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3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彩超引导下经皮腔内高压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效果
1
作者 郭锐锋 李丹 周芬辉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34期46-48,共3页
目的:分析彩超引导下经皮腔内高压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6月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50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25例。两组均实施... 目的:分析彩超引导下经皮腔内高压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6月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50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25例。两组均实施彩超引导下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对照组术中应用刻痕球囊扩张血管成形,观察组术中应用高压球囊扩张血管成形。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血流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37)。治疗前,两组肱动脉血流峰值流速、肱动脉血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肱动脉血流峰值流速降低,肱动脉血流量提高,且观察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Fg、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g、D-D水平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彩超引导下经皮腔内高压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血流指标、凝血功能,且临床应用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 彩超 经皮扩张血管成形术 高压
下载PDF
彩超引导下经皮腔内高压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王聪 冯波 吴蓉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第23期75-77,共3页
目的 探讨彩超引导下经皮腔内高压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 18例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均应用彩超引导下经皮腔内高压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观察手术情况、术后随访情况,比较手术前后血管情况。结... 目的 探讨彩超引导下经皮腔内高压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 18例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均应用彩超引导下经皮腔内高压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观察手术情况、术后随访情况,比较手术前后血管情况。结果 18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手术成功率为100.0%。术后所有患者均未见血管出血、破裂及血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狭窄处内径(4.37±0.58)mm、透析血流量(251.37±18.29)ml/min大于术前的(2.01±0.56)mm、(182.24±15.19)ml/min,狭窄处峰值流速(210.67±30.45)cm/s慢于术前的(490.50±44.31)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个月,患者半年内再干预率为5.6%(1/18), 1年内再干预率为22.2%(4/18), 1年通畅率为72.2%(13/18)。结论 彩超引导下经皮腔内高压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简便易行,安全性高,疗效确切,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超 经皮腔内高压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 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 安全性 效果
下载PDF
长球囊血管扩张成形术对糖尿病足患者靶血管狭窄率的影响
3
作者 李红晓 李岩 杨波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5年第1期27-30,共4页
目的观察糖尿病足应用长球囊血管扩张成形术对患者靶血管狭窄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单纯球囊血管扩张成形术治疗的135例(172患肢)糖尿病足患者,根据使用球囊差异分为观察组(72例,89患肢,158支靶血管,长球囊血管扩张成形术)和对照组(63... 目的观察糖尿病足应用长球囊血管扩张成形术对患者靶血管狭窄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单纯球囊血管扩张成形术治疗的135例(172患肢)糖尿病足患者,根据使用球囊差异分为观察组(72例,89患肢,158支靶血管,长球囊血管扩张成形术)和对照组(63例,83患肢,150支靶血管,短球囊血管扩张成形术),比较手术情况、截肢情况、靶血管狭窄率、血流动力学及内皮功能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成功率为88.61%,与对照组的8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内累积截肢率2.25%,与对照组的3.6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及12个月时靶血管狭窄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及12个月时患肢足背动脉最大流速(Vmax)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时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内皮素1(ET-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足患者接受长球囊血管扩张成形术治疗,较常规短球囊血管扩张成形术有助于内皮功能恢复,改善下肢血液循环,有效避免术后血管再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血管扩张成形术 血管扩张成形术 血管狭窄率 血流动力学 内皮功能 截肢
下载PDF
巧克力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在股腘动脉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4
作者 褚云峰 彭艳斌 +2 位作者 陈仲 周波 叶小强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5期573-577,共5页
目的探讨巧克力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股腘动脉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12月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诊治的65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n=32,采用巧克力球囊)与对照... 目的探讨巧克力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股腘动脉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12月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诊治的65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n=32,采用巧克力球囊)与对照组(n=33,采用普通球囊)。比较两组患者技术成功率、治疗成功率、临床疗效、炎症因子水平、术后踝肱指数(ABI)、血管通畅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技术成功率、治疗成功率为100%、93.75%,均高于对照组患者的96.97%、81.82%,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夹层发生率为6.25%,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4.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ABI均高于本组术前,且试验组患者ABI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巧克力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疾病的近期疗效优于普通球囊,且炎症控制较好,夹层的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巧克力 股腘动脉硬化闭塞 扩张血管成形术 疗效
下载PDF
巧克力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及对患者动脉硬化指标、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周涛 孙志超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75,共4页
目的探讨巧克力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及对患者动脉硬化指标、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按照简单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实施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目的探讨巧克力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及对患者动脉硬化指标、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按照简单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实施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对照组术中采用普通球囊,观察组则应用巧克力球囊。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动脉硬化指标、血流动力学、并发症。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比,术后两组动脉内膜厚度、脉搏波传导速度明显下降,踝臂血压指数明显上升,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更优(P<0.05)。与术前比,术后两组动脉血管内径、血流速度峰值及血流量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更优(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腔内血管成形术中采用巧克力球囊,对于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取得了确切疗效,还能够改善患者动脉硬化指标和血流动力学,减少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巧克力扩张血管成形术 动脉硬化指标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ASO患者的效果及对术后再狭窄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尹志达 陈铃雄 +1 位作者 林峰 张旭明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13期103-107,共5页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采取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DCB)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的效果及对术后再狭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收治的60例下肢ASO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患者治疗意愿分为对...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采取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DCB)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的效果及对术后再狭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收治的60例下肢ASO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患者治疗意愿分为对照组(普通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n=28)和观察组(紫杉醇DCB扩张血管成形术,n=32)。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和随访6个月Rutherford分级、动脉硬化指标、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并比较随访6个月内Ⅰ期通畅率、再狭窄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随访6个月Rutherford分级、动脉硬化指标、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较术前明显改善,对照组术后、随访6个月动脉硬化指标、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Rutherford分级较术前有明显改善,观察组随访6个月上述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内,两组Ⅰ期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狭窄率、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紫杉醇DCB扩张血管成形术与普通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ASO的近期效果相当,但紫杉醇DCB扩张血管成形术可有效改善术后血流动力学和预防动脉硬化,减少血管再狭窄和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杉醇 药物涂层 扩张血管成形术 动脉硬化闭塞 血流动力学 并发症
下载PDF
单纯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疗效
7
作者 张晓杰 成晓江 +4 位作者 于谦 赵兴军 杜忠德 刘鹏 辛国强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8期453-457,共5页
目的探讨单纯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10月行单纯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的13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均成功实施手术,球囊扩张成形后责任血... 目的探讨单纯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10月行单纯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的13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均成功实施手术,球囊扩张成形后责任血管出现夹层并发症4例,其中2例因前向血流良好,给予替罗非班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血流稳定,未行支架治疗;2例因责任血管夹层、血流不稳定且血管弹性回缩,给予补救性支架置入术治疗。单纯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的11例中,1例术后72 h发生非责任血管部位小脑出血,保守治疗好转出院,其余10例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恢复良好。11例单纯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后30 d内未出现责任血管事件;术后90 d NIHSS评分[(2.36±1.57)分]较术前[(3.36±2.38)分]明显降低(P=0.008),mRS评分[(1.55±0.93)分]较术前[(2.27±1.42)分]明显降低(P=0.012);术后6个月颅脑CTA或DSA复查显示血管成形良好。2例给予补救性支架置入术后随访半年未出现脑梗死等事件,NIHSS评分均为3分、mRS评分均为2分,影像学检查未见支架再狭窄情况。结论单纯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手术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 扩张血管成形术 安全性 疗效
下载PDF
抗磷脂综合征合并颈内动脉闭塞患者药物涂层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一例
8
作者 孙建飞 吴一娜 +1 位作者 朱时杰 黄清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3-256,共4页
抗磷脂综合征(APS)是一种少见具有高致栓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对于APS合并非急性脑供血动脉闭塞的最佳治疗方案仍不明确。作者报道1例采用药物涂层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进行再通治疗的APS合并颈内动脉非急性闭塞患者,术后7个月DSA复查血管... 抗磷脂综合征(APS)是一种少见具有高致栓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对于APS合并非急性脑供血动脉闭塞的最佳治疗方案仍不明确。作者报道1例采用药物涂层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进行再通治疗的APS合并颈内动脉非急性闭塞患者,术后7个月DSA复查血管保持通畅。药物涂层球囊具有无支架置入的特点,可降低再狭窄发生率,在该类高致栓性患者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磷脂综合征 颈动脉闭塞 扩张 血管成形术
下载PDF
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与血管支架植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9
作者 张国兵 《哈尔滨医药》 2023年第4期21-23,共3页
目的 观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采用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TA)与血管支架植入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在我院治疗的60例ASO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PTA治疗,观察组采用PTA、血管支架植入术... 目的 观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采用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TA)与血管支架植入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在我院治疗的60例ASO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PTA治疗,观察组采用PTA、血管支架植入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踝/肱指数(ABI)、跛行距离、生活质量、并发症及靶病变血运重建率(TLR)。结果 观察组术后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TL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RR、术后ABI及跛行距离、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O患者采用PTA或PTA联合血管支架植入术治疗效果相当,但ASO患者采用PTA联合血管支架植入术治疗可降低TLR,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作为治疗ASO一种更为有效的介入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经皮腔扩张血管成形术 血管支架植入术 靶病变血运重建率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对下肢动脉长段闭塞病人临床指标及预后的影响
10
作者 于青 郑媛媛 +1 位作者 张莉 张志华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9期976-979,共4页
目的 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对下肢动脉长段闭塞病人临床指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2020年10月~2022年10月医院收治的下肢动脉长段闭塞病人91例,均行PTA治疗。按术中释放球囊不同分为DCB组(46例)和普通球囊(POB)组... 目的 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对下肢动脉长段闭塞病人临床指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2020年10月~2022年10月医院收治的下肢动脉长段闭塞病人91例,均行PTA治疗。按术中释放球囊不同分为DCB组(46例)和普通球囊(POB)组(45例)。POB组行POB-PTA,DCB组行DCB-PTA。比较两组术前、术后6小时、术后2周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P选择素],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一期通畅率、再狭窄率、靶病变处血运重建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术前、术后6个月、12个月靶血管狭窄程度、靶血管最小管腔直径(MLD)、踝肱指数(ABI)、卢瑟福血管外科(Rutherford)分级。结果 DCB组术后6小时、2周血清NO水平分别为(30.83±3.95)pg/ml、(33.62±4.20)pg/ml,高于POB组的(26.70±3.58)pg/ml、(29.96±3.82)pg/ml, ET-1、P选择素水平分别为(70.25±7.24)pg/ml、(67.29±7.05)pg/ml、(30.12±3.68)μg/L、(25.61±3.32)μg/L,低于POB组的(75.98±7.63)pg/ml、(70.73±7.31)pg/ml、(37.03±3.90)μg/L、(27.29±3.50)μg/L(P<0.05);DCB组一期通畅率(82.61%)高于POB组(55.56%),再狭窄率(10.87%)低于POB组(31.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靶病变处血运重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B组术后6个月、12个月的靶血管狭窄程度、Rutherford分级为(18.07±5.25)%、(25.68±4.35)%、(2.05±0.64)级、(2.24±0.81)级,低于POB组的(41.20±5.86)%、(57.36±5.18)%、(2.60±0.72)级、(2.75±0.94)级,MLD、ABI分别为为(3.37±0.68)mm、(3.02±0.59)mm、(0.85±0.19)、(0.82±0.15),高于POB组的(1.59±0.41)mm、(1.46±0.38)mm、(0.65±0.15)、(0.62±0.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DCB-PTA可显著减轻血管内皮损伤,提升一期通畅率,增加血管直径,缓解下肢缺血症状,降低再狭窄率,且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长段闭塞 经皮腔血管成形术 药物涂层 普通 预后
原文传递
结核性气管狭窄经高压球囊扩张气道成形术护理效果干预评价
11
作者 杜亮青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9期0112-0115,共4页
研究结核性气管狭窄患者接受高压球囊扩张气道成形术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01月-2021年12月到本院治疗结核性气管狭窄患者92例,依照不同护理对策,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护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P<0.05);研究组临床症... 研究结核性气管狭窄患者接受高压球囊扩张气道成形术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01月-2021年12月到本院治疗结核性气管狭窄患者92例,依照不同护理对策,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护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P<0.05);研究组临床症状指标均优(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呼吸功能指标以及心理指标均优(P<0.05)。结论 运用高压球囊扩张气道成形术全面护理可有效改善结核性气管狭窄患者呼吸功能指标等,提升护理满意度,可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性气管狭窄 高压扩张气道成形术护理 呼吸功能指标 满意度 心理指标
下载PDF
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对行髂静脉狭窄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患者心理状态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12
作者 温雅琪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5期0208-0211,共4页
旨在评估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对行髂静脉狭窄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患者心理状态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于2023年6月至2023年11月期间,于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行经皮髂静脉球囊扩张术的60例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通过数字表法随机分为... 旨在评估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对行髂静脉狭窄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患者心理状态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于2023年6月至2023年11月期间,于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行经皮髂静脉球囊扩张术的60例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通过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30例)和管理组(n=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管理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管理模式,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SAS、SDS]、护理满意度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于护理后的SAS、SDS评分相较护理前均有改善,其中,管理组患者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呈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管理组患者的满意度86.67%(26/3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63.33%(19/30),组间比较呈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管理组出现的血栓、感染、静脉损伤、闭塞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呈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优质护理管理模式有效改善了行髂静脉狭窄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患者的心理状态,提升满意度,并显著减少术后并发症,证明其在临床护理中的重要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护理管理模式 髂静脉狭窄扩张血管成形术 心理状态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消蚀术在药物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应用
13
作者 胥良 牛思泉 +3 位作者 王地 信鹏程 宁宏洁 乔木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6-540,共5页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消蚀术(ELCA)在药物球囊扩张成形术(DCB)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诊治的86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排秩法分为观察组(予以DCB联合ELCA治...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消蚀术(ELCA)在药物球囊扩张成形术(DCB)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诊治的86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排秩法分为观察组(予以DCB联合ELCA治疗)与对照组(予以单纯DCB治疗),各43例。对比2组治疗前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Ⅰ(cTnⅠ)、B型脑钠肽(BNP)、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以及治疗后1 a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CK-MB、cTnⅠ、BNP、NT-proBNP、sd-LDL、GDF-15、LVESD、LVEDD降低的程度,LVEF升高的程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1 a内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9)。结论:ELCA联合DCB治疗冠心病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心功能和减轻心肌损伤,并降低MACE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消蚀术 药物扩张成形术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
下载PDF
高压球囊扩张气道成形术在良性气道狭窄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5
14
作者 李强 姚小鹏 +9 位作者 白冲 董宇超 赵立军 徐浩 黄海东 黄怡 韩一平 聂小蒙 刘忠令 王琴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701-704,共4页
目的 :评价可弯曲支气管镜介导下高压球囊扩张气道成形术治疗近端气道良性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 1 1 4例不同原因造成的不同部位近端气道的良性狭窄在纤维支气管镜 (纤支镜 )介导下行高压球囊扩张气道成形术 ,分别于术前和最后 ... 目的 :评价可弯曲支气管镜介导下高压球囊扩张气道成形术治疗近端气道良性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 1 1 4例不同原因造成的不同部位近端气道的良性狭窄在纤维支气管镜 (纤支镜 )介导下行高压球囊扩张气道成形术 ,分别于术前和最后 1次球囊扩张术后的当天 ,测定患者狭窄段的气道直径、气促评分和 1秒钟最大呼气量 (FEV1 ) ,并对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评价。随访 2~ 4 6个月 (平均 2 4 .6个月 )。结果 :1 1 4例近端良性气道狭窄的患者分别接受高压球囊扩张气道成形术1~ 8次 ,平均 (3.2 2± 1 .2 4 )次。经过高压球囊扩张气道成形术后 ,狭窄段气管、支气管腔径明显增大 (P<0 .0 1 ) ,即刻疗效达1 0 0 %。气促评分明显降低 (P<0 .0 1 )。5 8例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进行了 FEV1 的测定 ,术后 FEV1 也明显上升 (P<0 .0 1 )。经过 2~ 4 6个月的随访 ,远期疗效达 75 .4 3% (86 /1 1 4 )。 2 8例患者因肉芽组织过度增生或气管支气管软化而接受了冷冻、电凝、氩气刀或支架置入等联合治疗。 3例 (2 .6 3% )患者在治疗后发生了治疗一侧的少量气胸 ,其中 1例并发有纵隔气肿 ,均未做特殊处理自愈。有 8例出现了狭窄段远端支气管黏膜的轻微撕裂 ,余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气道狭窄 高压扩张气道成形术 支气管镜
下载PDF
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临床分析 被引量:18
15
作者 郝立松 曹道白音 +3 位作者 王青云 董春锋 苏日太 董志永 《中国医刊》 CAS 2019年第9期1009-1011,共3页
目的 探讨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市顺义区医院20例慢性肾衰竭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穿刺头静脉行造影检查后,于动静脉内瘘狭窄处做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 目的 探讨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市顺义区医院20例慢性肾衰竭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穿刺头静脉行造影检查后,于动静脉内瘘狭窄处做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介入治疗。观察术后患者血管内径、透析时实际血流量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全部患者术中及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动静脉内瘘狭窄明显改善,血管内径由(1.4±0.2)mm增至(3.1±0.3)mm,透析时动静脉内瘘血流量由(117.0±13.0)ml/min增至(223.0±13.0)ml/min。结论 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有效手段,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的优点,对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的维护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内瘘狭窄 扩张 血管成形术 血液透析
下载PDF
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糖尿病足的围术期护理 被引量:9
16
作者 郑春艳 杨玉金 +1 位作者 文玉梅 李爱萍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6年第1期62-64,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糖尿病足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7例糖尿病足患者均行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并行术前护理、术后护理。结果 27例患者中,术后空腹血糖4.8~8.8(6.2±0.6...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糖尿病足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7例糖尿病足患者均行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并行术前护理、术后护理。结果 27例患者中,术后空腹血糖4.8~8.8(6.2±0.6)mmol·L-1,餐后2h血糖8.6~14.3(10.2±0.7)mmol·L-1;术后均未出现感染、穿刺点血肿、假性动脉瘤形成、粥样斑块脱落等并发症。2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3~12(8.6±0.6)个月,足背动脉搏动恢复、下肢缺血症状明显改善和溃疡愈合23例(85.2%);截肢4例(14.8%),但残端愈合良好。结论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糖尿病足采取有效的围术期护理干预,可减少术后并发症,使血糖平稳,促进患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经皮血管腔内扩张成形术 支架置入术 护理
下载PDF
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联合血管支架植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祥波 贾浩 《临床研究》 2021年第5期25-27,共3页
目的研究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联合血管支架植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AD)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90例PAD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施行动脉内膜剥脱术,研究组施行... 目的研究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联合血管支架植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AD)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90例PAD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施行动脉内膜剥脱术,研究组施行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联合血管支架植入术。对比两组疗效、并发症、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踝肱指数(ABI)、跛行距离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75.56%),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两组ABI、跛行距离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22.22%),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联合血管支架植入术治疗PAD患者的疗效显著,且能进一步改善患者肢体缺血情况,增加跛行距离,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血管支架植入术 经皮腔扩张血管成形术 踝肱指数 跛行距离 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长球囊血管扩张成形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比较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邓志锋 余江秀 +1 位作者 梅宝富 林堆贤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5期844-847,共4页
目的比较长球囊血管扩张成形术(PTA)与内科综合疗法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糖尿病足住院患者68例,患肢105例,分为55例对照组和50例研究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内科常规降血糖、消炎、抗凝、活血化瘀及营养神经药物等综合治疗,研究... 目的比较长球囊血管扩张成形术(PTA)与内科综合疗法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糖尿病足住院患者68例,患肢105例,分为55例对照组和50例研究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内科常规降血糖、消炎、抗凝、活血化瘀及营养神经药物等综合治疗,研究组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联合长球囊PTA及支架置入介入治疗,观察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率及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与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50条患肢128条靶血管,靶血管治疗总有效率占85%(109/128),治疗前血管造影靶血管狭窄率为(89±8.2)%,治疗后造影靶血管狭窄率为(25±4.5)%,治疗后靶血管狭窄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术后近期治疗临床疗效总有效率84%(42/50),且以显效为主,占54%(27/50),对照组糖尿病足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研究组中1例患者足部截肢,对照组中2例小腿截肢,1例足部截肢。结论长球囊PTA联合支架置入术能安全、有效地重建患者下肢血运,改善糖尿病足临床症状,且并发症少,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扩张成形术 糖尿病足 介入性 放射学
下载PDF
血浆内皮素-1及NO对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球囊扩张成形术后血管再狭窄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0
19
作者 史作磊 王坤 +1 位作者 于剑 于振海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5年第2期127-129,共3页
目的:探讨膝关节以下肢体发生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患者行球囊扩张成形术前后血浆内皮素-1(ET-1)及NO水平的变化及其对术后血管再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行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的膝下ASO患者40例(46肢),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6h、24h、... 目的:探讨膝关节以下肢体发生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患者行球囊扩张成形术前后血浆内皮素-1(ET-1)及NO水平的变化及其对术后血管再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行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的膝下ASO患者40例(46肢),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6h、24h、1周及1个月、3个月的血浆ET-1及NO水平的变化。患者术后3个月常规行患肢CTA检查,与术前影像学资料比较,判断是否发生血管再狭窄,并分析血管再狭窄与血浆ET-1及NO水平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术后6h血浆ET-1较术前明显升高,并在术后24h至1周维持在较高水平;CTA检查未发现血管再狭窄者36例(40肢),血浆ET-1在术后1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并维持至术后3个月;而CTA检查发现血管再狭窄者4例(6肢),血浆ET-1术后1个月再次升高,术后3个月维持在较高水平,与未发现血管再狭窄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浆NO水平变化与ET-1相反。结论:ASO患者行球囊扩张术后动态监测血浆ET-1及NO水平,对预测血管再狭窄的发生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扩张成形术 内皮素-1 一氧化氮 血管再狭窄
下载PDF
微球囊血管扩张成形术在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继前 曹建春 +4 位作者 尚宪荣 曹刚 黄强 李光宗 王吉亭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399-401,共3页
目的:总结微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技术要点。方法:采用微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106例膝下动脉病变为主的重症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结果:例患者中,截肢率为2%,死亡率为1%。7例临床未获得成功的患者中截肢率为43%,死亡率为14... 目的:总结微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技术要点。方法:采用微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106例膝下动脉病变为主的重症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结果:例患者中,截肢率为2%,死亡率为1%。7例临床未获得成功的患者中截肢率为43%,死亡率为14%。结论:介入治疗成功率93.4%。术后平均随访1年8个月,介入治疗成功的99微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成功的关键是开通经胫前、胫后和腓动脉到达足部的直接血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 血管扩张成形术 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