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董仲舒“救文以质”论——基于《春秋繁露·王道》篇的经学诠释
1
作者 余治平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6-102,共7页
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篇聚焦“救文以质”之道,专门分析《春秋》案例。齐桓、卫宣胥命于蒲,相互信任,是君子协定,而化繁为简、回归本真;宋伯姬“礼而信”,把人当人,尊礼而重信;齐桓征伐,有违周公东征之善质;“阳谷之会”上,齐... 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篇聚焦“救文以质”之道,专门分析《春秋》案例。齐桓、卫宣胥命于蒲,相互信任,是君子协定,而化繁为简、回归本真;宋伯姬“礼而信”,把人当人,尊礼而重信;齐桓征伐,有违周公东征之善质;“阳谷之会”上,齐桓公提出“四无”要求,是重申军队之为军队的本质;“泓之战”中宋襄公不乘人之危,以道义为重,以质治文;处于绝对军事优势的楚庄王对郑襄公“要其人,不要其土”,则显示了内在本质之善。唐儒啖助承续董子而明确主张“以诚断礼”“以忠道原情”,要求新王以诚心诚意对待礼乐仪轨。董仲舒面对周秦文弊而发明《春秋》大义,力主汉德当从夏从敬,取法《春秋》重返质家法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文质 法统 救文以质 经学诠释
下载PDF
“设官分职”催生“天下道术”:《周官》文本的经学诠释
2
作者 余治平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5-35,共11页
商周时代设官分职的行业知识开始产生跨界的、共通的思想观念,孕育出“天下道术”的胚胎。西周至春秋,各种职官都追求自家“道艺”,标志着职业、行业都在谋划精神超越。道成为上流精英所关注的主题,宏观而务虚。六德、六行以及阴德、阳... 商周时代设官分职的行业知识开始产生跨界的、共通的思想观念,孕育出“天下道术”的胚胎。西周至春秋,各种职官都追求自家“道艺”,标志着职业、行业都在谋划精神超越。道成为上流精英所关注的主题,宏观而务虚。六德、六行以及阴德、阳德等概念的出现,甚至把“道”与“德”相关联,成为商周职业、行业道艺成长、成熟后的基本伦理要求。周人的礼制规范,系统全面而精深,不仅设置了各级礼官,还制定了各种职业事务的程序、步骤、实施对象、期待效果等,这表明儒者群体在悄悄建构秩序社会。万物皆可入礼,周人甚至已做出化礼入俗的努力。中,在上古也经常表现为一种职业技术标准,和之德也被许多职官所推崇。申明孝,致力于善,皆可视为天下公共话语体系、核心价值和哲学基础的积极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中国 设官分职 天下道术 《周官》 经学诠释
下载PDF
贾公彦《周礼疏》中的经学诠释思想探微
3
作者 丁宸娴 乔东义 《龙岩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61-67,共7页
经学诠释问题是唐代经学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议题,贾公彦的《周礼疏》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部疏曾被誉为“五经注疏”中最好的一部,该疏所蕴含的经学诠释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谶纬思想加以利用和重新释解;从经学的疏解理路、... 经学诠释问题是唐代经学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议题,贾公彦的《周礼疏》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部疏曾被誉为“五经注疏”中最好的一部,该疏所蕴含的经学诠释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谶纬思想加以利用和重新释解;从经学的疏解理路、话语体系、意义内涵等三个维度重新对“礼是郑学”的命题作出了一定的修正和义理化阐发;在诸经互释与相互证印中发明新意。故而对此相关问题的历史还原与反思勾勒,不仅是我们理解贾公彦个人经学思想的重要方面,更是管窥汉唐经学流变文脉中一个不可阙如的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公彦 《周礼疏》 经学诠释
下载PDF
经学诠释与三朝五门制度:以隋唐宫室制度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庞骏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5期92-99,共8页
儒家经典自汉代以后经历了各种注疏解释,三朝五门制度是古代宫室规划的重要内容,从经学阐释与匠学营造的角度考察了在隋唐的不同体现。前者采用"儒学三朝"概念,主要在宫室规划的指导思想层面阐释三朝五门内涵及观念史变迁;后... 儒家经典自汉代以后经历了各种注疏解释,三朝五门制度是古代宫室规划的重要内容,从经学阐释与匠学营造的角度考察了在隋唐的不同体现。前者采用"儒学三朝"概念,主要在宫室规划的指导思想层面阐释三朝五门内涵及观念史变迁;后者采用"匠学三朝",主要在实践层面指出不同时期的三朝五门具体位置及形制。二者从不同层面回应了古代君主制政权自证其合法性问题。三朝五门制度是顺天应民、天人一体的儒家德治观在宫室制度设计理念上的具体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诠释 三朝五门 儒学三朝 匠学三朝
下载PDF
中西学术文化交汇中的诠释学——论中国经学诠释学的建构 被引量:4
5
作者 杨乃乔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4-24,共11页
在中西诠释学思想发生的早期,诠释主体所理解的文本都是中西文化传统源头上的经典。孔子删定"六经",无疑使他成为中国经典诠释文化传统上第一位自觉的经典诠释者。"六经"只有被历史所认同的合法化诠释者在其特定的... 在中西诠释学思想发生的早期,诠释主体所理解的文本都是中西文化传统源头上的经典。孔子删定"六经",无疑使他成为中国经典诠释文化传统上第一位自觉的经典诠释者。"六经"只有被历史所认同的合法化诠释者在其特定的时代所给出的权威意义,这种权威意义即是"六经"的诠释意义,而不是文本的原初意义;经学诠释学是为了传达"六经"的真理,这比还原"六经"的原初意义更为重要。诠释学对文学批评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不应该仅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视域来研究中国诠释学,而应该从经学的诠释学传统来建构中国诠释学。从《左传》对《春秋》的历史性诠释及《易传》对《易经》的系统性诠释来评价,中国早期经学诠释学的形成,一开始即呈现为存在论的诠释学,而不完全是技艺学的诠释学。"传"、"注"、"疏"、"笺"、"正义"、"章句"、"训"、"训纂"、"训诂"、"解诂"、"说"、"说义"、"微"与《易传》的"十翼"等,构成了中国经学诠释学的技艺学诠释方法论,但其中潜含着丰富的存在论的中国诠释学思想。经学诠释学作为中国诠释学的主脉,正是在儒家经典的历代诠释中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经” 孔子 经学诠释 神学诠释 文学诠释 存在论诠释 技艺学诠释
下载PDF
乾嘉学派经学诠释学方法的体认与价值重估——以现代西方诠释学方法论为参照
6
作者 卿磊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9-202,共4页
以现代西方诠释学理论为参照,乾嘉经学诠释学作为中国传统学术的光耀殿军,它最突出的历史贡献是创立了一整套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文字训诂方法,通过对古语的科学训释拉近经学原典与诠释主体之间的距离。但是囿于经学时代的历史观念,乾嘉... 以现代西方诠释学理论为参照,乾嘉经学诠释学作为中国传统学术的光耀殿军,它最突出的历史贡献是创立了一整套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文字训诂方法,通过对古语的科学训释拉近经学原典与诠释主体之间的距离。但是囿于经学时代的历史观念,乾嘉学派因坚持"道理"亘古不易的教义独断论而导致其经学诠释仍然难以避免主观与武断。在清代中期汉宋学术之争渐趋激烈的大背景下,这种主观与武断的痼疾不仅未能得到根治,反而在学派的门户争论当中被坚持了下来,最终制约了乾嘉学派经学诠释学的发展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嘉学派 经学诠释 西方诠释 价值重估 中国传统经学
下载PDF
从《关雎》看诠释主体在经学诠释学中的意义
7
作者 徐定懿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11年第8期41-42,共2页
诠释主体的确定对意义的生成具有极重要的限定作用,在此层面上经学家对《关雎》的解读是非常完善的诠释。不论是《毛诗正义》还是《诗集传》,都将文本还原为有诠释主体的在场言说,由此说明了诠释主体问题在经学诠释学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限定 诠释主体 经学诠释 《关雎》
下载PDF
經學詮釋與三朝五門制度——以隋唐宫室制度爲例
8
作者 龐駿 《中国经学》 CSSCI 2014年第1期153-166,共14页
儒家經典自漢代以後經歷了各種注疏解釋,三朝五門制度是古代宫室規劃重要内容,從經學闡釋與匠學營造的角度考察它在隋唐的不同體現。前者採用"儒學三朝"概念,主要在宫室規劃的指導思想層面闡釋三朝五門内涵及觀念史變遷;後者... 儒家經典自漢代以後經歷了各種注疏解釋,三朝五門制度是古代宫室規劃重要内容,從經學闡釋與匠學營造的角度考察它在隋唐的不同體現。前者採用"儒學三朝"概念,主要在宫室規劃的指導思想層面闡釋三朝五門内涵及觀念史變遷;後者採用"匠學三朝",主要在實踐層面指出不同時期的三朝五門具體位置及形制。二者從不同層面回應了古代君主制政權自證其合法性問題。三朝五門制度是順天應民、天人一體的儒家仁政德治觀在宫室制度設計理念上的具體體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經學詮釋 三朝五門 儒學三朝 匠學三朝
下载PDF
新春秋学“臆断”《春秋》与中唐经学诠释范型的转换
9
作者 李丽琴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0年第1期115-135,共21页
作为一种新的经学诠释范例,啖助、赵匡和陆淳的新春秋学在诠释体例、诠释原则及对经学的理解形式等方面均与此前的经学诠释有所不同。在此意义上,新春秋学新释《春秋》的诠释学活动成为中唐经学诠释范型转换的一个转捩点。但新春秋学沿... 作为一种新的经学诠释范例,啖助、赵匡和陆淳的新春秋学在诠释体例、诠释原则及对经学的理解形式等方面均与此前的经学诠释有所不同。在此意义上,新春秋学新释《春秋》的诠释学活动成为中唐经学诠释范型转换的一个转捩点。但新春秋学沿循圣人心意探抉《春秋》大义的诠释学理解也同时面临“臆断”和“穿凿”的批评。在此,透过经学诠释学的视域,所谓新春秋学的“臆断之弊”,是对解释者在自己时代的特殊历史视域中代圣人立言并从而预先假定圣人意图所存在的问题的一种质疑;而新春秋学新解《春秋》的所谓“臆断”和“穿凿”之嫌,仍然受制于他们自身所属的《春秋》文本的传统理解的“效果历史”的影响。对《春秋》文本真理和规范权威的必然性的确定,以及以《春秋》三传的诠释传统脉络为解释基础的限制,使得新春秋学诠释学理解的可能任意性受到限制而不至于“穿凿”《春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春秋学 经学诠释 范型转换 理解形式 意图的理解 效果历史
下载PDF
《儒行》篇:戴仁而行,抱义而处——孔子为儒者赋予价值规定的经学文本解读 被引量:1
10
作者 余治平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9-116,共8页
在早期儒者转型的时点上,孔子致力于“君子儒”的建构,有意把儒者群体带出“小人儒”的困境。《儒行》篇是孔子第一次自觉而系统地为整个阶层的职业行为制定标准,率先为儒者立范立则,赋予仁义价值规定。“待聘”“待问”“待举”“待取... 在早期儒者转型的时点上,孔子致力于“君子儒”的建构,有意把儒者群体带出“小人儒”的困境。《儒行》篇是孔子第一次自觉而系统地为整个阶层的职业行为制定标准,率先为儒者立范立则,赋予仁义价值规定。“待聘”“待问”“待举”“待取”意味着早期儒者群体已经做好心理和行动的积极准备,耐心等候进用。儒者执持操行,面对货财乐好之利却不亏损道义。有道义充塞于心,具有强大的意志力和自制力,儒者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即便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儒者为道义而生,为道义而死。“往者不悔,来者不豫”则强调儒者须有抓住当下、直击本体的能力和品格。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义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则是早期儒者队伍自觉告别“小人儒”的庄重宣言,足见风骨气节。“不临深而为高”则要求儒者不与世沉浮而建构独立的精神人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儒行》 赋予规定 仁义 经学诠释
下载PDF
汉字“诠”在多重语际间的意义谱系——从“Eρμηζ”到“经学诠释学”
11
作者 姜哲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35,共16页
由于跨文化互文的不同处境,“Hermeneutik”这一德文术语在进入中文语境时必然延异为多种译名,其中任何一种都没有占据“中心”以统摄其他译名的“权力”。“阐释学”这一为文艺理论界及文学阐释学所青睐的中文译名,亦不应被强制阐释并... 由于跨文化互文的不同处境,“Hermeneutik”这一德文术语在进入中文语境时必然延异为多种译名,其中任何一种都没有占据“中心”以统摄其他译名的“权力”。“阐释学”这一为文艺理论界及文学阐释学所青睐的中文译名,亦不应被强制阐释并形塑于概念等级之巅。其实,在西文语境中“Hermeneutik”的词源及其与“赫尔墨斯”的关系亦是复杂难辨,其中的诠释学建构更需在语际间的翻译转码中给予解构性透视。然而,在中西诠释学概念的互视中,字义或词义于自身语言网络中的散布状态,却为其在本不可通约的多重语际间创造了意义勾连与谱系建构的可能。因此,“诠,具也”“具,共置也”这一递训之链,必须在语际间的相互指涉与反身指涉中,方可成为“诠”与“λóγοζ”和“auslegen”融通互释的功能性而非实体性的枢纽。进而,中国古代经学与西方现代诠释学的合会共置,也使得“经学诠释学”成为“言具古今、择鉴中西”之学,其不仅为传统经学之现代学术转型开辟了可供择选的路径,也为中国古典学术与西方学术营构了生产性的话语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尔墨斯 诠释 具也 逻各斯 经学诠释
原文传递
中西诠释学与佛教中国化——记班班多杰教授与洪汉鼎先生的对话(下)
12
作者 米玛加布 格朗(译) 《西藏大学学报(藏文版)》 CSSCI 2024年第1期1-15,187,共16页
文章系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班班多杰教授与著名哲学诠释学家洪汉鼎先生就中西诠释学与佛教中国化为主题的对话、探讨与学术总结。其内容涉及西方哲学诠释学与中国经学诠释学的差异与联系;中西诠释学和佛教中国化的主要契合点... 文章系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班班多杰教授与著名哲学诠释学家洪汉鼎先生就中西诠释学与佛教中国化为主题的对话、探讨与学术总结。其内容涉及西方哲学诠释学与中国经学诠释学的差异与联系;中西诠释学和佛教中国化的主要契合点与内在关联;哲学诠释学经典文本与诠释文本关系之论和中国“我注六经,六经注我”及“解释者比原作者更善巧”义之间的交又点;哲学诠释学的“前见”“视域融合”“效果历史”与中国的“格义”“通经致用”“借古鉴今”之间的异同处;以语言为主线的哲学诠释学本体论转向,透显出汉藏佛经翻译所蕴含的外来佛教中国化的深层旨趣。以上对话和探讨中西比较,相资为用,相得益彰,启人慧思,且涉及领域广、信息量大,对推进佛教中国化的研究有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诠释 经学诠释 佛教中国化
下载PDF
中国经学诠释学及其释经的自解原则——论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独断论诠释学思想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杨乃乔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7,共37页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是孔子在原始经学时期提出来的一个重要且完整的经学诠释学命题。关于这个诠释学命题的提出,孔子是受动于血缘宗法制信仰的推动,而没有给出逻辑的论证,因此孔子以一个独断论的诠释学命题封闭...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是孔子在原始经学时期提出来的一个重要且完整的经学诠释学命题。关于这个诠释学命题的提出,孔子是受动于血缘宗法制信仰的推动,而没有给出逻辑的论证,因此孔子以一个独断论的诠释学命题封闭了"六经"文本,把"六经"负载的意义在绝对的遵循中诠释为绝对真理——周公礼乐制度,同时也为自己塑造无冕素王的圣人形象提供诠释学意义上的必要性准备。西方基督教的释经学关于《圣经》的诠释有着重要的自解原则,中国经学诠释学对"六经"或《十三经》的诠释也有着在信仰上构成的自解原则。而经学诠释学自解原则告诉我们,"述"的字义与词义是"遵循","作"的字义与词义是"制作"与"兴作"。杨伯峻将"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过度诠释为"阐述而不创作,以相信的态度喜爱古代文化",从而把一个经学诠释学命题降解为文学诠释学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中国经学诠释 自解原则 独断论诠释 信仰 误读 过度诠释 创造性诠释
原文传递
经学诠释学视域中的儒家《诗》教观——以“思无邪”为中心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丽琴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3-93,共11页
透过经学诠释学的视域,儒家以"思无邪"为中心的《诗》教观,是历代儒士在《诗》之为"义之府"的前理解中,对《诗》教意义在此时当下的筹划、构建及修正。作为第一位自觉的《诗》学诠释者,孔子断章取义,引《诗》论《诗... 透过经学诠释学的视域,儒家以"思无邪"为中心的《诗》教观,是历代儒士在《诗》之为"义之府"的前理解中,对《诗》教意义在此时当下的筹划、构建及修正。作为第一位自觉的《诗》学诠释者,孔子断章取义,引《诗》论《诗》,以"思无邪"本文的字面意义对《诗》教的意义予以概括性的规定;《毛诗序》则将"思无邪"的整体意义规定为一种政教类型,视《诗》本文为一个内在一致的统一体,以"美刺"言诗,形成从整体到部分融贯一致的封闭的诠释循环系统;朱熹则以对本文实际真理的肯定修正"美刺说",并在"劝善戒恶"的层面,重新构建了"思无邪"之"使人得其情性之正"的去邪归正的《诗》教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诠释 《诗》教 思无邪 诠释学循环 完全性的先把握
原文传递
周公的殷遗治理及其儒家属性研究——以《酒诰》的文本叙事与经学诠释为中心
15
作者 余治平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5-94,共10页
周公在平息'三监之乱'后便着手于殷遗治理。《周书·酒诰》中,周公训导前殷遗民戒酒、止酒,悬为厉禁,态度坚决,手段强硬。以道理晓喻、德性规劝在先,借助于律法刑杀的手段予以强行约束在后,可谓'宽猛相济,先教后诛'... 周公在平息'三监之乱'后便着手于殷遗治理。《周书·酒诰》中,周公训导前殷遗民戒酒、止酒,悬为厉禁,态度坚决,手段强硬。以道理晓喻、德性规劝在先,借助于律法刑杀的手段予以强行约束在后,可谓'宽猛相济,先教后诛'。'予其杀'的对象是违抗禁酒令的群饮者,凸显出周初政治军事斗争的严峻性和法规执行的严厉性。当杀则杀,不留情面。教可立德,杀可立威。周公强调治国先治官,司民之吏应当'正身帅民',率先'不湎于酒',才能在全社会形成断酒、戒酒、谨慎喝酒的良好风尚。周公借酒所实施的殷遗治理,经由历代儒家学者的注疏训诂和意义诠释,渗透着儒家设刑不用、德主刑辅、教威并举、官为民师等价值取向与精神意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公 酒诰 遗民治理 儒家 经学诠释
原文传递
宋代经学诠释与朱熹对儒学终极关切的构建
16
作者 李丽琴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3-59,共7页
"士志于道","道"与儒士同一而又超越,而"道"的呈现必然仰仗"经"的媒介。所以,作为关乎儒士终极关切的经学诠释学,从一开始的设定就是存在论诠释学,而不完全是技艺论诠释学。当朱熹以"心性... "士志于道","道"与儒士同一而又超越,而"道"的呈现必然仰仗"经"的媒介。所以,作为关乎儒士终极关切的经学诠释学,从一开始的设定就是存在论诠释学,而不完全是技艺论诠释学。当朱熹以"心性理"的诠释为仁义之道设定了一个不言而喻的绝对基设之时,儒士所一直寻求的儒学终极关切在本体论意义上的构建也得以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诠释 危机 终极关切 朱熹
原文传递
兼之非礼:天王归惠公仲子之赗--基于《公羊传》隐公元年的文本诠释与礼义阐发
17
作者 余治平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5-24,F0002,F0003,共12页
《春秋》有“王鲁”的旨意要求,隐公元年,周天子派遣使者来鲁国向已经下葬的惠公及其夫人仲子行赗礼,即赠送助主人送葬的用品。经文于不该称“天”的王者头上称了“天王”,于不该“归”的时点上“来归”,于不该连称的对象身上书若国君... 《春秋》有“王鲁”的旨意要求,隐公元年,周天子派遣使者来鲁国向已经下葬的惠公及其夫人仲子行赗礼,即赠送助主人送葬的用品。经文于不该称“天”的王者头上称了“天王”,于不该“归”的时点上“来归”,于不该连称的对象身上书若国君及其夫人,“使”“来”之辞皆有寓意。孔子既批评其“不及事”,又谴责其“兼之”,乃属于“非礼”之行。本文以该事件为中心,紧扣经、传、注、疏之文本,通过对《春秋》礼义的训诂和阐释,揭示孔子突破“外小恶不书”之体例而记录在册的目的就是要强调:新王大于时王,虚王高于实王,进而道统大于君统、道统高于政统的仁义法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羊学 孔子 经学诠释
下载PDF
教化与经世:九江学派的经学诠释——以简朝亮相关著述为中心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辰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1-47,55,共8页
朱次琦的经学观建立在对汉宋学术的反思之上,其“四行五学”教学法以躬行实践为先,尤其强调经学的教化与经世意义。简朝亮则接续其师,认为过往的清代经学研究忽略了朱子经学的既有成绩,提出对马郑之学亦应予以批判性吸纳,进以完成融粹... 朱次琦的经学观建立在对汉宋学术的反思之上,其“四行五学”教学法以躬行实践为先,尤其强调经学的教化与经世意义。简朝亮则接续其师,认为过往的清代经学研究忽略了朱子经学的既有成绩,提出对马郑之学亦应予以批判性吸纳,进以完成融粹汉宋的注疏实践。康有为、梁启超、邓实、黄节等九江学人在打通汉宋今古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尝试借助哲学、政学、国学、美术学等新学科范式呈现经学精粹,为后经学时代的经学诠释提供了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江学派 汉宋之争 经学诠释 哲学 国学
原文传递
圣人之义的超越性回归——论皇侃《论语义疏》及儒道汇通的经学诠释学思想
19
作者 周海天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7-82,共16页
儒道两家之交集性诠释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学诠释学中最显明的特质。本文通过考察皇侃《论语义疏》中"援道入儒"与"援儒入道"之间的汇通性诠释,阐明释经者以"视域融合"的方法论重新统合具有同源文化之属... 儒道两家之交集性诠释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学诠释学中最显明的特质。本文通过考察皇侃《论语义疏》中"援道入儒"与"援儒入道"之间的汇通性诠释,阐明释经者以"视域融合"的方法论重新统合具有同源文化之属性的儒道两家之差异性。这种自觉性误读的诠释策略也促使魏晋南北朝时期《论语》的诠释意义形成蜕变。两代之间的意义生产模式分野主要表现为,由汉代的"释经者——经书——圣人——天道"立场转化为"释经者——圣人——自然"的构型,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释经者以超越经书文字的方式回归圣人之义背后的天道自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义疏》 经学诠释 儒道汇通 圣人之义
原文传递
中西诠释学与佛教中国化——班班多杰教授与洪汉鼎先生的对话
20
作者 宗喀·益西丹佛 孙悟湖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3,共13页
文章系中央民族大学班班多杰教授与著名哲学诠释学家洪汉鼎先生,就中西诠释学与佛教中国化为主题的对话与学术探讨。其内容涉及西方哲学诠释学与中国经学诠释学的差异与联系;中西诠释学和佛教中国化的主要契合点与内在关联;哲学诠释学... 文章系中央民族大学班班多杰教授与著名哲学诠释学家洪汉鼎先生,就中西诠释学与佛教中国化为主题的对话与学术探讨。其内容涉及西方哲学诠释学与中国经学诠释学的差异与联系;中西诠释学和佛教中国化的主要契合点与内在关联;哲学诠释学经典文本与诠释文本关系之论和中国“我注六经,六经注我”及“解释者比原作者更善巧”义之间的交叉点;哲学诠释学的“前见”“视域融合”“效果历史”与中国的“格义”“通经致用”“借古鉴今”之间的异同处;以语言为主线的哲学诠释学本体论转向,透显出汉藏佛经翻译所蕴含的外来佛教中国化的深层旨趣。本次对话,中西比较,相资为用,相得益彰,启人慧思,且涉及领域广、信息量大,对推进佛教中国化的研究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诠释 经学诠释 佛教中国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