入研究HCC中RCD的复杂调控机制和临床靶向治疗药物的研发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调节性细胞死亡 肿瘤微环境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