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糖尿病足的围术期护理 被引量:9
1
作者 郑春艳 杨玉金 +1 位作者 文玉梅 李爱萍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6年第1期62-64,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糖尿病足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7例糖尿病足患者均行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并行术前护理、术后护理。结果 27例患者中,术后空腹血糖4.8~8.8(6.2±0.6...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糖尿病足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7例糖尿病足患者均行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并行术前护理、术后护理。结果 27例患者中,术后空腹血糖4.8~8.8(6.2±0.6)mmol·L-1,餐后2h血糖8.6~14.3(10.2±0.7)mmol·L-1;术后均未出现感染、穿刺点血肿、假性动脉瘤形成、粥样斑块脱落等并发症。2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3~12(8.6±0.6)个月,足背动脉搏动恢复、下肢缺血症状明显改善和溃疡愈合23例(85.2%);截肢4例(14.8%),但残端愈合良好。结论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糖尿病足采取有效的围术期护理干预,可减少术后并发症,使血糖平稳,促进患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经皮血管腔内扩张成形术 支架置入术 护理
下载PDF
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糖尿病足的围术期护理体会
2
作者 古国桂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1年第5期81-81,共1页
研究分析围手术期护理在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糖尿病足中的护理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随机选取2018年7月-2020年2月期间于我院行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的糖尿病足患者40名,随机分为常规... 研究分析围手术期护理在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糖尿病足中的护理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随机选取2018年7月-2020年2月期间于我院行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的糖尿病足患者40名,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对两组患者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和围手术期综合干预护理,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采用围手术期综合干预护理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明显高于常规组的7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优于常规组的15%(P<0.05)。结论:在行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的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围手术期综合干预护理是一种比常规护理更加科学的护理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还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于临床治疗效果有着显著的提高,因此围手术期护理可以在该类患者的治疗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支架置入术 糖尿病足 围术期护理
原文传递
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林金加 《华夏医学》 CAS 2021年第5期18-21,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PTA)联合支架置入术(PTAS)治疗糖尿病足(DF)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4例DF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PTA联合PTAS治疗,持续观察至术后4周。比较...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PTA)联合支架置入术(PTAS)治疗糖尿病足(DF)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4例DF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PTA联合PTAS治疗,持续观察至术后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足背动脉血流变化及踝肱指数。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8.10%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足背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最低流速(EDV)、踝肱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A联合PTAS可增强DF的治疗效果,加快足背动脉血液流速恢复正常,提高踝肱指数,利于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经皮血管腔内扩张成形术 支架置入术 足背动脉血流
下载PDF
紫杉醇药涂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金属裸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毅 郑江华 +1 位作者 程鹏 冯登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3期58-61,共4页
目的了解紫杉醇药涂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金属裸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和B组,A组行紫杉醇药涂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金属裸支架置入术,B组行普通球... 目的了解紫杉醇药涂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金属裸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和B组,A组行紫杉醇药涂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金属裸支架置入术,B组行普通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金属裸支架置入术。术后即刻评估手术效果,并记录患者术后皮温、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踝肱指数(ABI)。术后3、6个月门诊随访,包括术后血管通畅率(彩超检测)、支架在位情况、ABI、跛行距离以后术后并发症[中性粒细胞计数(紫杉醇不良作用评估)、支架内血栓情况、支架再狭窄、患肢截肢率]。结果两组手术总有效率均为100%。与术前比较,术后即刻两组患肢皮温升高(t分别为12.46、12.50,P均<0.05),ABI升高(t分别为24.3、22.3,P均<0.05),多数患者可再次触及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搏动。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及术后3个月ABI及跛行距离比较,P均>0.05。术后6个月,与B组比较,A组ABI高(t=3,P<0.05),跛行距离长(t=2.2,P<0.05)。A组术后3个月再狭窄1例、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术后6个月,共出现再狭窄4例、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未出现患肢截肢及死亡病例;B组术后3个月再狭窄7例、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术后6个月,再狭窄6例、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截肢2例及死亡1例;术后3、6个月两组中性粒细胞皆在正常生理范围内。结论紫杉醇药涂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金属裸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优于普通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金属裸支架置入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腔内治疗术 紫杉醇药涂扩张成形术 扩张成形术 金属裸支架置入术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载PDF
经皮血管内置入金属支架治疗布一加综合证6例 被引量:1
5
作者 易玉海 刘道祯 +5 位作者 徐良 魏敏 张绪萍 谢宗贵 王宗德 邓力 《实用医药杂志》 1994年第3期158-158,共1页
经皮血管内置入金属支架治疗布一加综合证6例济南军区总医院放射科导管室(山东省济南市250031)易玉海,刘道祯,徐良,魏敏,张绪萍,谢宗贵,王宗德,邓力经皮血管成形术治疗某些血管疾病已被公认,但术后再狭窄或闭塞的复发... 经皮血管内置入金属支架治疗布一加综合证6例济南军区总医院放射科导管室(山东省济南市250031)易玉海,刘道祯,徐良,魏敏,张绪萍,谢宗贵,王宗德,邓力经皮血管成形术治疗某些血管疾病已被公认,但术后再狭窄或闭塞的复发率约为30%。近年来周围动脉内置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支架 血管 综合证 静脉 布一加综合征 支架置入术 血管支架 扩张 新鲜血栓 血管成形术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在高出血风险高龄患者冠状动脉原发病变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赵运海 周磊 +2 位作者 朱汉东 鄢华 刘成伟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23-128,共6页
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在高出血风险高龄患者冠状动脉大血管原发病变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非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在高出血风险高龄患者冠状动脉大血管原发病变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非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525例高出血风险(high bleeding risk,HBR)高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根据PCI治疗方式,DCB治疗组为实验组57例,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治疗组为对照组468例,比较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包括靶病变血运重建(target lesion revascularization,TLR)、再发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及出血事件]发生情况。所有患者术后均完成12个月随访。结果DCB组和DES组患者吸烟、合并内科疾病[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高尿酸血症]、肌酐值、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靶病变血管、靶血管参考直径、靶病变血管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PCI治疗成功率为100%。12个月随访结果显示,DCB组与DES组患者的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8%vs.24.0%,P<0.05];其中再发心肌梗死率、心源性病死率、靶病变血运重建(target lesion revascularization,TLR)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DCB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DE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vs.14.3%,P<0.05]。结论DCB在高出血风险高龄患者冠状动脉大血管原发病变中应用的疗效并不劣于DES,且降低出血事件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药物洗脱支架 扩张 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
下载PDF
小冠状动脉腔内置入支架与球囊血管成形术的长期预后分析
7
作者 谭小军 刘向儒 +1 位作者 张小红 陈小亮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607-608,共2页
关键词 支架置入术 血管成形术 动脉粥样硬化 PTCA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原文传递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 被引量:1
8
作者 涂雪松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3年第1期64-64,F0003,F0004,共3页
25%的脑血管病是由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最先开展的球囊扩张术(全名为经皮血管成形术,简称PT—CA)以及现在开展的球囊扩张加支架置入术(全名为经皮血管成形及支架... 25%的脑血管病是由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最先开展的球囊扩张术(全名为经皮血管成形术,简称PT—CA)以及现在开展的球囊扩张加支架置入术(全名为经皮血管成形及支架置入术,简称PTCAS)有效地降低了由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引发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率,但术中及术后的并发症的出现及增多对手术的开展及效果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临床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支架置入术 扩张 缺血性脑血管 经皮血管成形术 危险因素 颅外段 发生率
原文传递
预扩张球囊导管的选择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操作的影响
9
作者 卢才义 刘玲玲 +4 位作者 李玉峰 刘鹏 魏璇 黄从春 朴龙松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644-646,共3页
目的 :探讨预扩张球囊导管的选择对支架置入操作的影响。方法 :将内径≥ 3.0mm的前降支开口以远病变 (长度≤ 2 0mm、狭窄 80 %~ 99%、中度以下钙化、TIMIⅡ~Ⅲ级、近端弯曲≤ 4 5°)的患者 5 0例随机分为 2 .0mm、2 .5mm和 3.0m... 目的 :探讨预扩张球囊导管的选择对支架置入操作的影响。方法 :将内径≥ 3.0mm的前降支开口以远病变 (长度≤ 2 0mm、狭窄 80 %~ 99%、中度以下钙化、TIMIⅡ~Ⅲ级、近端弯曲≤ 4 5°)的患者 5 0例随机分为 2 .0mm、2 .5mm和 3.0mm球囊预扩张组 ,采用同一品牌的指引导管、导丝和球囊导管进行预扩张 ,观察球囊充盈程度、球囊通过病变率、TIMI血流率和夹层发生率。对达到支架样扩张效果者结束操作 ,其他病变均置入相同品牌的预装混合支架并观察 :支架到位率、球囊充盈程度、近端血管直径与球囊直径、残余狭窄程度、TIMI改善率。结果 :各组预扩张压力和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与 2 .5mm球囊组相比 ,2 .0mm球囊组预扩张后TIMI改善率低、支架不能通过病变率高 (均P <0 .0 5 ) ;与 2 .5mm球囊组相比 ,3.0mm球囊组的TIMI改善率、支架通过率虽然较高 ,但血管夹层的发生率亦明显增加 (P <0 .0 5 ) ;对直径 3.0mm的病变血管采用 2 .5mm球囊预扩张夹层发生率低、支架通过率高、TIMI改善率适中。结论 :预扩张操作最好选用比病变血管内径小10 %~ 2 0 %的球囊 ,如此可达到较好的预扩张效果、便于支架到位 ,同时又不至于明显加重血管损伤或造成新的需要处理的血管夹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 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 扩张 支架置入
原文传递
冠心病治疗性血管生成与中医药
10
作者 先红 陈玉成 曾智 《华西医学》 CAS 2005年第4期777-778,共2页
关键词 治疗性血管生成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中医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状动脉狭窄 血管介入治疗 心肌缺血
下载PDF
经皮脑血管腔内成形术手术编码及错误案例分析
11
作者 周琴 封浑 +3 位作者 何治琛 刘昊祎 韦美秋 谭玲玲 《中国病案》 2023年第9期39-42,共4页
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是治疗脑血管病常用的介入治疗方式,其手术种类多,解剖部位精细,编码较为复杂易错。文章结合临床知识、ICD-9-CM-3分类规则和错误案例,总结分析脑血管腔内成形术的术式和编码。脑血管腔内成形术要与脑血管腔内隔绝术... 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是治疗脑血管病常用的介入治疗方式,其手术种类多,解剖部位精细,编码较为复杂易错。文章结合临床知识、ICD-9-CM-3分类规则和错误案例,总结分析脑血管腔内成形术的术式和编码。脑血管腔内成形术要与脑血管腔内隔绝术相鉴别,脑血管腔内成形术编码集中在00.61-00.65,其中经皮脑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术编码至00.61-00.62,经皮脑血管支架置入成形术编码至00.63-00.65,细目的分类轴心是解剖部位颅外或颅内血管。脑血管覆膜支架置入术是一种腔内隔绝术,编码于39.72。在编码时应当避免按临床医师书写的手术名称直接在编码库中选择名称相近的编码,要坚持遵守手术编码查找步骤,切记要在类目表中核对编码,从而获得正确的ICD-9-CM-3编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 扩张 支架置入 覆膜支架 ICD-9-CM-3编码
原文传递
7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的原因及治疗 被引量:14
12
作者 王启鹏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5期41-43,共3页
目的探讨7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中心静脉狭窄和闭塞的原因与治疗方法。方法对首次确诊为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的MH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8例患者中,有中心静脉置管史61例,无置管史17例;中心静脉单支病变57例(头臂静... 目的探讨7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中心静脉狭窄和闭塞的原因与治疗方法。方法对首次确诊为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的MH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8例患者中,有中心静脉置管史61例,无置管史17例;中心静脉单支病变57例(头臂静脉31例,锁骨下静脉16例,颈内静脉7例,股静脉3例),双支病变18例(均为头臂静脉合并相连中心静脉),三支病变3例(双侧头臂静脉+左颈内静脉,双侧头臂静脉+左锁骨下静脉,右头臂静脉+右锁骨下静脉+右颈内静脉)。78例患者中,66例进行介入治疗,其中症状缓解55例[病变部位球囊导管扩张术(PTA)成功23例,PTA术后经皮血管腔内支架置入术(PTS)20例,PTA后同侧或对侧更换长期导管12例)],介入失败11例(PTA失败内瘘结扎2例,PTS失败内瘘结扎4例,导丝无法通过5例);病变侧内瘘结扎对侧重建内瘘(更换长期导管过渡至内瘘成熟)11例,其中7例为介入治疗失败对侧重建自体动静脉内瘘,1例为介入治疗失败对侧人工血管,未行介入治疗直接内瘘结扎5例中的3例对侧重建内瘘;更换长期管11例,其中未行介入治疗换长期管6例,未行介入治疗直接内瘘结扎5例中换长期管的2例,介入治疗失败更换长期管3例;静脉造影显示狭窄程度轻无明显症状1例,未予处理。结论中心静脉置管是MHD患者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主要原因,严重影响了MHD通路的使用和寿命,病变部位以头臂静脉和(或)锁骨下静脉为主,对于MHD患者中心静脉狭窄尽可能采用介入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狭窄 血液透析 导管扩张 经皮血管腔内支架置入术
下载PDF
基层医院对高龄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严华 符春晖 +1 位作者 陈湘桂 黄军章 《临床医学》 CAS 2005年第5期69-70,共2页
目的总结我院对15例高龄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5例70~83岁冠心病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支架术或直接支架术的介入治疗.观察手术成功情况,并发症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共有37支血管病变,平均狭窄85%~100%.15例... 目的总结我院对15例高龄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5例70~83岁冠心病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支架术或直接支架术的介入治疗.观察手术成功情况,并发症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共有37支血管病变,平均狭窄85%~100%.15例患者中,12例介入治疗成功,成功率80%.失败3例中,2例指引导丝不能通过病变处,1例急性闭塞,在球囊扩张后出现无复流现象,停止手术.未出现1例严重并发症.随访6~12个月,12例成功者中,1例死于消化道大出血,余9例无严重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全面的评估、权衡利弊,谨慎的操作,在基层医院对高龄冠心病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患者 介入治疗 基层医院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 疗效分析 消化道大出血 直接支架 无复流现象 严重并发症 血管事件 临床疗效 高龄患者 手术成功 术后随访 血管病变 急性闭塞 扩张 术前准备 成功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