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侧双通道与经皮椎间孔内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比较
1
作者 李冬月 苏庆军 +2 位作者 张希诺 陶鲁铭 海涌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9-155,共7页
目的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与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 目的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与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脊柱内镜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7例,UBE组39例,PELD组48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出血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的减少值、随访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及12个月随访时进行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术后12个月应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2个月硬膜囊面积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住院时间、手术时间、随访时间、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BE组术中出血量较PELD组多(P<0.05),但血红蛋白减少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BE组术中透视次数少于PELD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及12个月腰腿痛VAS评分和ODI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者各时间点腰腿痛VAS评分及O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硬膜囊面积较术前均显著增大(P<0.05),UBE组较PELD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UBE与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UBE较PELD出血量略多,但术中透视次数少,硬膜囊面积的改善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双通道技术 经皮椎间孔内镜技术 盘突出症 临床疗效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和开放性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对比
2
作者 徐俊 胡勇 《当代医药论丛》 2019年第5期1-2,共2页
目的:对比用经皮椎间孔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和开放性腰椎间盘切除术(OLM)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效果。方法:将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建湖县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LDH患者分为A组和B组。对A组患者进行PELD,对B组患者进行OLM。然... 目的:对比用经皮椎间孔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和开放性腰椎间盘切除术(OLM)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效果。方法:将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建湖县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LDH患者分为A组和B组。对A组患者进行PELD,对B组患者进行OLM。然后,对比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的VAS (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和ODI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量表)评分。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ODI评分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与B组患者相比,A组患者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较低(P<0.05)。结论:与进行OLM相比,对LDH患者进行PELD的效果更好,可显著缓解其腰椎的疼痛感,改善其腰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突出症 经皮椎间孔内镜盘切除术 开放性腰盘切除术
下载PDF
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与传统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高江 阿里木江·玉素甫 +1 位作者 马良 孟祥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47-558,共12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E-TLIF)与传统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E-TLIF)与传统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LDD)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Medline、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进行了全面搜索关于PE-TLIF和MIS-TLIF治疗LDD的临床预后和并发症的相关研究。提取纳入研究的结局指标数据,包括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估治疗分数;手术时间、透视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时间、住院时间、融合率和手术相关并发症。提取数据后通过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2篇RCT,1篇前瞻性队列研究,7篇回顾性研究,总样本量696例,其中PE-TLIF组患者345例,MIS-TLIF组患者35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PE-TLIF组住院时间[MD=-1.45,95%CI(-2.17,-0.74),P<0.0001]、术中失血量[MD=-56.39,95%CI(-77.50,-35.29),P<0.00001]、术后引流量[MD=-46.27,95%CI(-67.68,-24.85),P<0.0001]、下地时间[MD=-2.84,95%CI(-4.97,-0.71),P=0.009]方面均优于MIS-TLIF组;MIS-TLIF组手术时间[MD=35.89,95%CI(16.82,54.95),P=0.0002]、术中透视时间[MD=15.42,95%CI(15.28,15.55),P<0.00001]及下肢VAS评分[MD=0.10,95%CI(0.01,0.19),P=0.02]优于PE-TLIF组;二者在术后背部VAS评分[MD=-0.02,95%CI(-0.10,0.06),P=0.68]、ODI[MD=-0.14,95%CI(-0.71,0.43),P=0.62]、术后JOA评分[MD=-0.11,95%CI(-0.48,0.26),P=0.55]、并发症发生率[OR=1.69,95%CI(0.81,3.54),P=0.16]及融合率[OR=0.56,95%CI(0.23,1.37),P=0.20]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E-TLIF和MIS-TLIF作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微创手术,都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两种术式的中远期临床疗效、手术并发症以及融合率方面无明显差异,PE-TLIF在住院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时间等方面更占优势,PE-TLIF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早期缓解腰腿部疼痛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疾病 微创经融合术 经皮内镜下经融合术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经皮内镜后路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高度可调钛质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分析
4
作者 张翼升 唐福波 +2 位作者 孙亚如 钟远鸣 李智斐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5期4464-4471,共8页
背景随着医学技术的提升,脊柱内镜技术的适应证越来越广泛,经皮内镜后路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Endo-P/TLIF)快速而广泛地运用于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中,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高度可调钛质融合器较传统融合器而言,其撑开效... 背景随着医学技术的提升,脊柱内镜技术的适应证越来越广泛,经皮内镜后路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Endo-P/TLIF)快速而广泛地运用于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中,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高度可调钛质融合器较传统融合器而言,其撑开效果更好,能够较好地恢复椎间隙高度,用于Endo-P/TLIF术式中疗效明显。目的探讨Endo-P/TLIF联合高度可调钛质融合器在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治疗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6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171例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Endo-P/TLIF+可调节融合器组35例、Endo-P/TLIF+普通融合器组57例、经皮内镜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Endo-TLIF)+普通融合器组47例、单侧入路双通道内镜(UBE)+普通融合器组32例,比较四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的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腰椎滑脱程度、腰椎前凸角、硬膜横断面积。结果四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别和时间对ODI评分、VAS评分、JOA评分、腰椎前凸角、硬膜横断面积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组别和时间对腰椎滑脱程度存在交互作用(P<0.05)。组别在ODI评分、JOA评分、腰椎前凸角、硬膜横断面积上主效应显著(P<0.05);时间在ODI评分、VAS评分、JOA评分、腰椎滑脱程度、腰椎前凸角、硬膜横断面积上主效应显著(P<0.05)。术后即刻,Endo-P/TLIF+可调节融合器组与Endo-P/TLIF+普通融合器组硬膜横断面积分别高于Endo-TLIF+普通融合器组和UBE+普通融合器组(P<0.05);术后6个月,Endo-P/TLIF+可调节融合器组与Endo-P/TLIF+普通融合器组ODI评分分别低于Endo-TLIF+普通融合器组和UBE+普通融合器组,硬膜横断面积分别高于Endo-TLIF+普通融合器组和UBE+普通融合器组(P<0.05);术后12个月,Endo-P/TLIF+可调节融合器组ODI评分、VAS评分低于其他三组,而JOA评分、腰椎滑脱程度、硬膜横断面积高于Endo-TLIF+普通融合器组和UBE+普通融合器组(P<0.05)。结论Endo-P/TLIF是改良的脊柱内镜椎间融合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减压彻底等优势,联合高度可调钛质融合器能够较好地恢复椎间隙高度,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狭窄 脊柱融合术 滑脱 经皮内镜后路经融合术 临床疗效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结合康复训练促进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康复效果观察
5
作者 祁燕霞 李静 赵广辉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3年第12期2297-2300,共4页
目的:分析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与康复训练结合方案促进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66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组33例。对照组采取椎管减压并... 目的:分析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与康复训练结合方案促进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66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组33例。对照组采取椎管减压并椎体间或者后外侧融合术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试验组采取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后比较各组患者治疗效果、患者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情况等,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比术后2 w、术后4 w、术后8 w患者疼痛评分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对比术前及术后4 w、术后8 w患者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2 w、术后4 w、术后8 w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的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缩短,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P<0.05)。术前两组的JOA评分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4 w与术后8 w试验组的JOA评分均比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试验组的手术治疗满意率比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结论: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取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与康复训练结合治疗,能缓解疼痛,改善手术情况,促进腰椎功能恢复,提高治疗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脊柱内镜技术 退变性腰管狭窄症 康复训练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治疗高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5
6
作者 周建国 廖文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05-409,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治疗高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高龄患者13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5例。对照组男37例,女28例,平均年龄66.4±...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治疗高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高龄患者13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5例。对照组男37例,女28例,平均年龄66.4±5.3岁(61~75岁);给予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观察组男35例,女30例,平均年龄66.9±5.3岁(62~77岁),采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治疗。术后收集两组数据,在不同角速度(60°/s和120°/s)下检测腰背肌生物力学性能,包括背部屈伸比(flexion extension ratio,F/E)、前降力矩(peak torque,PT)及平均功率(average power,AP);以投影栅轮廓法检测脊柱对称性,包括旋转角(RA)、侧弯角(M)及侧屈角比(LR);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和MacNab标准评价术后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术前各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F/E[(72.16±20.17)%]、PT(86.54±15.39Nm)和AP(43.27±15.68W)较术前[(86.59±23.46)%、72.10±16.39Nm和28.41±16.34W]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79.64±21.40)%、80.14±15.64Nm和37.69±14.38W]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RA、M及LR观察组术后低于对照组(P<0.05);对两组患者分别随访12个月,两组患者术后ODI值均降低,且术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及12个月时,对照组MacNab标准优良率分别为67.69%和72.31%,观察组分别为87.69%和93.8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对高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在腰背肌生物力学性能、脊柱对称性恢复方面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临床疗效优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脊柱内镜技术 盘突出症 临床效果
原文传递
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何贵生 董宪杰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1年第19期3102-3103,共2页
目的分析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80例,将其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椎管减压并椎体间或后外侧融合术治疗,观... 目的分析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80例,将其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椎管减压并椎体间或后外侧融合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经椎间孔脊柱内镜微创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8周腰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功能障碍问卷表(ODI)指数,以及JOA(包括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3项)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2周VAS、ODI均低于对照组、JOA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8周两组间VAS、ODI评分、JOA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椎管减压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相比,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能够更快地改善症状、使患者恢复日常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脊柱内镜技术 退变性腰管狭窄症 效果
下载PDF
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与传统后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伴有腰椎不稳的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34
8
作者 尹鹏 海涌 +5 位作者 杨晋才 周立金 许春阳 高海峰 邹聪颖 庞大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13-221,共9页
目的:比较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E-TLIF)和传统后入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伴有腰椎不稳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 目的:比较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E-TLIF)和传统后入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伴有腰椎不稳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因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在我院行腰椎减压融合手术患者36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PE-TLIF组(15例)和PLIF组(21例)。两组间年龄、性别、手术节段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长度、术后伤口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及术后并发症。通过术前、术后1d及术后7d的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评估椎旁肌肉的损伤情况。通过术前1d、术后7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最终随访时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术前1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最终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后6个月行CT检查,采用Bridwell标准评价椎间融合情况。结果:PE-TLIF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16.4±4.7个月,PLIF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17.4±4.9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PE-TLIF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卧床时间均小于PLIF组患者,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TLIF组患者术后1d及术后7d的CK明显低于PLIF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腰腿痛VAS及ODI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PE-TLIF组患者术后1周及3个月时的腰痛VAS评分显著低于PLIF组患者(P<0.05)。PE-TLIF组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腱反射亢进;PLIF组有2例出现表浅切口感染,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P>0.05)。术后6个月时,PE-TLIF组Ⅱ级融合7例,Ⅲ级融合8例;PLIF组Ⅱ级融合12例,Ⅲ级融合9例,两组患者椎间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时,PE-TLIF手术能够达到与传统后入路减压融合术相似的手术疗效,且接受PE-TLIF手术的患者术后椎旁肌肉损伤更少,术后腰部疼痛程度更轻,术后康复更快,但PE-TLIF组手术时间相对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狭窄症 微创手术 经皮内镜下经减压融合术 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
原文传递
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治疗继发性腰椎管狭窄症42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吴火生 龚国华 严福华 《当代医学》 2017年第1期11-14,共4页
目的分析在继发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治疗中,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的应用疗效及安全性,为治疗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选取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3月~2016年12月收治的84例继发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选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 目的分析在继发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治疗中,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的应用疗效及安全性,为治疗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选取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3月~2016年12月收治的84例继发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选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开放手术,干预组患者则接受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疼痛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指标情况,利用c2与t值对数据加以检验。结果干预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对照组相当,但术后1周(4.16±1.28)及1月(3.87±1.29)随访患者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数据经对比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半年随访患者的VAS评分及ODI评分与对照组相当,两组患者的数据经对比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继发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治疗中,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总体疗效与传统开放手术相当。但该手术可达到微创、安全性高,并发症低,适应证广,患者康复快,满意度更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脊柱内镜技术 继发性腰管狭窄症 VAS评分及ODI评分 患者 安全 疗效
下载PDF
可视化环锯成形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年随访
10
作者 陈风 李东亚 +2 位作者 潘彬 袁海波 吴继彬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3344-3348,共5页
背景:随着脊柱微创手术的进步,脊柱内镜下腰椎减压已广泛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不同内窥镜手术入路的适应证不同,具体手术方案的决策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临床手术医师的选择。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可视化环锯成形治疗单节段腰... 背景:随着脊柱微创手术的进步,脊柱内镜下腰椎减压已广泛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不同内窥镜手术入路的适应证不同,具体手术方案的决策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临床手术医师的选择。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可视化环锯成形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0例,根据经皮内镜下可视化环锯成形的不同入路分为经椎间孔入路组(对照组,n=48)和经椎板间入路组(试验组,n=42),记录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切口长度、手术耗时、术中透视次数、住院天数、出血量,评估不同随访阶段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分,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末次随访时的临床效果,并统计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情况。结果与结论:①试验组手术耗时及术中透视次数较对照组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两组在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天数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两组术前目测类比评分及日本骨科协会评分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1周及3,6,12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及日本骨科协会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显著改善(P<0.05);③末次随访的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对照组为94%,试验组为95%;④对照组有1例患者术后仍感腰腿痛,行开放性手术,术后恢复良好,无明显后遗症状;而试验组术后未出现并发症及复发病例;⑤提示经皮椎间孔入路及椎板间入路内镜下可视化环锯成形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都具有良好的短期临床疗效和较高的患者满意度,但经椎板间入路手术耗时更短、术中透视次数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突出症 环锯成形术 经皮椎间孔内镜 经皮入路 经皮入路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凯 杨林 《中外医学研究》 2020年第1期39-41,共3页
目的:分析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从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所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随机选取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作为本次临床试验研究对象,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术进行治... 目的:分析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从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所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随机选取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作为本次临床试验研究对象,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疼痛评分、功能障碍指数,观察两组患者的改良Macnab效果优良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和0DI功能障碍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改良Macnab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进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显著提高患者腰椎功能优良率,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突出症 经皮脊柱内镜技术 疼痛程度 功能障碍指数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治疗高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2
作者 颜华儒 王灏 +4 位作者 王延军 姚永锋 马民亮 刘刚 张永宁 《贵州医药》 CAS 2022年第9期1424-1426,共3页
目的探讨对高龄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采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本院收治的68例高龄LDH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排列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 目的探讨对高龄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采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本院收治的68例高龄LDH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排列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研究组给予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脊柱对称性和腰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术前后旋转角、侧弯角和侧屈角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3 d旋转角、侧弯角和侧屈角比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6个月OD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5.88%低于对照组2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治疗LDH患者不仅可以保障脊柱术后对称性的恢复,还可以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临床治疗优势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突出症 经皮脊柱内镜技术 板开窗髓核摘除术 脊柱对称性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术式对继发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疗效及VSA、ODI评分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金昌映 胡志鹏 胡绪宙 《当代医学》 2017年第22期116-117,共2页
目的研究继发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术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纳入96例继发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各48例。其中48例患者采用传统开放式手术治疗作为对照组,另48例患者采用经... 目的研究继发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术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纳入96例继发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各48例。其中48例患者采用传统开放式手术治疗作为对照组,另48例患者采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术治疗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疼痛情况、关节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观察组VAS、ODI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观察组VAS、ODI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术治疗继发性腰椎管狭窄症效果较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创伤小,促进患者恢复,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狭窄症 经皮脊柱内镜 疼痛 关节功能 疗效
下载PDF
经皮内镜经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及术中穿刺困难发生情况 被引量:2
14
作者 谢富荣 沈茂荣 +3 位作者 玉超杰 张辉宇 熊志超 马东川 《广西医学》 CAS 2019年第9期1098-1100,共3页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经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并分析术中穿刺困难的发生情况及原因。方法纳入84例L5/S1节段椎间盘突出患者,均采用PETD治疗。比较手术前、术后7d及术后1个月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经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并分析术中穿刺困难的发生情况及原因。方法纳入84例L5/S1节段椎间盘突出患者,均采用PETD治疗。比较手术前、术后7d及术后1个月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记录术中穿刺困难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原因及解决方案。结果患者VAS评分及ODI均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均P<0.05)。术中出现穿刺困难5例,其中遇到髂骨遮挡4例,遇到横突遮挡1例。结论PET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良好疗效,但术中有可能出现穿刺失败,而髂骨及横突的遮挡可能是造成手术穿刺困难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突出症 腰5骶1节段 经皮内镜盘切除术 穿刺困难 解剖因素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治疗继发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曾清泉 《系统医学》 2021年第10期89-91,共3页
目的探究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治疗继发性腰椎管狭窄症(LSS)的临床疗效。方法于2018年10月—2019年10月选取60例继发性LSS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n=30)、研究组(n=30),分别予以传统开放手术、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观察手术情况、... 目的探究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治疗继发性腰椎管狭窄症(LSS)的临床疗效。方法于2018年10月—2019年10月选取60例继发性LSS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n=30)、研究组(n=30),分别予以传统开放手术、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观察手术情况、Oswea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VAS评分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78、31.952、10.209、6.966,P<0.05);研究组术后ODI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11,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略高于参照组的8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08,P=0.129)。结论以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治疗继发性LSS,能够在保证临床治疗效果同时,降低手术创伤、缩短住院时间、减轻疼痛及功能障碍,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脊柱内镜技术 继发性 管狭窄症 效果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治疗高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16
作者 赵天富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第17期72-73,共2页
目的:本文研究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治疗高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研究时间:2018年4月至2020年9月。研究对象为我院收取的100例高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对高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分组。每组50例。对照组使用椎板开窗... 目的:本文研究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治疗高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研究时间:2018年4月至2020年9月。研究对象为我院收取的100例高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对高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分组。每组50例。对照组使用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手术。研究组使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进行治疗。最后收集两组患者的腰背肌生物力学性能、脊柱对称性、腰部功能障碍评分、术后疼痛感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在进行手术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背部屈伸比、前降力矩、平均功率等指标在60°/s以及120°/s下均优于对照组。在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脊柱对称性评分优于对照组。在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腰部功能障碍评分和疼痛感评分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出现数量:1例(2.00%)。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出现数量:8例(16.00%)。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数量低于对照组。所有数据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过程中为患者使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进行干预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症状,恢复患者运动功能,应当在实际的治疗中进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脊柱内镜技术 高龄 盘突出症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12
17
作者 袁景 王永辉 +2 位作者 米发桗 杨平 甄平 《临床骨科杂志》 2019年第6期668-670,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TESSYS技术治疗22例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中仅行单纯髓核摘除。术后3个月应用VAS评分评价疼痛改善情况,ODI和JOA评分评价腰椎功能。结果患者均获...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TESSYS技术治疗22例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中仅行单纯髓核摘除。术后3个月应用VAS评分评价疼痛改善情况,ODI和JOA评分评价腰椎功能。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2个月。术后3个月时,VAS评分由术前6~9(7.21±1.53)分下降至1~3(2.04±0.84)分;ODI由术前25%~35%(30.71%±5.62%)下降至9%~15%(12.59%±3.21%);JOA评分由术前11~15(13.53±2.11)分升高至22~26(24.90±2.20)分。结论TESSYS技术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保持腰椎结构稳定和并发症少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间孔内镜 盘突出症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愈率与症状改善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周友华 吴方前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2年第8期71-73,78,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手术,观察...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手术,观察组接受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术后恢复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改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症状改善情况好,对患者的机体损害小,并发症总发生率低,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恢复速度,值得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突出症 治愈率 症状改善 经皮脊柱内镜 并发症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治疗效果
19
作者 潘拓 《中华养生保健》 2021年第15期42-43,共2页
目的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费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成试验组与参照组,每组50例。参照组... 目的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费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成试验组与参照组,每组50例。参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小开窗手术来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来治疗。观察试验组与参照组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对比试验组与参照组两组患者的优良率。结果治疗后,参照组患者的VAS与ODI都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治疗优良率可以看出,试验组的优良率远高于参照组患者的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采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功能障碍以及提高患者的腰椎功能优良率,值得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脊柱内镜 小开窗手术 盘突出症
下载PDF
低浓度腰麻下经皮椎间孔镜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义军 龚福太 +4 位作者 郑宇 孙晴 王向阳 祝志强 李俊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年第30期28-30,共3页
目的探讨低浓度腰麻下经皮椎间孔镜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我科行低浓度腰麻下经皮椎间孔镜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0例(共120个椎间隙),患者术前均存在腰腿痛症状,影像检查证实为单... 目的探讨低浓度腰麻下经皮椎间孔镜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我科行低浓度腰麻下经皮椎间孔镜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0例(共120个椎间隙),患者术前均存在腰腿痛症状,影像检查证实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应用0.18%罗哌卡因5 mL腰麻下行椎间孔成形及髓核摘除术。比较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的腰痛及腿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分析术后6个月的治疗优良率。结果所有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50~120 min,平均(78.1±10.0)min,术中出血量约30 mL。术后随访6个月,术后1 d、3个月、6个月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随访时,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97.5%。结论低浓度腰麻下经皮椎间孔镜术在摘除突出髓核的同时,能够充分对椎间孔进行扩大、减压,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是安全、有效的,且患者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麻 经皮椎间孔内镜技术 盘突出症 盘髓核摘除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