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绿电–氢–氨耦合系统的自适应分布鲁棒调度优化
1
作者 马翱凯 宁超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0-127,共8页
绿电–氢–氨耦合系统因其在推动零碳经济转型方面的重要作用而备受瞩目,其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绿电–氢–氨耦合系统的优化调度常常受到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且由于数据的多样性和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常表现... 绿电–氢–氨耦合系统因其在推动零碳经济转型方面的重要作用而备受瞩目,其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绿电–氢–氨耦合系统的优化调度常常受到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且由于数据的多样性和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常表现出多模态特性,而这一潜在特性常被忽视,导致调度结果趋于保守。因此,提出一种面向绿电–氢–氨耦合系统的自适应分布鲁棒调度优化方法,以应对该耦合系统中所出现的可再生能源与需求不确定性。该方法利用聚类算法从不确定量数据集中挖掘多模态信息,并据此构建混合Wasserstein模糊集以准确刻画不确定性分布。同时,采用仿射决策规则求解该分布鲁棒调度问题,实现调度的非预期性与自适应性。最后,该分布鲁棒问题被等价转化为一个易于求解的混合整数线性规划问题。结果表明,在样本内测试中,所提出的方法比基于Wasserstein模糊集的分布鲁棒优化和鲁棒优化分别提升了3.48%和7.54%;而在样本外测试中,该方法比基于Wasserstein模糊集的分布鲁棒优化和鲁棒优化分别提升了2.75%和6.54%。这些结果充分说明了所提出的方法在处理不确定性方面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电–氢–氨耦合系统 可再生能源 分布鲁棒优化 不确定性 多模态信息
下载PDF
考虑火电掺氢氨燃烧发电的受端电力系统多阶段减碳规划
2
作者 余志鹏 林今 +5 位作者 雷金勇 汪洋 宋永华 江莉龙 潘军 张行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7-68,共12页
利用风光新能源,寻找沿海受端电力系统较低成本的减碳路径,是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核心挑战之一。通过分析氢氨储能与现有储能类型(如电化学、压缩空气等)的技术经济差异,建立了时序减碳约束下含耦合火电掺烧的氢氨储... 利用风光新能源,寻找沿海受端电力系统较低成本的减碳路径,是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核心挑战之一。通过分析氢氨储能与现有储能类型(如电化学、压缩空气等)的技术经济差异,建立了时序减碳约束下含耦合火电掺烧的氢氨储能的电力系统多年拓展规划模型,并探讨其在电力系统中实现较低成本减碳的技术经济可行性。算例选取广东电网实际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日益严格的碳减排约束下,需要逐步通过新增风光储、“以气代煤”的火电规划模式、新增氢氨储能(包含气电掺氢、煤电掺氨和氨分解等方式)等技术路径实现减碳目标。对比仅通过锂电池调峰的减碳模式,通过引入耦合火电掺烧的氢氨储能技术,可以避免超配大量的风光储容量,显著降低了风光弃电率。这不仅实现了资源的集约利用,而且通过复用存量火电基础设施,进一步降低了氢氨储能减碳成本。因此,利用氢氨储能技术进行电力系统减碳是一条可规模化且较为经济可行的减碳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端系统 减碳 储能 拓展规划 平准化减碳成本
下载PDF
考虑多工况特性的电-氢耦合系统规划方法
3
作者 覃惠玲 卢纯颢 +3 位作者 罗阳洋 程敏 温紫豪 任洲洋 《电工电能新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81,共13页
氢能系统包含多元化的氢能设备且运行特性各异,会对配电网运行和规划产生交互影响。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考虑多工况特性的电-氢耦合系统规划方法。从物理原理出发,研究电解槽、甲烷化设备的多工况转换耗时耗能特性和氢燃料电池的变效率... 氢能系统包含多元化的氢能设备且运行特性各异,会对配电网运行和规划产生交互影响。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考虑多工况特性的电-氢耦合系统规划方法。从物理原理出发,研究电解槽、甲烷化设备的多工况转换耗时耗能特性和氢燃料电池的变效率特性。考虑电解槽和甲烷化设备冷备用、热备用、正常工作三种工况,氢燃料电池的低、高运行功率两种工况,系统性地建立考虑多工况运行特性的氢能设备运行模型。为了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对基于IEEE 33节点的电网和10节点的气网组成的区域综合能源测试系统进行仿真测试。仿真结果表明,若忽略氢能设备多工况运行特性,会高估氢能设备灵活性,导致其规划容量与实际情况产生较大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系统 中长期规划 甲烷化 解槽 燃料 多工况
下载PDF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算法的氢耦合电-热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
4
作者 梁涛 柴露露 +2 位作者 谭建鑫 井延伟 吕梁年 《电力自动化设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66,共8页
为了促进氢能与综合能源系统中其他能源的耦合,提高能源利用灵活性,减少系统碳排放,提出了一种氢耦合电-热综合能源系统(HCEH-IES)的运行优化方法。对HCEH-IES的各设备进行数学建模,并深入阐述深度强化学习算法的基本原理及双延迟深度... 为了促进氢能与综合能源系统中其他能源的耦合,提高能源利用灵活性,减少系统碳排放,提出了一种氢耦合电-热综合能源系统(HCEH-IES)的运行优化方法。对HCEH-IES的各设备进行数学建模,并深入阐述深度强化学习算法的基本原理及双延迟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TD3)算法的流程;将HCEH-IES的不确定性优化调度问题转化为马尔可夫决策过程,并采用TD3算法将优化目标以及约束条件转换为奖励函数进行连续状态空间和动作空间下的动态调度决策,形成合理的能源分配管理方案;采用历史数据对智能体进行训练,并对比深度Q学习网络和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算法获得的调度策略。结果表明,相较于深度Q学习网络和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算法,基于TD3算法的调度策略具有更好的经济性,其结果更接近于CPLEX日前优化调度方法的经济成本且更适用于解决综合能源系统动态优化调度问题,有效地实现了能源灵活利用,提高了综合能源系统的经济性和低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热综合能源系统 可再生能源 深度强化学习 双延迟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 能量优化管理 马尔可夫决策过程
下载PDF
基于场景法和深度强化学习的电氢耦合系统两阶段多时间尺度优化调度
5
作者 陈哲 韦美佳 +2 位作者 林达 李志浩 陈健 《浙江电力》 2025年第1期54-67,共14页
电氢耦合系统中风光出力存在波动性,且电能与氢能调度时间尺度也具有差异性,这些因素给系统的经济、高效调度带来诸多挑战。为此,基于场景法和深度强化学习提出一种考虑风光不确定性的电氢耦合系统两阶段多时间尺度优化调度方法。首先... 电氢耦合系统中风光出力存在波动性,且电能与氢能调度时间尺度也具有差异性,这些因素给系统的经济、高效调度带来诸多挑战。为此,基于场景法和深度强化学习提出一种考虑风光不确定性的电氢耦合系统两阶段多时间尺度优化调度方法。首先分析储电与储氢等储能装置的工作特性,设计电氢耦合系统两阶段优化调度框架。然后考虑风光不确定性,构建长时间尺度和短时间尺度两阶段优化调度模型;长时间尺度优化模型以系统能量最大程度自平衡为目标,采用拉丁超立方场景生成和场景缩减得到典型风光出力场景,并进行优化求解;短时间尺度优化模型以系统运行经济性最优为目标,采用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算法求解。最后,通过算例仿真表明所提优化调度方法能够实现氢能日间转移、有效平抑风光出力波动,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系统 多时间尺度优化调度 场景生成及削减 深度强化学习 风光不确定性
下载PDF
电能-甲醇跨区协同输运下的电-氢耦合系统调度 被引量:5
6
作者 程欢 任洲洋 +1 位作者 孙志媛 夏威夷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31-744,共14页
针对我国电氢供需时空分布不均导致新能源利用率低、系统运行成本过高等问题,提出一种电能-甲醇跨区协同输运下的电-氢耦合系统调度方法。首先,根据送、受端区域的能源供需特征、电/氢子系统运行特性及甲醇氢载体属性,设计电-氢耦合系... 针对我国电氢供需时空分布不均导致新能源利用率低、系统运行成本过高等问题,提出一种电能-甲醇跨区协同输运下的电-氢耦合系统调度方法。首先,根据送、受端区域的能源供需特征、电/氢子系统运行特性及甲醇氢载体属性,设计电-氢耦合系统跨区协同运行机制和调度框架,提出电能-甲醇联合输运下的送、受端供需平衡模型,充分利用甲醇的灵活储运能力促进新能源跨时空消纳;然后,构建电能-甲醇跨区协同输运下的电-氢耦合系统双层优化调度模型,考虑长时间尺度下的电、氢能量平衡,以天为调度尺度建立上层模型,确定甲醇输运和机组起停方案;考虑短时间尺度下的电力平衡、氢供需平衡约束,以小时为调度尺度建立下层模型,确定送、受端系统各小时的运行计划,从而实现异质能源的跨时空协同互补,保障送、受端区域多时间尺度能量供需平衡;最后,基于改进的HRP 38系统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电能-甲醇跨区协同输运能够显著提高系统经济运行水平,促进新能源规模化消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系统 甲醇 调度计划 供需平衡 新能源
下载PDF
双向可逆的集中式电氢耦合系统容量优化配置 被引量:1
7
作者 冯兴 杨威 +3 位作者 张安安 张曦 李茜 雷宪章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1,共11页
针对风光富集地区大型新能源发电厂的弃风弃光问题,利用可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reversible solid oxide fuel cell,RSOC)结合氢储能的双向转换特性消纳多余风光资源,提出一种双向可逆的集中式RSOC电氢耦合系统容量优化配置方法。首先... 针对风光富集地区大型新能源发电厂的弃风弃光问题,利用可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reversible solid oxide fuel cell,RSOC)结合氢储能的双向转换特性消纳多余风光资源,提出一种双向可逆的集中式RSOC电氢耦合系统容量优化配置方法。首先构建集中式RSOC电氢耦合系统架构,建立发电系统、电氢转换系统等模型;其次考虑燃料电池特性建立RSOC性能衰减模型,考虑特高压通道可用传输能力不确定性生成典型场景;进而建立集中式RSOC双层容量规划模型,上层以运营期收益最大为目标优化RSOC、储氢库容量配置,下层以综合成本最低为目标优化各设备出力,联合粒子群算法与Cplex求解器进行求解。最后通过算例分析,验证RSOC的加入提高了系统经济性及环境效益,同时投资灵敏度分析表明电池单位容量成本是制约系统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中式耦合系统 可逆固体氧化物燃料 容量规划 储能 性能衰减
下载PDF
面向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的电氢耦合系统设想及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羡一鸣 安之 +3 位作者 刘斯伟 戚庆茹 夏明超 陈奇芳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共8页
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电力系统,其高随机性与波动性将造成系统“源-荷”结构失衡,且高比例电力电子化将导致传统电力系统以同步发电机和机电动态特性为基础的技术特性发生深刻变化。为此,提出了一种采用“送端绿电离网外送-受端离网制氢-氢... 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电力系统,其高随机性与波动性将造成系统“源-荷”结构失衡,且高比例电力电子化将导致传统电力系统以同步发电机和机电动态特性为基础的技术特性发生深刻变化。为此,提出了一种采用“送端绿电离网外送-受端离网制氢-氢燃气并网发电”模式的电氢耦合系统,即在送端将新能源电力汇集接入至与交流电网无电气联系的直流输电网络中,在受端满足电解水制氢直流负荷并通过氢燃气发电方式支撑交流电网,从而将大量新能源消纳和新增“西电东送”需求与送端/受端交流电网解耦。所提电氢耦合系统不仅能改善系统电力电量平衡,促进高比例新能源消纳,还能够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可为我国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的演进方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比例新能源 耦合系统 直流 解水制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电力系统发展趋势分析:绿电替代与绿氢替代 被引量:9
9
作者 周孝信 赵强 +1 位作者 张玉琼 杨宏华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6707-6720,I0003,共15页
能源电力系统的低碳转型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所在。为研判“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电力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该文构建了考虑绿电替代与绿氢替代的中长期能源电力发展估算模型,基于模型对2020—2060年我国能源电力发展场景进行测... 能源电力系统的低碳转型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所在。为研判“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电力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该文构建了考虑绿电替代与绿氢替代的中长期能源电力发展估算模型,基于模型对2020—2060年我国能源电力发展场景进行测算,分析相关核心指标的演化趋势,并针对绿电绿氢与现有能源系统协同发展的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发展模式提出方案设想。结果表明,以绿电为主、绿氢为辅对传统化石能源的“双替代”,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措施,将在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分别针对源端能源生产基地和终端消费区域提出的综合能源生产单元(integrated energy production unit,IEPU)和综合能源产消单元(integrated energy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unit,IECU)设想,可为促进多类型资源协同优化和高效配置、支撑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与新型电力系统提供方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替代 绿替代 能源系统 发展趋势 综合能源生产单元 综合能源产消单元
原文传递
电氢耦合综合能源系统:韧性量化与多目标优化
10
作者 黄敬智 肖宁 +9 位作者 黄夏楠 林长锥 胡臻达 刘林 吴念远 字政宇 林健 谢珊 景锐 赵英汝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7-160,共14页
近年来,为提升能源系统韧性,电氢耦合综合能源系统的相关研究逐渐受到关注。提出了一种高时间分辨率(小时级)的能源系统韧性量化评价方法,并构建了一个自下而上的多目标优化模型,规划电氢耦合综合能源系统方案,旨在应对能源系统三难困境... 近年来,为提升能源系统韧性,电氢耦合综合能源系统的相关研究逐渐受到关注。提出了一种高时间分辨率(小时级)的能源系统韧性量化评价方法,并构建了一个自下而上的多目标优化模型,规划电氢耦合综合能源系统方案,旨在应对能源系统三难困境(经济-环境-韧性),评估电氢耦合技术在综合能源系统中的应用效益。以中国东南沿海某工业园区为案例,将文中提出的方法与模型应用于该园区的能源系统,根据极端事件对能源系统的干扰规律,在4种碳排放限制情景下进行多目标优化,以确定各情景下的最优方案。案例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目前电氢耦合技术应用成本较高,只有在对能源系统环境性和韧性均有要求下,电氢耦合技术应用才具有较大的价值。随着碳排放约束加强,经济性目标函数的净现值成本从全局情景的4.48×10^(10)元上升至强碳排放限制情景的4.74×10^(10)元,增长了5.80%。韧性指标则从5061.62 MWh下降至4184.01 MWh,减少了21%,电氢耦合显著提升了系统的环境性与韧性。最优化方案表明,氢储能不仅是跨季节长期储能的有效解决方案,其在短期储能中的独特优势同样值得关注。最后,将提出的韧性量化评价新方法与前人方法进行对比,可使优化方案净现值提高0.9%,系统最低供能水平提高5.19%,系统恢复能力提高12.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 综合能源系统 极端天气 韧性量化 多目标优化
下载PDF
离网型氢电耦合储能系统设计与仿真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冯作全 刘晨荣 +1 位作者 郭晨阳 高玉龙 《能源工程》 2024年第4期20-25,共6页
氢电耦合储能是解决光伏/风电新能源规模化发展与消纳矛盾的有效途径,基于“电-氢-电”(P2P)的转换过程,可将波动风光发电调控为氢储能所需的稳定供电,降低本地消纳中风光发电波动性和间歇性对电解水制氢效率的影响。本文开展离网型氢... 氢电耦合储能是解决光伏/风电新能源规模化发展与消纳矛盾的有效途径,基于“电-氢-电”(P2P)的转换过程,可将波动风光发电调控为氢储能所需的稳定供电,降低本地消纳中风光发电波动性和间歇性对电解水制氢效率的影响。本文开展离网型氢电耦合储能系统的设计与仿真,设计了以风/光发电、电化学储能、电解水制氢及储氢装置等为主的系统总体架构,构建了关键单元模型及功率匹配的系统整体模型,并依据实际气象输入数据,对系统模型仿真验证,达到了预期调控效果,可为氢电转化和可再生能源消纳调控策略制定提供依据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网型 耦合 系统建模 功率匹配
下载PDF
绿电与绿氢耦合煤化工的系统建设方案 被引量:3
12
作者 石志鹏 石祥建 +2 位作者 蔡丹 冯康康 娄清辉 《南方能源建设》 2023年第3期143-149,共7页
[目的]随着“双碳”进程的推进,煤化工行业的减碳降排势在必行。煤化工过程用氢量大,且目前多以化石燃料转化的灰氢为主,造成了余碳排放。如果将零碳的绿电绿氢与煤化工耦合建设,既有利于煤化工行业节能减排,同时也能为绿电与绿氢的发... [目的]随着“双碳”进程的推进,煤化工行业的减碳降排势在必行。煤化工过程用氢量大,且目前多以化石燃料转化的灰氢为主,造成了余碳排放。如果将零碳的绿电绿氢与煤化工耦合建设,既有利于煤化工行业节能减排,同时也能为绿电与绿氢的发展提供巨大应用场景。[方法]在此背景下,以典型煤化工工艺煤制乙二醇为例,详细阐述了绿电与绿氢耦合煤制乙二醇的系统建设方案。[结果]分析表明绿氢的引入提高了煤制乙二醇的碳利用率,从传统工艺的21.1%提高到40.5%,而生产每吨成品乙二醇的碳排放强度从2.58 t CO_(2)降到了0.93 t CO_(2)。同时通过一体化建设可以降低二次系统建设、运维成本。[结论]绿电绿氢与煤化工耦合建设具有技术可行性,发展前景广阔,但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 绿 煤化工 耦合建设 节能减排
下载PDF
面向灵活性挖掘的电-氢混联综合能源系统机组组合研究
13
作者 陈胜 陈明健 +3 位作者 卫志农 周亦洲 韩海腾 孙国强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473-4481,I0017-I0019,I0015,共13页
随着电制氢技术的逐步成熟,利用新能源制氢与管道输氢有望为能源系统的深度脱碳提供重要支撑。该文提出了电-氢耦合综合能源系统机组组合模型,考虑了发电机组与电解制氢系统协同提供灵活运行备用。首先通过高斯混合模型得到新能源预测... 随着电制氢技术的逐步成熟,利用新能源制氢与管道输氢有望为能源系统的深度脱碳提供重要支撑。该文提出了电-氢耦合综合能源系统机组组合模型,考虑了发电机组与电解制氢系统协同提供灵活运行备用。首先通过高斯混合模型得到新能源预测误差分布,获取其95%置信区间,确定新能源电力系统灵活备用需求;其次提出了考虑灵活备用的电-氢混联综合能源系统机组组合模型,计及了电解制氢系统三状态(开机、关机、热备用)灵活运行模型;算例分析验证了所提电制氢三状态机组组合模型的有效性,分析了新能源渗透率对制氢量与节点电价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联综合能源系统 绿 机组组合 灵活性挖掘
原文传递
适应风光波动的绿氨多稳态柔性调度方法
14
作者 郑勇 邓欣 +4 位作者 吉旭 贺革 范薇 曾扬俊 邱一苇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8-137,共10页
化工过程电气化和可再生能源整合在迈向新能源道路上相互促进发展。然而,如果仅通过储能来解决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和可变问题,会造成高昂的成本。考虑到大规模化学过程通常倾向于在恒定负载下稳定运行,基于多稳态柔性工艺概念,提出了多... 化工过程电气化和可再生能源整合在迈向新能源道路上相互促进发展。然而,如果仅通过储能来解决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和可变问题,会造成高昂的成本。考虑到大规模化学过程通常倾向于在恒定负载下稳定运行,基于多稳态柔性工艺概念,提出了多稳态柔性调度优化方法。首先,以风光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合成氨系统为例,对电氢氨系统各工段进行分析建模,针对电力和化工侧中不同权重的优化目标和约束条件,进行均衡性的多稳态柔性调度优化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场景适用性强、计算效率高,多稳态柔性调度方法相比于柔性调度方法的负荷波动次数均降低50%,综合经济效益提高29.39%,可为大规模绿氨系统适应风光波动条件提供一种安全经济可行的调度优化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再生能源 解水制 绿 多稳态柔性 一体化调度
下载PDF
基于级联式模糊控制的电氢耦合直流微网能量管理策略研究
15
作者 李建林 梁策 +1 位作者 曾飞 袁晓冬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87-100,共14页
针对电氢混合储能系统在平抑直流微网中功率波动时面临的功率分配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级联式模糊控制的电氢耦合直流微网能量管理策略。该策略中一次模糊控制器依据储氢罐储氢状态(stateofhydrogenstorage,SOH)与锂电池荷电状态(state o... 针对电氢混合储能系统在平抑直流微网中功率波动时面临的功率分配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级联式模糊控制的电氢耦合直流微网能量管理策略。该策略中一次模糊控制器依据储氢罐储氢状态(stateofhydrogenstorage,SOH)与锂电池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 SOC)求解出一次功率分配因子,对直流微网净功率进行一次分配;二次模糊控制器结合一次功率分配参考值与SOH对一次功率分配因子作出校正。此外,为使氢储能系统中具有非线性工作特性的电流控制型装置(电解槽、燃料电池)能够对能量管理系统作出高效响应,采用插值法将功率分配参考值转换为电流参考值。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结果证明,所提能量管理策略有效缩小了氢储能系统在非合理区间的功率波动范围并提高了氢储能系统中装置的响应精度与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微网 耦合 混合储能系统 能量管理 级联式模糊控制 插值法
下载PDF
我国弃风弃光电量合成氨路径的碳排放及经济效益分析
16
作者 张宇浩 王宁 郭占强 《电气技术与经济》 2025年第1期221-225,共5页
新能源领域的快速发展导致弃风弃光问题逐渐凸显。针对上述问题,文章利用生命周期评价(LCA)等方法,分析废余电力转化为可储存、可运输、可再利用形式(从氢到氨)的过程,并以电解水制氢合成氨路径为例,探讨其在碳排放和经济效益方面的影... 新能源领域的快速发展导致弃风弃光问题逐渐凸显。针对上述问题,文章利用生命周期评价(LCA)等方法,分析废余电力转化为可储存、可运输、可再利用形式(从氢到氨)的过程,并以电解水制氢合成氨路径为例,探讨其在碳排放和经济效益方面的影响。研究表明,绿电合成氨路径能够有效减少生命周期碳排放;目前绿氨成本高于灰氨,预计随着绿电价格的降低和碳成本提高,绿氨经济性将会凸显,在大规模制氨的情况下,当吨碳成本分别为150.23元和139.65元时,光伏制氨和风电制的成本将会和煤制氨持平。同时当电网供电和光伏(风电)供电配比为49.96%和50.04%时,煤制氨和风光制氨的碳排放将会持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 绿 绿 碳减排 经济性分析
下载PDF
考虑电动汽车充电方式的热-电-氢耦合孤岛综合能源系统优化配置 被引量:15
17
作者 阳洋 李奇 +2 位作者 蒲雨辰 陈晓雯 陈维荣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869-3880,共12页
为实现热-电-氢综合能源系统在满足多种负荷需求的同时,能有效地降低经济成本,提出了一种以经济性为目标的双层优化配置算法,研究了孤岛综合能源系统的优化配置。首先,搭建了热-电-氢混合耦合综合能源系统(the combined hydrogen,heat a... 为实现热-电-氢综合能源系统在满足多种负荷需求的同时,能有效地降低经济成本,提出了一种以经济性为目标的双层优化配置算法,研究了孤岛综合能源系统的优化配置。首先,搭建了热-电-氢混合耦合综合能源系统(the combined hydrogen,heat and power system,CHHP),然后考虑到设备购置、运维以及燃料电池、电解槽和蓄电池的老化建立了系统总目标函数。再采用上层算法为混合正余弦灰狼算法(gray wolf optimization with sine cosine algorithm,GWO-SCA),下层算法为混合整数线性规划(mixed integer linear programming,MILP)的双层优化配置算法对设备容量进行求解。最后运用算例,验证了该算法的优越性。并对系统中的电动汽车负荷考虑了多种充电方式,讨论了不同充电方式对配置结果和经济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提优化配置方法能够实现综合能源系统的经济、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耦合综合能源系统 动汽车 优化配置
原文传递
面向电网互动的绿电转氨单元变工况特性和互动能力评估研究
18
作者 杨馥源 田雪沁 +3 位作者 余潜跃 郑彤 戈阳阳 孙立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80-190,共11页
电氢可逆技术能够有效利用现有的氢能储备实现能源之间的互济互补,是电力应急保供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该文以绿电转氨单元为研究对象,从反应平衡移动和设备工况波动两维度研究电氢可逆应用场景下,工厂中氢源逆向分流对绿电转氨单元的产... 电氢可逆技术能够有效利用现有的氢能储备实现能源之间的互济互补,是电力应急保供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该文以绿电转氨单元为研究对象,从反应平衡移动和设备工况波动两维度研究电氢可逆应用场景下,工厂中氢源逆向分流对绿电转氨单元的产量产率、换热器面积和压缩机功率等重要技术指标的影响。研究表明:反应平衡方面,当氢源逆向分流率增至5%时,反应器中的氨产率下降为基础工况下的95.99%,氮元素的转化率由33.81%下降为9.82%,反应平衡产生一定程度的逆向移动;设备工况方面,氢源波动将改变工艺流程中的合成气循环流量,需对工艺流程中的设备采取针对性的调控以维持生产稳定。以年产7.5万t的绿电转氨单元为例,可承担的最大氢源分流率为5%,该单元可支撑电网的最大发电功率为1418.39 kW。若能在氢源分流时,按需增加提纯设备的冷却剂用量,单元可承担更多的氢源分流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逆 绿 源波动 力保供 变工况特性
原文传递
现代煤化工与绿电和绿氢耦合发展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28
19
作者 阳国军 刘会友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95-1000,共6页
现代煤化工与绿电和绿氢耦合发展可以促进煤化工行业源头大幅度减少碳排放,同时也能为绿电绿氢提供大的应用场景,是中国如期实行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目前,现代煤化工与绿电和绿氢耦合发展还处于研发和产业化示范阶段,为促进相关产业示... 现代煤化工与绿电和绿氢耦合发展可以促进煤化工行业源头大幅度减少碳排放,同时也能为绿电绿氢提供大的应用场景,是中国如期实行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目前,现代煤化工与绿电和绿氢耦合发展还处于研发和产业化示范阶段,为促进相关产业示范,尽快形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介绍了现代煤化工、绿电绿氢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二者耦合发展的必要性、发展潜力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耦合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化工 绿 绿 耦合 节能减排
下载PDF
考虑氢负荷响应的化工园区电–氢耦合系统协同优化调度 被引量:16
20
作者 李颢然 薛屹洵 +3 位作者 戴铁潮 常馨月 潘昭光 孙宏斌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3-100,共8页
为解决新能源大规模发展下日益严重的弃风弃光现象,中国很多城市及园区开始广泛使用电解水制氢作为消纳新能源的一种有效途径,随之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电–氢耦合系统,本文以化工园区为例,提出了考虑氢负荷响应的园区级电–氢耦合系统协同... 为解决新能源大规模发展下日益严重的弃风弃光现象,中国很多城市及园区开始广泛使用电解水制氢作为消纳新能源的一种有效途径,随之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电–氢耦合系统,本文以化工园区为例,提出了考虑氢负荷响应的园区级电–氢耦合系统协同优化调度方法。首先,以实际绿氢绿氨工业园区为基础,提出了典型园区级电–氢耦合系统架构,并从系统的源–网–荷–储各角度建立了包括煤制氢、电解水制氢、储氢罐、氢制氨、氢燃料发电机与输氢管网的化工园区电–氢耦合系统模型。其次,以实现园区整体效益最大为目标,并在目标函数中加入弃风弃光惩罚项,同时考虑氢负荷的需求侧响应,使氢制氨作为园区内可灵活调节的资源,基于此进行化工园区电–氢耦合系统协同优化调度。为验证本文所提出优化调度方法的经济性及优越性,对比分析了3种不同运行场景下的优化调度结果。结果表明,电解槽与氢燃料发电机通过跟踪园区内的电源与电负荷的变化情况,实时调整自身出力功率,在保证园区电量平衡的前提下减少与外界的电力交易,减少园区购电成本与弃风弃光,同时,考虑氢制氨的需求侧响应可以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前提下,进一步减少弃风弃光、降低园区整体运行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耦合系统 解水制 负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