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域阻滞用于经皮椎间孔镜技术麻醉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赵婉璐 安海燕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0-214,共5页
随着快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ARS)及舒适化医疗理念的发展,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已成功应用于部分脊柱手术,其通过孔道式入路及内镜技术实现损伤最小化。为了避免术中医源性神经损伤,常采用区域阻滞联合静脉镇痛药... 随着快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ARS)及舒适化医疗理念的发展,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已成功应用于部分脊柱手术,其通过孔道式入路及内镜技术实现损伤最小化。为了避免术中医源性神经损伤,常采用区域阻滞联合静脉镇痛药作为其主要的麻醉方式以保留病人意识及神经易感性。围手术期良好的镇痛管理不仅是术者手术操作顺利进行的基础,更是加快病人功能锻炼及康复的关键。现已有多种区域阻滞方式联合可视化技术成功应用于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手术的围手术期镇痛。本文将依次介绍近年应用于椎间孔镜技术区域阻滞的方案及其优劣势,旨在使病人更舒适更安全的完成微创手术,缩短病人术后功能锻炼和康复时间,提高满意度及再手术意愿,实现快速康复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区域阻滞 快速康复外科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比较
2
作者 杜壮文 欧阳帆 +1 位作者 王恩梁 曾繁宽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3期310-313,共4页
目的 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方法 我院2018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人100例,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 目的 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方法 我院2018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人100例,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围术期相关指标、腰椎功能、疼痛程度、骨代谢指标及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观察组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观察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学会腰痛疾患评定表(JOA)评分高于对照组,视觉疼痛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对病人创伤更小,利于恢复,安全性更高,治疗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退行性腰管狭窄症
原文传递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应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3
作者 陈志军 黎树佳 +2 位作者 丁小科 伍志健 邓征智 《基层医学论坛》 2023年第28期47-49,共3页
目的 探讨将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1年5月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椎板开... 目的 探讨将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1年5月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试验组接受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对患者手术治疗前后的Oswestry功能障碍(ODI)指数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分、腰椎功能[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量表(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JOA)]评、白分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生活质量简表(the mos 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评分的变化情、况术中出血量情况、手术时间情况、住院时间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情况、腰椎功能恢复优良率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ODI指数评分、VAS评分、JOA评分、IL-6、hs-CRP水平、SF-36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ODI指数评分、VAS评分、IL-6、hs-CRP水平均明显降低,JOA评分与SF-36评分明显提升,且试验组的降低与提升水平明显更高。试验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与较高的安全性,不仅能够改善腰椎功能障碍,降低疼痛感,还能够提升腰椎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适合临床实施和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板开窗盘切除术 盘突出症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的疗效分析
4
作者 徐泽华 熊敏 +2 位作者 张轩 唐冰 曾云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23年第2期38-41,共4页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PLIF)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ASD)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国药东风总医院自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16例既往行PLIF术后邻近节段退变...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PLIF)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ASD)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国药东风总医院自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16例既往行PLIF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患者资料。比较术前与术后1、3、6、12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并在术后12个月随访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纳入标准的手术患者16例,平均随访时间(12.9±1.4)个月,所有手术顺利完成。与术前比较,术后1、3、6、12个月患者的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疼痛VAS评分、ODI指数均低于术后1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其中优10例,良4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87.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PLIF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疗效确切,减轻患者疼痛症状,具有创伤小、早期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症状性ASD的有效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邻近节段退变 临床疗效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显微镜辅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郑明军 蒋臻 +1 位作者 张植雄 陈垍航 《中国内镜杂志》 2023年第4期13-18,共6页
目的 对比分析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显微镜辅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表法,将2017年10月-2019年12月该院收治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的试验组和采用显微镜辅助治疗的对照组,每组3... 目的 对比分析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显微镜辅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表法,将2017年10月-2019年12月该院收治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的试验组和采用显微镜辅助治疗的对照组,每组30例。术后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 <0.05);术后1周,试验组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对照组,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临床优良率、术后1和3个月VAS和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术中发生1例硬膜囊撕裂,采用可吸收线修补。其余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可有效缩小手术切口,减少术中失血量,减轻短期疼痛,促进患者腰椎功能恢复,且不增加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突出症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显微镜辅助治疗 功能 疼痛
下载PDF
单边双通道内镜技术与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1
6
作者 徐东园 林宏衡 原超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3年第9期961-964,共4页
目的比较单边双通道内镜(UBE)技术与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回顾性分析为法,选择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入院的6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不... 目的比较单边双通道内镜(UBE)技术与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回顾性分析为法,选择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入院的6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不同术式分为UBE治疗组(n=30)与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组(n=30)。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前后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症状改善优良率、并发症(切口愈合不良、下肢感觉异常、硬膜外血肿)发生率。结果UBE治疗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86.47±29.78)mL,明显高于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组[(62.98±14.61)mL],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60.58±11.52)min、(5.87±1.59)d,明显长于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组[(34.45±9.63)min、(2.98±1.4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VAS评分、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BE治疗组术后ODI指数为(11.93±2.64)%,明显高于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组[(10.51±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症状改善优良率与切口愈合不良、下肢感觉异常、硬膜外血肿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BE技术与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均显著,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及术后恢复迅速等优势,但UBE技术的手术效率相对更高,减压效果相对更优,操作更为灵活简便,而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创伤相对更小,术后恢复更为迅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节段腰盘突出症 单边双通道内镜技术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疼痛 功能障碍
下载PDF
单侧双通道内镜与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对腰椎间孔狭窄的近远期疗效分析
7
作者 赖加鹏 张官发 +3 位作者 唐洪鸿 谢永渊 曾强彬 汤松达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第5期788-791,共4页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与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对腰椎间孔狭窄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前瞻性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0月收治的80例腰椎间孔狭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住院编号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与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对腰椎间孔狭窄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前瞻性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0月收治的80例腰椎间孔狭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住院编号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指标,手术前后功能障碍严重程度、腰椎功能、疼痛程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长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ODI、JOA以及VAS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ODI、VAS评分均显著降低,JOA评分显著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48h,两组患者血清IL-17以及TNF-α水平均较术后即刻显著降低,血清IL-4水平较术后即刻显著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相比,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对腰椎间孔狭窄症的效果更优,可明显降低术后炎性反应,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疼痛,术后恢复效果好,临床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狭窄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单侧双通道内镜 功能 并发症
下载PDF
CT引导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神经根管狭窄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
8
作者 张雷 《黑龙江医学》 2023年第9期1063-1065,共3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LDH)合并神经根管狭窄老年患者的价值,分析该术式对患者疼痛感、腰椎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5月邓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35例LDH合并神经根管狭窄老年患者作...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LDH)合并神经根管狭窄老年患者的价值,分析该术式对患者疼痛感、腰椎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5月邓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35例LDH合并神经根管狭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研究组(68例,接受CT引导经皮椎间孔镜手术)与对照组(67例,接受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减压术)。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手术前后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及并发症。结果:术后,研究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07、6.598、2.884、3.576、5.224,P<0.05);术后1月研究组的JOA-上肢、JOA-感觉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14、5.434,P<0.05),JOA-下肢、JOA-膀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18、0.498,P>0.05);研究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41,P<0.05)。结论:CT引导下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可有效降低老年LDH合并神经根管狭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减轻其术后疼痛感并促进腰椎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突出症 神经根管狭窄 老年人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9
作者 庞士亮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2期0001-0003,共3页
探究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方法 取2022年1-12月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以开放性手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对比效果。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80.46±2.15)min、(51.44±2.47)min,术中出血量(42.45±... 探究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方法 取2022年1-12月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以开放性手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对比效果。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80.46±2.15)min、(51.44±2.47)min,术中出血量(42.45±3.45)mL、(15.11±2.04)mL,切口长度(3.15±0.45)cm、(0.45±0.15)cm,住院时间(12.55±1.45)d、(5.35±0.75)d,观察组均更少或更短(P<0.05);两组VAS评分(2.15±1.04)分、(1.01±0.85)分,ODI评分(9.55±1.45)、(5.24±1.06)分,观察组均更低(<0.05);观察组TNF-a、MMP3、IL-17为(1.02±0.12)ng/mL、(7.21±1.03)pg/mL和(51.24±5.03)pg/mL,均更低于对照组的(1.47±0.15)ng/mL、(11.41±1.65)pg/mL和(80.12±6.35)pg/mL(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对于患者疼痛度、腰椎功能的改善作用显著,同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炎症水平,并具有创伤小、时间短、预后快等诸多特点,更有助于帮助患者取得理想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度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炎症因子
下载PDF
红光照射联合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
10
作者 王建 《每周文摘·养老周刊》 2023年第9期0055-0056,共2页
目的:探析红光照射联合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02月~2023年03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试验组,每组40例,常规组接受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试验组接受经皮椎... 目的:探析红光照射联合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02月~2023年03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试验组,每组40例,常规组接受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试验组接受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红光照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以及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ODI评分及临床效果。结果:术前,两组患者VAS评分及ODI评分比较,差异较小(P>0.05);相较于术前,两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3个月以及术后6个月VAS评分及ODI评分比较,差异显著(P<0.05),且试验组优于常规组(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临床上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采取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同时联合红光照射能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光照射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盘突出症
下载PDF
责任神经根阻滞联合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多节段腰椎侧隐窝狭窄症 被引量:12
11
作者 岳兵 叶志方 +5 位作者 王泽昊 蒋国强 卢斌 罗科锋 陆继业 沈方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02-505,共4页
目的探讨选择性神经根阻滞(selective nerve root block,SNRB)精准定位联合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治疗多节段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8月~2017年8月92例多... 目的探讨选择性神经根阻滞(selective nerve root block,SNRB)精准定位联合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治疗多节段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8月~2017年8月92例多节段腰椎侧隐窝狭窄症且责任神经根定位不明确,预先判断可能性最大的责任神经根并行SNRB。单根神经根阻滞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缓解率≥70%视为明确责任神经根,经皮椎间孔镜下减压侧隐窝及责任神经根。采用VAS、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腰腿痛评分和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等指标对患者入院时、PTED术后3d和1年进行评估。结果SNRB确定单根责任神经根70例(76.1%),具体责任神经根分布情况:L415例,L534例,S121例。术后3d和1年VAS、JOA评分和ODI较入院时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SNRB精准定位联合PTED治疗多节段腰椎侧隐窝狭窄症可行,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神经根阻滞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多节段腰侧隐窝狭窄症 责任节段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38
12
作者 许天明 倪斌 +4 位作者 王魁 邵擎东 严旭 蒋贵成 吕凤霞 《颈腰痛杂志》 2016年第3期186-190,共5页
目的研究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01-2014-04接受PTED治疗的122例单节段伴有单侧神经根性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 目的研究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01-2014-04接受PTED治疗的122例单节段伴有单侧神经根性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L_(3-4)19例,L_(4-5)68例,L_5-S_1 35例。A组97例采用经椎间孔入路TESSYS技术,B组25例采用YESS技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采用VAS评分、0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A组有1例出现神经根损伤。其他患者未发生严重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A组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疼痛VAS评分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例术后3个月内下肢疼痛明显,其中A组4例,B组3例,在术后半年内再次行腰椎后路融合手术。两组术后3d和末次随访时腰痛、腿痛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ODI指数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疗效按MacNab标准评定,优良率76.0%,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前提下,经椎间孔入路YESS技术和TESSYS技术都能达到很好的疗效,但TESSYS技术适应证更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突出症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TESSYS技术 YESS技术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74例临床应用体会 被引量:7
13
作者 聂邦旭 袁晓峰 +4 位作者 余林薪 卞鸿燕 蔡云华 胡军 张金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21年第4期59-61,66,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7月至2017年3月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评估临...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7月至2017年3月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为70~150 min,出血量10~40 m L,住院时间3~8 d,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36天。术前VAS评分为(6.96±0.74)分,术后1 d、1周、1个月VAS评分为(3.13±0.63)分、(2.44±0.87)分、(2.15±0.75)分。术前ODI评分为(39.07±11.58)分,术后1 d、1周、1个月ODI评分为(19.88±6.39)分、(18.75±5.84)分、(15.21±5.21)分。术后VAS评分及ODI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的优势,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狭窄症 退变 管减压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微创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钙化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自洲 崔波 +1 位作者 田德宇 王洪伟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8年第1期32-36,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钙化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抚顺矿务局总医院骨科收治的52例腰椎间盘突出伴钙化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通过患者的病历、定期门诊复查、电话随访进行数据收...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钙化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抚顺矿务局总医院骨科收治的52例腰椎间盘突出伴钙化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通过患者的病历、定期门诊复查、电话随访进行数据收集。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来评价临床结果。结果术后腰腿痛VAS评分、ODI评分在术后6周、6个月、1年的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根据改良的Macnab标准,94.3%取得了优良结果,症状改善率为98.1%。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钙化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微创 盘突出症 钙化 临床效果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效果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孟志强 吴若丹 +1 位作者 白云鹤 周三国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7年第6期787-789,共3页
目的分析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的疗效。方法将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目的分析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的疗效。方法将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的比较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缓解趋势较对照组明显(P<0.05);观察组术前ODI评分与对照组术前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ODI评分均改善较明显,但观察组患者ODI评分改善明显优于传统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多项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老年 盘突出 管狭窄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藤黄健骨胶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9
16
作者 刘海平 董晓华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1年第20期2981-2983,共3页
目的分析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藤黄健骨胶囊在治疗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该院脊柱外科住院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2例。将接受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藤黄健骨胶囊治疗的48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接... 目的分析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藤黄健骨胶囊在治疗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该院脊柱外科住院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2例。将接受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藤黄健骨胶囊治疗的48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接受单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44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前1 d,以及术后3 d、5 d、3个月、6个月腰背痛和下肢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术前1 d和术后1、3、6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随访,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10.2±2.4)个月。术后3 d观察组腰背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观察组ODI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藤黄健骨胶囊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盘突出症 藤黄健骨胶囊 疼痛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和显微内镜下后路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志昂 张陆 +5 位作者 刘军 姜岩 高军胜 高松明 张冲 刘杰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9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和显微内镜下后路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进行治...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和显微内镜下后路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显微内镜下后路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及住院时间,观察两组治疗前后VRS与VAS评分(视觉模拟法)变化。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而手术切口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RS与VA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明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疼痛,且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显微内镜下后路腰盘切除术 盘突出症
下载PDF
术后系统化康复功能锻炼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行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辅助价值 被引量:33
18
作者 王华勇 周莉娜 《颈腰痛杂志》 2019年第4期512-514,共3页
目的研究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予以系统化康复功能锻炼的辅助治疗价值。方法纳入2015年1月~2017年1月于行PTED治疗的9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 目的研究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予以系统化康复功能锻炼的辅助治疗价值。方法纳入2015年1月~2017年1月于行PTED治疗的9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两组:对照组术后予以常规保守康复训练,观察组术后采用系统化康复功能锻炼。随访1年,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优良率为91.49%,显著高于对照组(8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工作恢复、生活自理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VAS评分、ODI指数均显著降低,且术后1周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6个月、1年的VAS评分、ODI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行系统化康复功能锻炼,能够缩短活动恢复时间,减轻疼痛症状及腰椎功能障碍,提高恢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化康复功能锻炼 盘突出症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