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9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导航及C臂辅助下经皮三叉神经微球囊压迫术与显微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被引量:1
1
作者 肖铮铮 张峰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6期67-70,共4页
目的分析神经导航及C臂辅助下经皮三叉神经微球囊压迫术与显微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8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手术方案将其分为球囊组(42例,神经导航及C臂... 目的分析神经导航及C臂辅助下经皮三叉神经微球囊压迫术与显微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8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手术方案将其分为球囊组(42例,神经导航及C臂辅助下经皮三叉神经微球囊压迫术)和微血管组(42例,神经导航及C臂辅助经显微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微血管组术后1年内复发率、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球囊组(P<0.05)。微血管组的手术时长、总住院时长显著长于球囊组(P<0.05)。术后,微血管组的8-羟基脱氧鸟苷(8-OHdG)、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显著高于球囊组(P<0.05)。结论神经导航及C臂辅助下经皮三叉神经微球囊压迫术与显微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均可取得较佳疗效,但后者较前者的预后效果更佳,而前者较后者的手术应激反应更小,在临床选择中需考虑患者的耐受度与适应证合理进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神经导航及C臂辅助 经皮三叉神经微球囊压迫术 镜下血管减压
下载PDF
局部麻醉下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方案选择
2
作者 苗杨 何垒 +1 位作者 董道松 郭欣欣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1-166,共6页
目的 探讨局部麻醉下实施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方案选择。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22年8月就诊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60例,随机分成3组,A组在卵圆孔外口给予2%利多... 目的 探讨局部麻醉下实施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方案选择。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22年8月就诊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60例,随机分成3组,A组在卵圆孔外口给予2%利多卡因1 mL,入颅内后给予0.5%利多卡因0.5 mL;B组在卵圆孔外口给予2%利多卡因1 mL,入颅内后给予0.25%利多卡因0.5 mL;C组在卵圆孔外口给予2%利多卡因0.5 mL,入颅内后给予0.25%利多卡因0.5 mL。记录患者术中疼痛、三叉神经心脏反射、术后面部疼痛及麻木情况。结果 术前3组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在卵圆孔穿刺时,C组VAS评分和三叉神经心脏反射发生率显著高于A、B组(P <0.05);而在球囊压迫时,3组VAS评分和三叉神经心脏反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 0.05);术后6个月和12个月随访显示,3组患者面部疼痛和麻木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穿刺卵圆孔时应给予足量(2%利多卡因1 mL)局部麻醉药以保证患者镇痛效果和抑制不良反射,在球囊压迫时,低浓度局部麻醉药(0.25%利多卡因0.5 mL)同样可获得镇痛效果并抑制不良反射,对远期手术效果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经皮穿刺压迫 三叉神经心脏反射 局部麻醉
下载PDF
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效果
3
作者 王冰 陈利军 +1 位作者 蔡建强 赵玉鑫 《黑龙江医学》 2025年第4期429-431,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12月商丘市中医院收治的15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12月商丘市中医院收治的15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压迫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疼痛感受与睡眠质量、疼痛物质与微炎性反应物质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63,P<0.05)。治疗后3 d、治疗后7 d、治疗后14 d、治疗后21 d,观察组患者数量疼痛量表(NR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82、4.452、7.765、11.400,P<0.05)。观察组患者血桨疼痛P物质(SP)、前列腺素E2(PGE2)、内啡呔(β-EP)、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22、18.805、8.496、8.535、4.426、2.498,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P>0.05)。结论: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效果较好,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其睡眠质量,减少其疼痛物质与炎症物质的积蓄,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压迫 疼痛效果 安全性
下载PDF
三叉神经痛微球囊压迫术手术室护理对患者康复的影响
4
作者 王仕芳 林红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3期083-086,共4页
分析三叉神经痛微球囊压迫术手术室护理对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我院接受三叉神经痛微球囊压迫术治疗的60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并采取不同护理干预措施,最后比较两组患者疼痛改善情况、生活质量和... 分析三叉神经痛微球囊压迫术手术室护理对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我院接受三叉神经痛微球囊压迫术治疗的60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并采取不同护理干预措施,最后比较两组患者疼痛改善情况、生活质量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VA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及总体健康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7%,包括术后感染和轻度神经损伤;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6/30)。结论 手术室护理干预对三叉神经痛微球囊压迫术后的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在疼痛控制、生活质量提升,还是在并发症预防方面均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压迫 室护理 康复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半月节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第三支神经痛的效果分析
5
作者 王静静 刘先岭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5年第4期891-893,共3页
目的:研究和分析半月节球囊压迫术应用在三叉神经第三支神经痛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3年5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80例三叉神经第三支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单双数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目的:研究和分析半月节球囊压迫术应用在三叉神经第三支神经痛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3年5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80例三叉神经第三支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单双数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观察组接受半月节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对两组疼痛程度评分、手术前后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有效率、并发症发生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术后,两组疼痛程度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各项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明显上升,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有效率明显更高(P<0.05),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结论:三叉神经第三支神经痛患者实施半月节球囊压迫术治疗效果较好,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感,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和并发症的出现,提高治疗有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月节压迫 三叉神经 第三支神经
下载PDF
CT引导下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半月节和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对比
6
作者 郭威 张乐 任瑞涛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5年第5期769-771,共3页
目的:比较CT引导下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半月节和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80例PTN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BC)... 目的:比较CT引导下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半月节和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80例PTN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BC)组患者40例,使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半月节治疗。射频热凝术(RFT)组患者40例,使用CT引导下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治疗。两组患者均观察3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术前及术后第3天、1周、3周时疼痛程度[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不适程度[简化马克吉尔疼痛问卷(SF-MPQ)]、术后3个月内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两组患者VAS评分较术前降低,PBC组患者术后第3天、1周、3周时VAS评分低于RFT组(P<0.05)。PBC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RFT组,住院时间长于RFT组(P<0.05)。PBC组术后SF-MPQ评分低于RFT(P<0.05)。PBC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RFT组(P<0.05),术后3个月内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半月节和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治疗PTN患者疗效显著,且短期内复发率无明显区别。而PBC手术时间较短,术后不适感较经,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RFT住院时间较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两种治疗方法各有优势,应当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压迫 CT引导 射频热凝 原发性三叉神经 疗效
下载PDF
经皮微创球囊压迫术治疗难治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分析
7
作者 艾龙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4期0060-0063,共4页
研究观察难治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应用经皮微创球囊压迫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1年5月—2022年12月间收治的82例难治性三叉神经痛病人,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平均分成两组,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42例患者采用开颅三叉神经微血管减... 研究观察难治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应用经皮微创球囊压迫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1年5月—2022年12月间收治的82例难治性三叉神经痛病人,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平均分成两组,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42例患者采用开颅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方式,实验组42例患者采取经皮微创球囊压迫术。观察两组病人在焦虑、抑郁、疼痛、睡眠质量、疗效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本研究通过对难治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观察,实验组的焦虑、抑郁、疼痛、睡眠质量、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较优(P<0.05)。结论 对难治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经皮微创球囊压迫术后效果显著,对其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在临床中值得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难治性三叉神经 心理状态 经皮压迫
原文传递
经皮微球囊压迫术与经皮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泓箭 何力兵 +1 位作者 张川 杨汉丰 《联勤军事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250-257,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经皮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和经皮射频热凝术(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PRT)治疗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互... 目的系统评价经皮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和经皮射频热凝术(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PRT)治疗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互联网、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为2011-01-01/2023-10-31日。比较PBC与PRT治疗TN的疗效和并发症等指标。采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分析研究的主要结局。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文献18篇,其中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8篇,病例对照研究10篇,纳入TN患者共3013例,均为三叉神经第Ⅱ、Ⅲ支受累。PRT术后治愈率(OR=0.74,95%CI:0.53~1.02,P=0.07)、有效率(OR=0.94,95%CI:0.72~1.22,P=0.62)及复发率(OR=0.68,95%CI:0.40~1.15,P=0.15)与P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的两个常见并发症——面部触觉减退发生率和咬肌无力发生率,PRT低于PBC(OR=2.84,95%CI:1.32~6.09,P<0.01;OR=2.86,95%CI:1.55~5.25,P<0.01)。结论PRT在TN的疗效方面拥有优势,且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是临床上治疗TN的重要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经皮压迫 经皮射频热凝 疗效 并发症
下载PDF
经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节治疗三叉神经痛对患者眼表的影响
9
作者 刘睿 王世娟 +1 位作者 郑铁牛 陈文生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5-219,共5页
目的 探讨经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节治疗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 TN)对眼表的影响。方法 收集自2023年5月至2024年6月诊断为TN并行球囊压迫术的患者共30例60只眼。术前1 d、术后1 d分别检查双眼的角膜知觉、泪液分泌试验(Schir... 目的 探讨经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节治疗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 TN)对眼表的影响。方法 收集自2023年5月至2024年6月诊断为TN并行球囊压迫术的患者共30例60只眼。术前1 d、术后1 d分别检查双眼的角膜知觉、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test)、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 TBUT)、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结果 TN患者双眼泪液分泌值和TBUT低于正常值。术前1 d双眼各项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4,P=0.072,P=0.069,P=1.000);术后1 d患侧眼角膜知觉、泪液分泌值、TBUT较对侧眼显著下降(P <0.01,P <0.01,P <0.01),荧光素染色评分较对侧眼略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7)。与术前比,术后患侧眼角膜知觉、泪液分泌值、TBUT显著下降(P <0.01,P <0.01,P <0.01),荧光素评分略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7)。结论 TN患者双眼泪液分泌量低、泪膜稳定性差。行球囊压迫术后,患侧眼角膜知觉减弱,泪液分泌量与泪膜稳定性进一步下降。因此,建议TN患者无论手术与否均需眼科干预、治疗及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压迫 眼表变化
下载PDF
3D打印个体化穿刺导板辅助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被引量:1
10
作者 詹维强 姜士炜 寿纪新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3期139-143,147,共6页
目的探讨3D打印个体化穿刺导板辅助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前瞻性收集62例PTN,根据病人的意愿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2)。观察组术前制作3D打印个... 目的探讨3D打印个体化穿刺导板辅助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前瞻性收集62例PTN,根据病人的意愿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2)。观察组术前制作3D打印个体化穿刺导板,术中利用导板设计的穿刺角度和进针位点辅助穿刺,对照组术中利用经验性hartel路径穿刺。术中记录手术时间、卵圆孔穿刺时间、重复穿刺次数、移动X线照射次数;术后记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并发症情况(面部麻木、咀嚼肌无力、口周疱疹、脑脊液渗漏等)。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42 min;IQR:37~48 min)较对照组(49.5 min;IQR:41.5~53)明显缩短(P=0.003);观察组卵圆孔穿刺时间(7.5 min;IQR:5~9 min)较对照组(10.5 min;IQR:7~16 min)明显缩短(P=0.004);观察组术中穿刺次数(2次;IQR:2~3次)较对照组(3次;IQR:2~4次)明显减少(P=0.002);观察组组术中X线照射次数(5次;IQR:4~6次)较对照组(7次;IQR:5~8次)明显减少(P<0.001)。术后两组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BC治疗PTN时,相比传统的经验性穿刺,3D打印个体化穿刺导板辅助能达到相同的治疗效果,而且明显缩短手术时间、穿刺时间,明显减少穿刺次数及X线照射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 经皮穿刺压迫 3D打印个体化穿刺导板
下载PDF
3D打印导板定位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海建 陈锴 +3 位作者 崔志超 王芳 王晶 赵春燕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4期429-433,共5页
目的 分析3D打印导板定位微球囊压迫术(PMC)与常规PM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廊坊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20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80例PT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 目的 分析3D打印导板定位微球囊压迫术(PMC)与常规PM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廊坊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20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80例PT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PMC治疗,观察组行3D打印导板定位PMC治疗。比较两组手术一般情况、术后即刻疗效、手术前后不同时点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12个月复发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首次穿刺成功率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27.50%(P<0.05)。观察组穿刺成功时间、手术总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即刻总有效率97.50%与对照组95.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1、2周的VAS评分组间比较(P>0.05)显示,观察组术后4周时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合计复发率5.00%显著低于对照组合计复发率20.00%(P<0.05)。观察组术后面部麻木、咬肌无力、口唇疱疹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导板定位PMC较常规PMC能显著提高首次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与手术总时间,且术后即刻疗效及远期疗效均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导板定位 经皮穿刺压迫 原发性三叉神经 治疗结果
下载PDF
微球囊压迫术与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永泰 朱龙 寇堃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9期13-15,共3页
目的:分析比较微球囊压迫术(PMC)与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三叉神经痛(TN)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研究对象为东海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TN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MVD治疗,观察组采... 目的:分析比较微球囊压迫术(PMC)与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三叉神经痛(TN)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研究对象为东海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TN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MVD治疗,观察组采用PMC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术后3 d,观察组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TN患者,选择PMC比MVD临床疗效更确切,术后恢复更快,治疗费用更少,且对机体造成的损伤更小,术后炎症反应更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压迫 血管减压 并发症
下载PDF
睿米机器人辅助经皮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三叉神经痛的疗效
13
作者 秦国强 冯诣 +3 位作者 魏强国 何长春 陈显金 胡深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7期391-395,共5页
目的探讨睿米机器人辅助经皮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使用睿米机器人辅助PBC治疗的30例PTN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均注册成功并顺利完成手术,一次穿刺成功16例,二次调整14... 目的探讨睿米机器人辅助经皮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使用睿米机器人辅助PBC治疗的30例PTN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均注册成功并顺利完成手术,一次穿刺成功16例,二次调整14例;术中DSA侧位像显示微球囊在Meckel腔呈“梨形”。术后即刻疼痛均明显缓解,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随访6个月,疼痛无复发。术后即刻4例(13.3%)出现咀嚼肌无力,2例(6.7%)出现同侧感觉异常。术后即刻,所有病人均出现面部麻木,其中轻度15例,中重度15例;术后6个月,面部麻木程度部分缓解,其中轻度麻木22例,中重度8例。结论睿米机器人辅助PBC治疗PTN具有定位精准、安全的优点,是一种可行的、有效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 经皮压迫 睿米机器人 疗效
下载PDF
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节对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影响
14
作者 孟言言 杨彩侠 张红 《临床研究》 2024年第2期56-59,共4页
目的针对微血管减压(MVD)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TN)患者通过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节治疗的效果分析。方法筛选2021年6月至2022年8月98例微血管减压术后TN患者予以研究,依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组,参照组(n=49)提供微血管减压术,研究组(n=49... 目的针对微血管减压(MVD)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TN)患者通过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节治疗的效果分析。方法筛选2021年6月至2022年8月98例微血管减压术后TN患者予以研究,依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组,参照组(n=49)提供微血管减压术,研究组(n=49)提供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节治疗,对比治疗效果、手术指标、炎性因子与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复发时间短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炎性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12个月对比,研究组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较单纯的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节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值得用于MVD术后复发性TN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血管减压 经皮穿刺压迫半月节 复发
下载PDF
三叉神经痛患者行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效果及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15
作者 薛俊刚 魏文渊 +2 位作者 韩超 别小华 李超峰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21期2297-2301,共5页
目的分析三叉神经痛患者行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效果及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10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 目的分析三叉神经痛患者行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效果及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10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行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对照组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临床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及复发情况;对观察组患者予以随访12个月,记录术后复发情况,以有无复发分为复发组和非复发组。使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组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30.24±7.42)min、(6.12±1.56)d,均短于对照组[(117.61±20.82)min、(12.55±3.0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34%,显著高于对照组(8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面部麻木、咬肌无力发生率分别为37.74%、16.98%,均高于对照组(5.66%、3.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唇周疱疹、心动过缓、脑膜炎、耳鸣和复视的发生率和复发率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与非复发组在病程、高血压、术中球囊压迫时间和术后面部麻木程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术中球囊压迫时间和术后面部麻木程度均是三叉神经痛患者行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后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三叉神经痛患者行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效果显著,安全性尚可。高血压、术中球囊压迫时间和术后面部麻木程度均是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经皮穿刺压迫 血管减压 后复发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效果
16
作者 黄金金 张萍霞 +2 位作者 朱文静 朱才溢 张梦如 《医药前沿》 2024年第3期57-59,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PBC)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采用PBC治疗的6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PBC)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采用PBC治疗的6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患者术前、术后3d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出院后随访3个月,记录60例患者术前、术后3d、术后1个月、3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并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术后3d,患者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患者的VAS评分、PSQI评分和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患者出现面部麻木10例、咬肌无力9例、眼部不适7例、口唇疱疹3例、听力减退2例,给予对症治疗后均好转痊愈。仅1例(1.67%)复发。结论:PB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效果良好,可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和不良情绪,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 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压迫 睡眠质量 心理状态
下载PDF
微球囊压迫术与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复发临床分析
17
作者 樊宝华 吴祎炜 张文川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10期1212-1216,共5页
目的分析经皮微球囊压迫术(PMC)与射频热凝术(RFT)治疗三叉神经痛(TN)患者的疗效及复发情况。方法选取2020-06—2023-0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220例TN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PMC组(110例)和RFT组(110... 目的分析经皮微球囊压迫术(PMC)与射频热凝术(RFT)治疗三叉神经痛(TN)患者的疗效及复发情况。方法选取2020-06—2023-0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220例TN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PMC组(110例)和RFT组(110例),比较2组疗效、疼痛情况[数字疼痛评分(NRS)]、炎症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应激指标[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术后并发症和复发情况。结果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PMC组NRS评分低于RFT组(t=6.717、4.184,P<0.05)。术后3 d,PMC组血清TNF-α、IL-1β、IL-6低于RFT组(t=5.876、5.932、6.289,P<0.05)。术后24 h,PMC组血清NE、Cor低于RFT组(t=4.962、7.224,P<0.05)。PMC组咬肌无力发生率高于RFT组(χ^(2)=7.952,P<0.05)。2组面部麻木、口面部疱疹、角膜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MC和RFT均为TN的有效治疗方法,PMC在改善术后疼痛、降低炎症反应和应激反应方面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压迫 射频热凝 后疼痛 炎症反应 应激反应 复发
下载PDF
球囊压迫术与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夏英华 闵飞祥 +4 位作者 余桂 冷景兴 杨宇 钟凤英 向晖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4-281,共8页
目的:比较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与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12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 目的:比较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与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12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119例PTN病人,其中接受MVD手术66例(MVD组),接受PBC手术53例(PBC组),并进行了至少2年的随访。每例病人在术前接受3.0 Tesla磁共振成像,以获得三维飞行时间序列(3D-TOF)。之后按照MRI的检查结果,通过3DSlicer软件对所有纳入研究的病人进行三维重建,并按照压迫程度分为I、II、III型,将其与性别、年龄、侧别、发病区域、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发病时长一起纳入MVD和PBC的术后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风险分析。通过ROC曲线验证风险因素与预后的相关性,对PTN病人进行亚组分析,根据COX回归模型和Kaplan-Meier曲线评估预后结果。结果:MVD组的立即缓解率为92.4%,复发率为11.5%,3年内总体缓解率为81.8%;PBC组的立即缓解率为96.2%,复发率为21.6%,3年内总体缓解率为75.5%;通过卡方检验比较,发现MVD和PBC在术后立即缓解率、复发率、3年内总体缓解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VD的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提示:血管压迫程度与MVD的预后明显相关;PBC的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血管压迫程度与PBC的预后无关。基于血管压迫程度对PTN病人进行亚组分析,COX回归模型和Kaplan-Meier曲线结果显示:对于I型(无明确血管压迫)PTN病人来说,MVD和PBC的预后无明显差异,对于II+III型(有明确血管压迫)PTN病人来说,MVD的预后优于PBC。结论:血管压迫程度对上述两种手术方式所取得的手术效果有影响,对于I型PTN病人而言,PBC与MVD的术后无明显差异;对于II+III型PTN病人而言,MVD的预后明显优于PBC,对于不同病人的手术方式选择,血管压迫程度是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迫 血管减压 典型三叉神经 血管压迫程度 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