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科学家解开经方剂量千年之谜
1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5年第16期I0001-I0001,共1页
临床面对急危重难疾病,中药药量不能再按目前普遍认为的经方一两折合3g计算,而应按照9g折算,才既有效又安全……
关键词 经方剂量 科学家 临床 急危重疾病
下载PDF
从《伤寒论》煎煮法探讨经方剂量的合理使用 被引量:12
2
作者 刘起华 文谨 +2 位作者 陈弘东 刘凤麟 仝小林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1081-1085,共5页
文献考证《伤寒论》经方的本原剂量,综合分析药味、加水量及煎取量、煎药时间、煎煮次数等经方煎煮工艺,选取葛根芩连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白头翁汤、理中汤、苓桂术甘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7个经方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一两为3 g(低剂... 文献考证《伤寒论》经方的本原剂量,综合分析药味、加水量及煎取量、煎药时间、煎煮次数等经方煎煮工艺,选取葛根芩连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白头翁汤、理中汤、苓桂术甘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7个经方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一两为3 g(低剂量)、9 g(中剂量)、13.8 g(高剂量)3种剂量,结合本原煎煮法对比研究其煎煮效果。结果显示,煎煮工艺影响相关物质成分的溶出,与处方的剂量也密切相关;采用本原煎煮法以一两合9 g换算经方药量时,饮片有效成分煎出率最高,药材利用度最大。因此,经方可以按当今饮片一两折合9 g在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药物煎煮 经方剂量 煎煮工艺 量效关系
原文传递
基于经方剂量折算的有毒中药剂量的探索——四逆汤不同折算剂量对失血性低血压大鼠血压、心率、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王珏 韩经丹 +1 位作者 马大勇 范吉平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181-184,共4页
目的:选取四逆汤(Sini decoction,SND)为代表,采用目前较公认的经方剂量折算标准"1两=3 g"、"1两=6.69g"以及"1两=13.92 g",同时配伍附子用量折合15 g,30 g,60 g的变化,通过动物实验研究,比较不同折算标... 目的:选取四逆汤(Sini decoction,SND)为代表,采用目前较公认的经方剂量折算标准"1两=3 g"、"1两=6.69g"以及"1两=13.92 g",同时配伍附子用量折合15 g,30 g,60 g的变化,通过动物实验研究,比较不同折算标准的药效及安全性。方法:复制大鼠失血性低血压模型,分成四逆汤高、中、低折算剂量组和模型组,以多道生理信号采集系统记录全程血压、呼吸、心电时间曲线变化,观察四逆汤不同折算剂量对大鼠血压、心电、呼吸等重要生命体征的改善作用。结果:模型组大鼠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明显下降,心率、呼吸减慢;SND低剂量组大鼠收缩压升高(P<0.01)、心率增快(P<0.05)、呼吸加快(P<0.05),SND中剂量组大鼠收缩压升高(P<0 01)、心率增快(P<0.05),SND高剂量组心率增快(P<0.05)。SND各剂量组舒张压、平均动脉压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SND在一定剂量下对失血性低血压大鼠具有明显的升压、强心、促进呼吸的作用。随着SND各组分剂量的逐渐增加,上述药效作用未见明显增强,甚至在高剂量使用时表现出一定的副作用。提示在临床运用SND时若增大各组分剂量,应对其可能出现的毒副作用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方剂量 四逆汤 有毒中药 安全性 大鼠失血性低血压模型
原文传递
临床中折算经方剂量不可墨守成规
4
作者 丁沛 袁红霞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3年第7期666-667,共2页
《中医杂志》2011年第19期“亦从桂枝汤推测经方之剂量”一文,通过桂枝汤临床应用的文献研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认为,临床中应以经方1两折合今之3g方切合临床实际。笔者赞同其“研究与考证经方用量的最佳方法是将与临床应用相结合”... 《中医杂志》2011年第19期“亦从桂枝汤推测经方之剂量”一文,通过桂枝汤临床应用的文献研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认为,临床中应以经方1两折合今之3g方切合临床实际。笔者赞同其“研究与考证经方用量的最佳方法是将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观点,但在临床中固守按经方1两折合3g应用经方值得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方剂量 临床实践 折算 《中医杂志》 临床应用 文献研究 桂枝汤 3G
原文传递
张仲景经方本源剂量的传承与发展 被引量:3
5
作者 邸莎 李青伟 +2 位作者 杨映映 宋珏娴 赵林华 《世界中医药》 CAS 2021年第9期1485-1488,共4页
通过梳理历代度量衡对经方本源剂量的影响,分析仲景经方本源剂量折算的历史变迁。介绍历代医家及当代医家在尊崇经方剂量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灵活加减,尊古而不泥于古。认为仲景经方本源剂量的折算应用探索应在综合考虑临床用药疗效... 通过梳理历代度量衡对经方本源剂量的影响,分析仲景经方本源剂量折算的历史变迁。介绍历代医家及当代医家在尊崇经方剂量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灵活加减,尊古而不泥于古。认为仲景经方本源剂量的折算应用探索应在综合考虑临床用药疗效与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上明确量效关系,寻找最佳临床合理用量,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代度量衡 经方本源剂量 张仲景 量-效关系 合理用量 因药施量 因病施量 因方施量
下载PDF
《伤寒论》桂枝汤类方应用剂量探讨 被引量:3
6
作者 郎睿 张潇彤 +1 位作者 关文卓 张军跃 《医学争鸣》 CAS 2018年第4期41-43,共3页
《伤寒论》所载经方,源远流长,桂枝汤在全论中化裁较多,作用广泛。桂枝汤类方煎服法多为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文从考古学发现及现代文献研究、古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古代文献记载的研究推论、中药煎煮方式等方面进行分... 《伤寒论》所载经方,源远流长,桂枝汤在全论中化裁较多,作用广泛。桂枝汤类方煎服法多为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文从考古学发现及现代文献研究、古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古代文献记载的研究推论、中药煎煮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出现代应用桂枝汤类方一两应在6.9~7.8 g。在考虑方剂有效性以及药物使用安全性的前提下,认为在治疗慢性疾病过程中桂枝汤类方中一两实际用量可折算为4.6~5.2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桂枝汤类方 经方剂量折算
下载PDF
从古今方药剂量的差异探讨方药的量效关系 被引量:3
7
作者 刘靓 王赐华 《中医药导报》 2013年第1期17-18,共2页
通过对经方剂量与历代方药剂量对比,以及古今用药不用计量标准换算,从不同用药风格与剂量差异探讨方药的量效关系,寻找量毒关系的平衡点,使临床用药更加合理。
关键词 经方剂量 古今剂量差异 量效关系 量毒关系
下载PDF
经方古今药量分析及量效关系探析 被引量:4
8
作者 董晖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97-98,105,共3页
目的探讨药物剂量在经方量效关系中的重要性。方法结合文献研究与临床实践从剂量标准、方剂配伍、处方总量、煎煮方法几方面分析经方的正确用量。结果遵循经方原本剂量是提高临床疗效的根本途径。结论尽快统一经方剂量标准,用之临床确... 目的探讨药物剂量在经方量效关系中的重要性。方法结合文献研究与临床实践从剂量标准、方剂配伍、处方总量、煎煮方法几方面分析经方的正确用量。结果遵循经方原本剂量是提高临床疗效的根本途径。结论尽快统一经方剂量标准,用之临床确可突破中医药疗效瓶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仲景 经方剂量 古今用量 量效关系
原文传递
《伤寒杂病论》剂量溯源、传承及展望
9
作者 程先宽 《中医文献杂志》 2006年第2期56-56,共1页
1、经方剂量溯源:《伤寒杂病论》中使用的药物计量单位多为东汉时期通行的度量衡单位,长度单位虽有固定量值,但用以秤量药物则是不精确的估量。在方刑形成的早期,药物剂量多为估量.随着方刑由单方向复方发展,药物刑量也从估量向... 1、经方剂量溯源:《伤寒杂病论》中使用的药物计量单位多为东汉时期通行的度量衡单位,长度单位虽有固定量值,但用以秤量药物则是不精确的估量。在方刑形成的早期,药物剂量多为估量.随着方刑由单方向复方发展,药物刑量也从估量向精确进步。促使药物刑量精确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核心的因素还是由于复方配伍发展的需要2、经方剂量传承:自汉以降,各个不同时期对于经方剂量的传承及折算存在或一致或不一致的看法,影响到经方的疗效。明清时代李时珍、汪昂认为经方1两折合1钱,对后世影响颇大。1964年中医学院试用教材及以后历次全国统编教材均沿此说。日本学者认为汉之1两相当于11.6克左右,此说依据源于陶弘景,定于孙思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经方剂量 药物剂量 复方配伍 统编教材 东汉时期 计量单位 明清时代 后世影响 中医学院
下载PDF
以麦门冬汤为例探讨经方古今使用剂量情况
10
作者 陈侣华 倪文婷 李风华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3年第20期200-202,共3页
金匮麦门冬汤是临床常用方剂。汉代以后,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方麦门冬汤的记载有断代的现象。宋金元时期,随着戥秤的出现及“煮散剂型”的流行,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的麦门冬汤处方用量降低,每服用量48 g,不计大枣重量,但每服用... 金匮麦门冬汤是临床常用方剂。汉代以后,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方麦门冬汤的记载有断代的现象。宋金元时期,随着戥秤的出现及“煮散剂型”的流行,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的麦门冬汤处方用量降低,每服用量48 g,不计大枣重量,但每服用量较原方几乎持平而略有增加。明清时期,随着温病学派的兴起,麦门冬汤的临床使用进一步被推广,运用于中医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等各领域,据陈修园《医学三字经》记载,每剂使用量为46.625 g,不计大枣重量。宋清对比,每服用药总量差异不大。但药味炮制及煎煮剂型完全不同。日本汉方医家认为本方中麦门冬与半夏用量应为七比一。临床使用应根据药品炮制工艺及剂型选择合适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方剂量研究 麦门冬汤 分析
原文传递
李可老中医治疗颈椎病的方剂配伍规律探讨 被引量:2
11
作者 高博 侯伯男 +1 位作者 王敏 李同军 《中医药信息》 2014年第3期65-66,共2页
李可老中医逆境学医,致力于中医临床与研究50多年,崇尚仲景学说。擅长辛温重剂救治重危急症,对各种疑难杂症有独到的救治经验,是中医界独具特色的临床大家,效果显著,深受患者的好评与信任。其学术思想影响海外,对当代有志于中医药事业... 李可老中医逆境学医,致力于中医临床与研究50多年,崇尚仲景学说。擅长辛温重剂救治重危急症,对各种疑难杂症有独到的救治经验,是中医界独具特色的临床大家,效果显著,深受患者的好评与信任。其学术思想影响海外,对当代有志于中医药事业的青年才俊也是一剂良药,笔者私塾其学五载,受益匪浅,现将其治疗颈椎病的经验进行整理,以飨同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方剂配伍规律 经方剂量 名医经验 李可
下载PDF
亦“从桂枝汤推测经方之剂量”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付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1704-1705,共2页
选择经方剂量,既要重视从文献资料中研究,更要重视从临床实际中验证。根据李时珍《本草纲目》"今古异制,古之一两,今用一钱也。"以此选择经方一两为3g,既符合临床治病需要,又可避免仅从理论上纸上谈兵。
关键词 桂枝汤 经方剂量 伤寒论
原文传递
经方本原剂量问题源流 被引量:21
13
作者 傅延龄 宋佳 张林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93-296,共4页
经方本原剂量指张仲景方的原始剂量,是研究经方应用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目前对此问题的各种研究结果差异甚大。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经方本原剂量问题的源流进行了追溯,认为经方本原剂量之迷失始于唐,延续于宋,加重于明清,迷惑于当代,... 经方本原剂量指张仲景方的原始剂量,是研究经方应用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目前对此问题的各种研究结果差异甚大。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经方本原剂量问题的源流进行了追溯,认为经方本原剂量之迷失始于唐,延续于宋,加重于明清,迷惑于当代,并分析了人们不能认可经方本原剂量使用东汉官秤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方 剂量 文献研究 经方本原剂量
原文传递
经方本原剂量问题研究的意义 被引量:10
14
作者 傅延龄 宋佳 张林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21-223,共3页
通过文献考据的方法分别从还原经方剂量的原貌,探索方药剂量历史轨迹,明确方药常用剂量范围,揭示方药剂量流变化的原因和提高经方的作用效力等五方面对经方本原剂量研究的意义进行了阐析。认为关于经方本原剂量问题的研究,并非仅仅是一... 通过文献考据的方法分别从还原经方剂量的原貌,探索方药剂量历史轨迹,明确方药常用剂量范围,揭示方药剂量流变化的原因和提高经方的作用效力等五方面对经方本原剂量研究的意义进行了阐析。认为关于经方本原剂量问题的研究,并非仅仅是一个医学史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了寻找一个最佳的临床方药用量范围,以保证方药的疗效并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方 剂量 经方本原剂量 文献研究
原文传递
经方本源剂量治疗流行性感冒风寒证 被引量:9
15
作者 扈晓宇 张扬 张德雄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230-234,共5页
目的:评价麻黄汤《伤寒论》本源剂量(下称经方本源剂量)治疗流行性感冒(下称流感)风寒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阳性药平行对照研究的方法,入选年龄18~65岁的患者,并同时符合流行性感冒的诊断标准及中医风寒证的辨证标准... 目的:评价麻黄汤《伤寒论》本源剂量(下称经方本源剂量)治疗流行性感冒(下称流感)风寒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阳性药平行对照研究的方法,入选年龄18~65岁的患者,并同时符合流行性感冒的诊断标准及中医风寒证的辨证标准,体温≥38.0℃、病程在48 h之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A组(32例,给予麻黄汤,采用经考证后的《伤寒论》本源剂量,每日1剂,水煎分3次口服)、B组[31例,给予麻黄汤,采用现行中医药高等院校《方剂学》教材所推荐的常用剂量(下称常用剂量),每日1剂,水煎分3次口服]、C组(30例,给予泰诺酚麻美敏片,每6 h 1次,每次1~2片),疗程均为3 d。结果:①24 h体温疗效评价:A组的总显效率为93.75%(30/32),B组为67.74%(21/31),C组为36.67%(11/30),3组两两比较(P<α'=0.0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中医证候疗效评价:A组总显效率为90.63%(29/32)、B组为61.29%(19/31),C组为30.00%(9/30),3组两两比较(P<0.0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③发热缓解时间及症状全部缓解时间的比较:A组与B组、C组两两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④并发症发生率及抗生素使用率比较:A组低于C组,P<0.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发生率:除C组有1例嗜睡、1例头昏、1例胃部不适外,其余2组均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口服麻黄汤经方本源剂量可有效缩短流感病程,缓解流感临床症状、缩短发热时间,降低流感并发症的发生率,其临床疗效显著优于麻黄汤常用剂量及泰诺酚麻美敏片,麻黄汤经方本源剂量治疗流感早期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黄汤 经方本源剂量 流行性感冒 风寒证 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原文传递
读李可医案的体会与运用
16
作者 李军 刘桂玲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4期81-81,共1页
李可是山西省灵石县的一位民间老中医,他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运用中医药,诊治了大量的急危重症病人,取得了宝贵的临床经验。他将其医案整理成集,供广大医者参考,现就将对其医案的一些体会与大家探讨。1运用考古学的发现解决经方剂量问... 李可是山西省灵石县的一位民间老中医,他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运用中医药,诊治了大量的急危重症病人,取得了宝贵的临床经验。他将其医案整理成集,供广大医者参考,现就将对其医案的一些体会与大家探讨。1运用考古学的发现解决经方剂量问题在中医临床中,经常会遇到即使使用经方,效果也不明显或不见效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案整理 急危重症病人 经方剂量 临床实践 临床经验 中医临床 老中医 灵石县
下载PDF
黄新艳教授应用大柴胡汤的临床经验 被引量:3
17
作者 邓艺雄 黄新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0年第5期39-41,共3页
黄新艳教授认为大柴胡汤应用广泛,现代临床多用大柴胡汤治疗胰腺炎、抑郁症、胆囊炎、反流性胃炎、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发热、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症见往来寒热,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者,使用大柴胡汤,能取得明显疗效。然实际临床上... 黄新艳教授认为大柴胡汤应用广泛,现代临床多用大柴胡汤治疗胰腺炎、抑郁症、胆囊炎、反流性胃炎、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发热、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症见往来寒热,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者,使用大柴胡汤,能取得明显疗效。然实际临床上患者症状轻重不一且变化多端,并伴有其他症状,所以需要抓住患者的主症,见症用方,同时方药的运用在经方的基础上临床加减,以对症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柴胡汤 胆系疾病 腹诊 经方剂量
下载PDF
文献文摘
18
《中医文献杂志》 2019年第6期36-36,共1页
经方中芍药配伍应用规律探析《伤寒杂病论》经方中配伍应用芍药的方剂有61首,相关条文126条。61首经方中,有56首原方,5首加减方。因时代变迁,其药物源流、配伍功用争议颇多。通过对《伤寒杂病论》经方剂量、比例、配伍、病位主症分析,... 经方中芍药配伍应用规律探析《伤寒杂病论》经方中配伍应用芍药的方剂有61首,相关条文126条。61首经方中,有56首原方,5首加减方。因时代变迁,其药物源流、配伍功用争议颇多。通过对《伤寒杂病论》经方剂量、比例、配伍、病位主症分析,结合现代临床,探讨其规律。1.汉代并无白芍赤芍之分,经方内的芍药为现代的白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配伍应用 芍药 经方剂量 白芍 病位 加减方 规律探析
下载PDF
四逆汤不同折算剂量对失血性低血压大鼠缺血缺氧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珏 马大勇 +1 位作者 韩经丹 范吉平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802-2806,共5页
目的:选取四逆汤为经方代表,采用3种经方剂量折算标准,通过动物实验比较不同折算标准的药效及安全性。方法:复制大鼠失血性低血压模型,分成模型组和四逆汤高、中、低剂量组,取血清进行动脉血气分析,测定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 目的:选取四逆汤为经方代表,采用3种经方剂量折算标准,通过动物实验比较不同折算标准的药效及安全性。方法:复制大鼠失血性低血压模型,分成模型组和四逆汤高、中、低剂量组,取血清进行动脉血气分析,测定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剩余碱(BE)、碳酸氢根(HCO3-),生化仪检测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肌酸激酶(CK),乳酸(LA)、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取心、肾组织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取肺脏检测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氮合酶(NOS)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四逆汤低剂量和高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PaCO2、升高(PaO2)(P<0.05,P<0.01);四逆汤低剂量组能降低LDH、LA、Cr、CK、ALT、AST水平(P<0.05,P<0.01),增加肾组织SOD含量和减少MDA含量(P<0.01),降低肺组织NO和T-NOS含量(P<0.05);四逆汤高剂量组能降低BE和cHCO3-(P)(P<0.05,P<0.01),减少心肌组织SOD含量和增加MDA含量(P<0.01)。结论:四逆汤在一定剂量下能改善失血性低血压大鼠缺血缺氧状态和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提示在临床运用四逆汤时若增大各组分剂量,应对其可能出现的毒副作用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方剂量 有毒中药 安全性 四逆汤 大鼠失血性低血压模型 缺血缺氧 脏器功能
原文传递
《本草经集注》药物剂量探讨 被引量:4
20
作者 程磐基 叶进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25-728,共4页
探讨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药物剂量,以利于张仲景经方剂量研究。认为"十黍为铢"的量值将《汉书.律历志》"百黍为铢"的量值缩小了10倍,有水与药物及药物之间比例失调之嫌,也不是张仲景经方的药物剂量;"晋秤始... 探讨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药物剂量,以利于张仲景经方剂量研究。认为"十黍为铢"的量值将《汉书.律历志》"百黍为铢"的量值缩小了10倍,有水与药物及药物之间比例失调之嫌,也不是张仲景经方的药物剂量;"晋秤始后汉末已来,分一斤为二斤耳,一两为二两",据史料当是指将已经增大的剂量分一斤为二斤,一两为二两,以恢复古制。张仲景药物剂量至南北朝还在继续使用;刀圭、撮、合容量,据现存容器分别为0.5ml、2ml、20ml;钱五匕如指五铢钱的话,可理解为五铢重;勺、方寸匕容量及以容量为单位计重药物的量值有待进一步探讨;药升为陶弘景自制之升,非医家通用之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草经集注 药物剂量 经方剂量 张仲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