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变化及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16
1
作者 黄雌友 姚伟峰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53-155,共3页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的变化,并以血浆假性血友病因子水平作为内皮功能损伤的指标,观察细胞间粘附分子1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62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有无血管并发症分为无血管病变组(n=...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的变化,并以血浆假性血友病因子水平作为内皮功能损伤的指标,观察细胞间粘附分子1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62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有无血管并发症分为无血管病变组(n=19)、微血管病变组(n=20)和大血管病变组(n=23),选择2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和血浆假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并测定糖脂代谢指标和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在无血管病变组、微血管病变组和大血管病变组的水平逐步升高(P<0.01);血浆假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在大血管病变组高于微血管病变组,微血管病变组高于无血管病变组(P<0.01),无血管病变组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与血浆假性血友病因子、甘油三酯、收缩压、舒张压呈正相关(r分别为0.43、0.45、0.52和0.62,P<0.01)。结论细胞间粘附分子1可能参与了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可作为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血管并发症尤其是大血管病变发生的预测及监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学 细胞间粘附分子1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之间的关系 酶联免疫吸附法 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 2型糖尿病 血管病变
下载PDF
胆红素对急性肺损伤大鼠肺血管内皮细胞核因子κB,细胞间粘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4
2
作者 李建强 高晓玲 +2 位作者 刘卓拉 徐永健 张珍祥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 探讨胆红素对急性肺损伤 (ALI)的对抗作用及其对肺血管内皮细胞核因子 κB和细胞间粘附分子 1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雄性Wistar大鼠 (2 0 0 - 2 5 0g) 30只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LI动物模型组 (用内毒素制造模型 )、胆红素干预... 目的 探讨胆红素对急性肺损伤 (ALI)的对抗作用及其对肺血管内皮细胞核因子 κB和细胞间粘附分子 1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雄性Wistar大鼠 (2 0 0 - 2 5 0g) 30只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LI动物模型组 (用内毒素制造模型 )、胆红素干预组。采用原位杂交技术半定量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肺血管内皮细胞中细胞间粘附分子 1(ICAM 1)mRNA和核因子κB (NF κB)蛋白的表达。结果  (1)ALI模型组肺血管内皮细胞ICAM 1mRNA表达和NF$CκB核染色阳性细胞百分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 ,(P <0 0 0 1) ;(2 )胆红素干预组ICAM 1mRNA表达和NF$CκB染色阳性细胞百分比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减低 ,(P <0 0 0 1、P <0 0 1) ,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仍较高 (P <0 0 5 )。结论 ICAM 1和NF κB在ALI显著增加 ,胆红素可以抑制ALI动物NF κB和ICAM 1mRNA的表达 ,可能是其对抗急性肺损伤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红素 急性肺损伤 血管内皮细胞核因子-κB 细胞粘附分子1 大鼠
下载PDF
细胞间粘附分子-1在血管内皮细胞冻融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刘嘉瀛 单秋玲 +2 位作者 杨增仁 颜培华 孙方人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3-157,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VEC)表面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在VEC冻融损伤中的作用,以阐明冻融损伤的发病机制。方法:以大鼠主动脉VEC和大鼠外周血嗜中性粒细胞(PMN)为材料,使用WKL-Ⅴ型速率冷冻仪冷冻VEC然后在水浴中复温,制备VEC冻融...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VEC)表面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在VEC冻融损伤中的作用,以阐明冻融损伤的发病机制。方法:以大鼠主动脉VEC和大鼠外周血嗜中性粒细胞(PMN)为材料,使用WKL-Ⅴ型速率冷冻仪冷冻VEC然后在水浴中复温,制备VEC冻融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VEC冻融后4、12和24 h其表面ICAM-1的表达;将冻融VEC与正常PMN共同孵育后,以rose bengal染色法测定冻融VEC与PMN粘附,测定培养液中LDL活性确定VEC损伤程度。结果:冻融后4 h,VEC表面ICAM-1表达阳性率由冻融前的13.2%±3.6%增加至22.3%±4.4%,冻后12h达高峰(37.9%±2.5%)。冻融VEC与PMN共同孵育后,VEC-PMN粘附由对照组的0.204±0.025增加至0.363±0.022(P<0.01),培养液中LDH活性由对照组的104.64±20.14U/L增加至162.33±27.88U/L(P<0.01);ICAM-1Mab可部分阻断冻融VEC-PMN粘附(0.270±0.021,P<0.01),且使培养液中LDH活性降低至125.39±22.26U/L(P<0.05)。结论:冻融可诱发VEC表面ICAM-1的表达,进而增强VEC-PMN粘附而导致VEC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粘附分子-1(ICAM-1) 血管内皮细胞(VEC) 嗜中性粒细胞(PMN) 冻融损伤 缺血/再灌注(I/R)
下载PDF
细胞间粘附分子1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 被引量:3
4
作者 卢曙芳 陈建悦 沈建国 《浙江预防医学》 2007年第5期59-61,共3页
关键词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细胞粘附分子1 糖尿病血管病变 2型 血管内皮损伤 内皮细胞损伤 糖代谢紊乱 慢性糖尿病
下载PDF
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和C-反应蛋白的检测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周有利 毛达勇 朱名安 《微循环学杂志》 2007年第2期39-40,共2页
目的:测定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分析两者在T2DM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检测25例T2DM并血管并发症患者空腹血糖(FBS)、甘油三酯(TG)、糖化血红蛋白(HbA1c)、sICA... 目的:测定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分析两者在T2DM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检测25例T2DM并血管并发症患者空腹血糖(FBS)、甘油三酯(TG)、糖化血红蛋白(HbA1c)、sICAM-1和CRP水平,并与33例无血管并发症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T2DM患者组FBS、TG、HbA1c、sICAM-1和CRP等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T2DM血管并发症组TG、sICAM-1和CRP显著高于非血管并发症组(P<0.01)。HbA1c与sICAM-1和CRP呈正相关(P<0.01),TG、FBS与sI-CAM-1和CRP水平无相关性。结论:ICAM-1和CRP参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炎症损伤,并在T2DM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 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C-反应蛋白 2型糖尿病 检测分析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血管病变
下载PDF
热射病猪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病理变化及相关黏附分子表达 被引量:3
6
作者 胡玲玲 倪军 +1 位作者 付刚 张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2644-2650,共7页
背景:热射病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疾病,是由高温引起的广泛内皮细胞损伤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的临床综合征,常见的并发症是凝血功能异常,而血管内皮病变在重度中暑引发的凝血功能紊乱中发挥关键作用。目的:观察热射病猪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病... 背景:热射病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疾病,是由高温引起的广泛内皮细胞损伤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的临床综合征,常见的并发症是凝血功能异常,而血管内皮病变在重度中暑引发的凝血功能紊乱中发挥关键作用。目的:观察热射病猪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病理变化特点及相关黏附分子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方法:选取12只普通级健康雄性巴马小型猪,体质量15-20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温对照组及热射病组,每组6只。热射病组建立高温高湿环境下重度中暑猪模型,而常温对照组小猪置于恒温恒湿气候舱中。采集两组实验前、后静脉血,检测血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取相同部位的腹主动脉、冠状动脉、肺组织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两组标本病理损伤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比两组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水平;高倍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冠状动脉及肺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结论:①常温对照组实验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水平及红细胞、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热射病组实验后红细胞计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水平高于实验前,且高于常温对照组;血小板计数低于实验前,且低于常温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苏木精-伊红染色:常温对照组腹主动脉、冠状动脉、肺微血管组织病理结构正常;热射病组腹主动脉内皮细胞轻度水肿,未见明显异常;冠状动脉可见血栓形成、内皮细胞脱落、坏死,数量减少;肺微血管弥漫性出血、内皮细胞数量明显减少;④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常温对照组腹主动脉、冠状动脉、肺组织观察到内皮细胞浆膜上有数量较多、呈棕黄色线状的细胞间黏附分子1阳性表达;热射病组内皮细胞浆膜上染色数量明显减少,或表达缺如,呈浅黄色的细胞间黏附分子1弱阳性表达;热射病组血管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平均吸光度值低于常温对照组(P<0.05);⑤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热射病组冠状动脉组织可见细胞核形状不规则,线粒体肿胀;热射病组肺组织可见少量细胞核及线粒体肿胀;⑥提示热射病可导致小型猪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且以微小血管损伤表现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射病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细胞附分子1 凝血功能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sVCAM-1水平变化及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陈一丁 黄雌友 姚伟峰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20期3221-3222,共2页
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死残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阐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早期病变化.近年研究表明,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AMs)在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1].本研究通过测定糖尿病患者血... 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死残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阐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早期病变化.近年研究表明,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AMs)在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1].本研究通过测定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sVCAM-1)水平,了解它们在糖尿病血管病变发生中的作用 检测vWF水平,探讨粘附分子与血管内皮功能损伤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功能损伤 2型糖尿病 水平变化 SVCAM-1 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患者 血清 糖尿病血管病变
下载PDF
卡维地洛与阿替洛尔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陈国雄 卜军 +2 位作者 张存泰 马业新 陆再英 《中国综合临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057-1059,共3页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与阿替洛尔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的影响。方法42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卡维地洛组和阿替洛尔组。卡维地洛组给予常规治疗加卡维地洛,阿替洛尔组给予常规治疗加阿替洛...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与阿替洛尔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的影响。方法42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卡维地洛组和阿替洛尔组。卡维地洛组给予常规治疗加卡维地洛,阿替洛尔组给予常规治疗加阿替洛尔;均连用8周。均于治疗前后测定内皮素-1、一氧化氮和sICAM-1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应用卡维地洛的患者内皮素-1和sICAM-1明显降低,一氧化氮明显升高,与阿替洛尔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卡维地洛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血管内皮功能 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
原文传递
开搏通与洛沙坦合用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的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梁绪国 潘其兴 《中国综合临床》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688-689,共2页
目的探讨开搏通与洛沙坦合用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 ICAM-1)的影响。方法用放免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了内皮素 -1(ET-1)、一氧化氮 (NO)和 s ICAM-1的变化。结果应用开搏通和洛沙坦的患者 ET-1和 s I... 目的探讨开搏通与洛沙坦合用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 ICAM-1)的影响。方法用放免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了内皮素 -1(ET-1)、一氧化氮 (NO)和 s ICAM-1的变化。结果应用开搏通和洛沙坦的患者 ET-1和 s ICAM-1明显降低 ;NO,尤其是 NO/ ET-1比值明显升高 ,与对照组相比 ,有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开搏通 洛沙坦 血管内皮功能 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 放射免疫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原文传递
腔隙性脑卒中患者的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内皮素-1的血浆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向远 周先举 +1 位作者 高萍 梅今 《中华全科医学》 2015年第12期1912-1914,共3页
目的分析腔隙性脑卒中患者血浆中的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内皮素-1(endothelin-1,ET-1)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连续选择2013年1月—2014年8月期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目的分析腔隙性脑卒中患者血浆中的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内皮素-1(endothelin-1,ET-1)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连续选择2013年1月—2014年8月期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入住的首次发病的急性腔隙性脑卒中患者90例,和年龄及性别匹配的对照组60例。腔隙性脑卒中患者3 d内完成血清ICAM-1、ET-1指标检测,应用头颅磁共振评估腔隙性卒中患者白质病变程度。比较腔隙性卒中患者和对照组血浆ICAM-1、ET-1水平是否存在差异,并进一步分析血浆ICAM1、ET-1水平与腔隙性脑卒中患者白质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腔隙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浆ICAM-1和ET-1水平[分别为(341.0±45.3)ng/ml和(50.4±12.7)p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水平[分别为(257.0±42.5)ng/ml和(30.5±11.4)pg/ml](ICAM-1:t=-3.872,P<0.01;ET-1:t=-2.404,P<0.01)。进一步结合影像学的比较发现,腔隙性脑卒中患者脑白质疏松程度越严重,血浆ICAM-1(r=0.741,P<0.05)及ET-1(r=0.677,P<0.05)水平越高。结论腔隙性脑卒中患者脑小血管内皮功能受到严重的损害,其损害程度与脑白质疏松等级显著相关,提示腔隙性脑卒中患者存在颅内微循环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隙性脑卒中 血管内皮功能 细胞粘附分子-1 内皮素-1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与细胞间粘附分子、内皮素-1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谭晶 张敏 +1 位作者 臧志忠 欧阳和中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3年第4期205-208,共4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期血清细胞间粘附分子-l(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内皮素-1(endothelin-1,ET-1)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连续选择南京军区总医院自2011年1月~2011年8月...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期血清细胞间粘附分子-l(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内皮素-1(endothelin-1,ET-1)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连续选择南京军区总医院自2011年1月~2011年8月首次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0例,所有患者均在7 d内完成常规序列磁共振成像及磁敏感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根据磁共振成像检查表现分为CMBs组和无CMB组,并依据CMBs的数目进行严重程度分级。对患者脑卒中2个月后血清ICAM-1、ET-1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45例CMBs组患者ICAM-1(332±46.3)ng/ml及ET-1水平(71.39±12.7)ng/ml,与65例无CMBs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t=-2.703,P=0.010;t=-3.815,P<0.001),调整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混杂因素,发现ICAM-1[(Odds ratio,OR)=1.023,95%(confidence interval,CI)1.008~1.038;P=0.003;r=0.406,P>0.008]及ET-1(OR=1.070,95%CI 1.012~1.131,P=0.018;r=0.486,P<0.001)水平仍然与CMBs呈正相关。结论 CMB患者脑梗死恢复期血浆ICAM1、ET-1水平较高,并且与CMBs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提示CMBs内皮功能明显受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微出血 血管内皮功能 细胞粘附分子-1 内皮素-1
原文传递
MPO在非致死性机械创伤致心肌蛋白质硝基化损伤中的作用
12
作者 燕子 梁峰 +1 位作者 郭丽 刘慧荣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10期2066-2066,共1页
关键词 非致死性 MPO 髓过氧化物酶 继发性心肌损伤 细胞粘附分子 血管内皮功能 内皮功能障碍 血管 肌组织 比色法
下载PDF
L-精氨酸在体外循环过程中对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13
作者 崔世涛 朱洪生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53-155,共3页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NO)前体——L-精氨酸在体外循环过程中对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2条杂种犬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实验组中冷晶体停搏液内加L-精氨酸80mg/kg。于心脏停跳90分钟再灌注30分钟前后分别监...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NO)前体——L-精氨酸在体外循环过程中对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2条杂种犬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实验组中冷晶体停搏液内加L-精氨酸80mg/kg。于心脏停跳90分钟再灌注30分钟前后分别监测心功能,于左心室活检取心肌测NO合成酶(NOS)、丙二醛(MDA),抽取冠状窦血测肌酸磷酸激酶(CPK)、NO、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 (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sVCAM-1)。结果两组再灌注后NOS下降;对照组的NO下降,实验组的NO变化无显著性;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再灌注后,心功能恢复有明显改善,sICAM-1、sVCAM-1、CPK和MDA下降。结论在体外循环过程中,L-精氨酸对再灌注损伤心肌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再灌注损伤 L-精氨酸 体外循环 保护作用 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sICAM-1) 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丙二醛(MDA) sVCAM-1 冷晶体停搏液 肌酸磷酸激酶 NO合成酶 功能恢复 实验组 对照组 一氧化氮 心脏停跳 NO变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