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7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评价不同茶树品种的绿茶适制性
1
作者 王欢欢 袁丽萍 +7 位作者 雷震东 杨淑雅 李玉川 周敬涛 覃信雪 余志 倪德江 陈玉琼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5,共7页
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考察不同茶区优选区域适制茶树品种的绿茶适制性。本研究以种植于同一区域的63个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按同一加工工艺加工成烘青绿茶,分析其感官品质、主要理化品质(茶多酚、游离氨基酸、水浸出物和... 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考察不同茶区优选区域适制茶树品种的绿茶适制性。本研究以种植于同一区域的63个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按同一加工工艺加工成烘青绿茶,分析其感官品质、主要理化品质(茶多酚、游离氨基酸、水浸出物和叶绿素)和色度值(L*、a*、b*),结合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评价供试品种的绿茶适制性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绿茶叶绿素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26.7%),其次是干茶色度值a*值(22.2%)、汤色(17.1%)和干茶色泽评分(16.2%)。各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茶多酚含量与干茶色泽、汤色和叶底色泽之间,干茶叶绿素含量、|a*|值、b*值与干茶色泽之间,干茶叶绿素含量、|a*|与叶底色泽之间,干茶|a*|值、b*值与汤色之间极显著相关(P<0.01)。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5个主成分贡献率达76.895%,第1主成分贡献率为31.918%,主要指向色泽品质。通过前5个主成分构建评价模型,得到排名前10的品种包括:中茶108、乌牛早、平阳特早、蒙山9号、薮北种、福鼎大白、鸠坑16号、福鼎大毫、茂绿、龙井43。以主要理化品质和感官评价总分为对象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回归函数为:Y=68.668+5.174x,其中Y为感官评分总分,x为|a*|值,R2为0.313(P<0.001)。以此函数得到排名前10的品种与主成分分析结果高度一致,表明a*值是评定绿茶适制品种的重要指标,可作为绿茶适制品种筛选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茶树品种 适制性 综合评价
下载PDF
绿茶及其副产物在蛋鸡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
作者 李俊营 邱勤勤 +6 位作者 詹凯 邵千策 刘伟 方翔 李岩 马瑞钰 万意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6-105,共10页
在饲料禁抗和畜禽绿色健康养殖的趋势下,研究和开发新型植物源饲料原料和饲料添加剂备受关注。绿茶及其副产物含有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和咖啡碱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抗菌、降血脂和改善肉蛋品质等生理功能以及作为一种植... 在饲料禁抗和畜禽绿色健康养殖的趋势下,研究和开发新型植物源饲料原料和饲料添加剂备受关注。绿茶及其副产物含有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和咖啡碱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抗菌、降血脂和改善肉蛋品质等生理功能以及作为一种植物源饲料或添加剂在畜禽生产中应用的潜在价值。文章综述了绿茶及其副产物的营养成分、生物活性物质与生理功能及其在蛋鸡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旨在为其在蛋鸡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鸡 绿茶 茶多酚 儿茶素
原文传递
重庆针形绿茶滋味特征及主要贡献物质
3
作者 杨娟 袁林颖 +4 位作者 王杰 王廷华 吴全 徐泽 钟应富 《食品与发酵工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5-271,I0011,I0012,共9页
滋味是评定茶叶品质的重要指标,为探索重庆针形绿茶滋味特征,该文通过检测分析绿茶主要呈味物质组分及含量,结合主成分及滋味物质贡献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庆针形绿茶味感表现浓醇而鲜爽,总体品质较好。主要品质指标:水浸出物含量在4... 滋味是评定茶叶品质的重要指标,为探索重庆针形绿茶滋味特征,该文通过检测分析绿茶主要呈味物质组分及含量,结合主成分及滋味物质贡献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庆针形绿茶味感表现浓醇而鲜爽,总体品质较好。主要品质指标:水浸出物含量在45.2%~49.6%,多酚含量在14.7%~21.6%,游离氨基酸含量在2.8%~5.6%,咖啡碱含量在3.4%~4.7%(均为质量分数)。主成分分析表明,天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天冬酰胺、丙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组氨酸、赖氨酸、精氨酸12种氨基酸组分和没食子酸(gallic acid,GA)、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ECG)3个组分为重庆针形绿茶滋味主要特征成分。而通过滋味物质贡献度[浓度/阈值(dose-over-threshold,Dot)]分析出天冬氨酸、谷氨酸、GA、表没食子酸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ECG、EGC、儿茶素(catechin,D/L-C)对滋味的形成有重要贡献。滋味成分聚类分析表明永川、巴南两地的针形绿茶聚类效果较好。该研究为重庆针形绿茶品质成因及品质改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形绿茶 主成分分析 滋味物质贡献度 滋味特性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α-硫辛酸绿茶片中α-硫辛酸的含量
4
作者 徐硕 王月 +2 位作者 邝咏梅 徐文峰 金鹏飞 《中南药学》 CAS 2024年第4期1065-1069,共5页
目的 建立α-硫辛酸绿茶片中α-硫辛酸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采用Alltima C_(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溶液(55∶45),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15 nm,柱温为30... 目的 建立α-硫辛酸绿茶片中α-硫辛酸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采用Alltima C_(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溶液(55∶45),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15 nm,柱温为30℃。结果 α-硫辛酸在102.6~307.7μg·mL^(-1)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为1.000;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考察RSD均小于2.0%;3个浓度的加样回收率为98.44%~100.2%,RSD值均小于1.0%。结论 该方法准确、简单、快速,能够用于α-硫辛酸绿茶片中α-硫辛酸的含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硫辛酸 α-硫辛酸绿茶 高效液相色谱 含量测定
原文传递
早生优质高产绿茶茶树新品种‘湘茶研3号’选育研究
5
作者 杨阳 刘振 +3 位作者 赵洋 杨培迪 成杨 璩馥榕 《茶叶通讯》 2024年第1期23-28,共6页
‘湘茶研3号’(原名88-03)是采用系统选育法从安化群体种天然杂交后代实生苗中选育出来的茶树新品种。品比试验结果表明,‘湘茶研3号’属灌木型,中叶类,早生种;叶片呈长椭圆形,叶色深绿;芽叶黄绿色,有较多茸毛,持嫩性强,一芽一叶期、一... ‘湘茶研3号’(原名88-03)是采用系统选育法从安化群体种天然杂交后代实生苗中选育出来的茶树新品种。品比试验结果表明,‘湘茶研3号’属灌木型,中叶类,早生种;叶片呈长椭圆形,叶色深绿;芽叶黄绿色,有较多茸毛,持嫩性强,一芽一叶期、一芽二叶期和一芽三叶期与早生茶树品种‘福鼎大白茶’相当。春季平均水浸出物含量38.85%±1.67%,茶多酚含量18.13%±1.93%,氨基酸含量4.16%±1.20%,酚氨比4.36。制烘青绿茶外形条索紧细多毫,色泽翠绿,香气高长,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醇厚鲜爽,叶底嫩绿明亮。品比试验4年(4~7龄)平均年产鲜叶871.86 kg/667 m^(2),比对照‘福鼎大白茶’高42.25%。具有较强的抗寒、抗旱和抗病虫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品种 ‘湘茶研3号’ 早生 优质 高产 绿茶
下载PDF
氧化锌修饰电极对绿茶中没食子酸的电化学检测
6
作者 连欢 李金涛 +2 位作者 张翠忠 韦红燕 向刚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1期43-46,共4页
利用水热法合成的三维花状氧化锌纳米材料,构建了氧化锌修饰的玻碳电极(ZnO/GCE)并将其应用于没食子酸(GA)的电催化性能研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电化学的方法对其进行表征。采用循环伏安技术考察GA在该ZnO/GCE上的电化学行为。... 利用水热法合成的三维花状氧化锌纳米材料,构建了氧化锌修饰的玻碳电极(ZnO/GCE)并将其应用于没食子酸(GA)的电催化性能研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电化学的方法对其进行表征。采用循环伏安技术考察GA在该ZnO/GCE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显示,与玻碳电极相比,氧化锌纳米材料修饰的玻碳电极明显增大了没食子酸的电化学响应信号,且在5.97~658.00μmol/L的浓度范围内,其氧化峰电流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61),检出限为0.8929μmol/L(S/N=3)。将该传感器用于市售绿茶饮料中GA含量的检测,检测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氧化锌 纳米材料 修饰电极 没食子酸 电学检测
下载PDF
绿茶米糕研制及其品质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志鑫 徐雪野 +5 位作者 张新振 高洋 琚飞龙 孙玥 李雪玲 梁进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1-178,共8页
本研究以粳米粉和糯米粉以及绿茶粉为主要原料,研制绿茶米糕并进行配方优化。通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优化配方并对其品质进行检测分析。利用正交试验优化,获得绿茶米糕最佳配方为:绿茶粉添加量3%,白砂糖添加量7.5%,粳糯米粉比例为... 本研究以粳米粉和糯米粉以及绿茶粉为主要原料,研制绿茶米糕并进行配方优化。通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优化配方并对其品质进行检测分析。利用正交试验优化,获得绿茶米糕最佳配方为:绿茶粉添加量3%,白砂糖添加量7.5%,粳糯米粉比例为1:2。该配方条件下,绿茶米糕的综合评分为85.60分。电子鼻检测结果显示,绿茶米糕与未添加绿茶的对照组相比,其挥发性物质差异种类主要为硫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抗氧化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米糕,绿茶米糕在总酚含量以及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均得到提高。体外消化实验结果显示,通过外源添加绿茶能有效降低米糕的体外消化率,而其抗性淀粉含量有所增加,且其快速消化淀粉含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米糕 电子鼻 抗氧化活性 体外消化
下载PDF
毛健绿茶化学成分及促消化功能分析
8
作者 高健健 周正阳 +4 位作者 宋燕华 于帅 鹿伟 林智 戴伟东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9-117,共9页
采用保健食品功效学研究中的小鼠小肠运动评价,大鼠体质量、体质量增量、摄食量、食物利用率评价、大鼠胃蛋白酶活性及胃蛋白酶排出量测定等实验评估毛健绿茶水提物的促消化效果,并进一步结合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轨道阱质谱... 采用保健食品功效学研究中的小鼠小肠运动评价,大鼠体质量、体质量增量、摄食量、食物利用率评价、大鼠胃蛋白酶活性及胃蛋白酶排出量测定等实验评估毛健绿茶水提物的促消化效果,并进一步结合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轨道阱质谱的代谢组学方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系统解析。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高剂量毛健绿茶水提物组(0.83g/(kg·d))小鼠小肠墨汁推进率显著升高(P<0.05),与阴性对照组(去离子水组)相比,中剂量毛健绿茶水提物组(0.21g/(kg·d))大鼠胃蛋白酶排出量显著升高(P<0.05),结合两者结果表明毛健绿茶具有一定的促消化功能;代谢组学分析在毛健绿茶水提物中共鉴定出98个化合物,其中黄酮(芹菜素和木犀草素,0.14~0.77mg/g)、黄烷酮(柚皮素和圣草酚,0.49~1.49mg/g)、黄酮-7-O-葡萄糖苷(0.57~9.07mg/g)和黄烷酮-7-O-葡萄糖苷(4.49~38.98mg/g)为主要成分。本研究较为系统地评价了毛健绿茶水提物的促消化功能,并解析其主要化学成分,为日后毛健绿茶及其新产品的推广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健绿茶 化学成分 代谢组学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促消化功能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O分析滇绿茶特征香气物质
9
作者 杨雪 王静 +2 位作者 胡月朦 韦朝领 翟小婷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5-565,共11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嗅闻(HS-SPME/GC-MS/O)技术,对滇绿茶的香气物质进行定性、相对定量以及感官分析。将26个茶样根据产地分为四组,通过绿茶传统感官审评和香气定量描述性分析(QDA)筛选出3个品质突出的滇绿茶样品。HS...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嗅闻(HS-SPME/GC-MS/O)技术,对滇绿茶的香气物质进行定性、相对定量以及感官分析。将26个茶样根据产地分为四组,通过绿茶传统感官审评和香气定量描述性分析(QDA)筛选出3个品质突出的滇绿茶样品。HS-SPME/GC-MS/O分析结果表明:在上述3个样品中共鉴定出83种挥发性成分,总相对含量为10.694%,主要为醛、酮和芳香族化合物,对应的主要香气物质有22种。综合仪器分析和感官评价结果得出,香气强度最高的化合物有2,3-辛二酮(奶香)、月桂烯(柑橘香/花香)、(E,E)-2,4-庚二烯醛(花香)、苯甲醛(杏仁味)、芳樟醇(柑橘香/花香)、二氢芳樟醇(柠檬味/甜香)、香叶醇(玫瑰香/柑橘味)、柠檬烯(柑橘味)、香叶基丙酮(青草味)、二甲基硫醚(玉米香)、3-甲基丁醛(麦芽香)、6-甲基-5-庚烯-2-酮(爆米花香/烘烤香)、别罗勒烯(罗勒草香)、己醇(青草味/杏仁味)、水杨酸甲酯(清凉/薄荷味)、β-大马士酮(煮苹果味)、茉莉酮(花香)和β-紫罗兰酮(花香),上述化合物为滇绿茶特征香气成分。该研究为滇绿茶香气品质提升和工艺改进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特征香气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嗅闻技术(GC-MS/O) 挥发性成分
下载PDF
绿茶与口腔癌发病风险的Meta分析
10
作者 夏曼 李领 +2 位作者 李文 林川 彭杨耀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4年第2期63-69,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绿茶与口腔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4月30日,采用... 目的:系统评价绿茶与口腔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4月30日,采用RevMan5.4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样本量(病例/对照)共有4 259/45 141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绿茶摄入是口腔癌发生的保护性因素[OR=0.86,95%CI=(0.78,0.94),P=0.002];摄入量≥500 mL [OR=0.67,95%CI=(0.56,0.80),P<0.000 1]、年限≥20年[OR=0.56,95%CI=(0.42,0.77),P=0.000 3]、浓度适中[OR=0.58,95%CI=(0.48,0.69),P<0.000 01]、温茶[OR=0.40,95%CI=(0.29,0.53),P<0.000 01]是口腔癌发生的保护因素;牛奶与绿茶的饮用呈协同保护作用[OR=0.44,95%CI=(0.35,0.56),P<0.000 01]。结论:绿茶摄入是口腔癌发生的保护因素;牛奶的饮用可与绿茶呈协同作用;建议坚持长期饮茶,每天绿茶摄入量≥500 mL,注意浓度、温度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口腔癌 病例对照研究 风险因素 META分析
下载PDF
‘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加工过程中内含成分的变化及品质分析
11
作者 罗金龙 陈盛相 +4 位作者 郑文佳 杨肖委 张小琴 刘晓霞 沈强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6-355,共10页
【目的】探究‘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加工过程中内含成分的变化规律及其品质特点。【方法】选用‘巴山早’紫色芽叶为原料,在‘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加工过程中取鲜叶、杀青叶、揉捻叶、二青叶、二揉叶和烘干叶,对各样品理化成分进行测... 【目的】探究‘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加工过程中内含成分的变化规律及其品质特点。【方法】选用‘巴山早’紫色芽叶为原料,在‘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加工过程中取鲜叶、杀青叶、揉捻叶、二青叶、二揉叶和烘干叶,对各样品理化成分进行测定分析;以‘福鼎大白茶’绿色芽叶为对照,采一芽一叶新梢,在相同加工条件下制成绿茶,所制茶样与‘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通过感官审评分析、内含品质成分测定分析和香气组分检测分析,对比评价‘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品质。【结果】绿茶加工过程中,成品茶的茶多酚、可溶性糖、咖啡碱、花青素、总叶绿素、EGCG、GCG、ECG、CG含量和儿茶素组分总量相较于鲜叶降幅分别为10.89%、4.88%、4.55%、28.25%、8.07%、10.58%、22.35%、6.49%、10.49%和6.77%,水浸出物、氨基酸、EGC、C和EC含量相较于鲜叶增幅分别为5.76%、6.57%、4.81%、18.03%和5.01%。‘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相较于对照香气明显较优,且氨基酸、水浸出物、可溶性糖、咖啡碱、简单儿茶素、总氨基酸组分和呈鲜爽味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分别比对照显著高31.62%、5.19%、6.67%、13.37%、7.87%、39.17%和44.51%,花青素含量比对照高4.74 mg/g;紫色芽叶绿茶香气组分42种,总含量19.57μg/g,对照33种,总含量16.42μg/g,‘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香气化合物总量比对照高19.18%。【结论】‘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加工过程中,其内含品质成分含量向利于绿茶品质的方向转化,‘巴山早’紫色芽叶所制绿茶品质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山早 紫色芽叶 绿茶 品质
下载PDF
泰顺三杯香绿茶加工关键技术研究
12
作者 肖志鹏 谢细和 +2 位作者 王家鹏 唐小林 范起业 《中国茶叶加工》 2024年第1期19-23,共5页
为了提高三杯香绿茶产品竞争力,规范茶叶加工,研究通过对泰顺三杯香绿茶传统工艺的调研,结合当前市场对于绿茶品质风味的需求,从冷却回潮、揉捻、滚炒提香三个工序进行试验改进,通过感官审评进行比较研究,优化了当前三杯香绿茶加工工艺... 为了提高三杯香绿茶产品竞争力,规范茶叶加工,研究通过对泰顺三杯香绿茶传统工艺的调研,结合当前市场对于绿茶品质风味的需求,从冷却回潮、揉捻、滚炒提香三个工序进行试验改进,通过感官审评进行比较研究,优化了当前三杯香绿茶加工工艺及参数,提高了三杯香绿茶的干茶绿度、成条率及香气品质。研究旨在规范三杯香绿茶加工,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杯香绿茶 加工工艺 冷却回潮 揉捻 滚炒
下载PDF
碎绿茶制备速溶茶双螺杆挤压预处理工艺优化
13
作者 吴俊灵 吴远杰 +3 位作者 彭玉媛 吴浩人 廖卢艳 石萌 《茶叶》 2024年第1期11-16,共6页
本文以绿茶加工过程中的副产物碎绿茶为原料,经双螺杆挤压预处理后,采用单罐热浸提法制备速溶绿茶。论文重点在考察双螺杆挤压操作参数(机筒温度、螺杆转速、加水量、茶粉喂料量)分别对速溶绿茶品质指标(速溶茶的得率、茶多酚得率、茶... 本文以绿茶加工过程中的副产物碎绿茶为原料,经双螺杆挤压预处理后,采用单罐热浸提法制备速溶绿茶。论文重点在考察双螺杆挤压操作参数(机筒温度、螺杆转速、加水量、茶粉喂料量)分别对速溶绿茶品质指标(速溶茶的得率、茶多酚得率、茶多酚含量)影响的基础上,以速溶绿茶的茶多酚得率为主要考察指标,采用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优化制备速溶绿茶挤压预处理工艺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双螺杆挤压操作参数(机筒温度、螺杆转速、水分添加量、茶粉喂料量)对速溶绿茶品质指标(速溶茶得率、茶多酚得率、茶多酚含量)产生了显著影响;优化的最佳双螺杆挤压操作参数为水分添加量50%、螺杆转速210 r/min、机筒温度95℃、茶粉喂料量11 kg/h,在该条件下生产的速溶绿茶茶多酚得率4.81%,相比未经双螺杆挤压预处理制备的速溶绿茶对照样品得率(2.88%),茶多酚得率提高了1.67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双螺杆挤压预处理技术制备速溶茶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速溶茶 双螺杆挤压 茶多酚
下载PDF
酒精、咖啡、绿茶和乳制品的摄入量与前列腺癌的关联: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14
作者 柴红强 邵晋凯 +2 位作者 吴明 赵克洁 庞磊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53-260,共8页
目的采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方法探究酒精、咖啡、绿茶和乳制品的摄入量与前列腺癌(PCa)发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期帮助明确PCa的发病风险因素,从而帮助寻求PCa的预防途径。方法采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收集酒精、咖啡、绿茶、... 目的采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方法探究酒精、咖啡、绿茶和乳制品的摄入量与前列腺癌(PCa)发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期帮助明确PCa的发病风险因素,从而帮助寻求PCa的预防途径。方法采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收集酒精、咖啡、绿茶、乳制品和PCa的数据,采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2SMR)方法探讨上述饮品摄入量与PCa发病风险的因果关联。逆方差加权法(IVW)是本次孟德尔随机化(MR)分析的主要方法。敏感性分析采用加权中位数、MR-Egger回归、MR多效性残差和离群值(MR-PRESSO)检验。结果咖啡摄入量(OR:0.994,95%CI:0.990~0.999,P=0.014)、绿茶摄入量(OR:0.999,95%CI:0.998~0.999,P=0.036)与PCa发病呈负向因果效应。酒精摄入量(OR:0.997,95%CI:0.990~1.004,P=0.392)和乳制品摄入量(OR:1.025,95%CI:0.983~1.069,P=0.256)与PCa发病风险无因果关联。在加权中位数、MR-Egger回归和留一法分析中,结果均稳健,无异质性和多效性。结论咖啡摄入量和绿茶摄入量与PCa发病存在因果关联,而酒精摄入量与乳制品摄入量和PCa发病则没有因果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德尔随机化法 前列腺癌 因果推断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酒精 咖啡 绿茶 乳制品
下载PDF
碎茶末制备速溶绿茶提取工艺研究
15
作者 吴冲 李昕钰 +4 位作者 魏昕钰 常娜 尹旭超 祁蒙 纪昌中 《中国茶叶》 2024年第1期48-53,60,共7页
为提高碎茶末利用价值,优化速溶绿茶提取工艺,以安康绿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碎茶末为原料,采用超声波提取技术制备速溶绿茶,考察浸提时间、浸提温度、茶水比对速溶绿茶品质及提取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确定速溶绿茶的最优提取工... 为提高碎茶末利用价值,优化速溶绿茶提取工艺,以安康绿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碎茶末为原料,采用超声波提取技术制备速溶绿茶,考察浸提时间、浸提温度、茶水比对速溶绿茶品质及提取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确定速溶绿茶的最优提取工艺。结果表明,超声波提取时间20 min,提取温度30℃,茶水比1︰25为最佳提取条件。在此条件下,速溶绿茶得率为24.67%,茶多酚含量为13.78%、游离氨基酸含量为2.30%、咖啡碱含量为3.32%、可溶性糖总量为9.04%。所制得的速溶绿茶干茶色泽嫩绿,汤色黄绿尚亮,滋味醇厚鲜爽,溶解性良好。经优化后的速溶绿茶超声波提取工艺设计合理、稳定可行且重复性高,所制速溶绿茶品质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茶末 速溶绿茶 超声波提取 正交试验
下载PDF
厌氧发酵时间对黄金芽绿茶γ-氨基丁酸含量及品质成分的影响
16
作者 黄涛 郜秋艳 +4 位作者 李美凤 彭叶 杨云 沈强 刘建军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9-188,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厌氧发酵时间处理对黄金芽绿茶γ-氨基丁酸(GABA)含量及品质成分的影响,明确高品质高GABA含量黄金芽绿茶的最佳厌氧时间,为黄金芽绿茶的产品研发及茶叶品质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黄金芽1芽2、3叶为原料,常规摊放... 【目的】研究不同厌氧发酵时间处理对黄金芽绿茶γ-氨基丁酸(GABA)含量及品质成分的影响,明确高品质高GABA含量黄金芽绿茶的最佳厌氧时间,为黄金芽绿茶的产品研发及茶叶品质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黄金芽1芽2、3叶为原料,常规摊放后,采用食品真空封口机抽真空封口包装,进行0(对照)、3、6、9、12和15 h室内常温厌氧,采用绿茶工艺制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茶样GABA含量,结合感官审评和品质成分检测,分析厌氧发酵时间对黄金芽绿茶GABA含量及品质成分影响的变化规律。【结果】厌氧后,制得的黄金芽绿茶GABA含量均达GABA茶标准(1.50 mg/g),其中,厌氧6 h的GABA含量最高(2.50 mg/g),是对照(0.20 mg/g)的12.5倍。厌氧6 h内,茶样感官品质正常,外形条索完整、金黄,汤色绿黄明亮,香气纯正,滋味鲜醇,叶底金黄明亮,厌氧超6 h后,感官品质下降明显,表现为外形条索完整、金黄,汤色黄、较亮,香气熟闷,滋味青涩,叶底色杂、带红梗。厌氧后,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幅为0~9.43%,咖啡碱和水浸出物含量降幅分别为1.89%~14.83%和2.26%~6.41%,茶多酚和总黄酮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下同),酚氨比变幅为0.16%~4.06%;儿茶素总量增幅为1.91%~7.93%,儿茶素苦涩味指数无显著变化;类黄酮总量增幅为132.15%~169.06%;氨基酸总量降幅为10.03%~27.64%。对照茶样中,以茶氨酸(The)和苯丙氨酸(Phe)含量最高,分别为1.23和0.96 mg/g;其次为天冬氨酸(Asp)和谷氨酸(Glu),含量分别为0.84和0.81 mg/g;半胱氨酸(Cys)含量最低,仅为0.04 mg/g。厌氧茶样中,以GABA和The含量最高,分别为1.60~2.50 mg/g和1.12~2.30 mg/g;其次为赖氨酸(Lys),含量为0.72~0.82 mg/g;以谷氨酰胺(Gln)、缬氨酸(Val)、Cys、异亮氨酸(Ile)和亮氨酸(Leu)含量较低,为0.02~0.05 mg/g。随着厌氧发酵时间的延长,茶样的鲜味类氨基酸含量升高,增幅为10.59%~45.29%,而芳香类、苦味类、甜味类和酸味类含量降低,降幅分别为28.79%~50.00%、51.85%~85.80%、68.72%~78.97%和82.24%~96.26%。【结论】厌氧6 h处理的茶样GABA含量最高,且综合品质佳,可作为加工黄金芽GABA绿茶的最佳厌氧发酵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发酵 黄金芽 绿茶 γ-氨基丁酸(GABA) 品质成分
下载PDF
磁固相萃取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绿茶中19种有机磷农药残留
17
作者 郭春丽 余晓峰 +7 位作者 韩芳 贾学颖 雷雨甜 刘会佳 吴琼 林童 伊雄海 宋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3-261,共9页
本文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合成磁性石墨烯(Fe_(3)O_(4)@G),并将其作为一种磁固相萃取剂用于绿茶中有机磷农药的萃取富集,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建立同时检测绿茶中19种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本实验选择吸附剂用量为40 mg,萃... 本文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合成磁性石墨烯(Fe_(3)O_(4)@G),并将其作为一种磁固相萃取剂用于绿茶中有机磷农药的萃取富集,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建立同时检测绿茶中19种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本实验选择吸附剂用量为40 mg,萃取时间20 min,样品溶液pH为7,3.0 mL丙酮解吸,氯化钠用量为4 g。结果表明,在5~500μg/L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大于0.999,制备的Fe_(3)O_(4)@G材料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重复利用性。检出限(LOD)在5.0~6.0μg/kg,定量限(LOQ)在15.0~20.0μg/kg。当样品加标水平为20.0、40.0、200.0μg/kg时,回收率在61.2%~94.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n=6)在2.6%~10.2%之间。本方法适用范围广,前处理易操控,有机溶剂用量少,经济,安全,材料可重复使用,该磁分散固相萃取技术在茶叶中农药的富集分离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固相萃取 绿茶 有机磷农药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下载PDF
基于多元素分析的贵州绿茶产地鉴别研究
18
作者 罗玉航 况晓宇 +3 位作者 周绍均 袁付明 刘桂岚 阁世媚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20-28,共9页
目的探究以多元素统计对贵州不同产地绿茶判别分析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筛选产地间差异性元素。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emission spectrometry,ICP-OE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nductively cou... 目的探究以多元素统计对贵州不同产地绿茶判别分析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筛选产地间差异性元素。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emission spectrometry,ICP-OE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对贵州4个产地63个绿茶样品中47种元素进行定量分析,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建立贵州绿茶的产地判别模型。结果4个产地的绿茶中元素含量有明显的差异;K、P、Ca、Mg、Mn、Al和Fe元素含量规律相同,说明4个产地的茶叶对土壤中部分高含量元素的富集能力具有一致性;4个产地的污染物Pb、Cu、Cd、As和Cr的含量均低于茶叶相关标准的限量要求。基于元素含量建立的6组OPLS-DA分析模型可以有效区分产地,其中黔西南州与铜仁市模型(QXN-TR)参数最优,该模型用50.3%的变量可解释93.8%的组间差异,模型预测能力也能达到89.7%;6组模型中共筛选出20种差异性元素,在6组产地判别模型中未找到共有元素;稀土元素在4个产地的判别上贡献有限。结论综合结果表明,以多元素分析和统计学模型针对贵州不同产地的绿茶样本进行判别分析是可行的,整体区分效果良好;不同产地的绿茶间元素含量的差异不同;为贵州绿茶产地区分提供了思路和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微量元素 产地判别 差异性元素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HS-SPME-GC-MS对不同等级双井绿茶香气物质的研究
19
作者 赵志强 陈罗君 +5 位作者 饶雨 徐璐 饶军 雷志勇 张丽 高银祥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73-281,共9页
为探究不同等级双井绿茶香气物质组成特征,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 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对修水县双井银毫、双井绿茶特级、双井绿茶一... 为探究不同等级双井绿茶香气物质组成特征,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 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对修水县双井银毫、双井绿茶特级、双井绿茶一级和双井绿茶二级四个不同等级的双井绿茶的香气物质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从四个不同等级的双井绿茶中共鉴定出70种香气物质,主要包括醇类、烯烃类、烷烃类、酯类等化合物。不同等级的双井绿茶中香气物质组成及相对含量均有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可以有效区分不同等级的双井绿茶。不同等级双井绿茶香气差异主要由反式-β-金合欢烯、香叶醇、水杨酸甲酯、茉莉酮、苯乙醇等14种关键化合物差异引起。在不同等级双井绿茶中关键香气物质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规律,随着芽叶开展,α-椰油烯、石竹烯及己酸乙酯含量降低,而顺式-3-己烯醇、香叶醇及水杨酸甲酯含量呈增加趋势,芳樟醇、茉莉酮、反式-橙花叔醇含量从低到高,随后含量又迅速下降。本文研究了不同等级双井绿茶中香气物质的组成特征及关键香气物质的分布规律,为今后双井绿茶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井绿茶 不同等级 香气物质 顶空固态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
下载PDF
基于PLC的绿茶炒干机控制系统设计与试验
20
作者 刘鑫 金逸洁 +1 位作者 刘振 郭俊杰 《南方农机》 2024年第5期68-70,共3页
传统的绿茶人工炒干操作存在效率低下、难以保证产品产量及品质稳定性等缺点。基于此,本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PLC的绿茶炒干工艺自动化控制系统。研究团队分析了PLC的工作原理及应用特点,探讨了绿茶炒干工艺的有关技术要求,详细阐述了所... 传统的绿茶人工炒干操作存在效率低下、难以保证产品产量及品质稳定性等缺点。基于此,本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PLC的绿茶炒干工艺自动化控制系统。研究团队分析了PLC的工作原理及应用特点,探讨了绿茶炒干工艺的有关技术要求,详细阐述了所设计的PLC控制系统架构、硬件电路设计方案等选择标准。仿真结果表明,该绿茶炒干工艺自动化控制系统能满足工艺技术指标要求,实现了炒干工序的自动化控制,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C 绿茶炒干机 自动化控制系统 工艺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