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89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直立不耐受人群血流动力学模式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关系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李贯绯 张逊娟 +1 位作者 庞猛 李淞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3-480,共8页
目的:探讨慢性直立不耐受(OI)人群血流动力学模式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的关联,为早期评估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提供依据。方法:以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吉林省长春市3个街道/乡镇≥40岁638名居民作为研究对象,经颅多普勒(TCD)联合直立倾... 目的:探讨慢性直立不耐受(OI)人群血流动力学模式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的关联,为早期评估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提供依据。方法:以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吉林省长春市3个街道/乡镇≥40岁638名居民作为研究对象,经颅多普勒(TCD)联合直立倾斜试验(HUTT)评估OI人群血流动力学模式,建立OI研究队列;按血流动力学改变模式将患者分为直立位低血压(OH)组、直立位高血压(OHT)组、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组和直立性脑低灌注综合征(OCHOs)组;对入选的研究对象每半年随访1次,随访2年;以首次缺血性卒中发病为观察终点,收集研究对象基线资料和随访期间缺血性卒中发病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关联的因素。结果:121例研究对象符合OI诊断标准,其中OH组80例(66.12%),OHT组35例(28.93%),POTS组5例(4.13%),OCHOs组1例(0.82%);随访期间,总体人群确诊新发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共43例;在控制相关混杂因素后,以非OI者为参照,OI全人群、OH和OHT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分别增加1.527倍[风险比(HR)=2.527,95%CI:1.269~5.032,P<0.01]、2.268倍(HR=3.268,95%CI:1.603~6.663,P=0.001)和2.153倍(HR=3.153,95%CI:1.213~8.916,P=0.008)。结论:OI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增加有关,其中OH组和OHT组患者发病风险增加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立不耐受 直立位低血压 直立位高血压 缺血性卒中 经颅多普勒 直立倾斜试验
下载PDF
前后循环梗死评分系统:1种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新方法
2
作者 彭世鑫 仇玉龙 +3 位作者 朱继 张晓冬 蒋理 徐睿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7-221,共5页
目的:开发并验证一种新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评分系统-前后循环梗死评分系统(anterior and 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 image score,APCIIS)。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 目的:开发并验证一种新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评分系统-前后循环梗死评分系统(anterior and 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 image score,APCIIS)。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6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前循环AIS组(n=109)及后循环AIS组(n=54)。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前循环AIS及后循环AIS患者预后情况的危险因素。以血栓负荷评分(the clot burden score,CBS)及基底动脉闭塞评分(the basilar artery on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score,BATMAN)为参考,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该新型评分(APCIIS)预后评估的价值。结果:在前循环AIS组,APCIIS的预后评估价值虽然未能优于CBS,但显示出相对更高的敏感度86.8%、特异度90.1%及曲线下面积0.939。在后循环AIS组,APCIIS的预后价值优于BATMAN评分。结论:APCIIS是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1种方便可靠的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 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 预后
原文传递
脑血容量指数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远期预后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琦 杨树 +2 位作者 成旭东 黎炳护 余能伟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4年第2期110-114,共5页
目的探讨CT灌注指数与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血管内治疗(EVT)远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纳入64例诊断AIS且经EVT的患者并进行1年随访。主要结局指标包括术后1年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良好预后)。所有患者根据低灌注强度比(HIR)(&... 目的探讨CT灌注指数与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血管内治疗(EVT)远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纳入64例诊断AIS且经EVT的患者并进行1年随访。主要结局指标包括术后1年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良好预后)。所有患者根据低灌注强度比(HIR)(<0.3 vs≥0.3)和脑血容量(CBV)指数(>0.7 vs≤0.7)进行分组,将组间临床资料及术后1年mRS评分进行比较;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1年良好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61例患者完成随访,其中术后1年达到良好预后的有34例(55.7%)。高CBV组良好预后率明显高于低CBV组(76.9%vs 40%),低HIR组良好预后率明显高于高HIR组(73.9%vs 44.7%)(P<0.05)。CBV指数是术后1年良好预后的保护因素(P=0.046)。结论CBV指数可预测AIS患者EVT远期预后情况,有望为患者EVT提供临床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血管内治疗 CT灌注 脑血容量指数 低灌注强度比
下载PDF
2013—2021年山东省滕州市缺血性卒中死亡率时间趋势分析
4
作者 董芳 韩兴贵 +5 位作者 徐玉銮 朱宏宇 叶树军 林琳 司福中 程俐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03-615,共13页
目的分析2013—2021年山东省滕州市户籍居民在高血压防控期间缺血性卒中(IS)死亡率的时间趋势。方法2013年1月1日山东省滕州市开始高血压防控,采用2013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IS死亡病例监测数据统计IS死亡率,分析其在不同特征居民中... 目的分析2013—2021年山东省滕州市户籍居民在高血压防控期间缺血性卒中(IS)死亡率的时间趋势。方法2013年1月1日山东省滕州市开始高血压防控,采用2013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IS死亡病例监测数据统计IS死亡率,分析其在不同特征居民中的时间趋势。户籍人口来源于山东省滕州市公安局,以2020年全国第7次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年龄和性别标化死亡率。采用χ2检验比较死亡率差异,采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比较死亡率的时间趋势和年龄趋势。结果滕州市2013—2021年IS总体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均呈现时间变化趋势(Z值分别为12.647、7.305,均P<0.001),2021年比2019年分别下降了23.77%和30.99%(Z值分别为-7.393、-9.975,均P<0.001)。男性IS粗死亡率2019年比2017年升高了13.27%,女性IS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2018年比2017年分别下降了16.39%和19.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160、9.789和15.109,均P<0.05);除2013、2015年IS粗死亡率外,其余年份男性IS粗死亡率和各年份标化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25.816~124.040,均P<0.001)。各年份IS粗死亡率均随年龄段增加而升高(Z值为42.604~61.025,均P<0.001)。年龄≥65岁IS死亡比例为85.85%。男性45~54岁年龄别IS粗死亡率呈时间变化趋势(Z=3.035,P<0.01),而同年龄段女性未呈时间变化趋势(P>0.05)。城区IS死亡率由2013年的62.61/10万下降到2021年的54.00/10万(Z=-2.097,P<0.05)。农村IS死亡率2019年比2013年升高了213.15%,2021年比2019年下降了22.75%(Z值分别为19.074、-6.390,均P<0.001)。结论2013—2021年,山东省滕州市IS死亡率城区呈下降趋势,农村2019年后呈下降趋势;相较于女性,男性45~54岁年龄段死亡率有年轻化趋势。应对男性和农村IS患者给予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死亡率 流行病学研究
下载PDF
2013—2023年缺血性卒中与睡眠相关性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5
作者 王铄 余苹 +1 位作者 张宁 王春雪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40-1047,共8页
目的分析2013—2023年缺血性卒中和睡眠相关性研究的现状及研究热点。方法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检索2013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缺血性卒中和睡眠相关性研究的文献。使用RStudio的bibliometrix软件包和VOSviewer软件对该领域研... 目的分析2013—2023年缺血性卒中和睡眠相关性研究的现状及研究热点。方法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检索2013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缺血性卒中和睡眠相关性研究的文献。使用RStudio的bibliometrix软件包和VOSviewer软件对该领域研究的发文量、国家/地区、机构、作者、期刊、文献引用、关键词和研究热点进行分析,并进行可视化呈现。结果共检索到798篇文献。以通信作者分析,中国发文199篇,居全球首位,且与多个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美国发文196篇,位列第2。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共34篇。发文量前10位的作者中5位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相互合作较密切,其中美国学者Devin L Brown发表文章数量为28篇,被引频次236次,发文量和被引频次均居首位。发文量最多的期刊是Sleep Medicine(74篇),发表文章被引频次最高的期刊是Stroke(3542次)。关键词可视化分析发现卒中与睡眠呼吸暂停出现频次最高。在卒中与睡眠相关性研究领域,研究主题分析提示失眠、抑郁作为基础课题对该领域发展非常重要,卒中预防、功能结局、脑血流主题研究需要努力开发。结论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缺血性卒中和睡眠之间的关联性,中国和美国在该领域发表文献较多,睡眠呼吸障碍是主要研究热点。未来在卒中和睡眠领域可探索失眠、抑郁、卒中预防、功能结局、脑血流等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睡眠 睡眠障碍 文献计量学
下载PDF
多期CT血管成像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短期预后的价值
6
作者 张远 王浩 +1 位作者 朱杰 宋彬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115,共6页
目的:探讨多期CT血管成像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血管内治疗短期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3例接受血管内治疗的AIS患者,按随访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组和预后不良(mRS评分>2)组。通过改良Tan评分... 目的:探讨多期CT血管成像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血管内治疗短期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3例接受血管内治疗的AIS患者,按随访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组和预后不良(mRS评分>2)组。通过改良Tan评分评估多期CT血管成像显示的侧支循环情况,侧支循环不良为闭塞大脑中动脉区域的侧支循环小于对侧1/2,侧支循环良好为闭塞大脑中动脉区域的侧支循环大于对侧1/2。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性能,DeLong检验比较AUC间的差异。结果:Logistic回归显示,较低入院NIHSS评分和动脉晚期侧支循环良好是AIS患者短期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AUC分别为0.72(0.65~0.79)和0.75(0.68~0.81)。两者联合时AUC可达0.79,显著高于单一预测因素(DeLong检验,均P<0.05)。结论:动脉晚期侧支循环良好和较低入院NIHSS评分是血管内治疗短期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联合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可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血管内治疗 CT血管成像 预后
下载PDF
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时间窗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7
作者 袁丹 王莹 +4 位作者 王英鹏 许莉 薛佳 程晶晶 王海鹏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9-174,共6页
背景急性缺血性卒中(AIS)高发,及时恢复脑血流是治疗的关键,超时间窗就诊患者无更多促进脑血流恢复的治疗手段。研究远隔缺血后适应(RIPostC)治疗对AIS超时间窗就诊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探究RIPostC... 背景急性缺血性卒中(AIS)高发,及时恢复脑血流是治疗的关键,超时间窗就诊患者无更多促进脑血流恢复的治疗手段。研究远隔缺血后适应(RIPostC)治疗对AIS超时间窗就诊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探究RIPostC治疗对AIS超时间窗患者干预的影响,为超时间窗就诊的AIS患者寻求安全、有效的脑血流恢复治疗方式。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分组、安慰剂对照法进行试验。选取2021-09-02—2022-08-31于北京航天总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治疗的超溶栓时间窗(发病时间>6 h)的AIS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期+随访期共90 d,均使用同等的一般治疗、脑血管病常规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RIPostC治疗14 d(28次),对照组给予模拟的RIPostC治疗14 d(28次)。在干预前和干预后30 d、干预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患者认知功能,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IADL)评估日常生活能力,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精神状态,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脑血流速度,以白介素(IL)-6反映炎症情况。结果122例患者中,最终完成试验及随访99例,其中试验组49例,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基线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示,时间与组别对MMSE、MoCA、mRS、NIHSS、脑血流速度、IL-6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和组别对MMSE、MoCA、NIHSS、脑血流速度、IL-6主效应显著(P<0.05),时间对mRS、SAS、SDS、IADL主效应显著(P<0.05)。试验组干预后30、90 d MMSE、MoCA评分及脑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mRS、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干预后30、90 d SDS、IADL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干预后30 d SAS评分高于对照组,IL-6低于对照组(P<0.05)。99例患者中共有23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其中试验组17例,对照组6例,两组皮肤瘀点、头晕、心慌、胸闷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皮肤瘀斑发生率[4.00%(2/50)与12.24%(6/49)]、总不良反应发生率[12.00%(6/50)与34.69%(17/49)]低于试验组(P<0.05)。结论RIPostC治疗可降低AIS患者的炎症反应,对神经功能、认知功能抑郁情绪及颅内血流速度可起到积极的改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远隔缺血后适应 超时间窗 炎症反应 随机对照试验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下载PDF
心房颤动相关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中阿替普酶用药剂量对疗效的影响
8
作者 董辉 彭鹏 +2 位作者 郭璇 许珊珊 李吉明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4年第10期1187-1189,共3页
目的 分析心房颤动相关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应用不同剂量阿替普酶治疗的效果。方法 以2021年4月至2022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心房颤动相关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其中阿替普酶用药剂量为0.9 mg/kg的41例... 目的 分析心房颤动相关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应用不同剂量阿替普酶治疗的效果。方法 以2021年4月至2022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心房颤动相关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其中阿替普酶用药剂量为0.9 mg/kg的41例患者为对照组;选择阿替普酶用药剂量为0.6 mg/kg的41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临床疗效、用药不良反应和预后。结果 溶栓后,两组患者的血液黏度、血细胞比容、全血低切黏度和全血高切黏度指标水平均降低,且对照组低于观察组(P<0.05);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和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用药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个用药剂量的临床疗效和预后结果无明显差异,0.9 mg/kg剂量在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方面作用优于0.6 mg/kg,但是用药不良反应较多于0.6 mg/kg,因而从用药安全性角度方面推荐给予心房颤动相关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0.6 mg/kg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替普酶 心房颤动 急性缺血性卒中 静脉溶栓 用药剂量
下载PDF
多模态监测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神经介入术后评估中的应用
9
作者 穆珊珊 李弘 +2 位作者 刘泽民 王洋 王彦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4年第10期915-918,共4页
目的探讨多模态监测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介入术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唐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内一科神经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神经介入患者86例,采用1∶1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和多模态组,... 目的探讨多模态监测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介入术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唐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内一科神经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神经介入患者86例,采用1∶1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和多模态组,每组43例。常规组患者进行常规监测。多模态组患者在常规监测基础上,给予无创颅内压监测、经颅多普勒监测以及脑电图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相应治疗。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90 d预后情况,并记录24 h内颅内出血的发生率、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去骨瓣减压手术率以及病死率以评价预后。结果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房颤史、吸烟史、入院时NIHSS评分、入院时mRS评分、静脉溶栓比例、发病至血管开通时间、术后血流分级情况、闭塞部位及TOAST分型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模态组患者90 d mR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多模态组90 d mRS评分4~6分的患者比例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多模态组患者NIHSS评分自基线至14 d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2组患者24 h内颅内出血的发生率、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行去骨瓣减压手术率以及90 d病死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90 d mRS评分与NIHSS评分自基线至14 d的变化呈正相关(r=0.419,P<0.05)。结论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神经介入患者进行多模态监测,结合多模态监测指标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监测 急性缺血性卒中 神经介入术 术后评估
下载PDF
阿司匹林单药抗血小板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10
作者 李骞 冯朴琼 +3 位作者 姚勤 陈寒梅 赵婷 吴晖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78-82,共5页
目的 探讨使用阿司匹林进行单抗二级预防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例使用阿司匹林单抗治疗1 a后的轻型和中型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根据患者卒中是否复发分为未复发组和复发组,使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 目的 探讨使用阿司匹林进行单抗二级预防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例使用阿司匹林单抗治疗1 a后的轻型和中型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根据患者卒中是否复发分为未复发组和复发组,使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探讨相关指标是否为复发的高危因素,并利用ROC曲线预测危险因素的临界值。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为血小板计数、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PEAR1基因rs12041331位点的A等位基因(P <0.05)。多因素分析表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同型半胱氨酸水平[OR=1.16(1.089~1.240),P <0.001]。采用ROC预测的临界值为8.35μmol/L(灵敏度0.847,特异度0.532)。结论 PEAR1基因rs12041331位点的A等位基因、血小板计数和Hcy水平是导致阿司匹林单抗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Hcy水平是导致阿司匹林单抗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利用Hcy水平预测阿司匹林单抗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复发 PEAR1基因 同型半胱氨酸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联合磷脂酶A2可迅速筛选急诊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高危人群
11
作者 李瑾 高凤娟 +4 位作者 王芳 蒋敏 周祎 王军 顾双双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24年第5期435-439,475,共6页
目的:分析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联合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对急诊以单纯头晕为主诉的患者发生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急诊科收治的以单纯头晕为主诉的4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发生急性后循环脑... 目的:分析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联合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对急诊以单纯头晕为主诉的患者发生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急诊科收治的以单纯头晕为主诉的4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发生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117例)和非脑梗死组(291例),比较2组的基本资料和急诊入院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NLR联合Lp-PLA2对急诊单纯头晕患者发生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预测价值。结果:2组年龄、高血压及糖尿病史、吸烟史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及糖尿病史、NLR、Lp-PLA2是急诊单纯头晕患者新发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NLR预测单纯头晕患者发生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0(95%CI 0.763~0.856,P<0.05),最佳截断值为2.87,敏感度为0.812,特异性为0.732。Lp-PLA2预测单纯头晕患者发生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AUC为0.840(95%CI 0.797~0.884,P<0.05),最佳截断值为203.5 ng/mL,敏感度为0.761,特异性为0.804。NLR联合Lp-PLA2预测单纯头晕患者发生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AUC为0.851(95%CI 0.808~0.894,P<0.05),最佳截断值为0.620,敏感度为0.829,特异性为0.794。结论:NLR联合Lp-PLA2能迅速筛选出单纯头晕为主诉的患者中发生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高危人群,从而进行积极的血管评估及急诊头颅磁共振来避免漏诊,特别是高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磷脂酶A2 头晕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
下载PDF
老年开颅肿瘤切除患者围手术期同时并发缺血性卒中及脑出血报道
12
作者 赵岩 姚婧鑫 彭宇明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97-802,共6页
目的观察老年开颅肿瘤切除术围手术期合并缺血性卒中及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为老年开颅肿瘤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的麻醉管理提供参考。方法连续回顾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年龄65岁以上,择期进行了开颅... 目的观察老年开颅肿瘤切除术围手术期合并缺血性卒中及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为老年开颅肿瘤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的麻醉管理提供参考。方法连续回顾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年龄65岁以上,择期进行了开颅肿瘤切除术的患者资料,对围手术期同时并发缺血性卒中及脑出血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征进行总结。结果研究期间共6例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同时合并缺血性卒中及脑出血,年龄65~72岁,男性、女性各3例(50%)。其中5例(83%)患者为恶性肿瘤,4例(67%)为胶质母细胞瘤;5例(83%)患者肿瘤最大径≥40 mm;5例(83%)患者合并高血压,其中2例(33%)既往有缺血性脑血管病;2例(33%)合并糖尿病。术中有2例(33%)患者发生低血压。6例(100%)患者术后首次发现的缺血性卒中为隐匿性卒中,2例(33%)患者缺血性卒中发生于脑出血前,3例(50%)患者脑出血发生在术后48 h内,1例(17%)患者在血肿清除术后再次发生缺血性卒中,且为大面积脑梗死。1例(17%)患者自动出院,NIHSS评分为25分,深昏迷状态;其他患者出院时有2例(33%)NIHSS评分为1分,其余3例(50%)NIHSS评分为0分。结论老年开颅肿瘤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合并缺血性卒中和脑出血预后欠佳,多合并高血压病史。本研究中发现的缺血性卒中多为隐匿性,提示对老年患者需注意围手术期卒中轻微或可疑症状的观察,及时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脑肿瘤 围手术期 缺血性卒中 脑出血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0和过氧化氢酶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卒中后抑郁的预测价值
13
作者 李清金 张泽 +1 位作者 江华 洪春永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215-220,共6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过氧化氢酶(CAT)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卒中后抑郁(PSD)的预测价值。方法:151例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入院后24 h内测定血清IL-10、CAT水平。使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来评估抑郁症状;PSD定义为HAM...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过氧化氢酶(CAT)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卒中后抑郁(PSD)的预测价值。方法:151例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入院后24 h内测定血清IL-10、CAT水平。使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来评估抑郁症状;PSD定义为HAMD评分≥8。结果:脑梗死后1个月开始随访,有51例(33.8%)被诊断为PSD。与非PSD病人相比,PSD组入院和出院时NIHSS评分较高,脑梗死体积较大,BI评分较低,mRS评分较高,血清CAT、IL-10水平较低(P<0.05)。在调整了潜在混杂因素(在单变量逻辑回归分析中,P<0.05)后,IL-10(OR=0.615,95%CI:0.410~0.923)和CAT(OR=0.757,95%CI:0.652~0.914)仍然是PSD的独立预测因子。PSD病人的IL-10水平(r=0.394,P<0.01)和CAT水平(r=0.306,P<0.01)与HAMD评分呈负相关。ROC分析显示,血清IL-10水平的截止点为2.06 pg/mL,预测PSD的AUC为0.739。同时,CAT水平的截止点为1.07 U/L,预测PSD的AUC为0.630。IL-10水平较低(<2.06 pg/mL)的病人比对应组(≥2.06 pg/mL)更容易发生PSD(OR=9.750,95%CI=2.671~35.534,P<0.01)。同样,CAT水平较低(<1.07 U/L)的病人比对应组(≥1.07 U/L)更容易发生PSD(OR=5.052,95%CI=1.256~20.322,P<0.05)。结论:血清IL-10、CAT可用作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PSD的独立保护性预测因子。IL-10、CAT水平低的病人在卒中后1个月更有可能发生PS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白细胞介素10 过氧化氢酶 后抑郁
下载PDF
高水平空腹血糖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功能结局的关系分析
14
作者 丁则昱 李光硕 赵性泉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3-298,共6页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与接受静脉溶栓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功能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0月—2020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静脉溶栓患者的病历资料。纳入发病4.5 h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与接受静脉溶栓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功能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0月—2020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静脉溶栓患者的病历资料。纳入发病4.5 h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相关研究数据(包括空腹血糖等)。研究结局设定为出院时功能结局良好,即mRS评分0~1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空腹血糖与功能结局的关联性。结果共入组205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3.21±11.67)岁,其中153例(74.63%)患者为男性,入院NIHSS评分为5(3~9)分。其中117例(57.07%)患者出院时功能结局不良,88例(42.93%)患者出院时功能结局良好。功能结局良好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低于功能结局不良的患者[5.10(4.46~7.06)mmol/L vs.6.33(5.09~7.79)mmol/L,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年龄、性别、NIHSS评分后,空腹血糖水平与接受静脉溶栓功能结局相关(OR0.876,95%CI0.774~0.991,P=0.035);校正年龄、性别、NIHSS评分、桥接取栓后,关联性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OR0.891,95%CI0.791~1.004,P=0.058)。结论对于接受静脉溶栓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高水平空腹血糖可能会增加静脉溶栓后出院功能结局不良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静脉溶栓 空腹血糖 功能预后
下载PDF
老年轻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非HDL-C/HDL-C比值与1年卒中复发的关系研究
15
作者 王欢 刘仲仲 +6 位作者 蔺雪梅 张娜 逯青丽 刘佩 常乔乔 刘燕 吴松笛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4年第4期211-216,共6页
目的:探讨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和HDL-C的比值与老年轻型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1年卒中复发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西安卒中登记研究数据库,连续收集患者入院... 目的:探讨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和HDL-C的比值与老年轻型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1年卒中复发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西安卒中登记研究数据库,连续收集患者入院时的总胆固醇、HDL-C及相关临床信息和确诊起3、6、12个月随访复发性脑卒中事件。非HDL-C通过从总胆固醇中减去HDL-C来计算。非HDL-C/HDL-C比值分别按照连续变量和四分位分组(Q1~Q4)处理。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非HDL-C/HDL-C比值与老年轻型AIS患者1年卒中复发风险之间的关系。并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不同非HDL-C/HDL-C比值的1年卒中复发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老年轻型AIS患者826例。校正相关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非HDL-C/HDL-C比值每升高1个单位,1年卒中复发的风险升高54%(HR=1.54,95%CI 1.15~2.07,P=0.004)。与Q1组相比,Q4组的1年卒中复发风险升高2.27倍(HR=3.27,95%CI 1.21~8.81,P=0.019),其他组(Q2和Q3组)中1年卒中复发风险与Q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趋势检验显示,Q1~Q4组的1年复发风险增加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趋势检验P=0.004)。曲线拟合分析显示随着非HDL-C/HDL-C比值的升高,1年卒中复发的风险逐步升高。四分组的K-M生存分析发现,与其他组相比,Q4组(≥3.58)的1年卒中复发率明显升高。结论:非HDL-C/HDL-C比值升高是老年轻型AIS患者1年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非HDL-C/HDL-C比值≥3.58可显著增加老年轻型AIS患者1年卒中复发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老年 非传统 血脂 复发
下载PDF
术后早期连续血糖监测与取栓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评估的相关性研究
16
作者 张伟 陈婧楠 +4 位作者 柳云鹏 黄菊梅 高颖 解娇 汪阳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4年第7期635-639,共5页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1~7 d连续血糖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21年1月1日至2023年8月31日期间接受机械取栓手术的151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术后1~7 d空腹...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1~7 d连续血糖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21年1月1日至2023年8月31日期间接受机械取栓手术的151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术后1~7 d空腹及早、午、晚餐后2 h的指尖血糖数据。出院后随访患者术后90 d改良Rankin评分(mRS),采用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法研究术后1~7 d血糖水平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患者术后第1天(空腹,P=0.028)、第2天(午餐后,P=0.027)、第4天(早餐后,P=0.014)、第5天(午餐后,P=0.006)及第6天(早餐后,P=0.043)血糖水平与术后90 d mRS评分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 术后1~7 d血糖控制对患者预后恢复有显著影响,高血糖状态与术后90 d较差的神经功能障碍显著相关。有效的血糖管理策略可以为患者提供更有利的康复条件和改善预后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机械取栓 连续血糖水平监测 预后 改良Rankin评分
下载PDF
针刺调控缺血性卒中后铁死亡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7
作者 薛静 高莹 王舒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9-138,共10页
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发病机制复杂,其治疗和康复仍面临众多挑战。针刺作为传统中医治疗手段,因治疗IS有效而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在调控铁死亡方面。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细胞死亡方式,与IS后神经功能损伤密切相关... 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发病机制复杂,其治疗和康复仍面临众多挑战。针刺作为传统中医治疗手段,因治疗IS有效而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在调控铁死亡方面。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细胞死亡方式,与IS后神经功能损伤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IS后铁死亡的主要机制,尤其强调了铁超载、脂质过氧化、线粒体损伤与铁死亡的关联;并进一步探讨了针刺对IS后铁死亡的调控机制,包括针刺在改善线粒体功能、调节铁代谢、减轻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以及调节多个铁死亡信号通路方面的作用,以期为IS的综合治疗策略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缺血性卒中 铁死亡 脂质过氧化
下载PDF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康复疗效观察
18
作者 马丽 封亮 +1 位作者 赵曦 余斌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3期404-410,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的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taVNS)结合康复运动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6月—10月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卒中...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的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taVNS)结合康复运动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6月—10月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伴上肢偏瘫患者,随机分为taVNS 0 Hz(n=20)、taVNS 30 Hz组(n=20)、taVNS 300 Hz组(n=20)、taVNS 3000 Hz(n=20)组,4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同时增加不同频率的taVNS刺激,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调整ta-VNS治疗强度,每次3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14 d。在假刺激组中,只夹电极但不给与刺激。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30 d、治疗45 d后简式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结果治疗前4组FMA评分无显著差异(F=0.195,P=0.900);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治疗30 d及45 d后,4组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01),同时taVNS 300 Hz组治疗45 d后的FMA评分最优(48.81±20.30);不同治疗方案在治疗30 d前后、治疗45 d前后FMA指标的差值均具有差异(P<0.001),其中taVNS 300 Hz组治疗45 d前后的FMA评分差值最大(9.81±1.69),具有临床意义。结论taVNS结合康复运动能促进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康复,taVNS 300 Hz治疗组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 康复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绿色通道构建与运行的教学方法探讨
19
作者 侯磊 曹向宇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4年第2期68-72,共5页
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一种严重危害我国国民健康的疾病,占全部脑卒中患者约70%。由于“时间就是大脑”的理念,AIS的救治效果与开始救治的时间高度相关,同时也与医院救治水平、影像学评估方法、救治策略等几种因... 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一种严重危害我国国民健康的疾病,占全部脑卒中患者约70%。由于“时间就是大脑”的理念,AIS的救治效果与开始救治的时间高度相关,同时也与医院救治水平、影像学评估方法、救治策略等几种因素相关。这需要一个完整的快速救治流程,包括院前救治和院内救治,作为支撑。在我国,这种流程被称为AIS的绿色通道。如何为医护人员提供关于AIS绿色通道构建和运行的培训,对于提高社会和医疗机构的AIS救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于AIS绿色通道构建和运行中六个重要节点的教学方法进行具体介绍,有利于医护人员了解如何整合社会、医院、脑卒中救治团队的力量救治AIS患者,最终提高AIS的救治水平,降低AIS的病死率和病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绿色通道 教学方法 影像评估 院前救治 院内救治
下载PDF
精细化护理在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运动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0
作者 许丽 李碧霞 罗金萍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156-158,共3页
卒中是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五大特点^([1]),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所有卒中类型的80%^([2])。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是具有最高证据支持的卒中康复管理^([3])。
关键词 精细化护理 缺血性卒中 运动康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