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6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恶性胆管梗阻病人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置入支架术后发生胆管炎的影响因素分析
1
作者 段惠潇 于双颖 +5 位作者 席海旭 李建辉 郝欣 花海洋 李常洲 齐静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547-551,共5页
目的 分析恶性胆管梗阻病人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置入支架术后胆管炎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承德市中心医院行ERCP支架置入的263例恶性胆管梗阻病人临床资料,纳入可能导致胆管炎发生的影响因素,应用logis... 目的 分析恶性胆管梗阻病人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置入支架术后胆管炎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承德市中心医院行ERCP支架置入的263例恶性胆管梗阻病人临床资料,纳入可能导致胆管炎发生的影响因素,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出相关危险因素,依据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 263例病人有49例(18.63%)发生胆管炎。单因素分析显示,γ-谷氨酰转移酶(GGT)、白蛋白、困难插管、梗阻部位、吸烟与恶性胆管梗阻病人ERCP置入支架术后胆管炎发生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GGT[OR=1.001,95%CI:(1.000,1.001)]、白蛋白[OR=6.199,95%CI:(1.625,23.641)]、困难插管[OR=19.734,95%CI:(2.900,134.267)]、梗阻部位[OR=6.865,95%CI:(2.911,16.190)]、吸烟[OR=3.877,95%CI:(1.722,8.727)]是胆管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模型区分度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3[95%CI:(0.77,0.90),P<0.001],提示模型有较高的区分度。校准曲线中列线图模型预测恶性胆管梗阻病人ERCP置入支架术后胆管炎的概率与实际发生概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结论 高GGT、低白蛋白、困难插管、高位胆管梗阻、吸烟是恶性胆管梗阻病人ERCP置入支架后胆管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上述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预测病人发生胆管炎能力较强,可根据预测病人发生胆管炎的概率采取个体化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汁淤积 胆管肿瘤 胆管梗阻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支架 胆管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儿童胰胆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2
作者 吕霜 杨爱君 丁瑛雪 《中国医刊》 CAS 2024年第1期98-101,共4页
目的 总结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儿童胰胆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22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ERCP诊治的56例14岁以下儿童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其疾病诊断、ERCP术式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目的 总结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儿童胰胆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22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ERCP诊治的56例14岁以下儿童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其疾病诊断、ERCP术式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56例患儿共进行ERCP126次,成功率为99.2%,常见胰胆疾病为慢性胰腺炎19例(33.9%),胰腺分裂症15例(26.8%),胰管狭窄13例(23.2%),胆总管结石5例(8.9%)。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4%(27例次),其中20例次(15.8%)为高淀粉酶血症,7例次(5.5%)为应激性高血糖,7例次(5.5%)为急性胰腺炎。结论 ERCP是儿童胰胆疾病诊断及治疗的重要手段,临床应用有效且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儿童 慢性胰腺炎 胰腺分裂症 胆管结石
下载PDF
胆总管结石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并发症及其多学科治疗研究进展
3
作者 哈力木拉提·吾布力卡斯木 阿布都喀哈尔·阿布都拉 段绍斌 《腹部外科》 2024年第2期146-150,共5页
胆总管结石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结石嵌顿引起胆道梗阻继发胆管炎,出现腹痛、寒战高热和黄疸,甚至合并低血压和神经系统症状,严重时危及病人生命安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 胆总管结石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结石嵌顿引起胆道梗阻继发胆管炎,出现腹痛、寒战高热和黄疸,甚至合并低血压和神经系统症状,严重时危及病人生命安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已逐步成为胆总管结石病人的首选治疗方案,与外科传统手术相比,具有更微创、明显缩短住院时间等优势。然而,ERCP作为侵入性内镜介入手术,不可避免的会有相关并发症发生。ERCP常见并发症包括术后急性胰腺炎、胆道感染、出血、穿孔等。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ERCP相关并发症是内镜医师争论的热门话题,也是病人获益的关键。该文对胆总管结石经ERCP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关危险因素及多学科预防治疗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总管结石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术后并发症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与腹腔镜胆道手术治疗单纯胆总管结石的效果
4
作者 杨勇 沈章义 +2 位作者 张平 龚勇 荣愈平 《吉林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374-377,共4页
目的:对比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中取石与腹腔镜胆道手术(LBDEL)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效果分析。方法:回顾性查阅分析2012年12月~2018年12月在医院手术治疗的单纯胆总管结石的患者297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ERCP组和LBDEL组,术中根据... 目的:对比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中取石与腹腔镜胆道手术(LBDEL)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效果分析。方法:回顾性查阅分析2012年12月~2018年12月在医院手术治疗的单纯胆总管结石的患者297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ERCP组和LBDEL组,术中根据患者及其家属术前的选择切除或保留胆囊、行胆总管一期缝合或行T管引流,比较两种术式及LBDEL组内的患者术后恢复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有94例患者为ERCP组;243例患者为LBDEL组。对比ERCP组与LBDEL组中保留胆囊且行胆总管一期缝合的患者,ERCP组(54.3%)的残余结石率高于LBDEL组(21.2%),且术后发生肝损伤和胰腺炎上要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开始耐受下床时间、发生胆瘘等并发症两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BDEL组中都选择胆总管一期缝合的患者有203例,对其是否保留胆囊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选择保留胆囊的患者(31.9%)结石复发残余率比切除胆囊的患者(7.8%)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恢复情况、胰腺炎等并发症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BDEL组中保留胆囊的患者共有197例,对比其中胆总管一期缝合和放置T管的患者,选择胆总管行一期缝合的结石复发率(24.01%)比放置T管引流的患者(17.1%)要高,而且在术后并发胰腺炎上也高于放置T管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BDEL和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和较低并发症,但其各有特点,在选择具体手术时需综合多方面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总管结石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腹腔镜胆道探查取石术
下载PDF
《急诊介入放射学·腹部分册》出版:对比传统腹腔镜手术与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胆结石效果分析
5
作者 任海兵 江新平 +3 位作者 金锦莲 孙书林 周海燕 冯进武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I0001-I0001,共1页
胆结石是指在胆道系统内形成结石,胆囊和胆管统称为胆道系统,又称胆石症,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该流行病在成年人发病率约为10%~15%,好发于肥胖、多产、40岁女性,称为“3F”女性,女性(尤其3F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好发年龄为40~60岁。此外... 胆结石是指在胆道系统内形成结石,胆囊和胆管统称为胆道系统,又称胆石症,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该流行病在成年人发病率约为10%~15%,好发于肥胖、多产、40岁女性,称为“3F”女性,女性(尤其3F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好发年龄为40~60岁。此外,胆结石发病率还与地域、民族、饮食习惯有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正在逐年攀升,经济发达地区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系统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介入放射学 饮食习惯 胆结石 传统腹腔镜手术 胆石症 流行病
下载PDF
不同插管技术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胆管困难插管患者中的应用
6
作者 谷渊 樊和明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4年第4期91-94,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插管技术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胆管困难插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64例ERCP胆管困难插管患者,依据辅助插管时采用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辅助插管时采用... 目的:探讨不同插管技术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胆管困难插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64例ERCP胆管困难插管患者,依据辅助插管时采用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辅助插管时采用经胰管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TPS),观察组辅助插管时采用TPS+双导丝技术(DGT)。比较两组临床插管耗时、手术时间、插管成功率、满意度、血清淀粉酶水平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插管成功率、总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插管耗时短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术后不同时点的血清淀粉酶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CP胆管困难插管患者采用TPS联合DGT技术辅助插管可缩短插管时间,提升患者满意度,降低血清淀粉酶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困难插管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经胰管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 双导丝技术
下载PDF
单纯表面麻醉与静脉全身麻醉对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术后胰腺炎发生的影响
7
作者 张雄 杨康 +1 位作者 高绪照 杨芳春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73-175,共3页
目的 探讨单纯表面麻醉与静脉全身麻醉对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后胰腺炎发生的影响。方法 2021年1月~2023年3月间在我院收治的因胰胆管疾病行ERCP病人400例,分为单纯表面麻醉组和静脉全身麻醉组,每组各200例。记录两组病人术... 目的 探讨单纯表面麻醉与静脉全身麻醉对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后胰腺炎发生的影响。方法 2021年1月~2023年3月间在我院收治的因胰胆管疾病行ERCP病人400例,分为单纯表面麻醉组和静脉全身麻醉组,每组各200例。记录两组病人术前及术后3小时、24小时静脉血清胰淀粉酶水平及腹部症状体征,观察两组病人术后3小时、24小时发生高淀粉酶血症和术后胰腺炎的情况。结果 单纯表面麻醉组ERCP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为7.5%,静脉全身麻醉组为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小时静脉全身麻醉组血清胰淀粉酶水平为(198±216)U/L,单纯表面麻醉组为(379±327)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小时,静脉全身麻醉组血清胰淀粉酶水平为(129±98)U/L,单纯表面麻醉组为(187±156)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小时静脉全身麻醉组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为15.5%,单纯表面麻醉组为34.5%,术后24小时静脉全身麻醉组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为为5.5%,单纯表面麻醉组为19.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全身麻醉可降低ERCP术后血清胰淀粉酶水平,减少ERCP术后胰腺炎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表面麻醉 静脉全身麻醉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高淀粉酶血症 ERCP术后胰腺炎
原文传递
《2023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患者围术期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8
作者 耿志宇 刘鲲鹏 王天龙 《北京医学》 CAS 2023年第7期623-626,共4页
2023年6月,英国麻醉学杂志发表了《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患者围术期管理专家共识(2023版)》,创建了以共识文件为中心的3个最终类别(呼吸相关风险、血流动力学相关风险和手术风险)。本文从术中或术后呼吸系统不良事件的风险、术中和术... 2023年6月,英国麻醉学杂志发表了《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患者围术期管理专家共识(2023版)》,创建了以共识文件为中心的3个最终类别(呼吸相关风险、血流动力学相关风险和手术风险)。本文从术中或术后呼吸系统不良事件的风险、术中和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操作风险和质量指标进行解读,为麻醉科医师和消化内科医师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该共识提供指引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气管插管全麻 专家共识 监护麻醉 解读
原文传递
B超引导与X射线引导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胆总管结石临床比较 被引量:4
9
作者 沈凯 张立军 刘彤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1期59-61,共3页
目的比较B超引导与X射线引导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胆总管结石患者100例,其中接受B超引导ERCP治疗50例(B-ERCP组)、接受X射线引导ERCP治疗50例(X-ERCP组)。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成功率... 目的比较B超引导与X射线引导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胆总管结石患者100例,其中接受B超引导ERCP治疗50例(B-ERCP组)、接受X射线引导ERCP治疗50例(X-ERCP组)。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成功率、结石残留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肝功能[包括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炎症指标[包括血清C反应蛋白(CRP)、IL-6、TNF-α]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包括胰腺炎、胆管炎、胆总管出血或穿孔等)。结果X-ERCP组与B-ERCP组手术成功率、结石残留率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B-ERCP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显著高于X-ERCP组(P均<0.05)。两组术后血清ALT、AST、TBIL、DBIL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前,但两组术后血清ALT、AST、TBIL、DBIL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血清CRP、IL-6、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但X-ERCP组术后血清CRP、IL-6、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B-ERCP组(P均<0.05)。两组术后24 h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B-ERCP组术后24 h内发生胆管炎、胆总管出血比例显著高于X-ERCP组(P均<0.05),而两组术后24 h内发生胰腺炎、胆总管穿孔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B超引导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手术成功率、结石残留率与X射线引导相当,但其术中出血量多、手术时间长、炎症应激反应重且术后并发症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总管结石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B超引导 X射线引导
下载PDF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儿童胰胆管合流异常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杜树文 王继恒 +6 位作者 金鹏 何玉琦 谢华伟 黄柳明 王昕 李娜 李磊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23年第5期364-370,共7页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治疗胰胆管合流异常(pancreaticobiliary maljunction,PBM)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收...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治疗胰胆管合流异常(pancreaticobiliary maljunction,PBM)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收治的60例PBM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ERCP组(n=30)和外科手术组(n=30)。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辅助检查和预后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Mann-Whitney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ERCP依据日本胰胆功能障碍研究小组(Japanese study group on pancreaticobiliary maljunction,JSGPM)-PBM分型标准,以A型(10例,33.3%)、B型(10例,33.3%)为主,而外科手术组以C型(11例,36.7%)、D型(14例,46.7%)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ERCP组与外科手术组的恢复进食时间[5.0(2.6,6.4)与9.0(8.0,12.0)d,Z=3.489,P<0.001],术后住院时长[8.0(5.3,13.5)与17.0(14.0,20.8)d,Z=6.408,P<0.001],住院总费用[2.8(2.2,4.1)与7.3(5.4,9.8)万元,Z=5.562,P<0.001],ERCP组均低于外科手术组。术后两组患儿的肝胆功能实验室检查指标呈下降趋势。随访6个月,ERCP组的术后疾病缓解率为86.2%(25/29),外科手术组的术后疾病缓解率为63.0%(17/27);随访12个月,ERCP组的术后疾病缓解率为96.0%(24/25),外科手术组的术后疾病缓解率为88.5%(23/26),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对JSGPM-PBM分型中的A型及B型且病情急性变化的PBM患儿进行ERCP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胰胆管合流异常 儿童 安全性 有效性
下载PDF
环泊酚用于老年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效果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婉彤 崔波 +1 位作者 许兆柱 宋丹丹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10-613,共4页
目的评价环泊酚用于老年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麻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1年10月至2022年4月择期行ERCP的老年患者284例,男145例,女139例,年龄65~90岁,BMI 18~30 kg/m^(2),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 目的评价环泊酚用于老年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麻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1年10月至2022年4月择期行ERCP的老年患者284例,男145例,女139例,年龄65~90岁,BMI 18~30 kg/m^(2),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环泊酚组(C组)与丙泊酚组(P组),每组142例。记录镇静成功例数,入室前(T_(0))、诱导后(T_(1))、进镜时(T_(2))、置入十二指肠乳头时(T_(3))、退镜时(T_(4))、苏醒时(T_(5))的HR、MAP、SpO_(2)。记录镇静诱导成功时间、苏醒时间和离室时间。记录注射痛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镇静成功率均为100%。与P组比较,T_(1)—T_(5)时C组HR明显增快,MAP、SpO_(2)明显升高(P<0.05),镇静诱导成功时间明显延长(P<0.05),苏醒时间和离室时间明显缩短(P<0.05),注射痛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丙泊酚与环泊酚均可安全有效用于老年患者ERCP手术麻醉,与丙泊酚比较,采用环泊酚患者苏醒时间、离院时间更短,注射痛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泊酚 丙泊酚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老年 注射痛
下载PDF
艾司氯胺酮联合环泊酚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率兵 衣博龙 李林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23年第5期444-447,共4页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联合环泊酚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中麻醉效果的差异。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北部战区总医院行ERCP老年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联合环泊酚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中麻醉效果的差异。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北部战区总医院行ERCP老年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试验组为艾司氯胺酮联合环泊酚。比较两组患者T0(入室时)、T1(诱导后)、T2(进镜时)、T3(开始手术操作时)、T4(苏醒时)不同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 _(2))的变化情况及术中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在T0与T1时,两组患者MAP、HR、SpO _(2)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2、T3、T4时,两组患者的MAP、HR、SpO _(2)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波动小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术中低血压、呼吸抑制及心动过缓发生率显著降低且苏醒及出室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体动、呛咳、术后谵妄、恶心呕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氯胺酮联合环泊酚用于ERCP术中血流动力学更稳定,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苏醒及出室时间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氯胺酮 环泊酚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下载PDF
不同插管技术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插管困难时的应用研究进展
13
作者 古泳新 祖洪亮 +2 位作者 徐放 张增瑞 朱文钿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3年第5期37-40,共4页
选择性胰胆管造影是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应用的基石。过长时间的胆管插管及反复的尝试插管会增加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等并发症的风险,因此欧洲消化内镜协会对困难胆管插管进行了明确定义:胆管插管时间大于5 min,或插管次... 选择性胰胆管造影是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应用的基石。过长时间的胆管插管及反复的尝试插管会增加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等并发症的风险,因此欧洲消化内镜协会对困难胆管插管进行了明确定义:胆管插管时间大于5 min,或插管次数大于5次,或导丝误入胰管次数大于1次或胰管显影。近年来医学界研究针对解决困难胆管插管这一难题提出多种方法,包括预切开技术、特殊的辅助仪器设备以及不同入路的穿刺技术。这些技术给患者带来较高临床疗效获益的同时也存在一定风险,因此根据实际病况选择不同的插管技术。本文主要针对不同插管技术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困难插管应用的优势、插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技术特点等做一综述,旨在为处理困难胆道插管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困难插管 预切开 治疗
下载PDF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诊治胆胰疾病的临床分析
14
作者 路瑶 张晓旭 +1 位作者 张丽娟 齐琦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23年第5期233-234,共2页
目的:对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诊断胆胰疾病的价值进行讨论。方法:选择本院在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94例疑似胰胆管疾病患者,回顾临床资料,并为患者行CT、磁共振胰胆管... 目的:对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诊断胆胰疾病的价值进行讨论。方法:选择本院在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94例疑似胰胆管疾病患者,回顾临床资料,并为患者行CT、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术(MRCP)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检查,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对比上述诊断方式的诊断效果。结果:ERCP灵敏度为98.77%,特异度为92.31%,准确率为97.87%;CT灵敏度为75.31%,特异度为15.38%,准确率为67.02%;MRCP灵敏度为97.53%,特异度为69.23%,准确率为93.62%。ERCP和CT相比,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P和MRCP相比,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可以在胆胰疾病诊断上取得显著效果,诊断准确率较高,在MRCP无法确诊时,可应用ERCP诊断,促进患者预后,值得在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胆管疾病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影像诊断
下载PDF
阿芬太尼联合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程波 《中外医药研究》 2023年第8期42-44,47,共4页
目的:探讨阿芬太尼联合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应用于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2023年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行ERCP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艾司氯... 目的:探讨阿芬太尼联合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应用于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2023年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行ERCP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艾司氯胺酮联合甲苯磺酸瑞马唑仑麻醉,观察组采用阿芬太尼联合甲苯磺酸瑞马唑仑麻醉。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压(S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_(2))]、麻醉相关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SBP、HR和SpO_(2)水平较对照组更加平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镇静成功,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苏醒时间、离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芬太尼联合甲苯磺酸瑞马唑仑用于ERCP的麻醉可控性好、苏醒时间短、循环呼吸稳定性高、血流动力学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芬太尼 甲苯磺酸瑞马唑仑 艾司氯胺酮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联合奥林巴斯胆道镜CHF-V治疗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分析
16
作者 梁斌 姜永斌 郑娇娇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3年第9期1074-1076,共3页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c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联合奥林巴斯胆道镜CHF-V治疗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治疗...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c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联合奥林巴斯胆道镜CHF-V治疗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治疗的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11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58例(给予ERCP联合奥林巴斯胆道镜CHF-V治疗)和对照组52例(给予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成功率、结石清除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及术后胃泌素(gastrin,GAS)、胃动素(motilin,MLT)、IgA、IgM、IgG、皮质醇(cortisol,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hormone,ACTH)、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水平。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简明量表(WHO-QOL-BREF)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结石清除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术前GAS、MLT、NE、COR、ACTH、IgG、IgM和IgA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术后24h GAS、MLT、IgG、IgM和IgA明显高于对照组,NE、COR和ACTH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1个月WHO-QOL-BREF量表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独立性和环境领域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χ^(2)=1.387,P=0.239)。结论ERCP联合奥林巴斯胆道镜CHF-V治疗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有较好的效果,具有患者术后恢复快、对胃肠功能、免疫功能影响小,应激反应轻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胆道镜 胆囊结石 胆总管结石
下载PDF
胆总管结石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并发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及相关因素分析
17
作者 潘建涛 李思义 +2 位作者 王超 李天文 张化玉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1期0021-0024,共4页
本人通过对胆总管结石患者行经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手术的术后发生高淀粉酶血症(PEPH)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讨论,目的是为了胆总管患者行ERCP术治疗术后发生PEPH的预防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通过对2022年10... 本人通过对胆总管结石患者行经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手术的术后发生高淀粉酶血症(PEPH)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讨论,目的是为了胆总管患者行ERCP术治疗术后发生PEPH的预防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通过对2022年10月—2023年7月于承德市中心医院行ERCP手术治疗的83例胆总管结石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的收集,将ERCP术后是否出现PEPH可以将它们分为PEPH组(n=28)和非PEPH组(n=55)。对ERCP术后发生PEPH的相关危险因素用Logistic回归法进行分析。 结果 收集的全部83例行ERCP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其术后出现PEPH的为28例,术后未出现PEPH的为55例,PEPH的出现率为33.7%。进行单因素分析PEPH组与非PEPH组在胆总管结石患者症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直接胆红素(TBIL)、总胆红素(DBIL)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多因素分析PEPH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为TBIL、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结论 TBIL、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为PEPH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术后高淀粉酶血症 相关因素 logistic回顾分析
下载PDF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与腹腔镜胆道手术在肝内外胆管结石治疗中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47
18
作者 谷化剑 郭宇廷 +4 位作者 韩民 喻超 陈自力 潘耀振 孙诚谊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32-37,共6页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与腹腔镜胆道手术在肝内外胆管结石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对110例肝内胆管结石位于Ⅰ和Ⅱ级肝管与378例单纯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或...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与腹腔镜胆道手术在肝内外胆管结石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对110例肝内胆管结石位于Ⅰ和Ⅱ级肝管与378例单纯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或腹腔镜胆道探查取石术(LBDEL)联合激光碎石术,术中胆管一期缝合或放置T管,比较两种术式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110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结石残余率为31.82%,其中ERCP组(51.06%)残余结石率高于LBDEL组(17.46%)(P<0.05),术后恢复LBDEL组优于ERCP组。378例单纯胆总管结石患者结石残余率为8.20%,其中ERCP组(3.68%)残余结石率低于LBDEL组(11.63%)(P<0.05);术后恢复情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中LBDEL组胆漏与肺部感染发生率高于ERCP组;腹腔感染、急性胰腺炎、消化道出血及消化道穿孔方面ERCP组发生率高于LBDEL组。单纯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治疗时出现2例消化道穿孔导致死亡。结论 LBDEL和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具有相同的临床疗效,但在肝内胆管结石治疗中ERCP优势不明显,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LBDEL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疗效显著,可保持Oddi括约肌的完整性,该项技术易于普及到基层医院,令广大患者受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结石 胆总管结石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 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 腹腔镜胆道探查取石术
下载PDF
丙泊酚联合地佐辛在日间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麻醉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9
作者 侯明 郭蕾 +1 位作者 毕严斌 王月兰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63-965,共3页
目的分析丙泊酚联合地佐辛用于日间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麻醉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我院行ERCP患者566例,男292例,女274例,年龄40~70岁,体重40~85kg,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丙泊酚联合芬太尼组(F组)和丙泊酚联合地佐辛组... 目的分析丙泊酚联合地佐辛用于日间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麻醉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我院行ERCP患者566例,男292例,女274例,年龄40~70岁,体重40~85kg,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丙泊酚联合芬太尼组(F组)和丙泊酚联合地佐辛组(D组),每组283例。F组先给予芬太尼100μg,D组给予地佐辛5mg,3min后两组均给予丙泊酚2mg/kg,术中调整丙泊酚用量在3~5mg·kg^-1·h^-1,维持BIS值在50~55。记录患者丙泊酚总用量、麻醉时间、苏醒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呃逆、呛咳、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统计术后48h内患者出院情况。结果D组苏醒时间(5.1±1.1)min明显短于F组(5.6±2.5)min(P〈0.05);D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4%和0%)明显低于F组(9%和1%)(P〈0.05);术后48h内D组出院率(30%)明显高于F组(18%)(P〈0.05)。结论丙泊酚2mg/kg联合地佐辛5mg/kg应用于ERCP手术血流动力学更稳定,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丙泊酚 地佐辛 日间手术
下载PDF
3种方法预防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7
20
作者 苏东星 梁驰 +9 位作者 姜海行 陆才金 陈庆洲 周里琳 潘志刚 蓝远强 陆善金 梁华红 石海英 张荣英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68-572,共5页
目的比较静脉滴注乌司他丁、造影剂中加入乌司他丁以及导丝引导下插管3种方法预防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后胰腺炎的效果。方法选择行ERCP诊疗的患者145例,分为A、B、C 3组,A组45例术前术后静脉滴注乌司他丁,B组52例造影剂中加... 目的比较静脉滴注乌司他丁、造影剂中加入乌司他丁以及导丝引导下插管3种方法预防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后胰腺炎的效果。方法选择行ERCP诊疗的患者145例,分为A、B、C 3组,A组45例术前术后静脉滴注乌司他丁,B组52例造影剂中加入乌司他丁,C组48例导丝引导下插管,观察3组患者术后3、24及48 h血淀粉酶水平,术后3、6、12 h患者腹痛或腹胀情况,并发胰腺炎情况,患者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 B组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以及ERCP术后胰腺炎发生率均低于A、C组,其中B组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3、6、12 h腹痛、腹胀程度VAS评分均明显低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低于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造影剂中加入乌司他丁比导丝引导下插管、静脉滴注乌司他丁对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的有更显著的效果,在减轻患者腹胀、腹痛,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及减少患者住院费用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胰腺炎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乌司他丁 导丝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