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6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王安石与苏轼接受《维摩诘经》之异同
1
作者 杨瑰瑰 陈志平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1-87,共7页
王安石和苏轼都接受了《维摩诘经》的影响。其相同处有三:一是“出家在家不二”的生活方式;二是处在人生低谷时,对《维摩诘经》的认同最深;三是接受此经不改儒者底色。其不同处主要体现在:他们引述《维摩诘经》的文字有所不同;对二人的... 王安石和苏轼都接受了《维摩诘经》的影响。其相同处有三:一是“出家在家不二”的生活方式;二是处在人生低谷时,对《维摩诘经》的认同最深;三是接受此经不改儒者底色。其不同处主要体现在:他们引述《维摩诘经》的文字有所不同;对二人的思想与创作影响也有区别。王安石接受此经思想影响,不断解脱缠缚,走向自由;早期诗风多瘦硬,至晚年渐趋清新自然。性格外向的苏轼接受《维摩诘经》的影响,时常提醒自己要静默“无言”,并提出了“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的创作理论。研究发现,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士人们,接受大乘佛教经典《维摩诘经》对其创作及人生的影响是正面的。这对于我们今天仍有着积极的意义与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石 苏轼 维摩诘经 接受
下载PDF
榆林窟第32窟维摩诘经变探究
2
作者 祁峰 宁强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1-72,共12页
榆林窟第32窟开凿于曹氏归义军节度使曹延禄时期,该窟主室左壁绘制维摩诘经变。该经变独特之处是维摩与文殊间增加了“阿修罗护卫须弥山”和《佛国品》的组合图式。这一特征体现出对《佛国品》的强调,释迦的至尊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或... 榆林窟第32窟开凿于曹氏归义军节度使曹延禄时期,该窟主室左壁绘制维摩诘经变。该经变独特之处是维摩与文殊间增加了“阿修罗护卫须弥山”和《佛国品》的组合图式。这一特征体现出对《佛国品》的强调,释迦的至尊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或与《佛国品》净土信仰有关,意在引导教化信众修习净土之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林窟第32窟 维摩诘经 组合图式
下载PDF
敦煌壁画维摩诘经变中的天竺人考证
3
作者 马丽 《美术大观》 2024年第3期64-68,共5页
维摩诘经变是敦煌石窟的重要绘画题材之一,各国王子问疾图最早出现于初唐维摩诘经变方便品中。自初唐至晚唐,在问疾图最前端的醒目位置不仅有黑身卷发,戴耳环、臂钏,跣足的人物形象,还有束发、留胡须,两侧有侍从的贵族形象。至五代人物... 维摩诘经变是敦煌石窟的重要绘画题材之一,各国王子问疾图最早出现于初唐维摩诘经变方便品中。自初唐至晚唐,在问疾图最前端的醒目位置不仅有黑身卷发,戴耳环、臂钏,跣足的人物形象,还有束发、留胡须,两侧有侍从的贵族形象。至五代人物数量增多,且演变为身披彩带,戴臂钏、脚钏的神化形象。本文通过对文献资料和图像的整理,可知该人物可能为唐五代的婆罗门僧人和刹帝利国王,即现今的印度人。天竺人形象的出现,是唐代丝路繁荣及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摩诘经 唐五代 婆罗门 天竺
下载PDF
吐鲁番文书中的《维摩诘经》及其注疏
4
作者 尤澳 杨祖荣 《吐鲁番学研究》 2024年第2期110-126,155,共18页
吐鲁番出土的《维摩诘经》有三种译本:支谦、鸠摩罗什、玄奘。其中鸠摩罗什译本留存更多,与敦煌文献中《维摩诘经》译本留存占比最盛同致,反映鸠摩罗什译本更为广泛流传。在《维摩经》相关注疏中,同见于敦煌文献的有:罗什诸师单合注本... 吐鲁番出土的《维摩诘经》有三种译本:支谦、鸠摩罗什、玄奘。其中鸠摩罗什译本留存更多,与敦煌文献中《维摩诘经》译本留存占比最盛同致,反映鸠摩罗什译本更为广泛流传。在《维摩经》相关注疏中,同见于敦煌文献的有:罗什诸师单合注本《注维摩诘经》、慧远《维摩义记》、吉藏《维摩经义疏》《维摩抄》、神楷《维摩经疏》、道液《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净名经关中释抄》、佚名《维摩义记》(P.2273、BD01032类)、《维摩经疏》(S.6381类)。只见于吐鲁番文献的有:支谦译本的两种注疏——《西域考古图谱》3-3和中村155-5,窥基《说无垢称经疏》,与慧远《维摩义记》密切相关的中村176-11。共见部分反映“敦煌不孤”,体现某种经疏曾在敦煌、吐鲁番两地广泛传播,凸显敦煌吐鲁番地区的空间开放性及佛教文化交流的繁盛;独见部分是孤本逸注,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摩诘经 注疏 吐鲁番
下载PDF
写本与讲唱:斯3872《维摩诘经讲经文》的文本编辑与演经特征
5
作者 张鑫媛 《佛学研究》 CSSCI 2023年第1期235-249,共15页
本文从写本学视角对斯3872《维摩诘经讲经文》的残缺情况、纸张情况、剪裁、粘接、抄写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考察。认为这个写卷“经”和唱词(韵文)部分即文字较大较疏朗的部分抄写在前,演绎经文的部分即文字较小较紧密者应是后人补抄。补... 本文从写本学视角对斯3872《维摩诘经讲经文》的残缺情况、纸张情况、剪裁、粘接、抄写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考察。认为这个写卷“经”和唱词(韵文)部分即文字较大较疏朗的部分抄写在前,演绎经文的部分即文字较小较紧密者应是后人补抄。补抄者将两部分交错粘接成为新的完整的写卷,从而将旧写卷改造成新写卷,这从该讲经文的演经特征,即讲经与唱词的对比中亦可得到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摩所说经》 维摩诘经讲经文》 写本 讲唱
下载PDF
基于汉英平行语料库的《维摩诘经》三译本比较研究
6
作者 马杰森 马若飞 《铜仁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56-61,共6页
基于《维摩诘经》三个影响较大的英译本自建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从词汇标记和句法标记层面对三译本进行数据统计,开展定性和定量的比较研究,探析各不相同的语言特征和翻译风格。研究发现:三译本的差异性与不同目标语读者群的设定有着极... 基于《维摩诘经》三个影响较大的英译本自建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从词汇标记和句法标记层面对三译本进行数据统计,开展定性和定量的比较研究,探析各不相同的语言特征和翻译风格。研究发现:三译本的差异性与不同目标语读者群的设定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英平行语料库 维摩诘经 词汇标记 句法标记 目标语读者群
下载PDF
维摩诘经变中各国王子服饰上的团花纹样研究
7
作者 陈薪伊 刘瑜 《辽宁丝绸》 2023年第1期5-6,41,共3页
《维摩诘经变》是敦煌佛教的经变画之一,上面的各国王子图细致地描绘了王子的服饰。在这些王子的服饰中大量地出现了团花纹样,结合文献查阅和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对壁画服饰上的表现形式及其文化内涵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团花纹样在《... 《维摩诘经变》是敦煌佛教的经变画之一,上面的各国王子图细致地描绘了王子的服饰。在这些王子的服饰中大量地出现了团花纹样,结合文献查阅和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对壁画服饰上的表现形式及其文化内涵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团花纹样在《维摩诘经变》的各国王子服饰中造型丰富,在不同年代有不同表现,并且受到中亚和西亚文化的影响。团花纹样在服饰上运用在身份高贵的人身上,在各国王子图中穿团花袍服、戴团花帽都是身份高贵的象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莫高窟 维摩诘经 团花纹样 各国王子图
下载PDF
莫高窟第103窟东壁《维摩诘经变》赏析
8
作者 叶珊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23年第1期108-110,共3页
莫高窟经变画在盛唐时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在当时历史、经济、文化及画家个人创作的影响下,经变画形成了独特的宗教美学风格。相比隋朝的粗犷简单画风,盛唐的经变画主要运用工笔线描技法,写实也更为精细。构图更是首创以窟门为设计中心... 莫高窟经变画在盛唐时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在当时历史、经济、文化及画家个人创作的影响下,经变画形成了独特的宗教美学风格。相比隋朝的粗犷简单画风,盛唐的经变画主要运用工笔线描技法,写实也更为精细。构图更是首创以窟门为设计中心的“品”字形新型结构,成为之后经变画的设计典范。因此,对莫高窟第103窟东壁《维摩诘经变》的构图和线描风格进行二重解析,以窥见盛唐经变画内在的佛学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 第103窟 维摩诘经变》 绘画风格
下载PDF
S.P.76《维摩诘经变稿》试析──敦煌壁画底稿研究之四 被引量:6
9
作者 沙武田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0-20,共11页
S.P.76白描稿,作者经过详细的分析研究,表明其中的三小部分是为敦煌壁画底稿《维摩诘经变稿》。作者又通过对敦煌莫高窟洞窟壁画《维摩诘经变》的考查,根据画稿与壁画在成作时代、画面内容、佛经版本、布局结构等诸多方面的对... S.P.76白描稿,作者经过详细的分析研究,表明其中的三小部分是为敦煌壁画底稿《维摩诘经变稿》。作者又通过对敦煌莫高窟洞窟壁画《维摩诘经变》的考查,根据画稿与壁画在成作时代、画面内容、佛经版本、布局结构等诸多方面的对应一致,认为S.P.76《维摩诘经变稿》是莫高窟第98窟《维摩诘经变》的壁画底稿,同时也应为五代宋曹氏归义军时期敦煌壁画绘制的参照底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76《维摩诘经变稿》 敦煌壁画 壁画底稿 维摩诘经
下载PDF
莫高窟《维摩诘经变》对《维摩诘经》的“误读”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文星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6-80,共5页
敦煌莫高窟壁画《维摩诘经变》是根据《维摩诘经》绘制的,但在画师将佛经文本"具象化"的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时代审美等方面的原因,制作出来的经变与佛经存在着不少的出入。这种对佛经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误读"现... 敦煌莫高窟壁画《维摩诘经变》是根据《维摩诘经》绘制的,但在画师将佛经文本"具象化"的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时代审美等方面的原因,制作出来的经变与佛经存在着不少的出入。这种对佛经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误读"现象,为我们研究莫高窟《维摩诘经变》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心理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 维摩诘经变》 维摩诘经 误读
下载PDF
唐代胡服——唐代敦煌壁画维摩诘经变中的胡服考证 被引量:7
11
作者 曹喆 《丝绸》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4-47,共4页
唐代敦煌壁画维摩诘经变中有十多个不同民族人物的图像,考证这些人物的服饰有助于了解唐代的胡服样式和民族关系。唐代是胡服流行的朝代,唐代的胡服概念宽泛而模糊。由于考古资料不够充分,维摩诘经变中的胡人身份多难以确认,文章使用图... 唐代敦煌壁画维摩诘经变中有十多个不同民族人物的图像,考证这些人物的服饰有助于了解唐代的胡服样式和民族关系。唐代是胡服流行的朝代,唐代的胡服概念宽泛而模糊。由于考古资料不够充分,维摩诘经变中的胡人身份多难以确认,文章使用图像比较和文献参考考证了唐代的波斯、高丽、吐蕃、回鹘、龟兹等民族的服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服 维摩诘经 高丽 吐蕃 回鹘 龟兹
下载PDF
敦煌研究院藏佚本《维摩诘经注》写卷再探——兼及“子母注”问题 被引量:2
12
作者 陶家骏 苗昱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1-96,共6页
敦煌研究院藏佚本《维摩诘经注》写卷为北朝写本,以大字为标目,小字书写注文,其体例为单注,而非"子母注"或集注。写卷背面也是《维摩诘经》注解,是抄者对写卷正面内容所作的补充,应定名作"维摩诘经补注"。该件写卷... 敦煌研究院藏佚本《维摩诘经注》写卷为北朝写本,以大字为标目,小字书写注文,其体例为单注,而非"子母注"或集注。写卷背面也是《维摩诘经》注解,是抄者对写卷正面内容所作的补充,应定名作"维摩诘经补注"。该件写卷正背面可视作一个整体,作为《维摩诘经》早期注本,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文献 维摩诘经 子母注
下载PDF
《维摩诘经》的鸠摩罗什译本流行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吴文星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0-95,共6页
《维摩诘经》共有7个汉译本,其中鸠摩罗什的译本最为流行。从译文质量来看,罗什译本比其他译本义理信达、平实生动,易于传播普及。从译者的人生经历、性格才情来看,鸠摩罗什较其他译者更能彰显《维摩诘经》所宣扬的“出家在家不二”的... 《维摩诘经》共有7个汉译本,其中鸠摩罗什的译本最为流行。从译文质量来看,罗什译本比其他译本义理信达、平实生动,易于传播普及。从译者的人生经历、性格才情来看,鸠摩罗什较其他译者更能彰显《维摩诘经》所宣扬的“出家在家不二”的“游戏神通”思想,使其译本深入人心,加上当时的统治者十分佞佛,推动了译本的流传与盛行。因此,鸠摩罗什的译本虽不是最早的译本,也不是最后的译本,但却是最流行的译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摩诘经 译本 鸠摩罗什 玄奘 支谦
下载PDF
敦煌维摩诘经变以窟门为中心的设计意匠——以莫高窟第103窟为例 被引量:6
14
作者 于向东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33-141,共9页
维摩诘经变以窟门为中心的设计,始创于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第103窟维摩诘经变,发展完善了这一以窟门为中心的设计,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以第103窟为代表的这种设计,在凸显维摩诘与文殊菩萨两位辩论者的同时,还可能蕴含独特的意匠,即以... 维摩诘经变以窟门为中心的设计,始创于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第103窟维摩诘经变,发展完善了这一以窟门为中心的设计,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以第103窟为代表的这种设计,在凸显维摩诘与文殊菩萨两位辩论者的同时,还可能蕴含独特的意匠,即以窟门喻"不二法门",只有通过这一比喻法门的窟门,才能进入象征《佛国品》所说佛国净土的石窟主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石窟 维摩诘经 设计意匠 窟门 不二法门
下载PDF
唐代敦煌壁画维摩诘经变中的官员服饰考证 被引量:6
15
作者 曹喆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5-49,123,共6页
本文着重考证了唐代敦煌壁画维摩诘经变中的具服、进贤冠和黑介帻,并将壁画中的官服和唐代其他图像作比较,认为中晚唐维摩诘经变中的人物程式化趋势明显。
关键词 具服 黑介帻 进贤冠 维摩诘经
下载PDF
中古敦煌《维摩诘经》的书写--以藏经洞维摩写卷为中心 被引量:5
16
作者 邹清泉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7-67,共11页
此文以对藏经洞约1173件维摩写卷遗存的考察为基础,就中古敦煌《维摩诘经》的翻译、书写、流传与庋藏情况作了初步研究。作为物化在确定时代和地区的经验官能的产物,佛教功德思想贯穿中古敦煌《维摩诘经》书写的始终,并主要呈现为课业... 此文以对藏经洞约1173件维摩写卷遗存的考察为基础,就中古敦煌《维摩诘经》的翻译、书写、流传与庋藏情况作了初步研究。作为物化在确定时代和地区的经验官能的产物,佛教功德思想贯穿中古敦煌《维摩诘经》书写的始终,并主要呈现为课业或功德、供养或受持以及祈福禳灾三种形式,另有浩繁写经虽为经生应约所写,亦不离其宗。此文还对S.2282、S.1864号维摩写本的年代作了研究,并推断S.2282号《维摩经》应写于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59年)或前后距之不远的晚唐时代,而S.1864号《维摩经》则应写于唐贞元十年(794年),而非"甲戍"(792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 敦煌 维摩诘经 藏经洞 净土寺
下载PDF
6世纪前期北方地区维摩诘经变的演变——兼论与南朝佛教图像的关联 被引量:7
17
作者 于向东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6年第4期11-17,共7页
维摩诘经变是佛教美术本土化的变相,也是南北朝时期流行的佛教图像之一。相比5世纪图像,6世纪前期维摩诘经变样式发生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在维摩诘形象的汉化、隐几、隐囊的出现以及画面情节的丰富等方面。本文根据图像细节分析及文献记... 维摩诘经变是佛教美术本土化的变相,也是南北朝时期流行的佛教图像之一。相比5世纪图像,6世纪前期维摩诘经变样式发生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在维摩诘形象的汉化、隐几、隐囊的出现以及画面情节的丰富等方面。本文根据图像细节分析及文献记载,推测6世纪前期维摩诘经变样式可能源自南朝佛教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朝 佛教图像 维摩诘经 演变 影响
下载PDF
莫高窟唐代《维摩诘经变》中的帝王像及其冕服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赵燕林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5-148,共14页
在莫高窟23铺唐代新样《维摩诘经变》中,共存有较好的18铺帝王像,这些帝王像冕服服制、人物形象因时代而不同。对比《周礼》等相关文献资料可以看出,这些帝王像大多依据唐代各个阶段的冕服制度绘制而成,而且与敦煌本土的历史变迁密切相... 在莫高窟23铺唐代新样《维摩诘经变》中,共存有较好的18铺帝王像,这些帝王像冕服服制、人物形象因时代而不同。对比《周礼》等相关文献资料可以看出,这些帝王像大多依据唐代各个阶段的冕服制度绘制而成,而且与敦煌本土的历史变迁密切相关,更是研究有唐一代舆服制度变迁及人物画艺术的珍贵形象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 维摩诘经 帝王像 冕服 服制
下载PDF
《维摩诘经》的文学意义 被引量:4
19
作者 侯传文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66-73,共8页
《维摩诘经》是汉译佛经中最具文学性的作品之一,不仅情节生动,富有哲理情趣,而且成功地塑造了维摩诘这一人物形象。他智慧通达、辩才无碍、游戏神通,具有多重性格和复杂人格。作品通过戏剧化的情节和多重对比的手法,深刻表现了这... 《维摩诘经》是汉译佛经中最具文学性的作品之一,不仅情节生动,富有哲理情趣,而且成功地塑造了维摩诘这一人物形象。他智慧通达、辩才无碍、游戏神通,具有多重性格和复杂人格。作品通过戏剧化的情节和多重对比的手法,深刻表现了这一形象的性格特点和哲理意蕴。这一艺术形象所体现的佛教世俗化和世俗生活宗教化相结合的倾向,对中国佛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摩诘经 维摩 文学性
下载PDF
论“不二”思想在佛教经论中的演进——以《维摩诘经》为中心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利文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9-36,共8页
"不二"是《维摩诘经》的核心思想,也贯穿于佛教诸多经论当中。佛教经论中的"不二"蕴含的思想内容可分为两种不同的义理取向,即"兼备两端"与"双遣二边"。这两种看似相反的"不二"义蕴... "不二"是《维摩诘经》的核心思想,也贯穿于佛教诸多经论当中。佛教经论中的"不二"蕴含的思想内容可分为两种不同的义理取向,即"兼备两端"与"双遣二边"。这两种看似相反的"不二"义蕴,与肯定性和否定性的两种思维模式相关。"兼备两端"的思维模式较早地在《维摩诘经》中明确表达出来,为世间之肯定提供了方便,也影响了后世佛教如禅宗思想对世俗的当下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摩诘经 不二 兼备两端 双遣二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