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是由感染、创伤或医源性因素等造成动脉壁破裂,血液通过破裂的动脉壁渗入周围的软组织,形成一个被软组织包裹的动脉瘤囊腔[1].医源性因素是PSA形成的主要原因,如动脉穿刺不成功或穿刺后压迫止血时间不足[...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是由感染、创伤或医源性因素等造成动脉壁破裂,血液通过破裂的动脉壁渗入周围的软组织,形成一个被软组织包裹的动脉瘤囊腔[1].医源性因素是PSA形成的主要原因,如动脉穿刺不成功或穿刺后压迫止血时间不足[2-3].PSA常见的并发症为感染、堵塞远端动脉、压迫邻近血管或神经、破裂引起瘀血和血肿[1,4].然而,PSA形成之初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使其难以早期发现,从而导致治疗延误或出现并发症.目前,国内外有关上肢医源性PSA破裂致使同侧静脉导管穿刺处大量渗血的病例报极为少见.2022年8月,本院重症医学科收治了1例消化道出血患者,患者予左上臂留置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3h后其穿刺处持续大量渗血,4h后置管侧手臂形成瘀斑,1d后左上肢瘀斑扩散至左背部,并出现广泛血肿.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针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新生儿,实施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获得的临床效果以及护理体会。方法对150例NICU新生儿实施PICC留置术,在置管过程...目的探讨针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新生儿,实施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获得的临床效果以及护理体会。方法对150例NICU新生儿实施PICC留置术,在置管过程中配合对患儿实施护理。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所有NICU患儿分为D1组(观察组75例)与D2组(对照组75例),对D1组患儿配合实施常规护理与护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性护理措施,与实施常规护理的D2组进行对比。结果 D1组75例患儿,成功置管患儿72例,置管成功率为96.00%;D2组75例患儿,成功置管患儿53例,置管成功率为70.67%。对比D1组与D2组患儿的置管成功率,D1组高于D2组患儿明显(P<0.05)。在出现并发症方面,D1组优于D2组患儿极为显著(P<0.05)。结论同以往的静脉切开方式比较,PICC表现了许多优点,因此针对NICU患儿获得了极为广泛的应用,为患儿的抢救成功和疾病的准确诊断、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展开更多
我科自1996年引进经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技术,至今已使用三向瓣膜式PICC近400多例,近年来随着导管材料的类型、导管固定设施更新、操作、维护者连续培训等,我病区自2010年2月...我科自1996年引进经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技术,至今已使用三向瓣膜式PICC近400多例,近年来随着导管材料的类型、导管固定设施更新、操作、维护者连续培训等,我病区自2010年2月至2011年lO月对50例肝衰竭患者应用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全程静脉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护理效果。现将护理报告如下。展开更多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一种安全、有效、方便的静脉给药途径,具有保护患者静脉,减少患者痛苦的特点[1].PICC置管后需进行X线摄片确定导管尖端的位置,如果没有穿刺到位,需再次调位,会...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一种安全、有效、方便的静脉给药途径,具有保护患者静脉,减少患者痛苦的特点[1].PICC置管后需进行X线摄片确定导管尖端的位置,如果没有穿刺到位,需再次调位,会增加感染、血栓的风险.后来又进一步采用腔内心电图进行PICC尖端定位的方法,具有安全简单、易获得、低成本的特点.目前大多使用专用心电连接转换器,虽然有较好PICC尖端定位效果,但其价格不菲,影响了心电图PICC尖端定位技术的使用和发展[2].展开更多
目的总结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后发生渗漏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特征和发生原因,为提高新生儿PICC导管发生渗漏性胸腔积液的预防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22年1月首...目的总结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后发生渗漏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特征和发生原因,为提高新生儿PICC导管发生渗漏性胸腔积液的预防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22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中心留置PICC导管的新生儿,收集发生PICC渗漏性胸腔积液的患儿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新生儿1663例,其中发生PICC渗漏性胸腔积液的患儿12例(0.7%)。12例患儿中男5例、女7例;出生胎龄30^(+6)~39周,中位胎龄33^(+2)(33,33^(+4))周,其中早产儿7例(7/12,58.3%)、足月儿5例(5/12,41.7%);出生体质量950~3200 g,中位出生体质量1797.5(1735,1860)g;均以留置PICC导管过程中突然出现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置管后发生胸腔积液的中位时间为8(3.5,18)d;置管位置均在上肢;PICC置管初始位置异常7例(7/12,58.3%);存在PICC管端移位11例(11/12,91.7%)。12例患儿均通过拔除PICC置管、对症呼吸支持、胸腔穿刺治疗后痊愈。结论新生儿PICC留置使用过程中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时,应警惕PICC管端移位液体渗漏所致胸腔积液可能。建议选择右下肢大隐静脉作为置管入路,并动态监测留置1周的PICC的尖端位置。发生渗漏性胸腔积液时可给予必要的呼吸支持,及早拔除导管、穿刺引流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展开更多
文摘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是由感染、创伤或医源性因素等造成动脉壁破裂,血液通过破裂的动脉壁渗入周围的软组织,形成一个被软组织包裹的动脉瘤囊腔[1].医源性因素是PSA形成的主要原因,如动脉穿刺不成功或穿刺后压迫止血时间不足[2-3].PSA常见的并发症为感染、堵塞远端动脉、压迫邻近血管或神经、破裂引起瘀血和血肿[1,4].然而,PSA形成之初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使其难以早期发现,从而导致治疗延误或出现并发症.目前,国内外有关上肢医源性PSA破裂致使同侧静脉导管穿刺处大量渗血的病例报极为少见.2022年8月,本院重症医学科收治了1例消化道出血患者,患者予左上臂留置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3h后其穿刺处持续大量渗血,4h后置管侧手臂形成瘀斑,1d后左上肢瘀斑扩散至左背部,并出现广泛血肿.
文摘目的探讨针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新生儿,实施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获得的临床效果以及护理体会。方法对150例NICU新生儿实施PICC留置术,在置管过程中配合对患儿实施护理。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所有NICU患儿分为D1组(观察组75例)与D2组(对照组75例),对D1组患儿配合实施常规护理与护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性护理措施,与实施常规护理的D2组进行对比。结果 D1组75例患儿,成功置管患儿72例,置管成功率为96.00%;D2组75例患儿,成功置管患儿53例,置管成功率为70.67%。对比D1组与D2组患儿的置管成功率,D1组高于D2组患儿明显(P<0.05)。在出现并发症方面,D1组优于D2组患儿极为显著(P<0.05)。结论同以往的静脉切开方式比较,PICC表现了许多优点,因此针对NICU患儿获得了极为广泛的应用,为患儿的抢救成功和疾病的准确诊断、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文摘我科自1996年引进经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技术,至今已使用三向瓣膜式PICC近400多例,近年来随着导管材料的类型、导管固定设施更新、操作、维护者连续培训等,我病区自2010年2月至2011年lO月对50例肝衰竭患者应用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全程静脉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护理效果。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文摘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一种安全、有效、方便的静脉给药途径,具有保护患者静脉,减少患者痛苦的特点[1].PICC置管后需进行X线摄片确定导管尖端的位置,如果没有穿刺到位,需再次调位,会增加感染、血栓的风险.后来又进一步采用腔内心电图进行PICC尖端定位的方法,具有安全简单、易获得、低成本的特点.目前大多使用专用心电连接转换器,虽然有较好PICC尖端定位效果,但其价格不菲,影响了心电图PICC尖端定位技术的使用和发展[2].
文摘目的总结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后发生渗漏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特征和发生原因,为提高新生儿PICC导管发生渗漏性胸腔积液的预防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22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中心留置PICC导管的新生儿,收集发生PICC渗漏性胸腔积液的患儿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新生儿1663例,其中发生PICC渗漏性胸腔积液的患儿12例(0.7%)。12例患儿中男5例、女7例;出生胎龄30^(+6)~39周,中位胎龄33^(+2)(33,33^(+4))周,其中早产儿7例(7/12,58.3%)、足月儿5例(5/12,41.7%);出生体质量950~3200 g,中位出生体质量1797.5(1735,1860)g;均以留置PICC导管过程中突然出现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置管后发生胸腔积液的中位时间为8(3.5,18)d;置管位置均在上肢;PICC置管初始位置异常7例(7/12,58.3%);存在PICC管端移位11例(11/12,91.7%)。12例患儿均通过拔除PICC置管、对症呼吸支持、胸腔穿刺治疗后痊愈。结论新生儿PICC留置使用过程中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时,应警惕PICC管端移位液体渗漏所致胸腔积液可能。建议选择右下肢大隐静脉作为置管入路,并动态监测留置1周的PICC的尖端位置。发生渗漏性胸腔积液时可给予必要的呼吸支持,及早拔除导管、穿刺引流是治疗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