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绍兴乱弹唱调程式思考
1
作者 罗萍 《戏文》 2000年第3期19-20,共2页
关键词 绍剧 绍兴乱弹 戏曲音乐程式 唱调 程式研究
下载PDF
绍兴乱弹班一代名丑——忆祖父王茂源
2
作者 王振芳 《野草》 2006年第4期33-35,共3页
我的祖父王茂源是绍剧的著名小丑,因谢世甚早,业已消声匿迹,后人知者不多。不料在一九八七年上海艺术研究所为撰写"王茂源条目"(将编入《中国戏曲志》(上海卷)),来信向我索要祖父生前的艺术资料、照片等。遗憾的是在"文... 我的祖父王茂源是绍剧的著名小丑,因谢世甚早,业已消声匿迹,后人知者不多。不料在一九八七年上海艺术研究所为撰写"王茂源条目"(将编入《中国戏曲志》(上海卷)),来信向我索要祖父生前的艺术资料、照片等。遗憾的是在"文革"时期被抄了家,许多艺术资料作为封、资、修"毒草"已被一把火化为灰烬,而今荡然无存。感谢上海艺术研究所,寄给我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越剧日报》。祖父逝世的消息在一九四二年登载,兹将《王茂源逝世》一文节录如下:"一代艺人身后萧条,王茂源的小丑,在乱弹班中是可以数数的了。他是浙、沪闻名,享誉三十余年了,就是在天香大戏院演唱的时候,他的年事虽高,已近花甲,但是他的一副嗓子,始终不变,与昔无二。不过在台上有点龙钟之态,与后辈小丑较之,还是他的戏有味。总言之,他是不贪懒,不马虎。这就是他能享誉三十余年的原因。自天香戏院辍演后,留居沪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研究所 绍兴乱弹 文节 身后萧条 一九 历史资料 九四 我一 知者 中国戏曲
原文传递
浙江乱弹源流初探 被引量:2
3
作者 叶开沅 张世尧 黄吉士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3期33-38,共6页
一、浙江乱弹源于秦腔之论说乱弹在浙江是一个重要剧种,一直流行于浙东旧八府。绍剧乱弹和婺剧乱弹是浙江乱弹中两个主要的剧种。浙江乱弹的源流为何,直至今天,“西来说”是占统治地位的,也就是说浙江诸乱弹中,绍剧乱弹是它们的源,而绍... 一、浙江乱弹源于秦腔之论说乱弹在浙江是一个重要剧种,一直流行于浙东旧八府。绍剧乱弹和婺剧乱弹是浙江乱弹中两个主要的剧种。浙江乱弹的源流为何,直至今天,“西来说”是占统治地位的,也就是说浙江诸乱弹中,绍剧乱弹是它们的源,而绍剧乱弹又源于秦腔。这一论点的比较完整的论述可见诸袁斯洪同志的《绍兴乱弹简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绍兴乱弹 西秦腔 浙江 西来说 剧种 伴奏乐器 源流 唱腔 板胡 梆子
下载PDF
台州乱弹简介
4
《文化艺术研究》 2002年第5期59-59,共1页
关键词 台州 绍兴乱弹 地方剧种 天下第一团 瓯剧 舞台语言 罗衫 耍牙 山坡羊 戏剧节
下载PDF
传统戏曲音乐教学应贯穿多重接通理念
5
作者 陈文革 《黄河之声》 2015年第14期20-21,共2页
接通理念体现了当代人文科学研究的潮流,建立纵向接通的基础上,再通过横向比较,串联起与戏曲文化相关各种孤立的内容,那些与远离当代生活的戏曲事项便生动鲜活起来,戏曲文化的脉络也逐渐清晰起来,学生们自然就容易接受了。 一、剧种声... 接通理念体现了当代人文科学研究的潮流,建立纵向接通的基础上,再通过横向比较,串联起与戏曲文化相关各种孤立的内容,那些与远离当代生活的戏曲事项便生动鲜活起来,戏曲文化的脉络也逐渐清晰起来,学生们自然就容易接受了。 一、剧种声腔的接通 中国戏曲声腔剧种众多,但也主要来源与四大腔系有密切的关系。仅从唱腔音乐形态来看,这些表面上千姿百态的声腔内部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声腔 戏曲文化 戏曲音乐 人文科学研究 音乐形态 当代生活 音乐传统 绍兴乱弹 耍孩儿 《南词叙录》
下载PDF
我国传统音乐中的复调性特征初探 被引量:2
6
作者 马惠文 《音乐探索》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31-41,共11页
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的复调因素,从汉族到少数民族,从戏曲说唱到民歌民乐,从重唱重奏到合唱合奏,无不显示着它那闪耀着的光茫。例如古琴、琵琶,扬琴、筝、笙等乐器独奏时的隐伏声部;重奏时近于模仿手法的“呼应式”;合奏时的“强让交... 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的复调因素,从汉族到少数民族,从戏曲说唱到民歌民乐,从重唱重奏到合唱合奏,无不显示着它那闪耀着的光茫。例如古琴、琵琶,扬琴、筝、笙等乐器独奏时的隐伏声部;重奏时近于模仿手法的“呼应式”;合奏时的“强让交错”和“有意识地使节奏参差变化”的线条各自独立的声部;以及打击乐器、打击乐器和唱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调性 民间音乐 音乐研究 说唱音乐 西洋音乐 色彩性 卡农 神奇秘谱 五度 绍兴乱弹
下载PDF
试论白剧声腔源流 被引量:2
7
作者 顾峰 《民族艺术研究》 1988年第5期36-38,共3页
白剧是一个古老而新鲜的民族剧种,它植根于白族人民的深厚土壤里,白剧艺术有着坚实的传统根基。它是在原有白族吹吹腔戏的基础上又与白族弹唱艺术——大本曲相结合而成。吹吹腔戏要推陈出新,已自不待言:弹唱的曲艺发展为戏也不乏先例。
关键词 吹吹腔 弋阳 西秦腔 弦索调 绍兴乱弹 石牌腔 滚唱 山花体 咙咚调 血汗衫
下载PDF
临河戏台上下——《社戏》琐谈
8
作者 王尔龄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2期102-104,共3页
鲁迅小说《社戏》,有着许多风俗画。但是,这些风俗画,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大抵已经遥远了。比如用作篇名的“社戏”,前人笔记中屡见记载,演期既不尽相同,地域亦不限绍兴,甚至也不限江南。抗日战争发生前,我还在稚年,犹及见之,此后就不... 鲁迅小说《社戏》,有着许多风俗画。但是,这些风俗画,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大抵已经遥远了。比如用作篇名的“社戏”,前人笔记中屡见记载,演期既不尽相同,地域亦不限绍兴,甚至也不限江南。抗日战争发生前,我还在稚年,犹及见之,此后就不曾重睹。但是,各地的社戏有其相同的社会心理因素:名为酬神,实是自娱。自然,在演出方式上,则各有特点。绍兴是“三山六水一分地”的水乡,鲁迅幼时看社戏,有时在家门口,大门卸下来横搁着就成了看台;有时则坐在船里看,如同小说里所写的那样。他的外婆家在平桥头(小说里作“安桥村”),离此不远的包殿就是每年演社戏的地方。戏台的格局,和别处府县的乡镇不同。这个戏台虽然建造在包殿,也象各处神庙一样以庙门上面的楼台为戏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台 演出方 绍兴乱弹 江南 观众 京剧 铁头 社戏 剧种 社会心理因素
下载PDF
临河戏台上下——《社戏》琐谈
9
作者 王尔龄 《鲁迅研究动态》 1986年第12期16-19,共4页
鲁迅小说《社戏》,有着许多风俗画。但是,这些风俗画,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大抵已经遥远了。比如用作篇名的“社戏”,前人笔记中屡见记载,演期既不尽相同,地域亦不限绍兴,甚至也不限江南。抗日战争发生前,我还在稚年,犹及见之,此后就不... 鲁迅小说《社戏》,有着许多风俗画。但是,这些风俗画,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大抵已经遥远了。比如用作篇名的“社戏”,前人笔记中屡见记载,演期既不尽相同,地域亦不限绍兴,甚至也不限江南。抗日战争发生前,我还在稚年,犹及见之,此后就不曾重睹。但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戏》 “社戏” 戏台 鲁迅小说 风俗画 抗日战争 江南 绍兴乱弹 “丑” 观众
下载PDF
谈谈越剧唱腔发声教学上的体会
10
作者 张可平 《文化艺术研究》 2002年第3期45-45,共1页
关键词 戏曲声乐 中声区 高音区 地方戏曲 绍兴乱弹 装饰唱法 演唱过程 戏曲文化 演唱方法 练声
下载PDF
水光潋滟泛歌台——江、浙的水乡舞台
11
作者 谢涌涛 《文化艺术研究》 2002年第6期14-15,共2页
关键词 绍兴乱弹 机关布景 调腔戏 三山会馆 对子戏 文人士大夫 陈洪绶 《武林旧事》 平湖调 背河
下载PDF
古越神韵蕴风雷——探绍剧和绍剧艺术
12
作者 黄鸣琰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29-30,共2页
绍剧,亦称绍兴乱弹。是民末清初时期形成于浙东地区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原称绍兴大班,1950年正式命名为绍剧。形成初,受源于会稽的我国明代四大声腔之一“余姚腔”影响,又吸收了秦腔,吹腔,昆曲的唱腔成份,糅合本地区音俗唱,形成了深受... 绍剧,亦称绍兴乱弹。是民末清初时期形成于浙东地区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原称绍兴大班,1950年正式命名为绍剧。形成初,受源于会稽的我国明代四大声腔之一“余姚腔”影响,又吸收了秦腔,吹腔,昆曲的唱腔成份,糅合本地区音俗唱,形成了深受观众欢迎的自身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绍剧 唱腔 观众 人文特征 吹腔 浙东地区 唱词 绍兴乱弹 绍兴大班 声腔
下载PDF
绍剧舞美嬗变略述
13
作者 董文虎 《戏文》 2003年第1期33-34,共2页
关键词 绍剧 舞美 绍兴乱弹 朦胧阶段 戏班 布景 舞台美术 审美观念 创新
下载PDF
清中叶至民国绍兴昆剧演出史略
14
作者 徐宏图 《中华戏曲》 CSSCI 2011年第2期216-232,共17页
一、发展概况从全国戏曲发展状况看,雅部和花部之间的昆、乱之争,始于乾隆时期,至嘉庆,雅部已输给花部,道光以后,雅部成了花部的附庸。绍兴地区或许稍好一些,徐珂《清稗类钞选》"昆曲戏"载:
关键词 绍兴乱弹 昆剧 绍兴 清中叶 演出 民国 传奇 十七年 昆曲 苏州
原文传递
再论梆子腔的起源与转型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文革 《戏曲研究》 CSSCI 2013年第3期357-367,共11页
关于梆子腔起源,盖有先秦、唐代、元明及各种梆子出于陕西秦腔~①等说法。本文从有关梆子腔史料的讹误辩证出发,通过对戏曲形态的变迁考察,讨论梆子腔的起源与转型,就教于方家。一《滑台重修明福寺碑》副碑系伪证有关梆子腔起源于明代... 关于梆子腔起源,盖有先秦、唐代、元明及各种梆子出于陕西秦腔~①等说法。本文从有关梆子腔史料的讹误辩证出发,通过对戏曲形态的变迁考察,讨论梆子腔的起源与转型,就教于方家。一《滑台重修明福寺碑》副碑系伪证有关梆子腔起源于明代弘治年间的说法,是据所谓明弘治十一年(1498)《滑台重修明福寺碑》副碑"以上布施除修葺佛塔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福寺 弘治年间 大弦戏 钵中莲 明弘治 绍兴乱弹 缀白裘 四平调 二凡 弋阳
原文传递
长阳南曲曲牌的来源及其结构特点
16
作者 邓莹辉 朱祥贵 《三峡文化研究》 2009年第1期31-38,共8页
长阳南曲是中国湖北的著名剧种之一。原名"南曲"、"丝弦",大约产生于乾隆至光绪年间,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长阳南曲主要分布在资丘、渔峡口两个镇和五峰与长阳毗邻的蒿坪、柴埠溪地区。资丘镇是长阳南曲最为集中的... 长阳南曲是中国湖北的著名剧种之一。原名"南曲"、"丝弦",大约产生于乾隆至光绪年间,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长阳南曲主要分布在资丘、渔峡口两个镇和五峰与长阳毗邻的蒿坪、柴埠溪地区。资丘镇是长阳南曲最为集中的流传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阳南曲 曲牌体 资丘镇 地方戏曲 陕西曲子 银绞丝 荆河戏 叠落金钱 绍兴乱弹 绍兴大班
原文传递
柳琴简介 被引量:2
17
作者 苏春敏 《中国音乐》 1982年第1期57-57,共1页
柳琴。样式小巧、携带方便、音响优美,是流行于皖、苏、鲁、浙一带的民间弹拨乐器。在山东柳琴戏、安徽泗洲戏、绍兴乱弹等剧种中担任主要伴奏。最初的柳琴是用柳树下端朝阳之木制成,形状似柳叶,所以叫柳琴或柳叶琴。又因为它性能几乎... 柳琴。样式小巧、携带方便、音响优美,是流行于皖、苏、鲁、浙一带的民间弹拨乐器。在山东柳琴戏、安徽泗洲戏、绍兴乱弹等剧种中担任主要伴奏。最初的柳琴是用柳树下端朝阳之木制成,形状似柳叶,所以叫柳琴或柳叶琴。又因为它性能几乎与月琴完全一样,所以也叫柳月琴,还有人称它为土琵琶、金钢腿。原始的柳琴只有七品,二条丝弦,琴体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琴 绍兴乱弹 拨乐器 柳琴戏 月琴 丝弦 剧种 音响 琵琶 柳树
原文传递
绍剧在近代上海的繁衰原因探析
18
作者 邵殳墨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6-156,共11页
绍剧原名绍兴乱弹、绍兴高调,俗称绍兴大班。于晚清开始进入上海演出,先后在雅舞台、镜花戏园等多个剧场演出。借助于《申报》《罗宾汉》《大世界》《新世界》等报刊的记载,厘清了绍剧在近代沪上的活动变化轨迹。绍剧在沪上的繁盛根源... 绍剧原名绍兴乱弹、绍兴高调,俗称绍兴大班。于晚清开始进入上海演出,先后在雅舞台、镜花戏园等多个剧场演出。借助于《申报》《罗宾汉》《大世界》《新世界》等报刊的记载,厘清了绍剧在近代沪上的活动变化轨迹。绍剧在沪上的繁盛根源于其与当时社会文化环境的适应性互动关系,其衰落则反映出了未能成功应对都市化、市场化带来的各种挑战。这种互动与挑战对当下更多地方戏的存在发展同样具有深刻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绍剧 绍兴乱弹 上海 报刊 绍兴 都市化
原文传递
江苏扬州梆子及其他
19
作者 流沙 《中华艺术论丛》 2007年第1期321-338,共18页
一、扬州梆子及其声腔特征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我国南方戏曲以江苏扬州为中心,呈现出花、雅两部竞争的繁荣局面。此时,在扬州产生的地方戏曲除"扬州乱弹"外,尚有一种名曰"扬州梆子"。这两个剧种只因发展情况... 一、扬州梆子及其声腔特征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我国南方戏曲以江苏扬州为中心,呈现出花、雅两部竞争的繁荣局面。此时,在扬州产生的地方戏曲除"扬州乱弹"外,尚有一种名曰"扬州梆子"。这两个剧种只因发展情况有别,在声腔方面来说,彼此既有联系又有很大的不同。其中,扬州乱弹吸收了安庆二黄及其他唱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绍兴乱弹 地方戏曲 咙咚调 勾腔 弋阳 江苏扬州 缀白裘 弦索调 打樱桃 曲牌体
原文传递
绍剧演绎《生命的飞翔》
20
作者 黄芳 陈晓 吴芳华 《浙江画报》 2009年第6期30-33,共4页
2009年的一个春天,在成都军区招待所,军区的张政委在听了浙江绍剧团演员演唱的绍剧后说,这下我放心了。浙江的绍剧与成都军区有什么关系?政委又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关键词 绍兴乱弹 成都军区 浙江绍剧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