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相色谱法测定黑水缬草挥发油中乙酸龙脑酯的含量 被引量:5
1
作者 霍金海 都晓伟 +1 位作者 孙晖 陈雪英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381-2382,共2页
目的建立黑水缬草挥发油中乙酸龙脑酯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萘为内标物,DB-17毛细管柱,载气为氦气,电子轰击(EI)离子源检测器。结果在该色谱条件下,乙酸龙脑酯在进样量0.109 6-1.753 6μ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目的建立黑水缬草挥发油中乙酸龙脑酯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萘为内标物,DB-17毛细管柱,载气为氦气,电子轰击(EI)离子源检测器。结果在该色谱条件下,乙酸龙脑酯在进样量0.109 6-1.753 6μ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6;乙酸龙脑酯的加样回收率为101.33%,RSD=1.79%。结论该法能准确测定黑水缬草挥发油中乙酸龙脑酯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法 黑水缬草挥发油 乙酸龙脑酯
下载PDF
缬草挥发油与水提物镇静催眠作用比较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丁菲 方颖 +1 位作者 文莉 刘焱文 《中国药师》 CAS 2011年第10期1411-1413,共3页
目的:了解缬草镇静催眠的主要药效物质,为深入研究其有效成分提供物质基础。方法:通过缬草挥发油急性毒性实验,了解挥发油毒性的大小,确定药效实验剂量。采用镇静催眠的药效学实验,比较缬草挥发油与水提物协同戊巴比妥钠对小鼠的催眠作... 目的:了解缬草镇静催眠的主要药效物质,为深入研究其有效成分提供物质基础。方法:通过缬草挥发油急性毒性实验,了解挥发油毒性的大小,确定药效实验剂量。采用镇静催眠的药效学实验,比较缬草挥发油与水提物协同戊巴比妥钠对小鼠的催眠作用。结果:小鼠灌胃缬草挥发油的LD_(50)为278.99 g·kg^(-1)(以生药计),从而确定药效试验的给药剂量为高剂量组(85.71 g·kg^(-1))、中剂量组(57.14 g·kg^(-1))和低剂量组(28.57 g·kg^(-1));缬草镇静催眠药效学实验表明,缬草挥发油可促进小鼠入睡效率,延长小鼠睡眠时间;水提物仅可延长小鼠的睡眠时间,与水提物相比,缬草挥发油能有效延长小鼠的睡眠时间。结论:缬草挥发油的镇静催眠效果明显优于其水溶性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缬草挥发油 水提物 镇静催眠作用
原文传递
缬草挥发油的微波辅助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 被引量:6
3
作者 李小红 吴地尧 +2 位作者 李安 张静宜 吴德智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8期198-201,共4页
以缬草根茎为原料,以缬草挥发油得率为指标,采用微波辅助水蒸气蒸馏法对缬草挥发油提取工艺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通过Box-Behnken响应曲面试验进行优化,分别用还原力、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简称DPPH)自由基清除力和羟自由基清除力对其... 以缬草根茎为原料,以缬草挥发油得率为指标,采用微波辅助水蒸气蒸馏法对缬草挥发油提取工艺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通过Box-Behnken响应曲面试验进行优化,分别用还原力、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简称DPPH)自由基清除力和羟自由基清除力对其抗氧化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缬草挥发油微波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微波功率330 W、提取时间25 min、液料比8.6 m L∶g,在此条件下提取的缬草挥发油得率为(5.92±0.07)%。微波提取的缬草挥发油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均有较强的清除能力及较高的还原力,与水蒸气蒸馏法相比具有明显差异,可为缬草油抗氧化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缬草挥发油 微波提取 Box-Behnken响应曲面试验 抗氧化
下载PDF
黔药缬草挥发油的GC-MS分析及对小鼠抗炎镇痛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曾宇 杨仟 +3 位作者 杨再刚 赵宇红 余邦伟 曾常青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67-570,共4页
目的:研究黔药缬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对小鼠抗炎镇痛作用。方法:采用超临界CO2技术提取缬草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分析缬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试验、冰醋酸致小鼠扭体试验对缬草挥发油进行抗... 目的:研究黔药缬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对小鼠抗炎镇痛作用。方法:采用超临界CO2技术提取缬草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分析缬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试验、冰醋酸致小鼠扭体试验对缬草挥发油进行抗炎镇痛活性评价。结果:从缬草中分离鉴定了52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含量的92.558%。与模型组比较,缬草挥发油高剂量组能显著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P<0.05),显著减少冰醋酸致小鼠扭体次数(P<0.01)。结论:GC-MS法可以作为缬草药材质量标准的分析方法。缬草挥发油具有较好的抗炎镇痛作用,可为缬草的开发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缬草挥发油 GC-MS分析 抗炎镇痛作用
原文传递
分子蒸馏法纯化宽叶缬草挥发油中的乙酸龙脑酯 被引量:3
5
作者 李雄 吕庆银 +3 位作者 李岑 吴威 赵伟 张振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74-278,共5页
采用分子蒸馏法对缬草挥发油进一步纯化。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分子蒸馏技术纯化缬草挥发油所需温度、进料速度、刮膜转速的最佳工艺参数,采用弹性石英毛细管柱TR-5,在检测器温度为250℃,气化温度为250℃,分流比为50∶... 采用分子蒸馏法对缬草挥发油进一步纯化。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分子蒸馏技术纯化缬草挥发油所需温度、进料速度、刮膜转速的最佳工艺参数,采用弹性石英毛细管柱TR-5,在检测器温度为250℃,气化温度为250℃,分流比为50∶1条件下进行GC法测定,并用内标法定量。考察蒸发温度,刮膜速率,进料速度等对缬草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乙酸龙脑酯的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进料速度为82 m L/h,蒸馏温度68℃,刮膜转速188 r/min,乙酸龙脑酯的质量分数为77.46%。结论:通过分子蒸馏法可得到比传统的水蒸气蒸馏法所提挥发油的有效成分质量分数要高,在挥发油提纯工业化生产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缬草挥发油 分子蒸馏 乙酸龙脑酯 响应面法
原文传递
缬草挥发油微胶囊制备工艺优化及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杨显辉 代培春 +3 位作者 曾磊 姜彬彬 李小红 吴德智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0-14,共5页
采用β-环糊精(β-CD)饱和水溶液法制备缬草挥发油微胶囊,以挥发油包埋率为指标,进行单因素及Box-Behnken响应曲面试验优化微胶囊制备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缬草挥发油微胶囊最佳的制备工艺为壁芯比13.6 m L/g、搅拌时间129 min和搅拌温... 采用β-环糊精(β-CD)饱和水溶液法制备缬草挥发油微胶囊,以挥发油包埋率为指标,进行单因素及Box-Behnken响应曲面试验优化微胶囊制备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缬草挥发油微胶囊最佳的制备工艺为壁芯比13.6 m L/g、搅拌时间129 min和搅拌温度45℃,包埋率为91.23%±0.28%。经电镜法观察其形态规则,分布均匀,平均粒径1.58μm,休止角(28.3±20.24)°。稳定性结果表明,微胶囊在高温、强光下稳定,高湿条件下不稳定,为缬草油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缬草挥发油 微胶囊 Box-Behnken响应曲面试验 稳定性
下载PDF
缬草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与评价 被引量:16
7
作者 司奇 吴丹 +1 位作者 曹青日 崔京浩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2309-2313,共5页
该研究以提高缬草挥发油的稳定性并掩盖其不良气味为目的,制备和评价了缬草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通过考察包合物得率和缬草挥发油包合率,确定包合物的制备方法后,采用均匀设计法优化包合物的制备工艺与处方。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X... 该研究以提高缬草挥发油的稳定性并掩盖其不良气味为目的,制备和评价了缬草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通过考察包合物得率和缬草挥发油包合率,确定包合物的制备方法后,采用均匀设计法优化包合物的制备工艺与处方。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X-射线粉末衍射法(X-RD)验证缬草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形成,并考察其稳定性。饱和水溶液-超声细胞粉碎法显示较好的包合物得率与包合率。在优化条件下,所制包合物得率(84.78±3.23)%,挥发油的包合率(86.23±2.48)%,DSC和X-RD结果表明包合物的形成、β-环糊精包合物明显提高了缬草挥发油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缬草挥发油 Β-环糊精包合物 稳定性
原文传递
缬草挥发油的提取及抗氧化能力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李岗 范文垒 +2 位作者 余德顺 杨军 田弋夫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647-2650,共4页
应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采用正交实验法,对影响缬草挥发油萃取率大小的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和CO2流量3个因素进行了研究,应用ABTS和FRAP法对缬草超临界CO2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进行检测,并与水蒸汽蒸馏法得到的缬草挥发油抗氧化能力进行了... 应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采用正交实验法,对影响缬草挥发油萃取率大小的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和CO2流量3个因素进行了研究,应用ABTS和FRAP法对缬草超临界CO2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进行检测,并与水蒸汽蒸馏法得到的缬草挥发油抗氧化能力进行了对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超临界CO2萃取及水蒸汽法得到的缬草挥发油中总缬草三酯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25MPa,CO2流量20L/h,萃取温度55℃,此工艺条件下的缬草挥发油的收率为5.86%,而水蒸汽法收率为1.27%;ABTS和FRAP法下,缬草超临界CO2提取物之间的抗氧化能力差异不显著,但均强于水蒸汽法且差异显著,超临界CO2萃取法得到缬草挥发油中总缬草三酯含量为3.7%,大于水蒸汽法的2.8%,显示超临界CO2萃取法比水蒸汽法更能有效保留缬草挥发油的生物活性成分及生物活性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缬草挥发油 超临界CO2萃取 水蒸汽蒸馏 抗氧化 ABTS法 FRAP法 缬草三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