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公路路域亚洲象生态廊道构建方法
1
作者
韩用顺
杨鑫
+6 位作者
王云
孔亚平
李岳烽
杨艳刚
陈济丁
方军
马开森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5-628,共14页
交通建设对亚洲象(Elephas maximus)活动及其栖息地完整性造成了负面影响,传统生态廊道构建容易忽视交通建设对物种迁移的阻碍作用,构建路域亚洲象生态迁移廊道既是协调交通建设与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技术手段,也是道路生态学研究领域薄...
交通建设对亚洲象(Elephas maximus)活动及其栖息地完整性造成了负面影响,传统生态廊道构建容易忽视交通建设对物种迁移的阻碍作用,构建路域亚洲象生态迁移廊道既是协调交通建设与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技术手段,也是道路生态学研究领域薄弱环节和热点之一。以思茅-小勐养高速公路和思茅-澜沧高速公路为例,结合亚洲象活动习性与道路干扰,基于亚洲象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进行生态源地识别,并从土地利用、地形、水源、人类活动和道路干扰等方面构建综合阻力面。在此基础上应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和重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并分级,并将生态廊道与道路的交点作为迁移阻碍点,将生态廊道与生态廊道、部分生态源点的交点作为关键节点,进而构建亚洲象迁移廊道。结果表明:1)生态源地面积为1349.30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7.59%,路域生境质量较好,除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外,生态源地主要分布在思澜高速公路段,且随着距公路距离的增加,生态源地面积及其占比也相应增大,而一级生态用地、二级生态用地、非生态用地等三类生态用地类型的占比则都在减小;2)当距公路距离大于5 km时,生态源地面积达到了823.94 km^(2),占总面积的45.33%,说明云南热带雨林区公路的建设和运营会对路域生态源地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导致周边环境不适合野生动物生存或者活动;3)路域生态综合阻力值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和公路聚集性,如东北部人类活动密集区的生态综合阻力值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而公路沿线的生态综合阻力值明显高于远离公路区域;4)识别出34条生态廊道,总长度为674.02 km,其中,关键生态廊道14条、一般生态廊道20条;5)提取出17个亚洲象迁移阻碍点和8个关键节点。研究建议在亚洲象迁移阻碍点建设野生动物通道、防象栅栏和诱导设施等,在关键节点建设“大象食堂”和“大象澡堂”,从而更好地维护亚洲象迁移廊道的完整性和交通运营的安全性。研究成果可为热带雨林区其他线性工程建设亚洲象迁移走廊建设和减少人象冲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适宜性
路域
生态
源地识别
综合生态阻力面
生态
廊道
道路
生态
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公路路域亚洲象生态廊道构建方法
1
作者
韩用顺
杨鑫
王云
孔亚平
李岳烽
杨艳刚
陈济丁
方军
马开森
机构
湖南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空间信息工程学院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昆明理工大学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出处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5-628,共14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21YFB2600104)
世界自然基金会项目(A000500,A000658)
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22-ZD-02)。
文摘
交通建设对亚洲象(Elephas maximus)活动及其栖息地完整性造成了负面影响,传统生态廊道构建容易忽视交通建设对物种迁移的阻碍作用,构建路域亚洲象生态迁移廊道既是协调交通建设与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技术手段,也是道路生态学研究领域薄弱环节和热点之一。以思茅-小勐养高速公路和思茅-澜沧高速公路为例,结合亚洲象活动习性与道路干扰,基于亚洲象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进行生态源地识别,并从土地利用、地形、水源、人类活动和道路干扰等方面构建综合阻力面。在此基础上应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和重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并分级,并将生态廊道与道路的交点作为迁移阻碍点,将生态廊道与生态廊道、部分生态源点的交点作为关键节点,进而构建亚洲象迁移廊道。结果表明:1)生态源地面积为1349.30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7.59%,路域生境质量较好,除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外,生态源地主要分布在思澜高速公路段,且随着距公路距离的增加,生态源地面积及其占比也相应增大,而一级生态用地、二级生态用地、非生态用地等三类生态用地类型的占比则都在减小;2)当距公路距离大于5 km时,生态源地面积达到了823.94 km^(2),占总面积的45.33%,说明云南热带雨林区公路的建设和运营会对路域生态源地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导致周边环境不适合野生动物生存或者活动;3)路域生态综合阻力值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和公路聚集性,如东北部人类活动密集区的生态综合阻力值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而公路沿线的生态综合阻力值明显高于远离公路区域;4)识别出34条生态廊道,总长度为674.02 km,其中,关键生态廊道14条、一般生态廊道20条;5)提取出17个亚洲象迁移阻碍点和8个关键节点。研究建议在亚洲象迁移阻碍点建设野生动物通道、防象栅栏和诱导设施等,在关键节点建设“大象食堂”和“大象澡堂”,从而更好地维护亚洲象迁移廊道的完整性和交通运营的安全性。研究成果可为热带雨林区其他线性工程建设亚洲象迁移走廊建设和减少人象冲突提供参考。
关键词
栖息地适宜性
路域
生态
源地识别
综合生态阻力面
生态
廊道
道路
生态
学
Keywords
habitat suitability
identification of ecological source sites along roadsides
integrated ecological resistance layers
ecological corridors
road ecology
分类号
Q958 [生物学—动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公路路域亚洲象生态廊道构建方法
韩用顺
杨鑫
王云
孔亚平
李岳烽
杨艳刚
陈济丁
方军
马开森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