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6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侧前臂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破裂患者一例的护理 被引量:1
1
作者 盛婉婷 杨小惠 +1 位作者 赵林芳 曹秀珠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1-113,共3页
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是由感染、创伤或医源性因素等造成动脉壁破裂,血液通过破裂的动脉壁渗入周围的软组织,形成一个被软组织包裹的动脉瘤囊腔[1].医源性因素是PSA形成的主要原因,如动脉穿刺不成功或穿刺后压迫止血时间不足[... 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是由感染、创伤或医源性因素等造成动脉壁破裂,血液通过破裂的动脉壁渗入周围的软组织,形成一个被软组织包裹的动脉瘤囊腔[1].医源性因素是PSA形成的主要原因,如动脉穿刺不成功或穿刺后压迫止血时间不足[2-3].PSA常见的并发症为感染、堵塞远端动脉、压迫邻近血管或神经、破裂引起瘀血和血肿[1,4].然而,PSA形成之初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使其难以早期发现,从而导致治疗延误或出现并发症.目前,国内外有关上肢医源性PSA破裂致使同侧静脉导管穿刺处大量渗血的病例报极为少见.2022年8月,本院重症医学科收治了1例消化道出血患者,患者予左上臂留置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3h后其穿刺处持续大量渗血,4h后置管侧手臂形成瘀斑,1d后左上肢瘀斑扩散至左背部,并出现广泛血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动脉瘤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并发症 护理 病例报告
下载PDF
不同固定方法在血液肿瘤化疗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固定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2
作者 陈瑶 翟英俊 +2 位作者 谢小菊 张碧霞 黄继贤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18期93-95,共3页
目的:探究不同固定方法在血液肿瘤化疗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固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粤北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接受PICC置管的肿瘤化疗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1、2、3组,各30... 目的:探究不同固定方法在血液肿瘤化疗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固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粤北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接受PICC置管的肿瘤化疗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1、2、3组,各30例。研究1组采用贴膜固定,研究2组采用“C”形固定,研究3组采用“Ω”结合“C”形改良固定法。比较三组导管留置时间、置管舒适度评分、置管护理满意度、PICC置管相关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3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研究1、2组,研究2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研究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3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研究1、2组,研究2组VAS评分低于研究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3组护理态度满意度、护理内容满意度、整体满意度评分高于研究1、2组,研究2组护理态度满意度、护理内容满意度、整体满意度评分高于研究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3组PICC置管相关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研究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Ω”结合“C”形改良固定法进行PICC置管固定,可延长血液肿瘤化疗患者导管留置时间,提高置管舒适度和置管护理满意度,同时降低PICC置管相关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血液肿瘤化疗 护理态度 满意度
下载PDF
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6
3
作者 李霞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2年第24期3150-3151,共2页
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新生儿中的应用。方法 2011年10月至2012年5月对30例新生儿实施PICC置管的效果和护理经验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30例患儿中有29例患儿穿刺成功,成功率为96%。导管留置时间最短3d,最长35d,平均滞... 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新生儿中的应用。方法 2011年10月至2012年5月对30例新生儿实施PICC置管的效果和护理经验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30例患儿中有29例患儿穿刺成功,成功率为96%。导管留置时间最短3d,最长35d,平均滞留时间为19d。结论 PICC为新生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提供了可靠安全的静脉通道,为患儿的恢复提供了更多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 护理
下载PDF
两种不同固定方法对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导管脱出情况的比较 被引量:30
4
作者 孙文彦 王秀荣 +1 位作者 王凯 宋琦 《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2008年第3期192-194,共3页
目的比较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两种不同固定方法对置管过程中导管脱出情况。方法800例行PICC置管术的患者分为采用缝合固定组(447例)和采用免缝胶带固定组(353例),观察两组患者带管期间导管脱出情况。结果在PICC带管使用过程中... 目的比较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两种不同固定方法对置管过程中导管脱出情况。方法800例行PICC置管术的患者分为采用缝合固定组(447例)和采用免缝胶带固定组(353例),观察两组患者带管期间导管脱出情况。结果在PICC带管使用过程中,缝合固定组导管脱出发生率(3.6%)显著低于免缝胶带固定组(57.5%)(P<0.01)。结论在PICC导管使用过程中,应根据患者情况和病情需要选择固定方法。如果出现导管脱出,根据无菌原则,脱出部分不能再送入体内,导管尖端无法位于上腔静脉,将影响导管的滴速和导管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缝合固定 免缝胶带固定 导管脱出
下载PDF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的临床应用与护理 被引量:17
5
作者 陆丽华 谭宝琴 韦婷 《中国医刊》 CAS 2015年第6期70-72,共3页
目的探讨针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新生儿,实施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获得的临床效果以及护理体会。方法对150例NICU新生儿实施PICC留置术,在置管过程... 目的探讨针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新生儿,实施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获得的临床效果以及护理体会。方法对150例NICU新生儿实施PICC留置术,在置管过程中配合对患儿实施护理。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所有NICU患儿分为D1组(观察组75例)与D2组(对照组75例),对D1组患儿配合实施常规护理与护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性护理措施,与实施常规护理的D2组进行对比。结果 D1组75例患儿,成功置管患儿72例,置管成功率为96.00%;D2组75例患儿,成功置管患儿53例,置管成功率为70.67%。对比D1组与D2组患儿的置管成功率,D1组高于D2组患儿明显(P<0.05)。在出现并发症方面,D1组优于D2组患儿极为显著(P<0.05)。结论同以往的静脉切开方式比较,PICC表现了许多优点,因此针对NICU患儿获得了极为广泛的应用,为患儿的抢救成功和疾病的准确诊断、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护理 并发症
下载PDF
3例恶性肿瘤病人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堵管的护理对策 被引量:4
6
作者 刘桂玲 王雪莲 《全科护理》 2012年第2期145-146,共2页
对3例恶性肿瘤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出现血栓性堵管的病人采用尿激酶溶栓,均溶栓成功,认为在留置PICC过程中,加强护理,仔细操作可以减少血栓性堵管的发生。
关键词 恶性肿瘤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堵管 护理
下载PDF
肿瘤患者行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伴发静脉血栓的干预化护理方法 被引量:11
7
作者 张凤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125-127,共3页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目前临床中常用的静脉输血技术。与传统置管技术相比,PICC技术体现了操作过程简单、创伤性低、过程安全可靠、血管定位精确及可长时间留置等特点。化疗与放疗为大部分肿瘤患者在临床治疗中经历的两个常...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目前临床中常用的静脉输血技术。与传统置管技术相比,PICC技术体现了操作过程简单、创伤性低、过程安全可靠、血管定位精确及可长时间留置等特点。化疗与放疗为大部分肿瘤患者在临床治疗中经历的两个常规治疗过程,化疗药物和常规药物相比,毒性较大,一旦从血管内渗漏,可能造成局部坏死或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 静脉血栓 肿瘤患者 护理方法 伴发 血管定位 临床治疗
下载PDF
透明袜套用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导管保护的临床研究
8
作者 吴玉芬 肖静蓉 +1 位作者 胡雪梅 杨梅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0年第6期93-95,共3页
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患者的导管维护方法。方法将320例PICC置管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60例,试验组以透明袜套套在PICC更换敷贴及肝素帽的手臂上;对照组PICC更换敷贴后不采用其他保护措施... 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患者的导管维护方法。方法将320例PICC置管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60例,试验组以透明袜套套在PICC更换敷贴及肝素帽的手臂上;对照组PICC更换敷贴后不采用其他保护措施,观察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意外情况发生率及提前更换敷料率。结果两组均随访至穿刺后第21天,试验组发生皮疹2例(1.25%)、胶布松脱1例(0.6%);对照组发生皮疹2例(1.25%)、卷边13例(8%)、胶布松脱12例(7.5%)、导管滑出2例(1.2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1.25%VS1.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意外情况发生率比较(0.6%VS1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46,P<0.05);对照组有20例提前更换敷贴(12.5%),试验组仅1例提前更换敷贴(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透明袜套用于PICC导管及肝素帽的维护,保护了敷贴、胶布及肝素帽,使其不易被外界的牵拉力拉松、脱落,延长了敷贴粘贴时间,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透明袜套 导管保护 护理
下载PDF
三向瓣膜式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在肝功能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9
作者 刘惠娴 熊彩娟 懂巧怡 《实用医技杂志》 2012年第8期888-890,共3页
我科自1996年引进经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技术,至今已使用三向瓣膜式PICC近400多例,近年来随着导管材料的类型、导管固定设施更新、操作、维护者连续培训等,我病区自2010年2月... 我科自1996年引进经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技术,至今已使用三向瓣膜式PICC近400多例,近年来随着导管材料的类型、导管固定设施更新、操作、维护者连续培训等,我病区自2010年2月至2011年lO月对50例肝衰竭患者应用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全程静脉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护理效果。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向瓣膜式PICC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 护理效果 肝功能衰竭 应用 患者 PICC置管 置管技术
下载PDF
食管癌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后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冰洁 郝艳坤 +2 位作者 张博 徐颖 马少忠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2年第6期753-757,共5页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保定市第二医院收治的126例行PICC置管术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血栓发生情况将其分为血栓组(n=34)和无血栓组(n=92)。...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保定市第二医院收治的126例行PICC置管术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血栓发生情况将其分为血栓组(n=34)和无血栓组(n=92)。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史、病理类型、TNM分期、静脉血栓史、化疗次数、PICC导管类型、穿刺肢体位置、持续置管时间、活动频率和强度等对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TNM分期、静脉血栓史、化疗次数、持续置管时间、活动频率和强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理类型、手术史、导管类型、穿刺肢体位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静脉血栓史、化疗次数、持续置管时间、活动频率和强度均是食管癌患者PICC置管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TNM分期、静脉血栓史、化疗次数、持续置管时间、活动频率和强度均是食管癌患者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针对上述影响因素积极采用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静脉血栓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应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临床观察及其护理体会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海珍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第18期173-176,共4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应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临床观察及其护理。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本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新生儿10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甲、乙两组,各51例;甲...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应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临床观察及其护理。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本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新生儿10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甲、乙两组,各51例;甲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乙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不同护理干预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从甲组准备工作到固定导管时间、导管留置时间与乙组相比更长,并发症发生率与乙组相比更高,护理满意率与乙组相比更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治疗方式比较,PICC在新生儿NICU治疗中效果更优,既能为危重症新生儿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准确的诊断结果,也能提高其抢救成功率,更能有效提升患儿的护理满意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重症监护室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 危重病医学 护理管理
下载PDF
延长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时间的护理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小平 《护理与康复》 2010年第3期243-244,共2页
总结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延长置管时间的护理体会。认为加强对置管患者的健康教育,导管维护中正确换药、正确冲管,导管使用过程密切观察及预防导管相关并发症,可延长导管留置时间。
关键词 肿瘤患者 化疗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置管时间 护理
下载PDF
改良心电连接法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尖端定位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秀丽 郭昊宇 +2 位作者 王欣 宋娜 孟静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20年第7期1204-1206,共3页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一种安全、有效、方便的静脉给药途径,具有保护患者静脉,减少患者痛苦的特点[1].PICC置管后需进行X线摄片确定导管尖端的位置,如果没有穿刺到位,需再次调位,会...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一种安全、有效、方便的静脉给药途径,具有保护患者静脉,减少患者痛苦的特点[1].PICC置管后需进行X线摄片确定导管尖端的位置,如果没有穿刺到位,需再次调位,会增加感染、血栓的风险.后来又进一步采用腔内心电图进行PICC尖端定位的方法,具有安全简单、易获得、低成本的特点.目前大多使用专用心电连接转换器,虽然有较好PICC尖端定位效果,但其价格不菲,影响了心电图PICC尖端定位技术的使用和发展[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尖端定位 导管尖端 PICC置管 静脉给药途径 连接法 腔内心电图 X线摄片
下载PDF
静疗专科护理干预对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并发症及依从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小瑜 马曼娜 李振宏 《中外医药研究》 2023年第36期141-143,共3页
目的:探究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采取静疗专科护理干预对其相关并发症、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于台山市人民医院行PICC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 目的:探究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采取静疗专科护理干预对其相关并发症、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于台山市人民医院行PICC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静疗专科护理干预。比较两组PICC并发症发生率、依从性、PICC留置时间、健康知识掌握状况、满意度。结果:观察组PICC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观察组总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ICC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健康知识总掌握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观察组护理技能、服务态度、沟通技巧、健康宣教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PICC患者采取静疗专科护理干预可获得理想效果,有利于降低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延长PICC留置时间,增强患者依从性,提高满意度与健康知识掌握度,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静疗专科护理干预 依从性 并发症 满意度
下载PDF
不同麻醉方式在超声引导下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的临床应用
15
作者 任娟 包满珍 +4 位作者 赵茜芸 朱琴 苏娜 周丹丹 杨锡瑶 《中国当代医药》 2025年第3期89-92,共4页
目的探索不同麻醉方式在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的4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置管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23例)与试验组(20例)... 目的探索不同麻醉方式在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的4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置管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23例)与试验组(20例)。对照组穿刺成功后在扩皮送鞘前使用利多卡因溶液进行局部注射麻醉,试验组在置管前使用利多卡因溶液湿敷,扩皮前予利多卡因溶液沿穿刺点滴入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在置管过程中的疼痛评分、满意情况及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结果在PICC置管过程中,试验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置管前使用利多卡因溶液湿敷,扩皮前予利多卡因溶液沿穿刺点滴入麻醉,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方式 超声引导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居家癌症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数字化远程管理需求的质性研究
16
作者 何路生 郑加华 +4 位作者 聂臣聪 陈瑶 陈莲 罗红玉 张丽 《循证护理》 2025年第5期946-950,共5页
目的:了解居家癌症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数字化远程管理现状及管理需求。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对某三级甲等医院PICC带管出院的14例病人及5名家属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以Colaizzi七步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 目的:了解居家癌症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数字化远程管理现状及管理需求。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对某三级甲等医院PICC带管出院的14例病人及5名家属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以Colaizzi七步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共提炼出4个主题,包括病人及家属对数字化远程管理了解尚浅,主要集中于网上预约挂号系统使用;居家癌症病人PICC远程管理需求(软件使用技能需求、PICC维护管理知识需求、并发症远程处理需求与就近增设维护点需求);病人及家属远程管理服务方式需求(电话、视频、微信群及APP利用);影响带管出院病人PICC远程管理利用度的主要因素(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支持度和维护点方便程度)。结论:PICC数字化远程管理服务需求大,但利用程度低,上级医院医务人员应带动下级医院将数字化远程管理落到实处,为病人静脉管路管理带来便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数字化远程管理 需求 质性研究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误入动脉致假性动脉瘤1例
17
作者 王俊丽 段俊芳 +3 位作者 张艳 许晨丽 赵临凯 栗宇 《临床医药实践》 2025年第3期231-232,共2页
患者,男性,82岁,2023年3月26日急诊全身麻醉下行剖腹探查+胃窦前壁穿孔修补术,术中血压低至76/43 mmHg(1 mmHg≈0.133 kPa)。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留置右颈内中心静脉置管,术后转入重症医学科。持续机械通气,反复发生感染。2023年5月1... 患者,男性,82岁,2023年3月26日急诊全身麻醉下行剖腹探查+胃窦前壁穿孔修补术,术中血压低至76/43 mmHg(1 mmHg≈0.133 kPa)。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留置右颈内中心静脉置管,术后转入重症医学科。持续机械通气,反复发生感染。2023年5月1日由于发生血流感染且右颈内中心静脉置管到期,给予拔除。因家属不同意再次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士给予建立外周静脉通路,但患者病情危重,血压低,血管条件差,护士反复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平均每日达到3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置管 假性动脉瘤 外周静脉 穿孔修补术 重症医学科 血流感染 术中血压 剖腹探查
下载PDF
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致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
18
作者 郭君 王明琴 朱珍 《实用癌症杂志》 2025年第1期126-129,133,共5页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致导管相关性血栓(CRT)形成的影响因素,为制定合理的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接受PICC置管的肺癌患者120例,依据有无发生CRT分为发生组(n=21)与未发生组(n=99)。收集入选患者一般资料...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致导管相关性血栓(CRT)形成的影响因素,为制定合理的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接受PICC置管的肺癌患者120例,依据有无发生CRT分为发生组(n=21)与未发生组(n=99)。收集入选患者一般资料、置管前血生化指标、PICC相关情况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肺癌患者PICC致CRT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CRT发生组与未发生组肿瘤分期、置管静脉、导管尖端位置、置管前PLT值、置管前D-D值、置管前FIB值、PICC自我管理能力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分期、导管尖端位置、置管前D-D值、置管前FIB值、PICC自我管理能力是肺癌患者PICC致CRT形成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肿瘤分期Ⅲ~Ⅳ期、导管尖端位置在上腔静脉上2/3、置管前D-D及FIB增高、PICC自我管理能力差的肺癌PICC置管患者更易形成CRT。对肺癌患者PICC置管形成CRT的危险因素,应加强预防与控制,制定相应的对策,以降低CRT形成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性血栓 影响因素
下载PDF
1例采用体外膜氧合并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发生导管异位患者的护理体会
19
作者 莫晓微 侯梦楠 +2 位作者 刘赞 焦凌梅 李青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25年第3期115-118,共4页
总结1例采用体外膜氧合并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发生导管异位患者的护理体会,并对导管异位的正位方法和异位原因进行分析讨论,旨在为未来处理PICC导管异位至椎静脉的案例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异位 静脉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渗漏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特征和原因分析
20
作者 刘蕾 郑侠 丁翊君 《北京医学》 2025年第1期82-84,88,共4页
目的总结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后发生渗漏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特征和发生原因,为提高新生儿PICC导管发生渗漏性胸腔积液的预防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22年1月首... 目的总结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后发生渗漏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特征和发生原因,为提高新生儿PICC导管发生渗漏性胸腔积液的预防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22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中心留置PICC导管的新生儿,收集发生PICC渗漏性胸腔积液的患儿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新生儿1663例,其中发生PICC渗漏性胸腔积液的患儿12例(0.7%)。12例患儿中男5例、女7例;出生胎龄30^(+6)~39周,中位胎龄33^(+2)(33,33^(+4))周,其中早产儿7例(7/12,58.3%)、足月儿5例(5/12,41.7%);出生体质量950~3200 g,中位出生体质量1797.5(1735,1860)g;均以留置PICC导管过程中突然出现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置管后发生胸腔积液的中位时间为8(3.5,18)d;置管位置均在上肢;PICC置管初始位置异常7例(7/12,58.3%);存在PICC管端移位11例(11/12,91.7%)。12例患儿均通过拔除PICC置管、对症呼吸支持、胸腔穿刺治疗后痊愈。结论新生儿PICC留置使用过程中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时,应警惕PICC管端移位液体渗漏所致胸腔积液可能。建议选择右下肢大隐静脉作为置管入路,并动态监测留置1周的PICC的尖端位置。发生渗漏性胸腔积液时可给予必要的呼吸支持,及早拔除导管、穿刺引流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胸腔积液 新生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