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91篇文章
< 1 2 16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细颗粒悬浮物矿井水的混凝沉淀参数优化
1
作者 侯嫔 秦浩铭 +4 位作者 刘昊 徐东莹 贾舒涵 张周爱 王建兵 《矿业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8-285,共8页
针对宝日希勒露天煤矿矿井水中悬浮颗粒物粒径小、难去除的问题,采用单因素与正交实验方法确定了混凝沉淀工艺的最佳参数,分析了矿井水中细颗粒物的混凝机理。结果表明,混凝沉淀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聚合氯化铝(PAC)投加量50 mg/L,非离子型... 针对宝日希勒露天煤矿矿井水中悬浮颗粒物粒径小、难去除的问题,采用单因素与正交实验方法确定了混凝沉淀工艺的最佳参数,分析了矿井水中细颗粒物的混凝机理。结果表明,混凝沉淀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聚合氯化铝(PAC)投加量50 mg/L,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NPAM)投加量5.0 mg/L,快速搅拌(300 r/min)时间1 min,慢速搅拌(50 r/min)时间8 min,静置时间5 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悬浮物(SS)质量浓度为5.0 mg/L,去除率为99.1%,相比单独投加PAC时,10μm以下的细颗粒物去除率提高了25.9%,矿井水的ζ电位由-40.9 mV降低至-16.3 mV,说明细颗粒物的混凝机理主要为PAC吸附电中和作用和聚丙烯酰胺(PAM)吸附架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水 细颗粒 悬浮物 混凝沉淀 参数优化 ζ电位 混凝机理
下载PDF
河口细颗粒泥沙与微塑料异质聚集的环境效应理论研究进展
2
作者 秦民 邱静 +3 位作者 陈志和 洪昌红 李旻 区竞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4-114,共11页
近年来微塑料污染给全球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与威胁已不容忽视,由于水环境与水动力条件改变,大量微塑料随水流迁移至河口会与细颗粒泥沙相遇碰撞而发生异质聚集,显著改变各自输移行为,进而影响颗粒物的归趋,并对环境中其他要素产生影响... 近年来微塑料污染给全球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与威胁已不容忽视,由于水环境与水动力条件改变,大量微塑料随水流迁移至河口会与细颗粒泥沙相遇碰撞而发生异质聚集,显著改变各自输移行为,进而影响颗粒物的归趋,并对环境中其他要素产生影响。为进一步梳理并明晰泥沙与微塑料异质聚集的驱动因素、聚集输移特征与机理及其环境效应,本文结合近年国内外研究动态,探讨并总结河口细颗粒泥沙与微塑料异质聚集的驱动因素及其环境效应,充实了泥沙及其聚集物的环境效应理论,拓展延伸理论研究维度,从宏观、介观、微观层面提出了异质聚集环境效应的评估指标体系。本研究有助于丰富与深化环境泥沙及其环境效应的理论体系,可为强化河口水环境治理技术、提升水污染防控水平和能力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细颗粒泥沙 微塑料 异质聚集 环境效应 重金属 指标体系
下载PDF
打磨车间细颗粒物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3
作者 范俊哲 颜翠平 +3 位作者 毛文浩 李天祺 李世龙 敬杰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24年第5期97-101,共5页
为探求打磨车间自然通风条件下的细颗粒扩散分布规律,以打磨车间为研究对象,根据气固两相流理论,基于fluent软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自然通风方式下打磨车间1~10 m的钢尘颗粒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实际数据相对比,... 为探求打磨车间自然通风条件下的细颗粒扩散分布规律,以打磨车间为研究对象,根据气固两相流理论,基于fluent软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自然通风方式下打磨车间1~10 m的钢尘颗粒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实际数据相对比,偏差为5.54%~7.76%,吻合度高;在自然通风条件下,作业人员长时间停留处呼吸带高度的粉尘质量浓度高达10.69~14.91 mg/m3;钢尘自打磨面脱离后随风流向车间上部运移,粉尘在接触车间顶部后发生偏移部分粉尘被储物区的涡流、回流流场捕获;相邻打磨台之间存在流场叠加效应;细颗粒粉尘因车间内风流与外界交换效率低而长时间滞留在车间。该研究可为控制打磨作业粉尘浓度、避免因粉尘浓度过高而引起职业病危害,并为设计最优的除尘方案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磨车间 空间分布 细颗粒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的大气细颗粒物的多维表征研究进展
4
作者 左培杰 黄俞铭 +4 位作者 李翔宇 李林谦 陆达伟 刘倩 江桂斌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1-510,共10页
大气细颗粒物(PM_(2.5))作为影响全球人群健康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在环境中高度动态且其化学组成、形貌特征及来源非常复杂。对复杂环境基质中PM_(2.5)关键组分的实时分析、粒径表征、精准溯源及原位识别等多维表征一直存在严峻的方法学... 大气细颗粒物(PM_(2.5))作为影响全球人群健康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在环境中高度动态且其化学组成、形貌特征及来源非常复杂。对复杂环境基质中PM_(2.5)关键组分的实时分析、粒径表征、精准溯源及原位识别等多维表征一直存在严峻的方法学挑战。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通量、线性范围宽等优势,是分析PM_(2.5)的有力工具。近年来,ICP-MS技术在进样系统、碰撞反应池技术、单颗粒分析、多接收器检测技术、激光剥蚀联用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快速发展,实现了对PM_(2.5)中关键组分的实时和原位分析,并能够对其粒径、数量和同位素指纹进行准确识别。为此,该研究综述了近年来ICP-MS技术在PM_(2.5)多维分析中的最新应用进展,总结了相应的原理及注意事项,并针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为丰富PM_(2.5)溯源、转化及健康风险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大气细颗粒 颗粒分析 原位分析 同位素分析
下载PDF
河南省大气细颗粒物暴露与小于胎龄儿的发病风险关系
5
作者 陈勤政 蔡婧 +4 位作者 花琳琳 蒋丽芳 张庆 杨永利 贺媛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年第3期500-507,共8页
目的:探讨大气细颗粒物(PM2.5)及其组分与小于胎龄儿(SGA)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基于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数据库2013年河南省的母婴数据进行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妇妊娠各时期PM2.5及其组分暴露对SGA的影响。结果:在调... 目的:探讨大气细颗粒物(PM2.5)及其组分与小于胎龄儿(SGA)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基于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数据库2013年河南省的母婴数据进行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妇妊娠各时期PM2.5及其组分暴露对SGA的影响。结果:在调整一般人口学资料、生活方式和健康行为、妊娠情况和环境温度变量后,以第一分位数PM2.5浓度为参照,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和全孕期暴露于第四分位数PM2.5浓度分娩SGA的风险分别增加58.2%(OR=1.582,95%CI 1.44~1.738)、35.4%(OR=1.354,95%CI 1.235~1.483)、30.1%(OR=1.301,95%CI 1.189~1.423)和45.9%(OR=1.459,95%CI 1.363~1.561)。以第一分位数浓度暴露为参照,全孕期黑炭、有机物、铵盐、硝酸盐和硫酸盐第四分位数浓度暴露与分娩SGA风险增加均有关(P<0.05)。结论:妊娠各时期孕妇避免PM2.5暴露均能降低SGA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于胎龄儿 大气细颗粒 相关性
下载PDF
广东省“十四五”时期细颗粒物污染控制达标路径研究
6
作者 李聪 李代超 +4 位作者 刘雪冰 梁建琴 谢晓苇 许芳年 曾展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2-429,共8页
针对广东省细颗粒物(PM_(2.5))污染问题,找到一条实现PM_(2.5)污染控制达标的路径对于广东省各级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有着重要意义。首先利用广东省各地级市2010—2019年PM_(2.5)和社会经济指标数据构建了PM_(2.5)预测模型,然后面向2025年P... 针对广东省细颗粒物(PM_(2.5))污染问题,找到一条实现PM_(2.5)污染控制达标的路径对于广东省各级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有着重要意义。首先利用广东省各地级市2010—2019年PM_(2.5)和社会经济指标数据构建了PM_(2.5)预测模型,然后面向2025年PM_(2.5)污染控制达标,利用各地级市2019年的社会经济指标数据构建了顾及城市发展特征的差异化的城市PM_(2.5)污染治理情景,最后使用PM_(2.5)预测模型进行情景预测,从而得到广东省“十四五”时期PM_(2.5)污染控制达标路径。结果显示,到2025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PM_(2.5)年均质量浓度都能达到22μg/m^(3)以下,实现《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的预期目标。基于达标路径,还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各地级市PM_(2.5)污染治理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 广东省 达标路径 “十四五”
下载PDF
喷雾耦合降温强化旋风分离器脱除细颗粒物的研究
7
作者 陶明清 慕明昊 +1 位作者 程滕 王博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84-592,共9页
通过在冷凝换热器前耦合喷雾的方式,将雾化团聚和水汽相变团聚结合以提高旋风分离器对细颗粒物的脱除效果,用于湿式除尘器后近饱和高湿烟气的深度处理。通过开展实验室试验和某金属冶炼厂烟气旁路试验,考察了该技术对颗粒物的脱除特性... 通过在冷凝换热器前耦合喷雾的方式,将雾化团聚和水汽相变团聚结合以提高旋风分离器对细颗粒物的脱除效果,用于湿式除尘器后近饱和高湿烟气的深度处理。通过开展实验室试验和某金属冶炼厂烟气旁路试验,考察了该技术对颗粒物的脱除特性。实验室研究结果表明,典型工况下喷雾耦合降温能够显著增强旋风分离器对颗粒物的脱除,比单独喷雾或降温具有更好的增强效果。提高喷雾量和换热器温降,细颗粒物脱除效率先升高后趋于稳定,在温降6℃、喷雾量0.046 L/m^(3)时达到最优脱除效果。烟气温度越高,湿度越接近饱和,细颗粒物脱除效率越高。工业烟气旁路试验表明,该系统适用于湿式除尘后的近饱和高湿烟气,且对波动工况的适应性强,当入口颗粒物浓度不超过2000 mg/m^(3)时,出口颗粒物浓度可保持在20 mg/m^(3)以内,平均脱除效率超过9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雾 冷凝换热器 水汽相变 团聚 旋风分离器 细颗粒
下载PDF
窄间距静电除尘分离细颗粒物综合实验设计
8
作者 孙也 皮杨梦 +1 位作者 赵靖雯 朱天乐 《实验室科学》 2024年第1期21-25,共5页
细颗粒物分离是环境工程教学的核心内容,为提升“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环境工程综合实验”等课程“两性一度”教学水平,将室内细颗粒物污染特征及其分离技术等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引入实验教学。利用自制窄间距静电教学实验系统,... 细颗粒物分离是环境工程教学的核心内容,为提升“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环境工程综合实验”等课程“两性一度”教学水平,将室内细颗粒物污染特征及其分离技术等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引入实验教学。利用自制窄间距静电教学实验系统,模拟发生不同粒径范围、数目浓度和质量浓度的细颗粒物,通过改变静电分离组件、电极配置、电场风速和供电电压等参数,综合评价窄间距静电除尘实验系统分离细颗粒物的效能,实验内容可拓展到餐饮油烟特征细颗粒物等应用场景。实验不仅提升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也通过不同难度等级的实验设置,分层次培养学生高阶性思维,激发学生实验热情,对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间距 静电除尘 细颗粒 综合实验设计
下载PDF
济南市钢铁集聚区大气细颗粒物中碳组分污染特征
9
作者 潘光 杨雨欣 +6 位作者 王在峰 闫学军 魏征 郝赛梅 刘光辉 魏小锋 张桂芹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77-1187,共11页
为分析钢铁集聚区大气细颗粒物(PM_(2.5))中碳组分的污染特征,对济南市钢铁集聚区和市区秋季(2020年10月15日至2020年10月24日)、冬季(2020年12月18日至2021年1月7日)和春季(2021年4月23日至5月2日)环境空气中PM_(2.5)进行手工采样,利... 为分析钢铁集聚区大气细颗粒物(PM_(2.5))中碳组分的污染特征,对济南市钢铁集聚区和市区秋季(2020年10月15日至2020年10月24日)、冬季(2020年12月18日至2021年1月7日)和春季(2021年4月23日至5月2日)环境空气中PM_(2.5)进行手工采样,利用热光碳分析仪测定了PM_(2.5)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含量.结果表明,钢铁集聚区秋季OC和EC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5.79—12.56μg·m^(−3)和1.34—3.44μg·m^(−3);冬季OC和EC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3.92—55.54μg·m^(−3)和0.38—11.39μg·m^(−3);春季OC和EC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2.14—4.70μg·m^(−3)和0.19—1.33μg·m^(−3),呈现显著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冬季>秋季>春季.钢铁集聚区冬季PM_(2.5)中OC和EC占比最高,分别为28.11%和5.36%,春季OC和EC占比最低,分别为9.82%和1.76%.钢铁集聚区秋季和冬季OC(EC)质量浓度均高于市区,分别是市区的2.12(2.68)、2.27(4.27)倍,表明钢铁集聚区秋冬季PM_(2.5)的污染状况比较严峻.在以PM_(2.5)为首要污染物的不同污染等级下,均为碳组分OC4和EC1的占比最高,分别占PM_(2.5)的9.0%和7.5%,是碳组分的主要贡献组分.钢铁集聚区春季、秋季和冬季SOC的浓度分别为1.09、1.79、10.80μg·m^(−3),分别占OC质量浓度的35.39%、19.02%和37.00%,表明钢铁集聚区冬季比其他季节二次有机污染较严重.由因子分析可知,钢铁集聚区碳组分主要来源于钢铁工业烧结等工序燃煤和柴油车尾气排放.研究成果为济南市钢铁集聚区周围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措施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铁集聚区 大气细颗粒 碳组分 二次有机碳 因子分析
原文传递
细颗粒物2.5致癌作用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黄兰川 刘进 +1 位作者 于鹏 蔡永林 《癌症进展》 2024年第4期368-371,422,共5页
大气细颗粒物(PM)2.5来源广泛,组成成分复杂,其表面积较大,可与有害物质结合,通过直接摄入、皮肤接触、呼吸作用等途径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PM2.5可通过诱导细胞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造成组织损伤、纤维化,促进肿瘤的发... 大气细颗粒物(PM)2.5来源广泛,组成成分复杂,其表面积较大,可与有害物质结合,通过直接摄入、皮肤接触、呼吸作用等途径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PM2.5可通过诱导细胞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造成组织损伤、纤维化,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长期暴露于PM2.5污染的空气中,人类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肿瘤等疾病的负担日益增加,PM2.5对健康的影响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对PM2.5的致癌成分、致癌作用以及PM2.5暴露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PM2.5致癌机制的研究和肿瘤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2.5 肿瘤 致癌作用
下载PDF
典型室内吸烟环境细颗粒物与黑碳动态变化及人群暴露特征
11
作者 杜伟 崔占朋 +4 位作者 王金泽 姜肃 李珂欣 朱子阳 林楠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4-332,共9页
中国大多数城市尚未出台室内控烟法令,导致公共环境室内吸烟行为较为普遍,对室内空气质量和相关风险人群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目前仍缺乏研究表征吸烟引发的室内空气污染及其动态变化特征,阻碍了控烟政策的制定。本研究基于高时间分... 中国大多数城市尚未出台室内控烟法令,导致公共环境室内吸烟行为较为普遍,对室内空气质量和相关风险人群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目前仍缺乏研究表征吸烟引发的室内空气污染及其动态变化特征,阻碍了控烟政策的制定。本研究基于高时间分辨率在线细颗粒物(PM_(2.5))和黑碳(BC)监测仪,结合相关风险人群暴露特征调研数据,探究了典型吸烟环境(棋牌室)的室内污染水平、动态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和吸烟导致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及风险人群的额外暴露。结果表明棋牌室日均PM_(2.5)和BC浓度分别为(154±68.9)mg·L^(-1)和(3.7±1.4)mg·L^(-1),其中营业期间的浓度为非营业期间浓度的6.5倍和2.6倍。PM_(2.5)和BC浓度的室内外比值(I/O)分别为6.3和4.1,表明室内源排放是棋牌室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吸烟可以迅速升高室内PM_(2.5)和BC浓度并产生浓度峰,峰值可达(502±111)mg·L^(-1)和(8.5±2.9)mg·L^(-1)。吸烟导致棋牌室PM_(2.5)和BC的排放强度分别为(332±218)mg·L^(-1)·min^(-1)和(3.2±1.8)mg·L^(-1)·min^(-1),风险人群因吸烟导致的日均PM_(2.5)和BC的额外暴露分别为74.5 mg·L^(-1)和0.67 mg·L^(-1),年均额外暴露分别为21.3 mg·L^(-1)和0.19 mg·L^(-1),表明室内吸烟引发的额外暴露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风险。本研究为吸烟导致的室内空气污染提供了基础数据,研究结果可为控烟政策制定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 黑碳 吸烟 室内空气 额外暴露
下载PDF
含表面活性剂溶液的雾化特性及对细颗粒物的强化去除效果
12
作者 顾海林 陈斌康 +4 位作者 郭佳琪 冯洁 简青山 王进卿 张光学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65-871,共7页
喷雾技术在气体净化、粉尘控制、化学合成等领域应用广泛,其中液滴尺寸控制及提高喷雾均匀性是该技术面临的挑战。为此,本文拟利用表面活性剂对水雾的雾化特性进行调控,以提高喷雾均匀性,并进一步探究其对细颗粒物去除的促进作用。本文... 喷雾技术在气体净化、粉尘控制、化学合成等领域应用广泛,其中液滴尺寸控制及提高喷雾均匀性是该技术面临的挑战。为此,本文拟利用表面活性剂对水雾的雾化特性进行调控,以提高喷雾均匀性,并进一步探究其对细颗粒物去除的促进作用。本文采用实验研究,首先对三种不同性质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吐温80)溶液的雾化特性进行了分析,探究了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浓度对于雾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去离子水相比,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可以显著提升喷雾的均匀性,喷雾总体粒径减小,并且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吐温80雾化形成的小液滴数量占比最高。当表面活性剂溶液浓度达到临界胶束浓度(CMC)时,三种类型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液滴数达到峰值,以此作为最佳雾化浓度。此外,通过喷雾去除细颗粒物实验表明,含表面活性剂溶液喷雾可以加快细颗粒物去除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雾 表面活性剂 细颗粒 液滴粒径
下载PDF
夏甸金矿细颗粒尾砂充填技术研究与应用
13
作者 董国强 于涛 童玉升 《黄金》 CAS 2024年第3期9-14,共6页
为解决夏甸金矿充填存在的细颗粒尾砂处理困难、充填浓度低、充填体强度低等技术难题,开展了充填材料物理化学性质研究、细颗粒尾砂沉降特性研究、细颗粒尾砂强度配比试验研究、细颗粒尾砂充填料浆流动性能研究等,提出了夏甸金矿充填系... 为解决夏甸金矿充填存在的细颗粒尾砂处理困难、充填浓度低、充填体强度低等技术难题,开展了充填材料物理化学性质研究、细颗粒尾砂沉降特性研究、细颗粒尾砂强度配比试验研究、细颗粒尾砂充填料浆流动性能研究等,提出了夏甸金矿充填系统技术改造方案,并完成了现场技术改造。现场应用结果表明:细颗粒尾砂(-74μm)在灰砂比1∶7~1∶8,充填能力≥60%时,充填体3 d强度≥1 MPa,满足夏甸金矿开采要求,不仅解决了细颗粒尾砂排放问题,减轻尾矿库库容压力,而且还提高了矿山尾砂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尾砂 充填系统 充填体强度 料浆流动性 充填倍线
下载PDF
咸宁市大气细颗粒物PM_(2.5)组成来源分析
14
作者 赵振江 《绿色科技》 2024年第2期108-113,共6页
为研究湖北省咸宁市的大气细颗粒物PM_(2.5)的污染特征及来源情况,于2022年选取咸宁市内2个环境受体点位作为采样点,对不同季节的PM_(2.5)进行采集,对细颗粒物PM_(2.5)的组成成分及来源进行统计分析:基于采样情况构建本地PM_(2.5)的特... 为研究湖北省咸宁市的大气细颗粒物PM_(2.5)的污染特征及来源情况,于2022年选取咸宁市内2个环境受体点位作为采样点,对不同季节的PM_(2.5)进行采集,对细颗粒物PM_(2.5)的组成成分及来源进行统计分析:基于采样情况构建本地PM_(2.5)的特征源谱,利用化学质量平衡模型CMB对PM_(2.5)的来源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咸宁市大气细颗粒物PM_(2.5)的季节浓度均值呈现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的变化趋势,PM_(2.5)的主要组成包括水溶性无机盐与含碳组分,一次来源解析结果显示PM_(2.5)的主要贡献源是二次气溶胶,贡献率在47.15%;二次来源解析结果显示贡献最大的是工业源和机动车,贡献率分别为34.86%和28.94%。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咸宁市在大气细颗粒物PM_(2.5)的治理方面,应采用综合治理措施,要关注对工业、机动车排放的控制,以及对能源结构的调整,以获取到更好的治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PM_(2.5) 化学组成 来源解析 咸宁市
下载PDF
麻江县细颗粒物(PM_(2.5))污染状况及防治措施
15
作者 黄爱柳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24年第4期13-15,共3页
以麻江县2021—2023年城区省控点细颗粒物监测数据为研究基础,分析麻江县城区细颗粒物的污染状况及变化趋势,阐述了细颗粒物(PM_(2.5))对人体及环境的影响,提出控制与降低细颗粒物(PM_(2.5))污染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 麻江县 细颗粒物(PM_(2.5)) 污染状况 变化趋势 防治措施
下载PDF
北京大气细颗粒物中稀土元素污染特征与来源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岩 许佳君 +4 位作者 周昊 曹冠 任立军 张利飞 大河内博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0-116,共7页
文章采集北京城市地区大气颗粒物样品,重点研究了细颗粒物中12种稀土元素的污染特征和富集特征,并利用富集因子、比值和相关性信息,以及La-Ce-Sm三元图揭示北京城市大气细颗粒物中稀土元素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北京PM_(2.1)中稀土元素... 文章采集北京城市地区大气颗粒物样品,重点研究了细颗粒物中12种稀土元素的污染特征和富集特征,并利用富集因子、比值和相关性信息,以及La-Ce-Sm三元图揭示北京城市大气细颗粒物中稀土元素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北京PM_(2.1)中稀土元素年平均浓度为2.48 ng/m^(3),浓度远低于国内稀土矿区和工业城市,PM_(2.1)中稀土元素以铯(Ce)、镧(La)、钕(Nd)、镨(Pr)及钐(Sm)为主,展现出明显的轻稀土富集特征,轻稀土富集率以秋季>春季>夏季>冬季的顺序递减。PM_(2.1)中的稀土元素更多地在PM_(1.1~2.1)的粒径区间的颗粒物上富集。富集因子分析和稀土元素比值信息特征表明,北京PM2.1中稀土元素污染受到自然源和人为源的双重影响。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Nd和Pr具有相同的来源,可能与新能源汽车有关。La-Ce-Sm三元图进一步证明,北京PM_(2.1)中稀土元素主要来源为土壤及燃煤排放,来源存在时间尺度变化,春季和夏季以土壤及扬尘源为主,秋季和冬季则更接近燃煤的排放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细颗粒 稀土元素 来源解析
原文传递
中国城乡家庭燃料燃烧导致的室内细颗粒物污染特征及差异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玉 曹曼 +3 位作者 韩雪燕 关天嘉 沈惠中 刘远立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82-389,共8页
目的分析我国城市及农村地区因燃料燃烧导致的家庭细颗粒物(PM 2.5)污染的总体水平、分布特征及其差异。方法通过检索并筛选纳入1991至2021年发表的中国家庭PM 2.5污染的相关文献,对家庭PM 2.5浓度平均值、城乡等数据进行提取,并对炉灶... 目的分析我国城市及农村地区因燃料燃烧导致的家庭细颗粒物(PM 2.5)污染的总体水平、分布特征及其差异。方法通过检索并筛选纳入1991至2021年发表的中国家庭PM 2.5污染的相关文献,对家庭PM 2.5浓度平均值、城乡等数据进行提取,并对炉灶、燃料类型进行重新分类。计算不同区域的家庭PM 2.5平均浓度,使用非参数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国家庭PM 2.5平均浓度为(178.81±249.91)μg/m^(3)。农村家庭PM 2.5平均浓度高于城市[(206.08±279.40)μg/m^(3)比(110.63±131.16)μg/m^(3);Z=-5.45,P<0.001];北方地区家庭PM 2.5平均浓度高于南方[(224.27±301.66)μg/m^(3)比(130.11±140.61)μg/m^(3);Z=-2.38,P=0.017];农村家庭PM 2.5浓度的南北差异较城市更显著[(324.19±367.94)μg/m^(3)比(141.20±151.05)μg/m^(3),χ^(2)=-5.06,P<0.001]。城乡家庭使用不同燃料类型(χ^(2)=92.85,P<0.001)、炉灶类型(χ^(2)=74.42,P<0.001)以及是否取暖(Z=-4.43,P<0.001)的PM 2.5污染水平存在差异,农村家庭主要使用固体燃料(粪便、木炭、煤炭),城市家庭主要使用清洁燃料(气体);农村家庭主要以传统炉灶和改良炉灶为主,城市家庭以清洁炉灶为主;城乡取暖家庭PM 2.5浓度高于非取暖家庭(Z=-4.43,P<0.001)。结论我国家庭燃料燃烧导致的室内PM 2.5浓度整体水平仍然较高,城乡地区家庭PM 2.5浓度差异显著,农村家庭PM 2.5污染较为严重,北方地区家庭PM 2.5浓度城乡差异较大。城乡家庭使用固体燃料、传统炉灶及取暖家庭的PM 2.5污染严重,应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方式控制城乡家庭PM 2.5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农村 家庭空气污染 细颗粒
下载PDF
杭州市大气细颗粒物中铁溶解度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玥 张银晓 +3 位作者 齐冰 朱艳红 袁琦 李卫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5-121,共7页
采集了杭州市污染天和非污染天的PM_(2.5)样品,并进一步获取了PM_(2.5)中可溶铁(FeS)的浓度及%FeS.研究结果显示,采样期间气溶胶中总Fe(FeT)的浓度为(629±296)ng/m^(3)(150~1167ng/m^(3)),FeS的浓度为(51.4±30.5)ng/m^(3)(4.2... 采集了杭州市污染天和非污染天的PM_(2.5)样品,并进一步获取了PM_(2.5)中可溶铁(FeS)的浓度及%FeS.研究结果显示,采样期间气溶胶中总Fe(FeT)的浓度为(629±296)ng/m^(3)(150~1167ng/m^(3)),FeS的浓度为(51.4±30.5)ng/m^(3)(4.2~90.5ng/m^(3)),%FeS为(7.8%±3.5%)(1.5%~12.9%).污染天PM_(2.5)、FeT和FeS的浓度均明显高于非污染天,且污染天%FeS为9.3%,高于非污染天的5.1%.本研究发现%FeS的差异主要与Fe的来源和大气酸化过程相关,污染天Fe受交通排放和工业排放等人为源的影响更大,且污染天大气酸化程度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 可溶铁 铁的溶解度 富集因子 大气酸化
下载PDF
空气细颗粒物通过补体C3a/C3aR轴诱导上皮细胞炎症 被引量:1
19
作者 梁爽 闫冰 +1 位作者 王成硕 张罗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23年第6期377-381,共5页
目的探讨空气细颗粒物(PM2.5)诱导上皮细胞炎症反应的潜在机制。方法人正常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细胞暴露于不同剂量PM2.5(0、25、50、100μg/ml)24 h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和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 目的探讨空气细颗粒物(PM2.5)诱导上皮细胞炎症反应的潜在机制。方法人正常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细胞暴露于不同剂量PM2.5(0、25、50、100μg/ml)24 h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和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胸腺基质淋巴生成素(thymic stromal lymphopoietin,TSLP)、白细胞介素6(IL-6)、IL-8、IL-1β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以及补体C3(complement component 3)、C3a及其受体C3aR表达水平。并利用C3aR拮抗剂处理Beas-2b细胞验证其对PM2.5诱导的炎症水平的抑制作用。结果PM2.5暴露诱导上皮细胞中TSLP、IL-6、IL-8、IL-1β和GMCSF表达显著上调,并诱导细胞中补体C3、C3a和C3aR的基因和蛋白水平显著增加。而C3aR拮抗剂处理可显著抑制PM2.5诱导的Beas-2b细胞中TSLP、IL-6、IL-8和IL-1β的增加。C3aRA也可下调PM2.5诱导的GMCSF表达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M2.5可能通过补体C3a/C3aR轴诱导上皮细胞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 上皮 支气管 补体C3 炎症 空气细颗粒 BEAS-2B
下载PDF
细颗粒形状和含量对钙质混合砂强度的影响试验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涛 赵洪扬 +2 位作者 翁勃航 黄晓冀 张钟毓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517-1525,共9页
为研究不同细颗粒含量及形状对钙质混合砂力学特性的影响,采用角形石英粉和圆形玻璃珠作为细颗粒材料,按不同配比分别与钙质砂混合,通过环剪试验对钙质混合砂强度特性和破碎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混合砂在中密状态下软化特性明显... 为研究不同细颗粒含量及形状对钙质混合砂力学特性的影响,采用角形石英粉和圆形玻璃珠作为细颗粒材料,按不同配比分别与钙质砂混合,通过环剪试验对钙质混合砂强度特性和破碎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混合砂在中密状态下软化特性明显,软化系数随细颗粒含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在细颗粒含量为10%时达到最大值,细颗粒含量相同时,含玻璃珠试样的软化系数更大;钙质砂存在明显的表观黏聚力,并随着细颗粒含量增加而减小,含玻璃珠试样因嵌固咬合能力更低,其下降趋势明显大于含石英粉试样;纯钙质砂变形表现为剪胀,随着细颗粒含量增加,混合砂剪缩量逐渐增加,峰值强度、相对破碎率逐渐降低,含玻璃珠混合砂变化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质混合砂 细颗粒含量 颗粒形状 抗剪强度 颗粒破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6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