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与经椎板间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比较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晓青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3年第23期80-83,87,共5页
目的探究与分析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TD)与经椎板间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I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二集团军医院收治的90例L5~S1... 目的探究与分析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TD)与经椎板间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I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二集团军医院收治的90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的手术类型分为PETD组及PEID组,每组各45例。PETD组给予PETD治疗,PEID组给予PEI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术后随访1个月疼痛评分、功能障碍情况、固定节段及头侧邻近节段的椎间活动度、影像学髓核信号分级。结果PEID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均短于PETD组,术中X线透视次数少于PETD组,术中出血量少于PET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EID组治疗后VAS及ODI低于PET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固定节段椎间ROM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EID组治疗后固定节段的椎间隙高度高于PET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固定节段及头侧邻近节段的影像学髓核信号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固定节段及头侧邻近节段的影像学髓核信号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I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围手术期指标表现较好,能够明显缓解疼痛程度以及功能障碍,并获得较好的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经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 经椎板间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 椎间盘突出症
下载PDF
经皮椎板间入路与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76
2
作者 聂鸿飞 曾建成 +5 位作者 宋跃明 王贤帝 陈果 李柱海 蒋虎山 孔清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25-232,共8页
目的 :比较经皮椎板间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与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 :比较经皮椎板间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与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60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PEID组与PETD组,各30例,分别采用PEID与PET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突出类型、手术时间、术中C型臂X线透视次数、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及手术效果。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进行Oswestry残障指数(ODI)评定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年龄、突出类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PEID组的手术时间为65.0±14.9min,术中C型臂X线透视次数为3.0±1.1次,术后卧床时间为6.5±1.1h,住院时间为4.8±1.1d;PETD组分别为86.0±15.4min,37.5±7.5次,5.0±1.1h,4.6±1.2d,PEID组的手术时间、术中C型臂透视次数均明显低于PETD组(P〈0.01),两组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PEID组术后并发神经根痛2例,复发1例;PETD组术后并发神经根痛1例,无复发病例;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PEID组随访27.2±3.7个月,PETD组随访28.2±3.9个月,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EID组术前VAS、ODI分别为7.90±1.42分、(59.0±16.0)%,末次随访分别为2.20±1.37分、(20.4±7.7)%;PETD组术前VAS、ODI分别为7.60±1.40分、(60.1±13.7)%,末次随访分别为2.30±1.02分、(22.0±9.1)%。每组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两组间术前、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OD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按照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定,PEID组优22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93.3%;PETD组优20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90.0%,两组优良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EI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近期疗效与PETD相当,但PEID具有穿刺定位快、手术时间短、术中放射线暴露少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症 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 微创
原文传递
经皮椎板间入路与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4/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价值对比 被引量:2
3
作者 刘志坚 《中外医疗》 2020年第3期78-80,共3页
目的对比经皮椎板间入路与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4/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方便选取2016年5月-2019年4月在该院接受经皮脊柱内镜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的L4/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有80例,其中经椎板间入路... 目的对比经皮椎板间入路与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4/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方便选取2016年5月-2019年4月在该院接受经皮脊柱内镜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的L4/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有80例,其中经椎板间入路为20例,椎间孔入路60例,采用经皮椎板间入路作为A组(n=20),随机抽取经椎间孔入路20例,作为B组(n=20),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A组治疗优良率为95.00%,B组为90.0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0,P=0.548>0.05)。结论经皮椎板间入路与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在治疗L4/5椎间盘突出症疾病中疗效相当,均可明显改善患者病情,并发症相似,但适应症不同,椎间孔入路是经典,椎板间入路是必要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 椎间盘突出症
下载PDF
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旁中央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小平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年第28期98-100,共3页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旁中央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74例旁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7例。对照...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旁中央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74例旁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7例。对照组患者采取椎板间开窗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研究组患者采取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及主诉疼痛分级法评分明显低于术前,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5)。两组术后JOA评分明显高于术前(P<0.05)。研究组手术切口长度及卧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治疗总有效率为86.4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9.46%(P<0.05)。结论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旁中央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的关节疼痛,缩短其术后卧床时间,且手术切口小,可减少术中出血量,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旁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椎路经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 开窗椎间盘切除
下载PDF
完全内窥镜下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34
5
作者 吕国华 王冰 +4 位作者 刘伟东 胡嘉瑞 李磊 陈维华 任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48-452,共5页
目的:评价完全内窥镜(full-endoscopic,FE)下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 2008年8月~2009年2月应用FE下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16例,女14例;年龄20~52岁,平均36.1岁;病程15~120d,平均66... 目的:评价完全内窥镜(full-endoscopic,FE)下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 2008年8月~2009年2月应用FE下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16例,女14例;年龄20~52岁,平均36.1岁;病程15~120d,平均66d。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腰痛和单侧坐骨神经痛。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均为单节段病变,L5/S1 24例,L4/5 6例。突出类型:侧方型18例,旁中央型8例,游离型4例。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腿痛和腰痛进行评定,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2例转为开放小切口手术,其余28例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出血量少未予估计。2例出现硬膜小裂口,无神经根损伤及术后出血等并发症。手术时间45~105min,平均70.7min;住院时间 3~7d,平均5.7d,伤口均一期愈合。26例患者出院时下肢痛消失,2例减轻。术后随访1.0~1.5年,平均1.3年,无复发病例。腿痛VAS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分别为76.8mm、7.6mm和7.3mm,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末次随访与术后3个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腰痛VAS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8.8mm、11.0mm和10.7mm,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末次随访与术后 3个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FE下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同时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和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症 内窥镜 椎间盘切除
原文传递
经椎板间隙扩窗入路内窥镜下手术治疗伴椎板间隙狭窄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10
6
作者 付强 陈誉 +4 位作者 徐海栋 战策 倪海键 李忠海 李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28-632,共5页
目的:评价采用常规器械扩窗经椎板间隙入路内窥镜下手术治疗伴椎板间隙狭窄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方法:2011年9月~2012年6月应用常规器械扩窗经椎板间隙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伴椎板间隙狭窄的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评价采用常规器械扩窗经椎板间隙入路内窥镜下手术治疗伴椎板间隙狭窄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方法:2011年9月~2012年6月应用常规器械扩窗经椎板间隙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伴椎板间隙狭窄的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5例,其中男29例,女16例;年龄16~53岁,平均35.7岁。突出类型:肩上型25例,腋下型10例,混合型5例,游离型5例。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扩窗咬除骨量及并发症等手术基本情况。术前及术后3d、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和各时间点VAS评分。手术时间60~125min,平均83.5min;术中出血约10~50ml,平均25ml。术中扩窗咬除骨量约3~10g,平均6g。术中无神经根损伤、硬膜囊撕裂。术后3例出现下肢麻木感,1周后均恢复,术后无出血、感染等其他并发症。术后各时间点腰腿痛VAS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经椎板间隙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伴椎板间隙狭窄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时,常规器械扩窗具有较大的安全性,操作步骤简单,不需要复杂昂贵的专门设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症 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 徒手
原文传递
椎板间入路经皮内镜椎间盘摘除术治疗L_(5)~S_(1)腋下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高飞 吴波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2年第1期19-22,共4页
目的探讨椎板间入路皮内镜经椎间盘摘除术(PEID)治疗L_(5)~S_(1)腋下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7—2020-06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信阳医疗区骨科收治的72例L_(5)~S_(1)腋下型LDH患者的临... 目的探讨椎板间入路皮内镜经椎间盘摘除术(PEID)治疗L_(5)~S_(1)腋下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7—2020-06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信阳医疗区骨科收治的72例L_(5)~S_(1)腋下型LDH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椎板间入路PEID组(PEID组,31例)和传统后路开放椎间盘摘除术组(传统开放组,41例)。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临床指标及各时间点的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PEID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卧床时间和拆线时间均短(少)于传统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9~12个月,2组患者各时间点的VAS、ODI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PEID组患者术后第3天的VAS评分优于传统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时间点2组患者的VAS、ODI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板间入路PEID与传统后路开放椎间盘摘除术治疗L_(5)~S_(1)腋下型LDH,在改善患者的VAS、ODI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椎板间入路PEID具有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早期痛苦小,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不高等优势,故更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ID 腋下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路经内镜椎间盘切除
下载PDF
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与传统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旁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4
8
作者 梁倩 《中国民康医学》 2021年第24期121-124,共4页
目的:比较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与传统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旁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78例旁中央型LD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椎板... 目的:比较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与传统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旁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78例旁中央型LD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椎板间开窗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水平,术前及术后6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腰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术前及术后1、3 d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ODI评分和VAS评分均低于术前,腰椎JOA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 d,两组血清IL-6、CRP水平高于术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与传统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旁中央型LDH患者可减轻疼痛程度,改善腰椎功能,但前者缩短切口长度和住院时间、减少出血量、降低炎性因子水平的效果优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椎路经内镜下椎间盘切除 开窗椎间盘切除 旁中央型 椎间盘突出症 疼痛 功能 炎性因子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入路与椎板间隙入路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比较
9
作者 潘文明 张伟 +3 位作者 邱军 杨金华 黄开 张涛 《交通医学》 2022年第6期601-605,共5页
目的:探究经皮内窥镜下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TD)与经皮内窥镜下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ID)治疗L5/S1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L5/S1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2例临床资料,其中PETD组25例,PEID组27例,比较两... 目的:探究经皮内窥镜下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TD)与经皮内窥镜下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ID)治疗L5/S1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L5/S1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2例临床资料,其中PETD组25例,PEID组2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b腰椎功能评估临床疗效。结果:5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6~14个月。PETD组手术时间为92.3±15.1 min、术中透视次数34.6±5.5次,分别多于PEID组的65.3±9.2 min和4.1±1.1次;术后卧床时间5.3±1.9 h、住院时间4.9±1.5 d,分别少于PEID组的16.9±5.6 h和6.4±2.3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ODI评分PETD组分别为3.9±1.2分、7.2±1.1分和59.6±7.3分,PEID组分别为3.6±1.1分、6.9±1.4分和62.2±6.9分,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ODI评分PETD组分别为2.3±0.9分,3.1±1.2分和24.5±5.1分,PEID组分别为2.7±1.1分、2.8±1.1分和25.9±4.3分,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ODI评分PETD组分别为1.8±0.8分、1.9±0.7分和13.4±4.3分,PEID组分别为1.7±0.5分、1.8±0.6分和14.8±4.1分,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及ODI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TD组优良率为88.0%,PEID组优良率为92.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PEID组有2例术后仍有轻度患侧下肢痛,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PETD组有1例术后患侧下肢麻痛伴跖曲肌力下降,经保守治疗后症状好转。结论:PETD及PEID均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微创术式,各有优缺点,应根据椎间盘突出类型选择合适的入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症 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
下载PDF
椎间孔入路与椎板间入路经皮全脊柱内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L5-S1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5
10
作者 王红升 《颈腰痛杂志》 2020年第4期412-416,共5页
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比较经椎板间或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 5-S 1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自2016年1月-2017年6月,将60例L 5-S 1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椎板间入路经皮内窥镜下... 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比较经椎板间或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 5-S 1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自2016年1月-2017年6月,将60例L 5-S 1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椎板间入路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另一组接受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每组3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X线透视次数、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根据ODI指数、VAS评分和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完成随访,平均25.3个月(22~34个月)。PEID组平均手术时间为(59.3±16.8)min,术中X线照射次数为(6.5±1.7)次;PETD组平均手术时间为(73.6±18.2)min,术中X线照射次数为(21.8±3.9)次。PEID组的手术时间、X线透视次数均显著短于PETD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患者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ODI指数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改良MacNab标准,两组手术满意率分别为PEID组93.3%和PETD组9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治疗L 5-S 1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取得满意效果,但PEID技术可以避免髂嵴的遮挡,穿刺定位更快,手术时间更短,术中X线照射更少;而PETD技术则要求更高的穿刺定位技巧和更多的术中放射暴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症 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 经椎 经椎
下载PDF
全内窥镜下椎板间隙入路与椎间孔入路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6
11
作者 于洋 段丽群 +2 位作者 刘鹏飞 孔雷 黄炎 《安徽医学》 2019年第9期1026-1028,共3页
目的比较经皮内窥镜下椎板间隙入路与椎间孔入路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全内窥镜下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3例临床资料,其中经椎间孔入路33... 目的比较经皮内窥镜下椎板间隙入路与椎间孔入路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全内窥镜下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3例临床资料,其中经椎间孔入路33例、椎板间隙入路30例。比较2种入路的临床疗效(JOA评分、Macnab标准)、复发率等。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实施手术,均获至少1年随访。经椎板间隙入路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较经椎间孔入路少(P<0.05)。术后第1天、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均较术前升高(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Macnab评价标准,组间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有1例患者复发,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术后两组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采用椎板间隙入路耗时短、出血少、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 腰5骶1 椎间盘切除 内窥镜
下载PDF
比较侧后路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效果 被引量:2
12
作者 侯胜稳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3年第6期134-136,共3页
目的比较侧后路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TED)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F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阳市中医院2021-10—2022-10收治的98例LD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PTED 49例(PTED组),行FD49例(FD组)。比较... 目的比较侧后路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TED)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F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阳市中医院2021-10—2022-10收治的98例LD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PTED 49例(PTED组),行FD49例(FD组)。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指标,统计并发症发生率。评价手术前后患者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检测手术前后患者的积分肌电值(EMG)、平均功率频率(MPF)(坐位两侧腰背伸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结果2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ED组患者的切口长度和术中出血量小(少)于FD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短于FD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F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PTED组患者的ODI、VAS评分均低于FD组,右侧MPF、左侧MPF、右侧EMG、左侧EMG均高于F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FD比较,侧后路PTED治疗LDH,可优化手术指标,有助于降低并发症风险,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和减轻疼痛感,恢复腰背伸肌群收缩平衡状态,近期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症 侧后路经孔镜椎间盘切除 开窗髓核摘除
下载PDF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复发性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32
13
作者 姜宇 袁磊 +7 位作者 郭昭庆 李危石 陈仲强 齐强 曾岩 孙垂国 钟沃权 孙卓然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1-46,共6页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后复发性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后复发性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8年12月46例PELD术后复发性单节段LDH行TLIF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初次行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31例(PETD组),初次行经椎板间入路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15例(PEID组)。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围术期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水平、围术期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等。结果PETD组翻修术中出血量(239.7±91.8)ml,PEID组(235.3±47.9)ml;PETD组翻修术后引流量(483.4±248.0)ml,PEID组(342.7±99.0)ml。翻修手术时5例发生脑脊液漏,均发生在PETD组。PETD组7例(22.6%)术后出现一过性神经功能加重,PEID组仅2例(13.3%)。46例术后随访(34.8±9.2)月,末次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症状复发和再次翻修手术,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29分法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P=0.000),PEID、PETD组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优良率分别为93.3%(14/15)、93.5%(29/31)。结论TLIF治疗PELD术后复发性单节段LDH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腰椎间盘切除 经椎孔腰融合 经椎路经内镜椎间盘切除 经椎路经内镜椎间盘切除 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翻修手
下载PDF
椎间孔镜下经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与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7
14
作者 颜廷振 吕超亮 +2 位作者 魏彦春 牛士贞 孙国庆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19年第10期933-936,共4页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下经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与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后3月收治的L5S1椎间盘突出并获得随访患者86例,依据手术方法不同分成椎间孔镜组(43例)及开窗组(43例)。所...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下经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与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后3月收治的L5S1椎间盘突出并获得随访患者86例,依据手术方法不同分成椎间孔镜组(43例)及开窗组(43例)。所有手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椎间孔镜组采用全脊柱内镜经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percute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开窗组采用经典开窗髓核摘除术(fenestration discectomy,FD)。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并发症等一般情况,记录手术前后患肢疼痛及腰部疼痛的VAS评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血清肌酸激酶的变化,采用改良的Macnab标准评定疗效,并通过MRI观察术后椎旁肌残存率。结果:PEID组及FD组皮肤切口长度分别为(0.7±0.1) cm和(5.0±1.8) cm,出血量分别为(8.0±3.0) ml和(62.0±50.5) ml,住院时间分别为(3.0±1.5) d和(11.0±2.5) d,术后卧床时间分别为(1.0±0.5) d和(3.0±0.8)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及术后1年两组患肢疼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ID及FD组术后24 h腰痛VAS评分分别为2.99±0.32和5.44±1.31,术后1年分别为1.56±0.60和3.05±0.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D组肌酸激酶术后24、48 h较PEID组明显升高(P<0,05)。术后1年,PEID及FD组Macnab优良率分别93%和95%。通过MRI观察,PEID组术后1年椎旁多裂肌残存率明显高于开窗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硬脊膜撕裂、神经根损伤、血管损伤、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结论:两种方法在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均安全可靠,可取得满意效果,但在椎旁肌保护、手术切口、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卧床时间等指标上,椎间孔镜更具优势,更符合微创理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椎间盘摘除 内窥镜椎间盘切除 开窗髓核摘除
下载PDF
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4
15
作者 佟智慧 费中成 +2 位作者 葛茂锁 曲景文 金日龙 《实用骨科杂志》 2017年第3期212-216,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证,分析手术技术及疗效。方法 2014年11月至2016年2月,采用椎板间入路经皮内镜技术手术治疗2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19例,女10例,平均年龄55岁。均为单节段椎管内腰椎间盘突出...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证,分析手术技术及疗效。方法 2014年11月至2016年2月,采用椎板间入路经皮内镜技术手术治疗2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19例,女10例,平均年龄55岁。均为单节段椎管内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中L4~5间盘突出11例,L5S1间盘突出18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改良MacNab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28例顺利完成手术,1例因术中进入椎管困难而改为开放手术。手术时间60~120min,平均96min。随访时间6~9个月,平均8.3个月。所有28例患者腰腿痛症状及神经功能障碍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术前患者腰痛VAS评分(4.50±1.95)分,腿痛VAS评分(8.07±1.18)分,ODI指数(65.43±15.15)%。术后6~9个月随访时腰痛VAS评分(0.79±0.69)分,腿痛VAS评分(0.93±0.72)分,ODI指数(9.64±6.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按照改良MacNab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价,优19例,良8例,可1例,优良率94.6%。并发神经根损伤1例,硬膜撕裂1例,一过性麻木2例。结论选择合适患者,采用可靠熟练的手术技术,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手术注意防止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盘切除 内窥镜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下椎板间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18
16
作者 王诗成 潘磊 +1 位作者 薛厚军 雷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05-608,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椎板间入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并发症及防治方法。方法分析我院应用PEID治疗的56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L4/5 30例, L5/S1 26例。采用术前...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椎板间入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并发症及防治方法。方法分析我院应用PEID治疗的56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L4/5 30例, L5/S1 26例。采用术前、术后腰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及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疗效。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方法。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24 h、3个月、12个月VAS评分、ODI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12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21.43%。3例术中出现颈部疼痛,通过改变灌注生理盐水压力缓解,1例会阴区麻木,4例腰痛, 2例下肢麻木乏力, 1例硬膜囊撕裂后改为开放小开窗手术,1例神经根不完全损伤,术后均完全恢复。无感染,无腹膜及腹腔脏器损伤,无马尾神经损伤,无伤口愈合不良,术后1年无复发。结论 PEI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良好,也存在相关并发症,术者需熟悉相应的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症 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 并发症
原文传递
不同入路脊柱内镜手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观察
17
作者 李龙 代益博 +2 位作者 孙英杰 胥世凡 石新成 《交通医学》 2023年第4期405-407,共3页
目的:比较经皮内窥镜下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和经皮内窥镜下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目的:比较经皮内窥镜下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和经皮内窥镜下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效果。方法:L5/S1 LDH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行PETD治疗,观察组行PEID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术前及术后12个月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功能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分别为64.39±11.23 min、176.98±25.35 mL和4.95±0.98次,低于对照组的82.39±13.88 min、201.70±36.90 mL和18.32±4.81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观察组VAS、JOA、ODI评分分别为6.69±2.74分、11.38±0.90分和63.90±4.91分,对照组分别为6.79±2.59分、11.44±1.00分和63.74±4.95分,两组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VAS、JOA、ODI评分分别为2.38±0.94分、26.75±1.89分和22.68±3.21分,对照组分别为2.43±1.03分、26.67±1.81分和22.65±3.21分,两组各项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8%,对照组为7.1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TD与PEID两种术式均能有效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减轻疼痛程度,改善腰椎功能,但PEID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透视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窥镜椎间盘切除 内窥镜椎间盘切除 椎间盘突出症
下载PDF
椎板间入路与椎间孔入路内窥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的比较 被引量:23
18
作者 魏鑫鹏 崔传广 +1 位作者 颜廷卫 唐延军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1177-1182,共6页
[目的]比较椎间孔入路和椎板间入路经皮内窥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2月~2016年12月49例接受经皮内窥镜手术治疗L5S1LDH的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23例采用椎板间入路(P... [目的]比较椎间孔入路和椎板间入路经皮内窥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2月~2016年12月49例接受经皮内窥镜手术治疗L5S1LDH的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23例采用椎板间入路(PEID组),26例采用椎间孔入路(PETD组)。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LDH病理分型、临床症状、术前VAS疼痛评分、ODI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ID组与PETD组相比显著缩短手术时间[(63.53±15.85)mins vs(75.27±11.34)mins,P<0.05],显著减少术中X线透视次数[(8.49±1.89)次vs(35.38±6.08)次,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定位错误、硬膜撕裂、手术切口感染、椎间盘炎等严重并发症。49例患者平均随访15.3个月。两组患者术后24h、末次随访VAS疼痛评分以及末次随访ODI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与术前相比明显降低(P<0.05),各时间点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PEID组4.35%,PETD组7.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短期复发率PEID组4.35%,PETD组11.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ID与PETD均是治疗L5S1LDH安全、有效、微创的手术方式,且临床疗效相近。但PEID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症 内窥镜 椎间盘切除
原文传递
UBE与PEID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评价
19
作者 尚静 庞盼姣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0期0071-0075,共5页
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BE)与经皮脊柱内窥镜下经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ID)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萍乡市人民医院2022年1月-2023年6月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腰5-骶1 LDH患者资料,根据其不同手术方案分为... 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BE)与经皮脊柱内窥镜下经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ID)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萍乡市人民医院2022年1月-2023年6月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腰5-骶1 LDH患者资料,根据其不同手术方案分为2组;统计并对比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效果、椎管容积、疼痛程度、腰椎功能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手术时间,3个月椎管容积,并发症总发生率(P<0.05);两组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总住院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优良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相关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BE与PEID治疗腰5-骶1 LDH患者疗效相当,均可减轻患者疼痛程度,促使腰椎功能恢复,但UBE手术时间较长,且利于改善椎管容积,减少术后并发症,临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症 腰5-骶1 单边双通道内镜技 脊柱内窥镜经椎椎间盘切除
下载PDF
PETD、PEID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比观察 被引量:8
20
作者 宋国瑞 张波 +4 位作者 孙克宁 程萌旗 张晨 刘子歌 陈德胜 《山东医药》 CAS 2020年第24期66-69,共4页
目的比较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TD)、经椎板间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ID)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效果。方法选取L5~S1 LDH患者80例,40例行PETD(PETD组),40例行PEID(PEID组),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 目的比较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TD)、经椎板间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ID)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效果。方法选取L5~S1 LDH患者80例,40例行PETD(PETD组),40例行PEID(PEID组),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透视次数、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神经根损伤、硬脊膜撕裂、椎间隙感染)及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评分)和改良的MacNab疗效。结果与PEID组比较,PETD组手术时间长,术中X线透视次数多(P均<0.05)。与同组术前比较,两组术后1 d^12个月VAS、ODI评分均降低(P均<0.05);与同组术后1 d比较,两组术后12个月VAS、ODI评分均降低(P均<0.05)。结论PETD、PEID治疗L5~S1 LDH效果相当,但PETD较PEID手术时间长、术中X线次数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症 经椎路经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 经椎板间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