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意识障碍的潜在机制
1
作者 高飞 王利凯 王立童 《中国康复》 2025年第2期115-120,共6页
意识障碍(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DoC)是由局灶性或弥漫性脑损伤引起的广泛神经功能障碍,包括:昏迷、植物状态(vegetative state,VS)/无反应觉醒综合征(unresponsive wakefulness syndrome,UWS)及微意识状态(minimally conscious s... 意识障碍(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DoC)是由局灶性或弥漫性脑损伤引起的广泛神经功能障碍,包括:昏迷、植物状态(vegetative state,VS)/无反应觉醒综合征(unresponsive wakefulness syndrome,UWS)及微意识状态(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MCS)。其常见原因有创伤性脑损伤或脑卒中等。在中国,有近5~7万VS/UWS患者,MCS患者是VS患者的10倍。据保守估计,中国每年新增DoC患者约10万例[1],这给医疗、经济、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迫切需要更加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来促进DoC患者的康复。目前在促醒方面,多以综合治疗为主,近年来通过电/磁治疗的非侵入性脑刺激的出现为DoC患者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 意识障碍 功能连接 安全性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2
作者 夏丽桃 熊江艳 +2 位作者 龙远玉 罗昭龙 马四补 《全科护理》 2025年第4期738-743,共6页
目的:分析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相关研究概况和前沿趋势,为该领域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向。方法:检索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2003—2023年收录的ta-VNS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 6.2R3软件从发文量、机构及关键... 目的:分析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相关研究概况和前沿趋势,为该领域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向。方法:检索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2003—2023年收录的ta-VNS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 6.2R3软件从发文量、机构及关键词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750篇,中文文献156篇,外文文献594篇。ta-VNS相关中文文献年均发文量为7.8篇,高产机构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为代表,研究热点为迷走神经刺激、抑郁症等。ta-VNS相关外文文献年均发文量为29.7篇,高产机构以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Harvard University、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为代表,研究热点为电刺激、迷走神经刺激等。结论:中外文文献发文量最多的机构均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国外机构ta-VNS研究领域整体发文量较国内机构多,近年来国内研究机构对ta-VNS关注度持续增加,发文量呈上升趋势。当前国内外研究前沿与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耳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疾病的临床观察、作用机制,但整体发文量不足,仍需国内外学者、机构间加强交流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 研究热点 可视化分析 CiteSpace软件
下载PDF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多感官情景刺激对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的促醒效果研究
3
作者 张丽丽 王肃馨 +1 位作者 王立峰 王辉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5年第1期23-27,共5页
目的 分析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联合多感官情景刺激对持续性植物状态(PVS)患者的促醒效果。方法 选取60例PVS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脱落3例,最终纳入27例,观察组脱落2例,最终纳入28例。2... 目的 分析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联合多感官情景刺激对持续性植物状态(PVS)患者的促醒效果。方法 选取60例PVS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脱落3例,最终纳入27例,观察组脱落2例,最终纳入28例。2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多感官情景刺激联合taVNS治疗,对照组采用多感官情景刺激联合假刺激治疗。2组治疗频率均为1次/d, 5次/周,连续治疗8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8周后,以及随访时(12周)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改良国际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分。分析2组治疗前、治疗8周后的脑电图(EEG)分级情况。比较2组随访时的促醒效果。结果 治疗4、8周后以及随访时,2组患者的GCS、CRS-R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2组患者EEG分级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观察组促醒率为46.43%,高于对照组的29.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VNS联合多感官情景刺激对PVS患者的促醒作用较好,可改善其意识障碍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植物状态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 多感官情景刺激 促醒 意识障碍
下载PDF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康复疗效观察
4
作者 马丽 封亮 +1 位作者 赵曦 余斌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3期404-410,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的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taVNS)结合康复运动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6月—10月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卒中...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的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taVNS)结合康复运动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6月—10月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伴上肢偏瘫患者,随机分为taVNS 0 Hz(n=20)、taVNS 30 Hz组(n=20)、taVNS 300 Hz组(n=20)、taVNS 3000 Hz(n=20)组,4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同时增加不同频率的taVNS刺激,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调整ta-VNS治疗强度,每次3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14 d。在假刺激组中,只夹电极但不给与刺激。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30 d、治疗45 d后简式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结果治疗前4组FMA评分无显著差异(F=0.195,P=0.900);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治疗30 d及45 d后,4组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01),同时taVNS 300 Hz组治疗45 d后的FMA评分最优(48.81±20.30);不同治疗方案在治疗30 d前后、治疗45 d前后FMA指标的差值均具有差异(P<0.001),其中taVNS 300 Hz组治疗45 d前后的FMA评分差值最大(9.81±1.69),具有临床意义。结论taVNS结合康复运动能促进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康复,taVNS 300 Hz治疗组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 康复
下载PDF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作业治疗对脑卒中上肢功能的疗效
5
作者 谢敏 王梦寰 +1 位作者 耿宝峰 江钟立 《中国康复》 2024年第11期649-654,共6页
目的:研究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作业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5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3例,对照组12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增加上肢机器人、手功能机器人、治疗性作业活动... 目的:研究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作业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5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3例,对照组12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增加上肢机器人、手功能机器人、治疗性作业活动等作业治疗技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治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2组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及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激活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2组FMA-UE、ARAT、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FMA-UE、ARAT、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2组FSS评分治疗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MEP潜伏期较治疗前缩短(P<0.05),且观察组MEP潜伏期短于对照组(P<0.05),2组MEP波幅治疗前后及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感觉运动皮层和前额叶皮层被显著激活(PFDR<0.05)。结论:作业治疗可以改善上肢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taVNS联合作业治疗能更好地激活大脑感觉与运动皮层,促进大脑功能重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作业治疗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 上肢运动功能 运动诱发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和心率变异性的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疼痛阈值预测
6
作者 耿读艳 张易 +3 位作者 付志刚 杨凯 王超 安红霞 《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31-35,共5页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作为新兴的精神和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其刺激强度设置需要将刺激电流调整至疼痛阈值后再降低其幅值。该设置方式不仅缺乏一致性,且影响治疗效果和舒适度。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心率变异性(HRV)特征和机器学...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作为新兴的精神和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其刺激强度设置需要将刺激电流调整至疼痛阈值后再降低其幅值。该设置方式不仅缺乏一致性,且影响治疗效果和舒适度。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心率变异性(HRV)特征和机器学习回归模型的新方法,实现了taVNS疼痛阈值的预测。基于实验采集的数据,系统的比较了将HRV特征作为各种机器学习模型输入的预测精度。结果表明,HRV特征与极端随机树的组合性能最优,使用遗传算法去除冗余特征能够有效改善模型预测性能,均方根误差在1.18到1.56之间,均方差在0.77到0.96之间。该方法可用于不同个体的taVNS刺激强度的预测,对受试者在taVNS期间的治疗效果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 疼痛阈值 心率变异性 机器学习
原文传递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结合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15
7
作者 郑莉 鲍治诚 +2 位作者 张琪 任绪艳 苏敏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91-696,共6页
目的 探讨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结合康复机器人训练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独墅湖医院和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n=20)、机器人组(n=20)和联... 目的 探讨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结合康复机器人训练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独墅湖医院和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n=20)、机器人组(n=20)和联合组(n=20)。3组均行常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和作业治疗,机器人组行假taVNS联合手功能康复机器人进行训练,联合组行taVNS联合手功能康复机器人进行训练,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比较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分及其手指部分评分、患侧腕背伸肌和指伸肌收缩时的肌电均方根值(RMS)以及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MS-MEP)潜伏期和振幅。结果 治疗后,各组FMA-UE及其手指部分评分、腕背伸肌和指伸肌RMS、TMS-MEP潜伏期和振幅均较治疗前改善(t> 2.099,P <0.05),联合组各项指标最优(F> 9.106,P <0.001)。结论 taVNS结合康复机器人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重塑,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 康复机器人 上肢 运动功能
下载PDF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王利凯 萧禹 王立童 《中国康复》 2023年第11期659-663,共5页
目的:观察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4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2例。2组患者均进行药物治疗、常规康复治疗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 目的:观察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4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2例。2组患者均进行药物治疗、常规康复治疗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行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aVNS)。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检测皮质潜伏期(CL)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并采用Fugl-Meyer运动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l量表(MBI)评估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3周后,2组患者CL、CMCT较治疗前减少(均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FMA-UE、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taVNS联合tDCS治疗能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 经颅直流刺激 脑卒中 上肢功能
下载PDF
椎旁神经阻滞联合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对急性期带状疱疹病人疼痛及情绪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刘倩含 张宇清 +3 位作者 杨森 李孝强 陈立平 申文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29-435,共7页
目的:观察椎旁神经阻滞联合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taVNS)对急性期带状疱疹(acute herpes zoster,AHZ)病人的疼痛及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我科AHZ病人6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S... 目的:观察椎旁神经阻滞联合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taVNS)对急性期带状疱疹(acute herpes zoster,AHZ)病人的疼痛及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我科AHZ病人6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S组)和治疗组(T组),每组31例。T组在左耳耳甲处给予taVNS,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S组在左耳耳甲处给予假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出院后1周、4周、12周的疼痛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治疗前、出院后4周、12周的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elf-rating scale of sleep,SRSS)评分,治疗前、出院后1周、4周的简化麦吉尔疼痛问卷(short-form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中的疼痛分级指数(pain rating index,PRI)和现时疼痛指数(present pain intensity,PPI)及状态焦虑量表评分(state-anxiety inventory,S-AI),住院期间盐酸羟考酮片使用例数与曲马多的日平均使用量,病人发展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例数。结果:随访过程中部分病人脱落,最终58例完成研究,S组28例,T组30例。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病人在治疗出院后1周、4周、12周的NRS评分,出院后4周、12周的SRSS评分以及治疗出院后1周、4周的PRI和PPI及S-AI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与S组相比,T组在出院后1周、4周的NRS评分和以上各时间点的SRSS、SF-MPQ和S-AI评分,均显著降低;住院治疗期间,T组平均每日曲马多使用量较S组明显降低(P<0.05);T组病人住院期间的盐酸羟考酮片的使用例数及后期发展为PHN的例数显著低于S组(P<0.05)。结论:AHZ病人早期行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椎旁神经阻滞,可以更有效地缓解疼痛、改善病人睡眠、缓解病人焦虑状态及不良情绪、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同时可以降低PHN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 急性期带状疱疹 焦虑 睡眠
下载PDF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对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作用的初步研究
10
作者 林倩敏 杜庆杰 +2 位作者 刘艳瑰 何艳斌 王晓云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5期024-029,共6页
研究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taVNS)对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neurogenic bowel dysfunction, NBD)的调节作用,提出治疗NBD的新策略。方法:纳入2020年4月至12月入住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 研究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taVNS)对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neurogenic bowel dysfunction, NBD)的调节作用,提出治疗NBD的新策略。方法:纳入2020年4月至12月入住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颅脑损伤康复二区符合NBD诊断的病例5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传统康复治疗,试验组则增加taVNS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病例的周排便频率、排便时间、每次排便量、肠鸣音频率及排便辅助方式的差异,比较组间腹胀改善及排气增多和大便变软的比率。结果:本病区2020年4到12月中,NBD的发生率为33.56%,所有病例均表现为便秘。经过4周干预后,排便频率(P=0.00)、排便时间(P=0.00)、排便量(P=0.00)、肠鸣音频率(P=0.00)的改善疗效在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腹胀症状改善、排气增多的病例比例在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3),大便变软的比例在试验组较对照组高(P=0.04)。对照组中需要的排便辅助方式等级较试验组级别高(P=0.00),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taVNS治疗可改善NBD患者的排便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 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 排便
下载PDF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11
作者 朱冬燕 吉桧媛 +6 位作者 邱晨枫 王梁 曹慧 徐倩 曹月姣 陈伟观 卢红建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4-208,共5页
目的观察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联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CIMT)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招募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7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taVNS组24例、mCIMT组23例和联合组24例。3组患者均... 目的观察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联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CIMT)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招募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7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taVNS组24例、mCIMT组23例和联合组24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taVNS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taVNS治疗,mCIMT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接受mCIMT同步taVNS假刺激治疗,联合组则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mCIMT同步taVNS治疗。mCIMT和taVNS治疗均为每日1次,每次30 min,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4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评估3组患者的上肢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3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期检测3组患者运动诱发电位(MEP)的潜伏期和波幅。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FMA-UE评分、ARAT评分、MBI评分、MEP潜伏期和波幅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mCIMT组治疗后的FMA-UE评分、ARAT评分、MBI评分、MEP潜伏期和波幅均显著优于taVNS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的FMA-UE评分[(40.83±4.54)分]、ARAT评分[(23.63±5.08)分]、MBI评分[(71.29±9.36)分]、MEP潜伏期[(21.98±1.07)ms]和波幅[(1.26±0.22)mV]均显著优于taVNS组和mCIMT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VNS联合mCIMT不仅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还可促进其中枢神经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 可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 脑卒中 上肢功能
原文传递
耳迷走神经电刺激对慢性意识障碍促醒的效果
12
作者 化龙昂 赖海芳 +2 位作者 杨威 刘勇 叶祥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9-347,共9页
目的探讨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对慢性意识障碍(p Do C)患者意识水平恢复的影响。方法2023年1月至2024年8月,浙江省人民医院p Do C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5)。两组均接受常规促醒治疗和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观察组... 目的探讨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对慢性意识障碍(p Do C)患者意识水平恢复的影响。方法2023年1月至2024年8月,浙江省人民医院p Do C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5)。两组均接受常规促醒治疗和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ta-VNS治疗,共4周。每组根据入组时修订版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分分为无反应觉醒综合征/植物状态(UWS/VS)、微小意识状态(MCS)两种类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进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CRS-R、脑电图(EEG)分级和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SEP)评估。结果观察组3例,对照组5例因转院未能完成试验。治疗前,两组UWS/VS、MCS类型患者各项评估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UWS/VS、MCS类型患者GCS评分(|t|>16.000,P<0.001)、CRSR评分(|t|>14.318,P<0.001)、SSEP的N20振幅(|t|>5.247,P<0.05)均提高,EEG分级降低(Z>2.264,P<0.05),SSEP的N20潜伏期缩短(|t|>2.884,P<0.05),且均优于对照组同类型患者(|t|>1.883,|Z|>2.244,P<0.05)。结论ta-VNS可促进p Do C患者从UWS/VS和MCS状态中觉醒,提升脑电活动和感觉运动传导通路的功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意识障碍 迷走神经刺激 针法
下载PDF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的临床应用进展
13
作者 左庆春 吴绪波 汪波波 《黑龙江医学》 2025年第1期120-122,共3页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aVNS)是一种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目前已被用于治疗睡眠障碍、抑郁症、耐药性癫痫、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以及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等临床问题,对taVNS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taVNS在临床康复中的应用...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aVNS)是一种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目前已被用于治疗睡眠障碍、抑郁症、耐药性癫痫、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以及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等临床问题,对taVNS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taVNS在临床康复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迷走神经刺激 神经调控 非侵入性 临床应用
下载PDF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14
作者 刘颖 葛东建 +3 位作者 朱炫姿 向雯 耿明悦 程伟 《天津医药》 2025年第2期189-193,共5页
目的 探讨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aVNS)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择期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aVNS组(T组)和假刺激组(F组)各48例。2组均采用常规全身麻醉方案,T组于术前及麻醉恢... 目的 探讨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aVNS)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择期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aVNS组(T组)和假刺激组(F组)各48例。2组均采用常规全身麻醉方案,T组于术前及麻醉恢复室各接受1次taVNS,每次刺激30 min,而F组各接受假刺激30 min。记录术后排气、排便恢复时间,术后第1、2、3天的进食-恶心-呕吐-查体-症状持续时间评分(I-FEED),术后3 d的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GSRS)。记录术后第1、2天的疼痛数字评分(NRS),术后补救镇痛情况,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与F组相比,T组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明显缩短,术后第1、2、3天的I-FEED评分和术后3 d的GSRS评分明显降低,术后胃肠道不耐受和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比例降低(P<0.05);术后第1、2天的NRS降低,术后恶心发生率降低(P<0.05)。2组患者术后补救镇痛情况、术后呕吐、头晕、心动过缓、低血压发生率和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VNS能改善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减轻术后恶心,缓解术后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神经刺激 迷走神经刺激 腹腔镜检查 妇科手术 术后胃肠功能
下载PDF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治疗帕金森病抑郁的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
15
作者 傅成伟 陈霞 +4 位作者 侯小燕 张岳 郑春叶 戴西勇 刘波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5年第1期7-11,共5页
目的:观察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aVNS)治疗帕金森病抑郁(DPD)的临床疗效并基于静息态fMRI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招募20例DPD患者予以taVNS干预(30 min/次,6次/周,共治疗4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统一帕金森病量表(UPDRS)、非... 目的:观察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aVNS)治疗帕金森病抑郁(DPD)的临床疗效并基于静息态fMRI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招募20例DPD患者予以taVNS干预(30 min/次,6次/周,共治疗4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统一帕金森病量表(UPDRS)、非运动症状量表(NMSS)、帕金森生活质量量表(PDQ)评价taVNS治疗DPD的临床疗效。20例在治疗前后分别行静息态fMRI扫描,以双侧后扣带回作为种子点,计算后扣带回与全脑之间的功能连接(FC)值。提取DPD患者治疗前后差异脑区的FC值,并与临床量表评分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DPD患者HAMD、UPDRS、NMSS、PDQ评分均显著下降(均P<0.05)。治疗后DPD患者左侧后扣带回与右侧额中回、右侧顶下小叶的FC值降低,左侧后扣带回与右侧枕下回的FC值升高;右侧后扣带回与右侧额中回的FC值降低(均P<0.005,GRF校正)。治疗前后左侧后扣带回与右侧额中回的FC差值与HAMD评分呈正相关(r=0.457,P=0.043,未校正)。结论:taVNS可能通过调节后扣带回与其他脑区的FC,进而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为DPD的非药物治疗决策提供神经影像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迷走神经刺激 穴疗法 帕金森病 抑郁 磁共振成像 功能连接
下载PDF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在围术期镇痛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6
作者 陈姝凝 朱鼎芳 +1 位作者 王力峰 叶军明 《赣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89-194,共6页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taVNS)是一种向外耳迷走神经耳支支配的皮肤感受野施加电流来治疗疾病的一种干预措施。近年来随着舒适化医疗发展,taVNS在临床中的应用优势日益展现。研究报道ta...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taVNS)是一种向外耳迷走神经耳支支配的皮肤感受野施加电流来治疗疾病的一种干预措施。近年来随着舒适化医疗发展,taVNS在临床中的应用优势日益展现。研究报道taVNS可通过激活迷走神经改善围术期疼痛,减轻患者术后负担,作为一种无创自主神经调控的干预措施,taVNS不仅操作简便无创,无毒副作用,且经济实用。目前关于临床应用taVNS进行围术期镇痛的具体效果尚存在争议。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从迷走神经耳支的解剖生理、taVNS在疼痛调节中的作用机制、在围术期镇痛中的临床研究进展3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taVNS在围术期镇痛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迷走神经刺激 围术期 镇痛
下载PDF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脑网络机制的研究
17
作者 李诗怡 王梦寰 +3 位作者 王乙休 潘颖颖 林枫 江钟立 《中国康复》 2025年第4期195-201,共7页
目的:利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观察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aVNS)对脑卒中并发单侧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在完成主动抓握任务过程中脑激活模式的即刻效应,探索其促进上肢功能恢复的脑网络机制。方法:选取30例符合条件的脑卒中患者,... 目的:利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观察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aVNS)对脑卒中并发单侧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在完成主动抓握任务过程中脑激活模式的即刻效应,探索其促进上肢功能恢复的脑网络机制。方法:选取30例符合条件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taVNS组与Sham组各15例。2组均在干预前后予以心率变异性(HRV)检测。在首次HRV检测后,2组均先予以5min静息态fNIRS检测,随后分别持续予以真/假taVNS刺激,在此过程中先进行第2次5min静息态fNIRS检测,再嘱患者完成20组共700s主动抓握任务,同时进行第3次fNIRS检测。结果:HRV结果显示taVNS组低频/高频功率比值(LF/HF)显著低于Sham组(P<0.05);taVNS组受累侧前运动与辅助运动区(pSMA)、感觉运动度层(SMC)、非受累侧背外侧前额叶(DLPFC)及双侧眶额皮层(OFC)显著激活(P<0.05);基于网络的统计方法(NBS)分析显示,taVNS显著增强了受累侧PFC与非受累侧PFC、受累侧SMC与非受累侧PFC之间的功能连接,受累侧OFC的节点云集系数、局部效率显著增高(P<0.05)。taVNS组脑功能网络的全局最短路径长度增长,全局效率减小(P<0.05)。结论:即时taVNS通过激活额叶-迷走神经通路,调节双侧前额叶与运动皮层网络,从而促进相关脑区激活和功能重组,这可能是其促进上肢功能恢复的关键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迷走神经刺激 功能近红外光谱技术 脑卒中 复杂网络分析 脑网络
下载PDF
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难治性及非难治性抑郁症的脑效应比较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庆燕 罗屹 +3 位作者 马跃 郭春蕾 高山山 方继良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1期4-11,共8页
目的:比较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治疗难治性抑郁症(TRD)与非难治性抑郁症(nTRD)患者的脑功能效应机制。方法:纳入24例TRD(TRD组)与31例nTRD(nTRD组)患者,2组均行8周的taVNS治疗,治疗前后均行静息态fMRI扫描。采用17项汉密尔顿... 目的:比较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治疗难治性抑郁症(TRD)与非难治性抑郁症(nTRD)患者的脑功能效应机制。方法:纳入24例TRD(TRD组)与31例nTRD(nTRD组)患者,2组均行8周的taVNS治疗,治疗前后均行静息态fMRI扫描。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作为主要临床疗效指标,冗思量表(RRS)为次要临床疗效指标。采用混合效应分析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低频振幅(ALFF)差异。结果:治疗后2组HAMD-17评分均显著下降,nTRD组RRS评分显著下降(均P<0.001)。fMRI结果显示,治疗前nTRD组在左侧丘脑/下丘脑/苍白球及右侧初级视觉皮质ALFF值均显著低于TRD组(均P<0.001)。治疗后,nTRD组左侧中央后回与右侧中央前回ALFF值显著升高(P<0.005,P<0.001),右侧岛叶ALFF值显著降低(P<0.001);TRD组左侧中央后回ALFF值显著升高(P<0.005),右侧岛叶ALFF值显著降低(P<0.001)。混合效应分析显示,左侧眶部额中回与右侧小脑Crus2是2组治疗前后的差异脑区(均P<0.005);nTRD组治疗后左侧眶部额中回与右侧小脑Crus2的ALFF值均显著降低(P<0.05,P<0.001),TRD组治疗后左侧眶部额中回与右侧小脑Crus2的ALFF值均显著升高(P<0.001,P<0.05)。结论:taVNS治疗抑郁症有效,但对TRD患者反刍思维改善方面疗效欠佳。TRD与nTRD的脑机制存在差异。taVNS可调制抑郁症关键脑区,如岛叶、眶部额中回,小脑可能与taVNS调制抑郁症的脑机制有关,这可能是其治疗TRD与nTRD的多个靶点;taVNS治疗TRD与nTRD可能存在不同的脑效应机制。这些不同的脑区突出了抑郁症治疗的复杂性和个体化性质,需进一步研究以充分了解TRD和nTRD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迷走神经刺激 难治性抑郁症 低频振幅 静息态磁共振成像 脑效应
下载PDF
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失眠障碍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
19
作者 雷欢 安军明 +1 位作者 曹坤 武纹帆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2期89-93,共5页
失眠障碍是一种以入睡困难或易醒、睡眠质量下降与睡眠时间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睡眠障碍性疾病,其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学理论认为失眠多由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下降与营卫不和所致。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是一种... 失眠障碍是一种以入睡困难或易醒、睡眠质量下降与睡眠时间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睡眠障碍性疾病,其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学理论认为失眠多由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下降与营卫不和所致。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是一种将低频脉冲电刺激作用于耳廓皮肤感受区的非侵入性神经调节技术,其机制主要与耳-迷走神经反射有关,刺激耳区局部能够调节机体神经递质和炎症反应,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失眠症状。现通过查找和整理相关文献,从中医理论、西医机制、刺激部位、参数运用和临床应用等方面来总结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失眠障碍的研究现状,以期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思路,有助于推动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迷走神经刺激 失眠障碍 作用机制 临床应用 综述
下载PDF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在脑卒中后功能障碍的应用
20
作者 张立新 《康复学报》 CSCD 2024年第5期417-425,共9页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aVNS)已被证明能激活中枢神经系统中与侵入性迷走神经刺激相似的迷走神经投射,降低因手术带来的不良反应,并产生相似的甚至更大的临床疗效。近年来,有关taVNS对脑卒中的研究日益增多,结果显示其对运动感觉、吞咽、...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aVNS)已被证明能激活中枢神经系统中与侵入性迷走神经刺激相似的迷走神经投射,降低因手术带来的不良反应,并产生相似的甚至更大的临床疗效。近年来,有关taVNS对脑卒中的研究日益增多,结果显示其对运动感觉、吞咽、言语及认知、意识等功能障碍均有一定的疗效,大部分的研究集中在taVNS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的研究,另有一些研究针对意识障碍及吞咽功能障碍,而有关taVNS在脑卒中后言语认知功能障碍及卒中后抑郁方面的研究较少。无论是在其他康复治疗之前应用或是与其他康复治疗同时应用,taVNS均可产生较好的疗效,其最佳参数的确定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taVNS促进脑卒中后功能恢复的机制尚不明确,现有研究提示的机制包括改善皮质兴奋性,增加皮层的可塑性,通过增加神经营养因子的分泌、抑制神经炎症等途径减轻神经细胞和血脑屏障的损伤,促进神经的修复和血管的再生。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taVNS用于卒中后康复的辅助治疗是安全可行的,仅有轻度不良反应,在迄今为止的研究中测试的剂量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未来,我们还需进行更深入的高水平研究来证实其疗效及揭示其更确切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迷走神经刺激 脑卒中 功能障碍 神经康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