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癌综合性介入治疗规范化方案(草案) 被引量:80
1
作者 王建华 周康荣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497-500,共4页
关键词 肝癌 综合性介入治疗 规范化方案
下载PDF
胰腺癌患者行综合性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赵艳飞 贾晓菲 +1 位作者 贾志勇 陈鹏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年第8期31-33,共3页
胰腺癌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步上升趋势,多数患者确诊时已为中晚期,丧失手术治疗机会,对此,一般采取非手术治疗。综合性介入治疗作为非手术治疗方案中的一种,近期疗效好,安全性高且具有重复性,目前已成为胰腺癌患... 胰腺癌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步上升趋势,多数患者确诊时已为中晚期,丧失手术治疗机会,对此,一般采取非手术治疗。综合性介入治疗作为非手术治疗方案中的一种,近期疗效好,安全性高且具有重复性,目前已成为胰腺癌患者治疗研究的一个焦点。本次研究笔者就胰腺癌患者行综合性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 胰腺癌 进展 综合性介入治疗
下载PDF
耳廓蔓状血管瘤综合性介入治疗随访1例
3
作者 林建生 廖秀华 +1 位作者 刘秋花 吴建安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1年第23期194-194,共1页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28岁,自幼右耳色深肿胀,进入青春期后症状加重,并有搏动性灼热感,时有洗头时抓破溃烂感染,曾在外院行局部硬化、冷冻、激光、手术等治疗无明显效果.检查:右耳增厚增大,暗红色素沉着,表面多发丘状隆起,皮温热有...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28岁,自幼右耳色深肿胀,进入青春期后症状加重,并有搏动性灼热感,时有洗头时抓破溃烂感染,曾在外院行局部硬化、冷冻、激光、手术等治疗无明显效果.检查:右耳增厚增大,暗红色素沉着,表面多发丘状隆起,皮温热有搏动感,有明显感染及手术遗留瘢痕.考虑右耳廓蔓状血管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蔓状血管瘤 综合性介入治疗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综合性介入治疗的护理
4
作者 吴秀红 周静芬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9期1081-1081,共1页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 综合性介入治疗 护理 常见 纤溶 量效 平衡 方法 效果
下载PDF
食道狭窄梗阻性疾病的综合性介入治疗
5
作者 陈晓林 李勇 +3 位作者 于清东 刘长芹 孙刚 于东升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05年第6期656-658,共3页
关键词 综合性介入治疗 梗阻性疾病 食道狭窄 进食困难 姑息性治疗 临床工作 临床医生 治疗效果 结果报告 病人
下载PDF
静脉狭窄-梗阻性病变综合性介入治疗应用研究
6
作者 徐克 祖茂衡 +7 位作者 苏洪英 赵金旭 冯博 崔进国 徐林 刘作勤 韩宇娟 张曦彤 《医学研究通讯》 2004年第6期23-23,共1页
静脉狭窄-梗阻性病变(VSO)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性血管疾病.我国是此类疾病,如布-加综合征(BCS)、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及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等的高发国家.
关键词 静脉狭窄-梗阻性病变 综合性介入治疗 应用研究 上腔静脉综合
下载PDF
恶性梗阻性黄疸综合性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7
作者 陈绿娇 陈义雄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05年第1期35-37,共3页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综合性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1 2 8例失去手术机会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采取包括PTCD、胆道内涵管或金属支架植入法及双介入疗法等多种综合手段进行介入治疗。结果:黄疸全消退或明显减轻90. 6 %( 1 1...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综合性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1 2 8例失去手术机会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采取包括PTCD、胆道内涵管或金属支架植入法及双介入疗法等多种综合手段进行介入治疗。结果:黄疸全消退或明显减轻90. 6 %( 1 1 6 /1 2 8) ;部分消退7 8%( 1 0 /1 2 8) ;无改变1. 6 %( 2 /1 2 8) ;获二期手术切除2 5例,占1 9 .5 %;中位生存期1 5个月。结论:介入治疗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消除症状、获取手术切除机会及降低手术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梗阻性黄疸 综合性介入治疗 临床研究 临床意义 手术切除 介入疗法 支架植入法 中位生存期 手术机会 手术风险 长生存期 生存质量 内涵管 消退
下载PDF
拉米夫定在原发性肝癌综合性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8
作者 朱云杰 蔡文辉 +1 位作者 张春英 姚长东 《肝脏》 2009年第4期346-347,共2页
关键词 综合性介入治疗 原发性肝癌 拉米夫定 乙型肝炎肝硬化 肝动脉化疗栓塞 HBVDNA TACE 肝功能损伤
下载PDF
综合性介入治疗的规范化护理管理模式构建 被引量:4
9
作者 陈晓菁 《中外医学研究》 2019年第4期115-116,共2页
目的:探究规范化护理管理模式在综合性介入治疗患者中的构建和临床应用效果评价。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进行综合性介入治疗的80例患者,以信封法将其随机分入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患者均为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 目的:探究规范化护理管理模式在综合性介入治疗患者中的构建和临床应用效果评价。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进行综合性介入治疗的80例患者,以信封法将其随机分入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患者均为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研究组采用规范化护理管理模式。对比两组的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健康教育覆盖率。结果:研究组的抢救成功率95.00%,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6.275,P=0.012);研究组的健康教育覆盖率1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8.889,P=0.003);研究组的护理总满意度95.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114,P=0.043)。结论:在综合性介入治疗患者中构建规范化护理管理模式的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健康教育覆盖率、抢救成功率与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性介入治疗 规范化护理管理模式 模式构建 应用效果评价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综合性介入治疗的方法及疗效
10
作者 刘军华 潘文 陈彩明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4年第18期4139-4140,4141,共3页
目的对应用综合性介入治疗方式对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抽取82例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治疗组采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与支架植... 目的对应用综合性介入治疗方式对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抽取82例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治疗组采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与支架植入术联合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静脉血栓消失时间和治疗方案实施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应用综合性介入治疗方式对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性介入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 治疗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综合性介入治疗
11
作者 何玉梅 《益寿宝典》 2020年第4期181-181,共1页
分析下肢深静脉栓(DVT)形成的综合性介入治疗效果。方法:筛选出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接收的行介入治疗方案综合治疗DVT者46例,对所有患者的术后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的临床效果不错,没有1例出现肺栓塞、出血等并发症... 分析下肢深静脉栓(DVT)形成的综合性介入治疗效果。方法:筛选出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接收的行介入治疗方案综合治疗DVT者46例,对所有患者的术后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的临床效果不错,没有1例出现肺栓塞、出血等并发症。结论:对于DVT患者来说,选择综合介入疗法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确切,再结合临床护理,有利于增强患者的预后质量,大大降低并发率,是一个值得广泛应用的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综合性介入治疗 血栓
下载PDF
滤器保护下急性深静脉血栓的早期综合性介入治疗(附28例报告) 被引量:2
12
作者 彭秀斌 程光森 +3 位作者 陈加源 何虹 林丽娟 罗鹏飞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05年第9期1212-1213,共2页
目的评价在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早期综合性介入治疗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健侧股静脉先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再经患侧月国静脉或股静脉穿刺行深静脉腔内成形+局部导管溶栓治疗24例,... 目的评价在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早期综合性介入治疗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健侧股静脉先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再经患侧月国静脉或股静脉穿刺行深静脉腔内成形+局部导管溶栓治疗24例,单纯行局部溶栓治疗4例。结果深静脉腔内成形术成功率85.7%,溶栓总有效率为100%,其中治愈17例(60.7%),显效9例(32.1%),好转2例(7.1%)。溶栓时间:综合性介入溶栓平均40.5h,单纯局部溶栓平均74.3h。治疗中穿刺点发生小血肿2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早期下肢深静脉腔内成形+局部溶栓,同时用滤器预防肺动脉栓塞,是保证局部溶栓疗效和增加其安全性的最佳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 下肢 血管成形术 溶栓治疗 局部 腔静脉滤器 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 综合性介入治疗 下腔静脉滤器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早期 保护
原文传递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综合性介入治疗
13
作者 林占坡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10期88-91,共4页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综合性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 于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我院选取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析病例,共60例,分为实施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对照组)与实施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观察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效果。...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综合性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 于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我院选取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析病例,共60例,分为实施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对照组)与实施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观察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护理后观察组的负性情绪低于对照组,静脉血栓消失时间与治疗方案实施时间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进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可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综合性介入治疗 生活质量 负性情绪 不良反应
下载PDF
肝癌综合性介入治疗技术的应用研究
14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02年第14期7-7,共1页
关键词 肝癌 综合性介入治疗 微导管超选择技术 静脉插管技术
原文传递
原发性肝癌综合介人治疗后存活5年以上56例患者临床分析 被引量:18
15
作者 刘嵘 王建华 +6 位作者 颜志平 程洁敏 钱晟 龚高全 刘清欣 陈颐 罗剑钧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3期155-158,共4页
目的分析有关原发性肝癌综合性介入治疗远期疗效的关键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经综合介入治疗后存活5年以上的肝癌患者的临床治疗和随访资料。结果介入治疗前患者肿瘤分期Ⅰ期20例,Ⅱ期35例,Ⅲ期1例,肝功能分级Child A级36例,B级20例,... 目的分析有关原发性肝癌综合性介入治疗远期疗效的关键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经综合介入治疗后存活5年以上的肝癌患者的临床治疗和随访资料。结果介入治疗前患者肿瘤分期Ⅰ期20例,Ⅱ期35例,Ⅲ期1例,肝功能分级Child A级36例,B级20例,C级0例。单发病灶32例,多发病灶24例,弥漫型0例。肿瘤直径≤3 cm、3~5 cm、5~10 cm和>10 cm者分别为10、20、19和7例。肝内原发肿瘤33例(58.9%)采用TACE治疗,23例(41.1%)采用TACE联合其他治疗,其中联合PEI治疗11例,联合射频治疗4例,联合外放疗1例;联合Ⅱ期手术切除7例。随访期间,对24例肝内复发患者和17例远处转移患者行相应治疗,20例次还行并发症的介入治疗。所有患者均存活5年以上,其中3例存活10年以上。结论肿瘤分期、肝功能状况、治疗中采用规范TACE治疗、TACE联合其他治疗、肿瘤复发和转移治疗以及介入并发症的治疗是提高肝癌综合性介入治疗远期疗效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化疗栓塞 综合性介入治疗 远期疗效评价
下载PDF
经肝动脉栓塞化疗结合局部消融治疗大肠癌肝转移 被引量:10
16
作者 罗鹏飞 陆骊工 +1 位作者 陈晓明 栾建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5期340-344,共5页
目的 研究大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性介入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35例大肠癌肝转移患者先行肝动脉造影,留置导管药盒系统,然后根据动脉造影结果分别行经动脉灌注化疗(TAI)10例,经动脉栓塞(TAE)25例,使用药物为草酸铂、CPT_(11)、丝裂霉素C和... 目的 研究大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性介入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35例大肠癌肝转移患者先行肝动脉造影,留置导管药盒系统,然后根据动脉造影结果分别行经动脉灌注化疗(TAI)10例,经动脉栓塞(TAE)25例,使用药物为草酸铂、CPT_(11)、丝裂霉素C和5-Fu+CF。2~3次治疗后,全部患者在CT导向下行消融术,其中9例在激光消融基础上加入无水乙醇。激光消融后1个月复查CT、CEA,判定疗效。结果 2~3次TAI和TAE后病灶缩小17例,不变13例,增大5例。14例CEA阳性者治疗后下降6例,不变5例,增高3例。加用消融术后,CT扫描显示,残癌中央斑点状气化29例,全部汽化6例。其中采用单纯激光消融的20例患者,病灶缩小8例,不变5例,增大7例。采用激光加无水乙醇治疗的9例中,缩小5例,不变2例,增大2例。TAE/TAI后CEA不变或升高的8例中,消融术后下降3例,不变4例,升高1例。结论 ①大肠癌肝转移灶主要由肝动脉供血,超选择插管可使病灶染色更为清晰。②留置PCS,行TAI/TAE,使用草酸铂、CPT_(11)及5-Fu序贯化疗方法对转移癌灶有较好的治疗作用。③TAI/TAE不能消除全部病灶,对残癌病灶使用激光或(和)无水乙醇等局部消融是有效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肝动脉栓塞化疗 局部消融治疗 大肠癌 肝转移 综合性介入治疗 肝动脉造影
下载PDF
经腘静脉穿刺介入治疗髂股静脉阻塞 被引量:47
17
作者 顾建平 何旭 +3 位作者 楼文胜 陈亮 苏浩波 陈国平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921-924,共4页
目的探讨经腘静脉穿刺介入治疗髂股静脉阻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8例髂股静脉阻塞经腘静脉穿刺行综合性介入治疗,其中经导管接触性溶栓术42例,经导管血栓抽吸术25例,机械性血栓清除术49例,球囊扩张腔内成形术41例,支架置入术35例,52... 目的探讨经腘静脉穿刺介入治疗髂股静脉阻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8例髂股静脉阻塞经腘静脉穿刺行综合性介入治疗,其中经导管接触性溶栓术42例,经导管血栓抽吸术25例,机械性血栓清除术49例,球囊扩张腔内成形术41例,支架置入术35例,52例预先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平均每人接受5.2项介入治疗。根据造影复查和体征将疗效分为优、良、中、差。出院后继续抗凝治疗1个月,抗血小板治疗6个月。门诊随访6个月时作造影复查。结果腘静脉穿刺技术成功率为96.7%(58/60)。2例腘静脉穿刺失败均为盲穿者。出院时介入治疗疗效:优19例;良30例;中8例;差1例。42例取得6个月随访资料,其中优18例;良20例;中1例;差3例。结论经腘静脉穿刺介入治疗髂股静脉阻塞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栓塞 放射学 介入 髂股静脉 胭静脉 综合性介入治疗 腘静脉穿刺 静脉阻塞 髂股 经导管接触性溶栓术 介入治疗疗效
原文传递
腘静脉穿刺在诊治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
18
作者 楼文胜 顾建平 +2 位作者 何旭 陈亮 苏浩波 《实用医技杂志》 2003年第11期1231-1233,共3页
目的:探讨经腘静脉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经患侧腘静脉入路综合性介入治疗,其中血栓抽吸18例、血栓消融35例、腔内血管成形25例、共植入血管支架47枚。结果:技术成功率为100%,... 目的:探讨经腘静脉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经患侧腘静脉入路综合性介入治疗,其中血栓抽吸18例、血栓消融35例、腔内血管成形25例、共植入血管支架47枚。结果:技术成功率为100%,治疗后闭塞血管开放,双下肢周径差小于1cm,活动正常。结论:经腘静脉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操作简便、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腘静脉穿刺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临床应用 综合性介入治疗 影像学检查
下载PDF
Transradial Versus Transfemoral Approach fo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in China: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19
作者 金辰 徐奕 +7 位作者 乔树宾 唐欣然 吴永健 颜红兵 窦克非 徐波 杨进刚 杨跃进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17年第3期161-170,共10页
Objective To compare hospital costs and clinical outcomes between transradial intervention (TRI) and transfemoral intervention (TFI) in elderly patients aged over 65 years. Methods We identified 1229 patients ag... Objective To compare hospital costs and clinical outcomes between transradial intervention (TRI) and transfemoral intervention (TFI) in elderly patients aged over 65 years. Methods We identified 1229 patients aged over 65 years who underwent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in Fuwai Hospital, Beijing, China, between January 1 and December 31, 2010. Total hospital costs and in-hospital outcom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RI and TFI. An inverse probability weighting (IPW) model was introduced to control potential biases. Results Patients who underwent TRI were younger, less often female, more likely to receive PCI for single-vessel lesions, and less likely to undergo the procedure for ostial lesions. TRI was associated with a cost saving of CNY7495 (95%CI: CNY4419-10 420). Such differences were mainly driven by lower PCI-related costs. TRI patients had shorter length of stay (1.9 days, 95%CI: 1.1-2.7 days), shorter post-procedural stay (0.7 days, 95%CI: 0.3-1.1 days), and fewer 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 (adjusted odds ratio = 0.47, 95%CI: 0.31-0.73).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incidence of post-PCI bleeding between TRI and TFI (P〉0.05). Such differences remained consistent in clinically relevant subgroup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nd stable angina. Conclusion The use of TRI in patients aged over 65 years was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ly reduced hospital costs and more favorable clinical outcom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ost-benefit analysis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aged transradial intervention transfemoral intervention
下载PDF
An overview of PCI in the very elderly 被引量:22
20
作者 Vimalraj Bogana Shanmugam Richard Harper Ian Meredith Yuvaraj Malaiapan Peter J Psaltis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2期174-184,共11页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in particular ischemic heart disease (IHD), is a major cause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the very elderly (〉 80 years) worldwide. These patients represent a rapidly growing cohort p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in particular ischemic heart disease (IHD), is a major cause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the very elderly (〉 80 years) worldwide. These patients represent a rapidly growing cohort presenting for percn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now constituting more than one in five patients treated with PCI in real-world practice. Furthermore, they often have greater ischemic burden than their younger counterparts, suggesting that they have greater scope of benefit from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 therapy. Despite this, the very elderly are frequently under-represented in clinical revascularization trials and historically there has been a degree of physician reluctance in referring them for PCI procedures, with perceptions of disappointing outcomes, low success and high complication rates. Several issues have contributed to this, including the tendency for older patients with IHD to present late, with atypical symptoms or non-diagnostic ECGs, and reservations regarding their procedural risk-to-benefit ratio, due to shorter life expectancy, presence of comorbidities and increased bleeding risk from antiplatelet and anticoagulation medications. However, advances in PCI technology and techniques over the past decade have led to better outcomes and lower risk of complications and the existing body of evidence now indicates that the very elderly actually derive more relative benefit from PCI than younger populations. Importantly, this applies to all PCI settings: elective, urgent and emergency. This review discusses the role of PCI in the very elderly presenting with chronic stable IHD, non ST-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nd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It also addresses the clinical challenges met when considering PCI in this cohort and the ongoing need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o further improve outcomes in these challenging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NGINA Antithrombotic therapy Myocardial infarction OCTOGENARIANS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The elderly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