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柱内镜下病灶清除联合经皮置钉固定置管冲洗治疗胸腰椎脊柱感染
1
作者 赵成毅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4年第6期54-56,103,共4页
目的探讨脊柱内镜下病灶清除联合经皮置钉固定置管冲洗治疗胸腰椎脊柱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医院收治的78例胸腰椎脊柱感染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9例。对照组接受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研究组接... 目的探讨脊柱内镜下病灶清除联合经皮置钉固定置管冲洗治疗胸腰椎脊柱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医院收治的78例胸腰椎脊柱感染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9例。对照组接受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研究组接受脊柱内镜下病灶清除联合经皮置钉固定置管冲洗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疼痛程度、腰椎功能、炎症介质水平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疼痛程度评分、腰椎功能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植骨融合优良率为92.31%,高于对照组的71.79%(P<0.05)。结论脊柱内镜下病灶清除联合经皮置钉固定置管冲洗治疗胸腰椎脊柱感染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患者腰椎功能改善显著,植骨融合优良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脊柱感染 脊柱内镜下病灶清除 经皮置钉固定管冲洗
下载PDF
3D打印辅助经皮置钉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临床效果
2
作者 井晟 孟祥圣 +3 位作者 尚修超 孙晓 谢永鹏 朱海泉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45-1348,共4页
目的评价3D打印辅助经皮置钉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80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经皮置钉组(n=47,3D打印辅助经皮置钉)和切开复位组(n=33,切... 目的评价3D打印辅助经皮置钉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80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经皮置钉组(n=47,3D打印辅助经皮置钉)和切开复位组(n=33,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血清肌酸激酶(CK)、肌红蛋白(Myo)、乳酸脱氢酶(LDH)水平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皮置钉组患者手术时间[(62.96±19.31)min比(100.07±26.71)min]、术中出血量[(112.71±25.43)mL比(230.65±30.29)mL]、住院时间[(11.04±2.35)d比(15.16±2.58)d]和骨折愈合时间[(102.18±9.74)d比(113.42±11.52)d]显著低于切开复位组(均P<0.01)。术后3个月经皮置钉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切开复位组(95.74%比80.00%)(P<0.05),骨折复位质量优良率高于切开复位组(P<0.05)。术后1、3、6个月经皮置钉组Majeed评分显著高于切开复位组(均P<0.05)。两组术前CK、Myo、LH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经皮置钉组CK、Myo、LDH水平显著低于切开复位组(均P<0.05)。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切开复位比较,3D打印辅助经皮置钉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效果更好,可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术后恢复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不稳定性骨盆骨折 经皮置钉固定 钢板内固定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经皮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3
作者 张治水 王玉景 崔鹏 《颈腰痛杂志》 2024年第2期358-361,共4页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经皮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运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对象为该院2020年7月~2022年7月收治的7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C”臂透视经皮置钉,观察组采用机器人辅助经皮置钉。比较两组患...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经皮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运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对象为该院2020年7月~2022年7月收治的7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C”臂透视经皮置钉,观察组采用机器人辅助经皮置钉。比较两组患者透视次数、手术时间及置钉时间,比较Gertzbein-Robbins螺钉位置分级,比较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骨折矫正效果以及疼痛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透视次数、手术时间及置钉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Gertzbein-Robbins螺钉位置分级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相比于术前,两组患者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骨折椎前缘高度比显著升高(P<0.05),Cobb角、VAS评分显著下降(P<0.05);但两组间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C”臂透视辅助经皮置钉,机器人辅助经皮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能缩短置钉时间和手术时间,减少透视次数,并有效提高螺钉置入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机器人 经皮置钉 胸腰椎骨折 准确性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辅助经皮置钉与钢板内固定在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中近、远期的疗效对比
4
作者 朱明 李保健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7期47-50,共4页
目的:比较3D打印技术辅助经皮置钉与钢板内固定在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中近期、远期的疗效。方法:选择聊城市东昌府区中医院和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10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70例行复位手术治疗的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依照手术方式不同... 目的:比较3D打印技术辅助经皮置钉与钢板内固定在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中近期、远期的疗效。方法:选择聊城市东昌府区中医院和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10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70例行复位手术治疗的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依照手术方式不同分成两组,各35例。对照组行常规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试验组行3D打印技术辅助经皮置钉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试验组手术相关指标更优,术后恢复更快(P<0.05);试验组治疗后近、远期优良率分别为94.29%、97.14%,较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相比,试验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2.86%)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相比常规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经皮置钉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具有更大优势,主要表现在降低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和术后康复进程、减少术后并发症等方面,近、远期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性骨盆骨折 3D打印技术 经皮置钉 钢板内固定
下载PDF
跗骨窦切口钢板内固定联合经皮置钉技术微创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 被引量:21
5
作者 赵训明 廖全明 +3 位作者 王克军 裴洪 陈顺广 刘盖为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9年第2期39-41,46,共4页
目的探讨跗骨窦切口钢板内固定联合经皮置钉技术微创治疗Sanders II、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采用跗骨窦切口钢板内固定联合经皮置钉技术微创治疗并获得随访的23例病例资料。其中,Sanders II型15... 目的探讨跗骨窦切口钢板内固定联合经皮置钉技术微创治疗Sanders II、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采用跗骨窦切口钢板内固定联合经皮置钉技术微创治疗并获得随访的23例病例资料。其中,Sanders II型15例,SandersⅢ型8例;男15例,女8例;年龄22~61岁,平均年龄44.2岁。记录术后软组织情况,测量跟骨术前、术后及随访X线片的B?hler角、Gissane角、骨折复位情况及骨折愈合时间,对测量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于末次随访时按照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进行评分。结果经过10~13个月(平均11.8个月)随访。术后所有跟骨均达到解剖复位或近乎解剖复位,且均无切口边缘皮肤坏死、血肿形成。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4个月。术后B?hler、Gissane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根据Maryland评分,优13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为91.3%。2例有腓肠神经损伤表现。结论跗骨窦切口钢板内固定联合经皮置钉术具有创伤小、切口并发症少、复位固定可靠的优点,可用于治疗Sanders II、Ⅲ型跟骨骨折,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跗骨窦切口 经皮置钉技术 微创治疗
下载PDF
经皮置钉联合单侧开窗跨顶减压术治疗双侧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 被引量:5
6
作者 陈勇喜 覃海飚 +6 位作者 覃浩然 韦家鼎 付拴虎 伍亮 宋泉生 卢大汉 谷金 《广西医学》 CAS 2019年第4期423-426,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置钉联合单侧开窗跨顶减压术治疗双侧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选择86例双侧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均行经皮置钉联合单侧开窗跨顶减压术及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术后随访15~28个月,观察患者临床功能优良率。比较患... 目的探讨经皮置钉联合单侧开窗跨顶减压术治疗双侧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选择86例双侧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均行经皮置钉联合单侧开窗跨顶减压术及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术后随访15~28个月,观察患者临床功能优良率。比较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28个月腰部、腿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130. 0±35. 1) min,术中出血量(170. 2±65. 1) ml。术中未出现神经损伤,出现硬脊膜撕裂8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4例,但无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X线和CT均提示椎间植骨骨性融合,融合时间为(7. 1±2. 5)个月,未发生内固定松动、脱出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28个月患者临床功能优良率分别为88. 4%(76/86)、90. 7%(78/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3个月及术后28个月的腰部、腿部VAS评分及ODI均低于术前(均P <0. 05),而患者术后3个月与术后28个月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采用经皮置钉联合单侧开窗跨顶减压术治疗双侧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具有减压彻底、创伤小、安全以及脊柱稳定性高等优点,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双侧 经皮置钉 单侧开窗 跨顶减压
下载PDF
经皮置钉内固定结合椎体强化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 被引量:2
7
作者 龙亨国 刘玖行 +2 位作者 李哲明 丁永志 洪文跃 《中医正骨》 2008年第2期57-57,共1页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治疗 骨折固定术 经皮置钉椎体 强化临床研究
下载PDF
引导通道辅助下经皮椎弓根置钉与传统透视下经皮置钉的临床对比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宇博 邹三明 《颈腰痛杂志》 2018年第4期517-518,共2页
笔者自2015-08-2016-08,开展了一项前瞻性分组对照研究,对80例行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胸腰段单椎体骨折患者,分别利用引导通道辅助下经皮置钉36例、传统透视下经皮置钉44例,观察对比了两种置钉方式的差异性,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椎弓根螺 经皮置钉
下载PDF
经皮置钉术与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两种术式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刘燕新 孔畅 +1 位作者 王英彪 李浩 《临床医学工程》 2021年第11期1511-1512,共2页
目的对比经皮置钉术与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两种术式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80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行经皮置钉术,观察组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比较两组的临床指标、腰椎... 目的对比经皮置钉术与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两种术式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80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行经皮置钉术,观察组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比较两组的临床指标、腰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结果两组的住院时间、手术前后的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与Cobb's角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升高,Cobb's角缩小(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手术时间较短,切口长度较长,X线透视次数较多(P<0.05)。结论经皮置钉术与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相当,均能改善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与Cobb's角,前者切口小,但手术时间长、X线透视次数多,后者切口大,但手术时间短、X线透视次数少,临床应合理选择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经皮置钉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 并发症
下载PDF
体位复位联合经皮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重度压缩性骨折 被引量:1
10
作者 蒋雄健 付朝华 劳永斌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0年第10期93-95,共3页
目的 分析胸腰椎重度压缩性骨折采取体位复位联合经皮置钉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次试验将医院2015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胸腰椎重度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在给予全身麻醉后行体位复位,获取满意的复位后,采取... 目的 分析胸腰椎重度压缩性骨折采取体位复位联合经皮置钉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次试验将医院2015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胸腰椎重度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在给予全身麻醉后行体位复位,获取满意的复位后,采取经皮置钉手术.术后进行1年随访,分析患者手术前后ODI指数、VAS评分及各项影像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1个月、12个月的ODI指数和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与术前比较,患者经体位复位后、撑开钉棒后,后凸Cobb角、前缘、中部椎体高度丢失率均取得显著改善,(P<0.05).结论 采用体位复位联合经皮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重度压缩性骨折患者,具有较小的创伤性,能够良好矫正伤椎,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置钉技术 体位复位 胸腰椎重度压缩性骨折 影像学指标 治疗 效果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辅助经皮置钉与钢板内固定在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中近、远期疗效对比 被引量:4
11
作者 胡芯源 杨德猛 王长庚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3689-3691,共3页
目的对比3D打印技术辅助经皮置钉与钢板内固定在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中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将行复位手术治疗的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8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40例行常规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40例行3D... 目的对比3D打印技术辅助经皮置钉与钢板内固定在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中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将行复位手术治疗的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8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40例行常规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40例行3D打印技术辅助经皮置钉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近期疗效及并发症;术后随访2年,比较两组远期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近期疗效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年,两组骨折复位质量及生理活动功能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3D打印技术辅助经皮置钉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及并发症,促进骨折愈合,近期疗效优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性骨盆骨折 钢板内固定 3D打印技术 经皮置钉 近期疗效 远期疗效
下载PDF
后路长节段经皮置钉内固定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并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46
12
作者 姜平 李念虎 +2 位作者 魏传付 贾梦龙 侯召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03-309,共7页
目的:观察后路长节段经皮置钉内固定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合并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中医院骨科2014年11月~2018年11月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并胸腰椎骨折患者共50例,其中完成1年随访患者41例纳入本研究。根据手... 目的:观察后路长节段经皮置钉内固定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合并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中医院骨科2014年11月~2018年11月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并胸腰椎骨折患者共50例,其中完成1年随访患者41例纳入本研究。根据手术方式进行分组,21例行后路长节段经皮置钉内固定术治疗(经皮组),男13例,女8例,年龄48~85岁,平均65.0±5.2岁。20例行后路长节段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切开组),男12例,女8例,年龄35~76岁,平均52.0±4.7岁。术后随访12~48个月,平均28.4±2.3个月。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和术后切口愈合情况,通过术中C型臂X线机透视来计算椎弓根螺钉误置率(螺钉未通过椎弓根置入),术后6个月电话或门诊随访评估患者胸腰椎骨折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3个月、6个月、1年所行的CT、MRI上病椎骨折线及信号改变来评估骨折愈合、脊髓损伤情况并测量术前、术后6个月的伤椎Cobb角。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术后切口均为甲级愈合。所有患者无椎弓根螺钉位置置入错误、医源性神经损伤、切口感染、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骨折部位均达到临床骨性愈合,未出现钉棒松动断裂现象。经皮组手术时间123.7±9.9min,出血量375.6±30.8ml,平均2.3±0.4d下床活动,而切开组手术时间178.6±14.9min,出血量580.5±27.7ml,平均4.4±0.5d下地活动。经皮组与切开组相比,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皮组术后6个月VAS疼痛评分2.3±0.4分、伤椎Cobb角8.7°±1.2°较术前7.6±0.2分、24.6°±4.6°有明显改善,同样切开组术后6个月VAS疼痛评分2.5±0.5分、脊柱后凸Cobb角9.8°±1.3°较术前7.8±0.7分、25.7°±6.3°也有明显改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长节段经皮置钉内固定术所需手术时间较短,创伤较小,出血量少,且在改善患者疼痛及脊柱后凸畸形方面能够达到与传统切开方式相近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并胸腰椎骨折 后路长节段固定 经皮置钉 切开固定 3D打印技术
原文传递
微创经皮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9
13
作者 卢政好 欧军 +4 位作者 苏小桃 谭健 何俊 吴志良 刘静男 《临床骨科杂志》 2016年第5期518-521,共4页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置钉技术( MIPPSF)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9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椎弓根置钉方法分成MIPPSF组( A组,36例)和开放手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 OPSF)组( B组,53例)。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置钉技术( MIPPSF)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9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椎弓根置钉方法分成MIPPSF组( A组,36例)和开放手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 OPSF)组( B组,53例)。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 d VAS评分、术后1年伤椎前缘高度比和矢状面Cobb角评价内固定失败率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DI)。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3 d VAS评分A组均少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年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内固定失败率和ODI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MIPPSF治疗胸腰椎骨折创伤小,治疗效果与OPSF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微创 开放椎弓根螺内固定 胸腰椎骨折
下载PDF
经皮置钉联合微创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向前 吴明虎 +4 位作者 龚东亮 张军 付文芹 高如峰 陈农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年第10期936-942,共7页
目的:探讨经皮置钉联合微创经椎弓根植骨与非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回顾性分析4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试验组26例,男21例,女5例;年龄(47.3±12.3)岁;采用经皮椎弓根置钉联合微创经椎弓... 目的:探讨经皮置钉联合微创经椎弓根植骨与非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回顾性分析4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试验组26例,男21例,女5例;年龄(47.3±12.3)岁;采用经皮椎弓根置钉联合微创经椎弓根自体骨植骨术。对照组14例,男7例,女7例;年龄(50.2±11.2)岁;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3、12个月伤椎的前缘高度比、伤椎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改良MacNab评分及术后内植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VAS及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年VAS及前缘高度百分比均有显著改善(P<0.05)。术前两组伤椎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6);术后1周及术后3、1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2个月两组伤椎Cobb角均有显著降低(P<0.001)。根据MacNab评分,术后12个月试验组优20例,良5例,可1例;对照组优10例,良3例,可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8)。对照组术后第3天出现1例浅表伤口感染,经换药及抗感染治疗后治愈;两组患者术后均无钉棒松动断裂等其他并发症。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的优势,均可以恢复伤椎高度、重建脊柱序列,使骨折椎体复位;而伤椎经皮经椎弓根植骨可以增加骨折椎体的稳定性,术后能更好地维持椎体高度,从而降低后凸畸形和钉棒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椎弓根植骨 经皮置钉 胸腰椎骨折 自体骨植骨
下载PDF
经皮置钉与椎旁肌间隙入路置钉内固定手术治疗A型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及创伤指标对比 被引量:14
15
作者 关海森 卫星 张军伟 《颈腰痛杂志》 2020年第5期612-614,共3页
目的对比经皮置钉与椎旁肌间隙入路置钉内固定手术治疗AO-A型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和创伤性。方法纳入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AO-A型胸腰椎骨折患者65例,随机分为肌间隙组36例和经皮组29例。两组均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手术治疗,其... 目的对比经皮置钉与椎旁肌间隙入路置钉内固定手术治疗AO-A型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和创伤性。方法纳入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AO-A型胸腰椎骨折患者65例,随机分为肌间隙组36例和经皮组29例。两组均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肌间隙组采用多裂肌与最长肌肌间隙入路,经皮组采用经皮微创置钉技术。对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疗效、伤椎矫正情况和血清创伤因子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肌间隙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经皮组,X线透视次数显著少于经皮组(P<0.05);但经皮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肌间隙组,切口长度显著小于肌间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1年以上,术后1月和末次随访的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和后凸Cobb’s角都获得了显著改善(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4 h的血清CK、Myo和LD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但肌间隙组术后24 h的三项指标均显著高于经皮组(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的VAS评分显著下降(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间隙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略高于经皮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置钉技术均可取得相近的良好疗效,其中经皮置钉的创伤性更小,但手术时间久、术中X线透视次数较多;肌间隙入路手术时间较短,X线暴露次数较少,但创伤性逊于经皮置钉。临床上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无神经损伤 AO-A型 经皮置钉 肌间隙入路 椎弓根
下载PDF
体位手法复位联合经皮置钉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曲泊霖 王江波 +2 位作者 曹剑 鲍志磊 郑德宇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7期811-815,共5页
目的:比较体位手法复位联合经皮置钉内固定术与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单节段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病人,其中微创组治疗43例患者采用体位手法复位联合经皮置钉内固定术,开放组治... 目的:比较体位手法复位联合经皮置钉内固定术与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单节段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病人,其中微创组治疗43例患者采用体位手法复位联合经皮置钉内固定术,开放组治疗40例患者采用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比较两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两组病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所有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微创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初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开放组(均P<0.05);微创组术中X线暴露次数显著多于开放组(P<0.05)。微创组术后3 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VAS评分显著低于开放组(均P<0.05);两组术后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与同组术前相比较,Cobb角显著减小、椎体前缘高度显著增高(均P<0.05),但两组间术后Cobb角恢复值和丢失值,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和丢失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住院费用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能够有效治疗胸腰椎骨折,但体位手法复位联合经皮置钉内固定术具有微创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另外还要关注术中X线暴露次数对医患造成的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体位复位 手法复位 经皮置钉内固定 无神经症状 X线暴露
下载PDF
微创椎弓根置钉技术治疗单纯胸腰段椎体骨折:Wiltse入路和经皮置钉的疗效及关节突关节损伤情况比较 被引量:8
17
作者 孙国荣 顾庆陟 +6 位作者 夏祎 朱姗姗 石林新 陈然 蒋传海 史凤之 吴成如 《颈腰痛杂志》 2021年第4期447-450,共4页
目的探讨Wiltse入路和经皮置钉技术治疗单纯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关节突关节损伤的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行微创椎弓根置钉手术治疗的单纯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83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经Wiltse入路置... 目的探讨Wiltse入路和经皮置钉技术治疗单纯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关节突关节损伤的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行微创椎弓根置钉手术治疗的单纯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83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经Wiltse入路置钉者43例,纳入Wiltse组;经皮置钉者40例,纳入经皮置钉组。对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关节突关节损伤情况和术后随访期间的疗效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组的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显著少于经皮置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1个月和1年时的VAS评分、Cobb角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组的伤椎复位率显著高于经皮置钉组,关节突关节损伤的发生率显著低于经皮置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微创术式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Wiltse入路较经皮置钉具有更低的关节突关节损伤率和更稳定、良好的椎体复位率,临床中更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脊柱外科 关节突关节损伤 经皮置钉技术 肌间隙入路
下载PDF
体位复位联合经皮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重度压缩性骨折 被引量:5
18
作者 卢正楷 沙宇 +1 位作者 李茂山 张战峰 《颈腰痛杂志》 2018年第4期419-422,共4页
目的探讨体位复位联合经皮置钉技术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重度压缩性骨折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2-2015-04手术治疗的41例胸腰椎重度压缩性骨折,术前均在全身麻醉后进行体位复位,复位满意后,予以... 目的探讨体位复位联合经皮置钉技术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重度压缩性骨折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2-2015-04手术治疗的41例胸腰椎重度压缩性骨折,术前均在全身麻醉后进行体位复位,复位满意后,予以经皮置钉手术。术后随访1年以上,统计其伤椎矫正情况和VAS评分、ODI指数等疗效指标。结果 4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46-72 min,平均(53.1±9.8)min;术中出血量为67-90 ml,平均(76.1±12.5)ml;患者术后住院3-7 d,平均(4.5±1.3)d。与术前相比,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和12个月的VAS评分、ODI指数均有显著性降低(P<0.05)。41例患者经体位复位后,其伤椎前缘、中部高度丢失率,以及后凸Cobb角均有显著改善(P<0.05);经钉棒撑开、内固定术后,其复位程度进一步改善(P<0.05)。但术前体位复位后伤椎前缘高度恢复<50%者,内固定后的矫正效果亦显著差于体位复位后恢复≥50%者(P<0.05)。而术后12个月时,其伤椎高度及后凸Cobb角的丢失程度并未见显著增加。有2例患者内固定术后出现伤椎内部"空壳样"变化,予以PVP行骨水泥强化治疗。结论胸腰椎重度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体位复位联合经皮置钉技术治疗,创伤小、其伤椎矫正良好,安全可靠;但术前体位复位效果<50%者,术后矫正效果将受影响,应谨慎选择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重度压缩性骨折 经皮置钉 体位复位
下载PDF
经皮置钉后路短节段内固定联合伤椎植骨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19
作者 薛皓 《颈腰痛杂志》 2018年第2期250-251,共2页
笔者自2014-05-2015-02,采用微创经皮置钉后路短节段内固定联合伤椎植骨治疗了37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与同期仅采用单纯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治疗的41例患者进行分组对比研究,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自2014-05... 笔者自2014-05-2015-02,采用微创经皮置钉后路短节段内固定联合伤椎植骨治疗了37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与同期仅采用单纯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治疗的41例患者进行分组对比研究,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自2014-05-2015-02,采用经皮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植骨治疗37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23例,女14例,患者年龄在26-53岁之间,平均(43.6±7.8)岁;伤椎分布:T11椎体3例,T12 10例,L1 16例,L2 8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9例,高处坠落伤11例,砸压伤10例,摔跌伤7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经皮置钉 伤椎植骨 短节段内固定
下载PDF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与经皮置钉内固定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并胸腰椎骨折效果观察 被引量:7
20
作者 蔡广荣 陈炽森 刘仁德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9期16-18,21,共4页
目的:分析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与经皮置钉内固定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50例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进行经皮置钉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患... 目的:分析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与经皮置钉内固定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50例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进行经皮置钉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后指标、临床疗效、术前及术后6个月VAS评分、JOA评分、伤椎Cobb角。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较对照组患者减少(P<0.05);改良Macnab评定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良率分别为88.00%和92.00%,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IA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JOA评分、伤椎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伤椎Cobb角均降低,JOA评分均提高(P<0.05);而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VAS评分、JOA评分、伤椎Cobb角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与经皮置钉内固定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椎骨折疗效相当,均可改善患者脊柱后凸畸形,缓解背部疼痛,促进患者及早下床活动,提高生活质量,经皮置钉内固定术在减轻手术创伤方面有一定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胸腰椎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经皮置钉内固定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