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中国环境犯罪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机制
被引量:5
- 1
-
-
作者
姜超
祝晓光
刘瑜
-
机构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研究室
-
出处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1-109,共9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01159、41625003)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
-
文摘
环境犯罪已成为涉案价值较大的世界第四大犯罪类型,对地球生态、社会等均产生深远影响,但当前关于国内各类环境犯罪的宏观空间特征与机制仍不明确。该文基于中国裁判文书数据,对2014-2019年中国环境犯罪的省域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14-2019年中国环境犯罪案件总量持续快速上升,主导类型为与林木、农用地相关的犯罪,且呈东多西少、云桂高发的稳定空间格局;2)2019年七大类及其子类(如盗伐、滥伐林木)环境犯罪的空间分布存在很大差异,凸显了进行环境犯罪分类型深入研究的必要性;3)根据省域首要环境犯罪类型,中国内地31省域可划分为6种类型,其中南方省域的首要环境犯罪普遍与林木、水产品相关,而北方省域则多与农用地、野生动物相关;4)提出解释环境犯罪空间分布的一般性框架,即“棱锥型”作用机制,涉及自然资源禀赋、地区产业结构、消费市场需求、跨区域犯罪组织、环境立法与监管五大因素。最后,探讨了未来环境犯罪研究与治理中需注意和思考的关键性问题。
-
关键词
环境犯罪
空间分布
形成机制
中国
绿色犯罪地理学
-
Keywords
environmental crime
spatial distribution
formation mechanism
China
geography of green crime
-
分类号
D917.3
[政治法律—法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