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9篇文章
< 1 2 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凝胶微针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崔闻宇 王妍 +3 位作者 刘美琦 吴廷影 刘迪 王瑾 《微纳电子技术》 CAS 2024年第3期17-33,共17页
微针是一种微凸起阵列组成的微创装置,穿过皮肤角质层形成暂时性微通道,可实现对药物的经皮递送。对微针在经皮给药应用中的优缺点进行了简单阐述,重点介绍了水凝胶微针。综述了水凝胶微针的形成机制、基质材料及制备方法,并对水凝胶微... 微针是一种微凸起阵列组成的微创装置,穿过皮肤角质层形成暂时性微通道,可实现对药物的经皮递送。对微针在经皮给药应用中的优缺点进行了简单阐述,重点介绍了水凝胶微针。综述了水凝胶微针的形成机制、基质材料及制备方法,并对水凝胶微针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应用进行了介绍,指出了水凝胶微针在生物安全性、制定载药量标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智能化、便携化是未来的微针发展趋势,若可以实现根据患者需求在给药时间、给药部位、给药剂量等方面的精准调控,水凝胶微针将在疾病诊断与治疗方面发挥更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针 水凝胶 经皮给药 微成型技术 微通道 微创装置
原文传递
皮肤脂质与仿皮肤脂类脂质体经皮给药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王源钰 陈凌妍 +4 位作者 王禹 刘晔 宋艳志 刘欣荣 邓意辉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1期25-43,共19页
目的对皮肤脂质与仿皮肤脂类脂质体(liposomes resembling skin lipids,LRSL)进行综述。方法参阅国内外209篇文献,总结了皮肤脂质组成及其含量、皮肤脂质的功能和皮肤疾病,并对LRSL的发现、形成与稳定性、脂质组成、形态大小、制备方法... 目的对皮肤脂质与仿皮肤脂类脂质体(liposomes resembling skin lipids,LRSL)进行综述。方法参阅国内外209篇文献,总结了皮肤脂质组成及其含量、皮肤脂质的功能和皮肤疾病,并对LRSL的发现、形成与稳定性、脂质组成、形态大小、制备方法、在体内的变化、优势及应用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结果LRSL能将有效成分递送至皮肤的深层,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并能起到修复皮肤屏障的作用。因此,LRSL在药物的治疗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越性与可行性。结论为LRSL的开发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脂质 仿皮肤脂类脂质体 经皮给药
原文传递
脂质纳米粒在经皮给药系统中治疗皮肤病的应用
3
作者 刘静欢 孙立杰 《广东化工》 CAS 2024年第6期82-84,共3页
经皮给药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给药方式,正逐渐受到广大医药工作者和患者的青睐。然而,皮肤角质层的屏障功能限制了药物的经皮吸收。脂质纳米粒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能够有效提高皮肤渗透性、减少药物相关副作用。本文就脂质纳米粒的特点... 经皮给药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给药方式,正逐渐受到广大医药工作者和患者的青睐。然而,皮肤角质层的屏障功能限制了药物的经皮吸收。脂质纳米粒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能够有效提高皮肤渗透性、减少药物相关副作用。本文就脂质纳米粒的特点、透皮作用机制以及在多种皮肤病中的应用做一综述,阐明脂质纳米粒在经皮给药领域的广阔发展前景,为脂质纳米粒的开发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纳米粒 固体脂质纳米粒 纳米结构脂质载体 经皮给药 皮肤病
下载PDF
经皮给药系统皮肤模型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刘沿 胡小垒 +6 位作者 许可洪 赵海荣 巫秀美 杨自忠 张成桂 赵昱 高鹏飞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22-128,共7页
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的皮肤模型是指构建能够模拟人体皮肤结构和功能,并用于研究和评估药物在经皮给药过程中的吸收、渗透及药效等方面的实验模型。该模型可代替传统人体皮肤实验,减少药物开发过程中... 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的皮肤模型是指构建能够模拟人体皮肤结构和功能,并用于研究和评估药物在经皮给药过程中的吸收、渗透及药效等方面的实验模型。该模型可代替传统人体皮肤实验,减少药物开发过程中对人体皮肤的使用,为经皮制剂的研发提供一种便捷、可控且经济高效的方法。针对经皮给药系统的皮肤模型,本文从药物经皮吸收途径出发,对目前常用的动物皮肤模型、人工皮肤模型、重组人体皮肤模型进行介绍,并对其优缺点及应用进行了分析,为经皮制剂的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给药系统 皮肤模型 应用特点
下载PDF
平行人工膜渗透模型在经皮给药系统药物渗透性筛选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宋三孔 白银亮 梁建娣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02-507,共6页
传统的Franz扩散池法一直是评价经皮给药系统(TDDS)药物渗透性的“金标准”,但在大量药物分子的高通量筛选方面,其存在效率低、成本高、离体皮肤不易获得、可靠性差、工作量大等缺点。平行人工膜渗透(PAMPA)模型的出现,为现有TDDS药物... 传统的Franz扩散池法一直是评价经皮给药系统(TDDS)药物渗透性的“金标准”,但在大量药物分子的高通量筛选方面,其存在效率低、成本高、离体皮肤不易获得、可靠性差、工作量大等缺点。平行人工膜渗透(PAMPA)模型的出现,为现有TDDS药物渗透性的评价提供了可靠的前期预测数据。PAMPA模型现已广泛应用于镇痛药、局部麻醉药、抗氧剂、解热镇痛抗炎药、维生素类、胆碱酯酶抑制剂、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等TDDS药物及其制剂的渗透性筛选研究,具有可靠性高、重复性好、效率高、成本低、数据稳定等特点。PAMPA模型极大地提高了TDDS药物渗透性的高通量筛选效率,随着该模型的大量应用和逐步成熟,该模型将成为传统评价模型之外的一种新型有效的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给药系统 平行人工膜渗透 物渗透性筛选
下载PDF
专利视角下经皮给药系统药物研发趋势及现状
6
作者 杜海涛 李新辰 赵志刚 《中国药业》 CAS 2023年第14期22-26,共5页
目的为经皮给药系统(TDDS)药物后续研究的开展提供参考。方法检索incoPat数据库2011年至2021年TDDS药物专利相关信息,分析专利申请及公开、专利持有人国别分布、专利持有人全球分布、我国专利持有人分布情况;检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数据... 目的为经皮给药系统(TDDS)药物后续研究的开展提供参考。方法检索incoPat数据库2011年至2021年TDDS药物专利相关信息,分析专利申请及公开、专利持有人国别分布、专利持有人全球分布、我国专利持有人分布情况;检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数据库,分析我国TDDS药物上市情况;检索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数据库,分析相关药物美国上市情况;检索ClinicalTrials数据库2011年至2021年相关药物中美两国临床试验开展情况,分析相关药物上市/临床试验开展状况。结果2011年至2021年,共有TDDS药物相关专利4386件,其中我国居首(878件,20.02%,未统计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数据),美国次之(599件,13.66%);全球TDDS药物相关专利持有人排名前10中有企业6家、高等院校2所、个人(持有者)2名,我国仅有中国药科大学入围;我国TDDS药物相关专利持有人排名前10中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8家及企业2家。我国已上市的TDDS药物共5种,其中国产药物2种(涉及5家企业)、进口药物3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共8种,其中7种处于临床试验Ⅰ期、1种处于临床试验Ⅲ期。美国已上市的TDDS药物共21种,涉及生产企业69家;2种处于正在试验新的适应证阶段;2种处于临床试验Ⅱ期,1种处于临床试验Ⅲ期。结论TDDS有广阔的应用潜力,我国在该领域专利数量虽为全球最多,但当前仍转化乏力,药品生产企业应深化与医疗机构/高校院所的合作,提高专利技术转化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给药系统 透皮贴剂 专利分析 incoPat数据库
下载PDF
微针技术促进经皮给药在疫苗递送方面的应用进展
7
作者 崔闻宇 吴廷影 +3 位作者 王瑾 刘美琦 王妍 黄晶 《微纳电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20-829,共10页
对微针介导的疫苗接种的优势进行了简单阐述,重点介绍了微针的制作材料以及微针类型。并对固体、涂层、空心、溶解、水凝胶5种类型微针的给药方式的优缺点及在疫苗接种领域中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由于微针的经皮免疫所具有的高效诱... 对微针介导的疫苗接种的优势进行了简单阐述,重点介绍了微针的制作材料以及微针类型。并对固体、涂层、空心、溶解、水凝胶5种类型微针的给药方式的优缺点及在疫苗接种领域中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由于微针的经皮免疫所具有的高效诱导免疫应答、低痛感、易储存等优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疫苗接种。总结出微针介导的疫苗接种具有提高患者依从性、微创、缓解医护人员的工作量,还具有减少接种剂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疫苗稳定性、简化供应链等优势。最后,对微针在当前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展望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针 疫苗 经皮给药 免疫 新型冠状病毒
原文传递
可溶性微针在经皮给药系统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崔闻宇 刘美琦 +2 位作者 王瑾 吴廷影 王妍 《微纳电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27-336,共10页
对微针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优势进行了简单阐述,重点介绍了可溶性微针。可溶性微针由生物相容性和水溶性的基质材料制成,具有可生物降解、载药量大、不产生针尖废物等独特优势。从可溶性微针常用的基质种类和制备方法阐述了可溶性微针对... 对微针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优势进行了简单阐述,重点介绍了可溶性微针。可溶性微针由生物相容性和水溶性的基质材料制成,具有可生物降解、载药量大、不产生针尖废物等独特优势。从可溶性微针常用的基质种类和制备方法阐述了可溶性微针对药物经皮渗透和吸收的影响。对国内外研究中可溶性微针递送疫苗、降糖药、基因、麻醉剂、抗肿瘤药物和其他应用进行了介绍。总结出可溶性微针经皮给药系统可显著提高药物的经皮渗透量,能够安全、稳定地输送药物并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最后,对可溶性微针现研究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展望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微针 经皮给药 基质 微模塑法 物递送
原文传递
微针技术在经皮给药系统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崔闻宇 王瑾 《微纳电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5-204,共10页
微针在研发初期主要用于药物的输送,可以克服传统经皮给药的局限性,是继口服和注射之后的一种给药新途径。介绍了微针的类型及其释药机制,阐述了固体、涂层、空心、溶解、水凝胶5种类型微针的给药方式的优缺点及其在经皮给药领域中应用... 微针在研发初期主要用于药物的输送,可以克服传统经皮给药的局限性,是继口服和注射之后的一种给药新途径。介绍了微针的类型及其释药机制,阐述了固体、涂层、空心、溶解、水凝胶5种类型微针的给药方式的优缺点及其在经皮给药领域中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说明了不同的微针类型适用于不同性质的药物输送,当前先进的微针经皮给药系统可以显著提高药物经皮的渗透量,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此外,还对微针在当前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其在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针 经皮给药系统 固体微针 涂层微针 空心微针 溶解微针 水凝胶微针
原文传递
刺激响应型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梁美婧 宁洪鑫 +4 位作者 王闯闯 李梦艺 侯文彬 李祎亮 王阳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2028-2033,共6页
刺激响应型经皮给药系统可实现药物的特异性释放,提高药物的利用率。按照刺激方式的不同可将该类制剂分为内源性刺激响应型、外源性刺激响应型和联合刺激响应型经皮给药系统。其中,内源性刺激响应型经皮给药系统可通过载体材料对病变部... 刺激响应型经皮给药系统可实现药物的特异性释放,提高药物的利用率。按照刺激方式的不同可将该类制剂分为内源性刺激响应型、外源性刺激响应型和联合刺激响应型经皮给药系统。其中,内源性刺激响应型经皮给药系统可通过载体材料对病变部位温度、pH等改变作出特异性响应,从而将药物递送至靶部位;外源性刺激响应型经皮给药系统可利用光、热、磁、电等外部刺激使载体材料发生相变,进而实现药物的递送;联合刺激响应型经皮给药系统则是结合2种或2种以上的刺激响应型经皮给药系统,如温度-pH双响应型给药系统等。目前,刺激响应型经皮给药系统的相关研究多处于实验阶段,未来还需更深层次的稳定性、毒性及皮肤刺激性评估,为临床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响应 经皮给药系统 内源性刺激 外源性刺激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纂要 被引量:7
11
作者 郭艳 苗明三 张家铭 《中医药学刊》 2004年第11期2062-2063,共2页
目的:总结近几年来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方法:对国内外发表的有关文献加以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经皮给药系统利用皮肤作为药物输入体循环的门户,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是对传统皮肤用药观念的重要突破,临床证明其优点较多,如可以... 目的:总结近几年来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方法:对国内外发表的有关文献加以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经皮给药系统利用皮肤作为药物输入体循环的门户,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是对传统皮肤用药观念的重要突破,临床证明其优点较多,如可以不通过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破坏,维持稳定持久的血药浓度等,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医药工作者研究的热点。主要体现在新型促进渗透剂的寻找、促渗方法的探讨、经皮给药系统与中医穴位的结合以及经皮给药的体内分析方法上。经皮给药系统将为临床治疗开辟新的思路和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给药系统 经络穴位的经皮给药 经皮给药的体内分析方法 促透剂 促透方法
下载PDF
升麻素经皮给药对小鼠特应性皮炎的作用机制
12
作者 王晓钰 王倩倩 +1 位作者 张方辰 王杰琼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48-1654,共7页
目的研究升麻素经皮给药抑制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诱导的小鼠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的效应,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ICR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地塞米松阳性药组、升麻素经皮给药低剂量组... 目的研究升麻素经皮给药抑制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诱导的小鼠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的效应,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ICR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地塞米松阳性药组、升麻素经皮给药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升麻素灌胃组。在致敏阶段,采用FITC溶液涂抹小鼠剃毛腹部,激发阶段,采用0.6%FITC溶液攻击小鼠左右耳,给药组从致敏开始给药连续7 d。检测升麻素经皮给药对小鼠体质量、胸腺指数、脾脏指数的影响;HE染色观察耳部炎症细胞浸润;测量小鼠耳肿胀,ELISA方法检测Th2型细胞因子IL-5、IL-13以及促过敏关键启动子IL-33;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丝聚合蛋白(filaggrin)、紧密连接蛋白-1(claudin-1)、封闭蛋白(occludin)、钙黏蛋白(E-cadherin)。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可见明显AD症状,与模型组比较,升麻素经皮给药组明显减少耳部炎症细胞浸润,明显降低耳肿胀及IL-5、IL-13、IL-33的分泌,明显升高filaggrin、occludin的蛋白表达。结论升麻素经皮给药对小鼠AD抑制效果明显,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修复上皮屏障功能,恢复filaggrin、occludin,抑制促过敏因子IL-33,最终抑制AD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麻素 经皮给药 特应性皮炎 上皮屏障 丝聚合蛋白 封闭蛋白 白介素-33
下载PDF
基于TLR4/NF-κB炎性轴的白芥子经皮给药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调控机制研究
13
作者 高远 李冀 +1 位作者 韩东卫 陈芳 《中医药学报》 CAS 2023年第8期17-22,共6页
目的:探讨白芥子经皮给药通过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TLR4/NF-κB)炎性轴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5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组、白芥子组及白芥子+TLR4激活剂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 目的:探讨白芥子经皮给药通过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TLR4/NF-κB)炎性轴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5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组、白芥子组及白芥子+TLR4激活剂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组制备佐剂性RA模型。阳性药组右后足涂抹0.27 g/kg扶他林,白芥子组涂抹4.50 g/kg白芥子涂剂,白芥子+TLR4激活剂组涂抹4.50 g/kg白芥子涂剂同时踝关节注射0.25 mg/kg TLR4激活剂LPS,对照组和模型组涂抹等量的面粉糊作对照,制备模型前3 d开始给药,连续18 d。测量不同时间左右后足肿胀度,末次给药后检测热痛和机械痛阈值、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Western blot法检测踝关节滑膜组织中TLR4、NF-κB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组、白芥子组及白芥子+TLR4激活剂组建模不同时间右后足肿胀度均降低,其中阳性药组和白芥子组均低于白芥子+TLR4激活剂组,白芥子组建模9 d右后足肿胀度低于阳性药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组、白芥子组及白芥子+TLR4激活剂组右后足热痛及机械痛阈值均升高,其中阳性药组高于白芥子组,白芥子组高于白芥子+TLR4激活剂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组、白芥子组及白芥子+TLR4激活剂组血清IL-1β、TNF-α水平及踝关节滑膜组织中TLR4、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降低,其中阳性药组和白芥子组低于白芥子+TLR4激活剂组(P<0.05),阳性药组与白芥子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芥子经皮给药通过抑制TLR4/NF-κB炎性轴发挥作用,可有效治疗RA模型大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芥子 经皮给药 类风湿性关节炎 TOLL样受体4 核因子-ΚB
下载PDF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与应用探讨
14
作者 宋怡 周州 +4 位作者 罗舒 许晓燕 李芳 贺黎铭 罗霞 《四川农业科技》 2023年第8期118-122,共5页
中药经皮给药因避免肝、胃肠损伤的“首过效应”、患者可控制给药、维持稳定持久的血药浓度、减少给药次数、患者易于接受等优点,已成为现代制剂研究的热点之一。由于皮肤的独特解剖位置和结构以及对大多数药物的相对不渗透性,导致经皮... 中药经皮给药因避免肝、胃肠损伤的“首过效应”、患者可控制给药、维持稳定持久的血药浓度、减少给药次数、患者易于接受等优点,已成为现代制剂研究的热点之一。由于皮肤的独特解剖位置和结构以及对大多数药物的相对不渗透性,导致经皮给药领域进展缓慢,并限制了临床应用。而中药经皮给药制剂能够有效克服皮肤屏障,增大药物的渗透率,使患者得到有效治疗。文中就经皮给药中药制剂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别对近年中药制剂及其在疾病中的应用进行阐述,为经皮给药制剂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给药 制剂
下载PDF
经皮给药系统制剂立项开发探析
15
作者 杨云松 徐佳 《化工管理》 2023年第33期140-143,共4页
经皮给药系统药物以其独特的临床优势,已发展为第三代药物制剂的研究领域,国内创新研究发展缓慢。文章在大量实验和文献研究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国丰富的药用资源优势,同时借鉴运用国外研究已上市药物的成功经验,从药物的目标来源、筛选... 经皮给药系统药物以其独特的临床优势,已发展为第三代药物制剂的研究领域,国内创新研究发展缓慢。文章在大量实验和文献研究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国丰富的药用资源优势,同时借鉴运用国外研究已上市药物的成功经验,从药物的目标来源、筛选原则以及经皮方式等方面对经皮给药系统制剂的立项开发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给药系统 目标 筛选原则 经皮方式
下载PDF
经皮给药系统及技术研究进展
16
作者 丁嘉信 李荣荣 +2 位作者 王艳莉 程曼曼 孙启泉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第15期39-42,共4页
经皮给药系统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相较于口服给药、皮下注射等给药方式,经皮给药系统具有患者顺应性好、避免首过效应、血药浓度稳定可控、安全性高等优势。但很多药物由于皮肤屏障和药物自身的性质,难以渗透吸收,提高药物经皮渗透效... 经皮给药系统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相较于口服给药、皮下注射等给药方式,经皮给药系统具有患者顺应性好、避免首过效应、血药浓度稳定可控、安全性高等优势。但很多药物由于皮肤屏障和药物自身的性质,难以渗透吸收,提高药物经皮渗透效率成为经皮给药系统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多种新剂型和新技术在提高药物经皮渗透能力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本文旨在对经皮给药系统的新剂型和新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经皮给药系统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给药系统 新剂型 新技术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经皮给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邢晓夏 王慧 刘洪均 《安徽医药》 CAS 2005年第12期883-886,共4页
药物的透皮给药主要受到皮肤障碍、药物的分子量和亲水/油性等因素的影响。利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同时,辅以载体方法可有效提高药物(尤其是生物大分子药物和复方中药)经皮给药效率。随着透皮给药的不断发展改进,经皮给药系统一定会发挥更... 药物的透皮给药主要受到皮肤障碍、药物的分子量和亲水/油性等因素的影响。利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同时,辅以载体方法可有效提高药物(尤其是生物大分子药物和复方中药)经皮给药效率。随着透皮给药的不断发展改进,经皮给药系统一定会发挥更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给药 透皮 渗透 经皮给药系统 生物大分子 透皮给药 化学方法 复方中 等因素 分子量
下载PDF
用于经皮给药微针的设计与力学性能分析
18
作者 陈诗余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6期0027-0030,共4页
本文以微针为研究对象,简述了微针的研究背景和通过原理,并基于此,通过对微针结构、尺寸、阵列密度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微针阵列设计结构建模进行力学性能分析。方法 结合人体皮肤结构,并考虑到微针的刺入特点,在全面分析微针设计、制备... 本文以微针为研究对象,简述了微针的研究背景和通过原理,并基于此,通过对微针结构、尺寸、阵列密度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微针阵列设计结构建模进行力学性能分析。方法 结合人体皮肤结构,并考虑到微针的刺入特点,在全面分析微针设计、制备及应用现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高度为500μm,顶部直径为55μm,底部直径250μm,空心微针孔道直径为30μm,间距2mm的7*7阵列圆锥形空心微针;对设计的微针及其阵列模型进行了横向弯曲力、屈曲力和刺入力的受力分析和强度校核,评估微针的力学性能,验证了微针结构在理论上满足刺入皮肤所需的力学条件的可靠性;使用Ansys仿真软件,对三种相同结构不同材料的微针受力变形情况进行分析,分析模拟结果和应力分布云图。结果 微针仿真模型可满足刺入皮肤所需的力学条件,微针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和受力,结果基于不同的材料各有差异。结论 PLA材质微针仿真模型更适合经皮给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针 经皮给药 建模设计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经皮给药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9
作者 栗莹 郑艳梅 《护理研究》 2005年第27期2485-2485,共1页
关键词 经皮给药治疗仪 小儿腹泻 经皮给药
下载PDF
中药经皮给药的研究思路 被引量:33
20
作者 王艳宏 王锐 +3 位作者 管庆霞 包蕾 刘振强 阎雪莹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0年第9期1906-1908,共3页
为给中药经皮给药的研究提供借鉴,通过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将中药经皮给药的研究思路综述如下:阐明中药透皮吸收机理,选择适宜的研究对象,开展中药经皮渗透特性研究,改善中药经皮给药的渗透性,选择适宜的辅料,研究开发中药经皮... 为给中药经皮给药的研究提供借鉴,通过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将中药经皮给药的研究思路综述如下:阐明中药透皮吸收机理,选择适宜的研究对象,开展中药经皮渗透特性研究,改善中药经皮给药的渗透性,选择适宜的辅料,研究开发中药经皮给药新剂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给药 研究思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