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9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机器学习的蛋白质编码区识别
1
作者 包晓娜 何黎黎 崔景安 《生物信息学》 2023年第4期270-276,共7页
针对DNA序列编码区的识别问题,本研究提出一个特征向量和逻辑回归的组合模型。首先对DNA序列进行数值处理转化为特征向量,并结合k字符相对频率技术提取特征向量的元素特征,之后利用二分类逻辑回归算法,对编码区和非编码区进行准确区分... 针对DNA序列编码区的识别问题,本研究提出一个特征向量和逻辑回归的组合模型。首先对DNA序列进行数值处理转化为特征向量,并结合k字符相对频率技术提取特征向量的元素特征,之后利用二分类逻辑回归算法,对编码区和非编码区进行准确区分。选取了HMR195和BG570两个基准数据集进行五折交叉验证,结果表明,平均AUC(Area Under Curve)值分别为0.9813和0.9874,明显优于传统的贝叶斯判别法和VOSSDFT等方法。此外,本文提出的特征向量的维度很低,提高了运算效率。因此,本文组合模型能够较为高效准确地识别蛋白质编码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码区 特征向量 逻辑回归 机器学习
下载PDF
酵母编码区及非编码区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吕军 李宏 马克健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7-151,共5页
以酵母全基因组中第一类的 2 50 5个编码序列和相对应的非编码序列为统计样本 ,给出了酵母编码起始区和编码终止区以及非编码区碱基的分布特征 .我们发现 ,真核生物的 Yeast和原核生物的 E.coli同样 ,四种碱基在编码区呈 3周期分布 ,非... 以酵母全基因组中第一类的 2 50 5个编码序列和相对应的非编码序列为统计样本 ,给出了酵母编码起始区和编码终止区以及非编码区碱基的分布特征 .我们发现 ,真核生物的 Yeast和原核生物的 E.coli同样 ,四种碱基在编码区呈 3周期分布 ,非编码区没有 3周期特性 .在起始密码子前 -3位点上碱基 A、C、T明显偏置 ,与 Marilyn Kozak的结果相比较看出 ,这一位点与进化无关 .+4位点碱基 T、G的使用和脊椎生物不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全基因 编码起始 编码终止 3周期性 碱基 统计分析 酵母编码区 编码区
下载PDF
猪水泡病病毒5’和3’非编码区一级和二级结构分析
3
作者 冶贵生 张彦明 +4 位作者 刘湘涛 洪海霞 张永国 张淼涛 胡建和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43-346,共4页
应用RT-PCR技术,用特异性引物扩增出SVDV HK’70 5’和3’非编码区,并将目的片段连接于pMD18-T载体,转化JM109感受态细胞。重组质粒经双酶切、PCR鉴定后测序。核苷酸序列比较结果表明,SVDV HK’70 5’非编码区与参考毒株SVDV J1’73、SV... 应用RT-PCR技术,用特异性引物扩增出SVDV HK’70 5’和3’非编码区,并将目的片段连接于pMD18-T载体,转化JM109感受态细胞。重组质粒经双酶切、PCR鉴定后测序。核苷酸序列比较结果表明,SVDV HK’70 5’非编码区与参考毒株SVDV J1’73、SVDV H/3’76核苷酸的差异率分别为1.6%、1.9%;SVDV HK’70 3-NCR与参考毒株SVDV J1’73、SVDV H/3’76核苷酸的差异率分别为1.0%、1.0%。应用计算机软件对3个SVDV毒株非编码区的二级结构进行预测,结果表明,SVDV HK’70 5’非编码IX-"级结构中存在13个结构域,SVDV J1’73 5’非编码区二级结构中存在9个结构域,SVDV H/3’76 5’非编码区二级结构中存在10个结构域;SVDV HK’70 3’非编码区二级结构中存在3个结构域,且与其他的两个毒株SVDV J1’73、SVDV H/3’76基本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VDV HK’70 5’非编码区 3’非编码区 同源性 二级结构
下载PDF
大鼠Hrh1基因的编码区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
4
作者 杨天燕 贺澎 +1 位作者 韦锦斌 王乃平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5期657-660,共4页
目的:对大鼠Hrh1基因编码区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检测及定位。方法:提取健康SD大鼠全血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高保真扩增Hrh1基因的编码区(CDS)全长序列,结合DNA测序方法进行cSNP(codingSNP)筛查。结果:在大鼠Hrh1CDS全长146... 目的:对大鼠Hrh1基因编码区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检测及定位。方法:提取健康SD大鼠全血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高保真扩增Hrh1基因的编码区(CDS)全长序列,结合DNA测序方法进行cSNP(codingSNP)筛查。结果:在大鼠Hrh1CDS全长1461bp中,共有4个cSNP位点,分别为:①237位C/T多态;②928位A/G多态;③1041位C/T多态;④1342位A/G多态。其中928位、1342位为非同义cSNP,237位、1041位为同义cSNP。结论:大鼠Hrh1基因编码区内4个cSNP位点中928位A/G多态与1342位A/G多态引起的错义突变,可造成编码氨基酸多肽链一级结构的改变,从而可能影响受体蛋白的特性和功能。大鼠Hrh1928cSNP与1342cSNP可能导致大鼠Hrh1基因遗传多态性,表现出Hrh1受体活性的个体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rh1基因 编码区 编码区单核苷酸多态性
下载PDF
蛋白质编码区与非编码区的特征与识别 被引量:3
5
作者 孟捷 陈滔 +9 位作者 刘次全 彭守礼 胡光涛 杨自天 张许生 陈中轩 陈琳 王运祥 曾健 张静 《生物数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75-82,共8页
在核苷酸序列分析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识别一段未知序列中的编码区和非编码区.近年来提出了一些方法,但效果都不够理想.本文在对编码区与非编码区特征进行大量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加权距离判别法,并对该方法的精度进行... 在核苷酸序列分析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识别一段未知序列中的编码区和非编码区.近年来提出了一些方法,但效果都不够理想.本文在对编码区与非编码区特征进行大量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加权距离判别法,并对该方法的精度进行了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密码 蛋白 编码区 编码区 识别
下载PDF
编码区和非编码区SSR标记对水稻类群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宇歌 罗文永 +1 位作者 李晓方 刘志霞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181-2187,共7页
设计14对水稻编码区SSR引物和选取已公布的非编码区SSR引物12对、编码区SSR引物3对,采用SSR技术,对29个标记在60个水稻材料中的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编码区SSR标记平均检测到3.59个多态性位点,多态信息量PIC(polymorphism informat... 设计14对水稻编码区SSR引物和选取已公布的非编码区SSR引物12对、编码区SSR引物3对,采用SSR技术,对29个标记在60个水稻材料中的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编码区SSR标记平均检测到3.59个多态性位点,多态信息量PIC(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在0.032~P0.853之间,平均值为0.447;非编码区SSR标记平均检测到3.92个多态性位点,PIC在0.063~P0.795之间,平均值为0.521。聚类分析显示,非编码区SSR标记能更加精确地区分来自不同地区的水稻类群,编码区SSR标记也具有良好的多态性,同样可以用于分析水稻的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码区SSR 编码区SSR 水稻 聚类分析
下载PDF
人类新基因C17orf32的电子克隆和编码区序列RT-PCR验证 被引量:22
7
作者 张德礼 丁培国 +2 位作者 凌伦奖 陈润生 马大龙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43-549,共7页
利用生物信息学与实验验证的技术路线 ,成功地克隆了人类新基因C17orf32的cDNA (GenBank登记号 :AY0 74 90 7和TPA :BK0 0 0 2 6 0 ) ,发现C17orf32的完整开放阅读框架 (ORF ,31~ 6 5 7bp)cDNA (6 2 7bp)与人类假定基因LOC12 4 919ORF ... 利用生物信息学与实验验证的技术路线 ,成功地克隆了人类新基因C17orf32的cDNA (GenBank登记号 :AY0 74 90 7和TPA :BK0 0 0 2 6 0 ) ,发现C17orf32的完整开放阅读框架 (ORF ,31~ 6 5 7bp)cDNA (6 2 7bp)与人类假定基因LOC12 4 919ORF (2 5~ 80 7bp)的 2 5~ 6 5 1位只有一个碱基不同 .经RT PCR验证并cDNA测序、人类表达序列标签 (EST)数据库的BLAST检索和基因组成规律分析三方面的结果 ,均支持C17orf32的序列 ,而不支持LOC12 4 919的编码序列 .C17orf32基因组序列全长 4 6 10kb ,含有 6个外显子和 5个内含子 ,cDNA序列全长 16 79bp ,ORF横跨全部 6个外显子 .该基因ORF翻译起始处符合Kozak规则 ,ORF起始码上游同一相位有终止码 ,ORF后有 2个加尾信号和PolyA尾 .C17orf32基因的成功克隆表明 ,NCBIGENOMEAnnotationProject在 2 0 0 1年 12月预测的人类假定蛋白XP- 0 5 886 5编码基因LOC12 4 919的模式参考序列XM- 0 5 886 5中存在偏差 ,即在C17orf32基因cDNA的 4 0 6与 4 0 7位碱基之间错误插入一个碱基G ,从而导致在插入位点后 ,ORF编码 12 5位氨基酸以后蛋白质序列的改变 ,出现 2 6 0个氨基酸的多肽 .因此 ,应慎重看待计算机注释的人类基因组编码序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新基因 C17orf32 电子克隆 编码区序列 RT-PCR 验证
下载PDF
一个新硝基还原酶基因NOR1编码区单核苷酸多态及与鼻咽癌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17
8
作者 熊炜 曾朝阳 +9 位作者 肖炳燚 熊芳 聂新民 范松青 彭聪 李伟芳 王蓉 沈守荣 李小玲 李桂源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01-405,共5页
NOR1基因是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肿瘤研究所克隆的一个鼻咽癌表达下调新基因 ,生物信息学预测NOR1基因含有硝基还原酶结构域 ,该基因可能参与亚硝胺类化学致癌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从而与鼻咽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通过采用病例 对照的研究方... NOR1基因是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肿瘤研究所克隆的一个鼻咽癌表达下调新基因 ,生物信息学预测NOR1基因含有硝基还原酶结构域 ,该基因可能参与亚硝胺类化学致癌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从而与鼻咽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通过采用病例 对照的研究方法 ,利用测序技术对 144名鼻咽癌患者和匹配的 144名正常人NOR1基因编码区单核苷酸多态 (codingregion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 ,cSNPs)进行基因分型 ,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所检测到的两个cSNPs之间存在连锁不平衡 ,且均与鼻咽癌发病相关 ,两个cSNPs及它们所组成的单倍型相对危险度分别为 1 3 6、 1 64和 1 3 7.两个cSNPs的多态性改变均使NOR1基因编码蛋白一级结构发生了变化 ,这种改变可能影响NOR1基因编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基还原酶基因 NORl编码区 单核苷酸多态 鼻咽癌 关联分析
下载PDF
黄角苔叶绿体rbcL基因编码区的序列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艇 苏应娟 +1 位作者 朱建明 周勤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70-73,共4页
测定了黄角苔(Phaeoceroslaevis(L.)Prosk)叶绿体rbcL基因编码区的1398个核苷酸序列,并且由此推导出对应的氨基酸序列.此基因中密码子的第2和第3位上A/T所占的比例较高,分别为536%和... 测定了黄角苔(Phaeoceroslaevis(L.)Prosk)叶绿体rbcL基因编码区的1398个核苷酸序列,并且由此推导出对应的氨基酸序列.此基因中密码子的第2和第3位上A/T所占的比例较高,分别为536%和775%.黄角苔rbcL基因的编码区与花旗松、菠菜、玉米和雷氏衣藻间在核苷酸序列上的同源性分别为840%,815%,793%和763%;在氨基酸序列上的同源性分别为91.0%,89.9%,88.5%和89.3%.为研究角苔植物的系统发育提供了核苷酸序列方面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角苔 RBCL基因 编码区 序列分析 角苔
下载PDF
根据cpDNA trnL-F非编码区序列变异分析黑桫椤海南和广东种群的遗传结构与系统地理 被引量:9
10
作者 苏应娟 王艇 +4 位作者 郑博 江宇 欧阳蒲月 陈国培 王伯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914-919,共6页
以黑桫椤分布在海南和广东 9个种群为材料 ,通过 PCR产物直接测序和克隆后再测序的方法测定了叶绿体 DNA(cp DNA) trn L- F非编码区序列。序列长度介于 10 17bp至 10 2 1bp;碱基组成 A+T含量较高 ,百分比值为 6 0 .4 3%~ 6 2 .2 6 %。... 以黑桫椤分布在海南和广东 9个种群为材料 ,通过 PCR产物直接测序和克隆后再测序的方法测定了叶绿体 DNA(cp DNA) trn L- F非编码区序列。序列长度介于 10 17bp至 10 2 1bp;碱基组成 A+T含量较高 ,百分比值为 6 0 .4 3%~ 6 2 .2 6 %。根据序列的核苷酸变异共鉴定出 15个单倍型。黑桫椤具高水平单倍型多样性 (h=0 .880 )和较高水平核苷酸多样性 (Dij=0 .0 0 342 ) ,其悠长的进化历史可能增加了遗传变异在谱系内的积累。单倍型最小生成网图和邻接树、种群间分化度 (FST=0 .12 6 4 5 )和基因流 (N m=3.4 9)、AMOVA分析 (地区间遗传变异占 11.91% ,p>0 .0 5 )以及 DNA歧义度结果一致显示 ,黑桫椤分布在海南和广东的种群彼此间不存在遗传分化。黑桫椤单倍型的系统发育地理式样具“星状”特征 ,提示种群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扩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桫椤 CPDNA trnL—F非编码区 单倍型 遗传结构 地理分化
下载PDF
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基因编码区cDNA的克隆与测序 被引量:8
11
作者 潘剑 华成舸 +5 位作者 温玉明 李珉 王刚 王昌美 李龙江 陈绍维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18-320,共3页
目的 克隆人舌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_C功能片段的cDNA ,为进一步研究VEGF_C在口腔鳞癌中表达的意义及与淋巴转移的关系打下基础。方法 以RT_PCR法从舌鳞癌组织中克隆VEGF_C基因功能片段的cDNA ,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和PCR筛... 目的 克隆人舌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_C功能片段的cDNA ,为进一步研究VEGF_C在口腔鳞癌中表达的意义及与淋巴转移的关系打下基础。方法 以RT_PCR法从舌鳞癌组织中克隆VEGF_C基因功能片段的cDNA ,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和PCR筛选出阳性克隆pCRII_VEGF_C ,以SP6和T7引物完成VEGF_CcDNA的全序列测定。结果 从人舌癌组织总RNA中克隆到约 1 1kb大小的VEGF_C基因cDNA ,经测序与Genbank公布的人VEGF_C基因cDNA序列的同源性为 99 6 %。结论 从人舌癌组织中克隆得到的VEGF_C基因功能片段cDNA ,为进一步研究VEGF_C在口腔癌颈淋巴结转移中的功能效应提供了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基因编码区 CDNA 克隆 测序 舌鳞癌组织
下载PDF
猪囊尾蚴抗原-B基因cDNA编码区的克隆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庆敏 戴建新 +1 位作者 张平武 孙树汉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73-75,共3页
[目的 ]扩增和克隆猪带绦虫囊尾蚴 Ag B基因的 c DNA编码区。 [方法 ]提取猪囊尾蚴总 RNA中 ,利用 RT- PCR技术扩增出 Ag B基因 c DNA编码区 ,然后将其克隆到载体 p UC118中进行序列分析。 [结果 ]PCR反应产物为单一条带 ,大小为 2 .6 k... [目的 ]扩增和克隆猪带绦虫囊尾蚴 Ag B基因的 c DNA编码区。 [方法 ]提取猪囊尾蚴总 RNA中 ,利用 RT- PCR技术扩增出 Ag B基因 c DNA编码区 ,然后将其克隆到载体 p UC118中进行序列分析。 [结果 ]PCR反应产物为单一条带 ,大小为 2 .6 kb。测序结果与澳大利亚株猪囊尾蚴 Ag B序列有 99.8%的同源性 ,二者的氨基酸序列有 99.3%的同源性。 [结论 ]成功地克隆了猪囊尾蚴 Ag B基因 c DNA编码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带绦虫囊尾蚴 AgB基因 cDNA编码区 基因克隆
下载PDF
大肠杆菌mRNA编码区长度、形成二级结构倾向与密码子偏好性的关系 被引量:14
13
作者 王侃 刘次全 +1 位作者 曹槐 陈雪峰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95-899,共5页
从GenBank获得大肠杆菌K-12MG1655株的全基因组序列,计算了与基因密码子偏好性相关的多个参数(Nc、CAI、GC、GC3s),对其mRNA编码区长度、形成二级结构倾向与密码子偏好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发现虽然翻译效率(包括翻译速度和翻... 从GenBank获得大肠杆菌K-12MG1655株的全基因组序列,计算了与基因密码子偏好性相关的多个参数(Nc、CAI、GC、GC3s),对其mRNA编码区长度、形成二级结构倾向与密码子偏好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发现虽然翻译效率(包括翻译速度和翻译精度)是制约大肠杆菌高表达基因的密码子偏好性的主要因素,同时,mRNA编码区长度及其形成二级结构的倾向也是形成这种偏好性的不可忽略的原因,而且对偏好性有一定程度的削弱。另外对mRNA编码区形成二级结构倾向的生物学意义进行了讨论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密码子偏好性 mRNA编码区 MRNA二级结构 翻译效率
下载PDF
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基因组3′端非编码区的分子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刘光清 张玉颖 +7 位作者 云涛 倪征 张淼涛 梁华丽 华炯刚 李双茂 杜青云 盛祖恬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6-20,25,共6页
采用3′RACE方法对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RHDV)JX/CHA/97株基因组3′端全序列进行了扩增、克隆和测序,并利用ONAstar和DNAman软件分析了RHDV JX/CHA/97株与各参比毒株3′NCR的序列同源性,用RNA structure软件对3′NCR的二级结构进行... 采用3′RACE方法对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RHDV)JX/CHA/97株基因组3′端全序列进行了扩增、克隆和测序,并利用ONAstar和DNAman软件分析了RHDV JX/CHA/97株与各参比毒株3′NCR的序列同源性,用RNA structure软件对3′NCR的二级结构进行了预测和分析。结果表明,所扩增的目的基因片段长1500 bp,包括部分VP60基因序列、ORF2基因、3′端非编码区(3′Non Coding Region,3′NCR)和poly(A)尾巴,其中 3′NCR位于ORF2终止密码子TAG之后,长59 bp,poly(A)至少含有27个A;3′NCR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 (93.5%-100%);3′NCR二级结构可以形成2个潜在的茎-环结构(SL1和SL2),其中SL2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其形状和形成位置与poly(A)尾巴的长度关系不大,但是SL1的结构和形成位置与poly(A)尾巴的存在与否密切相关,提示poly(A)尾巴与3′NCR高级结构的稳定性以及基因组复制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 3’端非编码区 POLY(A) 二级结构 生物信息学
下载PDF
基于DNA非编码区序列探讨罗布麻的分类问题(英文)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卫明 彭雪梅 +2 位作者 陆长梅 王蔓丽 顾龚平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31-937,共7页
通过测定中国产罗布红麻、大叶白麻和白麻的ITSt、rnL内含子和trnL-F非编码区序列,并与其它相关植物的相应序列比较,探讨“罗布麻”的系统分类。结果显示:罗布红麻、大叶白麻和白麻3种植物的ITS序列完全一致,而与罗布麻属加拿大麻的ITS... 通过测定中国产罗布红麻、大叶白麻和白麻的ITSt、rnL内含子和trnL-F非编码区序列,并与其它相关植物的相应序列比较,探讨“罗布麻”的系统分类。结果显示:罗布红麻、大叶白麻和白麻3种植物的ITS序列完全一致,而与罗布麻属加拿大麻的ITS序列相差较大;在trnL内含子和trnL-F非编码区,大叶白麻和白麻的完全一致,与罗布红麻之间仅有3个位点的变异,而加拿大麻与美国茶叶花在这3个位点却和白麻属的完全一致等。以上结果显示在ITSt、rnL内含子和trnL-F非编码区,白麻属和罗布麻属之间没有本质区别,罗布红麻与大叶白麻和白麻之间的亲缘关系可能较罗布红麻与罗布麻属内其它物种间的亲缘关系更近。遗传距离与系统树的分析结果进一步支持以上推论。建议撤销白麻属,将大叶白麻和白麻合并到罗布麻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布红麻 白麻 大叶白麻 分类 ITS TRNL内含子 trnL-F非编码区
下载PDF
不同物种FABP3基因编码区及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高红 彭静 +2 位作者 沈一飞 王颖 徐宁迎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1-36,共6页
利用生物信息学和比较基因组学方法对猪、小家鼠、褐家鼠、人、黑猩猩、牛、羊、原鸡、热带爪蟾、非洲爪蟾、斑马鱼、粗尾婴猴、东非狒狒、家猫、狗、野马、普通狨等21个物种的FABP3基因编码区及蛋白质进行分析,探究该基因在种内及种... 利用生物信息学和比较基因组学方法对猪、小家鼠、褐家鼠、人、黑猩猩、牛、羊、原鸡、热带爪蟾、非洲爪蟾、斑马鱼、粗尾婴猴、东非狒狒、家猫、狗、野马、普通狨等21个物种的FABP3基因编码区及蛋白质进行分析,探究该基因在种内及种间的遗传分化关系,并全面了解不同物种FABP3蛋白的理化性质、结构、功能位点等。结果表明:21个物种47条编码区共检测到210个多态位点、28种单倍型,不同物种间的核苷酸歧义度、净遗传距离和遗传分化指数的变化范围很大,FABP3基因编码区在种内及种间均存在遗传变异。FABP3蛋白为酸性蛋白,具疏水性,较稳定,是一种定位于细胞质或细胞器(除内质网和线粒体)基质中的非分泌蛋白,其二级结构主要为伊折叠、α-螺旋和自由卷曲。野猪FABP3蛋白的主要结构为10条反平行伊折叠,且有一个重复的+1拓扑结构包绕着一个配基结合位点,属于Calycin结构超家族。其功能保守区为第7~24位氨基酸,推测其主要功能为结合脂肪酸等疏水性分子或有机阴离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物种 FABP3基因 编码区 蛋白质 生物信息学分析
下载PDF
蛋鸡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3′非编码区序列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高玉龙 贠炳岭 +5 位作者 秦立廷 潘伟 王永强 高宏雷 祁小乐 王笑梅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841-1846,共6页
蛋用型鸡虽在试验条件下可以感染ALV-J,但自然感染时很少引起发病。然而,近年来在中国蛋鸡群中ALV-J发病严重,本研究对2008年以来ALV-J蛋鸡分离株的3′非编码区(3′UTR)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89.5%(17/19)的ALV-J蛋鸡分离株的3′... 蛋用型鸡虽在试验条件下可以感染ALV-J,但自然感染时很少引起发病。然而,近年来在中国蛋鸡群中ALV-J发病严重,本研究对2008年以来ALV-J蛋鸡分离株的3′非编码区(3′UTR)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89.5%(17/19)的ALV-J蛋鸡分离株的3′UTR出现了205bp的缺失,94.7%(16/17)ALV-J蛋鸡分离株保留了完整的E元件。84.2%(16/19)的ALV-J蛋鸡分离株的U3区序列与肉鸡分离株的相似性低于92.5%,所有转录调控元件高度保守。ALV-J蛋鸡分离株的E元件和U3区均出现了多个碱基的突变。这些结果表明,ALV-J蛋鸡分离株的E元件和U3区正在迅速的演化,明显不同于肉鸡分离株的序列特征。这些发现有助于更好地了解ALV-J引起蛋鸡群发病的致病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 分子特征 3’非编码区 LTR蛋鸡
下载PDF
23株猪瘟病毒E2基因主要抗原编码区序列差异分析 被引量:17
18
作者 赵耘 王在时 +2 位作者 王琴 李博 丘惠深 《中国兽医科技》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7,共5页
用RT PCR及测序获得了 17株猪瘟病毒 (HCV) 2 5 1bp的E2基因主要抗原编码区序列 ,经DNAstar软件对获得的 17株HCV及已发表的 6株HCV毒株序列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并构建了HCV遗传发生树。结果 ,这 2 3株与石门株的序列相比 ,所有毒株的碱... 用RT PCR及测序获得了 17株猪瘟病毒 (HCV) 2 5 1bp的E2基因主要抗原编码区序列 ,经DNAstar软件对获得的 17株HCV及已发表的 6株HCV毒株序列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并构建了HCV遗传发生树。结果 ,这 2 3株与石门株的序列相比 ,所有毒株的碱基变化随机地分布于整个序列 ,无缺失和插入 ,其中变化较大的区域位于序列的 3′端。 2 3株HCVE2基因主要抗原编码区核苷酸及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 74.1%~ 10 0 %、79.7%~ 10 0 % ,其中 4株 2 0世纪 70~ 80年代分离毒株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 76.3 %~ 86.2 %、81.1%~ 87.8% ,10株 2 0世纪 90年代分离毒株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 75 .4%~ 10 0 %、79.7%~ 10 0 %。所绘制的遗传发生树分为 2个组群 (group) ,每个组群分为 2个亚组群 (subgroup) ,14株猪瘟 (HC)流行毒株在 2个组群中均有分布 ,2 0世纪 70~ 80年代分离的 3株 (75 % )在组 群 2 ,2 0世纪 90年代分离的 5株 (5 0 % )在组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2基因 抗原编码区序列 差异分析 猪瘟病毒 遗传发生树 基因组群 进化关系
下载PDF
基于小波变换技术预测DNA序列的编码区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玉 饶妮妮 +1 位作者 匡斌 袁祚涌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1-144,共4页
三周期性是大多数基因组序列的编码区具有的主要特征.本文提出利用小波变换分析DNA序列编码区的三周期性,形成一种新的基于小波变换的DNA序列编码区预测方法,理论和实验研究证实了新方法的可行性,探测率和正确率分别达到81%和75%,特别... 三周期性是大多数基因组序列的编码区具有的主要特征.本文提出利用小波变换分析DNA序列编码区的三周期性,形成一种新的基于小波变换的DNA序列编码区预测方法,理论和实验研究证实了新方法的可行性,探测率和正确率分别达到81%和75%,特别是探测率较目前常用的其它一些方法有较大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序列 编码区 小波变换 预测
下载PDF
诸葛菜(Orychophragmus violaceus)Toc33基因编码区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廖问陶 赵志伟 +1 位作者 王茂林 赵云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63-167,共5页
以诸葛菜(Orychophragmusviolaceus)新鲜嫩叶为材料提取总DNA,并以其为模板,根据已报道的拟南芥(Arabidopsisthaliana)Toc33基因的编码序列,设计一对PCR引物,扩增诸葛菜叶绿体外膜蛋白转运器构件蛋白基因Toc33,得到两条扩增带,将这两条... 以诸葛菜(Orychophragmusviolaceus)新鲜嫩叶为材料提取总DNA,并以其为模板,根据已报道的拟南芥(Arabidopsisthaliana)Toc33基因的编码序列,设计一对PCR引物,扩增诸葛菜叶绿体外膜蛋白转运器构件蛋白基因Toc33,得到两条扩增带,将这两条带分别割胶回收,与T载体连接转化E.coli,筛选重组子并测序,结果表明克隆到的这两个片段分别长1475bp,1573bp,通过同源性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同源性达到88%.这两个片段与拟南芥Toc33基因有较高的同源性,分别命名为OvToc33 1,OvToc33 2.参考拟南芥Toc33外显子和氨基酸序列,分别确定了所克隆的两个诸葛菜Toc33基因片段的7个外显子和6个内含子,得到了诸葛菜Toc33基因的全编码区序列,并推导了其氨基酸序列.这两个DNA序列与拟南芥Toc33基因编码区的同源性分别高达91.8%和92.4%,说明这一蛋白是高度保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码区 诸葛菜 Toc33基因 序列分析 叶绿体 蛋白转运 基因克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